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024-04-09

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精选10篇)

篇1: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海无涯苦作舟”“开卷有益”等等名言无不揭示出读书的重要作用。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发智慧和锻炼才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觉得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阅读量是严重不足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课岗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外,要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多关注新闻,看看外面的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其次,还应引导学生适当精读优秀作品,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知识:“”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对于精彩片段,要打好笔记,做好记忆,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使他们终生受益。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有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总认为学生看课外书是看“不务正业“。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题„„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试想,学生每天用半小时时间抄3遍字词,以确保听写不错一个字和让他们每天用10分钟有的放矢地练习难字,用20分钟读课外书,哪个更好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就如同蜜蜂采蜜,只在一朵花上去采,能采多少蜂蜜,只有把目光放远,把目标放大才能采到很多的蜂蜜。我们读书不也是这样吗?单单课本上能有多少知识,只有博览众书才能如滔滔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和良好的人格魅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数千年来各种文化艺术珍品浩如云烟,多不胜数,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大爱精神,对于我国现在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正如我们虞城县第一实验小学所倡导的,一切的出发点,就是让孩子具备最基本的做人素质,别无其他。新的文化自信就是让读到: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夫”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真知灼见,钱三强”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的深情呐喊„„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三、有助于加强孩子的爱国注意教育和文化自信的意志。

今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加大,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良秀不齐,很多不健康的思想大量传播,给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而大量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老师引导下有选择的阅读,有助于把祖**语素质与爱国主义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领略中华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古人曰:“乡音一曲泪千行。”可见母语的情感力量。给学生以时间,发学生以激情,使之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大量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是铸造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化作品,更是如滔滔江河,是学生取之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中国语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那“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含蓄,那“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创意,怎能不叫人“口角噙香对月吟”呢?多读,是增强对母语情感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传统语文教学观到大语文教学观是一个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化过程。它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以学会学习,促进人格与个性全面发展为重点。从这一理念出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保证,自主学习习惯必须得到培养。现在,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在呼吁不要把读课外书变成“地下党活动”,“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转为开放式阅读,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华罗庚说:“历史上繁重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不开自学,光是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的。”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篇2: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语文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产生快乐情绪,增大学习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能得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环境,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声像画面的交融,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课堂与社会的拓展,使语文教学呈现多姿多彩,充满魅力。为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适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字化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为优化语文课堂创造条件并注入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满足学生的感官需要与心理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资源对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利用数字化资源引路。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数字化资源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数字化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师巧妙的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数字化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

又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数字化资源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升华情感。

运用数字化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象,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联系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求异畅想,促进升华。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数字化资源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数字化资源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数字化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数字化资源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四、课外延伸,发散思维,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篇3: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以“影视阅读”为引子, 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外阅读相衔接, 可以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 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 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 配合教师的辅导, 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影视阅读”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阅读理解, 从而熟悉课文内容, 并写简单的观后感。比如在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后,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观看了这两片影视作品, 进行了影视鉴赏, 并针对其做了影评, 从而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随着《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搬上荧屏,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高涨, 我们抓住这一契机, 在班级中开展“看电视, 读名著”的活动,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观赏的感受和见解, 并在阅读课上对其中的经典段落进行阅读赏析, 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让学生通过观赏感受名著的永恒魅力, 从而感受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二、读书活动多样化, 激发阅读热情

1. 生生共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 在学校, 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 适时做好读书笔记, 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 师生共读。

我在《诵读经典诗文, 培养学生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中, 做到即每天早读十分钟, 每节课前三分钟的诵读, 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 (或书籍) , 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 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 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 促进师生共读,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 亲子共读。

在学生中倡导“与父母同读”的新理念, 并指导他们把这一理念运用于家庭之中, 努力创设学习型家庭。这是深受学生及其父母喜爱的课外交流方式。

三、加强阅读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朗读,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 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感情朗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的时间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开始崭新的每一天, 在书声琅琅中度过愉快的每一天。

二是默读,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 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 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 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 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 因而速度就快得多。默读时也忌唇读, 因为唇读虽然不发出声音, 但同样也会影响阅读速度, 默读时, 可以边读边思考。

