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024-05-08

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用11篇)

篇1: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吉晓玲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五中学)

摘 要: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关键词:合作探究;参与意识;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任务是“学”而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而,教师的职能更多的是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所以,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仅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合作探究课,应该有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篇2: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北京市丰台区阳春小学成少颖

内容摘要: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过去,而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学生主体观,把时间还给学生,建立教学民主观;其次,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三。放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学的第一目的不在教师“教出去”,而在学生是否“学到手”,是否听懂、学会和熟练掌握。会学,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过去,常常是整个课堂被教师主宰,成为教师“自我表现”的场所。教师作为一个单纯知识转运者的形象,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到学生身上,尽管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你写我抄”,迫使学生失去实践的机会,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特长。实践证明,真正有用的知识都不是被动的、机械地堆积起来的,它要经历一个有感性到理性、有量变到质变的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在个人独立思考中实现。因此,如果没有学生自觉自愿的独立探索,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

要想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往往会出现一些形势性的参与,在一节课中教师的确实也给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但真正主动参与的很少,往往是一两个人说,其他人成为旁听者。我曾找那些不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谈心,问他们为什么不发言或是为什么不积极参加讨论?他们的回答很直白:我没的说,讨论什么,没意思!我不爱跟他们(组员)说……听了这话让我心里很不好受,但细细的想想问题就出在这儿。学生为什么没的说?为什么感觉没意思?为什么不愿和组员说?这一个个问题缠绕者我,我慢慢的醒悟了,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参与,还需要注意平时的培养,而在探究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主要出在教师身上。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教学偏向认识:在备课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过程,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贯彻,在规定教学时段内一定要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知识的掌握,否则即可认为存在问题。片面静态地理解学生发展,教师有意无意中将自己提升到居高临下的地位,从而使学生缺少自主选择的权力和主动参与的机会。

1、建立学生主体观,把时间还给学生

特级教师、浙江省自然教研员章鼎儿对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上现场展示的12节观摩课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学生活动时间平均每节课9分27秒;最长的一节15分钟;12节课共活动42次,最长的一次9分30秒,最短的6次不到30秒。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做秀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要舍得少说话,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一位名师在执教《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谈话只占用了6、7分钟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其中最长的一次独立活动时间19分钟多一点。教学也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引起了广大自然教师的强烈共鸣。章鼎儿、路培琦二位特级教师在执教示范课时甚至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而拖堂,这实际上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2、建立教学民主观。

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说明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很早就清醒的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或许也正是这种传统才造就师道尊严,才使教师唯我独尊,历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公事。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打破传统观念,革除一切对待学生不公平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中提出“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特级教师路培琦执教时和学生拉家常、交朋友,取消传统的上课喊起立,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举手。他们都把教学民主观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小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例如,一个爱好昆虫的学生,能蹲在地上半天观察蚂蚁的活动,或在草丛中跑上半天捕捉蝴蝶等等,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由其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小电珠亮了》一课,学生在认识了电池、小电珠和导线等材料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的“玩一玩”,用多种方法将一节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电珠组装起来,使小电珠发光,从而把学生玩电池、导线和小电珠的兴趣引向研究简单电路的组装方面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做。随着一个个小电珠的发光,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又如:“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自主学习活动,每一个活动之间都环环相扣,并采用三种不同的探究活动方式。这是因为探究的驱动历时一个人的好奇心、疑惑、兴趣或是理解现象、解决问题的热情,所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十分关键的。而且要把这种好奇的态度渗透在探究的全过程,推动探究活动持续下去更是关键。

在导入时通过教师的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学生发现提出疑问,并由学生为装置起名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利用实物投影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1:展示我手中的铁钉,它与大头针接触时毫无反映;2:当我在铁钉上缠上导线,接上电池时,它竟吸起了大头针。当切断电源时,大头针纷纷落下。演示时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全神贯注的凝视着。这时我问: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装置起个名字?学生起的名字各异,但都很贴切,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我告诉大家:“这就是电磁铁,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电磁铁呀?”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我马上出示制作步骤和实验内容,让学生小组内边看提示边制作。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开始制做,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都在动手操作。

学生在学习自然过程中,感性经验匮乏是他们的共性,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当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时,课程所要传授的知识对他们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为了使课堂中人人都能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我为每组学生(四人组)准备了两套材料。通过每个人的动手实践,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开时磁性消失。

