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024-04-10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通用10篇)

篇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予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习与思考: 1、19世纪中后期,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请说出你知道的三位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的名字及相关典型事件,并说训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2、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篇2: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二、1、看视频

看到哪些信息?

2、读课本

3、学生说战争的起因、时间、经过、结果、影响 学生说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4、八国、廊坊大捷——廊坊阻击战义和团虽然取得了大捷。但仍然没有阻止侵略军攻占天津和北京。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5、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彩色字内容。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洋人的武器装备先进,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选择一两幅图片叙述内容谈感想

我们如何才能洗刷掉这段耻辱的历史。[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只有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才能洗刷这段屈辱的历史。

回答二: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国防力量强大了,才能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回答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家力量壮大了,才不会受外来势力的压迫。

回答四:教育是科技的先导,首先要重视教育,只有具备了大量人才,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不会受苦。

回答五:还是社会制度和政策起重要作用。近代中国,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腐败的社会制度和妥协退让的政策埋没了这些人才。因此,改变社会制度,也是避免列强入侵的一种方法。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所犯的罪行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但应注意,杀人放火固然危害很大,但在当时,真正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是《辛丑条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详细内容。

6、.《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

7、结合内容谈危害

(学生讨论)----齐读危害----第二条 “洋人的朝廷”、使馆区的不同

8、三个条约表格——中国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是什么?

10、小结,先学生谈收获

篇3: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里,高悬着甲午海战中日军俘获的清政府北洋水师“靖远”、“镇远”两舰的铁锚)。

教师点明:日本这是把侵华罪证当做炫耀军威的资本!

激起学生共愤,营造教学氛围,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历史背景

(多媒体展示: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关于“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观点,结合日本国情,通过引导学生驳斥这一谬论,来引入对战争主要历史背景的分析)

1.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展示有关“大陆政策”的音频文件,帮助学生理解其野蛮的侵略本质)

2.列强方面: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请学生逐个回答列强默许或纵容态度的表现,并展示有关列强态度的示意图,最后由教师点明其根本出发点———更好地获取或维护各自的利益)

3.朝鲜方面: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教师简单解释东学党起义,并补充材料《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发给驻朝公使的密令》,分析其迫切挑起侵华战争的邪恶企图)

4.中国方面:(1)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华气焰)(2)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教师展示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示意图,总结以上历史背景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简要讨论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这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二)战争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相关图片,以五大战役为中心,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作一简要介绍,并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典型,利用以《甲午风云》片段为核心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发愤读书、报效祖国)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

(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的介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勇抵抗,但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这到底是为什么?你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启发,最后加以总结和归纳,并展示参考答案)

1.内因

(1)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此处可穿插讲解一个典型的腐败事例: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挪用海军军费大办60岁的“万寿盛典”)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组织学生参与分析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

(3)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且装备落后(以劣质进口炮弹的介绍为例)

(4)清军不少官兵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介绍平壤战役中叶志超“弃城逃跑,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

2.外因

(1)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先进

(2)列强:纵容政策……

(如时间许可,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四)《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设问:“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请学生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

学生小组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小组2: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学生小组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学生小组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小组5:《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其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知识拓展】“三国干涉还辽”史实

说明:《马关条约》之后,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失。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历史背景

1.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投影:《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漫画图》)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投影: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2.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迅猛发展

(教师补充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这段史实。投影:“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兴起、蔓延的经过等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

(2)义和团运动兴起(起源、序幕、爆发、口号)

(3)义和团运动高潮:发展到京津地区和抗击八国联军

(4)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

(二)经过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时间、八国名称、借口)

(投影:《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图片)

2.占领天津和北京

(投影:《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图片)

补充介绍1: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补充介绍2:在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和北京城的战斗中,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武器英勇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设问: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请同学们与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相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学生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学生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学生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束缚住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任意宰割欺凌。

学生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学生6:《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本节课的两大主要内容,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要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作业1:本课测评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作业2:学习延伸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阅读有关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教学反思】

篇4: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继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瓜分狂潮以来外国列强侵略的延续及加深,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体现,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接性的关键作用。从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来看,能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又是非常有必要的。

2.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并评价《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整合为三幕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以史为鉴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八国联军侵华;难点是分析、评价《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二、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三、学法指导

指导阅读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度分析法。

四、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构思,灵感主要来自于话剧《茶馆》。根据情境教学,本人将本课主要内容设计成三幕:风云初起、古都呜咽、晚清悲歌。教室就是茶馆,学生是茶客。

1.第一幕:风云初起

此幕对应内容是义和团运动。在情景剧角色扮演中,通过茶客之口说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地点,再让学生从台词中寻找有效信息,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史料的技能。

义和团的基本情况通过图片描述,强调义和团战士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极大的勇气,用落后的武器沉重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但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和性质并未做深入的讲解和探究,因为义和团运动并非本课的重点,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并无这方面要求。

