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解决问题之我见

2023-03-03

第一篇:数学中解决问题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臆想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一定条件,运用科学策略加以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直觉思维生长的环境——开放、活跃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因此而嘲笑或批评,而应刺激、扶植学生的自发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计算3.5÷6时,得出的结果是:商0.5余5。学生都笑起来了,我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让他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此题错在什么地方,纷纷发言:余下的不是“5”,而是“0.5”。我又问:为什么?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该学生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收集条件和问题 识别或收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在低年级往往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到中高年级也可以教给学生用图(如线段图)或表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和表示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 2.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之间和已知条件与问题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入手;另一种是从问题入手。前者比较容易掌握,从问话入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想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达到解题目的。

3.理清解题思路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教学中,解答复合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这往往要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4.正确解决问题

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后阶段。如果说前面各阶段主要是思维的过程,那么这个阶段要产生思维的结果,当然这个阶段也是有思维过程的。例如解答每一步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数量,进行何种运算,如何使计算正确等,都要深思熟虑,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

二、引导主动探究 ,增强主体意识

四、引导反思评价 ,优化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过去教学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指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问自己或他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是怎样使用已知信息的?);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这样对吗?有不合理的地方吗?);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指导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运用了那些具体的策略,这些具体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并对此进行加工、提炼、归纳而得到适用范围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反思评价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能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花园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1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花园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10×4 =4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3棵或4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3棵,一共要种8棵而不是3×4=12(棵),每边种4棵是12棵,而不是4×4 = 16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3棵或4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10×4 – 4 = 3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第二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之我见

一、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给学生提供信息,教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需求,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具独到的功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议案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生动插图,另一方面应了解学生的生活,心理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让更多的学生带有积极的、主动的情绪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教学一年级的问题解决,应设计一些直观的、形象的学生喜欢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后边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如:在教学这样的一道解决问题,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教师如果在读题上下功夫,学生再怎么的听不出啥来,但是,教师如果用课件来演示,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题意,列出式子:8—3=5,从而解决了问题。而在高年级的问题解决中,同样也可以利用直观的,演示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信息,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要想让学生学会植树问题,学生必须先理解间距、间隔数、棵数、然而用数字表达,学生不易理解,可是让学生举手,利用手指间的距离来理解间距、间隔数、棵数更是举手之劳,轻而易举。还有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的相对,同时,相遇、相距,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是解释不清楚的,但是,让两名学生用动作演示(走路),学生就能很快地,很清楚地理解了这四个词,而在演示的过程中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高兴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二、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发现发明。从远古火的发明,造纸术、车轮的发明,以及近代内燃机、时钟的发明,到现代核能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都是值得人们称道的,其中技术被人们视作法宝。然而,在所有这些发现发明的背后蕴藏着另外一种“发明”,那就是善于提出好问题的技能。善于提问的倾向是一种健康的学习心理现象,也是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态度的体现。

1、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

首先要有时对学生提问题的正确理念,对学生的提问采用欢迎的态度,并且站在他们一边,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教学小树乘法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图时,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我想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有时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需要耐心等待,以便学生想出问题,并激励学生提出有效的和有挑战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

2、 营造自由宽松的提问氛围

要学生敢提问、爱提问,就要改变一种观念:老师和书本上的话句是真理。应当设法让学生憧憬,老师也会有出错,书本也不一定对。学生只有改变这一观念,才能敢于提问题,爱提问题,有时要想学生多提问题,教师要克服那种迫不及待“告诉”学生的习惯心理。教师可以装着自己也有疑惑,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堵死学生提出问题的通道。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互相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三、注重思维能力的开发

常言道:做一切事情离不开思维。解决问题更离不开思维,因为思维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心脏。

1、 采用“尝试”,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探索事物的倾向”。可见,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积极的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而采用“尝试法”教学,让学生通过尝一尝、猜一猜,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愿望,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 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的解决问题具有逻辑性和联系性,而小学的抽象思维水平不高,所以要让学生解决难一些的问题,就要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用直观材料帮助思维。如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从而解决问题。还可以交给学生逻辑推理方法,培养他们归纳和演绎推理及概括能力,如讲复合应用题时,可以先不讲例题,把例题思路分成几道简单的小题:

复习题:①一个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400吨,已经生产了180吨,还剩下多少吨没有生产?

②一个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220吨,5天生产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吨?

例题:

一个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400吨,已经生产了180吨,剩下的要5天生产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吨?

