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2024-05-18

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精选8篇)

篇1: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涂山小学段红

“践行团结互助,提高小学生公民素养”是我校德育的研究课题,一年多来我积极致力于在班务工作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融于集体。

今年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或“小幺儿”,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于是让孩子们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因此,我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在集体活动和生活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我的班务工作的重点,不管是在处理日常、事务,还是在我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教育学生在集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责任和义务,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尽自己所能与别的同学合作好,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养成合作的好习惯。

二、合作意识的培养融于学生的交流

交流是沟通理解的工具,交流是合作协调的桥梁。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意见,有的可以通过深入探讨使大家对事物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

检验学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如何?主要听他们的表达,因此,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从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做起非常重要。凡当老师的,都可能遇到过,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学生的小手举不起来,他们中间有的运用言语能力比较差,有的对事物或问题没有理解,更有的缺乏自信,怕说不好,会出现尴尬的场面„„针对诸类情况,教师必须有的放矢。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重难点,接着就要组织好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言,教师始终要把不会说话,不想表达的孩子,放在心中。在巡视学生讨论时,要帮助个别学生消除自卑害羞的心理障碍。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做发言对象,提前邀请他们做好代表全组发言的准备,这样做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孩子,只要有机会训练两、三次,就可以得到转变和发展。的确,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但是怎么编排小组,也不可忽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编排小组时,心中一定要想到全体学生,千万不要歧视差生,要除了照顾身高之外,尽量做到每一个讨论交流小组中都有优秀的学生,普通的学生和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在建立班级学习讨论小组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每组四个人,每组的一号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工作,二号为能力较强的,三号是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四号是不善于言语或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如在初读课文时,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齐读全文,或分人分节朗读,或指定单独朗读,其余学生给他指出毛病,给他示范,让他们互相交流。这样既避免了有些后进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没有发言锻炼的机会,又避免小组学习活动无组织、盲目性地胡说。从而让每一个合作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合作的优越性,让他们愿意合作。

三、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依靠家长、老师的合作

教育不是学校的专利,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在学生刚刚跨入小学大门的时候,给老师、家长、孩子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利用家长会、一些节假日以及平时的家庭作业,给家长和孩子,家长和老师创造一个合作的机会,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这也加强了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为班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让小学生在合作中滋长融于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合作的升华,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潜力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是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今天的学生将来不论在哪个岗位,都会加入一个或大或小的团队。有些同学还可能亲自组建一个团队,领导一个团队。无论你是团队的成员或是团队的领导,都需要一种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它要求在集体中有事要大家商量,个人要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尝试到团队精神的重要和建设形成团结力量的不易。我采取了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值日生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学会为集体做事,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因此,我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矫正其不良习惯。变孤僻为开朗,变消极为积极,让孩子们在小伙伴的友爱,家长、老师的关爱中学会与人和谐共处,养成合作的好习惯,使其快乐、健康的成长。

篇2: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生了独立思考,而且使学生之间的信息有了交流和竞争,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上以及互相学习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所以,加强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个性获得充分和谐地发展,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各个方面,给予仔细的考虑和关注,更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我结合同行们的交流,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激发集体荣誉感。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别具特色的小组学习活动已成为整个课堂活动的主体。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课堂上每个学科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组。因此,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为了激发各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打破“四人小组”的分组定式,例如,根据居住社区组合的“邻里式”;根据共同兴趣组合的“兴趣式”;根据小伙伴关系组合的“自主式”;根据学生能力组合的“互助式”;根据同桌关系组合的“同桌式”,形式各异的组合方式,为合作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组员们也都为着共同的集体荣誉奋斗,他们懂得了自己要尽力为“组”争光。

二、明确小组个人责任,发挥集体的力量。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老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并且明确职责,比如在成立“四人小组”时我提议设立学习组长、纪律组长、卫生组长。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纪律组长就得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在开展活动中的纪律,使活动能顺利开展;小组成员的用眼卫生、读写姿势、环境卫生等自然就是卫生组长关心的问题了。这样的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同时各种各样的头衔让每个组员各司其职,充分体验了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的作用。这点对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

当然,对于每个同学担任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定期轮换,使每个同学都能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合作。

