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论文]政治理论是“皇帝的新装”吗?

2024-04-21

[政治论文]政治理论是“皇帝的新装”吗?(精选11篇)

篇1:[政治论文]政治理论是“皇帝的新装”吗?

[政治论文]政治理论是“皇帝的新装”吗?

社会上对政治学科存在着种种偏见和不重视。有人认为政治学科是伪科学,教的是假大空的东西,纯粹是为统治阶级粉饰贴金,学不学政治无所谓。政治学科真的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吗?

一、政治理论是追赶时髦吗?

政治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政治学科却是门年轻的学科,具有不成熟性,它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人们误把理论的发展性当成是追求时髦。

然而,政治学科也确实存在一些近似于追求时髦的问题。1、政治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复杂,有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发展简史、思想品德等等,给人的感觉是政治学科什么内容都涉及,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包含进政治学科,没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一门“杂科”。政治学科的内容什么都包括的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不确定性,教材经常更换。频繁地更换教材,甚至一年一套的教材,连政治老师自己也不能讲清楚政治到底教了些什么和应该教什么了。政治学科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学科体系,给人假象是政治学科属于“伪科学”。2、政治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也是经常调整更新,虽然政治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发展、丰富与完善,但是知识更新走向了一天一个说法,过于时代化的极端。有时为了体现政治教学的时政性的特点,在中高考的政治问答题中,还要把考试前几个月的某个政治家的言论作为政治题的标准答案,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学中,难免要渗透时政理论,并且尽量地把最新的政治理论安排进教材。朝令夕改的理论与政策在中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让人们的思想无所适从。尤其是学过政治学科的一些“过来人”更是困惑于政治理论的朝秦暮楚。政治教师夹在中间,只能顺应形式的发展,政治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讲变成了永远追逐时代浪尖的学科。理论是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研究与检验,如果缺少必要的思考与沉淀,理论难免会有些浅薄甚至错误。

二、政治理论是“假大空”的学说吗?

政治学科是一门学科,它介绍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政治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它不同于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政治理论具有理论性的抽象性,人们总是很难认清它的本来面貌,常常对政治学科容易产生“伪科学论”和“无用论”,并把政治理论看成是假、大、空的学说。

首先,政治理论具有抽象性,理论虽然反映现实,但是,理论不等于现实,理论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思想体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即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与现实既有统一性,理论与现实之间也往往存在差距,现象能反映本质,但理论与现象本身不是亦步亦趋的,理论可能超前于现实,也可能滞后于现实。如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民主的性质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性质,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我国民主发展程度较低。对理论产生迷惑,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以不能理解政治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把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性当作是政治理论是虚假性。

其次,政治理论常常以理论的形式来介绍国事,天下事。有些人一看到条条是道的理论就先入为主,觉得是大道理,从内心里排斥它。其实,政治理论谈得就是我们身边的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不能把身边的道理看成是“大”道理。

第三,政治理论区别于现实,具有抽象性,抽象的东西使人理解起来使人感到理论晦涩。同时,目前教材中政治理论的阐述一般表现为条条框框,教材的教条化编写模式使得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再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把政治教育当成是纯粹的思想灌输,具有空洞说教的特点。致使人们误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言之无物的大道理。把思想性当成是空洞的理论。政治理论的抽象性,

于是有人认为学习政治理论主要是应付考试,假如不要考试,就不要教与学了。如果把政治理论的作用的`眼光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的话,考完后,政治学科难免要遭受“兔死狗烹”甚至“掘棺抽尸”的命运。还有人认为学了政治理论后,社会中的思想政治问题仍然很多,所以学习政治毫无用处。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 “伪科学论”与“无用论”,实质上是否定了政治学科的科学性与社会功能,否定了社会领域中社会理论的价值作用。否定社会学科,显然是陷入了思想认识的浅薄与功利的色彩,甚至反映了一个民族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是民族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政治理论本来就只是理论,它本身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理论只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问题。

三、政治理论是为了美化社会吗?

政治理论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又不同于其它的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有人认为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不良的思想,所以要加强政治学科的学习。这种观点看到了政治理论的积极作用,但是夸大了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除了具有教育的积极功能,也不可避免它带来的某些教育负面效应。其实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虽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特点,但政治学科的理论并不是“万金油”,不能包治社会中的各种疑难病症,政治学科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政治理论的社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隐性的,就像是一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一样,它们需要借助人类具体的活动表现出来。政治学科的作用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甚至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政治理论反映了时代思想、精神,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政治学科是服务于社会的,介绍、宣传科学的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能力,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正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与困难。但不是对社会进行美化、更不是为社会的丑恶现象遮羞的。

篇2:[政治论文]政治理论是“皇帝的新装”吗?

