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4-04-11

以问导学,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共6篇)

篇1:以问导学,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以问导学,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摘要】: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等,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在课堂上要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如:

(一)提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二)提逻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提个性化的问题,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认知体验、自我的情绪情感,这样我们也才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孩子们的“童画”。

【关键字】:美术教学 有效提问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有效的提问应能起到关键之处的点拨,问题之间的衔接,重点之处强调,阻塞之处疏通的作用。教学中提问的使用十分广泛,但在提问的设计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提问没把握时机;缺乏启发性思考的价值;提问不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深浅不适度;提问之间缺乏合理的关联与推进梯度等等,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提问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教师针对以上的情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普遍都能注意师生互动交流,尤其是在观察、分析、讲解、示范重难点时,老师往往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发现,体验。不过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有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时“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提问策略。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的提问是决定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如以下案例中显现出的各种问题,引发深深的思考。

教学案例:

在一堂画“向日葵”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实物向日葵,一些向日葵图片等。教学目标为:1观察向日葵的造型和色彩特征,提高观察能力。2,抓住向日葵的特征,进行造型表现和情感表达。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学环节如下:1.教师出示向日葵实物,让学生传递观赏,并说说观赏后的感受。2.教师简单介绍有关向日葵的知识。3.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向日葵实物,并把观察到的向日葵形象地描绘出来。4.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总结向日葵的结构:花盘、花瓣、杆、茎、叶等。5.教师示范画向日葵。6.名作欣赏。7.学生作品创作。但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孩子迟迟不敢落笔,好象心中没底,就怕自己画错或画的不好;还有一些绘画技能掌握相对好一些的孩子,照着教师的范画临摹,画的还有点像;一些在纸上随意的涂画一通的孩子也不占少数。看似一个比较普通的美术活动,有观察,有比较,有讨论,有示范,有练习,应该比较完整,而且一种新事物的诞生本该让孩子充满好奇,本该看到孩子们兴奋创作神情。但我们的孩子面对着教师的引导,没有探索的欲望,面对漂亮的向日葵,没有创作的激情,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问一答,跟着老师的范画认真临摹。不论最后,孩子们画 的效果如何,我都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并未因为通过老师的引导结合自身的观察,感知,发现和体验来表现自己的创新。

师:请你们仔细地看看桌子上的花,是什么花? 生:向日葵

师:有谁知道有关向日葵的小知识?

生:向日葵,又称向阳花, 因向着太阳转动非常明显而得名。师: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 生:黄色。

师:向日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生:花盘、花瓣、花萼、杆、茎、叶 师:现在老师把它画下来,你来看好不好? 生:好

师(完成一朵向日葵):你们看老师画得漂亮吗? 生:漂亮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朵漂亮的向日葵呢? 生:想 活动结束后:

师:同学们画的向日葵漂亮吗? 生:漂亮。

美术活动《向日葵》中学生的情绪与表现,其实是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的。教师充分的材料准备,完整的环节设计,投入的绘画指导,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创作活动提不起兴趣,作品多临摹与呆板,少创意与灵气,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哪里去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创作又在哪里?我发现关键在于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对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提问,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

有句话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美术教育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才能在学生美术教育中体现生活化的特征,才能使学生的生活成为美术活动的生存点。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会忽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激活,使提问显得苍白无力。其实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像找到了学生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才可能投入到美术创作活动中去。

如在《向日葵》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出示谜语提问:“青青园中葵,日日向阳开。黄黄大花盘,熊熊艳如火。(打一植物)”“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向日葵菊花?他们长得什么样子?向日葵有什么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回忆讨论,打开生活经验的阀门,也激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二、提逻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好不好?漂不漂亮?想不想?愿不愿意?是不是?”这些无效提问都普遍存在于课堂中。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口头禅似的提问,早已让学生形成习惯性的回答,因为答案永远只是一个。在这次观察活动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来提问如:“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花瓣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不用思考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无法激起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兴趣,形成了学生思维的表面性。教师的 提问要懂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而且是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序列,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进度。

如美术活动《向日葵》一课中,出示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教师在展示欣赏性的美术作品时,先后提问:

“画上有什么?” “有什么特点??”

“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幅画与平时看到的向日葵有什么不一样?” “这幅画是淮画的?你是怎么想到是谁画的?”