第一个活动结束,学生的兴致也随即下降了许多,为了再次击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异同的活动:把磁铁和电磁铁的性质进行比较。

当学生比较时,很快就提出电磁铁有没有两极呢?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怀疑电磁铁有没有两极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这次我设计了一项挑战性活动,没有规定用什么方法,只要是能检验出电磁铁是否有两极即可。我提示学生:“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检验不明磁铁的两极吗?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检验一下你的电磁铁有两极吗?如果有,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此时学生再次兴奋起来,边回想边动手检验电磁铁。学生自然也就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准备了磁针、磁铁和指南针,但在我的巡视中发现大多数组采用的方法是使用指南针。于是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很快学生就采用了更多的方法,有的学生用两个电磁铁,一个已知两极,利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也检验出电磁铁的哪一端是南极,哪一端是北极。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实验成功后,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出自豪的笑容。在小组汇报时却产生了争议――用同样的制作方法制成的电磁铁磁极却不同,有的说铁钉有帽的一端是南极,有的说铁钉有尖儿的一端是南极。由此争议引出了第三个活动,我抓住时机问:“你觉得电磁铁的两极不同会与什么有关呢?边讨论边试一试吧!”以此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又一次投入到有趣的下一项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预先设计每组两套实验材料目的其一就是在第二个活动中很有可能产生此矛盾,从而引出新问题进行第三个活动)。学生为了研究影响两极不同的因素,开始了猜测和验证活动。如:是不是电源的正负极影响的?是不是线圈缠绕的方向又影响呢?……

在这节课中,学生从始至终都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中,这正是兴趣在不断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活动、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放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在私下和同学商量结果。采用探究学习进行学习后,在私下和同学交流问题的男女比例更高了,分别达到了46.2%和61.5%,而女生比男生更热衷于在底下商量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的男生从19.1%,下降到了7.7%。从中看来,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开展学习活动,对学生间的多边交流有一定的作用。

学习蜗牛一课,一上课我便发现学生的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再看各组早把一只只小蜗牛摆好了。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蜗牛已有了一定的熟悉,于是这节课我便大胆的放手,我把一些我能想到的器具摆在材料台上,对学生们说:“大家都非常喜爱小蜗牛,那么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想了解它的什么?请各小组来讨论一下!”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讨论中。经过讨论,学生们要研究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请各组来对你的小蜗牛进行研究,若需材料可到前边来找,没有的老师再给大家想办法,好不好?”话音一落,学生迫不及待的派出组员来寻找所需的器具,我在材料桌上准备了菜叶、萝卜、水果、粉笔、放大镜、玻璃板、木板、线等。只见各组有的研究蜗牛怎样吃,吃什么?;有的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从背面观察研究蜗牛是怎样爬的;有的拿放大镜研究蜗牛身上的花纹;有的在试着让蜗牛走“钢丝”;有的在进行爬行比赛……有一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所需的材料,一问才知他们需要水槽,我很奇怪的问:“你们用水槽想研究什么?”“我们想研究蜗牛会不会游泳,它能在水底走吗?”学生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多好的想法,我怎么没想到,我赶紧找来水槽,这时另一个学生走到我面前问:“老师能给我点油吗?”“油?”这更让我意外了。“你们组要油做什么?”“我们透过玻璃板看见蜗牛是怎样爬的了,我们想人踩在油上很滑不好走,蜗牛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课堂上热闹非凡。在汇报时关于蜗牛研究的结果也是方方面、五花八门。这节课对我触动很大,平时我低估了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想法,而且他们自己对所定研究内容急为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都很投入,不像以往,我给他们定题,有的学生只做旁观者,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激活。没想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会得出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我在教学当中感受最深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教学,我发现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探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来发现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机会自己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自己又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和收集事实。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获取,虽然在我的教学体会这一点还很不成熟,但我却屡屡感受到这样做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部潜力。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出规律,这样课本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自由寻找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以前分组我总是给学生定组分配人员,本想这样既能保证课堂纪律,又能强弱相互帮助,但我发现在一些组内就出现了“不愿和组员讨论”的现象,而且那些“闹将”虽纪律好了,但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了,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的一些实验室表现出很消极。我找了几个“闹将”谈心,了解到他们的逆反心理很强,有的说:组中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有的说不爱和某人合作……我问他们:“若你们自己分组找合适的组员,你们能保证纪律吗?”“能!”声音非常斩钉截铁。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们自己结合成组,要求:1:按人数规定,2:自选组长,3:互相管理,4:如在一节课当中本组组员有三次违纪老师有权将组员重新分配。这几条学生们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学生在课下分好组,一上课我愣住了、迟疑了,有些组五人中有三人都是“闹将”,这能行吗?我暗暗的问自己。带着疑团我开始讲课,结果表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不但管好了自己,互相管理都有了很大进步,更让人庆幸的是在学习中、活动中他们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活动,而且这样分组平时较沉闷的学生也不再沉默,主动我自己选的组员讨论。由于他们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更加活跃,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肯定人成功的需要,教育学中也提出学生表现自我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许多时候这些需要反而成为教师完成教学轨道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把学生的需要和希望变成现实。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使用,打破定组定位的空间限制,将固定的空间变为自主需要、弹性较大自由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事实证明,大力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则有助于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教师一同获取知识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成了他们积极的内心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活动,都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从而促进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nb