三是精读,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 然后通解一句之意, 又通解一章之意, 相接连作去, 明理演文, 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 教师可以用这些作品为材料, 指导学生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四是略读, 不要求对读物逐句逐词地进行阅读, 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 以求迅速地掌握读物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往往采取跳读的方式, 由段首扫视段尾, 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 进而把握全文主旨。这种阅读的目的, 是为通览全篇, 取其精华。

五是浏览, 浏览就是对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做一个大致的浏览, 了解全书梗概, 以便确定是读全书, 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六是跳读, 在阅读过程中, 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 把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七是速读,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八是摘记, 对好词好句可摘记在卡片上, 过一个阶段再作归类整理。九是旁注, 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 也可以在文末就全书的心得作注。

四、活化课程,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 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创造活动。

2. 表演课本剧。

3. 布置实践性作业, 锻炼实践能力。

篇4: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53-01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就是指通过大量课外阅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正确价值观,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意义

勿容置疑,课外阅读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举足轻重。作为合格而优秀的语文老师,就要紧跟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切实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引导;要勇于探索,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体验丰富的生活情感、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课外阅读是一个实践提高的过程,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要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高瞻远瞩,了解现代社会要求新型人才,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离开了课外阅读,再谈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就是奢望了。

二、现状

近几年来,好多学校及老师就课外阅读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有了足够的认识,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新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小学阶段至少要完成60%,要达到这一阅读量就必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了也将全面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策略

1.构建立体化课外阅读模式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说明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现在有一些“另类”的语文名师甚至只用较少的时间授完课文,利用余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学生读写能力显著增强。作为语文老师,要开拓思路,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到课内促课外,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结合班级具体情况,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语文课内外教材内容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

(2)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语文知识运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条标语,一则广告,一次随意的对话都含有语文,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3)文本与超文本的阅读相结合

开设阅读欣赏课,利用课外阅读教材,运用电化教学、网络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边看传统文本、边听文章的朗读,边欣赏动人的音乐、形象的画面,通过反复听、认真读提高朗读能力,提高理解感悟词语、句子、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引导学生仔细推敲传神字眼,品味优美的语句,感受句中之情,言中之意,从而加深对语言美的体验。

2.多途径探索课外阅读活动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如建立“班级图书架”,倡导学生积极把家里的相关书籍捐献出来,或者同学们自己买到相关的图书,摆满图书架,持续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老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建立“家庭书架”,让书香弥漫他们的校外生活,力求做到学生在家中有书可看,有书可读;成立读书社团,开展多种集体读书活动,让学生自己介绍读到的一本好书,或者在同学们之间开展讲故事比赛及一些优秀文章的读后感交流会等,同时,尽量利用各种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竞赛,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这些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展亲子阅读,让家长让参与进来,既拓宽了课外阅读渠道,也提高了课外阅读效果,还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结合班级条件,设置作品栏,可以方便全貌地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文章,尽可能推荐在报纸上发表,给予奖励,奖品虽然不值钱,但却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课外阅读保持兴趣。

多途径探索课外阅读活动,就可以很好地融合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多种手段提高课内外阅读效率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只有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才能提高阅读效率。明确阅读目的, 提高主动自读能力,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阅读,让学生主动自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阅读目的明确,他们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中来,才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2)传授阅读的方法

语文老师要要指导学生阅读,传授给他们科学健康的阅读方法。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提倡课外阅读,但如果一个人的阅读没有选择性,见啥书读啥书,有时候不但无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还是虚度光阴,没有丝毫收获。学生是否能够选择正确的书籍,决定了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效果。绝大数小学生大都不清楚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要读那些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也是学生应该选择的,这样就可以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促进。

篇5: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论开展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积极

周新桥

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什么广大学生对各种课外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外活动有什么特点?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对此,本文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课外活动的广泛性和实践性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的重要原因

课外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指除学校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由学生开展或参加的各种活动,包括周会、团队活动、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卫生和活动等等。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许多特点。表现为:

其一,课堂的狭小天地,也可以不受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能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或者只要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可以开展。

其二,多样性。由于课外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和参与到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去,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呈现多样化。

