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分析

2024-04-25

理论分析(精选6篇)

篇1:理论分析

绵阳师范学院

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姓 名: 李 明

学 号: 1 3 0 3 0 4 0 1 0 7 专 业: 历 史 学 班 级: 2013 级 1 班 指导教师: 吴 节 义

2014年12月25日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要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首先要了解其具体含义,先简述它们的内容。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二)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

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

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的学说更为乐观,更认同人类积极发展能力的主动性。他认为,如果个体能够积极的加以解决,那么将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个体不能顺利的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他指出,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而是从一种只觉到的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的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完美从而克服无助感。

(三)霍妮-社会文化理论

霍妮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它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的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四)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了一套颇有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并称之为分析心理学。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被当作人格的总体,它囊括一切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五)对象关系相关理论: 1沙利文-人格意想理论

人格定义: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人格意象是个人对他们自己或他人在需要满足,或是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沙利文认为,人格意象的想形成开始于婴儿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婴儿逐渐形成有关“我”的三方面的人格意象,即好我、坏我、非我。2科赫特-自我对象理论 科赫特认为,不能用里比多投注的目标来解释自恋。自恋是一种个体在童年时的自我心理结构的获得性缺陷,以及随之而来的继发性防御和代偿性结构的建立。科赫特最终抛弃了传统精神分析中的本能模式、采用新的理论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展。科赫特的自我对象理论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人格发展状况取决于自我的发展状况。

三、异同:

(一)、相同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二)不同点: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的动力作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提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根据力比多在不同时期投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理性自我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自我的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并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篇2:理论分析

11级汉语3班 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 俄狄普斯情结 失言 【正

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它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起着一种极不寻常的巨大作用,而那些冲动还是一种从未充分肯定的成因。”由此可见,依据弗氏的理论,无意识对于人的行为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分析:

《哈姆雷特》之俄狄普斯情结:对于哈姆雷特对于复仇的延宕一直有众多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去解释,而弗氏理论认为,他犹豫不决是因为他意识里面的崇高的价值观念与他无意识里面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

哈姆雷特视克劳狄斯为毒蛇,杀死自己的哥哥取而代之篡夺皇位,更娶了自己的嫂子。在哈姆雷特的意识层面,他原有的道德价值判断认为克劳狄斯的这种行为应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里面却潜藏着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弗洛伊德指出,所有的男孩都有恋母嫉父、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一般男孩会在5岁左右产生这种情结,但随着心理的成熟和外部社会道德伦理的教化和规范,这种心理会逐渐消失,倘若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那么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按着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里面,在他的幼年时期就爱恋着母后,仇视父王,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除掉父亲,成为站在母后身边的那个人。然而克劳狄斯谋杀国王而篡位娶嫂,与他自己无意识的弑父娶母的心理倾向一致,使他从这一丑恶的罪行中觉察到自己也有同样的罪恶心理,因此变得惶惑迟疑,难以下手复仇。他自己也难以确定自己的报仇动机。他不知道所谓的报仇,是因为克劳狄斯杀死了他的父亲,为父亲报仇,还是因为克劳狄斯娶了他的母亲,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可见,哈姆雷特的“本我”有着仇恨和屠杀父亲的愿望,有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当他意识到这种愿望和冲动时,他又被充满道德伦理的“超我”所束缚,而产生罪恶感,因而限制了他的行动。

相对于俄狄普斯情结,女孩也会产生恋父情结,即厄勒克特拉情结。这一点在现代作家张爱玲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许正是因为童年失去了母亲的陪伴,一直在父亲张志沂的悉心关怀下成长的张爱玲对父亲有着特别的依恋。张爱玲自幼天资聪颖,颇得张志沂喜爱,时常亲自教她读书,为她的作文写上眉批和总批。即使是出入咖啡厅、舞厅等消遣场所也带着张爱玲。父亲是她童年最温暖的一抹暖色,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笔下《心经》的女主角许小寒才会对父亲有这样的纠缠和依恋,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恋上足够做她父亲年龄的男子。

鲁迅《肥皂》:小说基本情节围绕“肥皂”展开,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大都与“肥皂”紧密关联,而“肥皂”就是人物心理活动的“触媒”,具有一定的深层象征意蕴。

