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2024-04-30

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共10篇)

篇1: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把握学科特点,用媒体辅助教学 发挥自身优势,让快乐永驻课堂

周 建 君

英语学科,具有交际性、互动性的特点,尤其是会话教学,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词汇教学也课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竞猜游戏,来学习、巩固。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在逐渐地摸索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之路。

从上学期开始,我就在努力尝试为每节课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力求简单、实用。比如词汇教学,就准备好所有单词的图片,并自己为单词录制声音。让每个单词可结合图片逐个单独显示,当用鼠标点击英文或画面时,就自动发音。这个课件特别实用,我几乎每节词汇课都能用到,主要表现在

1、它可以用于导入:尤其是当学习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单词时,如狮子、大象这些动物词汇,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时什么?你知道用英文怎么说吗?那就让它来教教你吧„„

2、它可以用于操练,当学生学完所有单词时,教师可以反复点击这些图片,让学生跟读,分角色操练,比一比看哪组说得好。可以个别上学生模仿,看谁说得最好。

3、这可以用于巩固练习。我把这些词汇图片做成一个可以快速滚动的影片,可以随时让它停止或继续滚动。在使用时,我让同学发指令,集体说“GO”,图片开始快速滚动,当学生说“STOP”时,滚动停止,看谁能快速说出这个单词。因为图片滚动速度很快,而且这个完全是随机的,谁都无法预知下一个单词是什么,所以每到这时,同学们的兴趣相当的浓厚,纷纷举手来抢读。我观察到即使是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这时候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他们有时候说得不太准确,但我也决不责罚,只是给他纠正,并加以鼓励。

我还用它设计了猜猜看的游戏,找一名同学背向屏幕猜单词,还是由同学们集体发出指令,当画面停止时,请他猜是什么单词,给他三次机会,猜对给予奖励,猜错请他拼读一遍这个单词。我发现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同时,我也为自己做的这个简单实用的小课件而感到很欣慰。

词汇教学还好,可每到会话教学时,我就犯难了。因为每节会话课都有一个情境,简单的图片难以表达会话内容,而且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做一个复杂的动画,要花费很多精力,做一课、二课还可以,每节课都做,那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就在网上展开了大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现在已下载到了目前这套小学英语3-6年教材的全部英语课件。这套课件是用flash制作,质量相当高,相当完美,动画效果好,声音清晰,解决了我会话教学的难题。但别人做得再好,自己不一定适用。我就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把这些课件重新加工,修改,为我所用,感觉真的不错。

总之,我觉得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积极利用现有的设施,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潜力,抓住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发挥和利用多媒体的特长,使之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使用时,把握时机,加以运用;在使用后要及时分析,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才会使多媒体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实用。成为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的,学生老师都喜欢的教学方法。

篇2: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叶县高中地理组:陈晓娜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特别是01年开始我省使用了新教材,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从教学的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高中文科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地理困难个人认为可以从一下3个方面找原因:

1.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2. 存在不良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2)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3)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3. 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二、学习方法探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文中我提出地理课演绎式导读的方法————

地理课演绎式导读,是一种以阅读理解为基本形式,旨在指导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随着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过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日益成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地理课演绎式导读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吸收了整体、有序、反馈等现代教学原理,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构和地理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在导读中注意到几个方面:

1.让学生随心所欲,零散杂乱地阅读,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往往要在逐字逐句读完课文后才懂得意思。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 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3.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一下三类。

(1)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

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2)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3)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

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们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作为综合性学科的地理,对高中生来说学起来是有难度,但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学科特点优化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新课标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绩,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你给我写个评语吧

nana 23:46:43 学生就写

2(9)班

篇3: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 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常用的手段, 实验过程能让学生感觉很神奇、很有趣,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 上化学的第一节课时, 我就做了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用酒精和水按2:1配置浸湿手帕, 然后用夹子夹住点燃并左右摇动, 到火熄灭了, 手帕完好无损;还有碘使土豆变色、滴水生火等实验。学生看了后觉得化学是一门多么神奇的学科, 凭着孩子的那份好奇心和揭开疑问的欲望就和化学打上了交道, 并喜欢上了它。

