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2024-04-10

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共9篇)

篇1: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第二次作业

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第二中心小学

陈小梅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1.有效地提问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如《一夜的工作》(人教社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文,老师设计了“‘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你从‘如此而已’中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这不起眼的“如此而已”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由“如此而已”的想开去中,悟出了“如此而已”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2.有效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接受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碍。3.有效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先请学生带着“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的问题,引读7—8自然段;再一边自由读一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和情感后,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在感悟了作者说的话所包含的感情后,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4.有效地感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

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处,才能跨越时空,思接千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语文教学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抓住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工作劳苦与生活简朴、文件多与审稿严、关心同志与工作繁忙的对比,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悟敬爱的周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越发感到周总理的伟大,更加崇敬爱戴周总理。这样就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5.有效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如:学生通过阅读《一夜的工作》,仿佛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和劳苦的工作,于是让他们写写“有什么想法?”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通过写自己心中的话,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学习“办公室陈设”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的对比写法,进行一处建筑物的片断练笔,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到读,读写结合。

总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加强朗读训练等,一定会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2: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研 究 方 案

新站中学2008、1

2“关于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实验使我们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新理念、新做法,使我们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充满了微型机与活力,但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重情感目标轻技能目标

着力转变过去过于重视传授学科知识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偏差,不只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在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使之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力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对学生施以“促教式”的教育,殊不知,无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载体,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无从谈起。

2、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目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内容凭兴趣由学生决定,形式凭喜好由学生决定。过程凭进度由学生决定。殊不知让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体会、掌握最佳学习数学的规律和方法目标没有了,感受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不加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没有了,学生想学多久就学多久,低耗高效果目标没有了。

二、研究目标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深刻的反思,就没有明显的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深刻的反思,就没有明显的进步,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就没有持续地进步。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一切从经验和本能出发,是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也是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的,只有每一位教师自学反思的基础上,教学专业才能不断进化,教师自学反思的基础上,教学专业才能不断进化,教师职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三维目标”的反思也同上,只有目标制订的合理,才能促进教学,只有反思中觉悟,才能使目标制订的越来越合理,才能使教学不断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使教学反作用于社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专业知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反思是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专业无限成长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总之,教师有了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思,就有了教学成就感和教学激情,就有了创新欲望与批判精神,就有了提高教师教育教

学水平的不竭动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操作。教师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是如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总反思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地参与探讨,教师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都有效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2、学生课堂表现。在课堂中,学生是被动的,还是主动选择道路,自己摸索着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是否明显,在整堂课中,学生是否兴趣盎然,还是索然无味?是激情澎湃,还是无动于衷,是自主合作探索,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不同表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课堂上的表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3、探寻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音、体、美等不同学科,三维目标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作为一线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学科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本学科中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有组织教学中,做到有的入矢。

4、不同对象,不同时机,三维目标的整合措施不同的对象,他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对事物情感,态度等都有区别,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呈现出阶梯式的分布状况。因此,教师有组织学

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象特点的不同,同时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时间,状态 是不一样的。课前与课后有所不同,节假日与平时有所不同。突发事件中的偶然,心情都是不一样的。

5、三维目标整合的评价

三维目标的整合,渗透在教师,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和教学流程以及课堂生成的目标情况,设计一个三维目标任务,无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反复试验,不断完善。

四、研究思路

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进行广泛研究,采用实验教学研讨课的形式,并且能依照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不把某些老师的讲课当作艺术来欣赏,而“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这和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不仅要看“教”更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即不以教评教,而是以学评教,寻求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合理,确立及其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事的策略研究中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诸多因素,为对策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贯穿本科研课题研究的总过程。有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统一起来。

3、经验了解法:运用经验了解法对子课题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4、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研究“反思三维目标,达成促进三维目标有效整合“前后三维目标的差异性,并综合运用跟踪法,追因法,揭示三维目标整合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六、研究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选题,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2008、9-12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1--2010、12)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1、1—7)