2.第二幕:古都呜咽

此幕对应内容是课文第二部分——八国联军侵华,是本课的重点。为突破重点,笔者让学生通过情境剧找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以及主要战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让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有切身感受?本人将结合教学内容播放视频,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以动态的教学形式呈现,使学生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在充满历史激情的讲述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3.第三幕:晚清悲歌

此幕对应《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危害,是重点和难点。对于条约内容,主要根据杜威“做中学”的教育观点,精心设计“大家来找茬”的教学活动。在茶客对话中有意设计一些错误知识点,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并找出错误,从而了解条约的四大内容。那又将如何突破条约危害这一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针对“赔款4.5亿两白银”这一内容,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在台词中设计问题:为什么茶钱先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历史事实,得出“国困民穷”的结论;针对“严禁反帝”这一条,采用漫画展示,使学生意识到清政府已沦为洋人之朝廷;对“拆炮驻兵”内容,主要通过形象比喻,使学生明白作为统治心脏、重要腹地的京津地区武装被解除,此乃清政府的心腹之患;说到使馆划界这一内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请学生思考现在使馆界与当时的使馆最大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当时的使馆界已成为国中之国”。

通过上述分析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款对中国危害最大,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达成共识:“严禁反帝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带着前所未的耻辱进了20世纪的大门。”

篇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学习重难点: 1《辛丑条约》。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

三、知识梳理:

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标化知识点,完成学案。

1、背景: 年春,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 侵略势力。

2、经过: 年6月,为镇压 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由天津向 进犯。在 被义和团围困,经过激烈战斗,狼狈逃回天津。

3、罪恶:1900年8月中旬,攻占,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辛丑条约》”,标化知识点,完成学案。

1、签订: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

2、主要内容: 经济: 政治:。军事: 外交:

3、危害:《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严重损害了。

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 统治 的工具。中国 沦为。

㈢、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该条约的签订带来什么严重的危害?

2.《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四、学效测试: 1、1901年,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

A、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3、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的内容是()A、赔款4.5亿两白银

B、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C、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由各国派兵常驻

5、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曾经攻陷北京的战争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向列强保证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人物是()A、李鸿章 B、左宗棠 C、光绪帝 D、慈禧太后

7、拓展延伸(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据说1900年8月,慈禧太后离京出逃前夕,曾叫人将价值数百两的“私房”珍宝埋在宁寿宫院子里。1902年初回京的当天,慈禧立即奔往宁寿宫,看到“所藏金宝,一些 儿没有失去,不觉大喜过望”。时人评说:身为皇太后,对四万万五千万两的赔款毫不痛心,日夕所念唯一埋在宫中的宝藏,“唏,国家焉得不亡乎?” ①、文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②、这次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清政府赔款多少两白银?

篇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节

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 :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

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尽根诛”。即下令剿灭义和团。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文章,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美国公使在其着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

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篇7: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篇8: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人的“转向”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实现其霸权野心, 推行法西斯高压政策。日本具有正义感的文人及社会团体纷纷遭到打压与迫害, 大量无产阶级文人被捕入狱。1933 年6 月, 被捕入狱的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锅山贞亲、佐野学发表“转向声明”——《告共同被告同志书》, 宣布支持天皇制、肯定“九·一八”事变、脱离第三共产国际, 呼吁放弃共产主义思想。

日本共产党领导人的“转向声明”,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 对仍在狱中服刑的无产阶级文人, 产生了巨大影响。立野信之、中野重治、高见顺等548 名日本无产阶级作家纷纷声明“转向”, 放弃共产主义信仰与活动, 投入日本法西斯的怀抱, 表示愿意支持天皇制和战争体制, 成为协力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宣传工具。

在众多的“转向者”中, 武者小路实笃与石传达三是“转向”痕迹最为明显的日本文人。

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 在日本侵占台湾, 屠杀近千名抗日军民后, 于1915 年反战作品《八百人的死刑》, 对日军的非人道主义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数百人在一念之间就被结束了性命。这不公正之处, 恐怕缘于执政者从来就没有把原住民当做是人吧。这样的人如果执政于台湾, 将是原住民的悲哀。敢于做这样事情的大和民族, 也让人毛骨悚然。如果让不懂得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生命的人进行裁判, 那么, 不公正之举不就会更加肆意泛滥吗?”武者小路实笃深受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影响, 依据人道主义同情弱者、反对战争的传统, 站在人道主义者的立场, 对中国的受害者深表同情, 谴责日本政府的侵略行为。

然而, 侵华战争爆发后, 在日本政府的高压政策下, 曾怒斥日本当局, 强烈反对战争, 宣扬人道主义的武者小路实笃,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时, 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从一个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者, 转变为“大东亚战争”的支持者, 投身到支持帝国战争的宣传中。在《大东亚战争私感》一文中, 武者小路实笃赤裸裸地赞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这场战役, 关乎到亚洲的兴亡。日本肩负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取得胜利的重任。这不仅仅是为了日本, 而是作为整个亚洲的代表。”他认为, 就如同日俄战争中日本假如没有取胜, 满洲就会成为俄国的殖民地一般, 没有日本, 亚洲诸国“最终都会无可奈何地成为英美的食饵。”此时的武者小路实笃已转变为地地道道拥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支持者。

