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2024-05-06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精选8篇)

篇1: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下面我们就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教师应具备的整合的能力、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整合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的使用

随着中小学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利用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密度,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在如何设计制作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问题上。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件展示。

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借助于多媒体。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了语文课的八字箴言:尚简、务本、求实、有度,他在评课时深有感触的说:‚语文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上,我听有的老师讲课,不断地放电脑课件,倒是蛮好看的:棉花雪白,稻子金黄,学生不停地惊叹,‘哇’声连连,我说那是蛙声一片,课堂演示不是放连环画,比如讲笔顺、笔画时,老师当堂在黑板上写,就是比电脑打出来的强,学生记得住。靳老师说的这种‚连环画‛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确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不够透彻,也有可能是教师太追求这种‚时尚‛美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连环画‛现象肯定应该是要杜绝的。

(二)恰当把握使用时机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2、3、4、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导入

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运用多媒体课件 补充教学资料时使用多媒体

5、呈现精选练习题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很多老师都非常喜欢在上课前

一、两分钟,放一些音乐。这样做很人性化,很好。但是所选的音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特点,尽量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儿歌、童谣或者是比较舒缓的轻音乐,这些都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避免放一些抒情色彩很浓的或是比较悲伤的曲目。

以上五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五种时机的运用和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度是密切相关的,上一节课,如果想用课件,就要用到点上,没有必要的重复性的华而不实的课件演示就要果断的删掉。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要把计算机多媒体简单的当成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他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不要让整堂课被课件所控制,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课件的制作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展开,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需要注意:

1、版面设计

要求:教学主体突出、交互操作方便、屏幕使用率高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将传达信息和传达美感融为一体,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艺术性则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的。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将版面划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部分,一般情况下信息区占整个画面的60%~70%的比例时,既符合教学原则,又符合艺术原则。版面应去除多余的花饰和图片,以免喧宾夺主。

2、颜色搭配合理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上面的研究表明,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和听觉,而视觉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如果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色彩搭配不合理,即使课件内容怎么有教育性和科学性,课件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字幕和谐统一

字体设置要有规律,同一级的标题大小、色彩、字体应一致,这样层次分明、统一和谐,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记忆。字体的样式要教学内容而定。例如,美术课,就可以用一些艺术感很强的字体;而数学、语文课就要用相对正规一点的字体。

二、教师应具备的整合能力

1.不断提高的专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可见,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影响力,而非信息技术带来的‚标准‛影响。

2.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3.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点。

所谓整合点就是指影响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那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对一节课而言,整合点的重点肯定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一节课而言,要想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除了要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外,还有许多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与学的质量、效益及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些都是整合点。

比如说,让学生理解李白‚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想让学生了解李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四句诗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学生能够到庐山,感受庐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李白抒发着四句话的感慨之处在哪里。这样的理想步骤,在教室里通过常规教学手段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借助信息技术,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即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这节课而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点。

(二)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

新课程各个学科的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何才能对学科的特点进行更好的把握,我建议大家

1、反复仔细研读学科的课程标准。

2、同学科间互相听课。

首先,要听老教师的课。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要充当两个角色,既是学生,也是专家。做学生,要学习他们的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使之能为自己所用;做专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新的思想、新的阅历,所以在听课的时候,要力图去找缺点或疑点,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能够完善这些缺点或疑点的更好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的方式方法。

其次,新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在别人的批判或指导中你也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教这门学科,互相改进。

最后,要多听公开课。一般的公开课要改动很多遍,甚至于推翻重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能知道为什么改动,有什么好处,然后坚持听这节课,你肯定会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上我认为:一节课花费那么多精力,是值得的,常规教学中我们不会每节课花费这么多精力去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认真参与的教师都会有大的提高。

