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024-05-07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精选8篇)

篇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的发表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和市场的问题突出出来,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徘徊局面。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澄清了姓“社”姓“资”的是非,找到了“市场”这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又日益显现出来,不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无法进行下去。1997年以党的15大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在理论上实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解开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思想扣子。

这样,三次思想大解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在邓小平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的新内容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最具独创性的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的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国情基础。强调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核心层次把社会主义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构建了邓小平理论坚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使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有了可靠保证。

这三大理论的提出及其深刻的阐明,都是前人所未曾作到的,体现了鲜明的独创性,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依据,也是从事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基础。邓小平理论集中地阐明了从“革命与战争”到“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性跨越,论述了发展科学技

术与增强综合国力的关系、发展中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与利用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更大的参照系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进一步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外交战略指导方针。从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四)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我们看来,社会科学的革命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应该具备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前提要素,历史课题的重大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以来,国际共运中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一个是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它已经由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实践作出了回答;一个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正是对这个重大课题的回答;

二是核心要素,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邓小平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百年内外的种种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三是形式要素,概念观点的系统性。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思想观点,又创新了许多。如:先富、依法治国、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等。这样一些新的概念和思想观点,既涉及生产力层次上的问题,又涉及生产关系层次上的问题,还涉及上层建筑层次上的问题。而且,这些概念和思想观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概念和思想观点的系统性。

四是时效要素,实践验证上的正确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各行业取得的全面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五是价值要素,具有立场上的人民性。邓小平总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绘制蓝图。

这五个基本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衡量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客观标准。按照这样的客观标准来衡量,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是不难获得共识的。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这“四新”归于“一新”,就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我们的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加丰富的创造力!

篇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发展的根本理论原则,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探索,找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认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对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共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取向改革实践的发展,从用什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邓小平提出至高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只有把计划经济而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所以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后,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市场“。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是因为这一精辟的论述,使我们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我们把经济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所致力于解决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中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尤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实践意义和时代特征。

邓小平理论始终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它紧紧把握住了中国的现实国情,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密切结合。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闻名于世而经久不衰的保证。正是因为这样,邓小平对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十分重视,提出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而邓小平理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丰富和发展都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分不开的,都是从国情的实际出发,总结了人民群众在现实实践中创造而概括出来的。

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对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时代基本特征的新概括。这一理论贡献本身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是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最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确实形成了新的独立的科学体系。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看,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极其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从其解决的问题看,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它所涉及的领域看,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确实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发展看,它完全以实践为基础,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篇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作大厦,那么,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所谓“基石”,即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就是说,它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直接对立物的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意义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情基础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党的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3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初级阶段是一个全面地概念,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及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方面说,目前,虽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产值却与发达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们还没有实现现代化;从政治文化方面说,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还不健全,有待完善,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从国民素质说,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中国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人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十年以上。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更少。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3]

这只是当前我国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但由此可见,我们今天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事实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客观事实基础上产生的,为着改变这一客观事实而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但同时,我们必须牢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根基,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定位,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毅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J].珠海使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252页

[3]沈宝祥, 我们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北京日报, 2007年3月12日.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11页

篇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7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就是要随时代、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指出,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们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自身解放创立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是达到“千年王国”的操作方案,他们提供的只是对现存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未来社会应该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依据当时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其生命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再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适时转换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发展中得了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针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主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极有价值的探索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一阶段,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体涵盖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多个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合作,在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严峻形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危机与探索、创新与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必须对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并存的现实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问题,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各民族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充分展示其作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的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先后肩负了革命救国和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顺应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形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把党的思想路线丰富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针对我党所面l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路线的内涵,提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求真务实”,并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发展”的要义,继承就是坚持和一脉相承,就是不丢“老祖宗”,就是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说出“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就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它依然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若干理论新观点;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许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和党风运用于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在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根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然会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每一个人都按照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些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和目的及其对外部世界作用力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且以此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探寻社会前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80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从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等问题的实践,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正确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实际,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党一直关注以什么样的党来执政和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对“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等有关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基于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备的特殊品格——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它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人民性,强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建领域的

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也达到了相应的理论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情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等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策略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中,紧紧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发展和执政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新阶段,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基本问题,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历史性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更加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就在于在这些领域不断升华和提炼“三大规律”,不断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列宁晚年在回答苏维埃俄国如何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一崭新课题时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反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发展中国的经验总结,又是发展中国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在不断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既要继承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更要植根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无论坚持还是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在解决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我们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新起点。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必须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世情,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情,牢牢抓住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党情变化,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同时,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各种困难、风险,直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直面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少,“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仍需加强等等。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有过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也违背过真正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的价值前提,导致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把平均主义和消灭人的个性差异以追求社会平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与中国具体历史的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有了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在解决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善于发现问题,达成理论自觉和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力于深入思考和研究:高新科技革命浪潮中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危机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思想理论领域,针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国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我们要树立科学的问题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客观而勇敢地正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矛盾新冲突,在用“发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中,概括提炼新观点、新理论,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把握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积极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篇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这方面,党章突出了三点:一是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这就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从战略高度解决了工作布局及领导方法问题。二是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明确了发展经济的基本途径。三是强调要“做到效益好、质量高、速度快,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就明确了,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效益、质量、速度的统一,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党章总纲第十自然段载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并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二是突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篇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经济建设 B)与时俱进 C)发展 D)发展生产力 参考答案: C 2.1945年(),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A)党的七大 B)党的八大 C)党的六大 D)六届六中全会 参考答案: A 7.3.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 A)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贫农(包括雇农)参考答案: A 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A)党的八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四大

