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

2024-05-07

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精选9篇)

篇1: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观后感

提及邓小平,我往往只是从课本触摸到他的丰功伟绩,感慨他的伟人风范,而这次通过观看影片,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每一个成功的,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重重。为什么无论多么复杂的环境,小平同志总是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了,我想,除了他个人卓越的见识和高超的领导力外,最重要的便是他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终于在1976年被画上了句号。这段惨痛的历史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问题却接踵而至。几位国家领导人的相距去世,无疑给问题的解决雪上加霜。在这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千钧一发时刻,小平站出来了!

他首先从人民的思想认识着手,端正他们的错误认识,纠正文革以来他们在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提出了要客观正确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结合实际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当《人民日报》社论员发表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违背了毛泽东思想,小平同志却选择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这份报告促使了全国范围内兴起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极大的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思想,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句“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来顶”,体现的不仅是小平同志的勇气,更是人民对小平、对解放思想的期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探索历程并没有结束,为了加快中国的发展,小平同志分别推动了在农村、城市的改革开放。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农村“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在地方的干部为了人民生计冒着坐牢的风险之时,是小平同志的一声肯定打消了人民的疑虑,鼓舞了人民的干劲,使农业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城市,小平同志有着更的手笔,他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大胆尝试,在沿海地区划分经济特区,以沿海地区经济的首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指导下实现了完美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另一伟大实践便是“一国两制”思想。为了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早日回归,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方案,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虽然小平同志没能看到香港回归的盛况,但香港、澳门用回归后的繁荣兴盛为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做出了最佳的回答,我们更是有理由相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腾飞!

邓小平走了,但中国的前进之路还在继续,回想起影片中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未来呕心沥血的场景,相信每一位国人都会为之动容,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感动和缅怀,而是要继承先辈的伟大思想,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结合国情,为中国的发展而奋斗不息!

篇2: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

最近,我在课堂上观看了关于对邓小平的纪录片。因此对邓小平这位时代伟人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观看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感受到了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和谋略,更深刻的是邓小平巨大的人格魅力。

影片以邓小平的病重,在一种沉重的氛围中缓缓拉开帷幕。

1997年2月19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就在这一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一个世纪伟人,中国人民的儿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逝世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影片很大笔墨的描述了邓小平病重到逝世后中国人民的缅怀场面,以真实的场景再现举国悲痛的场面,特别感人。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可是在漫长的十里长街上,道路两旁都挤满了前来晋谒的人群,前来晋谒的人们胸前都戴着一朵洁白的花,手臂上缠着黑色的纱巾,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人们高举着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邓小平永垂不朽” 等。当邓小平的灵车缓缓驶来时,大家都忍不住眼里的泪花,低声的抽泣着。有人手上举着邓小平的画像,在沉重的心情中,目光随着灵车缓缓移动。灵车越行越远,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灵车的远去,哭泣着,寒风中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从人们的泪雨中,我看到了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世界的很多国家以及联合国下半旗,也说明了邓小平对世界历史贡献之大。

一代伟人。

或许,这四个字还远远不够诠释他的一生…

影片中将邓小平为祖国的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尽心尽力

呈现在大家眼前,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邓小平不平凡一

生。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为在文革中受冤的人平反,召集过去所谓的“臭老九”们商议解决之后的国家科技问题。他恢复高考,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恢复发展生产;他大胆尝试,在沿海地区划分经济特区,以沿海地区经济的首先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他以他的深谋远虑,缜密智慧,大胆创新,使中国摆脱了历史的阴影,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解决了香港回归的问题,在他方针的指导下,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百年来的奇耻大辱终于得到了洗雪,那飘扬百年的米字旗终于降了下来,随之上升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然而那样盛大的场面,却未能让邓小平爷爷亲眼目睹,真的好遗憾。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新的一生,是为人民谋

利益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精彩而伟大的。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伟人走了,带走了中国人民无限的思念。他走了,带着中国人民的祝福;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千秋伟业。伟人走了,带着一点遗憾走了,他没有能够到香港这片自己的国土上走一走,他没能看到香港回归的盛况。而他最大的心愿——祖国的完全统一,没能在他有生之年看到。伟人走了,带着安详走了,中国的建设已上了新的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