篇3: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有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的体现。有的题目中有一个或几个关键词, 也称“题眼”。题眼就像是文章的一扇窗户, 透过这扇窗户可窥见文章的内容、情感和中心。它不仅提挈全题, 而且往往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 以标题中的关键词作为切入点, 即抓住题眼来解读文本,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不失为上策。下面, 以NSEFC Book 5 Unit 2中“Puzzles in Geography”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紧扣题眼解读文本,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 结合所执教的高二学生实际水平和教材内容, 笔者着重就语言技能、思维培养、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语言技能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能运用阅读技巧得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并对文章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进行预测, 然后通过阅读获取文本中关于英国的相关信息, 了解英国的历史、国家的构成及名胜古迹等。

学生就文本进行信息加工, 不断揭秘文本中各种puzzles的同时养成英文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以此来实现思维培养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 学生能得出一个国家的形成与其地理、历史及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的结论, 并由此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最终达成文化意识教学目标。

二、紧扣题眼解读文本

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因此, 预设教学目标后,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和细节实施。笔者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文章题目的题眼———puzzles, 以解决文中的puzzles为主线, 设计不同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走进文本, 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生成puzzles

课堂的导入对于一节课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英国的话题, 我们并不缺乏课程资源, 可如何取舍?哪些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是一堂阅读课, 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尽量缩小话题的切入点, 以让学生解决puzzles为突破口来解读文本, 从而引起学生对英国的好奇心以产生阅读的欲望。

首先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Which city is shown to us?”来观看伦敦2012奥运宣传片。学生看到视频中出现的文字“BBC, Global media centre”和作为英国的象征及伦敦市的标志———大本钟的时候, 兴奋地喊出了答案。笔者接着追问:“Do you know which country’s capital London is?”对此学生有着不同的答案, 如:England, Britain, Great Britain, the UK等。笔者把种种答案都板书在黑板上, 并在旁边添加了一个问题, 即第一个puzzle:Which is the right name of the country?之后笔者抛出第二个puzzle:Why is London so lucky to be chosen to hold the 2012Olympic Games?马上有学生提到伦敦是英国的首都, 但这并非是唯一的原因, 笔者的一句“We have more reasons than that”让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英国有许多知名足球队, 但是当英格兰队获得世界杯冠军时, 为什么升起的是英格兰旗帜, 而非英国国旗?对于这个话题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于是笔者马上抛出第三个puzzle:When the England football team wins the World Cup, which flag will be raised?The national flag or the flag of England (Cross of St George) ?一看到这个问题, 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了, 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盼。而笔者提出的这三个puzzles正是教师将要在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抓住题眼, 层层追问, 笔者顺势一句“Are you clear about these puzzles?Now, we’ll clarify these puzzles soon”适时地进入了文本的阅读。

2. 文本探究———解决阅读中的puzzles

说明文的体裁使得本文的语言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太大的诱惑力。如何让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特点?如何把文中一些过目即忘的事实性陈述变得让人印象深刻?如何才能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决定继续抓住题眼, 以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南, 优化教学设计, 充分解读文本。

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阅读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笔者根据文本中的puzzles适当地改编和补充文后的comprehension部分, 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任务,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Task 1:Main idea for the three parts of the passage.

要学生直接得出文章三个部分的段落大意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笔者就给他们搭建一定的支架, 让学生先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 再对段落大意进行加工, 从而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分辨主题句的能力, 提高对阅读文章的理解速度。

在得出每个自然段的主题句后, 再让学生分别总结前三个自然落、第四自然段、最后两个自然段所侧重的话题, 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段落大意。

要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 我们必须重视文章的体裁结构。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其体裁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 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 设定相应文体的阅读任务要求。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提炼出说明文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从而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体裁分析模式, 增强其理解文本的信心。就此笔者设计了一道关于文体的选择题。

Task 2: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and the sentences of the passage, can you figure out the writing style of it?

