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结构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目前,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实现功能也日益完善,但随着供给侧改革、生态会计、大数据时代、经济新常态等新形势的出现,已经日益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文章分析了传统ERP系统的特点,并针对EPR系统如何应对新形势做出了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理论结构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会计理论结构分析论文 篇1:

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物流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运营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是物流企业的内在需求。文章在分析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管理会计应用于物流企业的三大优势,并构建了物流企业应用管理会计体系框架,研究得出:科学合理地将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和相关技术应用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中,可以加强内部精细化管理并完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体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提出了物流企业运用管理会计需注意的三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物流企业;业绩评价;精细化管理

Key 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 logistic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e management

引 言

随着国内外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和管理会计实践工作的推进,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它是管理与会计的有机结合体,具有研究主题广泛性、研究方法和应用理论多样性等特点,将成本会计与管理、管理控制系统和外部导向型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不仅改变了会计领域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影响也很深远。

如何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形成贴近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具体方法,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适用性和经济后果,并揭示出其普遍规律性,而实务界的关键突破点是,如何选用适合企业的管理会计技术来创造价值。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非常广泛,大部分的财务人员除了基本的财务会计工作外,主要承担着管理会计的职责。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虽然已经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向成本管理和价值管理过渡,从部门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从运营管理向战略管理演变,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不能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情况企业的需求,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企业作为支撑经济运行重要服务机构,其运行效率、经营绩效和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王斌(2014)提出拓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即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由盈利組织向非盈利组织等延伸。因此,如何顺应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将管理会计的先进方法和相关技术应用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并完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体制,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物流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优势

物流企业承担着将商品从制造商送到顾客手中的重要职能,整个物流成本中,营运成本所占比重最大,如何降低物流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是提高其经营效益的关键途径之一。虽然现代科技为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管理思想的转变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发展方式,现代的物流企业不断利用EDI等现代技术,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但是,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科学性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将管理会计应用于物流企业管理中,具有以下优势:

1.1 有助于物流企业实现会计核算管理与控制

由于物流企业物流形式的多元化,服务过程具有多环节流转性、多群体合作的复杂性等特点,其收入界定和成本确定也比较特殊而复杂,再加上国家尚未出台物流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物流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收入计算口径与成本归集分配的方法,难以反映和对比物流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情况。传统财务会计主要局限于单方面降低成本策略,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角度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方法,物流企业可以将日常经营管理与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从多维度核算部门、产品或项目等业务,站在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管理费用、交通费用、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等粗放式会计核算模式,转变为精细化核算模式。实现了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功能,能够从源头上识别产生的差异及原因,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

1.2 有利于物流企业绩效管理的变革

业绩评价包括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和管理业绩评价两部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实现企业经营状况评价、管理决策和监督控制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被视为部门或职员的奖惩工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于企业内部较量中,造成了企业人员的沉重负担,忽略了业绩评价系统的真正职能。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方法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可通过局部的业绩改善提高企业整体业绩,并将企业的发展战略渗透于日常经营管理中,使企业的运营活动均具有价值增值效应。

1.3 有利于物流企业制定科学的战略决策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仅需要管理会计通过管理精细化提供相关信息,更需要其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战略决策提供支持。相对于欧美物流产业来说,我国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以企业化为中心,形成了专业化和多元化服务模式,如何通过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来增强价值创造力是物流企业的迫切需求所在。适合的管理会计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全方位地向管理者提供形式丰富、内容详实的管理会计报告,为物流企业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提供信息支撑,有效解决运营管理与战略决策脱节问题,同时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

2 物流企业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2.1 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管理

作业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产品或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中产生的成本或费用。成本驱动理论认为,以作业为计算成本的中间桥梁,基于作业动因来确认和计量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可以依据不同的动因选择不同的分配标准,进行费用的控制、归集和分配,成本驱动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运营绩效。由于物流企业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高,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将成本的分配与所消耗的资源联系在一起,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物流企业的成本信息,从而影響企业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而且,物流企业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贯穿于包装、运输、流通、配送、仓储、装卸与搬运等各个环节,单独降低某一环节的成本并不能保证降低整个阶段的总成本,这与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追踪成本动因不同。因此,科学合理地扩大成本分配范围,不断优化价值链,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企业成本管理中是物流企业解决现存问题最佳的选择。

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比较适合间接费用较高的物流企业,通过资源——作业——产品的成本归集路径,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扭曲问题。同时,通过区分各个环节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可以系统化地分析作业成本动因,得到相对可靠的成本信息,使产品定价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2.2 基于作业的流程优化与控制

物流企业是典型的以流程为核心实施运营管理并获取收益的机构,每一种物品从包装、运输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经过一个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是形成价值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必须具有严格的全过程控制体系,企业才能达到降低成本并预防风险的目的。基于作业分析,可以挖掘产品的资源动因和费用,梳理确认作业的增值性和有效性,通过消除或减少非增值作业,实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从而优化或改造作业业务处理流程。这样,可以从作业价值链角度分析并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并基于战略目标调整作业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作业执行效率和质量,使物流企业取得成本优势,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