(三)合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从写在备课本上到输入到计算机里,从原来是板书、放音、看电视到现在用大屏幕多媒体数字投影仪显示等的变化上,那么教育设施与资源的信息化,不可能带来教育的变革,最多是教学效率的提高。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变成了孩子的书本‛。如今,教育资源不再被少数人独享,学生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容易表达展示学习成果而获取创新发展的自信。与此同时,老师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如果只是让技术帮助‚灌输‛,技术应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将课件制作得精美,过多的考虑技术帮助自己教,而不把主要的心思转移到如何‚设计学‛的重心上来,还是‚燃烧自己而别人不愿意被照亮,或者根本照不亮别人‛。

(四)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到目前为止,教育界对整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下对整合的定义是教育界提的比较多的一种说法: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香港等地叫‚统整‛),不是拼合,不是拼凑,亦不是统管、统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各学科,各学科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对整合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遵循各个学科教学的规律,优化学科教学的手段与过程;各学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与发展。有了这样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才能融为一体。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相对于各学科,它始终是技术、手段与工具,切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先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时效性。

在这里我们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为什么我们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这正好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寻找教与学的困难入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紧紧围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困难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研究,应以教与学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系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动力、学习困难、信息获取渠道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角度,安排合适的教与学使之与学生的生存本能需要和好奇心吻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实时、动态等,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合智慧。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营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困难 整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必要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环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学习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这些原则进行‚教‛与‚学‛。但是,千万不要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保持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影响力,避免出现‚停电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现象,或者‚把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课件出了问题’‛现象,如果这样,我们的整合将是失败的。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谈整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科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与行动的现代化。如以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要体现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我们的行动确确实实跟上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其次,应该是教学品质的个性化。如语文学科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数学学科的个性化思维等等;再者,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不是要割断历史。有的老师存在这样的疑问: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不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我们就要抛弃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并没有正确与错失,科学与谬误之分。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不间断地重温2300年前孔子等圣人的教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了。这些观点是传统的,但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分层教学‛、‚师生互动‛、‚资源互补‛、‚独立思考‛并没有冲突,相反,会对我们现代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在实现学科教育的现代化的同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传统、割断历史。同样,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时候同样不能简单的否认传统否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应该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篇2: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现代教育多媒体的介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悄然引发作文教学的深刻变革。而将信息技术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介应用于作文教学中,必将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作为研究方向。本文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帮助收集写作素材,蓄积写作灵感;提高作文评改效率”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整合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实施更具人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信息教学特有的魅力。信息技术同样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新内涵,使作文教学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把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外化文本的意蕴与内涵,是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挑战,也是语文教学活力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下面就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就没有写作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总感觉没有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就会对作文感觉头痛,甚至厌恶。因此,让学生始终要对学习活动保持着一种兴奋的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多媒体软件有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令学生入情入景,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扩大训练容量,达到教师善教乐教,学生善学乐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巩固写作能力的效果。教学时,教师根据作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可把平时不能看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将某一特定的情景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写有关动物的作文时,可选形态、动作、睡眠等等不同的画面,通过反复播放,特点定格等方法,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按作文的要求,边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信息技术,以电脑媒介为手段,输入文稿,掌握文章的排版技能,学习网络技术,登陆相关网站论坛,注册用户,发送文章,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浏览到自己的文章,充分体味到作文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快乐作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窄、视野范围小的限制,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语文学习的水平。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创新情景”、“探索新知”、“应用拓展”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思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和人体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拓展思维、畅所欲言”,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而设置的。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情景、画面、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立体观察、多向思维帮助他们弄清任务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多媒体化对视觉的冲击,它的震憾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使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符合情理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由静想动,由内向外,由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想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眼前想过去,想将来,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及逼真的情境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注意由浅入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驾驭课堂的能力上,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画面展示、切换、组合等步骤,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创新,达到思维活跃,观察、思维、联想互为作用,相互激发,产生共鸣,使学生发表出自己的建议和想象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蓄积写作灵感。

