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服务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趋势。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融入新媒体潮流,借助多种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还应该更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从而提高服务效能,满足读者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媒体服务理论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媒体服务理论分析论文 篇1:

寓引导于服务 以服务促融合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新闻媒体服务意识与功能的发展过程,探讨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寓引导于服务,以服务促融合,体现主流媒体在重要事件和重大輿情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而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初心。

【关键词】主流媒体  服务  引导  融合

1945年9月20日晚,《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重庆李子坝的“季鸾堂”宴请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并请毛泽东为《大公报》题词,毛泽东挥毫书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一题词既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的定位,也包含着他对报刊和报人社会责任的期许。几十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新闻媒体积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鼓与呼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媒体融合等新问题、新态势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不仅丰富、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具有极端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尤其是他强调的“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等新思想,更应成为当下新闻工作的价值遵循。

一、新闻媒体“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提出与践行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最早是他在给张闻天同志的信中提出的,毛泽东谈到儒家旧道德之勇时认为那种“勇”只是“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①。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主张。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警备团为因公牺牲的张思德同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并发表讲话,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为人民服务”精神实质的最好概括。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再次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中共七大还正式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而上文提到的《大公报》题词,显然是毛泽东上述思想与报刊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理应成为党报党刊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功能,这也无疑是检验党报党刊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新闻媒体服从于党的大政方针,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引导人民,凝心聚力,迎接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如抗战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后,于1942年4月1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实行改版,其改版社论《致读者》中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党报”这一核心命题,接着回答了党报应加强的四大基本职能:第一,必须“贯彻着坚强的党性”;第二,“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第三,洋溢着战斗性及贯穿着组织性;第四,响应党的号召,或者根据党的方针倡导各种群众运动,经常注视和指导运动的展开,具体地帮助各种群众运动和工农大众的斗争。③基于此,“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就“要使我们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④经过改版,《解放日报》不仅党性增强了,其服务群众的意识也明显提高,不仅把边区报道由从前的三版位置调整为头版,还陆续推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新闻作品与典型报道,如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吴满有、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等。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后,其发刊词强调:“真正人民的报纸不仅是人民的喉舌,还应是人民的司机和人民事业的组织者。”《人民日报》走群众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主动设置农民关注的议题和议程,强化土地改革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改革的热情,体现了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⑤1945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大家办广播》一文中明确指出,“人民大众的号角要人民大众来鼓吹”。文中对人民主体性地位的强调,无疑是上述群众路线和服务精神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媒体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变为国有国营。为服务全局,鼓励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报业、广播业和1958年开创的电视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遭遇挫折,新闻媒体在“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曾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刊载了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甚至仅服务于政治斗争需要的内容,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和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拨乱反正,重新赢得民众信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认识与实践上回归常识,再次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如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对农村改革政策出现的误解,《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载了时任《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撰写的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并将其标题修改为《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是作者真诚地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最高宗旨。记者范敬宜深入田间地头,跟社员、生产队干部和公社领导谈话,聆听百姓心声,从而看到广大群众对农村改革是满意的,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不仅没有“过头”,而且还是个好的“开头”。同年,中央电视台为加强与观众联系,推出了生活服务类栏目《为您服务》,由于该栏目的内容贴近百姓生活,主持人亲切大方,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当时全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月21日起,打破既定节目的编排,推出了全天候直播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使得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与服务功能凸显。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报纸、广播和电视记者与灾区群众一起抗击灾难,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传播相关资讯,安定了人心,稳定了局面。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一起行动,开放、客观的报道在传递真相的同时,展现着一个文明社会的公信与责任。⑥

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党如此,媒体亦如此。新闻工作者只有进行扎实调查、认真研究,才能真正体会民心之所在,了解民意之所归;只有真正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写出符合人民和时代需求的新闻作品。

二、新时代主流媒体更需强化服务意识与服务功能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新概念、新形态,建构起了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信息传播生态,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互联网出现前,当我们指称“新闻媒体”的时候,无非就是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三类数量与隶属关系明晰的类型。而现在谈到“新闻媒体”,还会列举出诸如门户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抖音”平台等多种类型。而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身处现场的路人即可成为“现场记者”,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新闻,或进行连续报道。个人自媒体与新聞机构主办的新媒体竞相“发声”,互为背景和信源,构成了当下复杂而多元的媒体格局。因此,当我们谈论媒体责任和媒体的服务性时,除了应当厘清哪些媒体必须承担这些责任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服务意识与服务功能的不同体现。