现行化学教材里很多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 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素材, 并用这些素材把学生引入到化学课堂学习中去, 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比如, 学习原子、分子的知识时,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这些微粒之间有间隔。我准备了一袋小石子、一袋沙, 让学生把这两个东西倒在一起, 然后问学生:“混合以后还是两袋吗?”学生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实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结论,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他们心中的探究欲望就被调动了起来, 就会以十分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化学课堂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了学生的“学”, 教师成了课堂的“演讲者”, 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听众”和“容器”, 思维被紧紧地束缚着, 谈不上什么创新, 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受到严重的挫伤, 更变不上“创新”, 这和我们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格格不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 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 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化为注重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共同发展, 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化学课堂上要突出学生为主体地位, 摆正教师为主导地位, 通过师生双向互动、生生互动, 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化学课堂, 要把“课堂”转变为“学堂”。学生自己能摘到的果子, 老师绝不代劳, 学生够不着的, 老师只负责给把梯子, 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很难发现的老师要通过启发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也会因此变得思维敏捷、富有朝气。

三、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化学的方式。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 精心准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把科学探究活动贯彻到化学教学中去。从“读化学”、“听化学”, 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分子”时, 我先往自己身上喷香水在教室里走一圈, 让学生都闻到了香味, 然后提问:“香水喷在我身上, 为什么你们会闻到香味?”从而调动学生探索欲望。然后让学生做实验:1.向盛有少量浓氨水的小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2.将白色滤纸制作的花喷上无色酚酞试液, 放在盛浓氨水的瓶口。3.将另一白色滤纸制作的花喷上浓氨水, 放在盛酚酞的瓶口。学生观察颜色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就有了疑问:第一朵花并没有与氨水接触, 为什么会变红?第二朵花为什么没有变红?最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究活动中学习分子运动这个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学习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现由被动接受式为互动探究式。

四、多维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 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如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去评价。除了评价学生学习了多少化学知识外, 还要对学生在学习化学中遇到问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评价, 及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探究过程中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的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

总之, 化学教师要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需要化学教师全面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 也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 化学教师如何抓住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 全面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从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探究的策略、评价方式的创新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篇4: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关键词]地理学科;特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是指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所具有的本质区别及突出的特征。结合我多年教学经验和与同仁的探讨交流,中学地理学科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地关系理论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居特殊重要地位、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必须广泛联系实际。

一、人地关系理论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

人地关系理论是阐述人与环境关系之间关系的科学理论,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结构,所以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影响着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对地理教学也有直接的、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人地关系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纵观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也受到不同的人地关系理论的影响、制约与指导。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前,地理教学受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长期影响,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在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同时,又受到“唯生产关系论”的影响,后来,在现代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中学地理教学才真正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的指导地位。

人地关系理论是通过下图的途径指导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首先,人地关系理论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目的与教学内容,之后,通过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再影响到教学方法,以至于教学形式。

例如:在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的影响下,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就不仅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而且要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其教学内容必然是以认识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学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制约下,教学方法自然就需要向利于培养地理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方向变化,而教学的结构与形式则向灵活多样,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向发展,以便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是明显的、巨大的,它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由于地理教学具有特定的学科教研对象----地理环境所致,当然也是地理课与其它学科显著的区别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包含着无机与有机过程、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其知识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又是一个有乡土地理——国家分区——国家——大洲的分区——大洲——世界——宇宙环境等组成的地理空间系统。因而这是一个内容复杂、范围宏大的认识领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有机的整体;它是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融汇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地理知识体系。因而地理教学内容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则表现在其知识内容都是反映具有明确界定范围的具体区域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换言之,即地理教学内容都是以具体的地域(小到以我国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乡土地理,大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地理概述)做为认识和研究的单位。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这三个特点对地理教学过程有很大影响。例如: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易于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建立联系;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形成观察认识事物的整体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确立综合——分析方法在地理教学中重要地位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区域性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空间概念的教学,并且也是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比较法的原因。

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与区域性也是由地理课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由于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特殊层次,这里是地球上能量转换,物质遷移过程最为复杂、剧烈的地域,因而形成了地理过程的复杂性,这就是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性的基础;而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或称为系统,这种特点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或统一性,称为地理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基础;同时,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状态的,例如,地球的球形导致了表面吸收太阳能的地带差异、地球表面形态导致的水陆分布的不均及陆面高低不平、各种物质及其运动分布的不平衡……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地理环境内部的差异,这又成为地理教学内容区域性特征的基础。可见三个特点同出一源,且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其研究对象的特征。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地理教学内容统一的特点,在一起共同影响地理教学过程。这在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中是少有的。