[1][2]下一页

sp;中国人事出版社8月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程可拉、徐斌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 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 自主, 即主动, 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 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 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第二, 合作, 就是要切磋学习, 砥砺思想,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 同一篇文章, 同一个人物形象, 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正如“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针对教育的这种情况, 特别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 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 能力更加全面。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 体现了学生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密度, 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 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 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丑小鸭》这样的童话故事, 许多学生并不陌生, 在了解丑小鸭的遭遇的前提下, 让学生搜集, 整理安徒生的生平, 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 在班上交流, 并讨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 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 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第三, 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题, 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 采取研究的态度”, 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要把课文以及自然, 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 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就特别尊重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自己学会学习, 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而使其主动学习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特别强。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接触的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 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人格,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体, 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对话, 互动发展, 教学相长的过程, 成为学生不断构建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过程。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呢?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一出好戏的成功与否, 与导演的精心设计有关, 更与演员的精湛表演分不开的。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样, 能够成功地驾驭课堂,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一篇文章,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章学到知识呢?我运用李镇酉老师的话说就是, 第一:读出自己, 所谓读出自己, 就是从课文中, 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 读出和自己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第二:读出问题, 就是研究, 是欣赏, 是品味, 没有读进去的人, 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 正所谓用感情融汇作者的感情, 让思想碰撞作者的思想, 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 将学生的才智发挥到极致, 让学生的参与面达到最大, 让学生思考面延伸到最广,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集思广益是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人多智慧大”这话一点不假, 集百家之精华是合作性学习的一大特色, 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 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 活泼, 焕发生机和活力, 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 最终大问题被一个个地突破了, 如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 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出, 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间, 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买书过程的看法, 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 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们的想像中活了起来,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通过这一表演学生能够抓住人物的性格, 深入主题, 更好地理解了买书的艰辛过程, 更加深入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互相尊重, 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就必须做到“尊重”别人, 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积极地参与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 与老师的撞击, 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 都是思维过程中闪光的智慧“火花”, 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 有了价值的熏陶, 从这种探究中可以看出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 语文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 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

总之,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大语文”环境中进行, 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属于课堂, 因此建设开放性课堂, 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良好氛围和条件就极为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新课标, 关注教育动态,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更新自己的角色意识,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 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题, 提倡争辩,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允许保留意见, 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我坚信一个“歌声朗朗, 笑声朗朗, 书声琅琅”的教学环境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篇4: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合作探究;参与意识;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讲”,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任务是“学”而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而,教师的职能更多的是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是“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所以,在教学中,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仅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合作探究课,应该有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篇5: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南漳县东巩镇太坪完小王培好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育人功能。而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知识没有兴趣,那就谈不上怎样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本人认为,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同的案例,阐述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方面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明白一节课的实验目标后,教师应注重突出实验主体的自主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自主探究发现事物规律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时空。

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弄明白条形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我安排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中积极参与设计方案。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磁铁的各部分来吸大头钉、回形针、铁屑等;有的说吸小铁球,看它滚向哪个部分;还有的说用磁铁靠近悬挂的小铁钉,看铁钉靠近哪个部分等等。设计中,学生的思维不仅不会局限于设计的本身,更会考虑到实验的材料选择、变量控制、步骤先后等。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本节课注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愉悦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带了一些糖果。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课上可以含在嘴里,唆着、嚼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态度应谨慎,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课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研究性、实用性的实验,延续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交流科学小论文和科技小发明,鼓励他们向竞赛活动投稿,递交作品。只有在老师多种方法激励下,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这种热情,让实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

