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

2022-08-07

第一篇: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

读《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邓小平)后感

为期一个多月的党课结束了,不多的课时里明白了很多不曾深入思考的问题,对党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对党理论学习的欠缺。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必须不断学习、深入学习。

最近一段时期,我们的国家在民族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疆独、藏独有抬头趋势,**

集团、热比娅集团做出了伤害祖国、伤害人民,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举动。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群众财产损失甚至生命的丧失,而且引致大量境外媒体的歪曲报道,给祖国造成了困扰和压力。

读到了邓小平的这篇《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受到了很大启发,也明白了党的一些政策。

虽然时隔将近六十年,这篇文章仍然体现出很大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对少数民族的许多事宜,不盲动,不要轻率地跑去进行改革,不要轻率地提出主张,宣传民族政策也不要轻率。”

邓小平同志承认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隔阂由来已久。因此我们在在大事方针上也要考虑到这点,不能同汉族同胞一样任何事上等同对待,必须谨慎,考虑到可能由于民族习惯、历史遗留带来的矛盾。微观下,我们的普通生活中,也必须谨记,我们同汉族同学开的玩笑,讲的故事,在和少数民族同学讲时,一定要考虑好。很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的缘故造成误会。

大一军训时,一位同学对藏族同学疲于训练而老是坐地休息抱怨的话,尽然引来了“想打架”的回应。在平常人看来,这只是句抱怨,或许带有开玩笑和羡慕的味道。藏族同学自我保护意识强,是共性,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是有缺乏了解、环境生疏引起的。我们在与他们相处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促进了解,最终会让我们越来越近。一位同学院的藏族同学郎佳泽仁,非常友善,和我们一块训练、吃饭、聊天,没有同其他藏人一样要求特权。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把他当做和我们有所不同的人对待,包括任何方面,无所顾忌。

但是毕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而要充分考虑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即量变的积累,最终,郎佳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我们会亲如兄弟,直至完成质变。

邓小平同志谈到了西康的情况。谈到了军队进入西康时,首先宣布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民族习惯,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这主要是因为提出的十项条件,实打实的条件,而不是空头支票,这才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

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民族政策时,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要超前。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并且落实好,才是正确的。制定超前的政策,或是执行不力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邓小平还提到了长征北上时,饿慌了,为了生存,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没有办法。“现在我们应该跟他们说,当时全国的革命负担放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那时办得不对的事,应当向他们赔礼。这次我们到那里,一些藏族人士也很坦白地说,那时把粮食吃光了,心里不愿意,现在了解了。他们为自己的解放感到高兴。”

当前,我们要把眼光放地长远,明白我们终究是一家人,本来就没什么大问题,即便是有过误会,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要互相理解,消除误会,一起面对将来。对历史问题上消除误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在少数民族里面,正是由于过去与汉族的隔阂很深,情况复杂,所以不能由外面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这个改革必须等到少数民族内部的条件具备了以后才能进行。”

在今天看来,给我们的启示还是非常大。步步为营,我们才会稳固民族关系。客观要求我们,对待少数民族群众,我们不能贸然行事。一定等待时机,等大部分条件都满足了再考虑可行性,不能照搬对汉族群众的经验。我也觉得我们的理论很多都是建立在一个很大众化、很普遍的读者基础上,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较易地找出实践的方法。但是这种容易,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运用这些理论是不需要太多考量的、太多测试的。

这是不对的,理论显得容易理解且指导性强是因为这与我们实际联系紧,但对于少数民族,运用其理论来,就不能按汉族群众的思维。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区别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区别,认识方法、文化背景的区别更应考虑。不仅是在具体实施上,在大方向上也要区别对待,至少在现阶段。

“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只要不出乱子,能够开始消除隔阂,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邓小平的话很是正确,虽然我们现在的年代和当时相距很久,但有理由相信,现在的阶段仍应把搞好团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

“稳

定压倒一切”是一句民间流传很广的话,我也赞同邓小平的看法,我觉得,目前稳定就是成绩。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我们不应片面强调发展,强调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少数民

族的生活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了,温饱生计问题已不是特别急切的问题了,而是谋求发展。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我们现在应当我要那么看重发展了,而是要充分考虑群众对发展代价的承受能力,如砍伐森林、挖掘矿藏、修建水坝、修建房屋等等,群众可能会对自己居住地区内矿藏的掠夺性开采,占用牧场、农田盖楼,都可能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厌恶。