很显然,对于大量的自媒体而言,要求与强调服务意识与服务功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很难贯彻的。但对主流媒体来说,则必须在做好本职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服务功能,这样才能在无所不包的网络世界彰显其社会责任,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的大任,站稳主流位置。

何谓主流媒体?根据新华社的调查研究,判定主流媒体的标准有六条:即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着力于报道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受众群。这样看来,在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中央级新闻媒体、区域性媒体、城市媒体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等,都是新时代的主流媒体。⑦

主流媒体应加强服务功能,这是由主流媒体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主流媒体适应多媒体和全媒体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已经证明,主流媒体坚持党的领导,站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上,就会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自身也能健康发展;主流媒体如果背离了这一属性和原则,就会给人民带来伤害,给国家和自身带来危害。

新时代主流媒体应以服务为主旨,做到寓引导于服务之中,以强化服务,促进媒体融合。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⑧

主流媒体必须以服务为牵引、为要旨,一点点推进媒体融合。在当下,主流媒体要落实这种服务意识,需在服从与服务于大局的同时,注意服务于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是服从与服务大局,拥有全局意识,寓引导于服务。新时代主流媒体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和党的政策高度来考量和权衡报道的内容,还要适应国内外的形势发展要求。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主流媒体需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至真、至善、至美的好人好事,抓住受众的眼球,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

主流媒体只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征,并在信息传播中分析舆论引导的挑战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才能实现社会舆论的正向传播,净化新闻传播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是服务于民众需求,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新时代主流媒体仍需坚持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为基本方针,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需要注意的是,主流媒体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处理好“为人民服务”与“唯民是举”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扩大群众的监督;不脱离群众并不意味着要盲目迎合群众,陷入“唯民是举”的民粹主义倾向。

三是服务于时代发展,以服务促融合。主流媒体除了坚守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更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战略眼光,服务于时代发展,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和全程报道。《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建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5G+4K / 8K+AI”新媒体发展战略等,都在媒体融合方面走在了前列。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尝试的“智能大屏+移动小屏”“长视频+短视频”等方式,让相关民生报道在短时间内累计了上亿次的观看量。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让“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⑨可以看到,主流媒体服务于时代发展,利用大数据等调研手段,及时摸准民众的需求之所在,做好舆情发现、舆情预判,迅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不仅有利于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舆论中重塑主流声音,还能通过反映真正的民意来聚合民智、集合民力。

总之,主流媒体坚守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用互联网思维和眼光来进行新闻报道,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有助于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有利于主流媒体充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注释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4页。

②周培清:《重读<为人民服务>》,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③《致读者》,《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

④《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52页。

⑤陈文胜:《话语中的土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中的土改宣传与社会动员》,《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第2期。

⑥任仲平:《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领导科学》,2008年第12期。

⑦《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一: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中国记者》,2004年第1期。

⑧《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1月26日。

⑨黄小希、史竞男、王琦:《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人民日报》,2019年1月27日。

(本文编辑:肖婧为)

作者:李艳梅 艾红红

媒体服务理论分析论文 篇2:

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的现状与策略

摘  要: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趋势。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融入新媒体潮流,借助多种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还应该更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从而提高服务效能,满足读者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  公共图书馆  服务现状  服务策略  服务效能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Public Library Using New Media to Develop Service

ZHAO Jinwen

(Chongqing Library, Chongqing, 400037 China)

媒体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海量存储和高效传播。公共图书馆是提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知识文献的汇聚中心和传播中枢。因此公共图书馆和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功能实效上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知识大爆炸,数据海量化,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增大,对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水准也有更高要求。因此公共图书馆想要更好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积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必须要融入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与阅读推广,让科技革命与技术革新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

1  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的现状

新媒体主要分为广播电视新媒体、平面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四大类別[1]。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文化服务机构,在内外需求驱动下,基本上都能够主动融入信息化时代潮流,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对国内诸多公共图书馆服务形式、服务内容进行深入考察、调研,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的总体状况较为良好,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普及更高的东部沿海城市,其公共图书馆更能主动融入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主要通过以下多种新媒体途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1.1 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全天候文化服务

各大公共图书馆基本上都建立有门户网站,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各类文化服务的重要新媒体平台。读者可以利用门户网站查询、检索图书、报刊,阅读电子文献,了解馆藏资源,以及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等等。