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

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面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面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

难,在中国改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影片里再现伟人风采,展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表

篇3: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

一、邓小平创新精神产生的条件

人的创新精神的焕发, 需要内外部许多条件, 而社会环境、责任意识和个人的素质, 则是产生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因素。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也正是在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的特殊大环境下, 再加个人丰富的理论素养和治国安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一) 、寻找建设新路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环境驱力。

粉碎“四人帮”后, 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在急需要解决的众多工作中, 邓小平抓住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即建设道路这一核心问题探索, 拿出新举措, 作出新决策, 把伟大的祖国引上通往胜利的新航道。所有这一切, 成为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环境驱力。

(二) 、领导核心的地位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责任动力。

“文革”结束后, 历经磨难和坎坷的邓小平, 以七十多岁高龄再次出山,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邓小平曾讲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这种对祖国和人民深情热爱的宽广胸怀, 激励他在十年动乱后国际国内及其复杂的情况下,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以革命的创新精神和坚强毅力, 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三) 、独特的个人素质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巨大潜力

个人的智慧和才能, 也是激发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 能否具有创新勇气和创新作为, 还要取决于个人的具体素质, 邓小平独特的个人素质, 决定了他具有创新精神的巨大潜力。

首先, 深厚的理论功底。邓小平很早参加革命工作, 曾在西方的法国和半东方的俄国留学, 具备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文革”中流放江西, 带着思想上的问题, 重新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相当熟悉。更重要的是, 邓小平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而是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这为他创造性地发展毛泽东思想, 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其次, 丰富的革命阅历是邓小平创新的坚实基础。邓小平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经历。青年时代投身革命, 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领导过广西百色武装起义;参与指挥过举世闻名的解放战争, 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一生之中“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使他具备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审时度势、处事果断的非凡才能。这些是创新精神产生的重要条件。

再次, 非凡的个性品质。邓小平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的心理和品格素质。坚定果断, 不屈不挠;勇于探索, 敢破陈规;一切从实际出发, 求真务实, 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深厚的理论功底、传奇的斗争经历, 再加上这些非凡的个性特点, 使邓小平的一生保持着不断进取的活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而且, 这种活力和创造力, 愈到晚年, 愈放射出奇异光彩。

二、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主要特征

邓小平的创新精神, 主要贯穿、渗透和体现在他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 有其明显的特征。

(一) 从否定错误中开辟新道路的勇气。

某种意义上讲, 创新就是对旧有的错误的东西进行否定。同时, 否定旧事物和错误的东西, 还要有善于创造新事物的智慧和魄力, 在这方面, 邓小平堪称表率。粉碎“四人帮”, 第三次复出后不久, 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 大力提倡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1978年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 深刻地阐述了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 尖锐地批评了个人崇拜, 教条主义和唯心论, 号召要“打破精神枷锁, 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邓小平强调指出:“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的这些至今还震聋发聩的话语, 在20年前讲出, 是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需要担负极大的政治风险的。邓小平不仅坚决否定“两个凡是”和支持思想解放运动, 同时, 他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魄力和勇气, 力排众议, 坚决反对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 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后来, 邓小平又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同时, 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又是一次结束过去, 开创未来。邓小平的创新精神的高明和伟大之处在于:把“否旧”和“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且, 对旧的事物, 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抛”、“扬”结合。

(二) 、从经典结论中发展新认识的睿智。

对已有的正确结论或认识,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 进行观察和分析, 拓展、延伸和概括出新的认识, 把过去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或深化、或升华到一个新境界。这是邓小平创新精神的一大特点。

1、根据形势的发展拓展已有的结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正确的结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提高, 对这一理论认识也应有所不同, 因此, 邓小平及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判断, 使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结论更符合当代的实际情况。

2、根据现实情况界定过去的提法。

社会主义分阶段的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 毛泽东对此也有过不同的论述, 但从以前的苏联到解放后的中国,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到底处于什么阶段, 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认识。邓小平针对我国国情,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这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更准确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做出了科学的界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新发展。