我们也不能总是以“我们给你们带来多少多少经济收入,给你们多少多少补贴……”这样的话回应少数民族群众,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反感。关注和谐,结合具体情况发展,以适度为原则,在经济的适量增长和人民的内心诉求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才是合理的做法。

其实,这样的矛盾在汉族地区很大量存在,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形式不太一样。如近来很是火的血拆事件,潘蓉、唐福珍等大量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这便是,一边似乎迫切的发展计划,另一边是被损害的人民利益。从总体看,我们仍可以说这是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总体上受益的是整个国家。但由于党内腐败分子脱落客观,受某些利益驱使来制定规划,微观上看就伤害了人民,甚至给群众造成了被践踏的错觉。

所以,其实,我认为,为了让我们坚持好基本路线,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我们甚至可以有意识地“放慢”发展速度,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合理的速度。这样,虽然表面上数字不好看、影响了政绩,但实际上是选择了健康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且修复了人民内部的矛盾,大家都高兴,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在如何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如何“藏富于民”上努力。我们要做的似乎比例的提高,而不是绝对量的提高。

对少数民族亦如此,温饱解决后,我们该选择一个健康、合理的增长速度,而不能求最大。

其实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在少数民族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就过分紧张或是气馁,我们要明白,历史是曲折前进的,遇到些沟沟坎坎是很正常的。这次的困难,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开始过分地反省自己的问题,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的要改,大多数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摇摆不定,分裂集团的集中进攻是蓄谋已久的,和我们的政策关系不大。

我们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会解决掉所有阻挠我们进步的因素。任何破坏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只不过是暂时的困难。

汇报人:范文范例网

第二篇: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思考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中国有着13亿的人口,人多地广,而共同富裕并不是全中国人民同时富裕起来,而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由先富帮助后富,然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为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进行了南方谈话,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先解放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开放。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从此,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一步步发展成为了一座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深圳的巨大变化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也实现了一部分人民先富起来的愿望。

过去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也就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在5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提出了这样具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念,但这样的理念却是非常空泛的,这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它并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只有当人们都真正富起来,这样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1985年9月,邓小平着重指出,“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之后邓小平就大刀阔斧地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他提出中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就包括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把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共同富裕最佳体制,邓小平找到了一条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使得共同富裕思想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不再是所谓的空想社会主义理念,而成为了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理念。

如今,东部地区已经逐步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尤其是江浙沪地区和东部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日趋加快。在东部地区,随处可见的大型超市,名品商场,高档的娱乐场所,尤其,现在在东部地区,可以说是人手一部iphone手机,人们都愿意花几千块钱买一部手机,恩格尔系数越降越低,可见,当今东部地区的人们生活条件已经越来越好。

虽然东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脚步却迈的很小,有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穷山尽水。在目前的状况下来看,我国的贫富状况似乎有种越拉越大的嫌疑。我国现在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然而这样的收入差距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和强调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定会遇到贫富差距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从总体上看,收入差距现象只是由“高度平均”向比较合理的方向过渡。如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只有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美国、欧洲和日本,已经属于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看似很富裕,但在这种富裕的外表下,还是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这是现阶段所有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现今贫富差距还是比较合理的。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长期实行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这种极度平均制度只能一步一步地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下去,我国并不能实现所谓的共同富裕,而会变成共同贫穷。

然而对于先富怎样带动后富,邓小平也有他的论述:“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于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

小平也提出了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的观点就是允许贫富差距的存在,当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先富起来的人们和地区具备了支援贫困人民和地区的时候,才需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如今,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世界人民见证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国家变成了现今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这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的言论具有洞穿历史的睿智和远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是现阶段我们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任务,现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制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要使贫富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有越来越多的慈善捐款捐往中西部的贫困地区,使得那些本来读不起书的孩子能有书读,让那些极度贫困的家庭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虽然那些捐款只能解决那些贫困地区的燃眉之急,但长此以往,必定能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多的慈善行为,也反映出了东部地区的人们不仅富裕了,而且在精神文明和思想文明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说明了中国的发展并不是那种单纯的“暴发户”,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也相当重视。

