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2022-08-07

第一篇: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运动规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时,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带有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对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解开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身中。”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他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的追求,放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实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投入产出分析必然会有一个社会整体福利量的增加,这个增加量就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国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节约社会整体劳动支出;二是通过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输出本国相对富裕的产品和资源,以换回本国相对短缺的产品和资源,从而实现实物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增殖。马克思指出,由于既有的国际经济格局的不合理,决定了在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

国际贸易的作用国际贸易由于实现了资源、商品、资本和技术等的国际交换和重新配置,使国际贸易参与国的消费者用相同成本可以得到的商品的数量要大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自己来生产的数量;而且国际贸易还能对一国的生产产生一系列间接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某一时间上因资源有效配置而使利润水平上升,而且表现在国际贸易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来论证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

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但是,绝对利益理论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双方可以自由的交易他们的产品,如果没有自由贸易,没有商品的自由流通,就不可能获得地域分工带来的益处。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表1-1英国和葡萄牙的绝对成本差异

呢绒酒

英国100120

葡萄牙11080

例如,葡萄牙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 8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90个劳动日;英国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个劳动日,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100个劳动日。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这样的条件下,采取怎样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才有利呢?依照比较成本说,葡萄牙应把葡萄酒输往英国,换取英国的呢绒。这样对葡萄牙来说比较有利,因其国内用一单位葡萄酒只能换 0.89单位呢绒,若用葡萄酒同英国呢绒交换,则可得1.2 单位呢绒,比本国多得0.31单位。英国用呢绒换葡萄酒,也较国内自行交换有利,因为在英国一单位呢绒只能换0.83单位葡萄酒,而把呢绒输往葡萄牙则可得1.125 单位葡萄酒,多换0.295 单位。这就是说,当甲乙两国相比,乙国各种生产率都低于甲国时,乙国应选择那种与甲国效率相差最小的产品生产,甲国则从乙国进口该产品,这样对甲乙两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因此,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1919年瑞典赫克歇尔发表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认为在两个国家各个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相同时,两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只要生产不同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仍然存在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一观点经其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在1933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阐释和发展,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理论学界称其为H-O原理。

第二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作者: 李雪平 (高中生物

山西运城生物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726

发表日期:

2008-07-12 20:02:31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以探究学习为主,贯穿始末,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知识结构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1).能说明物种,种群的概念(2)能区别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3)用数学方法说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4)能阐明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①搜集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②用数学方法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③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解释一些生物的进化。

3情感目标:讨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确立进化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教具准备 教育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探究导入:课件提供图片(树干上的桦尺蠖),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探究一]下列问题;

1.桦尺蠖体色的黑色(S)和浅色是(s)一对相对性状,当时树干上均因长满地衣呈浅色,请判断哪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为什么?

2.如果后来由于环境污染使地衣不能生存,所以树干呈现黑褐色,你认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是否会发生改变?为什么? 3.你认为该地区的桦尺蠖有没有进化?

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导入本课。 [新课]

让学生从本节教材上找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回答如下: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学并思考学案[探究二]的如下问题:

1.结合桦尺蠖进化的实例,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什么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2.概念区别: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3.填P115页表格,分析满足五个假设的情况下,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交配,繁殖→以温故之新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生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师生共同总结: 1.种群: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强调概念中用蓝色标注的词,正确理解种群的概念,指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设置种群的练习(1),让学生巩固知识点,根据概念判断种群。 2.基因库:

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强调概念中用蓝色标注的词,一个种群都有一个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最终死亡,但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保留下来,并得到发展。 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概念: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某种基因型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概念理解: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则:p+q=1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 / 该种群个体总数 基因频率计算:

练习题(2);教材118页第2题。通过计算掌握基因频率计算的方法。 二.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指出五个假设条件,即理想条件下。

分析表格数据,理解在遗传平衡下基因型发生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知识扩展:哈代—温伯格平衡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则:p+q=1 → (p+q)2=1 → p2+2pq+q2=1 即:AA基因型频率=p2 aa基因型频率=q2 Aa基因型频率=2pq

举例:如果某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0.4,那么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三、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学并思考学案[探究三]的以下问题: 1.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有哪些?

2.基因突变率很低,并且突变是不定向的,为什么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呢? 3.突变和重组能否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 师生共同理解:

基因突变

突 1.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

进化的原材料 所以说: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对基因突变理解:

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很低,但种群中每一代的基因突变数很大(如课本例子)。 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但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图某海岛上残翅和无翅的昆虫) 分析翅形的来源——基因突变。

分析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不一定,取决于环境。 小结:

产生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中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9世纪

20世纪

思考:试分析从19世纪到20世纪,由于环境改变使S(黑色)和s(浅色)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S(黑色)基因频率增大:5% → 95% s(浅色)基因频率减小:95% → 5% 小结:

自然选择

不利变异不断淘汰

变异————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定向进化

有利变异积累加强 [实例分析](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图)

人类把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实质就是通过选择改变基因频率。从图中看,显然红色基因的频率显著提高了。 [课堂总结]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

第一,围绕“发展”主题。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第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1、经济建设。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2、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3、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4、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

5、军事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第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统一战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第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第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 导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 提出了我国 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 这就把我们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放 在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从而避免了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 这个理论, 同 样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改革。 中国的改 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就 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 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与改革相互联系 和并行的是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 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 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 打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异 己物的偏见。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资本主义有计划,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江泽民进一步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和创举, 它 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 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 依法治国的统一,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 治国结合起来,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 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 民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 道路, 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 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 话,增进互信,妥善处理分歧;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提供力 所能及的援助; 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搞好周边环境。 中国反对一切 形式的恐怖主义,也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 坚持把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 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 按照政治合格、 军事过硬、 作风优良、 纪律严明、 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 一。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这一科学构想,已在香港、澳门顺利实现。香 港、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 保持了繁荣与稳定。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将遵循“和 平统

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坚 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反对“台独” 分裂活动。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 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 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 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 随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改革开放 以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 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各民族同 呼吸, 共命运, 谁也离不开谁; 依靠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 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 中国问题的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 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 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上述十二个方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个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 怎样建设、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重大课题。

2、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 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 件和目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我们 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 “实事求是”, 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 是党的实事 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 丰富和发展。 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 代发展要求, 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实现条件、 内在规律和必然 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3、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中国革命胜利的三个基本问题, 即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 毛泽 东把它们概括为克敌制胜的 " 三大法宝 " 。

首先, 统一战线问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其次, 武装斗争问题。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 一。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人民军队, 开展人民战争; 这支军队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根本宗旨,执行严格的纪律,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支军队必须接受党的绝对领导, 人民 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质的运动战, 它以建立农村根据地为依托, 采取有 中国特点的符合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再次,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掌握者, 加强党的建设至关重要。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基础, 必须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思 想建设的有效形式是开展党内整风,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是政治建设最根本的问题, " 惩前 毖后、治病救人 " 是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作风建设包 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

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 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 则是掌握统 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 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第五篇: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一、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动的必要形式”。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是过渡性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军队等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经济纲领

1.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因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之一,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是调动革命主力军──农民起来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首要问题。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与国家政权、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它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压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至民族资产阶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反封

建,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是剥夺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整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的领导。

3. 保护民族工商业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对于前者,由于它代表的是当时中国的反动生产关系,而采取的是无偿剥夺的政策;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则采取保护政策。

三、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内容和形式。这种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色,是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结合,但并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应该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就是民主的。

5.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先进"是一个历史的尺度,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帝反封建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无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真理,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而最终找到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指导下的文化建设当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并为他们所拥有,无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

09财政二班

09250301262

上一篇:端午节班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生村官的中国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