这样的一组题目是相互联系的,前面的复习题是为例题铺垫的,这样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思维的彼岸、走向思维的顶峰。

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问题解决的途径昂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直观的,操作性简单的,可以用摆一摆图形,通过摆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摆图形这一活动中,概括知识的规律性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中年级,又可以选择一些作用,折一折、量一量等帮助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性、探索性的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而高年级则可选择合作性的实验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及技能,他们一具备做实验的条件,且通过实验可增强数学的实践性,正如美国的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因此,在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书要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巧设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要善于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使用。

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这里的温故是指前半段所学的新知识,而知新是指通过教师巧设练习而达到新的能力,新的技能的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节课时,教完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设计如下的练习,辨析题:某个水池的平均深度是1.3米,小明身高1.35米,他下水会不会有危险呢?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通神州大地, 要想你的课上得生动有趣,课堂气氛活跃,上一节有效的数学课,我们要不甘落后,要大胆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前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才能赶上新课程改革这趟班车。

第三篇: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试行和建立了一些新的机制,对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远未到位,还不能达到全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基本目标,为了真正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工作中,切实为建设适应新世纪新要求的干部队伍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就必须在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上动真来实,那么,干部不能下这个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干部制度中的顽症,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登高望远,审时度势,进一步增强解决干部“能下”问题的紧迫感

我国的干部制度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干部“能下”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目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国企事业团体,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传统的那些等级、身份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竞争上岗也仅在一定程度上、较小范围内进行,按少数领导意志选人的现象依然存在,跑官要官的门仍旧没有完全堵死,干部的“铁饭碗”从实质上说并未打破,我们的干部制度还带有“终身制”的色彩。

干部不“能下”的弊端所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干部制度改革而言,不“能下”就难以“上”,退不下来位子就不能把富于开拓进取、具备真才实学的跨世纪人才选“上”来,就必然妨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进一步形成,破坏了正常的竞争和更新机制,影响了干部的新陈代谢和合理流动,也将使我们的干部制度改革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其次,该“下”来而没有“下”,一方面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对干部队伍产生了消极影响,破坏了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

这些问题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与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格格不入、截然相反的,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干部“能下”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搞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溯本求源,剖析实质,切实找准干部不“能下”问题的具体成因

干部不“能下”,是我们的干部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痼疾”,是很多人事管理弊端的根源所在。干部能“上”不能“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历史方面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实行的是全统全包的方法,只要走进了干部的大门,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组织和单位都要全包,只要不犯错误,一般不会有“下”的可能。

2、从现实方面看,“官本位”的影响依然存在,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干部“下”的渠道不通畅,干部下来以后许多具体问题不好解决,相应配套措施跟不上,很多人对下来后的出路、生活保障、待遇、发展机会无着落的后顾之忧较严重。

3、从制度方面看,干部任用制度不健全,大多数领导干部职务没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不称职、不胜任现象的干部标准认定缺乏可操作性,“能下”的客观尺度不明因而难以把握,这是“难下”的重要障碍。

4、从环境方面看,没有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及民主透明的氛围,导致了领导干部的干预、过问、说情,使一些该“下”的干部下不来。

5、从观念方面看,未能突破干部终身制的羁绊,为官者似乎坐上了官位,就进了保险箱,捧上了铁饭碗,不能正确认识干部的“上”与“下”,这都在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上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统筹兼顾,配套改革,牢牢把握住解决干部能“下”问题的关键环节

“能下”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认为需要把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创新观念是前提

江泽民同志指

第四篇: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之我见

摘 要: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小产权房,小产权房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价格优势,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高起的房价正是催生小产权房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有明令禁止,且其权属不完备、面临诸多政策和交易风险,但小产权房以其价格较低、手续较简、准入无限制等优势,迎合了不少人的需求。

关键词:解决小产权房问题

一、小产权房的概念

小产权房是指未经法定征地及审批程序,由村集体或乡镇政府独立或与开发商联合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房产。它不是法律承认的由国家颁发产权证的房产,只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小产权房共分为三类:①占用集体用地或耕地违法建设,将农民集体用地使用权流转,用于商品住宅开发的违法建筑;②在政府划拨或出让的土地上,不按规划功能开发或使用,并将限制销售的房屋直接在市场上销售,具有产权纠纷隐患的不完全产权房;③第三类:在军队享有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商品房的开发,之后卖给军人以外的地方居民,俗称“军产房”。

二、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

小产权房产,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产权。这种房没有国家发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国土房管局也不会给予备案。所谓产权证也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产权证。但是就在建设部门以其产权不受国家保护,警告市民别去购买,国土部门以其违法用地,要予以查禁的时候,小产权房却以其顽强的自生能力,赢得市民和农民的青睐,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1]。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房价上涨滋生了其产生的土壤。