创作来源于生活,作文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身边的人、做过的事、接触的物,对学生来说,虽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落到纸上却往往无话可写。对素材的收集,教师讲授的并不少,但学生平时真正注重的却不多,即便课堂上刚刚分析过的写作内容,学生也常常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空洞乏味。究其原因,还是平时积累太少。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可以说作文的授课方式有了新的转变。计算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同学间再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学生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真所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篇篇引人入胜的范文、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文字,都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平时的收集,课堂的展现,镜头一转,学生的脑海中尽可回荡放映的情景。即看即写,即写即评,既剖析了作文的教学要求,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形象而又直观地延伸了课堂阅读教学,丰富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增强了学生的.观察积累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作文评改效率。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起着指导、分析、激励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作文评改一直都是一个高耗低效的工作。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从琐碎的评改中解脱出来。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作文的评改简捷、高效了许多。利用多媒体进行习作评改的优势还在于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从批改到讲评的整个过程。以往的作文批改都是在课后,即使是面批,也只是一对一进行交流,不能使全班学生受益。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当场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评议,既节省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作文评改课上,将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看,不仅能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而且能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批、改、增、删、调、换”等是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以及它们的规范符号。修改完后,用投影仪将修改前后的作文展示在大屏幕上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懂得“文章不厌百遍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促使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自觉修改的好习惯。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交流评议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接受别人的评议,并从中取长补短。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赏,能从中得到启发;写得差一点的文章,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纠正,师生共同完成修改任务。这样的作文讲评,既可营造愉快热烈的氛围,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篇3: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 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故提出本课题加以研究。

一、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已远远适应不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而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作为重点, 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创设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探究式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人脑中的知识结构是网状表达的, 即由知识点、链和由此形成的网络构成, 建构强大的链接功能, 使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知识表达与人类大脑知识的网状结构相匹配, 使每个操作者可方便地根据自己的需要, 发现学习知识的切入点, 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再把各种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 直到得出规律甚至理论。这种学习模式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我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的“学”和“发现”为中心, 通过电脑等各种媒体对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

二、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目的

1. 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师主体转变成学生主体。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从广泛的认知范围到更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要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必须“反璞归真”的揭示数学本质, “要讲推理, 更要讲道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 编制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电脑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 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探究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实施步骤

1. 情境的设置。

它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 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 才能进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现区域”。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挑战性,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优势, 多层次、多渠道地揭示复杂的现实和过程, 突出核心事实, 便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链。

2. 引导学生运用发现的方法, 提出假设。

假设是发现学习的基本模式, 也是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面对问题, 敢于提出假设的能力。在设计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因果关系, 正确推理, 使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着眼于事物的相似关系, 提出合理的假设。

3. 收集材料并进行实验验证。

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每一课件都配备知识库, 这个知识库既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获取知识库的信息, 也允许学生向知识库添加新的知识。在学生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多媒体课件的程序设计中设计一些导航策略, 为操作者提供多种导航选择, 便于学生及时作出动态调整, 引导其尽快的达到正确目标。

4. 利用计算机的作用, 师生共建

知识网, 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表明, 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利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逐渐建立一个知识网络。教师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 把包含不同教学要求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可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 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 从而真正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5. 总结巩固。

篇4: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文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以促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将其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丰富内容,进而,在巩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例如,在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PPT”的相关内容与语文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学“PPT”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借助语文教师在上课时所运用的课件进行讲解,然后,在基本的知识点讲授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对其完善。反之,在语文预习环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资料或者是让学生借助信息技術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自主制作成PPT课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应用巩固PPT的相关知识,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英语作为一门以工具性为特点的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而且,作文作为英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展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了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英语学科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教学有关“电子邮件E-mail”的相关知识时,我组织学生用英语写邮件内容与老师或者是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各个学科有效整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对各个学科价值的实现也有着密切联系,最终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张艳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12).