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居特殊重要的地位

如何正常、有效的地理教学都要充分利用地图,因为地图既是地理教材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即地图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因而也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地图之所以能在地理教学中居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地理教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及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地图本身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条件和功能。主要表现在:

1.地图是研究地理环境的有效工具

地理环境是规模巨大的,无法直接进入课堂为学生直接观察与研究。而地图采用特殊的地图表现方法,将这一巨大客体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认识与分析地理事物成为可能。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复杂多样,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更是纵横交错。很多本质的特征与联系又常常被表面现象所掩盖。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地理教学过程的困难。而地图则可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运用地图符号具体而又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地理环境本质特征和内部的联系。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分析地理环境的复杂要素及其联系、并从中揭示地理规律,提供方便的条件。endprint

地理过程有很多是周期性的或长期、缓慢进行的,这也给观察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困难。地图可同时反映地理环境在不同时间序列中的状态,表现出地理过程各阶段的特征及演化发展,从而克服了时间延续过程的障碍,很好的解决了上述困难。

2.地图能充分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三个特点

地图用经纬坐标准确地再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用各种符号表现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因此可在小的空间范围内(图或图册中)容纳大量的各种地理知识,比如地理事物及其空间位置、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结构、地理事物的演化与发展等等。这正是反映地理教学内容广泛性特点的有效手段。

地图可将研究的地理事物同时表现在图中,例如:同时展现出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同时展现出不同地域等,这种同时表现研究对象的性能,有助于揭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整体认识地理事物。而这正是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综合性特点的必要手段。

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它不仅准确反映出地理事物的位置,而且也能正确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范围;它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结构,即区域地理特征,也可以反映它们的差异,即区域差异。无疑,地图是完全可以反映地理教学内容的区域性。

正是由于地图具有上述的功能,它才成为地理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与教学内容结合最为紧密的教学用具。进而地理教学与地图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成为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

四、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必须广泛联系实际

由于中学地理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由于地理教学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地理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广泛联系实际。

1.联系乡土地理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学生生活居住的家乡,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就成为学生建立真切、正确的地理表象的基础,是学习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准备知识。在教学中要尽力联系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尤其在最初建立基础地理概念时,例如:学习地形、天气和气候、水文、土壤、人口、工业等等概念,更需要由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入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容易学,学的有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而且接近生活实际,可以与学生多方面的日常生活联系,例如:天气预报与变化、旱涝汛情。环境保护、旅游生活、交通运输、农时节气……都与地理知识有关,教学中联系这些知识,并且用地理学科知识加以解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认识能力。

3.联系时事政策

在地理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涉及我国国情、世界政治及经济形势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了解与分析国内外时事,正确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有积极作用。因此,联系时事政策不仅是地理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政策教育以及认识国情形势的重要途径。

4.联系其他相關学科

地理教学可以与很多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联系,其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历史、政治、人口等社会科学知识。由于是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所以又称科际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沟通各科的教学,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参考文献

[1]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初、高中地理教材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3]中学地理教学法

篇5: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是培养垮世纪人才的摇篮。而体育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体育课、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其中以体育课教学为主。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 体育教学对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校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风建设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校容校貌。

体育课是学校各门课程中覆盖面最广, 学生人数最多, 影响较大的课程, 这就为我们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智力活动外, 学生的整个有机体都参与活动, 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在制订每堂课的具体任务中, 从学生、教材、教法和教学条件等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措施, 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呢?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先了解体育教学的“六性”, 即: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和交往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 严密课的组织教学, 处理好突出事件, 发挥集体力量等, 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下面根据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 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集体性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共产主义思想。

二、表现性

中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信心、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和敷衍了事, 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 做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善于观察, 沉着应对, 发现问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三、竞争性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完成课的任务, 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充分体现出竞争性, 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做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争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模范事迹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如上球类课时, 要求灵活果断, 有整体配合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 有恒心, 肯吃苦耐劳, 敢于克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使他们在成绩面前胜不骄, 败不妥,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四、规范性

在教学中, 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规范学生的言行, 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全过程, 如果堂常规、竞赛规则、规程等, 用这个常规、规则作为教学、训练的规范, 使课顺利进行, 做为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和遵法守纪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训练中得到教育,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提高控制能力。

五、实践性

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例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 维护集体利益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 认真讲解技术动作并提出练习的要求, 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 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怕累的心理, 运用心理暗示法, 暗示自己体力好, 感觉也不错, 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 用注意力转移法, 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 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 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进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六、交往性

