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2024-05-08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1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 同学一起解决问题, 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 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之处于被动状态, 不习惯主动思考, 不知从何想起, 也不知从何说起, 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需要学生有团队意识。因此, 学习要想成功开展, 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2.1 分工

分工是合作的前提。比如教学“统计”一课时, 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 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 有人记录,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书,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分工, 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 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 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 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合作

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如教学“认识物体”, 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 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学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 为合作意识地培养了物质环境。

3. 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习惯是能力的体现。交流时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 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具有平等性,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 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与成为集体智慧。

3.1 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方式就是“说”, 把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让别人理解。

3.2 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的合作不应该仅仅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不仅让学生肯听, 更要会听, 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 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

3.3 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 敢于质疑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合作, 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 同时又要敢于质疑。这两方面的结合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 取长补短, 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4 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学习时小组化, 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 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4.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 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4.1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

动手实践是最有效的方法。新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4.2 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理论联系实际往往是效果是明显的方法。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操作时, 让学生边演示边叙述。

培养学生小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篇2

王家沟小学赵培荣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解决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学生只有明确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知道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经过一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

②、努力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合作学习的目标,如果让学生自己来锁定,学生合作的情绪也许会更加高涨,合作的效率也许会更高。在目标锁定时,让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确定目标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真正合作的时候,都有符合他们自己能力水平和理想的目标。

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3

一、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理解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认识学习对象,钻研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必须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目标的实现。

3.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程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动态,还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及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活动任务完成和活动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二、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学习时常常发现一组学生你说你的思路,我说我的见解,谁也不听谁的,结果使合作学习成了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教育学生要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有序合作,每个同学都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一个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争论要有礼貌,教师将教学设计的讨论题写在黑板上,同组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选择研究方案,确定方案后由组长掌握,先自学,然后逐个成员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由组长归纳,由一名同学进行中心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改。各小组讨论完后,可由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性格等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可以是合作小组内讨论,也可以是合作小组之间的讨论,还可以是师生讨论。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

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等无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搜集了自己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等过程,得出了自己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的情况,总担心提出的问题会让同学和老师笑话,这种情况无疑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激发和培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宽松的合作学习情境,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教师把学生作为完全平等的人看待,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民主、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下,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锻炼和培养个性的发展。在进行合作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让学生一开始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进行提问题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对于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指导他们先把问题写出来再提;对于课堂上一时还没有勇气提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后继续提,并进行恰当的鼓励,使之最终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连平时不愿发言的学生也纷纷抢着提问题和回答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机会,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走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能力 篇4

(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 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例如教学“平均分”时, 让每个小组通过动作操作, 将50根小棒分给组里每个成员 (6人) ,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 确定活动角色, 就开始分工合作了。从学生小组活动中, 发现孩子数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如分小棒时, 有的是1根1根地分, 有的是2根2根地分……而这时可不急于引导学生该如何分, 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充分地体验, 并在探索思考中得出该如何分会更节省时间, 更方便。此外, 分到最后, “还剩下2个小棒, 这时又该怎么办呢?”学生这时就开始畅所欲言了。有的说:“我们组有6个人, 而只剩两根, 所以这两根就不再分了。”这时教师说:那么可以分给其中的两个同学, 同学们就齐说了:“不行, 这不公平。”这时, 什么是“平均分”, 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 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 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 意见一时不能统一, 教师如马上公布答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了2时55分这一钟面, 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 有的认为是2时55分, 教室里立刻分成了“两派”, 争论不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 再集体观察、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3时并没有走到, 所以正确答案是2时55分, 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

