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学的核心和灵魂一直为刑法研究的重中之重,犯罪构成的体系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犯罪论的体系和结构,进而影响着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关于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推倒重建”的呼声日上尘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论文 篇1:

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现存世界上三大主要犯罪构成理论在思路和结构上截然不同,却各有其特点和优劣。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理论界一直颇有争议。本文在比较三大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借鉴其优势,更好地促进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犯罪构成;双层次;三阶层;四要件

一、现存的三种主要犯罪构成理论概述

犯罪概念是说明犯罪是什么,它具有什么基本属性,从客观上揭示一切犯罪行为的共同基本特征,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而犯罪构成则是在犯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犯罪是如何构成,成立犯罪需要具备哪些要件,从微观上分析各个犯罪行为的内部结构及其成立要件,是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

(一)德日三阶层说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要件之间是递进式的,其中三个要件的构成逻辑十分紧密,不可拆分,并且具有递推关系,即最终对于罪责的判断,要通过三个要件进行递推式的逻辑推理之后方可得出。其中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即该当刑罚法规构成要件的事实,包括: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及因果联系)、结果、行为客体和情况,以及构成要件的故意和过失。违法性指构成要件违法性的类型,如果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在没有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情况下,可以推定行为违法。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或正当业务行为、正当行为。责任要件包括:责任能力、责任要素即包括故意和过失、期待可能性的呢过。行为人在自己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并确认违法后,如不存在责任阻却事由则受到刑事处罚。

(二)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英美国家由于属于判例法的事务操作性传统,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他们刑法理论是通过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衡量和判定犯罪是否成立的,具有双层次特点,故称为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英美法系的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结构上包括犯罪本体要件和责任充足要件。犯罪本体要件包括行为和心态。行为即犯罪行为,由行为和意识构成,表现为作为、不作为和持有。心态即犯罪心态又称为犯罪心理,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时应受到社会谴责的心理状态,包括规范内容和心理内容两层要素,以《模范刑法典》为代表的美国当代刑法中的犯罪心态模式有四种,即蓄意、明知、轻率和疏忽。责任充足要件是美国犯罪构成诉讼意义上的构成要件,要求排除合法辩护。合法辩护在美国刑法上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得宽恕”,如未成年、错误、精神病、被迫行为等等,相当于大陆刑法的责任阻却。另一类是“正当事由”,如紧急避险、正当行为、警察圈套等,相当于大陆刑法中的违法阻却,这两类都是免除刑事责任的根据。

(三)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在学术界存在争议颇多,现行的理论体系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最早源于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修正,该理论体系已经自成特色,司法实践中也能够被较好地运用。我国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件相互统一共同发挥认定犯罪的作用。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要件是刑法规定成立犯罪所必须的以行为为中心的客观事实,包括犯罪行为与由该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犯罪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还有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中犯罪行为实施的客观条件。犯罪主体要件是指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体资格,如刑事责任年龄、精神障碍、生理缺陷等。醉酒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犯罪故意、过失、犯罪目的和动机。刑法上的错误包括法律上的错误和事实上的错误两个方面。

二、三种犯罪构成理论的优劣比较

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有如下优势:通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这一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收敛性递进式过程,有利于对刑罚权的制约,构成要件符合性的明确性与法定化,事公民对行啊发适用具有可预测性。三元模式体现了与刑事诉讼机制的一体性,为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提供了实体法基础,反映了刑事诉讼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些优点并不能掩盖这一理论体系的缺陷,德国学者洛克信也认为,德日的阶层式犯罪构成体系也存在如下四个问题:一是难以顾及个别正义;二是对犯罪成立与否的判断显得比较僵化;三是缺乏形势政策考量;四是观念抽象化,导致解决问题缺乏具体标准。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同样体现了对刑罚权的制约和程序正义,有利于保障人权,体现了与刑事诉讼机制的一体性,更明显地为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提供了实体法的基础。与大陆法系不同的是其整个理论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司法经验,注重简便、实用,仅适用与英美法系的形式诉讼模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其犯罪构成理论不注重抽象研究,缺乏系统性,很难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发展,更不适合其他法系国家的借鉴、移植。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优点在于不仅充分反映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本质,而且不必像大陆法系那样主观、价值评价重复进行,可大量节省司法资源。但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对刑罚权的制约、保障人权、体现程序正义等方面仍不及欧美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方面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事实与价值评价未分离而在同一平面内综合性一次进行必要出现重事实判断轻价值评价的倾向。此外,我国在排除犯罪性行为的处理、客体的存在必要与否、实用性、价值判断过于前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三、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建议