? D)党的十五大 参考答案: D 7.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参考答案: C 6.在当代中国,()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A)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 参考答案: C 7.7.()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写入党章。?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参考答案: C

? 8.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的是()。?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9.()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A)延安整风 B)党的七大 C)遵义会议 D)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 C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参考答案: C 收起解析

11.()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 B 12.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C)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D)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参考答案: A 13.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 A)实现国家统一要靠经济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

C)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靠经济发展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参考答案: D 14.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的命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B 15.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

B)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C)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D)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速度、发展力度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 D 16.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的是()。? A)十三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参考答案: D 17.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C)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参考答案: D 18.“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 A)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C)改革开放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考答案: B 19.()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A)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 B)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C 20.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 A)全面建设小康水平B)解决温饱问题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答案: A

二、多选题 答题要求 : 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选项。2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答案: A D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C)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 E)这是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 参考答案: A C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C)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D)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 A C 24.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篇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单选题: 共10题,正确10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分值:4.0/得分:0.0)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之间的矛盾。(分值:4.0/得分:4.0)A.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 B.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C.不协调不充分的发展 D.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分值:4.0/得分:4.0)A.发展 B.改革 C.稳定 D.创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分值:4.0/得分:4.0)A.坚持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D.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值:4.0/得分:4.0)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义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分值:4.0/得分:4.0)A.中国共产党领导 B.改革开放 C.无产阶级专政 D.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分值:4.0/得分:4.0)A.20年 B.30年 C.40年 D.50年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分值:4.0/得分:4.0)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C.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D.质量第一、注重效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分:4.0)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建成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分:4.0)A.从现在到2018年 B.从现在到2019年 C.从现在到2020年 D.从现在到2021年

二、多选题: 共5题,正确5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分值:4.0/得。(分值:4.0/得。(分值:6.0/得))分:6.0)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D.解放全人类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分值:6.0/得分:6.0)A.辩证逻辑 B.历史逻辑 C.理论逻辑 D.实践逻辑 下列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法正确的是()。(分值:6.0/得分:6.0)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B.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世界民主方式有三种,这三种民主方式是()。(分值:6.0/得分:6.0)A.竞争式民主 B.议会式民主 C.谈判式民主 D.协商式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分值:6.0/得分:6.0)A.文化建设 B.社会建设 C.生态文明建设 D.法制建设

三、判断题: 共5题,正确5题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同该国特定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分值:6.0/得分:6.0)否

篇8: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 提出了求真务实思想路线

能否把社会主义建设好, 首先要解决好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它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并结出硕果的过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 都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指引, 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战略目标, 呼唤党的思想路线有新的发展。胡锦涛提出:“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在“求真务实”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

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求真”就是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体现科学精神。“务实”, 就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 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 体现实践品格。只有求真, 才能更好地务实;只有务实, 才能达到求真的目的。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使党的思想路线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 实践意义更加突显和具体, 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新成果, 是重大理论创新。

求真务实的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使我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 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作为根本的思想保障。

二、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 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 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党的指导思想重要的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观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 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国外关于发展观的理论演进主要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 并逐渐形成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的思想, 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实践上, 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 如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坚持科教兴国, 推进城市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等。这些理论和实际经验, 体现了发展的共性, 为我们形成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借鉴启发, 丰富了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注重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和实践经验, 借鉴其体现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成果的积极因素, 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想创造, 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再得以提炼与升华。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 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 形成的正确发展观

善于总结经验, 是我们党的政治智慧,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总结中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国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化, 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高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曲折的教训。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走过不少弯路, 有过许多不科学之处, 经过艰苦探索, 在发展问题上, 我们党积累了不少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的发展观, 制定和贯彻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正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化, 与新的时代特点和当前国情相结合, 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发展目的更鲜明: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思路更清晰: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发展方略更完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建设和谐世界;发展要求更具时代性: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四、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论法, 深入回答了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目前,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 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 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切都要靠发展。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 是唯物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终理想, 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 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理论立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 发展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 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强调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系统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落实“五个统筹”,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代际永续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 提出了求真务实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物为指导, 科学提炼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丰硕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 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论法, 深入回答了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人民日报理论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3]张冬生, 等.科学发展观的多维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一个seo人员的年终总结下一篇:校园里的荷花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