2.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业绩评价

基于作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业绩评价体系,会给物流企业绩效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作业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业绩评价中,既能提取定量(财务)指标又可以获取与作业过程密切相关的定性(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从四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如财务、客户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同样适合于物流企业开展业绩评价,这种方法为物流公司的动态战略管理提供了制度框架和结构分析。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理念在于将战略层层落实,其基本框架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和规范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从而为构建和设计科学、全面、有效的物流企业运营状况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指标,是提升物流企业客户服务水平、及时响应速度,完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的有效方法。

3 运用管理会计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1 明确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核心目标

传统的财务会计主要是基于真实的交易与事项,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能有效解决“所有者—管理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为管理者经营管理、投资和融资决策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是内嵌于组织并为管理者服务的管理控制体系,系统所提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既为管理者做出理性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还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不同责任主体之间信息沟通渠道,能更准确地把握组织活动的运行状态和可控制性。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性和控制性,其终级目标是落实组织战略、为组织创造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3.2 重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交叉和发展,不断地变革着财务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流程,而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以战略管理为根本、价值创造为导向,提供的信息将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使财务会计成为其一部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方式,大大制约了管理会计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只有运用会计领域的创新工具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将管理会计与公司数据库设计思想有效融合,把大量的会计和业务数据转换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加强战略决策、公司业绩评价和信息系统设计功能之间的联系, 才能确保管理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公司战略管理和控制中(孔宁宁,2007)。

重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有助于管理会计人员深入地识别和分析价值链的增值节点,从而更准确地收集和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提高战略指标和经营指标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控制和决策流程的增值。

3.3 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企业管理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自身也应具有一定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国内外管理会计理论,将管理会计的先进技术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才能确保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并加快管理会计研究成果的应用。将国外的理论本土化需要对该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人员来完成,即管理会计师,因此,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相关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会计人才培训,并设置管理会计机构、组建专业化团队,提升管理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研究之中。只有提升管理者管理会计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与物流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特点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构建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框架,通过有效运用理论基础来规范管理会计应用,形成一个适合物流企业的基于价值驱动的管理控制系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规划与组织控制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物流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互联网+将优化会计服务产业布局和会计服务流程(毛元青,2014),對管理会计人员所具有的技能或胜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会计人员除具有最基本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术外,还需培养一些高级管理会计技能,如企业风险识别能力、战略方案的评估能力和宏观经济对企业影响的预测能力等,实现企业运营过程的预测、参与、规划和控制等职能。

4 小 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要素驱动转变的转型时期,我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结合企业的行业特性、经营管理特点和战略目标,构建适用可行的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体系,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控制体系服务,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新时期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应运用理论基础来规范管理会计应用,加强考核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规范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加强企业管理者管理会计意识,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使企业运营活动和持续竞争发展能力处于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1] 孔宁宁.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REA模型重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J]. 当代财经,2007(8):117-120.

[2] 熊焰韧,苏文兵. 管理会计实践发展现状与展望——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J]. 会计研究,2008(11):84-91.

[3] 潘飞. 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以价值为基础和战略导向[J]. 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2):3-12.

[4] 王宏伟.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物流技术,2013(4):89-91.

[5] 王斌,顾惠忠. 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 会计研究,2014(1):13-20.

[6] 毛元青,刘梅玲. “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 会计研究,2014(11):90-92.

[7] 郑济孝. 管理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框架[J]. 会计之友,2015(5):17-19.

作者:王春梅

会计理论结构分析论文 篇2:

新形势下ERP系统的发展研究

[摘 要] 目前,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实现功能也日益完善,但随着供给侧改革、生态会计、大数据时代、经济新常态等新形势的出现,已经日益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文章分析了传统ERP系统的特点,并针对EPR系统如何应对新形势做出了建议。

[关键词] ERP系统;新常态;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26

1 引 言

传统ERP系统在建立竞争优势、加强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近年来,随着环境的恶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等新形势的出现,生态会计、“互联网+”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ERP系统要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2 传统ERP职能

2.1 增强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在运用财务分析系统过程中,企业能够运用动态分析,掌握资本运用是否高效率,操作过程是否合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

2.2 提升企业分析与预测能力

ERP系统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根据预测销售,成本和资金需求等特点,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对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而为做出正确的企业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

2.3 资源优化配置

在ERP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整个单元的各个方面的生产、管理、金融交易等的详细信息并且通过不同的方法,依据企业管理者在针对一个问题上的各个角度与不相同的关注程度,而确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新常态下ERP系统实现功能的发展研究

