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2024-04-07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共14篇)

篇1:《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甲午战争视频短片、甲午战争示意图、精选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甲午中日战争课文 3.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具备一些基本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由日本的战略扩张所一手引起的,邓世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组织

2.导入:播放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短片,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3.讲授新课:

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

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让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找学生回答《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④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总结,点拨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海战的战况,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师生共同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巩固练习:师生共同完成精选习题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去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分析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积极影响,如刺激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张硕

篇2:《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1、让学生思考: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概括?

2、教师明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动画出示“大陆政策”示意图)(2)欧美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持默许或支持的态度,更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 俄国:准备尚未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3)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4)面对日军的侵略,清政府的态度是:李鸿章,想保全自身实力和北洋地盘,幻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途径遏制日本的侵略;而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之时,却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希望对日“和平了事”。

教师概括: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使日本侵略中国成为必然性;而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的态度,为日本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后党和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朝鲜爆

发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由于以上原因,中日一战不可避免,并且从一开始,战争的结果就已在预料之中。

二、甲午战争的全过程

整个过程教师辅以动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1、丰岛之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政府仓促应战。

2、平壤之战: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3、黄海之战:

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中,清政府就已希望调停。

4、辽东之战: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5、威海卫之战:

清政府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三、战争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外因,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内因,中国制度落后,统治腐败,软弱可欺。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一名话,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篇3:《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导言以渲染气氛

课前的导言, 好比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好地集中, 思维得到积极地活跃起来。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记载着许多残酷的史实, 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言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开启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闸门。这种浓重气氛的营造, 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进展而发展, 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二、以故事引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导言营造了浓重的气氛后, 教师讲述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无力镇压, 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的故事, 自然引入日本帝国主义早有吞并朝鲜的野心的史实。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中国派兵进入朝鲜, 将是日本实现其野心的一大障碍, 日军便不断向清兵挑衅, 先发制人, 袭击清政府运兵船, 阻止清兵进入朝鲜, 甲午战争爆发。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 故把此次战争称为“甲午战争”。故事讲完, 接下来就是教师放映《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讲述战争的起因、经过, 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你了解致远舰吗?管带邓世昌是在哪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教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拓展延伸:以学习小字部分内容, 剖析海战进一步溃败的原因及结果

洋务派为北洋舰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因此, 黄海大海战后, 李鸿章为保存自己一派的实力, 命令北洋舰队不准巡海迎敌。这样, 日本舰队控制黄海制海权, 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夹击。由教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后重点讲述旅顺陷落和旅顺屠城, 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教师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相关内容, 指出在威海卫一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它的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将中华民族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甲午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

甲午战争失败,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 中国面临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 (1) 甲午战争前, 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 中日的情况虽有不同, 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2) 甲午战争的胜利, 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 财富大量流出, 国势颓微。 (3) 甲午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 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让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4) 日本占领朝鲜、台湾后, 在战略上对中国东北、华东构成直接威胁, 获得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5)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 极大地刺激了其侵略他国领土的欲望。总之, 清朝战败是最为耻辱的, 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日本通过这次战争给清朝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此后, 中国面对的是接踵而至的西方列强的瓜分,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马关条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时要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二是《马关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危害。

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要教好本课, 在学法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如: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加深。通过两个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从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 揭示满清王朝的腐朽以及中国战败的根源, 从而加深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篇4:中日打响“舆论甲午战争”

两国外交官互喻“伏地魔”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国强烈谴责,两国外交高官也借助西方主流媒体展开口水战。刘晓明1月2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说:“对于日本而言,如果说军国主义像阴魂不散的‘伏地魔’,那么靖国神社就是其魂器之一,代表了这个国家灵魂的最黑暗部分。”

刘晓明随后还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十点新闻》的专访,再度将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强调只要靖国神社还留存在日本人民记忆之中,军国主义就始终阴魂不散。