载《战略与管理》第1期

一 . 引言

中国乡村民主自治是史无前例的事件。我们几乎没有现代国家的直接经验作为参照系来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从农村开始的,更没有在与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从农村开始进行政治改革的经验。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判断对这一事件作出某种推测性研究。

篇3:中学政治教学的新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中学政治教育改革中, 政治教师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角色发生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主导者, 在教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的主体角色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教师逐渐由教学的带头人转变为教学的辅导者, 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得到巩固与发展。因此,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认清这一事实。

1. 正确的导向能力。

导向是纲, 其余是目。导引得当, 就能培养学生学知识和用知识的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提高政治觉悟。相反, 如果导引不当, 则会使教学走向误区。

2. 较强的教学能力。

中学政治教师要保持课堂的新颖性和求异性, 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积极探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探讨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 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3. 较高的科研能力。

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要及时总结、归纳、演绎、推理、实验, 从而不断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这样才不至于落伍。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以促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 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从而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

4. 捕捉信息的能力。

中学政治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将国内外重大时政, 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 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引入课堂, 增强中学政治教学的形象化和时代感, 使抽象的课本知识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新课改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尤其要有创造性的应变能力, 即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艺术, 已成为衡量创造性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政治教师在创造性教学中, 应具有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迅速、巧妙、正确地解决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将创造性教学的和谐美展现在课堂上。

6. 反思能力。

通过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促进教师成长。

7. 合作学习能力。

中学政治教师是工作群体的一员, 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 教师可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更好地发挥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优势。同时,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 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 情感的交流, 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进一步说, 教育不仅涉及学校, 同时, 还涉及家庭及社会, 所以教师还应具备与家长、社区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从而全面开展工作。

8. 终身学习的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 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对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倡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符合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 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发掘了他们的知识才能与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目标下的重要尝试。

二、中学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一) 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育者, 教师应当改变板着面孔的说教形象, 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 还是在学习上, 都要起到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 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 而不是指挥和统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 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去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 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 无视知识的复杂性, 无视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最终使教育越来越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 指导学生多操作、多观察, 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新知, 丰富想象力, 在亲身体验中满足求知欲;只有经过学生头脑的加工制作, 新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

篇4:“办公室政治”仅仅是个人问题吗

嘉宾:陈桦 爱立信(中国)公司发展运营部总监、《直面办公室政治》作者

甄茜 《直面办公室政治》作者、原《南方周末》资深编辑

记者曾在某人力资源大会上听了一个生动的讲座——直面“办公室政治”。演讲嘉宾陈桦和甄茜由切身经验谈起,为“办公室政治”这个几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做出了新的演绎。“办公室政治”仅仅是个人问题吗?记者随后就这一话题采访了这二位嘉宾。

重识“办公室政治”

记者:当初出于什么原因写这样一本书?

甄茜:那时我是《南方周末》城市版的编辑兼广东站记者。一次,偶然和朋友聊起公司里的明争暗斗,办公室政治这个题目进入了我的视野,于是在报纸上发表了相关报道。结果读者反应很不错,当天下午就有出版社跟我联系,希望能把这个话题写成书。

美国有以办公室政治为主题的图书馆,大学里设有专业课和博士点。但国内对办公室政治的探讨主要停留在茶余饭后闲谈的层面。我一开始写书,方向就很明确:不是写职场指南,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办公室政治存在的原因。

在办公室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有标准的,研究“办公室政治”,不是钻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权谋之术,而是为包括老板和员工在内的办公室人士寻求一套可供运用的、有效的行为工具。现在,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私人财产正在缺乏行为规范的办公室里被消磨着,office白领们非常需要一套有效的、被公认的行为准则,来实现劳资双方的沟通、上下关系的协调和同事之间的合作。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没有一套能令大家共同敬重的“办公室法律”,中国职场很难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中国职场需要建立全新的人际关系理论系统,来指导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际互动。

记者:“办公室政治”和我们常说的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吗?

陈桦:办公室政治,是指人或组织在经济生活中,在处理办公室内外的各种动态事件时,为使利益的天平尽量偏向自己一方而采用的不同手段或技巧。“办公室政治”形成的原因是企业领导,因而直接产生并表现为这个企业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办公室政治中,人际关系相对和谐,人与人的竞争呈现较为良性的状态;反之,不健康的“办公室政治”造成平均工作效率低,组织的内耗严重,人际关系相对紧张,呈恶性竞争状态。

甄茜:我们很容易把办公室政治与人际关系划上等号。办公室政治与人际关系确实有相交之处,比如都存在利益的驱动,但两者也有区别。办公室政治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人际关系是东方价值观的体现。

办公室政治处理的既是工作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人与工作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相当繁杂,既有认知成分,也有情绪和行为的成分。办公室政治的中心更多的是“我”,是个体,而人际关系更多的是“我们”,是团体。办公室政治更倾向于利益计较,人际关系则更倾向于感情关系。中国有一句成语“两肋插刀”,这是典型的人际关系哲学,为了朋友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但在办公室政治中,个人会考虑自己的好处。因为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社会,人们会更多地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替代了计划经济,还打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以感情关系为基础的价值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必然会由不考虑得失的两肋插刀逐步向清醒的利益计较过渡。

记者:一般而言,白领的“办公室政治”问题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您周围的“办公室政治”高手多吗?