练习中有些题难度较高, 需要学生共同探讨, 大家集思广益, 不会因说错或说不好而有所顾虑, 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 全组共同解决。这样, 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 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 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 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 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 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 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 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考虑问题单一、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就认为已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 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复考考,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以往的考试都是由老师来考学生, 要么学生到老师那儿口试, 要么老师出一张试卷定分数, 复复考考改变了这种形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小组中, 他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外, 还会认真倾听他人回答, 然后做出正确判断。考查中, 学生看到自己得了五星都非常高兴, 即使得不到也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 从中学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识。复复考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 每个人都争当组长, 小组中的组长可轮流当选, 不但要让在考查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当组长, 还要让有进步、有新发现的学生成为组长,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试一试, 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由于小组各成员的表现影响到小组的总体成绩, 小组成员要靠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 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体现了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5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置于核心,与教师或与他人拥有合作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设计活动化的小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参与到小组同学之间多元化的合作中,即独立探索,又与他人紧密合作,从而学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各项技能。在《堆雪人》一课中,我便充分开展了小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交流和讨论是学生与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主要互动方式。在《堆雪人》一课中,涉及到了二声部的合唱练习。在合唱部分,我采用了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化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当学生在唱会高、低声部后,教师便和学生之间展开了声部合作。如:老师唱高声部,部分学生唱低声部,其余学生则充分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师生交换声部合作练习,当学生有一定的声部基础后,便开展生与生之间的声部合作练习。经过这样师生歙和、生生合作,同学们的声部概念已经比较牢固了,现在,再让学生去表现和声美,那可谓是水到渠成了。通过多元化合作,不仅能轻松、自然地表现和声美,而且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 兴趣;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86-001

创新(Innovation),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新课改中的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学生进行美育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将对人的终身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发挥巨大作用。因此在学校和青少年时期加强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以艺术尖子生代替艺术教育,不应看重短期行为和局部变化,应重在对其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增强和完善每一个学生对政治、文化艺术审美素质要求的需要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陪养。那么如何在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开学初,要认真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对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做好具体制定。

一、人员的选择,要以兴趣为主

兴趣是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特别是孩子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应注意以兴趣贯穿活动的始终。学生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因为它是活动课程,应由学生自愿参加,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只有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要求学生自愿参加,与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并不矛盾,应积极引导部分确有特长或潜力的学生形成兴趣中,及时将爱好发展为特长。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培养。那些平时调皮好动的学生,可能并不是学习好的孩子,但正是这种学生反而聪明,那看似不起眼的小脑瓜,不时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老师有时就是伯乐,要善于寻找,能不能发现千里马就要靠你在教学中和平时多观察去发现了。如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个学生虽然有些小缺点,孩子们都不太爱跟他玩,但他特别爱提问,对什么都感兴趣,常看课外书籍,他的画总是与众不同,想法很新颖,只是表现技法欠缺了些,我就对他进行个别指导,引导他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到画面中去,并选他的一幅科幻画,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果然他不负众望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同学们也更喜欢他了,他也改掉了身上的坏习惯,做事更积极了。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应考虑到通过活动,使学生学到一些美术知识,初步掌握科学的观察、思维的方法,发展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另一方面,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校的条件。还可以结合所在区县美术比赛活动开展相应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突发事件灵活安排。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1.鼓励学生开展粘贴,泥塑等小制作活动

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我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题材教学生动手制作。春天,我们收集来竹条作简单的风筝;夏天我们用吃完的雪糕棍制作竹蜻蜓,小别墅;秋天,我们买回飞机模型材料,自己动手做橡筋动力小飞机,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做的小飞机飞得越来越高时,人人乐的又喊又跳,也吸引来很多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冬天我教学生用白纸剪雪花,自制贺年卡。通过这一系列的制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制作和操作的技能。

2.培养学生画“金点子”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美术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找出来,然后,想一想如何改进它?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记录下生活中的金点子,画出它的示意图。也可以把饲养和种植动植物的过程仔细观察,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它的生长情况,生活习性和规律等。学生先开始不知道该观察什么,到交时也写不出一个字或只写些题不达意的话。我会找些例子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继续写下去,比如有个小孩他在用油泥的时候发现,油泥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后,就会变干,开裂,不能用了,于是他就想啊: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他起先把油泥里放些水,可是水不是放的太多油泥被泡的太稀粘了一手,就是水放的少没什么效果,后来他找来一块海绵,把它剪成和油泥盖一样大小的圆放些水,盖在油泥上,这样过了几天,打开一看,嘿!油泥真的回软了!这样一件小发明就诞生了!简单吧!如果我们有了好的点子,可是没有这么简单的工具让我们做,那就可以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学生画的观察日记质量大有提高,还养成了主动记的好习惯。把他们的日记整理一下,便是一件件科幻绘画和小发明作品。

三、组织活动时,做到故事化、形象化、儿童化

在上课时,可以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每节课设计一个主题,进行命题绘画,比如我们的主题是油画棒时,可以先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小明画了一幅画用油画棒涂好颜色后,发现自己的手好脏啊!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小明啊?大家开始议论了,有的说包张纸,有的说用东西夹着画……请你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吧。对有想法不会表现的孩子,老师再给予指导。启发孩子多说,多思考。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给孩子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在活动中,设计一些有趣的环节,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并且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篇7