林景一1月6日则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反指中国才是邪恶的“伏地魔”。林景一说:“一个在过去20年军费年均递增超过10%的国家,却称邻国为军国主义者。目前中国的军费预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是日本的两倍多。他们企图通过武力或恐吓改变现状,这不仅引起了日本的关注,也引起了东海和南中国海邻国的担忧”;“中国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寻求对话,并依循法规解决问题,二是在地区内扮演‘伏地魔’的角色,放任邪恶的军备竞赛和局势升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7日也加入战团,她在记者会上指林景一的言论“十分无知、无理、狂妄”。华春莹强调:“对于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人民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魔’,日本只有敢于勇于正视并且战胜自己历史上和心理上这个最黑暗的‘魔’,它才有可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否则它只会继续处在历史的被告席上。”

《人民日报》近日也连续发文痛批安倍为侵略翻案,为战犯张目,公然挑战良知和国际公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则质问美国还能不能管住日本,诅咒安倍“就该睡不着觉”。

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1月7日发表社评,认为中日“舆论甲午战争”已经打响。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让日本处于尴尬境地,但日本国家机器的舆论战能力很强,它的舆论引导能力、制造热点能力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日本将千方百计把中日冲突描绘成它同一个威胁世界的集权大国之间的斗争,从而唤醒西方主流舆论对它的同情,让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情结主导西方舆论界对中日冲突的态度。

学者:中国要与曾受日侵略国家联合起来

社评建议,中国要紧紧咬住安倍参拜和他的历史观不放,抓住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巨大态度差别不放。要让世界知道,中日之争是中韩等亚洲国家同日本的共同斗争,是以德国还是以日本方式对待二战的态度之争。社评说,中国要把自己的要求讲述得简单明了,就是日本首相不能参拜甲级战犯,因为他所参拜的是同希特勒、戈培尔一样的罪人。

针对安倍晋三此前大手笔金援东南亚国家以争取对日本立场的理解,中新社1月7日引述社科院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说,中国要与亚洲受到日本侵略的更多国家联合起来,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交流,共同铭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才能防止历史重演。如果不采取行动,亚太地区的宁日不多。

(据《联合早报》)

篇5: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 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篇6:《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课堂小结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课后习题 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山东深受其害

②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③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异常猖獗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山东的经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①朝鲜半岛

②辽东半岛

③山东半岛

④黄海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种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A 6.B 7.B 8.C 9.D 10.C 1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3)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板书

一、甲午农 民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4、影响: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篇7:《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

邹远航

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小组协作方式,运用网络查阅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信息等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认知与想象历史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论坛”,启发、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网络、课堂阅读、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得历史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并形成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实践,以培养学生检索、阅读和解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知并体会: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及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Ⅱ、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覆没、《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Ⅲ、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及网上资料组成。)Ⅳ、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Ⅴ、教学设计思想

1、整体感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继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战争,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耻辱是前所未有的,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引发中国人不得不思考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出路。可以说,此后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事件都是在甲午战争大大挫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感情的基础上爆发出来的一声呐喊。因此,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2、具体构思。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趋势,考虑到实验区已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实际,本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②为了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不影响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我对教材作了一定变动,即按原因——经过——结果——启示——影响这条线索进行讲解。③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材料左证观点,以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④、为了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本课采用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谈话法进行教学。

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Ⅵ、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放《甲午风云》及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录像片断,通过师生互问互答方式导入新课。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话:“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民众起义。

原因往往成为行动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这些原因、借口和它早已作好的充分准备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结局中暴露出来的腐朽与无能挑起了这场侵略中国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二、经过(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对本次战争有一个宏观了解,并试着归纳这场战争经过和所发生的重大战役,然后教师板书四大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3、辽东战役(旅顺)