3、根据实际情况重诠已有概念。

对已有的概念通过扩大外延, 做出新的诠释, 也是一种创新智慧。邓小平非常善于通过这种方法来发展新认识。过去讲社会主义的本质, 虽然也讲生产力标准和共同富裕, 但实际上总是把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些外在的东西, 当成本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根据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 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以思想家的睿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观点, 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种种误区, 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薪的水平。但这又是从原有基础上发展、升华来的, 既对过去的结论有一定的继承, 又有对过去认识的全新解释。这就是邓小平创造智慧的过人之处。

(三) 、从总结实践经验中作出新判断的敏感。

对现实中涌现的新事物, 保持求知的欲望和敏锐的感悟, 是激发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因素。邓小平热情关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善于把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 上升到理论, 并用以指导群众实践。像对待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的做法, 曾经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当时争论的焦点是这种做法是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邓小平以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敏感, 满腔热情地站出来支持这一新事物。在邓小平的倡导下, 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并推广总结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蓬勃发展。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样, 冲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 主张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 也是得益于邓小平从建设实践中作出新判断的敏感。这既是总结实践的一个创造, 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四) 、从纵横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思想是又一种创新。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的胆略和卓识。

1、在纵向比较中提出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一大政治优势, 但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上来后, 有一段时间, 又出现了轻视思想工作、否定精神文明。邓小平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手硬, 一手软”带来的危害, 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文明”一起抓,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新观念, 保证四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在横向比较中思考新对策。

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冷战时代宣告结束, 世界一时呈现复杂多变、难以做出确切结论的新情况。面对这一新情况, 我们对外政策重点放在哪里, 关系到世界格局的变化, 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邓小平分析了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深谋远虑地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的正确方针。他的这个新对策为我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在综合比较中提出新构想。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新构想。在分裂国家的统一过程中, 要么兵戎相见, 要么和亲联姻, 除此之外, 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邓小平通过综合比较, 权衡各种利弊得失, 提出用“一国两制”方法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充分显示了邓小平非凡的创新胆识。古今中外, 世界上还从未有哪个国家实行过“一国两制”, 它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家一般是单一制政体的理论, 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联邦制, 这一理论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三、邓小平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

面对新世纪到来, 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和竞争, 更谈不上发展。为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的世纪再创辉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学习邓小平的创新精神, 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 开创工作新局面, 赢得事业新胜利, 就必须不断发扬创新精神,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精神。21世纪, 知识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创新经济, 它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创新人才, 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 而人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是未来智力经济的制高点, 是这场新的国际竞争的焦点, 谁在这场竞争中拥有大批创新精神的人才, 谁就会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独领风骚。为推进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必须大力在全社会大兴创新的风气。大力倡导敢想敢做、标新立异和勇为人先的精神, 要善于冲破旧有模式, 传统观念的束缚, 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事, 敢于做别人没有做的事。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智力经济, 不仅需要呼唤创新的勇气, 而且更需要创新才智。这种创新才智并不是个体简单知识的积累, 而是使人应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 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 有与人交往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灵活运用知识和信息的创造能力。这里, 邓小平的创新精神的诸多方面, 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2)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进程,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包含着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最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走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是对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社会主义的大问题,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时代在发展, 形势在变化, 人们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化。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我们要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篇4: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

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政治风波、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全书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时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读懂《邓小平时代》,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心理

艾琳·R·萨克斯/著

李慧君、王建平/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2月/40元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在大学时期,艾琳的精神分裂症渐渐慢慢恶化。但她仍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去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不得不停课接受住院治疗。书中她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与此相对在美国的就医经历则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否用药及药量问题的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思想

萧三匝/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46元

《左右為难:中国当代思潮访谈录》

这本书是萧三匝专访李泽厚、徐友渔、许纪霖、汪晖、陈明、萧功秦等九位当代中国思想界比较活跃的学者的实录,这几位访谈对象都是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派别。

访谈内容多涉及政改、国学、思想争锋等热点话题,文字比专著轻松,可读性强,且兼具专业性深度。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界的思想能够抵达怎样的广度与深度,留下了一份饶有意义的备忘录。

小说

冯唐/著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12月/23元

《万物生长》

秋水是北京一所著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学校有女友,又认识了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人柳青,在帮助她堕胎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感情。书中的议论与描写机智而尖锐,尤其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正统价值观和伪善的生活习惯的颠覆上,有很强的文学性。作为一部堪称上乘的成长小说,本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一种不合俗流的幽默感。