四铭在街上见到那位十八九岁的女乞丐,并不是马上产生肉欲的邪念的。当时在场围观的一个光棍说,“阿发,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这才刺激了四铭,引起欲念。肥皂马上成了四铭“性幻想”的触媒。由于四铭是有身份的人,受家庭、道德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其对女乞丐的欲念不可能如同“光棍”那样在意识层次上肆无忌惮地表露出来,而只能深藏于潜意识层次里。但欲念一经引动,总要顽强地试图冲破压抑寻求出路,对女乞丐的“性幻想”,就是一种表现,连四铭自己对这种“性幻想”也并不觉察,他很难加以控制。

在“性幻想”中,女乞丐身上的“脏”,是一种阻隔,这“脏”与诸如身份、家庭、道德等条件的限制一样,都对四铭的欲念宣泄起着障碍作用,那么可用以洗去脏物的肥皂,也就代表了消除“性幻想”障碍的一种反抑制的力量。而在四铭的,“性幻想”中,肥皂又“咯支咯支”地直接接触“性对象”的肉体,于是这“肥皂”本身很自然又与女乞丐肉体相联系,并转成女乞丐的象征。四铭受到光棍的“启发”后,就买了一块肥皂。然后不断地重复“咯支咯支”这一猥亵的话,都是受“性幻想”的支配。有双重象征含义的“肥皂”就这样引动并左右着四铭的全部潜在“性心理”活动。

人的意识是受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外在因素所影响的,而人的无意识往往暴露出人最本能的欲望,当这两种意识发生冲突时,人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举动。例如,文中当四铭回忆起学生对他的嘲笑,邵分地意识到自己感情上的“出轨”之后,可能多少产生一种罪恶感,甚至为此觉得丧气。但他并不能在潜意识支配下,也不可能面对自己真正的感觉。所以他就不自觉地“外射”这些“罪恶感”,把自己所要面对的事实伪装成是别人的罪过,让别人去做“替罪羔羊”,自己以此得到一些安慰。四铭大骂“学生”、“剪发女子”与“新文化”如何“不道德”,潜意识中是要把自己真正的“不道德”掩盖起来,他用这种格外激烈的态度去伪装自己,使自己相信他的外在意识行为才是自我的真实的道德表现。有人把四铭“无名火”看作是一种明确的阶级意识的表露,或明确的两面派手段,但从弗氏理论来看,这是一种受下意识支配的失态,一种貌似正常其实不正常的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此外,四铭的无意识中的性心理还表现在失言上。对于肥皂接触女乞丐的胴体而发出“咯支咯支”声,仿佛已成为四铭心中一个性的符号,他在听到那个光棍所说的污言秽语后鬼使神差地买了肥皂,并在回家后反复回忆起和提起这件事,以及在何道统与薇园的到来后又向他们讲述了这件事,并情不自禁地提起“咯支咯支”。但当何道统高声喊出同样的“咯支咯支”时,四铭便“债愤的”喝止,生怕引动家庭干戈。这种矛盾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无意识对人的行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在社会道德伦理的束缚下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

篇3:公仆理论与仆从领导理论比较分析

关键词:公仆,仆从领导,比较

一、引言

在管理学众多的领导理论中,有两种理论最为独特和典型———公仆理论和仆从领导理论。我国对公仆理论的研究,时间比较长,也比较深入。但是,一般把它归结于政治学中的国家学说范畴,而我国更倾向于把它放到管理学的领导理论中。因为作为公仆理论的研究对象“国家公职人员”,在领导者群体中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对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将产生示范作用。仆从领导理论产生的时间不长,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得不够深入,传入我国也是近几年的事,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可是,在当今全球金融形势与经济状况不佳的年代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矛盾突显的时期,不同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都需要一种超越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和顾客服务的东西。而仆从领导理论正好为人们提供了这种东西。

二、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

1、公仆理论起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实践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执政国家

“公仆”一词原指公众的仆人,比喻替公众服务的人。纵观世界政治思想发展史,在政治理论论文中首次运用“公仆”这一概念的是世界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但丁。但丁在他的《论世界帝国》中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目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论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时,自觉和不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但丁的“公仆思想”。如摩莱里、罗伯斯庇尔、乔治·华盛顿、孙中山等都使用过“公仆”概念来表达和论证其“民权”思想。

马克思是第一个使用“社会公仆”概念的人。首先见诸于1871年5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摘录)中说:“负有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使命的无产阶级,才能够粉碎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也就是集中化的组织起来的窃居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充当社会公仆的政府权力。”