篇5: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们对信息技术及整合的理解是:完成信息的获娶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而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可看作是教育环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让数学更贴进生活,苏教版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出现,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解决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因为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学习,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 用多媒体出示物体的视频:开窗、开冰箱等门的运动,观光电梯、奥迪汽车标志、旋转风车、旋转门等物体的运动,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哪些运动现象是旋转?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得以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发展为以班级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和网络并举的局面。由于传统教学往往使学生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就是变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能使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展现知识情境。因此,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将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能使学生发现惊奇,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欢乐的各种情感体现,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使得各种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种多样,教育方式更显得活泼和有效,真正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将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关心的问题。

篇6: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听录音磁带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 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在上《喜乐年华》一课时,我先展示“神六”飞船及“嫦娥一号”发射的视频及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带来的骄傲与自豪,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豪情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气洋洋和热烈的氛围中学唱歌曲,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

又如,在学习《说唱脸谱》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出示唱、念、做、打四大功夫的视频片段,我为学生创设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环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跟着视频示范念一念有音调的京剧韵白,看一看京剧的武打动作,做一做京剧的的表演程式,让学生体会到京剧的韵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音乐教师自身京剧素养的不足这一难点,也让学生很快感受的到京剧这一国粹的魅力,自觉投入到学唱京剧这一活动中来,课堂也很快的成了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的舞台,学生一个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这些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美感,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

二、运用信息技术活跃音乐课堂,增强学生体验美的感受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最好是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因为通过录像,学生不但能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利用录音、录像的暂停、重放、快放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辩、鉴赏,还可以达到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上《雪绒花》一课时,我运用信息技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我先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过渡到听影片中的一首歌曲《哆唻咪》,再用图片引出雪绒花,最后学生学会《雪绒花》后,再看电影片段,欣赏其中的《孤独的牧羊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认识《音乐之声》中三首优美歌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作品的意境,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的中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更好地陶冶学生们美的情操。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音乐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我们在上《 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经过整理设计成一个“西洋木管乐器王国”,这里有各种木管乐器实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乐器的外形结构。音色辨别的时候,只要点击任何一种乐器的图片,便可听到对应的这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名家演奏这些乐器及名曲的MTV。让学生欣赏乐曲的时候,时而有音无画,让学生想象音乐中的情景;时而有画无音,让学生想象画中的气氛;时而音画同步,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信息技校的巧妙运用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于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使学生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想象力,因此对音乐的表现也更加准确。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的传统初中音乐教育,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看不到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阻碍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例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跳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人们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在上这堂课时,我将景色的视频录象设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起来,情不自禁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出欢乐舒畅的动作情境。然后,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篇7: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摘要】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文章提出,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建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最终要达到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大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文章还特别举例,以此具体说明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付诸实践。此外,为使整合过程更加完善,文章还指出了整合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题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的整合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目前有关论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文章与论著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却一直缺乏较有深度的研究,因而至今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不是立论依据不足,就是未能抓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呢?老师们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结果通常是以下3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整合(即整合的目标)?什么是整合(即整合的内涵、本质)?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即整合的步骤、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这说明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看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乃至根本措施。

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

通过以上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目标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到,我们对整合目标的确定,是首先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性质、功能入手,在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再自然地(而非人为地)导出其目标。因此只要稍加精炼与加工,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从上述关于整合目标的分析过程中,引申出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或内涵可以表述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应当指出,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4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一类改革不一定能触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教学结构改革才必然触动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要通过以上三个基本属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达到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目的。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用耳朵在听讲、用手在记笔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其缺点则是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容易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迷信权威,总之,不利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既有创新精神又有系统、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所以,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修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除此之外,媒体也要由只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直观演示教具,改变为既要能辅助教师教更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学,即还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则应由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改变为学生多种学习资源中的一种(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迷信教材和迷信教师。

一直以来,由于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忽视教学结构改革,从而使这种教学结构赖以支持的传统教育思想(片面追求知识传承与“重教轻学”)、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传递接受式教学)、学习理论(只重视刺激-反应-强化,忽视内部心理过程)一直未曾受到冲击,其严重后果就是抑制了一大批(甚至几代)创新人才的成长。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这种教学结构的改变,如上所述,有赖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营造的理想教学环境和由此形成的全新学习方式。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意义所在,本质所在。

三.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具体方法

由上述可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核心是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改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改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日常教学和实验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式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动态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特别是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一过程,动态地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在以上例子中,我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信息技术,自己做一份圆面积公式