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相对来说小产权房价格上的优势掩盖了其产生的风险,以北京为例,截至2009年7月,北京的商品房均价为14650元/平方米,同年4月,北京通州区的小产权房均价为5000元/平方米,二者相差十分明显。对于想去大城市,而又无力购房的人来说这无疑是非常好的过渡。假如政府今后不出什么政策,购房者就能以这么低的购房成本享受几十年的住房,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可能就会觉得这是比较合算的。小产权房价格之所以如此之低,在于其省去了三部分费用:一是购地成本,二是各种税费,三是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管制造成的巨额腐败成本。

(2)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到位促成其快速发展。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小产权房在房地产市场中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能够从局部地区、个别城市扩展到全国,这恐怕应该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职,是一种管理上的严重缺位和行政不作为,乡镇政府实际上是这种行为的制造者和实际推动者。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在没有经农村土地征用转化为国家土地所有权之后进行土地出让。作为乡镇政府,在全国各地大搞开发区的热潮中,进行土地违法买卖行为一方面是利益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土地管理部门的严重失职行为有关。

三、购买小产权房时的注意事项

在购买小产权房时需谨慎,由于小产权房交易不被法律许可,如果购买人是为了投资,如出现拆迁赔偿时,赔偿权益归原产权人所有,购买人主张自己权益时法律不予支持,购买人最多可向出售人主张购房款。购买小产权房,除了购买人的权益不受保障外,购买人还面临多重风险,即便是为了居住的需要购买,也不可以作为二手房进行再交易,而且小产权房被拆迁的时间无确定性,一两年被拆迁后,居住的愿望就会落空。此外,由于小产权房交易不受法律保护,交易时购买人必须一次性付清房款,不得向银行按揭贷款。由于没有房产证,也无法向银行抵押贷款。还有就是小产权房的附属配套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等,因为不在国家规划之列,所以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四、小产权房对房价的影响

小产权房合法化将促房价下跌,现在的房价之所以这么高,就是因为土地贵,而不是建材贵,土地贵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垄断供给[2]。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成开发地,不能直接卖给开发商,要先卖给政府,政府垄断之后,再通过拍卖的方式卖给开发商,这样价格肯定会很高。供给方只有一家,就是政府,这是垄断性的供给,所以地价就贵,进而房价贵。

五、解决小产权房问题遇到的困难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时遇到的难题是:①小产权房数量惊人,全国小产权房所占的土地面积有66亿平方米;北京的小产权房大概占整个本地市场的18%左右,已售和在建的小产权房很快就会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西安估计已经占到25%到30%,深圳的小产权房可能占全市住宅总量近一半。②目前绝大部分公众都无法正确区分小产权房。政府的态度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尽管业主期望政府以某种形式促使小产权房转正,但是政府也面对着一个难题:法律上这些建筑不可能取得五证,从规划到销售许可都是空白,属于违章建筑的范畴。

六、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建议

对于那些违法违规占用农地开发建设的小产权房项目要坚决地予以取缔。要加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审批力度,对以租代征等违规使用土地的现象要坚决予以制止。但是对于那些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上建设的小产权房,在政策上则要加以区分,要尽量利用经济手段、用科学发展的长远眼光来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1、短期看政策要承认现实,平衡各方利益

短期的经济手段应注意以下方面:小产权房的建设可能的确会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缩减,中央在多次利用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利用财政政策,通过加紧改革现行税收体制中央、地方分成不合理的问题来缓解地方财政过渡依赖于土地收入的问题。

2、从长期看应该给予农村土地真正完整的产权

《土地管理法》第十条对集体土地产权作了如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从上述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集体土地产权有三级主体,产权主体不清晰。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1)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具有相当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先有统一一致和相对稳定的城市规划,房地产市场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易。

(2)明确农村集体产权的主体,使农民真正获得完整的土地产权。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对流转土地的产权主体、权利和利益边界进行法律确认,还原农民作为土地资产所有者的地位和应得的权利。这一方面有助于保证农民根据其产权地位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遏制基层政府卖地的冲动,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微观市场结构。

(3)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强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统一市场”,达到“同地、同权、同价”。进行城乡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关键在于赋予城乡集体建设用地相同的权益,“同权”是根本。同为建设用地,已经不存在土地转用问题,应当具有平等的产权,实行“同地、同权、同价”。形成统一的市场后就能够形成有效反映城乡建设用地稀缺性的真实土地价格。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统一市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郭雪鹏、朱锡生、季磊:《“城市小产权房”成因分析及应对》,《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邓大洪:《“小产权”可否给高房价退烧》,《中国商报》2006年6月27日.

[3]胡传景:《从“小产权房”谈农村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制度》,《国土资源》2008年第4期

[4]陈清波:《对待“小产权房”不能“一刀切”》,《中国改革报》2008年5月13日.