体育教学中, 交往性表现较为突出, 教学形式常采用的如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等, 有个人之间, 个人与集体之间, 校际之间, 我们要求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 要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尊重对方, 讲文明礼貌, 虚心向对方学习,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相适应的上进、好学、友爱的观念, 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使学生思想水平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交往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篇6:把握教学起点促进有效学习

一、关注思维感知的空白处

儿童的思维分为两种: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具体形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对于一些难解释或者远离学生生活的词语,正是学生思维感知的空白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具体形象思维引导孩子识字。

教师在这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中的有关情境,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庄严”,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关注课前预习的朦胧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同时预习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还能快速地把握住教学的起点,利于执教者根据教学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新课标明确要求中段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因此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应该有个预习的积淀,到了三四年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所带的班级一直很强调预习习惯的养成。正如海量阅读创始人韩兴娥在《踏上阅读快车道》中所阐述的:“在低年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但单独挑出生字就不认识了。这不要紧,只要能大量阅读,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认识了。”预习最重要的是读课文。进入二年级后,预习的要求为三点:1.读一读,熟读课文。2.理一理,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通过预习,简单的生字学生自己掌握,课堂中重点解决不会的生字词,教师站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点上出发,提高了教学效率。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陆虹于今年10月份在杭州执教《风娃娃》这课时,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这样设定的:通过前置性预习作业单的练习,重点将带读词“纤夫”。这一目标的设定准定地站在了学生的起点上,以此为教学起点,为学生创设主体地位的课堂。

片段1:

师:有一个词我们班有32个同学认为很难读,有29个同学表示不理解,有谁能帮助大家?出示词卡“纤夫”

生回答并正音。

这一环节,师敏锐地获取信息,通过例举渔夫,农夫,车夫来迁移理解纤夫和纤绳的意思。

关注预习的朦胧处,这种起点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有利于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

三、关注能力的薄弱处

据心理学家分析,每个人的一般能力如感知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和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都不同,学校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并通过适当的课堂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使用等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速度,立足于能力的薄弱处,实现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段学生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不丰厚,方法没掌握,写话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我认为低年级写话可以进行仿写训练,填空训练,续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二上《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在第二课时实践环节,学生们以生活为本,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式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模仿课文进行训练。

教师以能力的薄弱处为教点,既不能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后进生,忽略学生的内心感受,也不能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鼓励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教师需要站在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将心比心,从儿童出发,以儿童的意识去探索课堂,这便是新课改所提倡和追求的人文精神。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展开想像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在乐学、善学和会学中快乐成长。

篇7: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一、转变教学思想,感受学习乐趣

对于课型研究,最重要的是对于教学思想的把握。一种好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师正确并且合理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之下才能够不断的绽放出光彩。在小学英语课型研究的教学课堂之中,教学要能够呈现出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是要能够不断的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要不断的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贯彻下相关的教学思想。

首先,教师要能够不断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教学相关方式,教师不再是一个很简单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还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指引者。此外,教师要能够不断的抓住学生的一个兴趣特点,为学生去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

例如,在中年级单词“bear”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以旧代新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pear”,然后教师再擦去首字母“p”把它换成“b”,并把后面的音标/ɛə/书写在黑板上,通过这种方式,很直观的呈现出语音,并带领学生更好的认识单词和句子。

二、建构基本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规律

根据小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以及语言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规律性,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能够把握住课型教学的基本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通过预习,进入到情境;呈现任务,导入课文知识;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展开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学习新知,巩固课堂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后的总结,布置相应的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不断的完善基本的教学模式,把握住学生在学习中的规律。

例如,在学生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Unit 5 Signs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进入到教学的相应的情境,之后,通过相应的教学任务,将有关于signs的知识进行课堂的导入,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单元分析和讨论,逐渐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不断的增强学生对于相关标识的辨识程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相关标识的认知,完善对于英语课型的有效把握。

三、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课堂实践

课题研究的开展必须根植于课堂实践。课堂虽然是小小的,但它的时空是无限的。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告别浅层次的教学手段,就必须要丰富课堂的导入形式,避免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导入,保证学生们能够有积极性去学习。例如在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时,教师除了用多媒体单一的进行课程的导入,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谈谈对于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节日的习俗和感受,让学生们能够以很好的情绪来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积极的参加学校或是社会组织的教师的培训,让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能够得到相应的改进。例如在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下Unit 6 In the kitchen时,教师在进行有效的备课之后,还要能够去了解到厨房里很多东西的用途,从而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的常识,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来学习小学英语的知识。