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体系中甚至整个刑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其建构思路、体系、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各有其特点和优劣,没有任何一种现存的理论可以说是毫无缺陷或是一无是处的,因此我们要认识我们现行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不足,学习、研究、借鉴国外犯罪构成理论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我国的现行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之中,不断地完善、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蒋亚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概览.法制与经济,2012(01)

[2]何超.犯罪构成理论三要件好四要件比较.法制与社会,2011(02)

[3]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

[4]王甜.中外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01)

[5]甘华银.中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论争.法制与社会,2011(02)

作者:张猛

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论文 篇2:

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再认识

摘 要 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学的核心和灵魂一直为刑法研究的重中之重,犯罪构成的体系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犯罪论的体系和结构,进而影响着整个刑法学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关于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推倒重建”的呼声日上尘嚣。事实上,彻底否定四要件平行模式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国的司法现状表明:中国的四要件平行模式有其存在的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生命力,因此立足我国自身的法律文化并对现行犯罪构成加以研究、完善,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才是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应有出路。

关键词 犯罪构成 体系 四要件平行模式

当前刑法理论界对建立犯罪体系论学说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排除性与渐进性的犯罪认定原则,在刑事政策的范围之内控制定罪的方向,为防止刑事刑罚权的滥用而开发一系列思想方法上的控制途径;二是根据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罪刑法定的要求,对犯罪的各种构成要件进行有序的整合,为现实的犯罪认定确立一种合理的思维原则与操作规程。豍由此可见,犯罪论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认定犯罪并限制权力滥用和保障人权。所以,能否有效认定犯罪才是评判某一犯罪构成理论的终极标准,至于该犯罪构成采取何种模式、是采取平面结构还是递进结构在所不问。

一、争议缘起

关于犯罪构成,刑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设计一套具备严谨逻辑且符合实践需求的犯罪构成规格,为控辩双方于司法程序中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角色辩驳和法官的中立裁断提供程序工具,从而还原犯罪构成在诉讼上的机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刑法理论界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体系提出各种质疑和批判,信奉各种不同理论的学者纷纷著文言说阐明自己的犯罪构成理论。2009年司法考试大纲刑法部分中采用德日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学术界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构建与否以及如何对待德日三阶层要件问题的白热化讨论。

目前学界对“是否要重建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主要分为三派:一是保守坚持主义,他们主张维持传统的犯罪构成基本框架,只对部分要件进行顺序重排或名称置换;二是激进移植主义,他们主张扬弃传统犯罪构成体系,用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替代现有平面犯罪构成体系,以实现犯罪構成的阶层化。三是改良创新主义,他们试图构建既非来源于苏俄、也非同于德日、更别与英美的全新犯罪论体系。豎

二、当今世界主要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分析

综观世界刑法典,各国的犯罪构成因社会制度、文化渊源、诉讼模式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刑法价值和功能各有侧重的犯罪构成体系。目前世界主要存在三种犯罪论体系:一是以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另外是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奉行的双阶层犯罪论体系;还有一种就是前苏联及中国等国采用的平面犯罪论体系。

(一)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容和优劣

按照德日主流观点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一个行为要经过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层次的评价,三个判断是有先后顺序、层层递进的,并且前一次判断是进行后一次判断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即只有通过前一阶段的判断才能进行后一次的判断,若其中一次判断不成立,那么整个刑事司法的判断过程就中断,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也无需承受刑法的后果。豏一个行为只有全部无瑕疵的通过三个阶段的评价才能被认定为罪犯,才能接受刑事处罚。

通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这一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收敛性递进式过程,有利于对刑罚权的制约,构成要件符合性的确定性与法定化,使公民对刑法具有预见性。期待可能性理论、其他违法性阻却事由、实质的违法性论,强调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机能。豐但阶层的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正如德国学者Roxin所承认的几点缺陷:“难以实现个案的正义;对犯罪成立与否的判断与否显得比较僵化;缺乏刑事政策的考量;概念抽象化,导致解决问题缺乏具体标准”豑。此外,在三阶层体系下,犯罪主观要件的体系地位无法融入三阶层架构的体系下,并且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中无法区分犯罪主观要件的体系地位,更谈如何区分区分客观违法与主观责任和构成要件的故意、违法性中的故意和有责性的故意?

