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2024-05-12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仙桃二中实验部江玲

《北伐战争》这节课是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利用提纲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而难,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自学能会的,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去学。但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比较混乱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概念,也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过程仍然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启悟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好导航的作用,运用图示、表格、网络等方式,使纷乱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明晰化,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师真正讲解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就把重点、难点及易混、费解问题解决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置疑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从而感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一方面与学生因时间短而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关。今后应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调整,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让大部分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给学生。(2)能不讲的就不讲,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训练学生多提问题。(4)同时注意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篇2:《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使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读图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篇3:《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1.教材位置:

本课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前一课的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一课的内容是《法国大革命》。这3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中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们对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本课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

2.学生分析:

学生对美国了解的很少,很多事件及历史人物没有听说过,没有多少知识储备,听起课来很费劲。九年级学生认识能力正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升学考试压力较大,这就给初三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知道来克星顿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了解《独立宣言》的内容;概述独立战争的过程;理解独立战争的意义;认识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独立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梳理并口述独立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独立宣言》的内容,认识《独立宣言》阐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理解《独立宣言》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历史文献;归纳华盛顿的主要革命活动,评价华盛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兵纪念碑”“独立宣言”“英国在约克镇投降”等图片,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感受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国家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认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

2.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对华盛顿的评价。

[教具]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讲述美国国旗的由来导入新课。

一、来克星顿枪声

1.读课文,了解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的建立(板书)。

英国从17世纪初,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弗吉尼亚、马萨诸塞等13个殖民地(请学生打开地图册,指导学生认清13个殖民地的位置)。美国独立战争前夕,13个殖民地的人口不到300万人。在10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13个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初步形成统一的市场。

2.随着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日益要求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便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发展,却受到英国的沉重殖民压迫和掠夺。

3.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打响了美利坚民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第一枪,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4.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于1775年5月,组建了“大陆军”。北美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指挥对英作战。

二、《独立宣言》

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并发表了《独立宣言》。宣言内容分为三部分: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王的种种罪行,并指出这种压迫就是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宣言庄严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2.《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所以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洲革命”。

三、独立战争的胜利

1.战争初期,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大陆军接连失利。

2.复述独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明确:主要有3件大事: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它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向大陆军投降;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3.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4.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美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这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对于这一性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来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的;二是从革命的目的来看,北美独立战争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三是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领导这次革命的是资产阶级;四是从革命的结果来看,战争的胜利、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美国既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美国独立战争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任务。

5.学生简述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联邦制国家。按照宪法规定,国家按联邦制组成,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四、我们该如何评价华盛顿(讨论,作为本课总结)

他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在国家初创中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美国国父”,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板书设计]美国独立战争

一、来克星顿枪声

二、《独立宣言》

三、独立战争的胜利

四、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这一节课里包含了我许多精心设计的环节,也在尝试着自己的一些探索。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的开始,它的反抗具有首创性,鼓舞性,是一段让人振奋的历史。对于这样一段历史,学生多少有一些了解,比如美国的国旗、自由女神像等。我利用这些基础,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扩展,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2.我确立了“学为所用”探索主题进行尝试;设计了拓展训练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顺着我的思路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更多的知识。

3.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这一课,我发现学习世界历史时,一定得引导学生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引导了学生把美国独立战争同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并且都用了8年时间才取得战争的胜利。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性质,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总结出胜利的原因包括:(1)战争的正义性。(2)美国群众的积极参战。(3)国际主义援助。(4)华盛顿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通过对华盛顿等领导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

篇4:《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85-01

《北伐战争》这课是人教义务教育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的内容。

我是在2012年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上的这课,这节课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共党员大无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的正义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举措。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一、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导入新课。如:以“国民革命歌”来导课,进行新课的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是两只老虎的曲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抓住关键史实,讲课有详有略。教学内容上我有取有舍: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时间等基本情况由学生自学、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去学,教师只做了检测。重点学习北伐战争,而北伐的时间、对象、主战场、主要战役等基础知识内容列成表格让学生看书自己找出来填入即可,重点分析北伐的作战方针、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北伐失败的原因等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但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这部分内容学生自学简明了解就好了,重点强调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使教学前后呼应。创设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我创设了以下几组教学问题情境:讲黄浦军校的建立,展示图片,通过对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革命者来”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自己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讲授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时,将北伐路线及主要战役的地点制成动态显示图进行讲解,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的接受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在教材“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划出主要战役的地点。最后展出了一张温泉县初级中学教学楼的图片,通过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有责任感的人”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使教学前后照应。(黄埔军校与温泉县初级中学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四、教学过程新颖,是一次旅行——国民革命之旅。旅游景点是广州、长江,最后“旅行日志”做小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发现问题、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还有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采用竞争手法,激励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竞争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我、我……”,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抢到问题的学生认真答题,没抢到问题的学生仔细的听,用心的记,及时的纠正回答中的错误。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感觉存在如下不足:

1、没有很好的利用幻灯片里的资料,如《国民革命歌》词曲打出来,可以让学生听了一遍后,自己再试着唱唱,渲染一下气氛,效果可能会更好。

2、有些知识提前讲了。如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只要讲清楚当时是军阀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就行了,没必要把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这三大军阀的势力讲出来,应该交给学生在学习“北伐战争”这一内容时自己去了解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如:讲课中有的学生能把国民革命胜利进军的原因总结出四条来,可见他们课前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2)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美国独立战争教学反思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册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美国独立战争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看,美国是美洲第一个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为学习下一节:《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打下了基础。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看,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都属于早期大革命时代,把它放到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旧秩序的冲击。

这一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在教学中如果通过教师的讲叙,教师肯定是很辛苦,但教师使用远程教学设备,把知识点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而且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点也很快。师生互动也比较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有了一定的方向。但也因此束缚了学生,有点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嫌疑。在这一方面有待进行提高。

正确处理历史基本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又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于是,在课堂上我重视引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或图片来掌握历史知识,学会从图中寻找历史信息,(课堂上出示了美国国旗图、华盛顿人物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图、《独立宣言》图、《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美力量对比图表》等),通过看图、分析图,学生们增强了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篇6:《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爱听。我们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课堂将会是多么的朝气蓬勃,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说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所以我就整合了多个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签定做为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尤其在引导学生分析研判邓世昌时,从他的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他的人格尊严感悟到国家精神,以小见大。课堂在创设历史情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

1.课堂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我将新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如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条约内容,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标对比《南京条约》,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在,让学生深刻认识《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这样的一些分析,能培养学从多角度考虑和思考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马关条约》的教学,我打破了传统模式,对教材中《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恰恰是思想的意义与力量所在。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关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核心知识,相信学生不必于课后再去死记硬背,因为,这已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

篇7: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反思一: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因时间有限,出现以下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不够充分,没能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够关注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做到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的反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朝这些方面改进:

1、教学设计中应该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设计中应有助于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反思二: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我星期一在朝阳一中上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鸦片战争》一课涉及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知识信息量大,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动态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教学效果还好。

在开篇环节,首先进行单元导读,然后(屏幕展示)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罂粟花是美丽的,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转了入正题。

在讲授新课环节,对教材原有的三目进行了重新整合,分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个部分,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连贯、更加简洁易懂。在这二个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兼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模式,梳理两次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问题:“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剖析,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场景“虎门销烟”、观看视频“鸦片输入的影响”、“火烧圆明园”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本课结尾部分,以反思小结: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遭受的屈辱......封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通过小结,将本课知识进一步升华,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但纵观这节课,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关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缺少进一步展开分析;也有一些观点(如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间,“落后就要挨打”等观点)有待商榷。所设计了一系列探究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有点多,使一些题目没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真正展开,无法深入提升。

反思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因为这场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起的,所以叫鸦片战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鸦片会引起战争?继而引出中英贸易中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受到中国的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样由鸦片到鸦片战争再到英国为什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起来效果较好。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难发现,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看其本质,也就是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两次鸦片战争还给我们共同的教训和启示: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了解祖国的过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创建美好的明天。当今世界,列强林立,以强凌弱,以富欺穷的霸权主义行径并未改变,亡我之心没变,要维护中华民族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必须振兴中华,坚持改革开放,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现状。

反思四: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篇8:《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

幻灯片用钓鱼岛 的图片做 背景,播放电视 连续剧《北洋水师》主题歌,歌词如下: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来童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请带我漂向那天边;

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破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再不愿见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

却回头又向它走来,却又回过头,

向———它———走———来!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2分钟)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的主题歌。相信大家最近都在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事件,电子黑板上显示的是几幅有关钓鱼岛的图片(图略),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中日两国有关钓鱼岛争端事件的由来?