其三,实践性。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或环境,设计、组织或实施活动内容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学生通过动手,通过体验,通过活动去丰富自己,因而课外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四,自主性。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学生可以充分挥自己在课外活动中主体作用,即课外活动具有自主性。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活动量大,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的、多层次的和多色彩的立体生活。正是由于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满足了他们的求知、发展和实践的需求,诱释出他们青春活力,才使得他们对课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也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二、课外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课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对政治、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的兴趣和才能。例如,我在组织学生智力竞赛时,争取各科任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将广泛涉及到中学各科教学以及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航天等内容的知识点大量编选到基础型和应用型的智力竞赛题中,这样做不但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而且还深化了课堂教学。又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加了知识量,积累了大量作文的素材;通过时事大家谈,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了时事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政治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等等。再如,如果说化学晚会通过化学游戏、化学文艺节目和趣味化学实验把学生带入到的一个新的化学天地,那和化学小组的活动,则是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和探索了。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知识互相交织在一起,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仅仅以为课外活动就是玩玩跳跳,将课外活动降低到游戏的水平,那就会犯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错误,甚至对学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事实上,课外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课堂学习的作用是明显的。如前所述,知识型的课外活动已

[1] [2] [3]

篇6:发挥“课外阅读”的教学作用

摘要:设置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为目的。本文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实例明确了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作用,探讨了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使用技巧。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作用与方法

随着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教科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设了一种以卡片形式出现的小栏目――课外阅读栏目,这些内容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近年来,我市中考生物试题中对课外阅读栏目的知识已有涉及,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多数弃而不用或流于形式。那么怎样利用这部分内容,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说明:

一、重视“课外阅读”设置的作用

1、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科书的每一节都有五大系统组成,即目标系统、图文系统、活动系统、评价系统和拓展系统,其中课外阅读是拓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上的“课外阅读”有48个,其分类和数量如下: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科书“课外阅读”统计表:

这部分内容是对教科书内容的铺垫和延伸,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过去的生物教学由于偏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中心,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不够。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1]。如:“科学、技术、社会”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科学家的教学”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的意义;“生物学与文学、艺术”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生物与文学艺术的联系,渗透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流利而有思考地阅读。”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养成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课内活动积累知识,还能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例如,学生对“无土栽培”的阅读,能使他们认识到植物细胞的全面性,激发他们去寻找更多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促使他们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4、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阅读材料”大量介绍了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意识。例如,“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发现的头盖骨化石丢失的原因,使学生了解了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在人类进化中占据的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意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使用技巧

1、加强与课堂教学的巧妙结合。如何将部分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多年的生物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融入了新课的教学中。例如,在“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一节的设计中,我采取让学生阅读“营养师”这则材料作为新课导入。学生发现营养师是学过医学和营养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对不同需要的人如何设计合理的食谱,那可是营养师的功劳。于是,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急于了解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这样学习新知识轻松自然。又如,学习了“血液”一节的知识,学生急于了解人体血细胞的知识,因而我指导他们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帮助他们疏理知识点,如骨髓、干细胞的分化、脐带血等内容,促使他们了解我国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生物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通俗易懂,是我们引入新课的好材料。它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改、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学习能力[3]。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状况适时指导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提出阅读提纲、组织学生讨论、解答阅读中的疑问。例如,学习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后,指导学生阅读“第七类营养――膳食纤维”,有利于学生纠正日常生活中的偏食习惯,从而合理膳食,全面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3、举办课前3分钟“演讲”。课前3分钟是语文课多年来许多教师采取的一种方法,我适时迁移到了生物课堂中,效果较好。例如,在进入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中,课前布置,按学期初班内安排的演讲人,在朗读“寄予植物的情怀”的基础上,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植物。学生置身于文学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生物学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不仅渗透了人文精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机会。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课属于“小学科”,历来不受重视,学生课下完成阅读的主动性很差。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课堂教材研究所,八年级(下)教师教学图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莫燕芳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生物学教学,2009(5)20-21。

篇7: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并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还相应地在各个年级段提出了“喜爱图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等具体目标。目标的提出使得课外阅读的地位更显突出。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课内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什么由不得学生,怎样学也往往由教师设计,答案总以教参为准,哪怕教参有欠缺甚至有错误,因为“拿分要紧”,因此课内学习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重,一般很少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课外阅读就不同,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读什么,怎样读,接受哪一种观点,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生从课内学习步入课外阅读,就好像关在房间摆弄玩具的小孩跨出房门走进了大自然。