1.2 依靠平面新媒体推广数字阅读

传统平面媒体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信息媒介功能。在新媒体时代,平面媒体通过利用新技术推出数字报纸、数字期刊,实现传统媒体的跳跃性发展,扩大了传统平面媒体的传播范围,提升了服务便      捷度。

1.3 借助移动新媒体进行多功能文化服务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每个人都可充分利用移动自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发APP客户端、小程序软件等,让读者在移动新媒体上享受文化服务。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充分利用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进行知识推广和服务宣传,受众群体广泛,内容丰富新颖,社会反响良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和好评。

2  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的内容

当前新媒体服务已经覆盖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文化知识、休闲娱乐等各种便利。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的目的主要是更便捷、高效地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文化服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2.1 推广数字阅读,构建书香城市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方式多样化,其中以数字阅读最为流行。数字阅读包括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两层含义[2]。公共图书馆特别注重数字阅读。2013年,国家图书馆首次主办“网络书香”全国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得到了国内数十家图书馆的积极参与。现在每年的3~7月,国家图书馆都会联合全国数百家公共图书馆,共同举办数字阅读推广活动,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充分好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3]。2019年,重庆图书馆开发推出“重图数字阅读平台”,该平台融合10万多册正版电子书,超过30万小时的有声书和视频资源,读者通过该平台实现阅读图书、期刊、听书、观看视频等多种数字阅读。另外,该馆还购买kindle电子书、博看数字阅读一体机、智能听书机,让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体都能够通过数字阅读获得知识积累和身心愉悦[4]。

2.2 拓展延伸服务,扩大社会影响

公共图书馆除了在阵地服务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外,还应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拓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将文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该馆近年来借助微信、支付宝等社交平台,与互联网企业、EMS邮政企业深度合作,打造“重图到家”服务项目,让读者通过手机下单借书,快递公司送书上门,实现读者足不出户、免收押金即可享受图书借阅及归还的便利服务[5]。另外,该馆还通过将智能听书机送到社区养老机构,并仔细教会老年读者使用方法,有效地服务老年读者群体,让他们通过新媒体技术,享受到新时期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2.3 提供参考咨询,适应读者需求

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图书借阅与阅读推广服务以外,还会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这属于深度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读者需要获得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可以到馆与专门的学科馆员、研究工作者进行面对面沟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提出个人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将专门性的文献资料发送给读者。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节约了读者用户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这两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既保障了读者的文献需求,又降低了彼此接触带来的感染风险。

2.4 宣传文化服务,履行社会职能

公共图书馆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成效等进行宣传和展示。以公共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为例,读者在此互联网新媒體平台不仅可以检索文献书目,还可以了解该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沿革、文献典藏规模、新闻资讯、阅读活动、具体服务内容、交通方式等各类信息,让读者对该公共图书馆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另外,众多公共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推送各类阅读推广主题活动,都是对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理念和使命的有效宣传。

2.5 畅通交流渠道,做好读者服务

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便利的参考咨询服务,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还可以建立起与读者大众沟通的畅通渠道,从而倾听读者的心声与建议,推动公共图书馆不断完善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另外,很多公共图书馆还通过新媒体平台开通“读者荐书”服务功能,让广大读者推荐高质量、经典化的图书文献,然后加以采购、编目,提供给读者使用,这既是满足读者定制化的需求服务,也是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中来,从而实现良性互动与双赢成效。

3  公共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的策略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技术革新突飞猛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服务给各行各业都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公共图书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理念更不上新媒体快速发展,服务方式落后于新媒体技术革新,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模式化,服务效能还有待提升等。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着重思考从以下策略入手,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开展文化服务与知识传播。

3.1 践行时代使命,完善服务理念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做出了明确要求,公共图书馆也正在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方式去努力践行使命[6]。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能力,完善服务理念。在传统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主要通过阵地服务,吸引读者到馆借阅图书文献,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公共图书馆应该重视互联网服务,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提供网络化参考咨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文献借阅服务,注重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等,让公共图书馆主动参与到新媒体时代的大舞台,积极履行公共图书馆应有的职责与使命。

3.2 融合技术革新,创新服务方式

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带动下,公共图书馆应该主动创新服务方式,以新媒体为重要平台提供丰富的知识文化和休闲娱乐。当下各大公共图书馆特别注重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公众号的建设和管理,因为这是最流行、最大众化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结合新媒体的特点与趋势,通过提升公众号平台的主体运营能力,扩大公众号的知名度、关注度,加强对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深度挖掘与优化整合,建立科学化安定评价体系等多种有效途径[7],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媒体道路。