恩格斯在再版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时,为该书写的一篇“导言”中有:“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共同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而其中主要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主人。”

列宁在俄国革命中,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仆理论。1918年列宁发表了《国家与革命》一书,要完全消除公职人员的升官发财思想,提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十分重视用公仆思想武装干部。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干部队伍的现状,把公仆思想中国化了,把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称之谓“人民的公仆”,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辟论断。

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提出了“人民公仆的一切行动准则是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科学领导观的重要命题———“领导就是服务”。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人大、政协五次会议中,提出干部要增强三种意识(即增强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其中之一就是增强公仆意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

2、仆从领导理论源自于人对服务需要的本能,实践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当代组织

仆从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既不是光耀史册的帝王将相,也不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领导首先是仆从。仆从领导理论最先由美国学者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 K.Greenleaf)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但这一理论的灵感来源于60年代他阅读到赫曼·海思的《东方之旅》(Journey to the East)短篇小说。他刚提出时这一理论时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当“9·11”事件发生、“安然丑闻”的披露和近两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的内心世界“一记重锤”。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在寻求一超越物质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和为顾客服务的某种东西,格林里夫的仆从领导理论的价值由此在本世纪被人们重新认识。

3、结论

公仆理论的产生是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斗争中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由“社会公仆”代表“社会主人”是必然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公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铲除旧政府权力中,吸收那些合理部分的必然结果。仆从领导理论的产生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突显时期,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强调领导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员工利益的献身精神,更渴望对服务的人本性需要。

三、“人民公仆”和“仆从领导”的特点比较

1、“人民公仆”的特点

(1)领导就是公仆。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宣称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和取得无产阶级民主政治,要用无产阶级的社会公仆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人;要实行全社会人民管理制,所有的社会公职人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为社会负责的公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仆思想,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做官当老爷。

(2)“服务人民”是公仆的天职。邓小平用“领导就是服务”准确而鲜明地概括了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使命与职责,作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领导干部,即“人民公仆”,不能谋取任何违背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需要的特殊利益和特殊需要。

(3)“人民满意”是公仆的准则。朱镕基于1999年在接见“人民满意公务员”代表时说,“让人民满意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个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切实做到不容易。”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公仆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必须是人民满意;二是领导干部是不是公仆必须由人民评价。

(4)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公仆之魂。从社会活动中看领导干部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他能不能成为一个人民满意的公仆。正确的观念、动机和价值观,既是领导干部从政的起点,也是终点。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2、“仆从领导”的特点

(1)倾听。领导干部需了解团队中成员的愿望和需要,并使这些愿望和需要清晰可见。领导干部的倾听不仅包括对团队成员说出来的话虚心倾听,而且也包括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与自己的身体、心灵沟通。

(2)移情。领导干部要求理解他人,同时对他人移情思考。在管理活动或工作现场,要预设团队成员的善良愿望,即使要拒绝团队中某种行为或表现,也并非拒绝某一个成员,成功的领导就是那种移情倾听的优秀领导。

(3)愈合。领导干部是促进更新、整合的强大力量,它的强大内在力量就在于能愈合自我和愈合他人。

(4)觉醒。它是一种搅动你不安、使你清醒的东西,仆从领导总是会异常清醒并冷静地激起人们的不安。

(5)劝导。领导干部依靠劝导,而不是职位所赋予的权力。领导干部追求他人的信服,而不是强势下的屈服。

(6)构想。它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超越日常琐事,着眼长远思考,培养团队员工描绘宏伟蓝图的能力。

(7)预见。领导干部具有预见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环境下获得某种可能结果的能力。它要求领导干部从过去的领导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从当前的情势和状态中了解现实,从未来的变化趋势中预见结果。

(8)管家。它是指忠实地为他人保管某些东西。领导干部就要像管家一样,为了整个团队和团队成员的需要而尽职尽责、竭诚服务。

(9)致力成长。团队成员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越他们作为他们所做的一般具体贡献。因此,领导干部应在他们的权力范围内,尽其最大努力来培养、促进团队成员的个性、品质和精神的养成,以帮助团队成员成长成熟。

(10)成立社群组织。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看,某些庞大的社会组织,如国家、军队、跨国公司能够极大地改变世界的现状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而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生成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社群组织则正在趋于离散、解体的危险境地。领导干部可以在自己组织中建立以社群关系为导向的社群组织,以巩固其凝聚力。