推导过程的简易动态课件,这样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的印象。从而达到突显感知目标、优化感知效果、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却可以实现虚拟现实环境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因为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教学活动课“装修招标”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虚拟的现实情境——一个需要装修的房间,并配以语言描述:“只要你定出合理的预算,房间就交给你装修,看谁能招标成功。”然后,学生在虚构的情境中一步步去实现,先考查房间整理数据,通过长、宽、高的测量,计量出房间的面积,再调查建材情况,收集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装修材料,选好了再设计方案、预算经费,最后竞标评标,展示效果。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合作、填写,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主体教育、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民主化教学也成为广大教师的日常话题。但是许多学校, 许多老师只是轰轰烈烈地去讲, 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 老传统老方法照用不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 它有利于促进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方法的整合, 为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它大大扩大了协作的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基于Internet 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竞争、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这一内容时, 我先制作课件, 让学生打开系统后系统会自动提出学习目标, 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富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 让学生从网上在线学生名单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根据老师提前作出的协议, 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在教授“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 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 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 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 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信息传载功能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上方法真正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式的教学结构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一起了。这些方法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不单纯是老师主动,学生也主动起来了,真正执行了“主导——主体相结合”式的教学结构,实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兴趣,不拘一格,创造出适合自身教学环境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结构。

四.实施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日趋有效的今天,学生虽然在教学中越来越占主动,但老师在其过程中也要占主导,起引导作用的。在此,为了更加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实施,在此提出广大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导整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制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2.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现象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与某学科某年级某节课的内容相适应的资源却没有学到多少;如果片面地强调学生自主,就可能出现学生在网际资源的搜索中一片茫然,一节课下来还是一头雾水,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注意教师“导”的作用,这种导的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策略中,也体现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技巧。

3.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在影响个体成功的重多因素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媒体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机械地反馈。因此课堂上要加强小组协作、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活动、讨论、质疑,让学生从机械的人机对话中走出来,避免“心灵封闭”现象的产生,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总结

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有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

时也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应踏踏实实地竭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奋斗于创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构建的知识海

洋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1] 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9.33-39页

[2] 袁振国.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5-287页

[3] 胡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高等教育期刊.2003.07期

[4] 王红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高等教育期刊.2007.05期

[5]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7.04期

篇8:如何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利用双休日、假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课件制作等方面基础知识。但是, 通过培训后反馈, 我们发现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中, 而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 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又较薄弱,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 我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同行。

一、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

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无论是是学科教学还是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应该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想顾虑, 围绕素质教育观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 举例。让教师认识到, 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各类学校来说, 它几乎是实现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其次是针对教师的心理惰性, 强化信息社会和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的思想认识,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强化教师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各种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 教学必须凭借各种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仅仅凭靠经验, 很盲目, 经验是很重要, 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已有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按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软件的开发、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学科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重技术, 还是应该重应用?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且不说家庭电脑的普及, 在学校里也基本上做到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并且连通了网络。如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天呈几何级数字增长着, 我们是否能够运用自如, 是否能够找到自已需要的信息呢?这应该是当前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另一方面, 现代的通讯方式, 网络环境交流平台, QQ、MSN、BBS、BLOG、FTP等, 教师们是否在利用这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 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呢?再有, 利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Intel未来教育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综合实践学习、webquest、Big6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否了解, 是否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呢?我想:计算机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使用flash、autherware等几个工具软件, 更重要的是要力足于应用, 使教师了解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认清学科特点,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多针对性

每个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科, 需要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而将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同一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培训没有针对性, 使用案例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如果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将所学到的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将起到不良的效果。因此, 应在培训时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 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 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 培训内容, 使教师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培训必须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 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 有一个预期目标, 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到达一定的层次, 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 期望训练信息技术技能技巧, 特别是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所以教师训练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指导者必须围绕与迎合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 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 规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任务的时间,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

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上一篇:工人劳务的合同下一篇:第三节演讲幽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