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验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篇6: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协作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已经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性学习就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性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师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把准备题“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学生们归纳出:7和21、63和21、这两组数他们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较小的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8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0。这时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它们合作,他们就找到了求最小公倍数的两个好方法。从头一个学生谈起到最后一个学生的实践验证,人人互相谈论,各自在实践中的结论,不仅使学生合作氛围增强,还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得知了同学们的合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灵活起来,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课堂教学进一步活跃起来。

二、知识在探究中发现。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而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针--秒针。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着秒针走动的频率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同时让学生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和“秒”实际关系(1分=60秒)。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又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就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跑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体验到了“秒”的实际意义,形象地建立了关“秒”的感性知识。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的个数、拍手的次数、音乐的节奏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智能在探究中发展。

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把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设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填表描图。之后出示小华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放投影和录音,学生想利用什么方法能整理各种机动车辆在10分钟经过的辆数呢?学生们先是想出不同的数数的方法,有的说:“一辆一辆的记、有的说过一种车辆写一种名称”,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整理,学生们当时都想自己想出妙法,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让老师采纳,记得学生在争论中还把自己的好处说给大家听,最后在教师的辅导下,确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学生们公认后,方法很快地得到了应用。

数车辆能用画“正”字的方法,而且其它方面的数据也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们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应用价值,那么凡是能让学生探讨的教师应大胆让他们自主探究,在调查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四、 知识在探究中掌握。

课堂中推进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准备问题的分析解答,追问解题思路,他们探究中发现,从已知推出所求问题,而后教师将探究重点内容交给学生,引出例题,如题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用学过的知识同学能解答这道题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看谁学的快又好,读题后,分析数量关系,从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你能按照题意找出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吗?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找到了等量关系,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列出方程,解设原有x千克,x-5×7=40,学生解后,写出了答案,利用这种方法教师放手给出例题,让学生探究自解例2,全班35人,除一人解答不完整以外,全部符合课标要求。在完成例2之后,教师让学生从中找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篇7: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浅议学生预习过程的引导

由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从小学一年级和七年级分别开始进行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很多,但是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这一部分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些是五年级)所接触的基本都是传统教与学的方式,习惯了原来的小学到中学的角色转换,而新课程提出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如何进行?学又如何进行?

其次,课程内容存在的断层和重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轻视。新课程对于原来的教材内容作了重大调整,在这样的一个新与旧接替的阶段,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内容?对不同的内容,学习时的侧重应该有怎样的变化?

再次,学生对自身及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角色认识亟待转变。我们一直在教育教学中奉行的古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新的形势下是否需要进行新的诠释和理解?学生如何理解教师的三大作用,关系到其学习的状况和积极性,这样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关于这一问题,有另一文章《新课程改革:教师何去何从?》)

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应对这些复杂的状况?怎样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具备新课程所要求的三大能力:自主、探究、合作?当然,对于一个学校的一个年级来说,这些工作需要各科教师之间的通力协作,并辅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辅导工作努力,将改革的经验认真进行总结,进行讨论研究,用于后续年级的新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其最大的观念仍然在于我们一直坚持的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品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但在这个的协同工作体系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当然,完成自己科目的终极目标是必须做到的。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其相应的能力。

从实际状况来看,作为农村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差,也缺乏良好的课外学习的条件,所以离开学校之后的时间里,除了完成要求的作业之外,几乎没有课外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内容的习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际上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就必须使学生明确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帮助学生分析其学校学习的过程来实现。

首先,可以通过一节专门的课时给学生讲清下面的关系:

预习:了解知识——寻找疑问——查找资料——交流合作——理清思路——形成网络——确定重点

课堂学习:  理解掌握——提出问题——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完善网络——突破重点

课后复习 : 巩固知识——提炼方法——扩散思维——联结网络——练习、记忆

对于这一关系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学习过程。

其次,就是结合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式,尽快掌握各种预习手段。如:

提出问题式: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将课本中的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转变成为对应的问题,然后逐一加以解决,最终明确学习内容的重点何在。