陈桦:一般而言, 在分工合作,职位升迁,利益分配的阶段是“办公室政治”最集中的时候,此时大到派系结盟、利益冲突,小到职位变化、桃色绯闻等不一而足,各种手段都常出现。我周围都是“办公室政治”高手,虽然没有人会自我承认,包括我,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是个擅玩办公室政治的人。

甄茜:在考虑《直面办公室政治》的结构时,曾想过把办公室政治的各种手段、技巧进行分类分析,但后来发现,在企业里面,不同职位所面对的办公室政治不一样。就职场人士而言,分为三个层次:员工、中层、高层。办公室里最常见的几个现象是流言、消息、派别、汇报与建议,我在书中逐一作了专论,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办公室政治工具箱。

人们对办公室政治的理解大多偏向贬义,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将那些“高手”与阴谋家之类联系起来,并远离他们。但是当以一种中立的心态来观察办公室政治时,很自然地就会从“高手”的家庭背景、天性、处境等角度来分析他们的行为方式。这时,你可能不认同他的看法,但至少对他的人品厌恶会减少;与他的关系更多地会回到工作上来,而不是恶化恩怨,影响工作。拥有这样的办公室态度,最终的受惠者不是别人将是你自己。

我采访过一些所谓“高手”,不多,从某些角度看,他们处理问题时确有阴暗的手段,实际上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其他人不这么做是因为太笨。广东有句老话,一种米养百样人。“高手”只是与你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罢了。

企业中的“办公室政治”

记:两位是否研究过这样的问题:外企的“办公室政治”和国企、民企的“办公室政治”,哪个更严重,关系更微妙、更难处理?

陈桦:我任职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资企业,所以对国企的情况没有切身的体会,只能从与相当一部分国企的同事共事的经验来做比较。我觉得各有千秋,很难说哪个更严重,更难处理。可能合资企业关系会微妙些,因为它并存了两种企业的管理文化和模式。

甄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的办公室政治在两种企业中的表现非常相似,但还是有区别,外企通常是在工作过程中争夺利益,比如人们会利用你的工作失误来作为打击你的工具,动不动就拿工作能力、企业利益等问题上纲上线,一旦上司认同了他的看法,你随时会有被解雇的可能。所以有人认为,在外企工作的压力更大,外企的办公室政治更惨烈,因为你不能犯错。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

在国企,要是工作中出了点错,你找领导说说,沟通一下感情,认认错,再大的问题可能也都可以过去,法律不过人情嘛。在国企和政府部门,人们利用的工具是私生活。一些高官腐败的案件,虽然定罪最终是经济问题,但感情生活往往是腐败诱因,公检法人员也会先从私生活的角度入手展开调查。

民企的办公室政治与老板的个性、个人能力、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

记:二位提到,“办公室政治”的“始作俑者”是企业领导,即公司高管人员。有没有公司的高管是故意制造“办公室政治”的?

陈桦:要是去问每一位公司的领导,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没事就搞办公室政治的。但人都是一样的,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或为了实现企业、部门的战略目标,而采取自认最好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某人很会揣摸领导的心事,虽然此人资历不够,但久而久之,领导也会将重要的事都交由他去办理。这些行为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办公室政治”。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有些企业组织会滋生“办公室政治”呢?

通常原因有几个:资源稀少,而引发部门之间争夺;决策模棱两可,让员工有多方诠释的空间;组织的目标不清楚,员工无所适从,只好各取所需;组织变革之际,人心浮动,谣言满天飞,各自寻求自保。

简单地说,企业管理者以错误的管理技能与方式,或玩弄权谋,或经验不足,造成一个低信任度、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使得员工不得不玩起办公室政治的手段,以求自保。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一个组织的成员都是沉浸在学习的心境中的人,那么这个组织就少人去搞“办公室政治”。学习欲望淡漠,学习能力低下的人常常爱无事生非。

甄茜:企业的老板、公司的总经理、政府部门或各种组织的负责人,在经济社会里都属于高级管理层,他们既是办公室政治产生的源泉,也是办公室政治的中心。高层管理者的人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直接影响着组织里办公室政治的健康与否。

我采访的一些老板,他们有时候会抱怨很难了解雇员的真实想法,说有职业道德的人越来越难找。往往事实是: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办公室政治。当你的公司出现了问题,请这些老板先关起门来检讨自己,因为令公司出现问题的,不是你的员工,而是你自己。

记:对企业而言,“办公室政治”是好事还是坏事?