3.3 聚焦用户需求,丰富服务内容

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聚焦用户需求,丰富服务内容,满足读者大众对文献查阅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的享用[8]。读者至上不仅是服务口号,更需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内容为王”不仅是新闻媒体界的重要理念,也是图书馆服务的长远追求。只有通过对馆藏文献不断细致地整理、深入地挖掘、全力地推广,在新媒体平台打造高水准的内容推送和文献服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成效。

3.4 优化组织机构,提高服务效能

公共图书馆不仅要注重对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更新和丰富,也要注重对服务效能的提高,这其中就需要对图书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目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还不尽合理,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图书馆内负责新媒体服务的团队分工还有所模糊。有些图书馆将新媒体服务职能交给办公室负责,有些图书馆则交给网络部门负责,有的则是分散在多个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用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效能。因此,应该从客观情况和工作需要出发,对图书馆组织结构进行合理优化,达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互相配合的运行状态,提升服务效率,提高读者满意度。

4  结语

总之,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时代趋势和潮流。我国公共图书馆总体上已经能够较好地融入新媒体潮流,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服务工作,推广数字阅读,服务读者大众。接下来,公共图书馆应该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加以丰富、完善和优化,最终提高服务效能,不断满足读者大众对知识文化的需求,为构建书香城市、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文化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前进,郭城.新媒体运营的理论与实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2-8.

[2] 许亮,赵玥.书香何处寻:信息时代的阅读与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10.

[3] 王乐春.图书馆数字阅读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51-157.

[4] 林楠,冯茴花.畅享指尖阅读新风尚,重图“数字阅读平台”带你“泛舟”书海[EB/OL].(2019-07-08)[2021-03-15].https://www.cq.cqnews.net/html/2019-07/08/content_50554179.html.

[5] 李析力.即日起借阅重图藏书,手机操作便可快递到家[EB/OL].(2017-11-10)[2021-03-05].https://www.cq.qq.com/a/20171110/005509.htm.

[6] 饶权,克里斯汀·麦肯齐,杰拉德·莱特纳,等.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包容: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新使命[J].图书馆杂志,2021(2):4-19.

[7] 曾一昕,张齐婕.公共图书馆短视频公众平台建设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0(4):14-19.

[8] 朱亚玲,霍岩.新媒体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9(3):84-87.

作者:赵进文

媒体服务理论分析论文 篇3:

涉农专业基于媒体服务平台的校企合作构建研究

[摘 要]文章从媒体服务平台运行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方式进行分析,打造一个以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为基础,以学校为主导,联合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平衡各方利益的区域性农业媒体服务平台。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式才能够解决目前单一的校企双方独立合作的关系,形成一个多方联动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这个媒体服务平台之中,一起打造一个区域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生态系统,为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媒体服务平台;校企合作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合作形式呈现互联网特有的状态,以互联网新形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有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趋势。建立和运营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单纯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1]。同时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基本职能的贯彻实施。

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搭建基于媒体服务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对于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科学领域研究、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农业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针对高职院校农业类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获取重要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生不需要到企业,就能够实现与在企业工作一样的实践平台、实践机会、实践内容和实践氛围[2]。农业类专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亲身经历和观察的过程,无法通过模拟试验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经常到实训基地观察,动手操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社会化生产和竞争的氛围,通过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 校企合作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双主体的不平等性

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双主体,其目的各不相同,学校为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企业为了成本低、高效益的商业利益。因此,不管是引进企业、外包给企业,或是与企业共同互助成长,两者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相互博弈的现象[3]。

2.2 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企业管理会忽视实践教学这一方面,导致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而其综合技能又没有实质性的提升[4]。高职院校的管理由于过于看中教学效果,加上教师有各项教学科研任务在身,无法全身心投入,导致实训基地生产力不足,不利于后续的良性发展。

2.3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用途较小

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大部分受制于学校周围环境的影响,其生产规模往往比较小,属于小而精类型,这导致影响力不大,企业投入的精力也较少。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只能作为小规模生产和教学实践,利用率较低。

2.4 校企合作产生的效益不高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有限,因此在校企合作的时候如果选择的项目比较小,虽然校企合作运行顺利,但其综合效益在后面几年的发展中比较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无法满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要求。这个时候,企业和学校如果没有得到更多资源进行投资改善,则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发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3 校企合作媒体服务平台的特点