4、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的伴有米花状和声音的战斗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战争爆发的方式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态度及原因及说明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及网上探究)战争过程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斗争态度与清政府的态度比较说明什么问题?(投影邓世昌等英雄像,播放《甲午风云》录像片断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甲午战争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启示?(播放录像片《甲午风云》片段,出示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表及“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分析《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帮助学生归纳清政府失败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组代表阐述危害,教师同时指出辽东半岛的割让对俄国的影响,借以引出:“三国干涉还辽”问题及由此诱发的思考与启示。屏幕出示三条材料:(1)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3)李鸿章说:“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所引材料分析,让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电脑显示:《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及谭嗣同的悲愤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出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等问题,借以总结本课与后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课的关系。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出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片、录像片段及现在“台独”分子企图搞“两个中国”、“一边一国” 等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认识,教师着重指出:台湾自被日本侵占后,台湾人民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虽败逃台湾继续与新中国为敌,但从没有示意过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反他一直把台湾当成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在某些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想要把台湾“独立”出去,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台湾人民不答应,中国人民不答应,中华民族不答应,“台独”分子胆敢越雷池一步,中国人民就一定将他们炸得粉碎,他们也会最终搬起石头炸烂自己的脚,最后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C、课堂小结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示》(略),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边总结。D、布置作业(略)教学反思:

⒈“导”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教师导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课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必须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而如何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⒉教师导下的自主学习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则是我课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还不够适应,跟不上节奏,这也需要课下反思,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3、学生基础知识差,我设计的问题有些学生很难回应,问题如何更贴近学生实际也需要我课下进一步反思。

4、有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上法好,他们知道事件的因与果,并能够很快地记下来,而课件演示较快,他们很难细致地记下来。有的学生说,这种教学方法好,他们印象深刻,但要记下来较难。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也需要我课下反思。

5、课件引用资料丰富,对理解课文、分析事件有帮助,但如何做得更紧凑、更贴切、更有效率则需要我进一步反思。

篇8:《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首先说说“起”。一首诗歌的起句很重要, 它往往起到破题、引领全篇的作用。一堂课的“起”也同样重要, 实际上它就是如何带领学生快速地走进你的课堂, 融入课堂的情境。这不是我们走进课堂来这么一句“这节课我们来上……, 请大家翻开课本到XX页”就能解决的了, 这需要花费点功夫。比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多媒体给学生投影“甲午战争”的一些图片, 更好的还可以投影有关视频, 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根据中日两国的钓鱼岛争端来一段煽情的语言……这样的开场如何不让学生快速地跟着你走进课堂呢?

再来谈谈“承”。“承”在一首诗歌里是对“起”的延深, 在历史课上就是指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的学习与突破的过程。这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笔者让学生针对四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并加以交流展示: 1日本发起甲午海战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一下中日甲午海战的经过。3甲午海战后签订的条约是什么、签约的时间以及签约的代表人物。4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及影响, 看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如何。前三个题目比较简单, 学生在文中就可以找到关键语句, 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具体答案, 对于学生来说, 第四题是个难点, 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前加以点拨, 然后再让学生重点加以讨论, 收到的效果很好。

对于“承”的部分, 自主合作小组讨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主要起到“导”的作用。这个讨论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靠团队的力量去解决, 如果教师图省事,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势必又回到以前的状态。

接着谈谈“转”。“转”在诗歌里非常重要, 读懂它也就了解了诗歌的主旨。一堂课的“转”同样重要, 这个过程就等同于我们平常所做的“拓展质疑”。能否做好它关系着一堂课讲得成功与否。如“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我们可以这样加以拓展: 1台湾人民怎样谴责政府的, 简述他们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经过。2表演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战斗的经过, 并分析“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3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针对这场战争, 你觉得新时代的初中生应该做些什么使我国在今后避免这样的失败? 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感受《马关条约》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 感受到台湾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 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受到邓世昌这个民族英雄的风采, 并让学生通过讨论质疑, 大胆突破“参考答案”, 懂得清末时期一场场的战败命运不是偶然发生的, 它不是仅仅是几个人 ( 如李鸿章、慈禧太后等) 昏聩所造成的, 科技、军事、国民素质上的落后是造成清朝战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头质疑, 做好“抛砖引玉”的工作, 果然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激发出来, 结合自身和国家的前途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展望, 很多同学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爱国情怀, 大家最后一致认为, 只有国家强盛了, 国家才不会再受别人欺负, 国民生活才能幸福。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从而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最后一题。