三、精心把握合作机会,挖掘集体的潜力。

新课程提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学生观,对自己的学生应充满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为学生制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设置合作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在课堂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小组合作的问题,我会先让学生认真思考,然后再让合作伙伴组内讨论,达到组内达成协议。合作伙伴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再继续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师则行间参与讨论,适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发表意见,但不直接说出最后结果。之后,教师让不同意见的小组选代表上台说结论与理由并操作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也能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完满解决了。同学们在讨论决定中既学会了知识,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了的机会。

四、创设和谐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活动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另外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很重要。教师是学生的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信任学生,也要让学生相信教师。教师要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及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教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老师此时应多用一些语言去鼓动他们,如“有些小组已经有结论了,看看哪个小组能不能有更有创意的建议”“这个问题很难,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能最短的时间找出解决方法”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学生创设和谐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强化小组团体激励,感受集体的温暖。

1、对于小组成员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作为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一是对组内成员评价采取纵向比较,看与以前相比是否又有了进步。依据这一原则,每当学生在课堂表现、单项检测、各项作业、单元过关等有进步时,都及时给予赞扬或发喜报;二是让同类水平的学生展开竞争,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有取胜的可能,使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由个人目标达成从而促进小组团体目标的达成。三是对于学困生要做到注重引导,及时让学生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从小懂得帮助弱势群体,懂得尊重别人的努力。教师应把握评价的时机,只要哪个学困生在活动中为小组争光了,哪怕是只有点滴的进步我都给予小组鼓励,而且充分肯定组员们对他的帮助。

2、对于小组的评价,要做到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个人成功。(1)对课堂上小组探究的成果、精彩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课或每周由各个小组和教师一起进行评比;(2)对于作业的评价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评比一次,把评定等级换算成量化积分;(3)考试只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它的存在自有意义所在。客观上我们不能摒弃它,但是主观上我们可以充实其他评价的手段,更多地展示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树立“只要学生能在合作中尽职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就获得成功”的评价观。因此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会以小组成员的几次综合的平均成绩为基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累计积分。这种突出小组团体评价,淡化了学生的个人意识、个人行为,易于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团体成功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特别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在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正在运用它和将要运用它的教师都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篇3:浅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活跃课堂气氛, 做到两个“互动”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相互的联系中调节, 互帮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教师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活动空间。这样就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展示自己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 多说, 多练, 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通过提问, 讨论, 质疑, 交流等形式, 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合作精神, 力求两个“互帮”

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要学会共同生活, 首先就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 展开课堂讨论, 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 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老师此时不仅仅是指导者, 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交流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提醒,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 设疑, 解答, 分析, 归纳, 综合的创新思维能力, 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师与生, 生与生的对话交流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在一定情境里,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 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流通网络化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 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理解、感悟、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语文材料, 有助于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并通过阅读筛选过的语文材料, 互相浏览其他同学的学习体会, 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尊重他人良好品质。在课堂上,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网络媒体作为认知工具, 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 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 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四、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 同时把握好“度”

“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标准”不仅指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和方法, 获得学习经验。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 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课堂上要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因为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 合作学习不要一味追求形式,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不管有无价值就让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 实际效果并不好。所以, 要重视过程和效果。合作学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优中差合理搭配。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 及时归纳梳理,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度”, 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缺点。课内外连接的切入点的讨论,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四互”, 学生才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独立性与创造性, 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4:中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合作;意识;能力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各种原因导致许多孩子存在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唯我独尊,不愿与别人团结合作,忽视他人价值。人是社会的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站前方讲,学生坐在台下听。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在科学课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这种形式,更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在实际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 合理安排合作的形式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体现“生生互动”的精神,每个小组成员在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优等生2人,中等生4人,学困生2人),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调整。尽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我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个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各一名,组内每位组员都是发言人,每位组员明确各自职责,保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人人有事干,采取组长负责制,记录员负责记录每节课本组的意见和组员的学习情况、表现及发言情况。

二、努力拓宽合作的时空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积极优化合作的评价

課内检测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用设计好的练习题,从习题的难易层次,从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再板书出自己的答案,生生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解的形式,通过生生互讲,师生互讲等手段来解决。课堂改革同时进行,实施效果却可能大相径庭,其中的关键措施就在于是否建立并真正落实了良好的小组评价机制。只有具备了切实可行的评价与激励政策,并严格的加以贯彻执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才会充满动力与活力。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将自主课堂的小组评价分为“学习评价”和“行为习惯评价”两个方面。下面是评价管理办法:

学习评价:课堂、作业及考试评价

①作业情况评价:包括各科自学提纲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各学科知识的反馈和巩固情况等。每天由各组学科组长交换负责评价相邻小组各成员的自学情况,学习委员做好每天的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

②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各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每天由学习委员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

③考试成绩评价:结合平日检测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成绩,对各小组的单科成绩、反馈纠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予以奖励。

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卫生评价等常规检查内容。

①纪律评价:包括学生到校后的自觉学习情况、课前准备情况、课堂纪律、课间纪律、两操纪律、集会纪律、考试纪律等。

②卫生评价:包括个人卫生、桌布卫生、桌面整洁、小组环境、值日卫生及“绿地”卫生等。

四、注重监控,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老师应积极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并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抓住以下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监控:一是纠偏。合作学习小组开展讨论时,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后,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把学生的讨论引到讨论的主题上来;二是消除误解。关于学习内容学生经常有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强。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监控,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步入误区;三是防止冷场。合作学习有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应当分析冷场的具体原因,指导合作技巧、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四是防止过度依赖。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依赖同伴的帮助,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努力。对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明确个人责任,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五是关注消极学生。

篇5: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

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10÷3=3剩

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篇6: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探究学习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王生才 王明年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

合作探究学习要从营造氛围、激发思维、注重方法入手来全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首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树立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其次,要鼓励、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在学生中树立好问的良好风尚;对于提出的富有思考性、创造性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有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予以回答。第三,打破传统的、唯一的、讲台与学生座位对峙的布局,创设出多样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座位排放模式。

如,教师在讲授“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时,为了营造民主、竞争的氛围,大胆地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探究性学习组,每组以教室为中心各围成半圆形,分别代表美、法、日、中、德五个国家。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下,展开了热烈而紧张的讨论、争辩,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期间,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就连平时未曾发过一次言的学生也能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的思维

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其次,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三,问题的设计思路上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去提出问题,去分析思考。“是什么”侧重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侧重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要考虑问题的后果;“怎么办”则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自觉养成“三问”习惯,无疑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克服思维障碍,教给学生问“问题”方法

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的有规律的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比较多,主要有:(1)“假如”的问题方法,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点、事物、时间的假设发问,(2)“列举”的问题方法,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方法,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异同。(4)“替代”的问题方法,用其他的字词、事物、含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5)“除了”的问题方法,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方法,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可能的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方法,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方法。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的问题方法,利用英语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做出发问的问题。(10)“类推”的问题方法,比照某一些事物的属性推出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属性。

上述“问题”方法既有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又有进行集中性思维训练的;既有属于求同性思维的,又有求异性思维的。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以综合训练。尤其应加强学生求异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科学的想象力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学风。

篇7: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培养集体观念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分工越显著越需要社会人才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能够协作一致,为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凝聚力,就会影响国家建设的目标和速度。

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因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对这种成功进行评价的要求及学习小组的异质性,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呢?

1.材料分发。在分发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只发给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就必然向他人索求所需材料。为了向他人索求材料时不致遭到拒绝,小组成员就要正确对待他人的索求,否则每个成员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实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只有注意做到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共同达到学习目标。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不仅关心自己,而且尊重他人、关心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意识。

2.作业收交。要求每个小组只交一份作业,包括实验报告、作品或一般的书面作业等,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上交的作业上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并能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上交作业可由小组成员轮流执行,提供均等机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辨,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群体智慧。在争论、讨论过程中差生可随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所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活动的思想意识。

3.小组评价。教师依据各小组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及小组的.成员进步等情况定期对学习小组作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对优秀组和超级组进行奖励。这种小组成功只有在小组成员真心合作、互相帮助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取得。要使学生明确只有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达到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竞争是组与组间的竞争。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这种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具体的评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小组评价。教师应在每堂课或某一学习内容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评定,定期对学习小组的评定汇总,对各小组作出综合性评价,分为一般组、良好组、优秀组、超级组四个等次。还要给予优秀组和超级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自制奖状、上光荣榜、挂红旗等,激发各小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与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

二是组内成员评价。由教师及各学习小组共同依据小组成员的进步变化情况对其作出评价,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