此外,老师还要能够深入的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设计一些游戏的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把握好知识。例如,在教授译林版小学六年级上册Unit 5Signs时,老师可以将No eating or drinking、No littering.、No parking、Danger、Wet floor等标志写在小纸片上,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学生进行抽签,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抽到的主提以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记牢,而且也将学生的积极性放大到极致,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情境中更加欢乐的掌握相关的课堂知识。

四、结语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每位英语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对于课型有效的进行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更好的实现自身发展。

摘要:对于小学英语,在课堂中常见的有下面的几种课程类型:词汇和句型方面的教学;阅读方面的教学;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以及作文和联系方面的教学。因此,通过对于不同课型的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是为了让小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更加清晰化的课型,更好的去解决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的明确和坚定,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型研究,小学英语,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树华,文兵.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分课型模式的动因与可操作性[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03:21-25+75+95.

[2]宋亚琴.设计有效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和操练[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1:164-165.

篇8: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一、选准“角度”,巧用历史模拟法,让“模拟”亮点迭现

所谓“历史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历史情景的“脚本”,由学生扮演历史情景中的角色,再现历史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历史情景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历史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历史课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地认识到:“历史情景”的选取至关重要。情景选得好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情景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到底如何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其二,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二、保证“广度”,化用辩论探究法,让“辩论”惠及众生

“分是非、明同异”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个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在人民版《必修三》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题——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必修一专题七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科举制度进行比较,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辩题——科举制与近代西方考试制度作比较,“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让激情绽放智慧之光”,实践证明,“辩论探究”法确实是一个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团体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对社会冲突热点的关注也非常符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但“妙法”还需“巧用”,假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能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我想辩论所迸发的智慧火花就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共享:(1)辩论所需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班学生都成为辩手。可通过组建“智囊团”等办法,将“少数个体作战”变为“团体协同作战”;(2)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很可能偏离“辩论探究法”的初衷,完全以压倒、战胜对方为目的,出现“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局面。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肯定学生的多元观点,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三、挖掘“深度”,活用展示感悟法,让“展示”感悟人心

“展示—感悟”法,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然后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举办资料图片展、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来展现成果,从而达到“认同思想、激发情感、明确价值”的目的。这一探究方法适合于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学生展示的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生一味地堆积、罗列资料,而忽略对资料内涵的挖掘,出现课上“精彩纷呈”、课下“过眼云烟”的情况,最终只会让探究课程流于形式。可见“展示感悟”法看似简单,但要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要做好“事前指导”“事中引导”与“事后总结”,即搜集资料前要向学生明确此次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展示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掘资料的内涵,展示结束后更需要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获得真正的心灵感悟,让问题挖掘的“深度”与资料拓展的“适度”完美结合。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组织历史学习与探究课这一新型课型,笔者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探索,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提高。总之,面对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型,我们要不断学习,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课程,研究新课型,提高自身的素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历史学习与探究课是块肥沃的土壤,相信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这块阵地上我们一定会大有作为。

篇9: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关键词: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适应新世纪竞争的合格人才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设置情景,鼓励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品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 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好学生那强烈的探索欲望,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重接收、少参与,按照老师设计好的路子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适时设置生动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情景, 增加他们思考的兴趣,由此去鼓励他们思考和创新。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植树,五年级4个班每个班植40棵,六年级4个班每个班植50棵,两个年级一共植多少棵树?”传统的教法只要求用两种方法:(1)40×4+50×4=360(棵)、 (2)(40+50)×4=360(棵)。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在一阵沉寂后,变得热闹起来。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计算:假设两个年级每个班都植50棵,五年级就少植了4个10棵,就是50×8-10×4=360 (棵),”另一个同学说:“我和他的差不多,我先把每个班当做40棵来算,然后,加上六年级多的4个10棵,就是40× 8+10×4=360(棵)。”当我准备结束时,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办法,我把每个班当40棵来算,六年级正好多40棵,不是又可以当一个班来算了吗?所以,我觉得可以这样算:40×9=360(棵)。”同学们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我也对他们的创新感到骄傲。毫不吝啬的加以表扬。以此来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创造性思维也容易被激活,只有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才能起到对培育创新思维的催化作用。