有人说, “转”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 如何能吸引住他们就看“转”得好不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 在课堂的最后一段时间来一个小高潮, 就可以把学生的激情和潜能都激发出来, 让学生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

最后说说“合”。“合”在一首古诗上来说就是阐述它的主旨所在。对于一堂课来说, “和”就是这堂课的小结, 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可以进行“时空式小结”“线索式小结”“列表式小结”“悬念式小结”“激励性小结”等, 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可以结合板书来个“线索式小结”和“激励性小结”。

最后的小结可以不拘一格, 粉笔字好的教师可以借黑板挥洒一番, 好好做一番巩固; 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慷慨激昂, 激发学生的情感; 幽默的教师可以用诙谐的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

都说教无定法, 只要你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多在备课和上课上下一番功夫, 相信“起承转合”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不知转入此中来”。

摘要: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愈来愈不好上,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不能因为诸多原因而忽略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在备课和上课上多花点功夫, 相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谈一谈在历史课中利用“起承转合”四部曲策略。

篇9: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独立

(1897~1910)》

蔡建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全军覆没,日本自认当时还没有力量与中国一较雌雄,因此当俄国势力进人朝鲜之后,日本便主动与中国妥协,鼓动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让中国在前面抵御俄国的扩张,而自己却积极地在朝鲜扩张其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1884—1894)是日本对朝鲜的“消极退婴时期”。此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实。这一阶段是其走向近代帝国的成长期,是猛兽捕捉其猎物前,隐其爪牙,匍匐待机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军部开始细密地制定大陆计划,节约一切冗费,以中国为假想敌,全力扩充军事设施。当1894年3月金玉均(朝鲜“开化党”首领)在上海被刺杀后,日本国内一部分激进分子就此事大做文章,组织“金氏友人会”,于1894年4月16日在东京浅草区本愿寺集合数千人,仅以遗发为金玉均举行盛大葬礼,并派代表往访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中朝两国对金玉均尸体所采取的措施,污辱了日本,因此政府应于此际对清宣战,洗雪国耻,以确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陆奥宗光则称,能否发动战争,请问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并开具介绍信予以引见。川上则说:“此时不管是谁,只要他能点燃战火,后事我可负全责。”可见,日本已经完全做好军事准备,所需要的只是一粒“火种”而已。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向中国借兵。6月,中国军队进入朝鲜。这就等于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借口。

按照1885年的《天津条约》,中国在出兵朝鲜时,向日本发出了照会,表示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将派兵赴朝,“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出乎中国的意外,日本却复照表示也将出兵,照会说:“遵照明治18年4月18日贵我两国政府议定条约之款”,“朝鲜现有重大变乱事件,我国有派兵之必要,帝国政府拟派兵若干”。清廷立即照会日本,提出异议,声称中国出兵是“应朝鲜之请,清国派遣兵员乃援保护属邦之先例,其目的仅为诛戮内地之贼,事件平定后立即撤回”,希望日本不要出兵。直到此时,清政府仍以空洞乏力、名存实亡的属邦论调来抵御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活动。日本政府对清廷的“非朝鲜所请,断不可进入内地”的劝告置若罔闻,大批军队开进汉城,与清军直接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避免战争,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双方“先撤兵后议和”,但是日本一心想借此挑起战争,不但不撤兵,反而不断增兵,同时要求“先议和后撤兵”。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清政府内部也开始有人附和日本的方案。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来电,“建议为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也来电云:“日本欲寻衅,何患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也无损。”这一切促使清政府改变原定的外交方针,从力争双方共同撤军转为中国先撤军。这个转变使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失去了主动权。中国的让步使得日本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因此在清廷同意先撤军的方案之后,日本又进一步提出了直接插手干涉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提议等中日两国撤兵之后方可改革,但日本此时急于吞并朝鲜,因而对清廷不惜以武力相胁迫,于是便开动战争机器,准备发动战争。清政府在战云密布之际,不在军事上做充分准备,反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但是日本在此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谅解。日本一直标榜为了朝鲜独立与清开战,将侵略合理化,甚至于美化。1894年日本称:“扶韩自主,不但韩王及群臣乐从,即各国亦皆默许。”日本就是这样利用“帮助朝鲜独立自主”为借口来实现其“阳扶韩自主,阴实据韩”,并通过“据韩”进而实现“据华”的美梦的。