A.Argumentative writing

B.Expository writing

令笔者惊喜的是学生在作出了正确选择的同时也指出了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如文章以事实为主, 由大到小的写作方式, 即由英国到英格兰再到伦敦。

有关英国形成的历史, 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 (见表1) , 就name、country、time、way获取一定信息。再要求学生在完成表格之后, 一边勾勒轮廓图, 一边根据表格的关键词复述英国形成的历史, 以进一步达成语言技能目标。

对于文章的第二部分:Division of England into3 zones an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笔者采用画线配对的形式让学生得出其主要特征。

Task 4:Match the features with the related parts.

这一任务设计旨在增加文本信息转换的维度, 提高思维含量, 避免学生对文本不进行加工而照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

在讲授伦敦的文化时, 笔者就伦敦的重要性设计了一道问答题“What kind of visitors are willing to visit London?Why?”用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样的题目不能直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学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本内容, 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 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应用而作出解答。学生根据文本的信息———the greatest historical treasure (museums, art collections, theatres, parks and buildings) ;the centre of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its administration;the oldest port, castle, building加以思考, 得出结论:Those who like artificial scenery arewilling to visit London.

任何一个国家, 其文化的形成, 都深深烙着历史的痕迹。那么英国历史上的四批入侵者 (The Romans, Anglo-Saxons, Normans, Vikings) 到底给英国带来什么影响呢?笔者就文章第三部分再次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reign invasion?Find some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idea.有学生认为这些入侵者对英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入侵破坏了英国的和平局面, 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弊大于利。

到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时, 文本中的puzzles已经明朗了。在探究文本、解决文中puzzles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思维目标也基本得到了实现。

作为知识的巩固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导入所设的puzzles。这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带着愉悦的心情用自己的语言解答了那三个标注着问号的puzzles。

3. 拓展延伸———质疑文本之外的puzzles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维目标, 让学生在不断揭开各种puzzles的同时, 批判性地接受文本, 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笔者在课堂的最后设计了一个基于文本而又跳出文本的环节:Critical thinking—more puzzles。

Puzzle 4: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suitable?If not, can you come up with another one?

Puzzle 5:The writer says that King James accomplished the union of the three countries without conflicts.Is that true?Can you restore the history?

Puzzle 6:What geographical factors make it difficult to invade England successfully?

Puzzle 7:There are four countries in the UK, but why does the writer choose England as a representative country of the UK?

文章标题的选取有助于读者抓住其主旨大意。那么, 本文的标题———Puzzles in Geography能否概括全文呢?就第四个puzzle, 学生纷纷得出各种答案:Puzzles in the UK, The United Kingdom,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K...他们并对文章作出批判性评价:The passage is not only about the geography of the UK, but also its culture and history.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图示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 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去挖掘其中的puzzles, 这样才能如文章结尾句所说的:You must keep your eyes open if you are going to make your trip to the United Kingdom enjoy-able and worthwhile.

篇4:有效阅读文本 达成教学目标

一、有效地朗读——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多诵读,熟读成诵,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读书呢?

1读正确,读流利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他的读都是以此为基础。如教学人教版(下同)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蒲公英会变色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可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先自由地读,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全体齐读。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是什么样的蒲公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就不难了,学生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有的说很神奇,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很可爱、很有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又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

2口诵心惟

“口诵心惟”简单来说就是边读边思考。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唤起他们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从而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为了让“口诵心惟”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可设计两种训练:①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向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从内容上提,思想上提,写作上提,还可从遣词造句上提,从标点上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阅读仔细,而且会思考,会质疑释疑,对课文的理解就深了,阅读也不再肤浅。②课堂上带着任务读。如教《鸟的天堂》(四年级上册),引导学生感悟榕树的特点。第一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请你边读边思考,用一两个词把它归纳出来。(庞大、生机勃勃、繁茂、美丽……学生的答案各不一样。但都是自己潜心阅读后的感受、体验。)第二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再读读课文,并想想,从哪些词句能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特点的?就这样不离文本,紧抓读,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口诵心惟,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读

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的情感会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如教《一夜的工作》(六年级下册),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先请学生带着“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的问题,引读7~8自然段;再一边自由读一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和情感后,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在感悟了作者说的话所包含的感情后,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就读得投入、动情。这样的设计还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

