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2024-04-30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共8篇)

篇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说说课理念、说学情分析、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流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回到历史本身;以理解历史为中心;感悟历史、思考历史

二、说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我将分为两部分来说:

1、学生特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教给谁;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教什么;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怎么教

2、认知结构: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我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我将分为四部分来说:

1、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其结果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标在本课的体现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情、课标、内容,制定本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策略: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借助多媒体,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2)学法策略: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3)依据:“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导入甲午中日战争。设计意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的背景。大概需要2分钟。

2、讲授新课

(一)、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a、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

b、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析国际因素。列强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c、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二)、战争经过

在我的指导下,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得到战争的经过。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设计意图:在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外,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

(三)、设置问题。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以及图片的对比供学生分析。让学生讨论并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设计意图:a、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的能力。b、通过历史对比 使后面的失败原因容易理解

(四)、通过阅读课本,由同学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我将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并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做比较,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设计意图:和学生互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考模式

(五)、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了解台湾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反抗。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思想上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得出农民阶级的反抗,引出义和团运动。设计意图:由《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自然过渡。

3、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在此过程中我将通过口述方式适当补充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我将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国情感。(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的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学生归纳后,我再进行整理,给出一个较完整的分析。

4、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来回忆和归纳“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5、巩固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顾一下今天上课的内容,再次点明重点与难点。通过列举一些涉及这一课的高考题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感谢倾听 敬请指正

篇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还要了解两次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谈话、创设问题情境、史料探究等过程,运用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讲述两次战争及列强的暴行来铭记国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讲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二、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导入甲午中日战争。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接下来就是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通过阅读引言来分析日本当时国内的情况及其推行的大陆政策,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分析列强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还要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得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战争背景,老师进行适当的补充。

在讲述战争经过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并将战争的经过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培养学生学会看图,并利用图片来加强对于战争经过的理解。

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探究中国失败的原因,就可以提供中国与日本实力对比资料供学生分析。让学生讨论,再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和合作讨论的能力。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关于条约内容课本有详细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介绍《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师制作表格并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程度大大加深”。

本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口述方式适当补充背景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史实,培育他们的历史思维。再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2.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廊坊战役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3.这场战争的结果,签订的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

篇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里,高悬着甲午海战中日军俘获的清政府北洋水师“靖远”、“镇远”两舰的铁锚)。

教师点明:日本这是把侵华罪证当做炫耀军威的资本!

激起学生共愤,营造教学氛围,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历史背景

(多媒体展示: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关于“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观点,结合日本国情,通过引导学生驳斥这一谬论,来引入对战争主要历史背景的分析)

1.日本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展示有关“大陆政策”的音频文件,帮助学生理解其野蛮的侵略本质)

2.列强方面: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请学生逐个回答列强默许或纵容态度的表现,并展示有关列强态度的示意图,最后由教师点明其根本出发点———更好地获取或维护各自的利益)

3.朝鲜方面: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共同出兵,日本借机扩大事端发动战争。(教师简单解释东学党起义,并补充材料《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发给驻朝公使的密令》,分析其迫切挑起侵华战争的邪恶企图)

4.中国方面:(1)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更加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华气焰)(2)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致使清军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教师展示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示意图,总结以上历史背景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简要讨论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这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二)战争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相关图片,以五大战役为中心,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作一简要介绍,并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典型,利用以《甲午风云》片段为核心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发愤读书、报效祖国)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

(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的介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勇抵抗,但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这到底是为什么?你认为中国惨败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和启发,最后加以总结和归纳,并展示参考答案)

1.内因

(1)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落后(此处可穿插讲解一个典型的腐败事例: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挪用海军军费大办60岁的“万寿盛典”)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组织学生参与分析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

(3)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且装备落后(以劣质进口炮弹的介绍为例)

(4)清军不少官兵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介绍平壤战役中叶志超“弃城逃跑,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

