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教学设计

2022-09-05

第一篇:鸦片战争的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烽烟》是第八单元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第一框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交汇点。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道路的开始,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结合上课的感受以及听课后的想法,我就谈谈自己反思的结果以及改进教学的几点想法。

1.本课教学设计采用板块式设计模式,知鸦片之危害→探鸦片战争之缘由→述鸦片战争之经过→析南京条约之影响→明强国之道路,环节紧凑,扣准战争主题,尊重历史事件内在知识逻辑。课堂的结构框架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板块设计显得略多,一般设计3-4个环节比较好。也有听课教师反映环节的字体不够突出,需要改进。

2.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备课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定为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内容。学习难点定为《南京条约》的危害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但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明显探鸦片战争之缘由、述鸦片战争之经过占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重难点的环节时间很赶,可以说课堂的时间运用不是很合理。

3.在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性质的时候,我选择利用书本p88的资料中的两个观点“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向中国开战,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有些人英国人认为,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让英国在中国更多港口和城市进行贸易活动,所以一直称其为‘通商战争’。”但是课后我认为有两个不足:(1)虽然设置了这一环节,但是由于鸦片战争性质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花费时间过长,因此可以将这个环节放到分析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这样一来,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2)在分析鸦片战争性质的时候,模凌两可,模糊不清。其实就是要学生摆正立场,站在中国的角度: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是以掠夺为目的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所以叫它鸦片战争。而站在英国的角度:鸦片战争是在中国虎门销烟打击了他们的利益情况下发动的,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保护了贸易,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所以对他们来说是通商战争。

4.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有些语言还是过于啰嗦,有时还会重复问题,高效的课堂一定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比如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教师的教学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教学的时候,将教学的语言变得更有问题性,设计环节的时候,过渡语要自然;

问题的设置要精炼、有针对性,直击要点;

追问环节的问题设置更应该环环相扣。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想到,才能临危不惧。另外,历史课堂一定要讲究语言的趣味性。宋朝的朱熹应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易趣,必不乐学。”想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收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妙语连珠、趣味横生。例如:可以配以动作讲一些历史小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冗杂的文言文等等。

5.本堂课对于史料的应用较少,本来考虑在讲解虎门销烟的时候用视频,可是由于视频的像素不好,就没有用,后来想想在这个环节的时候可能利用视频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此外在分析图表的时候,缺少一定方法的指导。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上的,离开了事了,历史知识就成立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合理地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同时通过本次的青年比武活动,与同学科的同事进行同课异构,让我看到了我和她们存在的差距,明白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我要继续加油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摒弃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第二篇:《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学设计

河南省南阳市七小

万晓艳

《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河南省南阳市第七小学 万晓艳

一、教材分析

战争是一个离儿童生活较远的话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两个方面来认识战争。在本课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上仍然在不断发生的战争与冲突,激发学生去关注战争中的人们,通过对比体会战争中的儿童生活有多么困苦与艰辛,产生热爱和平的情感,进而从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战争后遗症等角度,让学生看到战争巨大的破坏力,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深远影响,懂得和平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探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悟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2.通过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学情分析:

战争引发的多种灾难和影响,对于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儿童来说,不容易理解。 如何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通过课堂上展示相互启发、感染,引导孩子们探究性解决问题。

1.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好准备以恰当的方式在课上与同学交流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2.调查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老人,请他们回忆当年的情景和感受。 3.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资料和相关历史知识水平等学情。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可今天的伊拉克儿童,他们美丽的童年正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出示课本48页图片1)请看,照片中的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伤心难过?(他那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成为战争带给伊拉克人民灾难的真实写照)

2.(出示课本48页图片2)战争也让伊拉克人民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曾经朝夕相处的乐土只能在梦中回忆,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3.在炮火的轰炸和摧残下,他们对这个世界只有恐惧。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和灾难呢?今天我们要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板书课题:《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二)活动一:了解战争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初步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说到战争,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同学们知道近百年来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争?