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教师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加快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阅读文章。而所谓的“课外阅读”则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所以独立性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质。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是以对读物的内容理解为前提,对读物的利害鉴别为关键,对自身的行为调控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品质,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在自制力的“保驾护航”之下,学生从事课外阅读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那么,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提高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效益。“潜移默化 ”这个词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认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把书介绍给学生,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看书往往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与好奇心就是学生阅读的导火线。要让学生愿意看,喜欢看,我们就要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我向学生介绍书时,从来不规定他们读什么书,写多少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也不规定要摘抄多少好词好句。我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上,注意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等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时,才给学生介绍适合他们看的书。开始,我主要是结合教学把书介绍给学生。因为小学语文的教材都是充满童趣的,所以学生对故事性的作品最感兴趣。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都是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的,适合小学生的兴趣。我每教完一课书后,学生总会提出很多问题,他们刨根问底,好奇心、求知欲很强。每到这个时候,我便趁机向学生介绍同类型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建议他们下课后去看。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就把《安徒生童话》介绍给大家;讲《四个太阳》、《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后便介绍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讲《荷叶圆圆》一课后,便介绍学生读《和大自然交朋友》。这种借机引导的方法效果很好,下课铃一响,学生便围着我,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向我借书。这时,我就把书送到他们手里,并说:“你们读完后找个时间讲给我听听好吗?”他们回答说:“好!”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老师说的话都会很认真地听,对老师介绍他看的书更会认真地看。这就达到了从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了。

二、借助讲故事诱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的喜欢程度很深。他们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现在的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听故事了。等到他们上小学,很多故事他们都已经听过了。我们在讲一个故事的名字的时候,往往就有学生会说自己听过了,这怎么办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会变,要自己改编传统的故事。要告诉学生,老师讲的这个故事跟你听的不一样,不信,你就认真听,听听哪里不一样。教师改编后的故事要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要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当教师讲完故事以后就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比如我讲《绿野仙踪》或者《小王子》故事里的第一节,然后让学读余下的章节;比如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在哪张报纸上看到的,那个故事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要借助身边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把班上的图书角、岭南少年报天地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书看,有故事听,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讲故事的形式也可以多变。除了我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我每周抽出一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说”,让大家说说这个星期都看了哪些书,里面有什么好故事,里面有什么精彩的好句子跟好词语,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务必人人参与,让大家都来感受一下阅读的美好。逢双周就开展“一人一文一感受”活动,即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连环画)要求学生说清其内容、说出内心的感慨、列举出生活的例子等等;单周开展“一人一故事”活动,讲发生在身边的或者书本中看的或从别人嘴中听到的故事,鼓励学生配动作、拟表情、变语调,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表演。在操场上,在阳光的沐浴下,学生们兴趣倍增,讲者讲得有声有色,听者听得如痴如醉,大家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着课外阅读的乐趣,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着课外阅读的神奇魅力。

三、利用传阅笔记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他的知识面就会变得比较广,他的见解也会比一般的同学精辟。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学会取长补短;学会汲取别人身上的优点;在课外阅读中,我们也要求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好词佳句。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把作文写好,要把语文学好,字词佳句的搜集很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散文、诗歌、小小说等等,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书籍我都鼓励学生去看。看得多了,慢慢地,有的学生就会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妙句摘录下来,有的同学还背诵成诗,他们读得朗朗上口非常流利,别的同学看了,都非常羡慕,从而也带动了班上阅读的风气;有的学生还把自己从读书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写下来。我十分重视他们的这一种阅读方法,在班会上也做了重点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写起文章来也比较有条理了,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阅读上面了。为了鼓励大家写读书笔记,我把他们写下的一本本好笔记、一篇篇好心得,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贴出来,有时还让大家课后相互传阅,让大家来欣赏别人的作品、杰作,由于我充分肯定同学们这种读书的好方法,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阅读课外书、培养了学生书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四、采用评比的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要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也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还可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总之,“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书籍记载着人类文化进程的痕迹和脚步,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当我们的语文教育开始回归阅读时,当读书成为每个孩子每天的需要时,当我们的孩子开始树立“为人生和命运读书”的信念时,阅读的源源清流必将滋养这些幼小心灵的成长,阅读的丰厚底蕴必将改变整个国民的素质。

篇8: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那么该如何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 既提高识字效率, 又提高阅读能力呢?为此, 我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结合课程改革, 对低年级识字与阅读教学的相互促进作了一些探究。

