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2024-04-25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共6篇)

篇1: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形成发展:

1、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战略转移的同时,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邓小平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的理论。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5、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并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6、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全面成熟。

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重大意义: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一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 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从不同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状态和各项工作成败是非的客观标准,不能把它们割裂和对立起来。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标准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它的提出,有助于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排除意识形态方面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使人们思考问题由从空泛的议论到从实际效果出发,将注意力转移到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每一步探索都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地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求真务实,解决好社会一系列重大的实际问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篇2: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1科学发展观的的形成内容及指导意义: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职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循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采用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历史经验(在简答题部分)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内和国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不是否定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在简答部分)

篇3: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理论概括, 凝结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标志着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回顾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近60年的奋斗历程, 笔者认为, 可以大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萌芽阶段

在中共成立以来的80多年的伟大历程中, 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个是毛泽东思想, 另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并发展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这是世人公认的历史事实。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付出的努力, 也不能对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视而不见。应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毛泽东强调,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这些思想成果主要有: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 毛泽东提出要以“以苏为鉴”,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方面, 毛泽东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 提出要用50到100年时间, 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对存在弊端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方面, 毛泽东为我们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监督, 健全法制, 反对官僚主义, 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 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在对待商品生产方面, 毛泽东提出商品生产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重要作用, 要重视和运用价值规律;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毛泽东提出要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做生意并认真学习其长处的思想等。

总之, 毛泽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 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创立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面对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 于1978年底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通过总结过去2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深刻反思了“十年动乱”的惨痛教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明确地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新探索, 开始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中, 邓小平引领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取得巨大成就,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在理论上, 我们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些理论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 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来说,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基础。尽管邓小平理论本身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 但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本源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 也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因此,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阶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提出了新任务。从国际来看,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压力;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使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也冲击着我国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就国内而言, 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 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 稳定面临新的困难, 因为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群众中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 社会矛盾在加剧, 这些变化为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就党情来说, 我们党已从一个在建国前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 变成建国以后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种地位变化要求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形势和压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能不能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严峻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此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 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依靠党和人民,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 理论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 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 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把执政党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总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经验总结, 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使其成为该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并引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阶段

在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 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现期”。

面对发展的新机遇和发展的新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 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发展观的基础上,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形成了崭新的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 发展要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 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 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而提出的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在认识上, 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视野, 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在实践上,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体现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同时, 也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清楚地表明推动着这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探索结果, 它也表明, 实践永无止境, 创新永无止境, 理论发展永无止境。从毛泽东最初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到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我们党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2]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脉络[J].理论参考2007-12.[3]张远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回顾[N].深圳特区报, 2007-11-19.[5]陈国强.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贡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S1.[6]李仁银.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2]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脉络[J].理论参考2007-12.

[3]张远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4]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回顾[N].深圳特区报, 2007-11-19.

[5]陈国强.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贡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S1.

篇4: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的科学论断。如何研究和丰富这一崭新体系,是当前全党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件大事。文章从历史任务和历史要求、历史现状和经验教训、理论前提、内涵与发展的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以求帮助人们掌握和领会这一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历史条件 民族复兴 科学发展观 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 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09)03001104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总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当今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以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全部历史经验为基础的。

一、 历史任务与历史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是不竭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拯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启动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启动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的历史任务,使民族复兴之路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启动了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历史任务,民族复兴成为和谐、稳定与可持续的文明变迁过程。因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是以对民族复兴的重要理论贡献及其巨大的实践推动作用而奠定了其历史地位。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对理论体系的形成提出了要求

1.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进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已有的实践也没有给出既定的道路,摆在人们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必须从现有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建设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石。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科学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 成功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严峻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要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但是它毕竟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从理论渊源到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到文化背景都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首先是它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它要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熟悉中国具体国情,研究并提出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方案,同时,它还必须改变自己的理论形态,“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照搬或复制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其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并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二、 历史现状与经验教训