2.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影响世界历史、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重大战争。尤其是20世纪的前50年,竟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9页的历史资料,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格。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填写完整的表格,让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内容是否一致。 (出示表格的前3项内容)从表格里的这几组(红色)数据中,你发现世界大战的影响范围有多大?你有什么感想? 3.这两次世界大战战争费用分别是多少?造成了多大的财产损失?(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也许这些抽象的数字,还不能让我们明白战争对人类财产的破坏和损失有多大,可下面的这些图片资料,就是历史最有力的证据──(出示二战期间上海、伦敦、斯大林格勒、华沙等地被轰炸为废墟的一组图片,教师简短介绍。)

看了这一组历史照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一次战争就意味着城市的毁灭以及众多的百姓无家可归。刚才的统计数据和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足以证明战争对财产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板书:财产的损失)

4.战争的双方本身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资和军费,因而世界大战也是全人类最沉重的经济负担。伊拉克战争已经让美国耗费了50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相当于一个普通非洲国家十多年的全部工农业生产总值。孩子们,假如没有战争,你最希望把这些费用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教师随机点评)

(三)活动二:深入探讨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1.战争对财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失让我们深感痛心,可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却更让人恐惧和震惊。谁来告诉大家,两次世界大战分别伤亡了多少人?总共伤亡了多少人?(9000万)

2.很难想象,9000万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打败德国法西斯,美英盟军成功地演绎了诺曼底登陆,可无数的盟军士兵为了这场正义之战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播放诺曼底登陆电影剪辑片段)

3.看了刚才的电影片段,最让你震撼的镜头是什么?

师小结: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同样的残酷而惨烈,每场战争都轻而易举地夺走了双方士兵的生命,这是人类的灾难和悲哀。(板书:生命的摧残)

4.第二次世界大战曾波及我们的家乡重庆。令重庆人永志不忘的是日军对重庆进行的长达5年的野蛮轰炸──(播放重庆大轰炸剪辑)

从刚才的镜头中,你看到了战争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

5.今天的伊拉克,久经战乱却仍然硝烟弥漫,给当地的每个家庭和无辜的孩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刻骨铭心的伤害。(出示伊拉克少女的日记)看了照片中的女孩写的这些日记,不知道同学们心里是什么感受?谁来说说战争会给每个家庭带来哪些悲剧和影响?

6.战争就这样夺走众多无辜百姓的幸福和欢乐。无论是战争的发动国,还是受害国,最大的受害者始终是无辜的人民群众。即使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也同样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和伤害。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播放信件内容录音片段)

(四)活动三:认识战争后遗症

1.战争意味着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瞬间消失,战争灾难中的每个家庭是那样的不幸。战争结束了,可战争带来的灾害就彻底结束了吗?有一个日本小女孩,用她短暂的一生,向人们诉说了在战争后发生的一个悲痛故事──(出示课本51页下图)谁来讲讲左左木贞子的故事?

2.听了这个日本女孩的故事,谁来说说自己的感想?(师点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战争遗留下的伤害并没有结束,这就是战争的后遗症) (板书:战争后遗症)

3.战争还会留下哪些严重的后遗症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海湾地区和伊拉克的难民营里去调查一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认真阅读相关图片,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先各小组进行交流,准备好在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 4.准备好了吗?谁先来交流?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或评价:

(1)在今天的伊拉克,粮食药品极度贫乏,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伊拉克人民的生存。我们最担心的还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今天有什么不同?你对他们今后的命运最关注的是什么?

缺衣少食又会对他们的身体发育有什么影响?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什么影响? (2)战争所造成的物质损失,也许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但战争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却久久难以平复。我们想知道,战争会给人们留下怎样的心灵创伤? (3)战争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和影响,海湾战争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谁来给大家交流这方面的资料?

(4)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可一次小小的战争就足以让她毁于一旦。你知道哪些人类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和践踏呢?

(五)激情结课

1.这节课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到战争引发的巨大灾难。假如你是一个伊拉克孩子,此刻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其实,全世界人民也深切体会到了战争风云下的苦难。因此,和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请看!(播放《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和反战游行图片)

结束语:我们相信,和平不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力量,它将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板书设计:

第三篇:《战争,人类的灾难》教学反思

《战争,人类的灾难》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和平,我们共同的心愿》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和平对人类的重要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初步明确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但对于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战争里他们很远,他们平时只能从电视、报刊中接触这类内容。他们对战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如:调查、访问、网上搜集等。)搜集有关战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成功之处:

一、课堂教学中,我加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和帮助学生回忆

六、一儿童节汇演的情景。通过对比,学生能深切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如家园被毁、失去亲人、无家可归、伤亡惨重、精神创伤,还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等。从而感受到和平的美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学中,我重视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注意获取学生的表情变化,心理和思想变化。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启发引导,肯定性评价,简练的小结,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感悟不断完善和提升,也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不论是否令人满意,我都会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如我班苑林美的《我们不要战争》的演讲稿,语言充满诗意,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她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向往,我便让全班给她掌声。

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还不充分,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资料及当今世界还有哪些地区存在战争,学生知之甚少,还需教师大量补充。本课时间安排欠妥,学生合作交流不充分。教师还需深刻挖掘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本课是鲁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

本课课标要求是:说出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等基本史实。

写出对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交往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着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而对于文明的两种交流方式,着重侧重于对暴力冲突的看法的教学,另一种和平交流方式重点在第七课。

“生命化课堂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本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并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都能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以及小组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概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路线。

熟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以及罗马帝国疆域四至。

2、能力目标:

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通过 “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和罗马帝国的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联系,一般说来,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的传播 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图片资料。

三、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可以利用课本导入框中的故事,点出战争与文化的联系,着重指出战争对文化的客观传播作用。

2.归纳法。对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有利条件,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由学生归纳其原因。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教材没有详细介绍,教师以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4.图片辅助法。在讲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用多媒体显示亚历山大像;对于罗马文化传播,展示大量罗马文化成就等图片,让学生去感悟。

5.动画辅助教学 。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路线和罗马帝国的疆域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容易记忆。

四、评价方案

1、个体评价

对学生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评价,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2、小组评价

学生分小组进行评价,以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参与的积极性,团体的表现作为评价的标准,激发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意识,最后达到合作共赢。小组长记好本组课堂得分,课后课代表汇总。

3、检测性评价

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利用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刚刚接触世界史,特别是年代久远的世界古代史可以说了解甚少,一些人名、地名都相对陌生,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尽可能通过一些图片、人物故事、视频来加强学生的感观印象,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当运用历史材料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让他们在史料中认识历史。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结合2012伦敦奥运男子马拉松冠军,简单介绍。 2.让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介绍马拉松长跑的来历。(希波战争中,拥有数万步兵和一万名骑兵的波斯大军在希腊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马拉松有一个三面环山的河谷,雅典军队占据了山坡,波斯军扎营在山坡下的平地上。雅典军队约1万人前往阻击。他们采用两翼埋伏,正面佯攻,最后三面包抄的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雅典的快跑能手菲迪皮茨受命回雅典报捷。尽管菲迪皮茨已在战斗中负伤,但他还是跑回雅典,告诉忐忑不安、等待消息的雅典人“我们得救了”,说罢倒地而死。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菲迪皮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大致沿着当年菲迪皮茨的路线进行,全程为40.2千米。后来,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确定为42.195千米。)通过学生的讲述,培养学生口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3.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今天,无论东方或西方的人们通过这项赛事,把战争的碰撞与冲突变成和平的体育竞争,既加强了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也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渗透。

本课主要介绍了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侵和罗马帝国的扩张。这些战争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历史事实?它们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从教材中探求答案吧。

一、希波战争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目希波战争的相关,对照导学案作读书标记并记忆, 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 演示课件,让学生通过识图,直观地了解历史:波斯发源于何处?波斯帝国的疆界有多大?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地图来了解历史的能力。

2.材料: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到希腊各国索取“土和水”是什么意思?结果怎样?(意思就是要求对方屈服。)

3.波斯为什么最终战败?(劳师远征,遭到顽强抵抗等) 师强调:希波战争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相关知识,对照导学案作读书标记并记忆,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一)教师先出示亚历山大大帝的图片和他的名言,以图片和名言来介绍亚历山大大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山不走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

“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把财富分给别人,把希望留给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亚历山大大帝其人——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胸怀大志,豪爽,怀有统治全世界的野心。从而为下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二)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路线。

让学生指图讲述,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多媒体中出示相关的图片(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港口及亚历山大灯塔等)师可补充指出:作战中,亚历山大大帝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合理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给我们留下了亚历山大灯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等与其名字一致的历史遗址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亚历山大大帝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和英雄的人格魅力。通过如此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对亚历山大东征的史实一目了然。

教师提问:亚历山大东征的地区都曾出现过哪些文明?学生回答 :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等。教师: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将不同的文明带回了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 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一是使学生温习前面学过的知识,二是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另一个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为下面讨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影响作了铺垫。