逻辑推理式: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分析顺序加以分析,理解为什么课本中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分析,进而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分析说明问题的逻辑性和能力。

表演再现式: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本知识提出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其运用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以短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过电基本相同的学生要进行表演,就必须提前进行观点沟通和统一,安排各自的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

此外,还有课堂辩论式、情景测试式等等方式,经过在学生中的实验,对学生的预习、学习和知识的掌握,都可以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以回顾和总结,有利于学生讲好的方法加以提升,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形成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好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因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方法,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创设了一个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让学生有一种想去探究的念头。教师走上讲台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 并发出模拟的枪炮声,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接着问, 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 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课堂上, 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 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宽松的、愉快的教学情境, 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欲望就能被很好地激发出来。

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 是师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培养能力。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在教学八年级 (上) 第三课《收复新疆》时, 我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 针对课文中提到“面对新疆局势危急,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 将学生分成李派和左派, 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展开辩论, 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左宗棠的“海塞并重”主张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及小组的合作学习, 为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生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达到了教学课堂学习的目的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不断扩展学生学习历史的空间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集文学、史学、地理学于一体。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开放学历史的空间。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如初中的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与历史有关的文章, 为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 我就引用《隆中对》《杨修之死》的有关内容, 帮助学生认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又如历史教材中, 有关音乐、体育、美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马球和足球、击剑、围棋等体育学科的有关内容;半坡氏族人面网纹的图案、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造型、文艺复兴后欧洲的代表建筑等美术素材;《秦王破阵乐》《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翻身农奴把歌唱》《国际歌》等著名音乐;还包括了戏剧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在历史教材中往往是以文化内容的形式出现的。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有关体育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到民族体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 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 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适时进行激励评价, 让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需要鼓励。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 给予积极的评价, 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 都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这样一来, 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和面对失败的勇气, 增强自信心,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9: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识字教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新的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一、以人为本,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是全方位的解放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很多的识字方法,有归类识字、家族识字、随文识字、会意识字、象形识字、谜语识字、编顺口溜识字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识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主动去识字。比如,我每教一节识字课时,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识字,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记住生字就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的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提高。比如,摘苹果、猜字谜、开火车、找朋友、你说我猜、编顺口溜、给生字编故事等,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识字的兴趣。比如,我在教生字“漂”“飘”时,我先画了两幅画,让学生说图意,第一幅画的是两个小女孩在洗澡,另一幅画的是两个小男孩在放风筝,然后再出示所学的生字“漂”和“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和生字编成顺口溜,西边有两个小女孩在洗澡,她们长得很漂亮,西边有两个小男孩在放风筝,他们玩得很开心!通过看图编好顺口溜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汉字,觉得学习汉字并不难,还很有乐趣,学生也都喜欢在学生字时,自己也把一些生字编成谜语、儿歌,对一些编儿歌、谜语好的学生给以鼓励表扬,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明确任务,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还是有限的,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合作学习,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节约时间。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指的是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必须分工明确,任务明确,由组长负责,大家在一起讨论学习,小学的识字教学任务很重,一节课需要认和写的字很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常常在學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同桌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让你的伙伴帮助你不会的,久而久之学生这种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就有了。光有合作意识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解决难点,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不断创新,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是否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探索学习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独特性。我每教一课生字时,先让学生观察这一课生字哪些难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就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难点,比如,教燕子的“燕”时,学生提出来难记,我就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字的结构属于上中下结构,上半部分“廿”看成燕子头,中间部分“北和口”看成燕子的身子和翅膀,下半部分“”看成燕子的尾巴,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个字了,还比如,学生在学习生字辨、瓣、辩时,学生提出分辨不清,记不住,容易混淆,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学生特别喜欢猜谜、编儿歌、顺口溜等,我就引导学生编顺口溜,两个姓辛的人在说话,两个姓辛的人在吃瓜子,两个姓辛的人在写点撇,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是整合为一体的,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合作互动是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而探究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要铸造的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才能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讨论和交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二小学)

篇10: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研究者

二、研究型教师的几点要求:

1、坦诚,是开始研究的大敌,在大家还磨不开情面时,害怕暴露问题,相互缺乏信任时,害怕别人瞧不起,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把个人的得失,反思当众说出,教师敞开心扉。