陈桦:动物界有其生态链,企业界也有其“生态链”,一个恬静安宁的生态环境固然令人喜欢,一个物竞天择杀气腾腾的生态环境我们同样可以接受。对于身处激烈竞争外部环境的现代企业来说,企业内部的绝对平静、稳定已是一种奢求。当企业内部出现一群有不同声音、有不同利益追求的人才时,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将“玩完”。相反,内部人才有一点竞争,有一点相互牵制,来一场小小的“办公室政治”,对原来“死水一潭”的企业来说,也许是件好事。

甄茜:我们前面提过,办公室政治没有好坏之分,但有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别。健康的办公室政治通常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太多细节,但组织却在不知不觉中稳步前行,渐渐壮大,是组织发展的推动器。不健康的办公室政治可能在短期内会令组织内的某一项或几项工作以超乎常规的速度凸显,但由于大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平均工作效率下降,组织里的元气会不知不觉地、一点点地被消磨耗尽。

篇5:职场上需要政治吗?

你试试问问周围朋友:“你在工作中会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升职加薪等问题吗?”十有八九你会遭受到白眼。“政治”似乎与卑鄙、肮脏、见不得阳光划上了等号。人人都以“不懂政治”来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人人都以鄙夷政治来表明自己是真材实料。公司中,经常听到员工们背后议论纷纷说:某某人就是会溜须拍马才得到老板的提拔的。员工往往认为靠政治手段竞争,是不公平的竞争,甚至认为是老板“瞎了眼”分不清谁是真正的人才,因此抱怨自己遇不上伯乐没有好老板赏识自己。

先撇开个人的喜好不谈。职场上到底需要不需要政治呢?答案是:绝对需要!

若有心的话,你尽可以对公司经理们做一个调查,结论一定让你吃惊。虽然人人口头上都称自己“讨厌政治”,但一旦你成为经理,你提拔下属的时候,一定是倾向于提拔与你相处融洽的人。也就是说,那些聪明的、懂得政治的人往往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拔,而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倒成了其次。

不要说你喜欢和不喜欢,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若想一直保持洁身自好,那你就选择了逃避,也就别有抱怨了。怨天怨地怨社会就不怨自己的人,往往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自身。

不要认为这个社会是“公平竞争”的社会,更不要把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虚幻世界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

你有喜怒哀乐,你的老板喜怒哀乐不比你少。人是情感动物,毕竟不是机器。不要期望一切都“公平”,真正的公平就是“不公平”。

职场上的“政治”,说起来并不复杂,更不“肮脏”,实际上都是符合人性的东西。

1、发现公司核心的、重量级人物,并与之保持好关系,最好结成同盟。

2、与同事建立起协作关系。老板绝对不会提拔一个鹤立鸡群的人。

3、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找准机会参与进去。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展现才华。

4、远离是非之人,绝对不能搬弄是非。在老板面前树立稳重成熟的形象。

5、必要的时候主动扛起责任,哪怕不是自己的责任。老板欣赏替他扛事的人。

当然,职场上的“政治”内容绝对不止这些。越往高处走,政治斗争就越激烈,手段和方法也越多。政治斗争,实际上是经济利益之争!

不要随随便便地讨厌“职场政治”,不妨改变一下以前的看法,把一部分精力用在政治上,或许结果大不相同了。

当然,沉溺于政治而忽略了业务,那往往是无根之草。这里说“职场政治”,是建立在业务基础之上的,否则,练好基本功再说了。

篇6:会计专硕复试考政治吗

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的命题工作由考试中心统一组织,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统一编制或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自命题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会计专硕政治如何考察

1.笔试

考研政治笔试一般是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可能是与专业课一起考察,也有可能是单独考试,考试难度与学硕相比,是比较简单的政治的。

2.面试

在会计专硕考研综合面试中加入政治考题,也是很多学校采用的考察方式,考生进行口述回答即可。问的问题可能是基础知识,也可能是时事政治,总体围绕着院校所给的考试范围和政治大纲。

3.论文

个别学校可能给学生关于政治的一些论述题,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文字创作,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并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只要考生的思路正确,政治立场坚定正确,积极健康,都会通过的。

会计专硕政治考试范围

会计专硕政治考试范围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毛中特,史纲,以时事热点的形式,做选择题,论述题等。

