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2024-04-21

侵华战争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争取进步。

篇2: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二、重点和难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

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01年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



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篇3: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里,高悬着甲午海战中日军俘获的清政府北洋水师“靖远”、“镇远”两舰的铁锚)。

教师点明:日本这是把侵华罪证当做炫耀军威的资本!

激起学生共愤,营造教学氛围,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历史背景

(多媒体展示: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关于“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观点,结合日本国情,通过引导学生驳斥这一谬论,来引入对战争主要历史背景的分析)

1.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展示有关“大陆政策”的音频文件,帮助学生理解其野蛮的侵略本质)

2.列强方面: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请学生逐个回答列强默许或纵容态度的表现,并展示有关列强态度的示意图,最后由教师点明其根本出发点———更好地获取或维护各自的利益)

3.朝鲜方面: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教师简单解释东学党起义,并补充材料《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发给驻朝公使的密令》,分析其迫切挑起侵华战争的邪恶企图)

4.中国方面:(1)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华气焰)(2)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教师展示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示意图,总结以上历史背景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简要讨论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这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二)战争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相关图片,以五大战役为中心,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作一简要介绍,并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典型,利用以《甲午风云》片段为核心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发愤读书、报效祖国)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

(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的介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勇抵抗,但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这到底是为什么?你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启发,最后加以总结和归纳,并展示参考答案)

1.内因

(1)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此处可穿插讲解一个典型的腐败事例: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挪用海军军费大办60岁的“万寿盛典”)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组织学生参与分析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

(3)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且装备落后(以劣质进口炮弹的介绍为例)

(4)清军不少官兵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介绍平壤战役中叶志超“弃城逃跑,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

2.外因

(1)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先进

(2)列强:纵容政策……

(如时间许可,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四)《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设问:“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请学生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

学生小组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小组2: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学生小组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学生小组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小组5:《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其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知识拓展】“三国干涉还辽”史实

说明:《马关条约》之后,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失。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历史背景

1.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投影:《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漫画图》)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投影: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2.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迅猛发展

(教师补充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这段史实。投影:“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兴起、蔓延的经过等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

(2)义和团运动兴起(起源、序幕、爆发、口号)

(3)义和团运动高潮:发展到京津地区和抗击八国联军

(4)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

(二)经过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时间、八国名称、借口)

(投影:《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图片)

2.占领天津和北京

(投影:《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图片)

补充介绍1: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补充介绍2:在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和北京城的战斗中,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武器英勇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设问: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请同学们与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相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学生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学生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学生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束缚住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任意宰割欺凌。

学生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学生6:《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本节课的两大主要内容,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要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作业1:本课测评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作业2:学习延伸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阅读有关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教学反思】

篇4: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继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瓜分狂潮以来外国列强侵略的延续及加深,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体现,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接性的关键作用。从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来看,能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又是非常有必要的。

2.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并评价《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整合为三幕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以史为鉴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八国联军侵华;难点是分析、评价《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二、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三、学法指导

指导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度分析法。

四、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构思,灵感主要来自于话剧《茶馆》。根据情境教学,本人将本课主要内容设计成三幕:风云初起、古都呜咽、晚清悲歌。教室就是茶馆,学生是茶客。

1.第一幕:风云初起

此幕对应内容是义和团运动。在情景剧角色扮演中,通过茶客之口说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地点,再让学生从台词中寻找有效信息,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史料的技能。

义和团的基本情况通过图片描述,强调义和团战士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极大的勇气,用落后的武器沉重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但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和性质并未做深入的讲解和探究,因为义和团运动并非本课的重点,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并无这方面要求。

2.第二幕:古都呜咽

此幕对应内容是课文第二部分——八国联军侵华,是本课的重点。为突破重点,笔者让学生通过情境剧找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以及主要战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让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有切身感受?本人将结合教学内容播放视频,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以动态的教学形式呈现,使学生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在充满历史激情的讲述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3.第三幕:晚清悲歌

此幕对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危害,是重点和难点。对于条约内容,主要根据杜威“做中学”的教育观点,精心设计“大家来找茬”的教学活动。在茶客对话中有意设计一些错误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并找出错误,从而了解条约的四大内容。那又将如何突破条约危害这一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针对“赔款4.5亿两白银”这一内容,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台词中设计问题:为什么茶钱先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历史事实,得出“国困民穷”的结论;针对“严禁反帝”这一条,采用漫画展示,使学生意识到清政府已沦为洋人之朝廷;对“拆炮驻兵”内容,主要通过形象比喻,使学生明白作为统治心脏、重要腹地的京津地区武装被解除,此乃清政府的心腹之患;说到使馆划界这一内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请学生思考现在使馆界与当时的使馆最大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当时的使馆界已成为国中之国”。

通过上述分析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款对中国危害最大,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达成共识:“严禁反帝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带着前所未的耻辱进了20世纪的大门。”