一、根据课标确定两者的关系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史上, 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 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郭沫若曾经说:“识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但是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 当儿童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阅读的冲动。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阅读是识字的凭借和载体, 教学时教师应在阅读中寻求识字的落脚点, 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在情景中识字, 才能使学生理解词句、积累词语、培养阅读能力。如:在讲三年级下册《菩萨兵》一文时, 学生对“菩萨”一词理解得不是很深刻, 我就让学生回忆看过的电视片《西游记》, 想里面的菩萨是什么人物?同学们踊跃发言, 说出了很多答案, 然后, 我再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菩萨”是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那么在这一课中“菩萨”指的是什么人呢?同学们很快说出答案:指心地善良的人。我进一步启发:心地善良的人指的是谁?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指朱德同志和他的红军战士们。”那么,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他们的善良呢?请同学们认真去读课文并做上记号, 通读全文后, 同学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谈自己的体会时, 我觉得同学们理解得还是不够深刻。于是, 我又让学生抓住朱德和藏胞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进行精读, 细细体会, 然后再和“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句进行对比, 使学生对朱德及红军战士的善良有了进一步理解。藏胞对红军战士的感激与赞颂之情也油然而生, 使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 对文本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把握两者的教学规律, 融会贯通

崔峦老师曾说:“认字如认人, 一回生二回熟, 三回四回是朋友。”要想让学生与生字词真正交上朋友,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 在一个新的语境中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 只有孩子的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才能进入阅读。但是如何积累就成为孩子阅读过程的一个难题。因为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兴趣度还没保持到积累足够的量时就已经“降温”了。因此“边学边读”成为维护孩子识字兴趣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已有识字量的基础上通过课外书籍, 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有趣知识, 一个字, 两个字, 孩子们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 认识了部分生字, 又巩固学过的字。儿歌会念了, 小故事会讲了, 童话故事会读了。因此, 一边识字, 一边阅读, 以阅读促进生字掌握, 以生字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识字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操作模式

(一) 创设情境, 以境引字。

教师要善于通过范读、动画、游戏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学生心态良好、兴趣高涨的情况下, 运用多媒体或者板书等方法出示与本课需要掌握的字词。如在教学《赶海》一课时, 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孩子们在海滩愉快嬉戏, 捉螃蟹、捡贝壳的场面, 让学生欣赏, 接着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加以描述, 同学们情绪高涨, 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我因势利导, 根据情景出示本课词语。出示词语时并注意颜色、角度、效果的变化, 这样让学生结合情景识字解词, 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浓厚兴趣后,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或段落, 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生字, 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合作、自主识字的学习氛围,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从而激起他们解决这些生字的欲望。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 把体现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相关语句画一画, 读一读;然后, 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 引导孩子理解词义。“紧盯、注视”可不是一般的看, 怎样的看才是紧盯和注视?生答:聚精会神、一动都不动地看;我又出示跳跃的彩点, 让学生把它们当成飞翔的鸽子盯着看,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切实体会到:看不过来, 时间一长, 眼都花了, 头也晕了。我相机点拨, 使学生深刻理解到梅兰芳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 他每天都是这样练着。通过这个生词的学习, 学生的阅读理解、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透彻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 (7) .

[2]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 (3) .

[3]张卫国.小学语文用字研究[J].教育研究.1983 (5) .

[4]潘仲茗.戴汝潜.现代小学识字教育[J].科学化研究.1994.

篇9: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图式建构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作用

曾有人指出,图式是主体内部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激发性,从而对一些新的事物以及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图式式存在于主体心中的一种记忆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把文章理顺,很好的把握住阅读材料中篇章的主旨,也能够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素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夯实基础知识,对语言图式结构进行优化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它的词汇量、相关语言知识点都比较多。对于小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而英语阅读教学更是老师和学生们都头疼的地方,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成长的一个阶段,在思维能力上还不够成熟,对于英语的阅读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另一方面,孩子们在小学刚刚接受到英语的教学,对于英语文本的阅读更是处于启蒙阶段。所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去夯实基础,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为学生很好的学习英语这门课奠定一定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译林小学五年级上册 Unit 8 At Christmas 这一节课时,老师可以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中国相关节日的图片,譬如中国的Spring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等,接着要求学生回想一下外国有哪些节日,让学生们踊跃的发言,然后引出课本中对于Christmas的介绍。随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快速的完成课本中Read and match部分,请学生起来回答,并让其他的学生进行判断正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中对于语言图式结构进行优化,让孩子们更加的关注到课本的内容,并在此的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从而奠定了学生语言图式结构的基础。