篇10: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透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透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透过对本课的学习,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

学生透过视频欣赏《七子之歌·台湾》,并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那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出示课题: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讲述本课的主要教学思路,给学生一真题的印象:

一战争原因

二战争过程

三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

一、战争原因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构成鲜明比较。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二、战争过程

教师播放甲午战争进程的视频,重点讲述黄海大战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在黄海大战当中,重点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事迹,透过讲述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出什么教训?对我们这天有什么借鉴好处?

三、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资料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

探究:阅读《马关条约》的每一项资料,分析它带来的危害是什么?结合《南京条约》的资料和危害来思考。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二千万元;

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篇11: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

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

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的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篇12:八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1.知识方面: 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原因;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台湾行省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大连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对中国资本的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矿权和建厂权: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问题、炼达观点的能力。

(3)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6)通过总结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概括当时中国时局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原因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献身精神。

(2)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3)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加深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与理解。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关于中法战争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教材中《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和《1895~19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表,回答相关问题,训练学生从表格中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俄英对新疆的侵略与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及《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3)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2.难点

(1)中法战争,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

(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美国“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观看影片剪辑,说出这是哪场战争的场景,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观看一组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思考:根据教材,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从哪几个方面概括?

生:讨论。

师:进行一些提示,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多媒体演示。主要从日本、中国、欧美和朝鲜四个方面来分析。

师:(辩论)

有人说:没有朝鲜东学党起义就不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分析辩论。

师:总结战争的背景。

二、战争经过

师:演示战争的经过,要求学生完成表格。

生:分析战争的经过并完成表格。

师:播放一段影像资料,让学生谈谈想法。

生:观看后,谈谈感想。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三、战争结果及影响

生:说出战争结果及影响。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师:在这里大家首先来分析一下中国战败的原因?

生:讨论。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归纳。证明清政府的腐败。

师: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分析其影响。

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

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演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师: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思考并作答。

师:(探讨) 《马关条约》对日本、对远东是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课下探究。

篇1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当今社会是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社会, Internet的出现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同时也为教育手段的革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Web Quest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Web 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 年开发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其主要方法就是在网络环境下, 由教师引导, 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尝试Web Quest——以 《甲午中日战争》为例, 谈Web Quest的妙用

根据Web Quest的结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将 《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为一个短周期的WebQuest, 整个教学的主体结构主要分成了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六个模块。其中任务和过程模块是设计的核心环节,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 渲染背景, 创设情境

2014 年, 适逢甲午年, 课前我首先播放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 主题曲视频, 雄浑悲壮的歌曲充满沉痛与反思, “120年前的甲午, 血火海洋, 壮士海殇;甲午, 今又甲午, 血写的历史不容抹去, 回眸反思, 那是怎样一段历史, 它又将如何告诉未来……”借此点出本次Web Quest的主题:“国殇·镜鉴——甲午中日战争”。

(二) 布置任务, 合理分组

出于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需要, 我先进行了课前调查, 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调查: (1) 你对甲午中日战争了解多少, 你最想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些知识? (2) 你认为对于本课教材编写中有那些优点和不足, 你有何建议? (3) 你希望咱们如何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二是特长和分工意项调查: (附表)