篇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我经过认真备课和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下是关于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用“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一段资料片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其次,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实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篇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2.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3.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5.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篇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争取进步。篇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

学生

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

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

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

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 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 1 .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 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

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 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

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 成新的知识结构。

.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 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 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6、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体现了

教师

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仍要注意突出教师的组

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篇6: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八年级 焦岩

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2.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主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3.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情境进行学习。图表展示历史史料,配以音乐烘托气氛等,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5.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篇7: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案

www.5y

kj.co

m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复习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自主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

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

2.过程:

爆发:

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

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

,日军控制黄海

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

半岛和

半岛,占领

、等地;

年初日军攻占

,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被迫签订《

》。

(1)割:

内(2)赔:

容(3)开:

(4)允:

影响:使中国的 和

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

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

新通商口岸

允许投资设厂

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引发列强

,使中国

加深,日益高涨。

.背景

年打着“

”的 运动在

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

,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爆发:

年6月,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

进犯。

(2)顽强阻击:

和清军

官兵在 和

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

年7月,率领八国联军占领

,8月攻陷。

(4)妥协投降:

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

,部署与侵略者“

”。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

内容:(1)赔:

(2)设:

(3)拆:

(4)惩:

(5)改:

影响:(1)巨额赔款

(2)“

”成为列强侵华的。

(3)清朝腹地

地区置于列强

之下。

(4)列强通过

加强了对

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

统治中国的。

(6)标志着中国

陷入

的境地。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

材料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这个规定对日本最大的经济作用是:

材料2“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这篇檄文反映的史实是:

材料31995年4月,中国台湾百人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①材料2和材料3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②试结合《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及当代史实,谈谈你对材料3的认识。

2.写出以下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①“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_______________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____________

④“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____________

⑤“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____________

⑥“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中华民族不畏列强进行艰苦的抗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哪几次重大侵华战争?战后同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哪些主要条约?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列举四例说明中华民族的抗争主要有哪些。这些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这段历史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在今天的和平时代,我们应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哪些?

知识检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通商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D.设立总理衙门

3、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应是

A.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7、在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下列条约全部含有赔款项的是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虎门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8、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9、《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0、《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

知识拓展: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经济上: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www.5y

kj.co

篇8:日本报界与侵华战争研究

1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报界的特点

1.1 报道体制深受政府“总力战体制”的影响

为了使社会资源充分为侵华战争服务, 日本政府建立了“总力战体制”, 这其中就包括报纸在内的宣传媒介, 期望通过报界扩大战争的势态, 为战争呐喊。因此, 在日本军政府的授意下, 日本报界确立了新的报道体制, 成为国家战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报界这种主动迎合军政府、鼓动战争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 使报界失去了原有的舆论监督职能。

一方面, 为了满足日本政府对宣传战争的要求, 日本报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满足采编新闻的要求。向中国战场派出大量的记者, 甚至唆使有影响的文学家掀动“战争文学”, 他们以“陆军从军记者”身份活跃在中国战场, 这支“笔部队”以战争文学的形式为侵华战争添油加醋。在这样一种采编体制下, 大量的战争报道和战争文学就出现在了报纸上, 大肆渲染战争氛围, 这些内容是政府意志的再现。除此之外, 日本报界还利用自身的影响, 通过组织募捐、举行展览等非新闻活动宣传侵华战争, 使战争逐渐被民众接受。有的甚至向普通民众发放《国民抗战必携》, 向民众讲授一些武器的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 日本报界的信息源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为了控制舆论、强化对外宣传, 日本政府打造了一条专门供应新闻的渠道, 以控制信息源, 达到统治舆论的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政府为了宣扬战争的正义性, 收缩了消息源, 战争消息由大本营统一发布。大本营是日本战时最高的军事机构, 主要负责发布战况、通过战争决议。这样以来, 日本报界听从于大本营的要求, 各个报纸的报道千篇一律, 表现出很强的军事色彩。

最后, 日本报界为了迎合政府的要求, 把自身视为战争宣传阵地。各个报纸纷纷改革体制, 完善战时新闻体制, 力求把报纸作为有力的武器, 在舆论上援助侵华战争, 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宣传武器。

1.2 报道言论具有明显的煽动性

报纸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强的政治宣传作用是因为报纸传播功能的发挥。在日本战时环境中, 传播功能被军政府充分利用, 舆论导向被控制, 煽动性的报道言论层出不穷。首先, 通过报道煽动国内民众的援战热情。在军政府的授意下, 报纸上出现了很多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并将其视为“佳话”, 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推动了国民的战争情绪。这样错误的言论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战争热潮, 侵华战争赢得了国民的支持和同情, 达到了战争全民化的目的。其次, 通过丑化敌国激发国民的排外热潮, 同时也能加强民众对日本精神的认可。日本报界利用“支那猪”等字眼丑化中国人, 提倡用战争清除中国人。最后, 通过各种报道, 煽动仇敌心理。日本报界打出了“人道主义”的幌子, 夸大了敌方的弱点, 煽动了仇敌心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本报界对美军的行为做出了强烈的批判, 掀起了一轮仇美高潮。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本土后, 报纸歪曲事实, 把美军的轰炸报道成无差别轰炸, 把民众的厌战情绪转化成了强烈的仇敌主义。