问题一:为合作而创设的伪合作情境。一次外出听课机会, 教师执教学会调查方法指导课。课上, 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合作行动以最快速度调查下面听课教师, 了解他们每天早餐吃什么。于是, 每个小组各自分工, 完成分工表。有的负责提问, 有的负责记录, 有的统计数据结果。20分钟的时间内, 各小组得到了五六个数据。我想, 这样的调查过程如果是小组成员各自分头行动, 边问边记录, 然后回到组内统计数据, 那么得到的数据更全面, 效率也会更高。

问题二:只教合作技巧, 忽略合作品质。刚成为一名综合实践教师时,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可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只顾自我表现, 不愿聆听别人的意见。因此, 时间白白浪费了, 小组合作也成了空中楼阁!我这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活动中只一味强调合作技巧, 却忽略了孩子们一些好的合作品质的培养, 学生有技巧却不懂得倾听、分享, 如此小组合作也就“貌合神离”了!

问题三:合作方法指导流于表面, 没有切实效果。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合作时, 总是反复强调, 组长要起到领导作用、组员要合理分工、不要产生矛盾、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等等。可是, 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小孩子, 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 当遇到实际问题时, 往往不能实践应用起来。组长怎样领导小组活动, 小组成员怎样合理分工, 小组内部有矛盾, 大家该怎么办?方法的指导只是这样流于表面形式, 不能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去, 学生的合作能力怎样提高?我的思考:

一、要避免不需要合作却强加于合作的伪合作

学生在研究子课题活动过程中, 每个小组都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从选题到研究到成果展示, 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 是需要学生们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才能很好完成的。可是, 每一个阶段任务都一定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吗?小组合作是完成任务的需要, 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这样的合作只是形式上的合作, 没有任何意义。比如, 简单的小手工制作类活动, 学生一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即便小组合作也是重在材料的共享及共同构思等方面, 因此学生寻求合作的意愿并不大, 我们也不必强拉硬拽追求小组合作效果。

二、不可忽视小组合作学习中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 想问题、做事情,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 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 这些不良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那么, 在小组合作中, 一般需要哪些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呢?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求助和助人;2、倾听和表达;3、欣赏和展现;4、责任和分享;5、包容和反思。因此, 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健康交往品质的形成, 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自主地去合作, 从而切实提高合作能力。

三、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师要关注如何在小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组建小组时, 要注意小组成员以4—6人为宜, 并体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方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好的合作方法呢?

1. 强化小组意识, 确定奋斗目标, 构建共同愿景。

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在小组组建之初, 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小组意识, 只有当共同融入到小组中时, 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更真诚、更自然、更深入。组建小组时, 教师可以布置给小组起名、建立口号、设计自己小组宣传海报的方法。组名要能够反映组员共同的心声, 能够激发组员的一种集体自豪感。小组口号反映了大家共同的愿望, 激发所有成员为这一愿景而努力的任务, 它能够创造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2. 扩大合作范围。

在活动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经过小组讨论、合作都无法解决, 学生可以进行组间交流;也可以由小组中一位学生进行主持, 向全班同学征集“金点子”, 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从而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感受到合作的魅力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 总结交流, 反思评价。

浅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篇8

一、活跃课堂气氛, 做到两个“互动”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相互的联系中调节, 互帮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教师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活动空间。这样就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展示自己的空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 多说, 多练, 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通过提问, 讨论, 质疑, 交流等形式, 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合作精神, 力求两个“互帮”

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要学会共同生活, 首先就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 展开课堂讨论, 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 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老师此时不仅仅是指导者, 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在学生交流中给予必要的点拨提醒,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 设疑, 解答, 分析, 归纳, 综合的创新思维能力, 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师与生, 生与生的对话交流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在一定情境里,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 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信息流通网络化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 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理解、感悟、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语文材料, 有助于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并通过阅读筛选过的语文材料, 互相浏览其他同学的学习体会, 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尊重他人良好品质。在课堂上,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网络媒体作为认知工具, 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 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 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四、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 同时把握好“度”

“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标准”不仅指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还强调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和方法, 获得学习经验。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 努力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