二十一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寻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道路还处在为实现共同富裕准备条件和奠定基础的阶段,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邓小平所设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时候,发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阶段。

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十五大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已经2012年了,正朝着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步地接近,等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再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和生产力落后的现实条件下找到了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即“先富—后富—共富”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正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如今我国的经济成就已经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可行性。

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阻碍,例如为追求经济的发展使环境遭到了破坏,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的趋势等。经济发展决不是单一的追求经济速度的加快,它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也必须保持协调,因此我国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观。然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困于时间局限未能对共同富裕道路深入展开的深化和完善,有效

保证了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而努力奋斗。使得共同富裕的道路更加宽敞,更加平坦,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三篇:2《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

广东省游乐设备事务所专业设计开发 法的特征

1.2.3.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性。包括法的效力对象的广泛(即在一国范围之内,任何人的合法行为都无一例外地受法的保护)和法的效力的重复性(指法对人们的行为有反复适用的效力)。法的普遍性与法的规范性有密切的关系,法的规范性是普遍性的前提和基础,而法的普遍性则是其规范性的发展与延伸。5.具有程序性

二、法的内容和形式

1.法的内容,就是指构成法的各种内在要素,包括法律规范内容和法律技术内容两大部分。从规范内容上看,其核心部分就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从结构上看,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律体系。2.法的形式,就是法的内容的表现方式,是法的内容要素的外在结构和组织形态。仅就成文法来讲,其表现形式与内容相对应,也可分为三层次,即“法律条文-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3.法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法的内容决定法的形式,法的形式反作用于法的内容;新法的内容和旧法的形式、新法的形式和旧法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历史继承、相互利用的关系或情况。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

一、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

3.我们的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界碑。√

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

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战略。√

10.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的法律作为立法的重点。╳

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

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

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

16.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

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18.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

19.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是中共中央。╳

游乐设备游乐设备|游乐场--广东省游乐设备事务所-游乐设备设计及研发|游乐设施|游乐设备厂|游乐场|游乐场项目

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的颁布,才能具体实施。√

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23.我国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是法律。╳

2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立法权统一。╳

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

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27.法治的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

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次序、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

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

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

3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精髓。╳

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

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

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是(A)。

A.民主法制 B.无产阶级专政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民主政治,健全(C)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前途。

A.政策 B.习惯 C.法制 D.伦理

3.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确认和保障(C)

A.中国共产党领导 B.公民义务履行 C.人民的民主权利 D.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核心是(D)。

A.制定法律 B.公正审判 C.强化仲裁的作用 D.严格依法办事

5.加强法制重点是进行(C)。

A.制裁 B.挽救 C.教育 D.改造

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A)为突破口。

A.精简机构 B.高薪养廉 C.强化监督 D.重视服务

7.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B)来形成和维持的。

A.法制 B.法治 C.民主 D.道德

8.只有在(C)条件下,才产生了对法治的社会需求。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在法治国家中,法律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合理的(B)。

A.主体设计 B.运行机制 C.社会保障 D.宏观调控

10.军事法规的制定机关是(C)。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中央军委 D.国防部

11.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必须首先树立(A)权威。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部门规章

12.法治的功能在于(D)。

A.强化统治基础 B.发展国民经济 C.建设精神文明 D.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的

13.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B)。

A.公民 B.人民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

14.市场的法律原型是(B)。

A.物权凭证 B.契约 C.侵权 D.亲权

15.市场经济的命脉是(D)。

A.政治统一 B.市场统一 C.社会保障完善 D.竞争

16.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A)

A.中国共产党 B.政治协商会议 C.全国人大 D.人民

17.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B)。

A.社会主义法制 B.社会主义民主 C.人民民主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18.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

A.守法上 B.执法上 C.立法上 D.法律监督上

19.社会主义制度是(ABCD)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A.经济 B.政治 C.法律 D.文化

20.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有(ABC)

A.高度的民主 B.完备的法制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不断增长的经济的

2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CD)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2.法律队伍建设要求法律工作者有较高的(CD)。

A.经济素质 B.道德素质 C.政治素质 D.法律业务素质

23.按照国家权力运作形态,国家可以分为(AB)。

A.人治国家 B.法治国家 C.民主国家 D.独裁国家

24.自治法规分为(CD)。

A.法律 B.行政规章 C.自治条例 D.单行条例

25.司法公正包括(AB)。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证据公正 D.立法公正

26.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BD)。

A.公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乡民委员会 D.村民委员会

27.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体现在(AB)。

A.利益保障 B.秩序保障 C.义务保障 D.社会保障

2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培育(ABCD)公民为目标。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9.我国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分为(CD)。

