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之我见

2023-03-0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 使少数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少数民族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教育投入不足”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假如加大了教育的投入, 再来审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统一的教育体制不利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高度统一的教育体制能保障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保证教学质量。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区情不同, 执行统一的教学体制不利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原因是少数民族孩子在入学前一般不懂汉话, 很多学生读到了三四年级还不能用汉语流利地交流。这意味着让母语完全不同的孩子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另外, 基础教育阶段, 仅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而统编的教材很难顾及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笔者曾到中国白裤瑶的聚居地——广西南丹县里湖乡调查, 发现政府很重视教育, 划拨专款扶持白裤瑶适龄儿童上学, 在全县“普九”之前, 白裤瑶的孩子就享受了“两免一补”待遇, 但很多家长仍然不愿意送子女上学。究其原因, 是白裤瑶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本族的生产知识和技能, 也学不到本族待人接物礼仪常识。家长认为, 孩子念几年书以后, 既无法外出工作, 回到家又没有不上学的人能干, 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因此, 国家应该针对不同民族地区, 编写合适的教材, 灵活革新教育体制, 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教材中既学习和掌握到其他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 也学习和掌握到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2 民族自信心需要强化, 以巩固入学率

少数民族受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 在政府的号召下, 适龄儿童入学的积极性都比较高, 但辍学率也很高。其原因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外, 还有一点是学生缺乏自信。因为少数民族的子弟读小学时, 考试成绩大都不好, 数学可能稍微好一点, 语文成绩普遍较差。于是, 家长和小孩对学习都没信心, 干脆打退堂鼓。原因在于汉族子弟自小就习得汉语, 学会用汉语来思维、判断和表达, 上学以后, 只识汉字, 可以不用学汉语学习任务较轻。而少数民族学生既要识汉字, 又要学汉语, 学习任务较重, 以致成绩不好。面对这种失败, 儿童往往会气馁、信心不足, 因此, 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心理障碍, 鼓励孩子学好知识。事实证明, 少数民族学生读完初中掌握了汉语以后, 他们学习会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所以, 少数民族教育要主意不断强化学生民族自信心, 克服打退堂鼓行为, 以巩固入学率。

3 需要有大批“双语型”教师来为师生搭建心灵沟通桥梁

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教师人才比较缺, 要“普九”少数民族教育, 需要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教师的支援。外族教师博学多才, 但往往不会当地语言, 使师生思想交流困难。如果老师会讲当地民族语言, 不仅可以双语教学, 而且便于师生思想交流。笔者曾经在壮族聚居地乡村学校读书, 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有一半是外地来支援老区的。一开始外来的老师和我们无法交流。后来, 老师们积极地学讲我们的壮话, 课余时间用壮话与我们打招呼, 话家常。早晚读时, 老师逐一纠正我们不纯正的发音。这样我们觉得老师很亲切, 也就喜欢同老师交流。根据人际交往的对等律, 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虚心请教学生民族语言的积极情感必然也会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的积极情感, 从而喜欢同老师交往和学习。所以, 从事民族教育的老师, 必须掌握民族语言, 才能架起师生感情沟通的桥梁。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区4所民族中等师范学校都开设壮文必修课, 为全区民族教育培养了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

4 需要增强教师的教育法制观念,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要根据法律法规规范教育行为同时根据少数民族当地风俗不同, 适当对待学生。例如白裤瑶有“玩表”的习俗。姑娘长到十四五岁就要主动出去找男人, 相中的就带回自己闺房过夜, 父母不但不干涉反而暗中鼓励。在白裤瑶胞看来, 女孩会“玩表”是荣宗耀祖的行为, 人们都会以羡慕眼光看待。所以, 如果老师把“玩表”当作“早恋”或者见不得人的事来教育处理, 将会冒犯民族的风俗习惯, 破坏少数民族文化, 伤害民族感情, 影响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要增强教育法制观念严格依法执教。

5 需要加强科学发展观和重视自然生态保护的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 草原森林面积, 水力、矿藏、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占全国总量的大半。现在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在这种情况下, 民族教育要加强科学发展观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可持续发展, 就要注意对各种资源有科学的认识, 树立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在西部的民族教育当中, 人跟自然共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教育中, 要让人们意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6 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努力培养本民族高素质人才

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 使少数民族的人们满足于一时得利、视野不开阔、安于现状、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突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近年来国家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学生就选读职业中专, 不读高中考大学, 影响了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所以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扶持那些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读高中上大学, 为培养本民族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要发展民族教育, 除了需要加大经济投入, 还需要改革教育体制, 要因地制宜, 执行符合少数民族区情的教育体制。建议少数民族的小学学制增加两年, 教材内容反映有本民族的文化生活, 以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生产生活技能。教育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在教育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强化民族自信心、降低辍学率。老师要努力成为“双语型”的教师, 同时要增强教育法制观念, 依法执教, 保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加强科学发展观和重视自然生态保护的教育, 使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守护我们祖国美丽家园的好卫士。政府要帮组少数民族群众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本民族高素质人才。

摘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自信心弱化表现, 提出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建议。阐释“双语型”教师的重要性。从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 自然资源丰富, 高层次人才缺乏和经济发展落后等状况, 提出民族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体制,民族风俗,民族教育

参考文献

[1] 邱仁富.文化变迁与认同——广西南丹白裤瑶文化现状审视[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2) .

[2] 八桂盛开民族教育之花[N].广西日报, 2008-12-05.

上一篇:民事公益诉讼原则的制度化及实施研究下一篇: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