政治笔试有的院校是开卷考试,有的院校是闭卷考试,但是不会太难,会考一些基础知识和热点。

篇7:试论政治工作思想的新思路

摘要:做好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归属感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本文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入手,就其开展新思路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新思路;政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过去曾经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社会发展要求,这样才能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政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应该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其面临的问题,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有关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和培养人为本职的工作,是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谓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向心力。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合理开展是保证企业员工思想稳定,提高员工凝聚力、向心力的主要手段。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发展、动态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迈进和优化中,因此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要想做好这一方面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解决和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类企业都面临着严重的改制影响,其中以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和严重。在这些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中,以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受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受到现代文化体系、经济建设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企业员工的观念受到考验,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不断进入的新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在企业职工中普遍存在,甚至还在进一步的蔓延中,由此给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2、员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尤其是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新时期,人们交往和交流越来越密切,这使得企业员工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给员工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信息渠道的变化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3G技术和4G技术在我国逐渐趋于普及,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信息观念、信息媒介和信息方式的追捧。同时,随着这些信息传播方式的产生,信息传输速度变得更快、信息量空前增加,各级员工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辨别方法更加复杂,这是的国外一些不良的文化趁机进入到我国市场,导致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思想上发生变化,出现工作效益不高的现象。

4、人事管理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实行公平竞争、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策略。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事管理改革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困难,这种问题截至目前仍然难以突出。在员工心理中,大部分员工对于前途已经定下的心态,对待问题的心理不是很好,造成了整个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工作的激情逐渐下降,这就给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带来影响和威胁。

三、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研究

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必须要将员工、企业以及社会利益有机的整合起来,这样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平台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开展的前提。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领域中劳动者、经营者以及企业与企业利益的错综复杂,不同的企业对思想政治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益。

1、企业思想政治工做要求务实

受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影响,我国大部分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灌输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企业中心,走形式,图过场,实际效果不佳。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的构成、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必须由旧变新、由虚变实。要结合自身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有的放矢;要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工作上;要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国家、企业、职工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此来引导职工观念的转变。

2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细”

在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注重针对性。实践中把握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任务定内容,旨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二是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三是针对不同人员的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情”

通情达理、富有人情味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要由过去的强制性、指令性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参与性、指导性,创造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职工广泛参与并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真心实意,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以平等的姿态与员工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不同意见,只有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4思想政治工作要致力于“帮”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在“帮”上下功夫。要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要帮助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发展意识,帮助员工了解具体政策,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要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事关企业、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更应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职工心情舒畅的干好工作,为企业发展奉献聪明才智。

5思想政治工作要力争“新”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思路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内容上,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因此,要不断探索在改革过程中的员工的思想热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时、因地、因企、因情,不断转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使思想政治工作随着行业的不断深化改革自我完善,自我更新,更好地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8:政治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一、寻找影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

首先, 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与学生的认知相距甚远, 因而排斥教育信息。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 这门课程与其他科目的最大区别在于:别的科目大多是给学生传授以前他们以前没有的知识, 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 然而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很多在学生头脑中事先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学生在他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已经从家庭、社会接受和形成了一些关于政治、思想、道德的以及现实的观点、态度。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加以强化, 而对不符合的思想观念予以纠正。用个比方来说明就是, 别的学科是在白纸上画画, 而思想政治课则是对一幅已经画好了至少一部分的画进行修改或着色。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现实的观点、态度, 就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观点由彼此对立转化为彼此统一, 从而产生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其次是行为方面。心理学认为, 当一个人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刺激与行为不一致时, 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内心体验很不舒畅, 继而产生一种驱使认知因素重新协调起来的强烈动机, 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与他们的行为不一致时, 学生就会感到无法接受, 并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护。在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没有抓住机会进行积极引导, 给学生创造改正错误的环境和条件,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且改正错误, 那么错误或不当行为本身就成为对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1) 重视课前准备, 注意收集有关材料, 课堂上寓教于乐, 巧妙引导。首先, 联系热点、焦点, 激发学生兴趣。中学生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 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政治课教学中,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 正确对待, 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劲, 学得主动。比如讲初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时, 可以设计“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解决;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可以设计广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由此引出全社会关注的“拒绝白色污染”与环保问题, 给学生讨论。其次, 运用现代多媒体, 增强教学吸引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媒体, 组织教学。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讲“交通秩序”时, 投影各种交通图标, 让学生辨认;讲开拓进取品质特点第五点“胆识”时, 播放“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重归故里”的时事评论录像, 加深学生感受。这些学生都非常欢迎。