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及课标要求, 我们师生共同将教材进行了重组, 确定了本节课的三大探究主题, 分别是: (1) 叹国殇 (探寻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多重因素) ; (2) 思前路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影响) ; (3) 寻镜鉴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 然后又依照学生各自的意愿及特长“对号入座”把全班同学编为三个小组, 分别负责上述三大主题。在这一过程中, 组长的作用尤其突出, 他要负责带领组员根据探究任务共同制定小组目标、协调组内人员的分工与协作, 提高探究学习效率, 并最终完成“美化”即运用科学的手段, 将各种类型的资料有机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Web作品作为成果展示 (Power Point或Front Page均可) 。

(三) 围绕任务, 优化资源

Web Quest的资源模块是学生整个探究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果的关键。然而, 网络上的信息不仅浩如烟海, 而且鱼龙混杂, 为了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搜集过程中的漫无目的甚至误入歧途, 我提前进行了考察和甄选, 最后提供了30多个参考网站, 如各大网站的《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专题纪念》, 以及最新纪录片 《甲午甲午》《北洋海军兴亡史》《定远归来》等。当然, 一些离线资源, 如书刊、实地考察、调查报告等, 也是Web Quest资源的重要成分。

(四) 合作探究, 整合作品

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 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 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 而不是结果。”而Web Quest的关键词“探究”, 关注的恰是学生获取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因而, 此环节是学生思维水平提高、探究能力发展和知识结构更新的关键部分。在这个环节中, 通过对过程的巡查和指导, 我深切感受到学生们思想的深邃、观点的个性、感情的丰富以及表现手法的新颖。

比如在第一组制作的网页中他们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两个细节来透视中国战败的原因——

细节一:“马拉火车”与“通车庆典”

洋务运动期间, 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 但建成后, 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 因而禁止使用机车, 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 人称“马拉火车”。而打败大清朝的日本, 1872 年由英国人建成第一条铁路, 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 国人纷纷前来, 在月台上脱掉鞋子, 小心翼翼地登车参观庆贺。7年后, 日本已经可以自行设计和修建铁路。

由此, 第一组认为, 两个政府所设计实施的两种改革的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并引用了两段材料来加以说明。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 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造之器。——李鸿章

材料二:汲取欧洲文明, 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 首先变革人心, 然后改变政令, 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 虽然有困难, 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 可以顺利达到目的。——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细节二:煤与“半小时”

劣质煤让北洋将士饿着肚子鏖战。

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前, 日舰发现北洋舰队的时间是10 点半, 北洋舰队发现日舰队的时间是11 点。半小时的视差, 问题出在煤上。

当时的军舰都是蒸汽动力, 烧煤要冒烟。在辽阔的大海上, 人们最先看到的就是浓烈的黑烟。因为北洋舰队的烟更浓, 所以先被发现。

北洋舰队的煤由唐山开平煤矿无偿向北洋舰队供应, 按规定, 都是上好的优质无烟煤五槽煤, 这种煤可以提高航速, 烟雾较少, 不易被敌人发现。可是从丰岛海战之前开始, 北洋舰队收到的不再是五槽煤, 而是散碎的劣质八槽煤, 燃烧力差, 动力和航速都受到很大影响, 对机器磨损也很严重, 散出来的烟雾浓密, 极易被对手发现。

丁汝昌为此写信给开平煤矿负责人张翼, 严厉斥责, 并将此事通报给了李鸿章。张翼则耍流氓地说:“只有这种煤, 你爱用不用!”

这个张翼是醇亲王府的总管。他将五槽煤在市场高价出售, 用劣质的八槽煤对付北洋舰队, 从中牟取暴利。有史料说, 醇亲王有分红, 中央高官也有不少沾了手。丁汝昌和李鸿章, 堂堂海军总司令、堂堂北洋大臣中堂大人, 对一个“国有企业”的小贪官束手无策!