浓重的男性荷尔蒙是冯唐作品一贯最大的特色,本书却实在是我们青春的镜子。

养生

武国忠/著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年3月/32.8元

《皇帝内经使用手册》

本书提供了最适合中国人的养生方案,里面既有皇帝内经的理论,又有简易的操作方法。尤其是个人养生该注意的各方面以及一些重要穴位的应用都有提到。

作为普通人,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很难领会,更难应用,因此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易于操作的方法,甚至不需要懂得为什么,就可以直接知道怎么去做。独到的道家医术,《黄帝内经》养生宝藏的古法今用,很多疾病都可以从中找到治愈方案,祛病养生。

篇5:《邓小平》观后感

看完电影《邓小平》,心里总有一种颤动,是邓小平同志那政治生涯中的影迹深深地触动着我。电影里所描述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也正如世人常说,是三起三落,超负荷的运转。从他不一般的政治生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能屈能伸、立场坚定、朴实无私、不辞劳苦、为国为民的国家领导人。如果说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那可以说邓小平同志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腾飞的推动者。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人民的儿子。”的确,作为人民的儿子,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我们共同的母亲。他的成功,他的光辉形象也刻在祖国腾飞的蓝图上。从那一刻起,祖国爱他,人民也爱他。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并不能完整的表述邓小平同志一生的政治生涯,但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作出的每一步决策都引倒着中国一连串的变故。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把目光和希望投到了他的身上。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选择科学教育战线作为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作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与教育的春天;当《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后,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邓小平同志因势利导,抓住契机,支持和领导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与“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此外,他还走到群众中去,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富裕的时代;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鼓励农民大胆地试,让事实说话,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农民走上了联产承包的富裕之路;在对外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试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推动了发展;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邓小平同志立场坚定,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展开了谈话,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国策。这些场面虽然都是通过镜头的形式重现出来,但都是事实的写照。通过这些镜头,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一系列的决策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其中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尤为重要,还被定为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

进潮流。的确,改革开放的提出和实行是正确的。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它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第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第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第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每一次影响并加速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大举措,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正确路线,而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所以说,改革开放成就都来自实事求是。

一国两制。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式出现的新变化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在解放台湾问题、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关于祖国统一的一些设想,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发展并实践运用,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里,实践证明了这一创造性的思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清晰地勾画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蓝图,开辟了积极稳妥地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一国两制”源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是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运用,体现着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真实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这一思想路线,就不会有“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体现这一思想路线的经典之作,它将彪炳史册,被中华民族子孙万代永远铭记。

篇6: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充满传奇,富有历史担当精神,始终充满革命热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同时,他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鲜明的战略思维特征。他自己说过,“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他运用辩证智慧,始终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领导我们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开辟新路。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他指引我们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世界。

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一路走来,又远去,他没有带走什么,却给中华人民留下了一个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国度。他伟大的胸襟和魄力,他的睿智,果断和远见卓识无不让人深深折服。无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面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面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难,在中国该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崇尚实干,英勇果断,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复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坛发生了剧烈震荡,面对这样糟糕的现状,被第三次打倒后的他并未有丝毫退让。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政治上、全局上着眼,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最核心环节,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他实现了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从而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这个过程不仅彰显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杰出政治领袖人物的历史担当精神,也体现出他的战略思维艺术和卓越的政治智慧。然而新中国的道路完全要靠他自己去探索,这之间必然有违背人们那落后的理念,改革开放步履维艰,在人们的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中,他也从未后退,他坚定自己的想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号召人们解放思想,不要墨守陈规,宣布恢复高考,他认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就在这一批知识青年中,实践证明了现在祖国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很多都是当初的知青。对港澳台的政策上,他没有武力收回港澳台,而是采取了一国两制,既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又稳定了香港、澳门的繁荣与发展。事实最终证明了一切,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特别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楷模。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小平与英国撒切尔夫人谈香港回归问题时表现出的过人胆识,撒切尔夫人:“我伤心极了但赞赏邓小平。”所以邓小平是一位“具有磁铁般个人魅力的伟人”而我们或许不能像邓小平一样为国家做出那么多贡献,但我们也必须尽自己所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自己感到后悔。他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革命年代走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用毕生的时间鉴证着这一点,收集整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的无边尊敬与感恩的四个字。