……

2.外因

(1)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装备先进

(2)列强:纵容政策……

(如时间许可,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四)《马关条约》及其危害

设问:“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请学生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组讨论《马关条约》的巨大危害。

学生小组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小组2: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学生小组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学生小组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小组5:《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其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知识拓展】“三国干涉还辽”史实

说明:《马关条约》之后,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失。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历史背景

1.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投影:《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漫画图》)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投影: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2.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迅猛发展

(教师补充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这段史实。投影:“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兴起、蔓延的经过等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段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

(2)义和团运动兴起(起源、序幕、爆发、口号)

(3)义和团运动高潮:发展到京津地区和抗击八国联军

(4)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

(二)经过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时间、八国名称、借口)

(投影:《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图片)

2.占领天津和北京

(投影:《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图片)

补充介绍1: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补充介绍2:在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和北京城的战斗中,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原始武器英勇抗击使用先进枪炮的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敌人,显示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设问: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请同学们与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相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学生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学生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学生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束缚住中国人民的手脚,便于列强任意宰割欺凌。

学生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学生6:《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本节课的两大主要内容,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要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作业1:本课测评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作业2:学习延伸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阅读有关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教学反思】

篇4:《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记忆方法:割赔开厂。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华民族工业(或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篇5:《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课堂小结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课后习题 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山东深受其害

②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③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异常猖獗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山东的经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①朝鲜半岛

②辽东半岛

③山东半岛

④黄海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种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A 6.B 7.B 8.C 9.D 10.C 1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3)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板书

一、甲午农 民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4、影响: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篇6:《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以及《辛丑条约》危害及其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的相应条款进行内容、性质、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法、图示法、比较法,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重视历史背景,通过讨论分析得到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的原因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2、通过对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史的学习,激励学生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本节课的重点。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当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

3、《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辛丑条约》把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习这一内容,将会使学生加深理解近代西方列强军事侵略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大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那么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呢?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它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在以前初中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是通过什么改革由封建社会走入资本主义社会的?1868年日本发生了什么大事?明治维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有什么矛盾呢?

因为日本的改革并不彻底,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再加上日本的国内市场狭小,导致它的生产发展受到阻碍。那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日本采取了什么手段?我们知道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对外侵略扩张!日本的统治集团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于是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于6月27日至7月7日在外务省召开了东方会议,决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田中义一向昭和天皇提出:“惟欲政府支那,必先政府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日本大陆政策的步骤呢?首先是从哪里开刀?首先从朝鲜开刀,然后占领中国的台湾,再是中国的东北和蒙古,从而达到它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最后乃至侵占亚洲称霸世界。可见日本的野心之大。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急迫和无情,它一改西方其他国家以商品和宗教为主的侵略方式,采取直接的赤裸裸的武装侵略,成为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残的国家。大陆政策是日本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侵略方针,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可见,侵华既是满足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又是它的既定方针,而且蓄谋已久。

十九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于是它们和日本臭味相投,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国家的态度,当时,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它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也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也捞一点油水,夺取新的权益,于是也极力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的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这几个大国没有一个反对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就如虎添翼,所以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也就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一个芝麻大的岛国对一个泱泱大清国来进行挑衅,按理由清政府的态度应该是强硬的对不对,可它却令人大失所望,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清政府却认真备战,而寄希望予各国的“调停”,列强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调停”均告失败,战争还没开始,清军就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却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而更好笑的是慈禧太后,正当国难当头之时,她却还在费尽心思筹备自己的六十岁生日“万寿庆典”,于是她也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慈禧太后的主和态度,也进一步加强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

策的决心。

现在日本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正当它发愁找不到借口之时,朝鲜发生了什么大事儿?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于是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而且当时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战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派兵“助剿”,自己也趁机派兵进入了朝鲜。朝鲜东学党起义之后,清政府建议两国撤兵,日本不但不会撤兵,反而大量增兵。所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也就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刚刚我们从日本、列强、中国和朝鲜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战争的经过。