二、提倡自主,活跃创新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点拨、 启发和引导。教学中力求做到新知让学生去探索,课本让学生学习、疑难让学生去讨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规律让学生去寻找、结论让学生去总结,从而促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想象因素,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活动、想象的空间,发挥每个人主观能动性,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集合集体的力量,让思维更活跃一些,达到“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提出如果给我们长9米宽6米的教室安地砖,现有边长30分米、1米、1.8米的地砖供选择,你准备怎么办?有的说买1米的,这样不浪费,有买30分米的,说搬起来方便,有买1.8米的,说看起来更美观些。说法不一而足,像这样课堂上让学生去思索、去质疑、去讨论,逐步养成会问、善问的品质。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三、因势利导,教会创新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老师的“教”变成“引”,要把学生的“学会”变成“会学”,“会学”在于让学生掌握学法,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目的是 “渔”,而不是“鱼”。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鼓励大家自主选择方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把里边掏空装沙子,有的要学曹冲称象,用量筒来量,还有的要把它切开来计算…•我在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后,也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 然后,再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手段来演示,明确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推出结论,像这样经过操作、讨论、 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

四、联系实际,强化创新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习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我在教学容积时,增加了一项实践活动:测量家用油桶的容积,第二天上课时,很多同学都不知如何下手,因为油筒的上半部不标准, 没有公式可用,只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先倒入一些水,算出体积,然后再把筒倒过来,算出空余部分的体积,两者加起来就是油筒的容积。说实话,连我都惊异于他的表现,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篇10: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活动一: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开展了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结合教学相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的家庭》中,本单元英语语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对于家庭成员的英语称谓词汇,梳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家谱的形成,并运用家庭成员的称谓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教学中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词汇较多,英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民汉学生,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针对学校的汉族班和双语班,针对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民汉学生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对于家访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包含家访的家庭成员照片及成员的称呼,联系电话及家族的大或小,这样增进了教师对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充分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借助课堂主渠道及形式各异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参与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风俗习俗和餐桌礼仪》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研组采用不同的教研活动途径,倡导民汉师生体验参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民汉学生过生日时相互邀请,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日过法,进一步增进民汉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民族团结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在民汉教师中我们相互参加婚礼庆典,了解不同的婚庆习俗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相互邀请,如古尔邦节时,维吾尔族的同学邀请汉族学生到家中做客,感受古尔邦节的节日氛围,在开斋节中,相互邀请,体验开斋节的不同特色,而在汉族学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时,就有了不同的体验和参与,享受中秋节的月饼,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美味的月饼》中享受端午节的粽子。在圣诞节时,民汉师生共同参与庆圣诞节活动,有手抄报竞赛活动,百词竞赛活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等多种英语特色的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主动与和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举办了七年级民汉学生的英文手抄报竞赛活动,选出并展示了获奖的民汉学生的作品,创造了圣诞节的氛围。在八年级的民汉学生中开展了名言警句,佳篇佳句的英文书写竞赛活动,展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展示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在九年级的民汉学生中,我们开展了英语现场作文竞赛活动,全校2200多名学生参与庆圣诞节活动,获奖的民汉学生共230人,有民汉教师20人获得了优秀指导奖,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体民汉师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活动三、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不同民汉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平台,各民族中小学生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重过程

在英语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过程促进民汉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二部分《风筝是什么材料做的》中,我们了解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分别通过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展听听力、放风筝的家庭活动,让民汉师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特色的习俗“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加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爱家爱校的效果。

活动四:加强我校汉语班和双语班的班级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民汉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备试讲活动。通过主备试讲活动发现了汉语班和双语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目的明确---主备试讲活动要求,根据七八九年级的教学任务安排主备试讲活动,提出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每位老师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讨论:新教材中英语教学不同课时的处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上好听说课-----对话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课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效率的技巧;英语预习导学案的模式;如何把小组合作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学习的技巧、对话背诵及课文背诵的检查如何落实;课堂上怎样落实英语书写;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困惑。

七年级的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备试讲活动开展;

八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九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其次,民汉教师通过教研活准备主备试讲内容---集合众人之力,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后,我们民汉教师面对面的对于北京支教教师的展示课及主备试讲活动进行研讨,翟启勇校长对老师们的发言做了点评,并对所有老师提出要求:要注重团队合作,重视优生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的心理里辅导;教学固有方,教而无定法;教者需切磋,唯需适学情;资源要互补,全面且典型。我校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和指令性优势,确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章、有序的开展。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安保科长下一篇:20110914周市长调研定海沈书记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