第五篇:病历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之我见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江苏 苏州,215021)

医院的病历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部分,也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病历质量包括规范格式的外在质量和体现医疗质量水平的内涵质量,2010年3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09年的《江苏省住院病历质量判定标准》、2011年的《江苏省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评价标准与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病历书写规范提出了明确的书写标准和要求,并对病历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我院自晋升二级医院以来,虽然病历书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抽查的病历总结如下:1 存在问题1.1基本规则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不能通读;书写不及时。1.2 病案首页 首页记录不祥细,有缺项;入院诊断有缺陷,如入院诊断为上消化道穿孔,为待查病例未写拟诊诊断。1.3 住院病历/入院记录 其他诊断排序不正确,如“高血压心脏病、心功能Ⅲ级、快速房颤”应将快速房颤列在其他诊断的第一位;既往史未记录输血史,家族史未记录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有无与患者类似的疾病史;体格检查不完善,如“甲状腺轻微可及”未记录甲状腺大小,未记录边界,触痛情况,有无血管杂音等。1.4 病程记录与护理文件 首次病程录未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未按规定时间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的查房记录,未认真执行三级医师查房记录;首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无很好分析,似流水帐,内涵质量不高,有新症状出现未写病程录;诊断计划写“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无具体检查项目和理由;术前讨论中内容欠完善,预案不详细,如“考虑肿瘤,则需要更改手术方案”而未记录备行手术方案,主持人总结中“术中患者突发情况,术后可能出现状况作出预案”的内容空洞,无充分的手术方案;术前小结书写不完善,如胃溃疡穿孔病人,诊断依据仅写“上腹部刀割样疼痛三小时”拟行手术名称腹痛待查无备行的手术方案;术后三天应有主刀者的查房记录。1.5 知情同意书 有家属签名的手术同意书无身份证复印件,“身份证未带”或“拒绝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等字样应由患者或家属本人书写并签字印手印;术后诊断明确应有一次医患沟通记录;特殊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除患者或家属签名外应再签署同意的意见。2 提出建议2.1 从医生方面讲2.1.1医生首先要转变观念 有的医生认为:医生的主要的是看好病,书写病历无关紧要;病历书写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多写多错等错误观点。2.1.2 认真学习院内外组织的各种病历书写、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将理论的知识运用于实际。2.1.3 对医务科每周反馈的病历质量缺陷要认真对待,以虚心、求实的态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当遇到书写困难时,及时请教上级医生,争取不单医疗行为零缺陷,病史质量也能零缺陷。2.2 从医疗管理方面讲 作为医院,病历质量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医院文化、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体现,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病历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2.1 医院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者仁心,医生的职业道德与病人的生命健康休戚相关,病历书写是医生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2.2.2 病历质量实行三级网络管理 即个人―科室―院级,个人及时完成自己的病历,自己检查,查漏补缺,然后交由科室的质控医师。质控医师负责整个科室的病历质量,按规定的时间上交病案室。院医务科每周组织人员对全院各科的运行病历和出院病历质量进行抽查,并将反馈结果及时通报,以杜绝丙级病历,提高甲级率。2.2.3加强专业培训 每年进行病历书写基本方法专项培训,解读最新法律法规等文件,特别是新入院的大学生,病历书写是岗前培训的必要课程之一;相关科室如遇到普遍问题或某阶段病历质量明显下降,建议组织专家对个别科室全体员工进行辅导,让问题及时解决。2.2.4 建立病历书写奖惩措施并落实到位 医院建立病历书写奖惩措施,一份丙级病历扣除科室奖金500元,主要责任人当年不得评优、晋升,一份乙级病历扣除科室奖金200元等相关措施落实到位,不能流于形式。对书写认真,甲级率高的科室及个人给予奖励以促进其积极性。若条件允许,可定期举办病历书写竞赛,将病历书写与医院文化融为一体。2.2.5 增大投入 简化书写 现在一份完整的病历要医生书写的内容很多,而病历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可以改善这一缺点,医院要增大电子信息化这一块的投入,实现院内资源信息的共享,简化书写。当然,电子病历的实现字迹潦草、书写不及时等问题也会自动解决。参考文献[1]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2]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住院病历质量判定标准,2009[3]张秀华、马玉良、朱国庆. 住院病历存在缺陷的分析及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2:906-907.[4]王宝玉、张启瑜、潘景业等.健全病历质控体系 持续改进病历质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7:529-531.[5]顾掌生、吴巍.罚单制在控制医疗文书缺陷中的应用.医院管理论坛,2010,6:28-31.

上一篇:三项战役工作方案村级下一篇:射线装置各项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