(一)回答时代课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60多年的实践进程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曾展现了交相辉映的伟大成就。但是,冷战结束后,随着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政治演变,以“共产主义大失败”为代表的西方舆论纷至踏来,并提出了“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种种理论,试图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阐释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顺应时代发展,实事求是地科学定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们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信心和依据。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攀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站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首先,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经济基础。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超过1.9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①其次,拥有驾驭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党积累了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丰富经验,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整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等。最后,和谐社会框架初步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五年的实践探索,不仅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同时也成为未来诸多改革的出发点,全新的发展理念正充分地展示着它的现实生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所以,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始终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思想理论保障。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需要提升为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必然会产生许多经验和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和国家在多方面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存在的矛盾和斯大林的错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是,在探索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形势的影响,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对政治形势和阶级矛盾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逐渐形成了一条极“左”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导致这些“左”的错误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解放思想,破除教条,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逐渐凝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前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虽然,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领导人也曾试图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每一步都会碰到“要还是不要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各国领导人难以逾越的障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5]他还说,总结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正因如此,在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后才20天,邓小平就启程南下,沿途发表谈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判断姓“社”姓“资”,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等问题做出回答。这表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看到了什么是苏联和东欧失败的前车之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三、 理论前提、内涵与发展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一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提出“以苏为戒”,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观点,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艰辛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首先,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合。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7]它由一系列关于改革稳定发展、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及其基本理论和原则所构成;其次,它们之间有机统一、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哲学思想、稳定的理论主题和始终一贯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再次,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相联系,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并反复申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列宁也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1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言论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11]正是对这一理论品质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更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现出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其丰富内涵已经显现出来。但是,作为一个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它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仍然需要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这一方面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落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前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09-02-26].http://www.stats.gov.cn/tigb/ndtjgb/qndtigb/t20090226_402540710.ht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4][6][1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4,10,11,1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7]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3-7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742-743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ONG XiaoLu, LU Cheng

(Di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Maoming University, Maoming, Guangdong 52500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new scientific asserti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s first proposed in the report at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Currently, how to study and enrich this brandnew system has become a great event for the whole Party, esp. the academic circle. In order to help people grasp and comprehend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cal task and reques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the theory premis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historical

conditions; national rejuvenation;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n theory;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篇5: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一篇大文章”的诞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到底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路线,还是破除“左”的思想束缚,走出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是摆在我们党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但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过去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不是完全清楚的。因此,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问题”;根据中国国情,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现实国情,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世界军事变革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还把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新观点概括为13条,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概括。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这些震惊世界的事件,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以来遇到的最严重、最深刻的危机。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政治上发生了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经济过热,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体制改革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国家的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价格改革的滞后,形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共存、摩擦很大、漏洞很多的状况。形势是十分严峻的。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如何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摆在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一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二是要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文章做好。在做好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观点,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根据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根据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新形势,提出要紧紧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根据冷战结束后世界新形势,提出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主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并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党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此,党中央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问题,我们党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篇6: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展的新气象,也创造了一系列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除毛泽东思想外,后几者统称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思想不仅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促进

了中国的各方面快速发展,为快步前行的中国注入了蓬勃朝气,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

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总是和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紧密相联的。一

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

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

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把握新的时代要求,密切结合时代

特点,立足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

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

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

历史条件。[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

1、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

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

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

分化和组合,大国间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

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

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 来了极大的推动。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 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2] 邓小平曾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这一主题造就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极力倡导和平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

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落,世界还很不安宁。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

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一些国家的发展弊端暴露出来。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

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

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

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

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

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

论基础。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制定

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时期我

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系统阐

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断增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自觉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

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

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

据。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指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它牢牢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实践依据。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首30年来,改革开放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我

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的壮丽场景。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0

年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一路高歌行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

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经济特区的兴办、沿海城市的开放到沿江沿边和省会城市的开放,从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

工程„„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

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可以说,改革

开放每一步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天

地。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共同推进的历史,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

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人民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总结经

验、汲取智慧、寻找路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我们的功劳是

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江泽民同志说过,好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

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尊重人民实践、从

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并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改革

开放30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智慧和活力。我们党始终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

慧和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路

线,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深刻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

产生的丰富经验,从中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的。[2]

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

验、认真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新中国成立

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

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

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

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

硬道理”的口号,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

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势、结构,发展模

式也随之变化,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

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在于中

国发展的实践经验。三

三三三、、、、结束语

结束语结束语

结束语

当今,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发展是中国的关键点,而理论则是指导发

展的航标和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是中国永远的指向标。四

四四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作者 罗尚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上一篇:入职的要求下一篇:铺桥过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