A.资产阶级道德 B.地主阶级道德 C.社会主义道德 D.共产主义道德

30.我国要发展面向(AB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现代化 B.世界 C.未来 D.传统

31.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区别在于:(ABCD)。

A.制定的机关和程序 B.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C.表现形式与基本要求

D.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对人的效力的

32.法律是(ABC)党的政策。

A.定型化 B.规范化 C.条文化 D.教条化

33.党的政策可以分为:(ABD)。

A.总政策 B.基本政策 C.分政策 D.具体政策

34.党的领导包括:(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3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处理上坚持(ABCD)方针。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36.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ABCD)。

A.法律的至高无上性 B.普遍实施性 C.本源性 D.崇高威望性

37.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考虑的因素有:(ABCD)

A.层次分明 B.体系完整 C.结构合理 D.规范协调

第四篇: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上级市)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而壮丽的事业。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这样的历史伟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

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巩固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万众一心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不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是党80多年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把理论武装工作推向前进,是完成新世纪三大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把党的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历史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理论武装

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前进的80多年。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力加强理论建设,不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这是我们党80多年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80多年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经验。

在中国,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单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找到成功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不可能为解决中国革命的复杂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然而,在党的幼年时期,党的领导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使革命遭受了一系列挫折。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王明等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这种错误使党和红军的力量遭受巨大损失,几乎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

与王明等教条主义者不同,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早在1930年,他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论断,1939年,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941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内曾经产生的教条主义指出:“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左”倾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得到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政策。然而,由于在总体上缺乏对苏联模式根本弊端的深刻认识,缺乏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一些重要设想的全面理解,特别是缺乏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重要国情的清醒认识,因而使这种探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有许多积极成果,但屡有失误,直至遭受严重挫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和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成为伟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先导。后来,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认为这是总结长期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列举了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提出的十二个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作出新的概括,强调要用它来武装全党。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将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

入了党章。

1989年6月,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之后的十几年,与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相比,时代的主题没有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基本国情没有变,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人请登陆原创网站:民从事的事业没有变,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在时代大背景和基本任务没有变的前提下,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对种种复杂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学习理论,武装思想,从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党历来是重视学习的。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更是特别强调加强学习。80多年来,我们党的事业取得的每一个发展和每一个胜利,都是同全党的学习进步密不可分的。有几次全党范围的大学习活动,成效尤为明显。”

二、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武装全党的基础理论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作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决策,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从而使我们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是确立了理论武装的新的时代内容和要求,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时,要求全党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使它今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同时,把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提到了我们面前,强调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进一步指出,十四大提出理论武装的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措施,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要求进一步“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199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同年7月,中央召开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提高到新水平。

二是对理论武装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概括,提供了学习、教育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教材。为了全面落实理论武装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决定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

一、

二、三卷,系统和全面地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全貌,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提供了最好的教材。为帮助广大干部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精神,1995年5月,中央印发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此后,中央有关部门又分门别类地编写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教育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等。为了促进理论武装工作的深入开展,经党中央批准,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召开全国邓小平理论研讨会,深化了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着重解决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问题,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从1993年11月到1994年5月,党中央连续举办了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理论研讨班。十五大之后,党中央连续举办了两期新进中委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对全党理论学习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党中央制定了全国干部教育的培训规划,对全党干部的理论学习作出了系统的部署。中央党校和地方各级党校常年举办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组织开展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同时研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形成了规范的制度。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以不同形式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还进入了学校的课堂和教材。

四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理论武装工作,发挥理论武装对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促进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把理论武装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程来抓,全党的理论学习日益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级干部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加深了理解,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了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落实。邓小平理论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与本职工作和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增强了党性观念,提高了思想觉悟,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这些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全国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三、落实“三个代表”必须全面推进理论武装

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指明了新世纪治党治国的战略思路。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党的理论武装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的重要条件。