3、结论

人民公仆的本质特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是“勤务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它与“社会主人”是根本对立的性质不同的概念,反映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对立。就其实质而言,仆从领导的特性是服务,而不领导。从这一点来说,它与人民公仆的属性是一致的。但仆从领导并不否认和拒绝权力(power),但在运用权力的模式、方式和方法上不是采取传统意义的上下级之间“命令—服从”方式,而是采用朋友伙伴之间“感召—服务”方式。

四、理论的运用比较

1、公仆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运用

(1)作为人民公仆的干部,要处理好人民公仆同社会主人的关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对“公仆”与“主人”关系的正确解决,关键是对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领导干部必须懂得和了解社会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决不是什么英雄豪杰,更不是什么上帝、救世主所恩赐的。同时,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和主人。

(2)作为人民公仆的干部应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独断专行的老爷。早在1944年12月,毛泽东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一文中,在肯定整风后的工作作风有很大进步外,他指出,工作作风还存在着严重缺点。有些干部惯于独断专行,而不善于启发人们的批评讨论,不善于发扬民主。个别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只爱听恭维的话,不爱听批评的话,缺乏民主作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

(3)作为人民公仆的干部应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之中,而不应当摆官架子,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官吏相反,人民公仆应是普通劳动者,是群众中的一员,这是党和国家干部的一大特点。1951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第26条中指出,“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民群众,使他们感到你们心是交给他们的,虽然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是一个普通劳动者。”

2、仆从领导理论在社会组织中的应用

(1)应用于私人企业、非营利组织和社区领导培训。在西方国家组织领导培训中运用仆从领导已有30多年的实践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与网络信息时代造成的动荡面前,人们的感情纽带被割裂,原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被撕裂,而原来的传统信仰、伦理和行为方式也遭到抛弃。因此,格林里夫曾提出,“只要建立三个真正管理良好的大型机构———一是私营企业,二是公共部门,三是非营利组织,这个世界和这种社会才能获得拯救重生。”

(2)运用于大学领导教育培训。将仆从领导理论引进大学和企业的领导学课程,目前在欧美国家正在迅速发展。在美国多数大学教育中,如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堪萨斯州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等50多所大学都开设了有关仆从领导的教学课程并设立了奖学金,以鼓励仆从领导理论在大学传授。

(3)促进社会组织中的个人成长。仆从领导理论为个人精神、职业、感情和智力等方面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美国的一些公立医院将仆从领导理论用于对所有医生、护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标准的指导,它还用来解决医护工作者与院方之间的矛盾,并增进医护工作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3、结论

严格意义上说,公仆理论只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执政国家的公职人员的要求,事实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仆从领导理论则适用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主要运用于各种不同社会组织———私营、公益或政府、中介组织的“领导管理”。但从“领导者”的个人成长来说,“公仆”和仆从”的意识都是必须具备的。

参考文献

[1]钟维荣:公仆意识建设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篇4:理论分析

关键词:规范 实证 会计理论

根据形成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会计理论划分成了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这两个类型,这两个理论对会计行业来说具有同样的作用。但是,这两个理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理论,所以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正确地对规范会计理论以及实证会计理论加以认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源流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方法论哲学基础以及广泛应用于研究中的经济学理论。

对于规范会计理论来说:第一,方法论基础,规范会计理论产生的“温床”就是规范经济学。在规范经济学中,以政策行动为中心,对其福利后果进行推理,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性是它的主导思想,这一主导思想的基础比较多样化。规范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有以下几个特征:将价值作为判断的基础,它以评价标准来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或者是进行讨论的基础,然后又利用这种标准分析现象;研究内容缺乏客观性、重复性。第二,经济学基础,规范会计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激进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规范性思想。

对于实证会计理论来说:第一,方法论基础。实证会计是由简森与瓦茨等人提出的,他们以证伪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这种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以下三个特征:价值中立,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个人价值判断排除,通过经验数据来证伪某一个假说。在这种思想下形成的会计理论在内容上是经验的而不是价值的;保证可证伪性,在实证会计的研究初期,最基本的精神是证伪或者是“試错法”;具有客观性的同时还具有可重复性。第二,经济学和财务基础。在早期,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假设以及资本资产的计价模式等等;从70年代开始,它的研究对象变成选择会计政策,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管制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非零值契约成本等。