(2)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情感是人们根据价值标准评判、认识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 努力构建一种交流互动的心灵体验活动。这样, 一方面师生构建起了有效的心灵沟通平台, 有利于适时组织、调控教学过程;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 既开阔视野, 又启迪思维。有了情感和认识的碰撞, 学生的思维活跃, 想象、灵感也就更有可能一触即发。同时,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 要善于把握几个“度”。一是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和语气要亲切。例如, 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时要用商量的语气:“这个问题, 我先谈谈个人的观点, 请大家看看是否有道理。”当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出现闪光点时, 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 及时捕捉、激励和深化, 要对学生作出一些肯定性的评价, 如“很好”“很有创造性”“层次分析得很透彻”等, 通过鼓励性的话语拉近师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二是避免因琐碎小事而情感冲动、怒发冲冠, 把冷若冰霜的表情、“黑面包公”的面孔带进课堂。可以想象, 那种“冷漠的表情、刻薄的语言、随意的批评”所造成的凝滞的学习气氛, 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多么大的负担!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碰到少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或未完成作业时, 教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采取克制的态度, 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学生提高认识, 进行自我教育, 不断健康成长。这种做法, 往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三是平时要多接触学生。要经常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谈, 多参加学生的活动, 与学生和谐、友好地相处, 真情实感地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 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在平时建立起来的师生融洽关系, 有利于形成课堂上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相互信任, 彼此期望, 往往容易形成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隔膜, 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 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 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四是要重视一些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 如教师走进课堂时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 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 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9:[政治论文]政治理论是“皇帝的新装”吗?

一、范式还是概念组合?

在前言中,作者称自己于2003年“提出一套用于分析中国政治经济过程的‘制度范式’”。依作者的解释,就是制度结构(structure)决定或直接影响着制度安排(sys—tem),制度安排决定或直接影响着制度绩效(performance)。这构成了一个范式,也就是SSP范式(前言第2页,以下凡出自本书的引言只标页码)。它可以简化为“制度结构决定制度绩效”(第29页)。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阅读方面的孤陋寡闻而羞惭,自己曾受过国内政治学专业的训练,却未曾听说这个学科中还存在这样一个范式,于是顿生敬意。但当我看到作者宣称该范式是一个中观的整合理论,“尤其适用于大历史的比较研究和国内政治经济变迁研究”(前言第3页)时,心中的敬意却不禁变成了疑惧。因为据我有限的历史阅读和对一些史家的请教,从未听说过有一套特别适合于解释大历史的理论。历史是如此纷繁复杂,古往今来,还从没见过哪一个理论家或史学大师有这样的胆魄,敢于宣称自己曾发明过一套能完成这个大任的理论架构。至少,最早阐释中观理论的知识社会学大师默顿本人并没有这样自信。现在,这样一个理论居然由一个中国学者给出,简直像奇迹出现了一样,怎能不让人疑惧?

我愿意看到奇迹,但我对“奇迹”也会加倍小心。我找来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查对范式的概念。依据库恩的阐述,“范式”是常规科学研究的一个概念,而“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范式体现在作品中,但必需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才可称为范式:“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范式至少是一种公认的模式,不是凭某人独自宣布就能够建立的。作者在书中宣称该范式在国内学界已经有人在应用,笔者按注释的指引查看,结果发现,这个所谓的应用者,只是作者自己(该书第65页注释④及第70页注释③的文献说明显示了这一点)。从学术研究的一般逻辑来看,作为范式的发明人,不应该不关注追随者,然而这个发明人的注释却自始至终只征引自己的文字。

虽然有可能是库恩的范式理论有了新发展,而我过于浅陋,没能看到;不过也有可能是《制度》一书的作者在滥用范式这个概念,把一些出自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组合起来,就轻率地称为范式。

二、《制度》一书的理论和逻辑问题献疑

我首先承认自己孤陋,以为《制度》一书的作者应该学养渊深,不会犯简单错误。他应清楚理论预设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也不会漠视逻辑问题。但继续阅读时,我发现这两方面作者好像都有可置疑的地方,下面摘引几例。

《制度》在解释SSP范式的制度结构时有这样的说法:“制度结构指的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理论,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产权理论”(第17页)。很显然,根据政治学常识,一个社会的制度不可能只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因此,这一理论的完备性存在问题。当然,这可能是作者有意忽略,因此,最好还是就作者的这一界定本身来谈。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经济制度的核心为什么是产权时,有两个论据,“国家是产权形态的制造者、规定者和保护者”(前言第3页);连带的一个论据是“使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导致经济增长的所有权结构是冲突的”(参D·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9页)。有必要指出,这一论据本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在其代表性作品《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中提出的一个假设模型(参《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译者序言”及正文第18页)。为什么这样说,诺斯自己没有论证,但全书用西方近代以来的经济史证实了这一理论是可靠的。因此,《制度》一书的作者作为定论加以扩展应用,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要指出的是问题恰出在这一扩展应用上。对西方社会经济社会史、政治史略加考察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在古代雅典城邦和古罗马进入帝国时代以前,其产权结构就不是国家规定的,这两个城邦不对公民征税,城邦官员也是无俸的;不仅如此,至少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漫长的历史时段中,经济问题根本不是政治的主要问题(有兴趣者可参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与《雅典政制》、蒙森的《罗马史》及库朗热的《古代城邦》,甚至包括最一般的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等经典作品提到的相关内容)。换言之,在西方历史上,我们不能轻率地把城邦替换为现代的国家。而如果对西方研究民族主义的各种作品稍有了解,就可以知道,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实际上的名称是民族国家,它是典型的现代产物。这一事实恰好可以说明,为什么诺斯主要依靠中世纪以后的欧洲经济史数据来证实他的假设模型,因为这一模型根本不适用于古典农业社会。显然,《制度》一书的作者对此失察。