学生:钓鱼岛自 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 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 告》中规定中 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因此在国 际法上,钓鱼岛已 回归中国,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钓鱼岛争 端与甲午 中日战争有关。

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因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民族战争曾遭到过多次失败,但没有哪一次像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那样,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历史探究课《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二、落实基础(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

2试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简要经过。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影响如何?

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简表

三、活动探究(30分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田中义一)“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日本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摘自陆奥宗光著《蹇蹇录》

材料三日军进入朝鲜的军队日益增多,清政府驻朝官员要求增派援军入朝,李鸿章复电:“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在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以后,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日军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摘自郑彭年著《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没》

材料四1894年,慈禧正筹备庆贺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大事铺张。 她挪用海 军军费修 建的颐和 园工程,仍在继续进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户部奏请暂停颐和园工程,慈禧坚决不允。一些主战派官员请求停办“点景”,节省开支,移作军费。慈禧大怒,恶狠狠地说:“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人,我也要使他一辈子不高兴。”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不顾。当时北京城出现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请回答:

将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对比,你认为甲午战争能否避免?请说明理 由。(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请学生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进行点评,用时8分钟)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是“甲午战争不可避免”,理由如下:

1.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其侵华之心早已有之,其“大陆政策”是“台湾—朝鲜—东北”、“蒙古—中国—亚洲”。

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成为日本实行 侵 略 计 划 的有利条件。

3.清政府腐败的主要史实

1战前不作准备,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2慈禧忙于寿庆,希望和日本和平了结。

4.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导致战争发生。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根据史料记载,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九,超过了日本乃至于美国,但是,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却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然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同时点评,共8分钟)

1甲午战争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从甲午败局 中我们应 该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中国———丧失大量主 权 (割地、赔款、开放 通商口岸、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引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一步,助长其侵略气焰;取得大量利益,加快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朝鲜———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

沙俄———面对日本的强 大,沙俄并不 甘心,为了与日本争夺在中国 东北的利 益,引发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但是在 战争失败 后,沙皇统治 根基开始 动摇。

二是教训和启示:

1虽然现在我们身处太平盛世,但是我们的周边地区并不平静。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等热点问题都关乎我们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

2从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丧失了大 量主权,到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但有允与不允”这句话中,我们深刻领悟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要想真正摆脱其他国家的侵扰,就必须努力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这也正好 印证了邓 小平同志 的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

过渡语: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对 于所有的 中国人而言,都是一剂极好的清凉药。学史使人明 智,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子,更应该铭记历史、痛定思痛、展望未来!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组材料并探讨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张亚洲杯照片。

图片注解:2004年8月7日,2004亚洲杯足球赛决赛在北京打响,中国队坐镇主场迎战日本队。

材料二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同我 们总是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特别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 什么?如果日本 赢了,是赢在什 么地方?如果日本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有个高中生这样分析: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得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 要从那里 经过,我们的主 力舰就会 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J].读者,2004(20).

请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回答,同时教师点评,共6分钟)

1为什么亚洲杯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 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 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

2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联系现实,谈一谈对中日问题的预测和看法。

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友好相处成为主流(日本投资、友好访问等)。

2.矛盾摩擦依然 存在 (台湾问题、教 科书、靖国神社、南京大屠杀等)。

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追求,两国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如日本在中国的投资逐年增多,民间的友好访问也不断增多。因此,中日两国之间,友好相处应该成为主流。但不可否认的 是,由于一小部分日本右翼势力对日本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拒不承认,毫无悔意,使得日本和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摩擦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也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四、结束语(2分钟)

同学们,虽然黄海海面的隆隆炮声 已经远去,但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以古鉴今,环顾今日之全球,我们今天 依然身处 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之中,刀光剑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 供了机遇,同时也使 我国面临 诸多挑战。为此,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居安思危,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制定经济、国 防、外交等诸 多方面的 正确战略,以使中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的探究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五、教学反思

如何将历史探究课上出新意,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科能力的历史课中陶冶情操呢?笔者以为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精心设计探究环节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探究情境

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动机来自对探究对 象的兴趣,从时政热点问题入手来选择探究对象,就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近期,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钓鱼岛问题与甲午中日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钓鱼岛地图,介绍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并回顾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欲望。所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的情境,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问题探究创造条件。

2.呈现历史材料,创设探究条件

历史探究性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 问题,达到在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人们获取历史认识的前提是解读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历史探究性教学就是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借助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的过程。所以,历史探究性教学离不开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本堂课上,笔者围绕探究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各种史料,引导学生对多种史料进行解读、辨析和推论,以解决历史问题。