二、有效地感悟——语文课要进行品词赏句

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处,才能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语文教学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

1对比品析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是一个常见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句式、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五年级上册),在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赏析诗句时,问他们:“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到、吹、过、来、刮、人、满……”追问:“诗人为什么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呢?”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能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2联系上下文品析

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因为语言文字内在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蕴含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五年级上册)中的“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这句话既写出了母亲爱所产生的效果,又暗含父爱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父爱和母爱。要让学生理解好,必,须联系上下文。①母爱为什么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联系这个句子说说“我”的看法。②母爱为什么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看法,③联系下文想想“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作者想说明什么?这样一步一步地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对于孩子成长同样是重要的。这时,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了,这样的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

3想象中品析

课文本身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

别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鸟的天堂》中的:“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表面上写画眉鸟高兴,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喜爱和赞美之情,他不仅赞这“鸟的天堂”,还赞当地的农民爱大自然,赞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这种情感,可以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如果你是会说话的画眉鸟,你会唱些什么呢?”有些学生说:“会唱这颗美丽、繁茂的榕树是我们生活的天堂。”有的说:“会唱这里的农民好,爱护我们。让我们自由快乐地生活。”有的说:“会唱欢迎你们的歌……”

4拓宽中品析

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学生本身也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拓展中。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如教《一夜的工作》,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体会周总理生活简朴后,可补充课外阅读课文《周总理的睡衣》和《难忘的晚餐》给学生阅读,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周总理艰苦朴素的生活。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时问:“‘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是怎样工作?都是批改文件吗?”学生理解后,再补充周总理患重病后其中一天工作的安排给学生看。让他们更感受到周总理是多么的劳苦,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多么伟大,这时周总理的形象会更加高大起来。

三、有效地提问——语文课要实现思维对接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不是简单的对话。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

如教《一夜的工作》,老师设计了“‘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你从‘如此而已中读懂了什么?”的问题,这不起眼的“如此而已”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由“如此而已”想开去,悟出了“如此而已”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

四、有效地迁移——语文课要安排写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1模仿写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每篇文章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迁移的对象。例如,学完《鸟的天堂》,学生懂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后,要求学生仿其写法,写一篇作文《美丽的校园一角》。通过仿写,学生内化了这些写作方法,把校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写出来,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赞美和依恋。

2想象写

文学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如:学生通过阅读《一夜的工作》,仿佛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和劳苦的工作,于是让他们写写“有什么想法?”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通过写自己心中的话,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学习“办公室陈设”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的对比写法,进行一处建筑物的片断练笔,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语文味就显现出来了。

3升华写

篇5: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重视不够,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虚化、泛化或错位、缺位的情况比较严重。至于在目标设定中,不能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地现象也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一、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

(二)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三)把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看似简单,不过三五条、十来句话,却凝聚着老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制订好教学目标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历练。.《语文课程标准》。

.编写意图(年级要求、单元要求)

(一)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单元目标 1.在单元提示中领会单元目标 2.结合同一单元文章领会单元目标

(二)仔细阅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恰当设计目标。

教材编写者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的提示主要体现在文前提示与课后练习中。

3.文本特点。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都是写浓浓亲情,但要结合各课的特点,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

(四)、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1)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学生(2)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它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之类的含混不清的结论性的词语。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主要内容”或“能找出本文的线索”清楚。再如,“学习托物喻人的写法”(《蝉》目标)“学习倒叙的写法”(《风筝》目标)“领会欲扬先仰的写法”(《蝉》目标)等都是带有结论性的表述。如果换成“本文用什么方法来揭示主旨的?”“按什么顺序组材的?”“本文旨在赞蝉,作者却说听了很烦,这种情感对赞美之情是增强,还是削弱?”这样,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述目标,一定能唤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

(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根据实际情况叙述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等,如“借助工具书„„”、“读课文之后„„”等。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

限定了教师的灵活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活动过程,有一系列行为构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而且表述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避免使用结论性语句。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什么

1.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所采用的哪些教学策略促进了目标的有效达成?有何建议?