二、拓展外延知识,对内容图式建构进行增强

心理学上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对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活泼且好动。而在英语教学的课程中,英语阅读是考察学生对于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并要求学生需要去掌握多元的文化、社会、自然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对于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的选用学生阅读的素材,并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从而增加学生在英语方面的阅读量,促进学生在学习的内容上进行图式构建。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译林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这课时,老师考虑到小学的学生们都特别有童趣,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animal Friend―How to introduce Our animal friends?―Our animal friends”为主线,引导学生构建对于英语阅读学习的准备图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与小动物的相处细节和自己的实际感受,来谈谈自己对于身边“animal friends”的了解。之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介绍一些与“animal friends”相关的词汇,以及介绍一些简单的语句给学生们。然后老师可以把an arm、a body、a foot、a wing、a leg、a tail等圖文并茂的制成卡片,让学生们加深对于阅读内容的影响,也通过此种方法来拓展学生对于图式内容的一个构建,帮助学生形成图式建构的网络状结构,以此对于对内容图式建构进行增强。

三、重视教学探究,对结构图式建构进行完善

如果说之前所讲的夯实基础知识和拓展外延知识能够奠定学生图式构建的前期准备,那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设计多种阅读的教学探究增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图式的建构,从而更好的对知识进行记忆,当然我们也是以图式为线索,知道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文本阅读。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译林小学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这一单元时,因为本单元的主体是Hobbies,所以老师要在先引导学生对于文章了解之后,根据文章的需要,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而进行一个探究活动--画图式,创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一个思路,然后看看怎么去介绍自己的Hobbies,或是根据”what do you like doing ? I like doing sth ”这样的句式来为呈现。这些都是学生们可以自主安排的方面,此外,学生还可以去根据自己的爱好即兴的表演一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兴趣,还能够完善结构图式,对老师的教学过程也进行了充实,使得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能够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图式建构的教学模式和相关的学习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养成英语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对于英语阅读的教学中,老师要能够灵活的运用图式建构的相关模式,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丰富学生的相关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自己的图式建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英语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折莲.浅谈图式建构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3,32:90.

[2]曾燕虹.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4:87-89.

篇10:浅谈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摘要:自古以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在人们学习中的重要性,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然而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的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和环境,培养孩子终生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升素养 健康成长

在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希望全民阅读形成一种氛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我们地区出台了《小学生阅读工程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强化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管理,并初步形成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不仅顺应时代的需要,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课外阅读是“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纵观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其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课外知识少,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得多,而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积累,就必须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扩大孩子的课外阅读面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阅读好的书刊、作品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塑造一个人的个性,使人的心理品质比较健全。而整天埋于题海,不关心世事的孩子其个性往往比较忧郁、孤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学会因材施教,扩充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征服了全世界,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被哈利的人格魅力折服,正直、正义、勇敢、坚韧不跋,向我们阐述一个人性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自己心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或学习的榜样,而老师、科学家、军人、医生、工程师等这些崇高的职业人士往往会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或崇拜喜欢的对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认识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并积极地履行到自身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上。

二、课外阅读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内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快。

提高写作能力真正的“捷径”是阅读,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急功近利的心态让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学会写作文——这是不可能的了。写作需要优美的文辞、细腻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孩子的年龄那么小,他从哪里获得优美的文辞,从哪里寻找细腻,从哪里体会深刻。好的作品中本身就蕴含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各科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

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正面影响。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学生会将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们从课内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中去,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知识更加牢固。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极好的互助作用。

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们的智力背景,书读的越多,知识面就会更开阔。同时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头脑,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更具有灵活性。在遇到问题思考时不会特别费力,他们会从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财富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比其他孩子多样。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思维也相对灵活起来,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来源。

四、课外阅读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领悟祖国文化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只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保证,使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小学阶段是人的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阅读一定量的经典名著,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这些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深化,使学生成为儒雅之士。

上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下一篇:彭银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