3.注重教师指导,训练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对历史的认识,由于受阅历、知识和能力的制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笔者在提出探究 问题后,通过对问题和原始材料的解读、说明,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探究的方向、角度,辨析材料的可信度,理解材料的含义。如图片材料中中国球迷的表现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要首先认识到和平共处是中日两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要求,对球迷的表现要辩证看待;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要对其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如对历史事物进行对比的角度有哪些,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谈谈历史事件对后人的启示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及时、恰到好处,以帮助学生纠正思维偏差,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探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围绕目标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以研究史 料为途径,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围绕目标开展,有利于学生聚焦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影响和启示的探究,提高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对学生加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活动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要达成探究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 认知水平,注意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探究精神。例如,本堂课上,笔者这样考虑:一是要做好知识铺垫。尽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但大多已经遗忘。笔者在提出探究问题之前,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本,并归纳知识要点,做成表格,这样,在探究问 题时就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二是问题设计 有梯度。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提出的问题难度应该适度,让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解答问题,问题的学术性不可太强。笔者先就甲午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设问,适度降低问题的难度,然后对中国球迷的表现谈看法,对中日问题进行预测,提高了问题的难度,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发挥见解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探究效果。

3.探究过程注重动态生成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既要预设好过程,体现计划性,又要根据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际,对教学设计及时进行调整,重视并利用好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本课探究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亚洲杯中中日两队决赛的时候,球场上的球迷会打出“俺是八路”的标语、喊出“打败日本,中国必胜”的口号呢?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自由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且现在否认历史真相,因而导致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但也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出:中国人对日本政府的做法有情绪,但是体育与政治不可混为一谈,体育应成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的桥梁。后者能从另一角度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是问题预设时留下生成空间的结果,也是课堂开放创造的效果。

总之,历史课堂探究教学,在课程改 革不断深 入的今天大有可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摘要: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凌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抵抗外侮的牺牲奋斗史。120年前,中日两国之间进行了一场足以改变两国历史走向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岁月历经了两个甲子轮回,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史时,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重新认识这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早稻田大学发表言论时所说的: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篇9:《罪恶的战争》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材分析:

《罪恶的战争》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中主题一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作为“勿忘国耻”的第一节课,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段历史虽然离学生比较久远,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于心的。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给我国带来的耻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经过多年的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民族的复苏,换来了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鸦片的危害,了解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2.知道我国在1840年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时的英勇反击,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意识。

3.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耻辱。

2.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勿忘国耻。

教学准备:

1.西方工业革命和清政府闭关锁国音像资料。

2.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相关视频影像资料。

3.罂粟花、鸦片、中英贸易对比等图片。

教学流程:

一、图文并茂,引入新课

1.出示罂粟花图片。

师:猜一猜,这是什么花?

生:罂粟花。

师:你们觉得罂粟花好看吗?

生:美丽,鲜艳。

2.出示明星吸毒前后的对比图。

师:李代沫吸毒前后样子有什么变化?

生:他吸毒前很健康,吸毒后样子很老。

师:他吸毒前是多么的阳光健康,吸毒后你看他神情呆滞、面无血色,是什么毁了他人生呢?

生:毒品。

师:对,毒品摧残了他的身体和精神,他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

3.回放罂粟花图片、鸦片(大烟)图片。

师:这美丽植物的果实却是制造毒品鸦片的主要原料。就是这样一朵美丽的小花,给人带来的却是恶梦,是毁灭。曾几何时,鸦片也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灾难,也带来了一场战争,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场“罪恶的战争”。(板书课题。)

二、走进历史,激发情感

(一)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师: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是大国、强国。但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请同学们看一下当时的情况。

师: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鸦片战争,谁知道是什么时间发生的战争?当时的皇帝是谁?战斗双方是谁?结果怎样?

生:是1840年发生的战争。

生:当时的皇帝是道光。

生:战斗的双方是中国和英国。

生:结果是中国输了。

(二)了解英国殖民者卑鄙的行径

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罪恶的?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地了解一下。请大家根据教材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

(1) 当时的英国人是怎样打开我国的国门的?