再来考察《制度》一书的逻辑问题。在该书的第二章,作者批评了奥尔森利用“集体行动的逻辑”来解释国家兴衰的根源,认为奥尔森“导演了经济学理论的‘关公战秦琼’”(第43页)。我同意他的这一判断,但和奥尔森侧重利用西方近代史来考察西方国家的兴衰这种“关公战秦琼”相比,《制度》一书的作者则还借用新制度主义应用有限的假设来考察中国明清史,则恐怕是用“洋关公”来战中国的“土秦琼”。

再举一个《制度》一书中和理论基础失察无关的逻辑悖反的例子。作者在书中反复重申:“技术进步是增长本身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处于增长之外的孤立原因”(第79、112页)。“文化很难改变政治,倒是政治可以改变文化并使文化免于沉沦”(第80页)。《制度》的作者根据这一坚持,专门在第六章中批评兰德斯不知道前一个事实(第112页)。但是在第9页作者有一连串的发问“为什么(中国)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没有对经济增长做任何贡献?为什么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邓小平推动的土地制度改革使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如果技术是增长本身,那显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应该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这和《制度》作者发问中的断言相悖反;如果技术是增长的原因,那又和《制度》作者对兰德斯的批评相悖反。作为读者我就糊涂了:那么技术到底是增长的原因还是增长本身呢?

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制度》一书中还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罗列了。

三、《制度》中解释中国大历史中的史实问题比证

现在我们退一步,不谈理论和逻辑问题,来看一看作者在《制度》中解释中国大历史中的史实情况,这关涉到其解释成功与否的问题。

在第五章谈论“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何以引而未发”的问题时,作者所举的两个论据是明代由于矿监、税吏的压迫而“将工商业的发展逼入绝境”、以及清代对铜矿的控制造成了铜矿业的没落。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暂且不说,我们先看看明代中后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事实上,无论是在那个提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还是现在的学界都是一致认为晚明的经济发展是历史的一个高峰,矿监的存在固然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有限,至于晚明经济发展的断裂是因为明末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和鼠疫等疾病以及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矿监绝非主要因素。现在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者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明清时期的税制主要是落在农业税或者说是“田赋”方面,而商业税其实很轻;“一条鞭法”实行之后又大大减轻了人身束缚,使更多人从事工商业成为可能(见梁方仲:《一条鞭法》)。

清代之所以加强对铜矿业的控制是要为铜钱的铸造获得足够的原材料,清政府初期的采铜制度之所以能获得成效是因为收购价足够高,但随着物价、铜钱价格(与白银的汇兑率)以及成本(铜矿多产于交通极为不便的云南山区,越到后期矿区越是深入山里)等众多问题的出现,国产黄铜的价格超过了来自日本等地的洋铜价格。在后来银贵铜贱的时期甚至出现铜钱的铸造成本超过面额的情况,减少铜钱的铸造势成必然,加之地方督抚需要承担运输成本等重任,他们也不希望更多的采铜(铜钱的铸造情况可参见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也就是说,清代铜矿的没落与其成本的高昂、国家的货币金融环境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清政府的政策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在第八章中,为了说明“(晚清)功败垂成的自强运动”,《制度》的作者对中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全文中有多处错误和似是而非的断语。以“元”作为清代财政的货币单位(清政府其实一直是用“两”,更准确地说是以“库平两”作为货币收入单位,元只是晚清的一种民间货币单位,直到清朝覆灭前夕,才出现了政府铸造的银元,而且两与元之间的市场兑换比例一直在波动,因而根本无法衡量);将带领军队的督抚征收厘金说成“各地军队自己征税”(要知道,地方督抚本是名正言顺的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官员);将清政府对官营企业征税、拿取利息(股息)的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说成“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向官股支付红利”(其实更多的是政府对官营企业不断地贴钱);置晚清时期已然兴起的民族主义于不顾,也对一直以来在中国士子和百姓中间存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视而不见,硬说“中国基层社会长期以来只有‘家族’而无‘国家’概念”。在将晚清政府和中国人“妖魔化”之后,《制度》作者进而创造出一个“日本明治神化”。日本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已证明,明治初期的货币、金融政策变动很大,强制推行的不兑换纸币一度造成了金融市场的紊乱,对工商业的发展负面影响也很大,当时所建立的信贷机构所起的作用至少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之前可以说是积极的作用不大(见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及梅村又次、山本有造编《开港与维新》),而到了《制度》作者的笔下,此时的这些信贷机构则被说成“是日本工商业发展的基础”;1895年前,与中国相比,日本最成功的产业并不是近代工业而是对传统手工业的改造,而在《制度》作者的笔下,似乎日本在甲午之前早已是一个成功的近代化国家(见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