这些提问展开的逻辑顺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欣赏向日葵。但是,如果交换一下这些提问间的前后顺序就会打乱学生思绪,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逻辑性在学生美术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个性化的问题,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美术活动有别于其他教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每个孩子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都是独特,没有对错之分。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老师总是以固定的提问模式来评判学生的感知、体验与想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他说得对不对,像不像,好不好”只会否定孩子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抹杀孩子的艺术天份。在现在的开放式美术教学过程中,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强调主观感受,尽可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无拘无束的、顺其个性、任其表现的美术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些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该要能尽量挖掘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

如教师在引导孩子画《向日葵》时,这样设计提问:向日葵的形态可以怎么表现?向日葵花瓣可以用什么线条来表现呢?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向日葵可以用圆形来画。但教师这样的提问却可以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不同认识,“向日葵可以用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来画,甚至可以夸张向日葵的形态用各种不同的表情来表现你所认识的向日葵。因为向日葵的形态很多,有直立着,有弯曲着等,向日葵的花瓣也有长有短,有直有曲各有各的特色,每一部分的不同可以画出不同的形状,有时甚至把“向日葵放在不同形状的容器里他就会变成相应的形状”等等。类似于这样的提问都有利于挖掘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独特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都能自由地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中没有失

败者,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确立自信,激发表现欲,发挥自身潜能,发展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总之,儿童绘画是童心的反映,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逻辑性,个性化和生活化,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让孩子体会到许多作品之中甚至作品之外的审美意蕴,促进孩子自主、创造性地发展。提问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通过各种提问促进学生独特思维能力的发展,创作出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在学生美术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问只有抓住关键,激活经验,注重个体,把握时机,启发思维,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快乐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认知体验、自我的情绪情感,这样我们也才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才能够看到更多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童画。

参考文献:

1.[美]艾略特·W·艾斯纳著,孙宏等译,尹少淳校《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美]鲁道夫·阿思海姆著《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篇2:以问导学,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P88~89例

1、例

2、例3,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判断下一个物体。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旗、彩花、灯笼、学生等图片;磁铁若干。学具:彩笔、一张白纸、贴贴纸若种。

教学过程:

一、以问导趣

1.小朋友们,你们哪个喜欢做游戏呢?(学生踊跃举手)今天老师带小朋友来玩一个动作接龙的游戏好吗?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往下做?

口念①:123、123、123 动作:两手交叉拍肩膀。你能接下去吗?指名做,他接得对吗?

口念②: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动作:在相应的位置点。你会接下去吗?谁能接?一起接一次?

2.小朋友们真聪明,你能说说怎么学得这么快啊?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全班齐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和事情都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找)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动作的游戏形式开始,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找规律”。)

二、以问导疑

小朋友们,再过十几天就到了六一了,有谁记得六一是什么节日呢?(学生回答)是啊,再过十几天就到了六一节了。我们学校准备庆祝一下,由各班组织学生开展联欢会,每个班都精心地装饰教室。瞧,这个教室设计得美极了!课件出示主题图,看了这个装饰,你想说些什么?生汇报。

对呀,这些彩灯、彩旗和彩花挂的时候是有规律的,跳舞的小朋友也是按规律排的队,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把你所发现的规律说给本组的同学听一听。

1.小组讨论。提示学生:①从左到右颜色怎么变化?形状有没有变化?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什么?②从右到左呢?

2.小组汇报。看看哪个小朋友善于观察?请你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①当学生回答的同时(如彩旗)老师跟着贴出彩旗的图片,先引导学生说出彩旗规律,并画一画。然后补充:彩旗是一黄一红为一组不断地重复出现,这就是彩旗的排列规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的一个是什么旗呢?学生回答后贴上黄旗。找到的规律呢?让学生互相说。(当学生说出灯笼、彩花、跳舞的小朋友时,每说出一个规律,图片都跟上。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在书本上画一画这些图的规律,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面一个是什么?)

小结:像彩旗,灯笼、彩花和跳舞的小朋友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排下去,我们又叫有规律的排列。那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些图片的排列是不是也是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呢?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历害?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发现规律,引发学生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以问导思

1.猜一猜。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说空缺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它的规律呢?(形状、颜色)

2.涂一涂。让学生独立完成P89页例3,订正时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3.看一看。欣赏现实生活中有规律图片。课件出示。

4.找一找。你能从生活中找一找有规律的东西吗?

(设计意图:先通过猜一猜、涂一涂检测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再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感受到规律能表现美的重要作用。)

四、以问导创

1.谁能用声音、动作、表情来创造规律呢?(指名演示)

2.谁还能用小棒摆一摆或用彩笔画一画有规律的排列吗?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创造规律最多?