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高度精辟的理论命题,要坚持“三个代表”,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深入人心,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论武装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大局的清醒认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于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理论武装的新的重要内容。只有认真抓好“三个代表”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才能使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直接的指导性,使之进入到新的更高的层次和阶段。当前,经过广泛的学习、宣传,包括在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日益深入人心。但要使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全面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等,都需要作出进一步的阐述,其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武装做得越好,全党的思想认识越统一,“三个代表”的要求就会贯彻得越好。所以,新形势下理论武装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要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宣传“三个代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要真正掌握和实际运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着时代精神,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又深深扎根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中。真正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它的深刻内涵和指导意义,仅仅从字面上学习、理解是不够的,必须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从广阔的理论基础上,搞清楚每一个代表的内涵,代表什么、为什么代表、怎样代表;搞清楚“三个代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什么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搞清楚“三个代表”到底有哪些基本的要求,怎样去做才符合这些要求;等等。所有这些分析的过程、论证的内容,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需要有大量的理论观点、理论基础的支撑。要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就必须坚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统一的整体,从内在联系和内在结合的角度,把理论武装引向深入。

三是党要在实践中真正当好“三个代表”,必须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推进理论武装,是贯彻“三个代表”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运动的指南。“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思想上走在前列,行动上才不致落后。8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那么多复杂的问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通过理论武装等形式,不断提高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路线纲领、驾驭复杂局面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新的世纪,我们要当好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就必须认真研究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把握中国和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要当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认真研究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掌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中国文化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要当好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有关。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并通过理论武装的形式,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党才能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现实问题,真正当好“三个代表”,真正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以,理论武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

四、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理论武装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贯穿于理论武装的全过程。理论武装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要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理论武装同样要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不管是理论武装的内容,还是理论武装的方式、措施和目标,都要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不仅要继续对理论武装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且要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坚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并与其保持高度的统一性,理论武装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二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学风建设。学风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学习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看,在怎样学习理论的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风,一种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风;一种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学风。两种不同的学风,两种不同的做法,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大力倡导优良的学风,坚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本身虽然并没有直接论述学风问题,但它的形成、内容,它付诸实施的要求,都包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学风上的要求在内。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不仅要用理论的观点武装,而且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武装。

三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回答现实中的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理论思维能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总结了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又提出了解决现实课题的思路和方向,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和典范。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就要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大力提倡和充分体现创新的精神。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都会遇到许多新课题。即使是老课题,也有一个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所以,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个词句就行了,而是要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遇到的各种问题。既要坚持用基本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又要提倡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理论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我们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研究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解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把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调查研究,形成共识,作出回答,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全党在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的能力方面有新的更大的提高,使党的科学理论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复习

《邓小平理论》复习2011.

2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3、现实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⑵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⑶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⑷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要求: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执政为民。

3、地位: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含义: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关系: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⑵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⑶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六、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七、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特点:⑴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⑵突出了目标和手段的统一;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意义: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⑵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

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原因和必要性

⑴发展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⑶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⑷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⑸当前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①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②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③是党执政地位和历史任务决定的。

九、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1、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作用:这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⑴含义: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发展程度) ⑵特指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⑶长期性: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100年。

十一、党的基本路线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十二、改革

⑴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①改革的目的和第一次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②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③改革和革命一样,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②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③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④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十三、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⑴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⑵正确处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关系;

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

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⑴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它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也可以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 ⑵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

⑶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社会主义可以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⑶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基本框架:

⑴现代企业制度;⑵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⑶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⑸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五、我国所有制结构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非公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

十六、分配制度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⑴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这一分配制度;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深化分配制度注意的问题

⑴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⑵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3、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有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其核心是: 社会保险 十

七、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3、措施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资源环境节约、友好型社会。

十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1、含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地位: 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提;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3、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4、依法治国含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生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地位: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二为方向);

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

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⑤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抓)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①思想道德建设;②发展教育科学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基本要求: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理论意义: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实践意义: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好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十一、对外开放

⑴必要性:

①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通过引进推动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二十二、一国两制

1、含义

⑴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⑵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

(3)港澳台地区高度自治。祖国和平统一后,依法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

(4)实行“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

2、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分裂势力的“台独”图谋的。

二十三、坚持党的领导

⑴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要坚持党的领导;

⑵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党的领导;

⑶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要坚持党的领导;

⑷对应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中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上一篇:大学入学自我介绍信下一篇:大学生毕业之后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