从以上所举我们可以看到《制度》作者在运用SSP范式解释中国大历史时,所阐述的史实是多么的不可靠,我们不得不问:在这种史实的支撑下解读出的中国大历史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篇10: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观念”已渗透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之中,深层次的利益差别和矛盾不断影响着企业职工的思想。然而许多企业未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内容空洞,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理想。面对企业经营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各种困扰,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思路,研究新办法,围绕企业改制和生产经营,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下面,笔者试就此问题作一浅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政工干部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先导和保证作用,才能从无地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以有为争有位”的观念,实心实意为企业发展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企业信任和员工的拥护,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建立在有效的服务之中。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主要应当看思想政治共和是否紧贴员工思想实际,是否真正解决了存在的思想问题。

提高以德服人的能力。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的端正,是政工人员给广大人民群众至关重要的形象影响力。人们评价一个政工人员的语言说服力有多大分量,不仅要听他的话里包含多少道理,而且还要把他的行为加进去计算。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有说服力;言行相悖,话再动听,也是一文不值。政工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实践自己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职工才会心服口服。一个政工人员,若只有“唱功”、而没有“做功”,无疑是对自己的嘲讽。教育职工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而自己却“好处先

占、吃亏不干”;教育职工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而自己却挥霍公款、铺张浪费;教育职工要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而自己却明哲保身、自私自利,假公营私、贪污腐败如此等等。群众怎能信服你讲的东西,这种教育又怎能收到好的效果呢?政工人员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身教于言相结合,处处为人表率。凡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群众。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赞同,才能使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结出丰硕的成果。

拓展和充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发扬主动服务精神。一是要加强员工的理论教育。在政治理论教育上,要系统地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进行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意识,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是与行政干部一道,围绕和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是紧紧抓住企业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脉搏和情绪,与关心员工利益、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办了实事,再讲道理,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转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提高政工干部自身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载体和狭小阵地已捉襟见肘,难当重任,迫切需要开

拓新视野、拓展新阵地、寻找新载体。为此,必须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寓教于体(育),寓教于文(艺),寓教于乐,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二是把严格科学的企业管理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努力实现两者的结合。三是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化宣传工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转变,必然会推动政工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政工干部为了适应载体的转变,应加强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自己成为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会管理,又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并重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物质需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通过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中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因此,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激励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强化企业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廉洁自律的模范带头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力、说服力往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高尚人格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员工群众正是以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为依据来判断谁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谁是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从而真心实意地相信谁。一个富有强烈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怀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自省自律作风的领导层,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

篇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年,以其为基础理论指导的新中国经济建设也走过了67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们取得了实践和理论双丰收。我们造就了经济总量增长5610倍的人类奇迹,特别是38年的改革开放为世界树立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好榜样;我们总结新实践、发现新规律,不断拓展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发展创建新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并不断进行理论提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7月8日,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5年12月31日,新年前夕,国家主席 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

台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

一、明确了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一开始就根植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土壤中,服务于人民,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液,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其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全体人民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同时又是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人。脱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也肯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图为:2015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 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二、确立了五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原则。它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性准则,凝聚着理论原理的根本价值,是理论原理的灵魂。2015年12月21日,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也是创新发展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基本遵循。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要素、方式、环境、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总书记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原则,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更加明确、体系更加完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了社会主义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放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就意味着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第三,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共富”思想,而是消除两极分化、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但必须从制度上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坚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和原则导向。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意味着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总书记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都要用好”。

第五,对外开放原则。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赖以生存发展的重大原则。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原则,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指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开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了就关不上了”,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相继提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重大战略构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实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关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关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他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他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关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清醒认识和一贯坚持,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

图为: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中国国家主席 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

旨演讲。

三、形成了系统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重大创新之处在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崭新的中国因素和时代因素。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理论滋养。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一,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指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正确认识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南。2014年5月10日,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明确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新的经济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四,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思考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第六,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要“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第七,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上一篇:高考英语复习中的注意事项下一篇:布线技术常用名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