3.小朋友学习真用功,额头上都出汗了,想不想用下面这些贴贴纸来制创一张美丽的手娟来擦一擦汗呢?也是为庆六一精美礼物?(每人发准备好的贴贴纸和一张白纸)学生做完后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创造规律,让学生加深对规律现象的认知,也真正的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合作意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回答)其实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找一找家中有哪些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拓展了学习目标,布置作业,是对找规律的延伸,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教学反思:

1.成功点:首先是能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是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第三点是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第四点是以学至用,让学生根据已学和知识创造有规律的图案。

2.不足点:首先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没有新意。第二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后面创造有规律的手娟时间不够。第三点是下课后没让学生有规律的走出教室。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陆斡小学)

篇3:以问导学,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设计提问 质疑问难 启发思维 迁移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72-02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问导学,是启迪学生思维,进行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构建以生为本、新课程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 “以问导学”,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问题,激情入境,引发兴趣

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这是“以问导学”教学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前预习问题,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和要求。如教学《驿路梨花》一文,可设计这样的四个课前预习问题:(1)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2)你认为文章的主角是谁?还写了哪些人物?(3)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4)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找出文章的美词美句,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和感知教材,抓住重点和难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层次将不断得到提高。

设计课前预习问题还需注意,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把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预习题推给学生。而应根据学生实际,使学生思维在“最近发展区”中向前拓展和延伸,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知识之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课内探究问题,质疑问难,活跃思维

语文教学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问题,通过高水平的提问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首先,课堂教学提问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抓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在课文理解上扣住重点,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效果事半功倍;抓难点提问,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全文的重难点,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于是,教师可以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课文中的‘路,说的仅仅只是你们看到的地上的路吗?”“那么这段话中‘路和哪个词联系最紧密呢?”“由此你认为这句话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搭了一个梯子,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其次,课堂教学提问对学生要有所启发。课堂教学提问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语文的乐趣。如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在学生已经明白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都是“我”的好朋友之后,紧接着提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问题一出,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的景物都当成了他的朋友,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三,课堂教学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兼顾到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如教学《变色龙》时,依次提问:“警官奥楚蔑洛夫有着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他是善变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善变?”“作者描写的这个变色龙一样的人物对我们有何启发?”这样的课堂提问注意到了难易层次,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更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课堂教学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助提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就标题这样提问:“本文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你觉得原名好还是现在的标题好?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起一个《走两步》的标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经过讨论分析,他们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小困难,最终就会战胜大困难。就这样通过讨论及老师的点拨,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第五,课堂教学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坚决杜绝“满堂问”的现象。教师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敢问、多问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所以课堂提问要避免教师满堂提问,要问得有价值,问得有启发,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三、分层设计课外提升问题,巩固知识,迁移提高

课后习题训练是师生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保证,能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继续深化学生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设计课后训练习题,应立足课文,以学习过的课文为例子,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用比较阅读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课后习题训练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为三个层次:一为基础训练题,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二为综合训练题,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实现知识的内化;三为课外探究题,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

总之,“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因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的局面,鼓励学生走出课本,与教师一起展开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2]李德藻.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实现有效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1995,(3).

篇4:小学数学以问导学的教学探究

一、以问导学的内涵

以问导学的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形成问题,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最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习得相应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自主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问导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现以 “圆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阐述此教学方法的应用。

1.在复习课中向学生提问,激活学生先前知识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根据各知识点的联系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激活学生已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先在课堂上展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卡片,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用何种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式的?”“又应该如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式子呢?”通过一连串引起学生回忆的提问,既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2.在讲授新课中引入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刚开始上课时,进行新课导入,根据学生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具有新颖的、具有挑战性的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发现和求证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卡片,以张三、李四和王五争论图形的面积大小的问题引入:“张三认为圆的面积最大,李四认为是长方形的面积最小,王五说三者的面积一样大,同学们,谁说得对?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们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但大部分同学认为张三说得对。“大部分同学认为张三说得对,圆的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要摇头。“要比较三者的面积大小,你们再思考思考,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及小组讨论后,有些说分别把平行四边形和圆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有些说要详细计算出三者的面积才好比较。“先把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两个图形剪拼成长方形,用重叠的办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这种办法固然可以行得通,但具有局限性,步骤也比较繁琐。如果先算出三者面积,然后比较其大小,这种办法很好,但是咱们还没有学习过圆的面积计算,我们该怎么办呢?”课堂上按照这种方法创设情境,提出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

3.新课讲授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公式

新课讲授过程,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把所需要讲授的新知识形成问题,进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通过上述例子,让学生亲手通过剪拼、观察、和讨论,自己试着推导出圆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针对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提出问题:“同学们试着运用数学转化的思想,把圆剪拼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看看能不能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呢?”教师这时按学生学号划分讨论小组,让学生每4人为1小组尝试把圆进行剪拼操作,又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把圆分成的10 等分、20 等分剪开后,拼成怎么样的图形?(2)拼成的图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存在什么关系?(3)看看能否根据自己的发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这样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思索问题的优良习惯,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回顾所学知识并向学生提问,总结以问导学的经验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以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再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总结过程中,无形地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和积累经验的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例如,针对本次课讲授的内容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圆面积计算公式,你们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时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并让其去解决。”“请大家想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获得了什么知识?”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并记住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学探究、归纳总结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采取并灵活运用以问导学这种教学方法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厌恶学习到喜爱学习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笔者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之理论和实践更加完善,以取得更突出的成效,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大的参考价值。