二、规范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规范会计理论主要是指从会计活动的一系列规则中找到好的会计实务以及概括理论概念,它是运用演绎法、归纳法这两种规范性方法形成的。我们可以将规范会计理论分成很多种类型,下面是其主流理论、基本思想。

(一)会计学理论具有规范性

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由人创造出的信息系统,不像一个客观世界。它的主要特征是会计环境会随着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具有科学研究的纯粹性,它只能通过与法律一样的规范的科学法则来建立。所以说会计学是具有规范性的学科。

(二)会计理论的内涵

会计理论不仅仅涉及到“什么是会计”同时也包含着价值判断,主要诠释了“会计是什么”的问题。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将既定目标、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对会计活动提出一些具体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评价。同时也可以将这些标准用作分析会计问题的准则,以更好地处理会计问题。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会计目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等,主要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对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进行判断的标准

我们没有必要将会计理论与会计活动在事实和现象上对应起来。虽然会计理论中理性思维的部分远离经验、不具有可证伪性,但是它以经验为基础,并且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产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计理论也是有科学性可言的。

三、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性的理论性质

会计研究以会计客观世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一客观对象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偶然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之上,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很多非决定论的因素,所以会计理论研究要以纯粹的科学研究方式来进行,同时应该以实证科学为基准来确立会计理论法则。所以说会计学是一种实证性的学科。

(二)会计理论的内涵

因为价值判断中有个人的偏见以及一些感性的主观因素,缺乏客观性、科学性,所以会计理论应该排除价值判断的成份。会计理论应该将会计世界的客观规律阐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描述“会计是什么”。也可以说,会计理论研究要以会计事实和会计现象作为出发点,并对会计事实和现象的存在做出正确解释,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是会计理论内涵的主要内容。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就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环节,这种检验主要有两种:会计的选择检验以及股票的价格检验。

(三)对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对理论进行的研究只能在经验的世界中。科学的会计理论一定要有可证伪性,其建立的基础一定是经验。以目标等概念作为出发点而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得出的会计理论缺乏可证伪性,我们无法对它进行检验,所以这样的理论不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每一个科学理论都经过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同时都有自己存在的理论以及社会基础。不管两个理论会不会被批驳,但是只要有一个理论能够获得经验事实的证实,它与另一个相比就是最好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偏废其一,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这种结合主要可以分为阶段上的结合和层次上的结合。

四、结语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会计理论问题,我们在开始研究的时候应该尽量将价值判断进行排除,通过实证性研究客观地揭示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会计理论中真正蕴含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一规律构建出规范的会计理论。不管是实证会计理论还是规范会计理论均与会计问题具体的目标相关,不一样的会计问题就有不一样的会计目标。会计问题目标层次越低对其进行研究的实证性要求就越高;问题目标层次越高,对其进行研究的规范性要求就越高。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J].中国经贸,2012(18)

[2]党金栋,王一中.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哲学比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篇5:教学理论分析题

(1)正确表达:a.b.(1分)(2)偏误原因:(2分)(3)教学对策:(2分)

★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

(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2)偏误原因:

“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3)教学对策:

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答:

(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

(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试分析“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运动”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由汉语动词重叠知识泛化造成的偏误.汉语动词重叠:单音节双音节之分.单音节动词重叠为AA式,如笑笑,说说等;双音节动词重叠为ABAB式,如 考虑考虑 研究研究。外国学生把这个结构不适当的泛化就说成了“运运动”

2、改正:汉斯每天下午都喜欢运动运动。

3、教学策略:比较法 归纳法

词语构成例 词

重叠形式 其 他 例 子

双音节 动词 + 动词 研究 ABAB 研究研究 掂量掂量 打扫打扫 运动运动

单音节动词 + 宾语 说

9、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 is beautiful.”