请同学们看到这幅战争形势示意图。1894年7月,中国一条运兵船向朝鲜进发,在丰岛海面突然遭到日本军舰的袭击,于是丰岛海战就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那么根据主战场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战争经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94年7月到9月,主战场是在朝鲜,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我们先来看一下平壤战役。当日军逼近平壤时,当时的主帅叶志超主张退守鸭绿江,受到他的副将左宝贵的劝阻,但不幸的是,不久左宝贵就中弹牺牲,叶志超就弃城逃跑,他当时为了逃命据说是一夜狂奔五百里,一直逃到中国境内。结果可想而知,朝鲜全部沦陷,战火烧到了中国境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海战役。黄海战役中,有个很感人的小故事,那就是邓世昌,邓世昌可以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激战时,他看到敌舰非常凶猛,为了掩护自己的旗舰,他决定与敌舰同归于尽,结果却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名官兵只有7人遇救。据说邓世昌本来是可以生还的,当他快沉入水中的时候,他的一条爱犬游过来用嘴衔着他的衣角往岸上拖。但他看到自己的舰队已被敌军击败,舰在人在,舰亡人亡,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把他的爱犬一同按入了水中。那么在这次黄海战役中,日本舰队遭到了重创,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还可以继续作战。但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出海迎敌,于是日本又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这是第一阶段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时间是从1894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战争在中国的辽东地区和山东半岛进行。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辽东战役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大连和旅顺。在旅顺,日军对当地的居民实行了野蛮的大屠杀,据当时亲临现场的外国记者报道,当时城中只有36个中国人侥幸存活下来,而这36个人是用来掩埋尸体的。可见,日本已经摘下了文明的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相,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国耻。下面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之后,至此,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同学们想一想,为何貌似强大的大清国却敌不过日本这弹丸之国而以惨败告终呢?也就是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大家说,这场败仗的根源是什么?对,就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什么无理要求?对,清政府迫于日本的淫威,于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一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我们可以用割三地来简要地概括。第二点是:赔款,赔多少?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第三点是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第四点是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这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它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首先,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国领土进行的一次严重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大陆隔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影响,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把国库的银子掏空了都还不起债,那清政府该怎么办呢?于是就加紧搜刮人民,同时也大量举借外债。那列强会不会无条件贷款给中国?肯定不会,这些贷款都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的,这样就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我们再来看第三点,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南京条约》中开放的是哪几个通商口岸?对,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几个地方都在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开的通商口岸也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马关条约》中开放的沙市、重庆已经到了哪里?到了长江中上游,这也就说明了列强的侵略势力已经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南京条约》中的第四点是协定关税,这是商品输出的行为。《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这就为西方的资本输出打开了大门。在这里,同学们要知道,什么是商品输出,什么是资本输出(板书)。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以倾销工业品的方式夺取他国利润。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以投资和贷款的方式夺取他国利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也就拓展了列强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连一个充其量二流水平的日本都把大清国打趴下了,其他西方列强看到了,找个理由再次瓜分一下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仅仅五年,八个强盗又自发组织起来到中国进行抢劫了。我们可以看到这则漫画,图中的这些动物代表的是谁啊?对,代表的西方列强。这里还有一个清政府的官员很悠闲地躺在这里睡大觉。好,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哪八个强盗,他们又是怎样对中国进行抢劫和掠夺的。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于是在山东兴起了民间的反帝爱国组织——义和团。他们打着什么旗号?对,扶清灭洋的旗号,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的性质。大家说,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谁?对,外国侵略势力。所以“扶清灭洋”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这是它的进步性。但是,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口号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也就是说灭洋人的一切,不管好的坏的都要排斥,它并没有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近代文明。所以说,“灭洋”虽然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由于义和团运动发展迅猛,于是引起了列强的恐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初,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大家注意这个奥指的是奥匈帝国)这八个国家借口镇压义和团,组成侵略联军,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录像。大刀最终还是敌不过枪炮,8月初,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了北京紫禁城内。慈禧太后闻讯于是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途中,她又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军议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而八国联军却在北京公开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