无可奈何, 北洋舰队就是烧着连普通人家生火都嫌的烂煤, 踏上了决战的战场。一支寄托着整个王朝的希望、被亿万民众视为保护伞的舰队, 就这样用着最差的燃料, 去迎战装备精良的、用的是最优质的无烟煤的强敌。

别小看这半小时。11 点30 分, 伊东祐亨命令各舰迅速做好战斗准备, 同时下达了用餐的指令。劣质煤让日本人更早地发现了北洋舰队, 也为他们赢得了吃饭的时间。北洋舰队因为晚发现对手, 只能饿着肚子打了这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仗。

读史至此, 直欲号啕大哭。

最后, 他们总结到:正是国民意识的薄弱, 使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对战争漠然视之, 使这场战争变成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正如甲午战争之后, 梁启超在一篇名为“中国积弱溯源论”的文章中说:“是故吾国民之大患, 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而日本对于这场战争, 上自天皇、政府官员, 下至商人、贫民无不倾尽全力、支持战争。

在第二小组的报告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成为中日两国发展的转折点, 自此, 两国国运殊途, 一日千里。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 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 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 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奋起, 坦然承认失败, 毫不犹豫转身向东, 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他们还将蒋介石和鲁迅作为当时众多留日学生的代表, 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前者的投笔从戎和后者的弃医从文, 都是在寻找救国之路, 无怪乎梁启超后来在 《戊戌政变记》 中感慨:“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五) 交流共享, 活动评价

学生作品完成后, 由每一小组的汇报员展示学习成果, 结束后, 其他小组或同学对其提问。待汇报及提问结束后, 同学们依照预先制定好的《学习活动评价量规》, 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通过这些评价活动, 让同学们学会悦纳自己, 也学会欣赏别人, 同时领悟到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的原则。

(六) 总结所学, 感悟历史

“学而不思则罔”, 没有思维就无所收获。历史教育要真正做到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 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学习方式, 而WebQuest正是这种支持平台。我想, 作为本次学习的立意和精髓, 就是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之崛起”任务之紧迫、责任之重大, 以及和平主义之珍贵。因此, 最后总结时, 我们师生共同决定继续保持网上交流, 包括本网页上的BBS、QQ、微信及email和百度贴吧联系,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学在课外, 而且拉近了师生距离, 增进了师生感情。

俗话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而基于Web Quest的探究学习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建构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沟通、表达、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面对当今知识时代的信息爆炸, 面对21世纪的学习革命, 我想这种模式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定会大有所为, 必将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辟一方崭新的天地。

(本文荣获天津市第十五届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评选一等奖)

摘要: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授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其主要方法就是在网络环境下, 由教师引导, 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根据WebQuest的结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将《甲午中日战争》设计为一个短周期的WebQuest, 整个教学的主体结构主要分成了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六个模块。基于WebQuest的探究学习模式, 通过信息技术建构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 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沟通、表达、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篇14:甲午战争后的中日两国命运

甲午战争中,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打败了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引起全世界的震动。日本原来也是封建国家,也受过外国侵略,经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不到30年时间,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中国虽然当时也进行洋务运动,学习制造新式枪炮、军舰,引进工厂、铁路、采矿等先进科学技术,但由于清朝政府政治上腐败,思想上顽固保守,洋务运动成效不大,束缚生产力的各种体制、规章并没有大的改变,前进的步子落后于日本。就拿海军来说,洋务运动中,中国也建立新式海军(如北洋水师),开办造船厂(如上海造船厂、马尾船厂),建设军港(如旅顺、威海、马尾军港),也曾投入了较大的财力物力,并且这支海军在当时世界上也相当先进。但北洋船队建成以后,就认为万事大吉、太平无事,停止了海军建设,对正在崛起的日本缺乏警惕,致使甲午战争爆发以前几年内,中国没有购买一艘战舰,没有更新大炮和设备。而甲午战争爆发前几年内,日本处心积虑要打败中国,节衣缩食购买大批新军舰,设立国防公债、军事捐款,军费开支占全部预算30%多,有时高达40%多,全国上下动员,要超过中国,打败中国。至甲午战前,日本海军的军舰虽没有中国那样大,但很多新下水的军舰,舰艇速度以及速射炮方面胜过中国,这是造成中国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政治上的腐败,没有那种只争朝夕、努力前进的紧迫感,没有那种增强海防的现代意识,就必然在世界范围竞争中成为落伍者、失败者,成为被侵略被蹂躏的对象。