1937年12月, 小说家石川达三以特派员身份被派往中国战场。在南京, 他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南京大暑杀真实的材料, 为了让日本民众知道日本侵华战争的真实情况, 引发国民对依靠武力取得胜利后的深度反省, 1938 年3 月, 石川达三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 发表了小说《活着的士兵》。这是一部将日本军队攻占南京时, 对中国人民疯狂屠杀的野蛮行径, 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写出的纪实作品, 充分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然而, 作品发表第二天, 立刻遭受到日本内务省对该杂志禁止发行的行政处分。作者、编辑、发行责任人, 均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就是引起世间一片哗然的“笔祸”事件。由于《活着的士兵》描写了日本军队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 肆意进行掠夺, 记录了日本当时涣散的军队状况。为此日本作家石川达三、编辑雨宫庸藏遭到刑拘, 发行责任人牧野建夫也被罚金100 日元。

石川达三在这部作品被查禁后, 立场发生180 度的大变化。1939 年1 月, 石川达三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长篇小说《武汉作战》, 这是一部协助战争的作品。书中, 疯狂施暴的日本士兵没有了,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被描述成“皇国”的“皇军”在进行着“圣战”。日本侵略军放火、屠杀、奸淫掳掠的扫荡行为颠倒黑白地附加在中国军队身上。日本侵略军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仁义之师”, 安抚占领地的中国百姓, 为他们发放食物, 治疗疾病, 帮助占领区的老百姓消灭中国军队撤退时投放的霍乱病毒, 使得中国百姓可以重新安居乐业的生活。

日本侵略军表现的种种“文明”之举, 已经缔造出“和平使者”的形象。这场由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也随之转变为“制造和平的圣战”。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石川达三有意迎合政府权力, 讨好战争发动者的言词,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其“转向”的表白。

此时的石川达三在整个侵华战争中, 都表现得十分踊跃, 并且成为“日本文学报国会”的成员, 积极支持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此外, 他还参加了“文艺后方运动”, 到日本各地展开巡回演讲, 对被点燃战争狂热情绪的广大群众进一步进行鼓吹和煽动。除去菊池宽等领导干事以外, 石川达三是参加演讲活动最多的作家之一, 成为其骨干成员。

在整个日本迅速走上法西斯道路, 战争叫嚣成为常态的非常时期, 大量日本文人迫于形势成为“转向”的一员, 转变为地地道道拥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支持者。他们以实际行动, 身体力行地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任何政策裁决。丧失良知的日本文人违背良心, 顺应时局, 竭尽全力为日本侵略战争鼓噪, 摇旗呐喊, 对侵略战争进行美化和宣传, 掩盖侵华战争的本质, 起到渲染法西斯战争, 鼓舞士气的作用。同时, 煽动起日本国民对战争的狂热情绪, 不折不扣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传播的鼓吹手。

摘要:侵华战争爆发以后,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实现其霸权野心, 疯狂推行法西斯高压政策。日本具有正义感的文人及社会团体纷纷遭到打压与迫害, 大量无产阶级文人被捕入狱。在国家权力的压迫下, 日本文人纷纷发表“转向”声明, 并且开始支持、美化侵华战争, 成为地地道道拥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支持者。

关键词:侵华战争,日本文人,转向

参考文献

[1]山田敬三, 吕元明, 编.中日战争与文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483.

[2]紅野敏郎, 等.近代日本文学における中国像[M].有斐閣選書, 1975:74-76.

篇9: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一、教学案编写的总体策略

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本课分两目内容:第一目: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介绍了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八国联军在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目:《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能力,因而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二、运用情境导入法和材料教学法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教学此内容,在设计的思路上,通过"俄国的照会"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场景,利于学生认识战争爆发的背景;通过录像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史实,感受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英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憎恨;通过对侵华战争时间、目的、滔天罪行、义和团的英勇抵抗四个问题的学习,既巩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知识,又联系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讲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大捷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关于《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口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要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展示一组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八国联军在中国尤其在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通过材料教学,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内容所带来的危害。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这样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让学生将这些内容按照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四个方面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在问题的设计中既注意使用文字资料,又兼顾到图片资料;既注意到这里对解决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又兼顾到资料的生动直观性。

三、运用合作交流学习法导出学习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完成本课内容教学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第1题进行小结,解决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问题,让学生理解影响中提到的"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在突破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实现了本课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树立起对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

篇1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3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重点掌握廊坊大捷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3.对比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具有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理解法、比较分析法、音像辅助法、归纳法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上一篇:2011年《数字印刷管理办法》下一篇:招标人廉政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