课堂上要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因为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 合作学习不要一味追求形式,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不管有无价值就让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 实际效果并不好。所以, 要重视过程和效果。合作学习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优中差合理搭配。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意见, 及时归纳梳理,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要把握好“度”, 合作学习的问题应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缺点。课内外连接的切入点的讨论,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四互”, 学生才能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独立性与创造性, 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9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合作中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学会人际交往, 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对合作精神的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 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所以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指标, 就是个人建立和保持与他人合作关系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 小学生中出现的自私、孤僻等心理现象较严重,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对不良心理进行矫正, 培养他们相互关心、合作和互助的精神, 又能提高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不是两全其美吗?因此, 我认为, 对当前独生子女加强心理矫正和培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增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 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 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 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做出的努力, 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 认真虚心地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 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 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 小组合作中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语文这门学科中, 汉语的语言结构、组织和运用变化万千, 妙趣无穷, 有规则而又无规则, 有定法而又无定法。如果教师只是从教材内容中一成不变地解词, 串讲等, 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探求它的变化, 研究它的异同, 比较它的差异, 琢磨它的法则, 并从中发现它的丰富、它的美妙、它的趣味, 必定刺激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也形不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欧洲新教育家德可利乐认为, 兴趣是水闸, 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在学生的讨论学习中, 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因而我在教学中,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法, 创设宽松、愉快、民主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 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地让学生进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2. 在小组合作中树立自信。

自信心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态度。俗话说:信心多一份, 成功多十份。儿童的自信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有“畏难自卑”的不良学习心理, 他们对学习惧怕, 毫无自信。在小组讨论中, 我有意让这些学生和自信、胆大的学生合作, 吸取别人的优点, 扬长避短, 弥补不足。由于同龄之间, 较少权威因素, 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连那些胆小、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避免了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 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力。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 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通过讨论, 学生对讨论问题已经有明确答案, 这时, 我又有意让胆小、自卑的学生回答, 及时给予鼓励, 不断地激励, 激发起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 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不断树立自信, 把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人际交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缺点:如自私、胆小、任性、优越感等等, 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 因此常在父母的温暖和照料下生活, 而不习惯与年龄相仿的朋友相处。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孤独、胆怯的行为。另外,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 父母总担心孩子的安危, 爱把他们圈在家里。因此他们从小不敢玩那些勇敢者的运动, 而胆小缺乏勇气这种性格, 对他们成就事业显然不利。人际关系的适应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中, 我发现有的孩子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讲话甚少, 胆小羞怯;有的则过分胆大妄为, 攻击性强, 同伴常告他的状, 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 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 我让学生相互修改作文, 请别人读, 签名, 说说作文中的优点, 在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 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篇10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般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性格、性别、探究能力等综合考虑, 以4~6人为一个小组,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经过一段时间后, 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组建学习小组可以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尽量使成员均分配到角色, 分享领导, 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共同协作意识,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小组确定后, 首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团结互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其次, 作为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座位, 可以根据班级的认识情况、教室布置、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在合作探究中, 教师是普通的一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课堂信息交流,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相互帮助、公平竞争,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巧

长期以来,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机械地记忆教师的讲解内容, 缺乏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关系的能力, 不能按照数学本质来分析、概括数学材料;不能领悟各个数学元素之间的联系, 思维是离散的。在数学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 一道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也是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时, 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建议和修正;同时每个成员也会关注他人, 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培养合作精神, 有利于充分发挥组员的潜能。只有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小组探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 在小组内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采纳别人的意见, 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 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学会合作探究的技巧。

三合作探究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最后, 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的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 让学生整体性地认识角, 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 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面积呢?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经过“剪—平移—拼”的过程, 学生学会思考, 比较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的长、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等。通过学生的思考, 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调动了学生多种器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明确了图形的内在联系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又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 我采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 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 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游戏中, 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 而我写一个三位数, 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 而我写一个四位数, 进行比较……依此类推, 让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讨论, 来寻找规律, 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 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数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 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只有把合作探究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 教师应明确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

由于小学生好动、缺乏毅力等性格特点, 在小组中实施“任务驱动”, 让学生带着真实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合作探究的效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 可以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在一个寓学于实践的教学情境里, 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3. 做好激励性评价

评价是一盏灯, 能点亮学生的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 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我深刻地体会到,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那么小组合作探究就是学习的核动力。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 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与创新。本人自实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以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 愿意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与教育界的同仁共享。

上一篇:质量管理推广下一篇:压缩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