篇5:以问导学,以问促教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问题的提问,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它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小学生,效果非常显著。

一、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有关人士的调查,大部分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理解得不够透彻。从目前各学校实行的问题教学法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对一些类型化题目进行提问,其内容较陈旧。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成绩,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并不显著。

1.教学目标狭隘。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方法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如果学生只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所了解,问题解决能力不高,就会导致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受到制约。

2.教学方式单一。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引入了较新颖的教材,但是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课堂的主要环节,教师讲解完毕后,学生只需套用固定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3.教学素材呆板。

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均来自于课本,这就导致所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并且教师使用的教案大部分来自于网络或者一些参考性资料。这类教学素材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成效不够显著。

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相关调查显示,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的教学效果最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提出问题,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同问题,尽量尝试利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从数学角度对生活问题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解答,并从生活情境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从所得的信息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对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猜出期间的可能性,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等。因此,要通过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直接动手,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并且对所学知识掌握更牢固,最终理解对应数字之间存在的关系。实践内容不能形式化,应当具有真实的意义。

例如,教师对“统计”的有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因为这些问题非常抽象,有些小学生对其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与生活有关的问题。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向家长询问家中每个月的收入及开销情况,将近三个月的家庭总收入及开销情况进行记录,课上布置学生算出三个月的平均收入、平均开销及家庭总收入和总开销,然后做成表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作表格,最后教师对学生制作的表格进行评价,学生在这一期间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达到教学目标[2]。

3.因材施教,倡导问题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因材施教。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安排学生的讨论环节,帮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式,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一种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得思维越来越活跃。

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日常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的认识不足。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应适当引入生活实例,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朱燕青.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三年级“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辑录[J].现代教学,2015,0(13):81-83.

篇6:以问导学,巧问促学

一、目前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控制全部的提问权,课堂活动中由教师设定会话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被动的,很少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在课堂上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提问的形式单一;②提问的难易度把握不准;③提问的广度不大;④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短。

二、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对于解决“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有关探究問题与活动的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①教师要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问题;②设计问题的探究结论要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③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正确结论,最终解决问题。

三、解决对策

1.导问方式多元化

(1)利用文本材料导问。这种导问形式较常见,主要是根据所给文字材料进行设问。可以由教师设计T/Fquestions & WH-questions,或者由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小组问答比赛。

(2)利用多媒体(音乐、图片、声音、影片等)导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我们常用这种方式进行导问。如,在设计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4 《Wild animals Period Seven Main task》的课堂活动时,为了让学生能有感而发,我精心准备了一段视频。既让学生看到了动物可爱、友好的一面,又让学生感受了一些动物被人类猎杀而濒临灭绝的无助以及气候变化给动物们带来的巨大影响,最后抛出一个问题:How can we help them?学生不仅能想到“禁止狩猎”,还能想到“保护环境”这一话题,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变得开阔了起来。

(3)利用周围人物、事物导问。这种导问方式其实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在讲解描述人物外貌特点的一系列形容词时,可以在班上找几个身材典型的同学做模特儿,让学生先观察,教师再设问。再如,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Period Two Reading》部分主要学习的是购物用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角设计成一个小型的supermarket,放一些小商品,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然后设问:“What do you want to buy?”正面是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侧面还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喜好,能够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2.提问形式多样化

教师提问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可以提问单个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可以举行辩论赛等等。“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一般式提问,即“Yes/no”形式,学生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不需自己生成句子作答。如:Is Millie from China?

(2)特殊式提问,即“WH-” 形式,以“who、 what、 when、 which、 where 、 how”等词开头的提问。如:When does her school day start?

(3)选择式提问,即“or”形式,学生只需选择问题中的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来回答。如:Do you like staying at home or going out at weekends?

(4)引导、启发式提问,教师说出前半句,引导启发学生说出下半句,主要有:①推测可能式,如:What may happen later on?②比较异同式,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different between Sandy and Millie?③探究原因式,如:Why was the old farmer worried?④预测后果式,如:What will you be like when you eat too much?⑤类比隐喻式,如:What does?“〇” look like?⑥角色扮演式,如:If ?you are the boy,what will you do then?⑦假设想象式,如:If we are on the moon, how will our life be etc.

(5)翻译式提问,英译汉或汉译英的提问。如:Try to translate into Chinese/English?

(6)鼓励式提问,让学生学会质疑。为了消除学生被动应答心理,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让老师或同学回答。学生平时在课堂中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提问,先由班上其他同学个别帮助解决,或小组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可作适当引导,再解决。鼓励式提问还可以运用到课堂“Guessing game ”中: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rom the man?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问一些Y/N或WH-questions,来进一步了解被猜测的人或物的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提出的最为重要的命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只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提问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上一篇:换一种方式,你会有意外的收获下一篇:似乎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