2.能否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点与作业?

3、从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来看,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哪些达成度较高?哪些属于失效目标(未达成或达成度不高)?

4.课堂是否有无效教学环节?是否有精彩生成环节?教师是怎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

5、教师是如何处理好统一的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基本策略

1、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2、优化教学方法。

3、关注目标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们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而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的。

(三)教学目标如何达成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

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

1.有效地提问。

2.有效地“对话”。

3.有效地朗读。

4.有效地感悟。

篇6: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一、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一) 符合阅读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基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严监生吝啬鬼的鲜活形象。这四方面的目标, 前两方面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后两方面是人文素养训练目标, 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得言”, 又要使学生“得法”, 还要使学生“得能”的价值取向。

(二) 突出年段教学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高段精读课文, 依据阅读教学年段重点目标, 该课教学应该“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重点词句, 体会思想感情, 揣摩表达方法, 体会表达效果, 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形象表达方法”, 去落实年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

(三) 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中高年级单元教材编排思路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 以课文的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安排课文, 这是确定课文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 以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为核心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的依据。

本组课文以“人物描写”为专题组织教材。依据单元教学提示, 我们可以确定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有两个方面: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是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人文素养训练目标是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么,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运用于习作训练中就是本课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吝啬鬼严监生的鲜活形象就是课文的人文教育目标。

(四) 体现课文表达特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的表达方式以及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 也是学生语言训练的重点, 教学中必须作为重点目标落实。

(五) 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使教学目标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临死前的严监生》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因此, 学习生字生词, 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都是学生学习的新内容。

结合阅读教学基本目标、年段教学特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表达特点、学生学习实际, 我们可以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认识2个生字, 会写监、

侄、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词语;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这是结合学生实际、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目标确定的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

受严监生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进一步激发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这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3. 抓住课文中最精彩的描

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句子,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练习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是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年段特点、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课文表达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 《临死前的严监生》阅读教学目标既兼顾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 又体现了高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表达特点的有机统一, 同时还注重整合各方面的教学目标, 使目标做到明确、具体、集中, 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扎实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做到课前预习, 渗透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落实教学目标;课后拓展, 提升教学目标。譬如,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可以抓住以下四个环节落实教学目标。

环节之一: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背景, 学习生字生词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 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向家长和同学了解等不同形式, 了解《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作准备;二要通过自读课文, 对照课文中的注释, 比较古典小说中的字词和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中的用法有什么不同等。这是结合五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水平, 落实第一条教学目标。

环节之二:细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为了有效地落实第二条教学目标,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一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初步了解严监生爱惜钱财胜过自己生命。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细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和描写侄儿、奶妈、赵氏语言动作的句子仔细阅读, 细心体会句子的意思, 使严监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三是展开合理想象, 体验人物心理。文中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 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 而是通过动作、神态变化间接反映出来。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严监生“眼睛”“脑袋”“手指”等动作、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语句,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环节之三: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描写方法

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描写方法, 是本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目标。教师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重点词句,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一是朗读重点句子, 品味描写方法。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品读, 感悟描写方法。二是抓住关键词语, 体会描写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语, 并从中找出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 再说一说好的理由, 从中体会描写方法。三是换词换句, 比较描写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采取换词、换表达方式的办法, 比较、鉴别课文描写方式的精妙之处,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环节之四: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运用表达方法

篇7: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研讨;分析实践

一、情境与描述

在执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第一次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嘎子、胖墩儿、合了裆、手疾眼快、膀大腰圆”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时都愿意与怎样的同学交朋友”的谈话进行导入,以“嘎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对嘎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在读看一些经典的人物描写猜历史人物的游戏后总结作者的描写方法,在感受写法和猜人物游戏中产生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从课堂表现和学生的反馈看,经读书会老师讨论,认为教学目标制订的有效性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不管班级的实际情况如何,都要按照宏观的目标进行。

2.改变课堂的“主线”,改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来串联课堂,这样可以把目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渗透到整节课中。