(2) 鸦片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生:英国人正常的贸易没有赚到钱,就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掠走了大量的白银。

生:当时的政府官员、士兵、老百姓都在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丧失战斗力,民不聊生。

(三)了解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1.出示中英正常贸易对比图。

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当时中国和英国的贸易对比图。(板书:贸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用机器做的呢绒不如我国手工的丝绸,他们没有赚到钱,就策划了一个阴谋,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板书:鸦片。)中国人吸食后就会上瘾,(板书:上瘾。)上瘾之后就会用大量的金钱去购买。

2.出示英国鸦片输入巨增图和中国白银流失图。

师:几年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800年英国输入鸦片4500多箱,1838年达到了40000箱。

生:19世纪20年代中国每年外流白银200万两,到19世纪30年代初每年流失900万两。

师:每年我国的白银流失了这么多,那么国库里还会有钱吗?

生:没有了。(板书:国库空虚。)

师:吸食鸦片的人又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当时吸食鸦片的图片。

生:吸食鸦片的人脸色青灰、骨瘦如柴。

师:都是什么人在吸食鸦片呢?

生:有官员、士兵和老百姓。

师:官员、士兵和老百姓没有钱吸食鸦片了会怎么做呢?

生:官员吸食鸦片后更加腐败,搜刮民脂民膏。

生:当兵的没有钱吸食鸦片了也会抢老百姓的。

生:老百姓吸食鸦片就会卖房卖地,甚至还会卖儿卖女。(板书:官员腐败、兵无战力、民不聊生。)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官员、当时的老百姓,看到社会衰落到如此地步,你会怎么做?

生:假如我是当时的官员,我就不会让老百姓吸食鸦片,而是把外国人赶走。

生:假如我是当时的老百姓,我自己不会吸食鸦片,也不让自己的亲戚吸。

四、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师:看到鸦片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当时就有一些正义的官员意识到必须禁烟,于是在林则徐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板书:禁烟。)

1.出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塑像和他上奏道光皇帝的奏折。

师:奏折上说现在必须要禁烟,否则过不了几年,国家就没有银两,打仗也没有士兵了。当时的道光皇帝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批准了林则徐的奏折,让他负责全面禁烟,便有了后面的虎门销烟。

2.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虎门销烟图片。

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它碑座的一面就是虎门销烟的浮雕,足见它的历史意义。

3.观看《虎门销烟》电影片段。

师:虎门销烟持续了多少天?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天?一把火烧了岂不更痛快?销烟销给谁看?

生:虎门销烟持续了23天。

生:要用科学的方法,不能烧,因为烧了会产生大量的毒气。

生:销烟给吸食大烟的人看,给英国人看。

师:鸦片被销毁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的心情很激动,很高兴!就应该销毁这害人的东西。

师:是呀,当时的老百姓很解气,心里都非常高兴。那么谁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了呢?

生:英国人不高兴了,因为他们赚不到钱了。

师:所以黑心的英国商人就鼓动了当时的英国政府,用战争来打开我国国门。于是在1840年发动了这场鸦片战争,也就是罪恶的战争。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观看电影《鸦片战争》民族英雄关天培选段。

师: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生:中国战败了。

师:当时,尽管以林则徐、关天培为代表的广大军民进行了顽强英勇的抗争,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一再妥协,鸦片战争失败了。在1842年,英国强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出示《南京条约》相关条款。

师:看到这种情况,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此时我的心里很生气,也很难过。

生:英国人太欺负人了。

师:钱没了,我们可以再赚,地没有了,五个港口没有了,我们也可以夺回,可是我们的尊严没有了。

师:英国人看正常的贸易不挣钱,就用鸦片诱使中国人吸食,造成了国库空虚、官员腐败、兵无战力、民不聊生,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禁烟。他们看禁烟了、不挣钱了就发动战争,用武力来打开我们的国门,可见是多么的罪恶!鸦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屈辱,同时它的炮声也震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正因为我们有无数的民族英雄纷纷起来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作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你有没有听到过吸食毒品的现象?

生:有。

师:那么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要勿忘国耻,努力建设祖国,再也不让外国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

教学反思:

《罪恶的战争》作为“勿忘国耻”的开篇,它的课堂教学既要避免上成语文课,又要避免上成历史课,这就要求我在课前要多下功夫,课堂思路一定要清晰。课前,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通过图片引入,用学生熟悉的明星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毒品的危害。充分利用视频资料给学生视觉和心灵上震撼,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

在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同时,准确找到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并且做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历史毕竟离他们太远,他们也无法体会当时社会的各种状况。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发生的始末,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国侵略者的阴险,感受到中华民族屈辱的一页,唤起民族危机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上一篇:衡阳中院深化司法巡查 全省法院推广衡阳经验下一篇:校园电子商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