(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之类的句子,请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

偏误分析:“和”一般常用于连接体词性的名词、代词及其短语,在连接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方面是很受限制。这种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英语中“and”可以连接句子,因此学生在说有连词的句子时受了母语的影响,加了“和”。应改为“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教学对策: 教师在教“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连接名词、代词,在连接充当谓语形容词和动词方面是很受限制的,通过对比分析强调目的语和学生母语的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差别。

23、外国学生常说“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答:偏误原因:趋向补语“来、去”的后面不能接处所宾语,如果有处所宾语,应该用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然而在很多语言中,比如英语中,没有“来、去”的趋向意义,因此,留学生无法理解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来、去”的特殊用法,于是将它与前面的动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于是出现了偏误,这是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原句应改为“我想我要再回北京来”。教学对策与教学方法:在趋向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并强化学习者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使学习者理解“来、去”所表示的趋向意义,掌握趋向补语“来、去”与宾语之间的位置变化。

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纳法,在展示出一定数量的例句后,引导学习者发现动词后面如果出现“来、去”这样的趋向补语后,处所宾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并通过练习来强化这一认识。也可通过对比法,将普通宾语、处所宾语与趋向补语“来、去”的位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宾语的不同,趋向补语“来、去”语法位置的差异。

外国学生会说“一看见他,就我高兴极了”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思路:

(1)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副词“就”的位置不对,不清楚副词与主语的位置关系。

(2)改正句子:一看见他,我就高兴极了。

(3)副词的教学对策:说明在汉语中副词的意义一般都比较多,副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其与主语的位置关系,即副词多在主语后边。例如,“明天要是下雨,她们就不去公园。”“这个电影不错,他又看了一遍。”

★ 外国学生常说“在墙上挂着一幅画”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5分)(1)偏误原因:母语负迁移。这句话用英语可以说“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on the wall” 翻译成汉语就变成了“在墙上”。而汉语句子“墙上挂着一幅画”是一个存现句,由“处所+动词+名词”构成。处所名词“墙上”不能再用介词“在”修饰。如果用介词“在”,就变成了介词短语,就不能构成存现句了。(2)正确句子:墙上挂着一幅画。(这句话参加大纲附录部分105页原句。)(3)教学对策: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归纳法,在展示出一定数量的存现句后,引导学习者指导存现句中的处所词前不能再加介词。如“桌上放着电脑”,不能说“在桌上放着电脑”。也可以用对比法,对比“在墙上挂着一幅画”和“我把一幅画挂在墙上”,使学习者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外国学生常说“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5分)

(1)偏误原因:复合趋向补语的处所宾语位置不对。“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这句话中,“出去”是“走”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室”是处所宾语,应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教室去了。”

(2)教学方法:在讲授动词的复合趋向补语时,用比较法,将动词的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做比较,不同类型的宾语,在“V+复合趋向补语”中位置不同,处所宾语要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篇6:理论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资产评估业的迅速发展,资产评估教育与实务规范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依然相对滞后。资产评估和会计都是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的基础性服务行业,在经济领域里,这两个行业由于专业分工而存有紧密联系,但由于专业知识、执行标准不同又在一定的别。

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资产评估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初创、探索、改革和规范发展四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1988~1993年)改革开放孕育了中国资产评估诞生的摇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对外长期投资和对外出售产权等经济行为不断增多,要求必须合理确定中外双方的交易价格。1988年,成为资产评估在中国诞生的标志性元年。国企改革提出国有资产评估的要求。资产评估中心的成立夯实了行业发展的基础,1990年7月6日,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资产评估中心,将资产评估纳入政府行政管理,从制度、人员等层面加强行业基础建设,建立资产评估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资产评估报告制度,建立资产评估收费制度,着手开展评估专业人员培训,91号令明确了资产评估法律地位。二是探索阶段(1994~),创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跻身国际评估领域。三是重大变革阶段(~),深入开展行业清理整顿,完成全行业机构脱钩改制,大力推进行业建设。四是规范发展阶段(至今),优化行业执业环境,加强自律管理,全面推进行业建设,在中国资产评估规范发展阶段,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已基本形成了“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评估准则体系和行业自律监管体系,使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影响力得以不断提高。到底,全国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达到3万多人,从业人员20余万人,资产评估机构3000多家。

三、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学的差异

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学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服务对象、职能有差异、方法差异、适用标准和法规有差异。

1.服务对象、职能有差异

会计学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政府部门和需要会计信息的人们提供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进而为他们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服务。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通常是政府部门监管用、投资人参考用,对企业内部的服务内容较少,但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开展,将来为企业内部公允价值计量是一块较大的业务。

咨询与估值是资产评估的主要职能,会计师利用记录、计算等方式,全面、系统的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监督和反映是会计的主要职能。

2.会计与资产评估作用的差异

上一篇:实习实训工作下一篇:大露珠和小露珠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