1.3 报道内容有明显的虚假性

新闻报道应该力求真实, 这是新闻高贵之处, 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却充斥着虚假报道。首先, 在报纸上刊登虚假新闻。在报纸上刊登虚假新闻是为了博取民众的支持。例如, 在上海事变发生后, 日军在上海烧杀抢掠, 但在日本报纸上却出现了日本兵“亲善”百姓的报道。为了掩盖侵华罪行, 日本报界把侵华战争美化成“解救中国的战争”, 文章中谎言连篇, 这样使日本民众相信了战争的争议性, 大力地支持了战争。其次, 虚假报道日军战果。虚假报道战果虚假扩张了战争的效力, 希望得到民众的继续支持。例如, 在中途岛战役中, 美军损失较小, 而日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 但在日本报纸的报道中却报道成美军损失惨重, 鼓吹战局有利于日本, 号召民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最后, 在战争后期, 炮制虚假新闻, 做最后的挣扎。日本报界不但没有客观的报道事实, 反而鼓吹“本土决战”, 要求民众完成战争使命, 力求做最后的挣扎。在战事节节溃败时, 日本报界仍号召民众将战争进行到底,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争后期日本巨大伤亡。

2 日本报界战时体制的确立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政府为了满足战争的要求, 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完善了报界的战时体制。报界成为了战争的附庸, 是日本战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整顿报纸

日本政府注意到了日本报界对战争的重要作用, 为了集中战争物资, 更好地压制反对呼声, 宣传战争, 从在战争初期, 政府就对全国的报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推行合并措施, 缩减报刊数量, 使全国报纸统一化, 建立了以大报社为中心的战时新闻体系。战时新闻体系得到了政府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持, 在侵华战争时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呐喊作用。

2.2 改革机构

为了适应战争需要, 形成战时体制, 各报社加强了对编辑的控制, 报社的主笔、编辑都要严格按照军部要求编撰文章, 要认真贯彻政府方针, 防止出现异论。此外, 报纸不仅要接受内阁情报局的严格审查, 还要接受报社内部的审查, 以保证报纸对战争的推进作用, 为军国主义服务。

2.3 放弃利益

为了与政府论调保持一致, 日本报界不惜牺牲广告篇幅, 把所有的内容都编辑成了战时报道, 力求指导国民精神。在战时, 日本报纸纷纷放弃盈利目的, 把报纸当成了另一战场, 对内对外宣传战事, 这样以来, 各个报纸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报道内容, 报纸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3 日本报界战时体制确立的原因

3.1 政府和军部的严格控制

侵华战争时期, 日本政府鼓励全员参与, 制定了一系列的言论统治法案。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报纸付印前的审查, 出版后也要审查。通过严格的审查, 政府就严格地控制了报纸, 报界的言论不敢越雷池半步, 否则就会遭到取缔, 负责人也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迫于压力, 报界调整了报道方针, 满足了政府和军部的要求。

3.2 日本报界与政府的联系密切

日本报纸从诞生时就受到政府的控制, 报纸也在政府的控制中努力地寻求生存之路。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 日本报业获得了畸形的发展, 逐步沦为侵华战争宣传的工具。

3.3 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具有集团性, 集团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对集团绝对服从, 政府利用了国民的这一特性, 将国民推进了战争的漩涡。九一八事变后, 强烈的民族主义和集团主义推动者国民支持、参与侵华战争, 报界的反战言论也随之消失, 整个社会都幻通过侵华战争摆脱经济危机。

4 总结

侵华战争时期, 日本报界侵略战争不仅没有批判, 反而在宣传上给予了很多的支持, 为侵略战争呐喊、狡辩。日本报界的责任意识已经完全丧失, 助长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由此造成了惨重的后果, 其污点将会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摘要:侵华战争时期, 日本军政府利用日本报界大肆宣传, 具有明显的侵略性、欺骗性和法西斯性。一方面, 对内宣扬侵略思想, 煽动国民的战争热情, 鼓动了一大批法西斯分子;另一方面, 在国际上为侵华战争寻找借口, 甚至把侵华战争的目的美化成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此外, 日本报界对占领区的新闻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关键词:日本报界,侵华战争,思考

参考文献

[1][日]池田一之.报纸犯下的战争责任[M].东京:经济往来社, 1981.

[2][日]塚本三伏.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 1986.

上一篇:小球和小鸟作文250字下一篇:卫生院开展自查自纠活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