篇7:《邓小平》观后感

毛概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邓小平》纪录片,看得我饱含热泪,心情甚是激动。课下我又在网上观看了相关视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特将感受总结整理如下。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纵览他的一生,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写照。年轻时留法勤工俭学,初次体会到资本家的压迫,也是在法国结识了周恩来王若飞等一批有志爱国青年,同时第一次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从此便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从事了革命事业,从此便不能回家。”,千里之外,如此的一封家书,包含了多大的艰涩和勇气。这可能也就是伟人的潜质。后来辗转到苏联中山大学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后来革命工作的需要,回到国内,走过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革命生涯,同众多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后来经历三起三落,即使在最为困难的文革期间,在被撤销了党内一切职务的情况下,仍没有失去信心,放弃理想,我想这一切便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因为这份爱,他很坚韧,重担压不倒,困难吓不怕。

终于,中国人民迎来了这个机会,邓小平重新主持工作,深刻地分析国内外局势,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开始,小岗村的试验,到经济特区的建立,逐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深刻思考文革问题,公正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主张干部年轻化。在关于计划和市场问题的讨论中提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都是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价标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小平同志站在上海杨浦大桥,说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的时候,可以看出,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历经一次次困难,看到中国改革成绩的时候,是多么的欣喜!

关于国家统一问题,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面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主权换治权”无理要求时,一句“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对于维护中国主权所表现的决心。也是因为他的这一伟大构想,顺利地收复了香港和澳门,对于台湾问题,我们坚信收复只是时间问题,就像他说的,一百年收复不了,一千年也要收复。

篇8:邓小平一字不苟

宣传科见到中央军委主席那苍劲有力的字迹, 无不感到振奋, 并且决定当即向各大媒体发稿。

岂知这时军委办公室来了紧急电话, 转达了邓小平的意见:题词切勿急于发表, 应该先请语言学家审阅一下, 防止用字不准确, 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患。

宣传科的领导遵嘱找到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王力认为“名符其实”的“符”字, 目前已不再使用, 如此, 显得不太规范, 还是改用“副”字为妥。

可是, 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邓小平之手, 又改口说, 中央领导日理万机, 这点小事就免谈了。

邓小平却不然。他一听, 马上让秘书打了两个电话, 一个给王力, 赞誉他一字不苟的责任感:“用字不规范, 谁都不可例外。”一个电话给政治部宣传科立即重写一张, 很快派人送来。

邓小平要求将原先写的那张收回, “要刹住错字误词, 前门要狠抓, 后门也不可放松。”

篇9:邓小平邓小平观后感

作者:宫力 周敬青 张曙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间:2012年4月

定价:4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在历史转折点上,邓小平高屋建瓴,总能在复杂的形势下,作出正确的抉择。挺进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拨乱反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面临“左”的压力时,南方讲话,又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此书还原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这是研究领袖决策艺术的最新专著,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把情商当回事》

作者:曾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

《把情商当回事》一书内容翔实,可读性强。不仅充分结合了作者的亲身观察、培训实践和国内情商研究的最新资讯,内容言之有物并剖析深刻;还将国内一些热门话题信手拈来,用情商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读来既有趣,又显示了情商的功用。同时,鉴于情商对人生成功、幸福的重要性,作者更提供了实用的ABCDE法,方便读者看了就会用。

《黄河之旅》: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再度行走中国

作者:【美】比尔·波特

译者:曾少立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2年4月

定价:36.00元

【内容简介】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走出晚清》: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

作者:李扬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晚清是许多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念,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留给后人的是复杂的情感和认识。本书从晚清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考究和正本清源,而是透过梳理晚清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脉络探究中国近代外交思想的原貌与影响,希望中国能真正地“走出晚清和传统的世界观”。本书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本书2005年初版即有不俗的市场表现,本次修订更换了下篇所有内容,并增加了配图,相信会令人耳目一新。

上一篇:造价员报考科目下一篇:物理第十一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