甲午战争从1894年8月1日正式宣战到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共9个月。日本蓄意挑起战争,战火首先在朝鲜燃起。中国方面被迫应战,没有准备,清朝当权派没有抵抗到底的决心,寄希望于外国调解,缺乏对整个战局的部署,缺乏坚强正确的战略指挥,因此,尽管广大士兵将领在海战、陆战中进行了英勇战斗,但不能挽回失败局面。结果中国陆军失败,从朝鲜退到辽东,又丢失了辽东半岛,中国海军最后则在山东半岛的威海卫全军覆没,清政府走投无路,只好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去求和,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十分巨大,割地赔款,主权丧失。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外加赎辽费3000万两。清政府拿不出赔款,只好向外国借钱,用国家主权作抵押,从此债台高筑,元气大伤,民穷财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甲午战争日本得胜,中国失败,改变了远东地区国际力量的对比,打破了力量均势,帝国主义争先恐后到中国抢夺权利,划分势力范围。德占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俄占旅顺,以东北为势力范围;英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又租借威海,扩大香港占领;法国租借广州湾,以西南为势力范围;日本以福建作为势力范围。甲午战后几年中形成的这种瓜分中国的形势,使中国陷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

中国有句老话,“物极必反”。甲午战争对中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但同时也激起了爱国主义的觉醒。爱国主义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乡土的强烈感情,它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中国是富于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国家,当祖国危急、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中爱国主义得到高度发扬。甲午战争中,海陆军将领士兵英勇战斗,如海军中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陆军中左宝贵等爱国将领,为抵抗日本侵略而献身,他们的战斗事迹真可说惊天地而泣鬼神,激发了全国人民英勇的爱国精神。今天,我们看甲午风云、北洋水师,仍旧感到振奋鼓舞,深受教育。马关谈判时,全国各阶层反对妥协投降,坚决主张抵抗,掀起反投降高潮,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康有为和一千几百举人举行有名的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接着就展开了戊戌变法运动。台湾人民反对日本占领,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抵抗。孙中山也深感到清政府腐败,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在1894甲午这一年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以后经过10次武装起义,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因此甲午战争以后,爱国主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爱国救亡成为时代主旋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爱国运动。人们在思索着,如何使中国生存,如何振兴祖国、振兴民族。甲午以来的历史证明,爱国主义是全国全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柱,正是爱国主义的高涨,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出现了大批可歌可泣英勇献身的爱国革命志士,使帝国主义不可能灭亡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教训都很深刻。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是失败的一方,受害的一方。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受害?因为在清政府统治下,中国发展停滞,前进步伐很缓慢,落在了后面。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挫折,元气大伤,国力更衰弱,更加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所以还要受第二次、第三次打击。此后,八国联军,还有日本强迫签订“二十一条”以及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可以说,20世纪前期的中国历史就是一段不断被侵略受凌辱的历史,特别是受日本的侵略。甲午战争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决不能落后,必须奋发图强,埋头苦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虽是战胜国,虽然顺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但日本统治者一开始就侵略朝鲜、中国,穷兵黩武,对外扩张,选择了一条军国主义的错误道路。甲午战争以后更是志得意满,狂妄自大,竭力扩军备战。1904年为了抢夺东北利益,日本又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日俄战争,打败了俄国,称霸远东。以后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1931年侵占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迷信武力,自我膨胀,多行不义,最后在1945年遭到了彻底失败,经济崩溃,社会瓦解。从战争结局来说,日本人民也受尽了苦难,战争并没有给日本人民带来幸福。

(选自《繁露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节。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清史专家)

上一篇: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下一篇:给狗狗的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