篇8:小学音乐课堂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应当说我们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材, 全面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纵观每册教材以及全部年级的所有教材, 对学生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 便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 便于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尤其比较深刻体现出人文学科的共性与音乐学科课程教育之个性的和谐而又辩证的统一。平时的教学如果真正重视其学科课程的教学我们还不难发现:每个教学内容都蕴含着诸多引领学生去创新创造教育的因子。如果这样的课程教学的内容, 我们不去很好而又充分把握其教材, 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 引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枉费了我们编者的编写意图, 同时也对不住我们正在活泼快乐健康成长的孩子, 当然也就愧对了我们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所以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前, 笔者总是从课程内容中去探究, 所呈现给我们的内容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具有怎样的发展和促进意义甚至作用, 具体探究经典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是如何贴近我们小学生生活的, 而我们的小学生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备着怎样的合作学习的生活常识乃至音乐方面的经验感受。具体预估每课教学内容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又具备着哪些方面的促进作用, 应当说音乐教学我们也不是去教教材, 而是要用教材去学生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应当说音乐教材也不是简单的就让学生去学唱几首歌,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通过合作接受到音乐课程文化的陶冶和启迪。

二、从音乐课程教学的手段去搜寻音乐课堂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途径

我们所使用的每册教材其编写的体例大体相当, 框架一致, 音乐学科课程之特点明显。尤其是都能突出体验这个重点, 十分重视我们小学生的音乐实践, 一些内容的涉猎还相当利于我们小学生去进行创新和创造。那么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音乐课程教学的特点, 紧紧扣住音乐课程内容, 把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形式设计得基本完美无缺。音乐教材的内容可以说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机联系于一体的三个维度的高度体现, 因此, 这就给我们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学习的实践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将促使我们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做到了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所以在于情于理的合作学习的途径设计以及方式方法的确定中, 笔者力求做到的是: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譬如让学生去欣赏《茉莉花》时, 由于学生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段, 初具一定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去交流自己所知晓的茉莉花, 小学生虽然阅历还不够丰富, 但所交流的内容还真让我们感到瞠目结舌, 学生不但知道茉莉花的茶用价值, 还知道一些茉莉花的药用价值。为了让学生能够感悟到茉莉花的其他作用, 笔者还让学生去搜寻相关茉莉花的故事, 学生所搜寻到的故事还真丰富, 尤其在我们学生进行交流时, 把《茉莉花》这首民歌的历史以及发展轨迹及在战争年代所发挥出的作用说得那样的有声有色。教育教学的实践则让我深深感到:教学《茉莉花》的合作学习, 茉莉花不仅仅是一束花, 《茉莉花》也不仅仅就是一首歌, 它所根扎于我们小学生之心灵的是疗养品、医药物、精神刺激物的集合体。这个时候的学生不仅仅是唱《茉莉花》, 更为主要的是在很好地爱茉莉花, 在赞茉莉花, 将来便准备去很好地做茉莉花。

三、从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去促进音乐课堂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音乐课程的教学其范围比较广, 内涵也比较丰富, 那么对音乐课程教学的要求应当说也比较高。如果比较简单地应付, 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去真正达成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这是因为我们的音乐课程的内容已越来越是丰富起来, 它的内容总是以人文内涵为主要依托的, 贯彻于整个教材的主线都是审美精神以及音乐文化, 也是我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载体, 当然也就不能去低估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了。所以, 作为我们音乐课程的教学, 作为我们教学音乐课程的教师, 需要的是辩证思考音乐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合作学习之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这里需要我们去建立这样的理念:音乐课程同属于文化课程的范畴, 同样具有合作学习的因素和需要。我们也还需要做出这样的思考,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能仅仅赖于数学等创新创造能力培养比较直接或者说效果呈现比较显著的学科。我们更需要站在十分理性的高度去思考, 人民教师,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应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无论怎样的学科都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都要充分利用本学科课程的育人资源, 使得教书和育人成为发挥高效能的统一体。我们还必须去努力做到的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十分普遍的前提下, 从教育创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整合而且又应当是优化整合科学利用的问题。只有进行资源的开发、整合, 那么我们学生的合作学习即会更加富有情景性, 更加具有合作性, 那么音乐课程的教学便会对所有的学生产生颇具磁性的吸引力。总而言之,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必需的, 合作学习的效果也会显而易见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肖川.教育的理性与信念.岳麓书社.2003

上一篇:大学生爱校如家演讲稿下一篇:2015年度除四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