3.教学目标的表述需要考虑改变思维,应把具体的途径和结果体现出来。

研讨后,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发生如下变化,其教学目标二为:

1.能正确认读“嘎子、胖墩儿、精神抖擞、眼疾手快”等词语,随文理解“膀大腰粗、惯手”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

3.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感受到的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小嘎子的二次摔跤。

4.欣赏佳作的描写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在第二次教学中,改变导入方式,以“猜有关历史人物的描写”导课,让学生感受到描写人物的方法,强调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诠释与研究

1.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做到清晰可操作,具体可检测。

《学校教育心理学》(路海东主编)第六章中说,教学目标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比如说,在此次研讨活动中,适当引入有关历史人物典型的描写,使学生有意识地去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其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体现。因此,制订有效性强的教学目标要注意:表述教学目标时叙写主体要规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中有表现学生外显行为的动词。

2.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教育指向上,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应注重孩子的长期发展。教学目标在宏观上是等重的,但目标定位要有不同的重点,在不同的班级应该根据所需各有侧重,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安排,并且目标要简单,不能繁杂。如,对于教学目标一的教学班级,该班学生平常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上课纪律很好,但是气氛沉闷,回答问题缺少新意,整体素质在年级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让孩子学习写作方法后马上进行写作练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嘎子的人物形象,知道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人物,而更高的目标定位可以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得到提高后一步一步慢慢进行。

3.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是阶段教学目标的细化、具体化。

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阅读方式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制订出来,才会在课堂上教出应该教的东西,体现出多样化的教学价值。如“感受人物形象”这一目标中,我认为这是可在不同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从教学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描写。对于教学的引导,使学生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提升,学生一步一步从感性的内容理解走向理性的写作方法总结。教学目标二的授课班级,其整体素质决定了目标定位可以安排为在感受人物形象后再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写作。教师在设计续写的环节中设定为:在学生进行描写前让孩子交流“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嘎子”“你要描写小嘎子的什么”。这既明确了续写的目的,也便于学生操作,使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自然,要研制出监控性强、有效度高、符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关键还是要读通文本,为教学目标制订确立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时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才干,融合自己的独立思考。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都要踏踏实实地关注孩子的素质发展,以体现文本和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教学有清晰、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崔峦.求是 崇实 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篇8: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一、营造良好的文本阅读兴趣教学氛围

良好的文本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文本阅读兴趣的保障, 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的紧张心理得以放松。 为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时候, 就要充分尊重学生, 实现以生为本, 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生动的教学氛围, 并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对文本阅读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 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 对小学生而言, 有趣的图片、视频要比语文教材有趣得多, 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营造合理有趣的文本阅读兴趣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汉字》时, 教师可从学生都感兴趣的喜羊羊的动画形象着手, 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让喜羊羊向大家讲解汉字的奥妙, 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开展像 “打靶开花”这样与有汉字有关的小游戏, 让学生在汉字闯关的小游戏中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同时, 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文本阅读兴趣教学氛围, 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只有这样,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 能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本阅读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和进步。