3.1 链接高校、企业、政府、协会、人民大众的纽带

发展校企合作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名师、实用技术等内容资源,培养锻炼大批骨干教师,开展终身型、职业型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名师优势吸引大批读者粉丝。企业的加入又能够吸引更大量用户群体的加入,为平台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随着高职院校、知名企业、广大民众的加入,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政府及行业协会也会一同加入,因此形成五大主体的闭环形式。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由校企双方独舞变成开放的共舞舞台。

3.2 长期、开放、终身型知识技能学习平台

目前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快速地发展,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终身型学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校企合作媒体服务平台以高职院校长期办学所累积下来的理论知识库、专家资源库、学生人才库、社会信用库为依托,结合企业的最新技术库、产品资源库、用户资源库,打造开放的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技术服务媒体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3 一站式综合媒体服务平台

移动互联网和高速通信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以前很多复杂的服务都可以变得很方便和快捷,校企合作媒体服务平台不只是知识信息的服务,同时也包含认证服务、培训服务、人才服务、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内容。在此平台基础之上,学校媒体、企业媒体、政府媒体都可以共同宣传造势,互利互惠,打造紧密联结的合作形式,共同推进区域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4 媒体服务平台上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构建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只是双方的相互博弈过程,博弈总有输赢,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媒体服务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给单纯的校企合作方式引入很多生态,在多种生态环境下,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针对以上的调研结果和具体的实践过程,给出以下五种方案。

4.1 校方主导平台组建

一个开放性的媒体平台必须满足公共的需求,平台的定位应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公益性的、培养人才的、提供优质服务的自媒體平台。因此,学校应当掌握平台的主体权,以终身型培养人才和技能技术服务为目的开展,以此吸引大量学生和想学习农技知识的农业类从事人员。公益性、权威性、长期运营、实用技能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优势,这也完全符合公共媒体平台的特点,这样的平台才有更多用户关注。企业在媒体平台上能够进行技术推广、产品服务、客户服务等业务内容,为媒体服务平台注入市场活力,提供大量用户资源。

4.2 校企合作运营,多方联动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是处于相当多的小型农业主体运营农业阶段,这些小型的种植户和农场主需要大量最新的农业知识技术内容和农业配套产品的服务,针对这样的需求,校企合作媒体服务平台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新型的多方联动发展的模式(见图1)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有利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长久运营。这种运营模式秉承“共建、共享、共担、共荣、共研、共教”的“六共”合作理念,在运营过程中,全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基本职能。

4.3 明确校企目的,打造优势品牌

高职院校的目的侧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培养方案的明确,建立课程体系、标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企业的目的侧重基地管理,产品开发、技术服务和人才的挖掘。双方能够通过媒体服务平台进行深入融合,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核心体系。

4.4 创新发展,多方位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媒体服务平台可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孵化平台,能够在过程、实践、创新、科技、文化、职业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打造高素质人才。

4.5 立足长远,打造保障机制

基于媒体服务平台的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立足长远,只有校企双方目的相同并且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才更加紧密。人才的培育也一样,一套长效的育人机制一旦形成,将会为区域、行业、民众、政府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而这些又会反过来支持和促进校企合作生产基地和平台的发展,能够保障平台的持续稳定发展。

5 总结

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类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终身技术技能型培训,唯有跳出单一的校企双方合作之外进行合作,加入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媒体服务平台,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服务平台的打造,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打造区域性农业类媒体服务平台的责任,通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维护,小程序的开发与建设,联合政府和行业,发布区域农业类技术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和完善小程序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开放农业类课程资源,以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視野、更精细的服务来获取区域和民众的支持。这样的校企合作方式才能够解决目前单一的校企双方独立合作的关系,形成一个多方联动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这个媒体服务平台之中,一起打造一个区域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生态系统,为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兆琴,程婷,胡大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41-43.

[2]向成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研究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4(2):159-162.

[3]郭伟刚,査伟华.利益博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通报,2014(5):234-238.

[4]陈国钧,沈建忠.校企共建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41-4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广西——东盟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高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GXGZJG2016B141);广西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适应考研型(创新思维)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探讨”(项目编号:2018XJGZ06)。

[作者简介]蓝松涛(1989—),男,广西河池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推广、园艺技术;通讯作者:申乃坤(1980—),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生物资源挖掘、发酵工程等。

作者: 蓝松涛 李彦婷 申乃坤 崔勇

上一篇:高三语文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学生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