2、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倡公开交流

篇11:合作探究教学论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摘要:新课标倡导教师在英语课中更新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兴趣、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都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关键词:更新思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英语学科是一门交际性语言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学习方法,具备一种能,即把语言知识变为语言技能。那么,如何在一节英语课有限的时间内,挖掘学生无限的英语潜能?这是下面要探讨的话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做了新的规定,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学,热情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阶梯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让学生意识到“应该知道的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总是存有一定空间,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会问“为什么”,因此,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地学”而不是“被动听讲”来获取知识,使学生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我要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观念的转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互动的,教师如能把教学的乐趣留给学生去体验,激发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求知欲望,那么,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亲其师,信其道”,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关系得以缓解、升华。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 、提供自主合作学习机会,关注学生学习发展

1. 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 并加以指导

Heloc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生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和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以往的学习目标,大都由教师固定于一模式,学生在一节课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差异。而放手让学生自由制定的学习目标,或是过大、难于完成,或是过简单、体现不出学习层次,或是时间分配不恰当、导致学习过程次重不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给予恰当的指导。

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单元学习内容制定知识目标,对Listening 、Reading、 Speaking、 Writing的侧重要有所体现。

其次,应客观分析学生自己的实际,包括自己的知识基础、接收能力及学习时间的不同,以便来考虑目标的切实性。

再次,应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对未完成的或遗漏的知识进行补救。

科学的学习目标更具备可行性、实效性。我们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的学习目标在不断的完善,当他们在学习评价中得到肯定时,其实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提升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则更高涨。

2.创设互动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学习活动

良好的课堂互动建立在师生课堂角色的灵活转换中,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体现了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没有人际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模块内容灵活设置话题,如故事表演、场景再现、猜谜、知识抢答或辩论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增强他们合作完成活动的愿望。他们以合作者的角色来进行互动交流,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八年级(上)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教学中,笔者作了个大胆尝试,设置“人类”与“濒临动物”的对话情景,选学生1代表屠杀动物的人类A,学生2代表保护动物的人类B,学生5人代表camel、whale、tiger、lion、snake等濒临动物C,A、B、C。三方各自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行为或实际处境。起初,笔者担心会弄得一团糟,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个个竞相模仿角色,且发言生动,俨然进入了童话世界,合作得热火朝天!

如,A方:Wow,it’s delicious!Come on,my son,kill more tigers for our meat! B方: Oh,no! Stop the killing! Animals are in danger. We need to protect them better. And don’t make the water dirty.They need clean water to drink! C方:Oh my god,the villages and farms are growing bigger. We have no place to live in! What can we do?

更让笔者惊喜的是,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地帮着说:“It makes me sad…”,支持者的阵阵掌声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同学们合作无间!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要做的是灵活地提供机会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并耐心地关注他们的合作过程。

3.课堂上巧妙设置问题,注重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采用较为灵活的、偏重自主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启发式问题。教师的提问应尽量避免机械回答的单一式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未知性问题,培养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思维。对于原文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则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合作学习来寻找答案,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巧妙设置,能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去合作探究。

三、加强组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的合作精神

在英语课上,常见的Pair work 、Group work是个很好的合作例子,有利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通常是:小组成员由四个英语水平各异的学生组成,设一名小组长(汇报员)和一名记录员,小组讨论时每人要自主发表意见,遇难题时大胆交换各自观点,记录员负责记下组内的合作成果。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可重新组合。各组如有疑难问题,可以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自由讨论,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整合问题——解决问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具备“国际合作精神”的品格。加强组际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小组间交流、协商和合作都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四、学习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合作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共同分享,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还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估、分享学习策略,不仅可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进步与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Excellent、Super、Good job、So-so、Come on是我们教师在英语课中常用的口头评价,在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肯定或鼓励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自主学习不仅仅意味着独自学习,它不仅是个体行为,也具备合作性。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上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不断探究英语知识。这样,便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廖海燕.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J].广西教育,2003(5).

[2]泠兆杰.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基础英语教育,(3).

[3]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 teachers to renew idea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spirit”.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students’ interest, confidence, good learning habits and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helpful to 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quiry spirit.

Key words: renewing idea; autonomous learning; cooperative inquiry

上一篇:2022七夕节女友微信祝福寄语_七夕给老婆的甜蜜祝福语下一篇:保护牙齿国旗下讲话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