二、在深入钻研中挖掘文本阅读的魅力

如果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首先, 教师就必须是文本的知己、对文本有透彻的了解,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清晰明了地将文本介绍给学生,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 在进行语文教学备课的时候,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深入钻研本文、努力挖掘文本阅读的魅力。 第一, 抓住文本中的辐射点。 许多文本中都会暗藏一个辐射点, 如果学生准确地抓住这个辐射点, 就表明已经抓住文本的关键, 就像是抓住了一条线, 而学生则可以顺着这条线将课外中的文字贯穿起来, 进入与文本的对话交流状态, 实现良好的文本阅读学习。 例如《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中与“将心比心”这样类似的词语, 就是能够统领全文、辐射全文的辐射点。 第二, 重点讲解精彩字句。 许多文本中都会有一些精彩的语言现象或是精彩的句子, 这时, 教师就要对其进行重点讲解、重锤敲打。 例如《盘古开天地》中充满哲理的句子等, 这些语言规律极强、 描写极为生动的段落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学生只有在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好好学习、感悟, 其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 努力突破文本中的重难点。 有时候以学生的理解力和阅历是无法理解一些事物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文本中的一些问题, 并进行相应的教学预设。 例如在进行《曼谷的小象》的教学时, “点缀”一词是教学的重点, 这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引导, 问道:“如果我们说‘草坪有花朵点缀着’, 这时的花是整整齐齐地开放, 还是密密麻麻地开放的呢? ”问完以后, 学生开始思考并有了感悟, 这时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点缀”, 再向学生展示点缀着花朵的草坪的图片, 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注重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兴趣的培养时,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因此,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本阅读教学的开展,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首先, 加强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估的过程中, 不能只对学生身心年龄的特征和学习水平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潜能进行分析, 进而才能更好地展开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内容难度要相对适中, 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太易又会使学生产生浮躁的学习情绪。 其次, 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 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中的优美片段。教师是启迪学生的人, 在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先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 只有当教师满腹学问的时候, 学生的语文知识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推荐书籍, 努力引导学生多读书, 拓宽学生的眼界,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有趣的文本阅读活动, 当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 学生才会更主动地进行文本阅读。

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有限的, 但是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 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 文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本阅读教学的发展, 教师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品读与感悟文本的机会和时间。 总而言之, 只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不断探究, 文本阅读兴趣就一定会被有效激发,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 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篇9: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关键词:英语阅读,评价策略,多元化,有效教学

众所周知,阅读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老师们非常重视阅读教学,学生们也深知阅读能力对于学好英语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师生们都希望能在英语阅读上有所突破,但往往事倍功半。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学的评价机制备受关注,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达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下列评价策略来促成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一)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重视认知目标的评价,怎么考怎么教,把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排除在外,从而导致了了评价与目标的脱节,因此,课堂评价的目标应是多元的,包含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态度、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其又可细化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价值的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包括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和创作。多元化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当然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多维化的评价目标。 我们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回答正确了几个问题或者做对了几个选择题,而是更多地去关注他们从阅读材料中收获了什么,情感和态度上得到了怎样的升华,理解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语言激励型评价、物质奖励型评价以及张榜公布型评价相结合。语言激励型评价作为最为普遍的评价,仍然具备很强实用价值,评价及时,效果明显。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回答出问题,立刻给予口头激励,如“You did a good job! ”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可,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今后的英语学习。

(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阅读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文章的阅读理解,包含分析主旨大意、理解课文内容、词汇、句法和语法等众多方面;二是阅读题型的解题技能训练,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读写训练等。鉴于阅读教学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也是有所区别。对于日常的教材阅读,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型评价和课堂练习型评价,对表现积极的学生适当地进行语言激励和物质奖励,同时注意在评价过程中运用眼神、手势表情等对学生进行肯定。对于阅读解题技巧的训练,则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来进行评价,通过测试成绩来反应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偏差。表现突出者可以口头表扬或张榜公示,让其做经验介绍。对于表现欠缺的同学,可以帮助分析其不足之处,帮助树立信心,指明改进的方法,促使其快速进步。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对于学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课堂教师的评价就是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判和总结,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和自主评价进行辅助。学生除了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之外,也渴望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可。因此,学生评价也具有一定地客观性,虽然有时也会有失偏颇,但因为共同身份的关系,这种评价往往很容易被接受。自主评价其实是个自我反思和晚上的过程,要求评价者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不足,并认真思考改进的方法,以求在阅读学习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教学的结果是静态的,而教学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只有动态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能力的提升、态度的转变、信心的增强等众多方面。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地反应学生在各个时期的阅读成绩和表现,利用记录本或档案袋来记下学生阅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促进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

三、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

课堂评价的最终反馈,不但包括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助其改善学习。同时,利用评价结过还有助于教师改善教学。促进学生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明确预期的学习成果;提供近期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进行反馈;克服学习困难,调整学习策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评价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教师方面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上一篇:农加贵老师先进事迹下一篇:大一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