3.1 开发生态会计子系统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江西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年会更是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江西做好绿色这篇大文章,一定能实现绿色崛起,而要实现绿色崛起,离不开会计与会计信息的支撑,传统ERP系统并未将生态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内,已经日益无法适应企业管理与国家政策的需要。而ERP系统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用从生态会计理论体系入手,对评价指標进行量化处理,建立相应模型,使ERP系统可以对企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进行量化,鼓励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提升效率,节能减排,从而对经济新常态做出贡献。

3.2 积极应对“互联网+”,适应“云数据”时代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全面迎来了“互联网+”的“云时代”,信息的发达促使着企业重视技术更新,综合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ERP系统指作为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系统,就不得不为面对新形势做出相应变革。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海量的,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使得财务数据更利于调用、分析,逐渐从“以存为主”到“以用为主”转化,ERP系统应当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以最快、最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这一目标为导向,适应“互联网 +”时代,开创“互联网+”与ERP系统的资源共享新时代。

3.3 应对供给侧改革,优化供给,促进产业升级

2015年以来,供给侧改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关注热点,笔者有幸参加了2016年11月2日的“江西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年会,年会认为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而企业反映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是生产成本过高、发展环境不优。而ERP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优化了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了市场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ERP系统将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结合生态会计子系统与“云数据”时代ERP系统新升级,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是无可厚非的主力,要应对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新趋势,ERP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优化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要求ERP系統建立健全相应子系统,比如,建立库存预警系统,防止产能过剩;优化订单系统,减少资源浪费;优化质量成本控制系统,减少质量成本,促进生态会计建设。

4 结 语

中国如今面临的正是结构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ERP系统应当做出适应时代的变革,从建立生态子系统模块入手,为生态经济建设,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黄辉 王魁

会计理论结构分析论文 篇3:

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文章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多年从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探索研究,打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的套路,提出了改革现行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路、新设想。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现状;环境;思路;设想

1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当前,不少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本科模式,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技能训练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课,而专业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校内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的课程仅仅包括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个别学校会在基础会计之后再增加一个“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校外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②专业拓展课程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统计、税法、市场营销等必修拓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的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差。

③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④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要求安排会计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周的集中实习,这样的实习既与理论知识相割裂,同时又由于课时紧、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任务;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⑤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学校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安排,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相脱节,使得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规等从业资格课程,更别说提高性的中级会计电算化证等课程了。另外,各院校开设的专业拓展课,课程设置也没有与学生的各种考证挂钩。

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会计行业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企事业单位用人要求的提高,高职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必然成为学校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①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已经建立,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政策环境是平台。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因此,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职教特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

③会计行业发展是动力。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建立了日益透明的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审计法规制度体系,会计核算手段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广泛的电算化应用;会计信息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会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会计的职能也从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向管理决策方向转变。可见,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使得会计理论不断创新、职能不断拓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会计行业却面临着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整体结构有待优化与会计实践教育不足所造成的会计实用人才的短缺等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会计实用人才。因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把培养适应会计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④企业人才需求是导向。目前用人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的标准以专业能力为主,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会计知识。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对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职业能力方面比较重视学生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实务上能否进行税费计算与申报、报表编制、会计电算化处理、成本核算分析等。另外,学生能否把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企业考察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工作岗位设置课程,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3 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①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转变教育观念。

②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细致分析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

③以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④为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建设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如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教学软件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等。

⑤通过引进行业专家能手、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不断推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4 专业课程改革的设想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文章认为应在岗位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和课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制定会计电算化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①理论课程设置应采用通专结合的模块课程结构。

高职会计理论课程体系应当从会计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按照会计工作规律重新构建,对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优化,考虑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模块化课程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可分为八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就业指导模块、顶岗实习模块。具体如基本素质模块主要进行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方法和科学文化基础,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潜力;职业基础模块设置面向职业行业的宽基础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增强今后对职业岗位适应性、开拓性;职业技能模块主要面向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岗位分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选修课模块则根据学生的职业岗位偏好,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为其职业岗位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拓展知识和技能。

②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基地。设置会计工作过程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电算化模拟系统、财务管理模拟系统、审计实务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体现,并能进行相应的模拟操作训练,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有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提供实训指导。设置多方位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融教学作为一体,将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单项实践工作内容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其二,设置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课程包括反映会计工作流程的实训、进行岗位分工的实训、会计电算化各子系统综合应用的实训,财务管理的ERP实训等,这些综合实践课程往往是在学完了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安排,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一定时期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检阅;二是训练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注意相关的实训教材可根据学校实际教学环境和教学特色专门编写。其三,努力开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零距离就业作好充分准备。学校还可以依托自身的师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承担社会代理记账、会计咨询、审计、税收筹划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业资格的学生,在会计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审计基础工作实践。这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实行“双证”融通,鼓励“一专多能”。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校期间应将相关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知识纳入课程模块。必要时,开设从业资格证培训课程,提高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保证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上岗。同时,还可以推行多证书制度,如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中级会计电算化证、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中级证、电子商务师证、市场营销师证等,这样“一专多能”的人才在就业时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作者:殷晓红

上一篇:高校通识教育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广播产业化机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