(二)英美法系的双层次犯罪构成体系的内容和优劣

英美法系国家这种双层控辩模式中,第一层次是犯罪主体要件,也称为积极的犯罪构成要件,肯定犯罪的成立包括犯行(犯罪行为)和犯意(犯罪心态),体现国家意志,表现为控方的权力,确立行为规范,发挥刑法维护秩序和保护社会的机能。第二层次是责任充足条件,也称为消极的犯罪构成要件,否定犯罪的成立即合法抗辩事由就是指免责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未成年、精神病、执行命令行为等,侧重辩方的权力,表征刑法的保障人权机能,制约国家权力,体现刑法公正性的价值取向。行为人因具有犯罪行为和犯意被起诉之后,只有在辩护方不能提出合法抗辩事由的情况下,才会最终被认定为犯罪。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模式符合与刑事诉讼机制的一体性,体现了对人权的积极保障,有利于制约国家刑罚权、保障程序的正义,更重要的是在实体法意义上为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奠定基础。但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终究还是以英美法系的传统经验主义为基础的,这直接致使该体系至少在逻辑结构上不具备像大陆法系犯罪构成模式那样的严密性,除此之外,双层次的逻辑结构很容易使诉讼问题与刑法问题纠缠在一起,造成对犯罪认定的复杂化。另外,虽然其整个理论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司法经验,注重简便、实用,但使整个犯罪构成理论不注重抽象研究,缺乏系统性,很难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发展,更不适合其他法系国家的借鉴、移植。

三、当代中国耦合式豒犯罪构成理论问题剖析

我国目前主流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是以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为蓝本,以我国长期司法实践为基础而构建的。犯罪构成包括犯罪主体及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及客观方面四大要件,四要件之间彼此依存,一荣俱荣、一毁俱毁。

我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司法实践中虽然能够准确有效的认定犯罪。但并不表示四要件理论毫无瑕疵,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欠缺层次性,排列杂乱无序。其次,缺乏法律之外能够发挥纠偏功能的入罪机制。再次,犯罪客体的虚无化,无存在的必要。此外,我国目前刑法中并没有明文使用“违法阻却性事由”一词,虽然也规定了与之类似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情况,但却无法纳入犯罪构成四要件进行评价,因为这样往往会得出行为形式上符合犯罪构成,最后却不成立犯罪的尴尬局面。最后,对那些尚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或那些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的侵害能否进行正当防卫的认定,在我国目前的刑事犯罪构成体系之下,司法实践操作也是判定不一。

四、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革趋向

窃以为,没有哪一种理论是绝对合理、完美无缺的。已有的三种主要犯罪构成模式都是特定法律文化的产物,各有优缺点,很难说孰优孰劣。如果我国的刑法学者们还只是对自己构建的体系是二阶层、三阶层还是五阶层而研究分析时,这样的体系性的研究就阻碍了原本意义上的刑法理论的研究。毕竟人们接受不接受一种理论或者实践,并不取决于理论的逻辑,而取决于事物的逻辑,不取决于论证是否有利,而取决于运用起来是否有利。因此,理性地保持学术发展的延续性极端重要。

或许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借鉴研究收英美法系和其他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抑或是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期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在研究其他国家刑法理论的同时,对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必要修正和完善,最后在互相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构造一种真正属于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犯罪构成理论。

注释:

陳浩然.应用刑法总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81.

如陈兴良教授在《本体刑法学》中构造的罪体和罪责的犯罪构成模式,并连同在《规范责任论》中添加的罪量这一构成要素,最终形成的罪体+罪责+罪量的犯罪构成体系;张明楷教授《刑法学》第三版将犯罪构成从传统四要件平面型构成要件体系演变为有层次的两阶层模式:客观(违法)要件+主观(责任)要件;许发明教授的二层次四要件犯罪构成论。

不接受刑罚的惩罚并不表示不受任何处罚,因为在德、日都有保安处分制度,所以不受刑罚可能要受保安处分。

于改之,温登平.比较、反思与重塑:犯罪构成理论再探[J].法学评论,2002(3).

刘莉.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坚持[J].科技探索,2011(2).

陈兴良.刑法哲学 (修订三版)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98.