中国再一次战败,1901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是当时签订条约的场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一,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作抵押。第二点是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第三是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第四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第五是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这是《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看它的签订有什么影响。

一、首先,巨额的赔款,很明显,进一步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也加重了谁的负担?对,人民百姓的负担。由此也就导致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清政府无力偿还这笔巨额赔款,于是又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

二、《辛丑条约》虽然没有割地的条款,但有划“使馆界”一条,而“使馆界”实际上就是国中之国,清政府的腹地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三、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也就说明清政府进一步成为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四、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的规定也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也就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首先,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怎么样?对,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措辞,开始,加深,大大加深,最后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到这样一幅图,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表明帝国主义者凭借众多的不平等条约残酷剥削中国人。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历史、谨记历史,不要忘记这些国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还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归于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危机也就意味着转机,民族资产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也是我们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学生练习:

1.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答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19世纪末,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实现其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C.征服亚洲,为称霸世界奠定基础

D.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 作业:拓展延伸

辛丑签订之后,有的人对请政府仍然抱有一线希望,想通过改革来挽救请政府,来达到富国强兵,而有的人却彻底的和清政府决裂了,纷纷转向革命,你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板书设计:

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既定方针;可能性;必要性(2)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大连旅顺战役 威海战役

3.结果及影响:《马关条约》的签定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的程度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英 俄 德 法 美 日 意 奥

2.经过:

3.结果及其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

篇7:《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篇8:《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教学案

www.5y

kj.co

m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复习内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的危害

复习重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复习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自主学习:

一、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

后,蓄谋侵华。

导火线:朝鲜爆发

2.过程:

爆发:

海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出。

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

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

,日军控制黄海

权。

进攻中国:日军进攻

半岛和

半岛,占领

、等地;

年初日军攻占

,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年4月被迫签订《

》。

(1)割:

内(2)赔:

容(3)开:

(4)允:

影响:使中国的 和

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

大大加深。

巨额赔款

新通商口岸

允许投资设厂

刺激列强的侵略野心,列强

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战争引发列强

,使中国

加深,日益高涨。

.背景

年打着“

”的 运动在

地区形成高潮。

列强借口镇压

,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爆发:

年6月,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

进犯。

(2)顽强阻击:

和清军

官兵在 和

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

年7月,率领八国联军占领

,8月攻陷。

(4)妥协投降:

西逃,并命令清军镇压

,部署与侵略者“

”。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

》。

内容:(1)赔:

(2)设:

(3)拆:

(4)惩:

(5)改:

影响:(1)巨额赔款

(2)“

”成为列强侵华的。

(3)清朝腹地

地区置于列强

之下。

(4)列强通过

加强了对

的控制。

(5)清政府成为

统治中国的。

(6)标志着中国

陷入

的境地。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

材料1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这个规定对日本最大的经济作用是:

材料2“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这篇檄文反映的史实是:

材料31995年4月,中国台湾百人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

①材料2和材料3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②试结合《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及当代史实,谈谈你对材料3的认识。

2.写出以下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并按顺序进行排列

①“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_______________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____________

④“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____________

⑤“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____________

⑥“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____________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中华民族不畏列强进行艰苦的抗争。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哪几次重大侵华战争?战后同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哪些主要条约?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列举四例说明中华民族的抗争主要有哪些。这些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这段历史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在今天的和平时代,我们应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哪些?

知识检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通商

c.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D.设立总理衙门

3、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应是

A.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

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6、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7、在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下列条约全部含有赔款项的是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D.《虎门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8、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9、《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0、《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

知识拓展:

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经济上: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4)、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5)、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从而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其二,经济上出现了办厂自救,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

www.5y

kj.co

上一篇:大北农企业文化下一篇:产权交易合同补充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