(三)出示相关资料并结合亚历山大的名言,引导学生还原亚历山大东征的有利条件。 出示材料:

材料一:波斯帝国虽国土辽阔,军队庞大,威名犹在,但其势已衰,内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三世是个意志薄弱、缺智乏谋的平庸昏君。

材料二:亚历山大的远征是为了迎合希腊和马其顿奴隶主的意图:把劲敌从地中海和小亚细亚地区排挤出去并通过征服新的殖民地来缓和希腊各城邦国家之间的矛盾。“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建立从希腊到印度的帝国之梦。

提出问题: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波斯帝国的外强中干为东征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亚历山大大帝自身的野心、雄心壮志和对财富、土地的渴望成为他东征的主观原因。从而使学生理解“有怎样的思想就有怎样的行动”的真正含义。

(四)以史料为据,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影响 展示材料:

材料一:“亚历山大远征,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

——《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有1万对之多。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新娘新郎许多礼物,以示鼓励。他下令让3万名波斯男童,学习希腊语文和马其顿的兵法。

材料三: “亚历山大以后,希腊文化依然在亚洲得到不断传播。历史学家称此现象为希腊化文化,将从亚历山大起到埃及被罗马征服为止这一段时间(前323—前3年),称之为希腊化时代”。

——《历史教学参考用书》

提出问题: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材料

二、三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有怎样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如下结论: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灾难,是一次掠夺性的战争。东征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古代东方文明。

从材料

二、三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从客观上也促进了西方与亚非之间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希腊文化优秀的成果也因此逐步传遍当时世界各个文明。亚非文明也被顺理成章的带回欧洲,形成了多种文明的交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此后,亚历山大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通过学生对史料的探讨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辩证分析历史、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温故知新:罗马帝国的建造者是谁?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是? 新授:学生对照导学案,自主学习本目的内容,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对照多媒体展示的《2世纪罗马的疆域》图,指出2世纪时罗马帝国的疆域四至。让学生直观的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罗马帝国的繁荣情况,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出示的罗马辉煌的建筑艺术、雕刻、手工制品、法律等内容来了解罗马帝国的繁荣。

出示两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反映了罗马人怎样的心态?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那么,怎样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带来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两段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文明也随之传播,那么罗马和古代中国有往来吗?

多媒体出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四、谈古论今

播放一组现代战争的图片,包括科威特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设问:今天的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什么?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怎么看待当今的战争?

设计思路:通过观察图片,体会现代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意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理解了战争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暴力冲突是文明交往的一种形式,但不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主流。我们应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了导学案,由于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再加上初三学生刚刚接触世界古代史,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本课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导入环节联系现在的马拉松比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在讲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老师呈现的亚历山大的名言以及史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理解,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拓展提升环节,使学史明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史为今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都能获得成功感。动态的地图,“穿越”的情境,避免了平铺直述,历史氛围的“渲染”很到位。各个部分的衔接也非常自然,以气呵成。这些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原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来学习,起到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从史料中来看当时亚历山大东征的有利条件和主观动机有哪些?还有通过亚历山大的名言来看亚历山大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比我预先想的还要好。由于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所以课堂效果也非常好,课堂检测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能够达标。

不足之处:在合作探究环节,有些同学参与的热情太高了,极少数学生的思维发散的太大,我没有及时的把他们往回收,在这个环节用时稍显多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巩固和运用。但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较少,以后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八、共同诊断:

通过对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的观察,发现导入环节联系现在的马拉松比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在讲述希波战争时,老师呈现的亚历山大的名言以及史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理解,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拓展提升环节,使学史明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史为今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都能获得成功感。动态的地图,“穿越”的情境,避免了平铺直述,历史氛围的“渲染”很到位。各个部分的衔接也非常自然,以气呵成。这些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提高。

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看,各个环节的比例恰当,铺垫型占20%,思考性占58%,提醒性的占10%,过易的占6%,较难的占6%。从课堂效果的有效性来看,98%的同学能够达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巩固和运用。但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太少,以后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的资源没有挖掘到位。

第五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心丑条约》:

1、《心丑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心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心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划定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

使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驻兵。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②指导比较:《心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心丑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国家

赔款

土地

其他

影响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心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心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

《心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上一篇:一起作业网心得体会下一篇:一年级有几棵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