作者:万紫微

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论文 篇3: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探析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我国犯罪论体系存在的一些症结性问题,并为完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 犯罪构成理论 问题 设想

犯罪构成理论是当代刑法理论中的核心内容,是刑法理论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关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学界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的争论,这些批判和争议有可能引起相关理解歧义乃至执法困惑。我认为,对此问题有必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统一认识,才能减少无谓的争论,使我国刑法学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关于我国犯罪构成的解释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序,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它包括:(1)犯罪客体,即表明犯罪侵害了什么利益关系。(2)犯罪客观要件,即表明犯罪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遭受到什么危害的要件。(3)犯罪主体,即行为必须由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才构成犯罪的要件。(4)犯罪主观要件,即表明行为人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责任中形式。在我国,犯罪构成是使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诸要件就成立犯罪,这与西方学者称的“犯罪主体的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是犯罪要件,而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不同。在西方刑法学中,犯罪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不是一回事,构成要件只是犯罪成立条件的一部分。

二、我国犯罪构成论的症结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虽然定性问题不大,但是对犯罪有关方面的评价还是不足的,容易导致形式正确但结果不合理的结论。就其原因及其表现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实质概念,轻形式概念。

从形式上看,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成立必须符合犯罪构成,即与行为和行为主体相关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必须充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等四个方面的要件。我国犯罪论体系是以实质性的界限性概念为主构建的,比如犯罪论中的行为,不是强调形式意义上的实行行为,而是强调实质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应当承认,我国刑法的形式要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把握,在许多时候为实质要件所取代。如果犯罪构成中形式要素不足,则容易导致责任评价的虚无,使罪责一致的原则流于文字。在我国,过去忽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框架,是罪刑法定原则不能被很好贯彻的最根本的原因;现在轻视形式的要素,则是造成相当多的不合理判决的原因。

(二)重事实判断,轻规范评价。

在我国学者看来,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的要件相当于犯罪成立的四个部分的零部件,它可以被机械地拆卸和任意组合,而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和“一加一等于二”相同,是一种对因果的、自然的法则的运用。这样的犯罪论观点,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生活上的感觉和一种平面上的思考。可是,当我们认为犯罪论体系也是一种认知体系时,就应当把犯罪论体系当作一种特殊的社会认识论体系,即关于犯罪事实的认知论体系。“经验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合理可接受的标准的……我们使用合理的可接受性标准来建立一幅‘经验世界’的理论图景,然后,由于这幅图景的发展,我们根据这幅图景来修正我们的合理可接受标准本身,如此不断,以致无穷”。所以,忽视规范评价的犯罪论是不科学的。在此意义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评价机制中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犯罪构成不可忽视规范评价,而我国模式却恰恰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内容和标准,其直接后果并不是定罪不准确,而是在选择构成事实时缺乏明确的目的,不能有效限制客观归属的范围。

(三)重视犯罪的静态要素,忽视行为的动态要素。

在我国刑法的犯罪认识过程中,仅仅依据法定的四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充足性讨论,就会陷入静态评价的“泥潭”,而不能有机地把握和分析具体的犯罪因素,这就很难在相同的犯罪构成中将行为人区别开来。根据“刑罚个别化”的原理,在适用刑罚时,应根据行为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在犯罪中的地位、犯罪后的表现和行为的原因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以决定刑罚。

三、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设想

我认为可以在不改变我国现有犯罪构成理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一定的改造,吸收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内涵,达到完善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的目的。具体设想如下。

(一)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包括主体对涉嫌犯罪行为的故意或过失的心态,以及对实施涉嫌犯罪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行为,按照犯罪构成理论,行为人主观方面具备“犯罪故意”的目的,但如果进一步考量行为的动机,因其是为了制止犯罪或减少财物损失,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再考量客观方面,又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的,则不构成犯罪,这样就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犯罪构成之内而不是之外,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的行为动机审查,排除认定为犯罪行为,从而使犯罪构成作为认定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唯一根据。

(二)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应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实施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具有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为有期待可能性;如果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没有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时,才有可能对行为人非难。如果不具有这样的期待可能性,那么就不存在非难的可能性。

(三)把定量因素纳入犯罪成立条件体系。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存在着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形式判断和实质判断合二为一的缺陷,如果把犯罪的定量因素纳入犯罪成立条件体系,使其和正当行为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相辅相成,对形式上具备犯罪构成的行为进一步进行价值判断、实质判断,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使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层次化,使缺乏出罪机制、有罪推定的嫌疑的缺点得到根本克服,使定量因素、正当行为、期待可能性等理论在犯罪成立条件体系中得到安身立命之地,可使该理论获得强大的解释力,实现刑法保障人权的机能。

综上所述,作为刑法学核心问题的犯罪构成理论,尽管人们一直以之为认定犯罪的标准,但我们还是不能也不应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弘扬适合自己实际的本国法律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和吸取他人的优秀成果,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才能更加趋于完整和完善,才会把一些特殊的、难以解释清楚的司法问题解决得更为清楚、合理、公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J].法学研究,2000,(2).

作者:曹剑锋

上一篇:社会组织管理法治论文下一篇: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