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2024-04-19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 识与技 能: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史料和图片,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难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四、学法指导

(一)国民大革命

1、前提:国共合作

原因

2、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

(1)、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主持大会。大会确立了“、、”的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组织了

罢工、罢工、罢工。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到了镇压。残酷的现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

(3)、年5月,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于设在黄埔,又称“

”。目的 特点

。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不久,共产党员

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影响

3、高潮:北伐战争

(1)、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目的:为了铲除,把革命推向

, ________________决定北伐。

(2)、对象: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股军阀势力。(3)、过程:

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兵北伐。北伐军采取“、”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直指军阀

。②在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北伐军在击破吴佩孚据险防守的防线,攻克武汉三镇。以共产党和青年团员为骨干的 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

”的美誉。③在各地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占领湖南、湖北后,又连克九江、南昌,歼灭

主力,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④结果

4、结果:国名党右派叛变革命

(1)、****年**月**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

支持下,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这个反动政府代表

、的利益。(2)、年

月,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另一个阴谋家

在武汉制造了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 失败了。

(3)、失 败含义

(4)、失败原因

5、功绩

6、评价

7、经验教训

五、练习检测

(一)达标反馈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A、黄埔军校的建立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汀泗桥战役

D、贺胜桥战役

2、国民革命北伐在两湖的对象是()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曹锟 3、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的目的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C、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D、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是()

A、汪精卫

B、蒋介石

C、孙中山

D、张作霖

(二)延伸拓展

1、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B、要和农民保持巩固的联盟 C、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D、共产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

“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请回答:(1)、从北伐宣言中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2)、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有哪些?(3)、宣言中的“本党”是哪个党?

2、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篇2: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诸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本课第一目是“黄埔军校的建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由此导入新课。2.关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可由教师简要介绍其基本情况后,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3.关于“北伐的目的”,可由教师结合前文内容作一个简单交代,指出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即可。4.关于“北伐的对象”,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课本上的《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结合表格内容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军阀吴、孙、张的实力 军阀 控制地区 兵力

吴佩孚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 20万 孙传芳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20万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 35万 5.关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印象。对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另一方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搜集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关于“武昌战役前夕”乃至“北伐战争” 的历史短剧,加深学生对此段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6.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给学生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若干,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7.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材料、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图片《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在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简单情况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敌我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并掌握其性质等。指出,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交代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曾经迁都的情况,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被推翻。

三、学法指导

1.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提示: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以往进行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的原因来分析。参见教法建议。活动与探究

讲故事:搜集材料,讲一讲北伐战争的故事,在班级或小组交流。

篇3:《美国独立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1.教材位置:

本课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前一课的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一课的内容是《法国大革命》。这3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中的重要内容,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们对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本课从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叙述,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事件中,逐渐把握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的特点。

2.学生分析:

学生对美国了解的很少,很多事件及历史人物没有听说过,没有多少知识储备,听起课来很费劲。九年级学生认识能力正从感性向理性过渡,对外部世界感兴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升学考试压力较大,这就给初三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知道来克星顿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了解《独立宣言》的内容;概述独立战争的过程;理解独立战争的意义;认识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独立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梳理并口述独立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独立宣言》的内容,认识《独立宣言》阐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理解《独立宣言》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历史文献;归纳华盛顿的主要革命活动,评价华盛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兵纪念碑”“独立宣言”“英国在约克镇投降”等图片,感受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艰巨性和进步性;感受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国家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认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宽容、坚毅、诚信等优良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对华盛顿的评价。

2.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对华盛顿的评价。

[教具]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讲述美国国旗的由来导入新课。

一、来克星顿枪声

1.读课文,了解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的建立(板书)。

英国从17世纪初,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弗吉尼亚、马萨诸塞等13个殖民地(请学生打开地图册,指导学生认清13个殖民地的位置)。美国独立战争前夕,13个殖民地的人口不到300万人。在10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13个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初步形成统一的市场。

2.随着经济的发展,北美人民日益要求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以便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发展,却受到英国的沉重殖民压迫和掠夺。

3.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打响了美利坚民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第一枪,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

4.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于1775年5月,组建了“大陆军”。北美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指挥对英作战。

二、《独立宣言》

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并发表了《独立宣言》。宣言内容分为三部分: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王的种种罪行,并指出这种压迫就是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宣言庄严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

2.《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所以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推动了欧洲革命”。

三、独立战争的胜利

1.战争初期,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大陆军接连失利。

2.复述独立战争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明确:主要有3件大事: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它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向大陆军投降;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3.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4.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美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

这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对于这一性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来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的;二是从革命的目的来看,北美独立战争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三是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领导这次革命的是资产阶级;四是从革命的结果来看,战争的胜利、美国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美国既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也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美国独立战争完成了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任务。

5.学生简述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联邦制国家。按照宪法规定,国家按联邦制组成,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四、我们该如何评价华盛顿(讨论,作为本课总结)

他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统帅,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在国家初创中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美国国父”,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板书设计]美国独立战争

一、来克星顿枪声

二、《独立宣言》

三、独立战争的胜利

四、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这一节课里包含了我许多精心设计的环节,也在尝试着自己的一些探索。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的开始,它的反抗具有首创性,鼓舞性,是一段让人振奋的历史。对于这样一段历史,学生多少有一些了解,比如美国的国旗、自由女神像等。我利用这些基础,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扩展,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2.我确立了“学为所用”探索主题进行尝试;设计了拓展训练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顺着我的思路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更多的知识。

3.通过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这一课,我发现学习世界历史时,一定得引导学生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引导了学生把美国独立战争同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这两次战争都是以弱胜强的民族战争,并且都用了8年时间才取得战争的胜利。也认识到,在战争胜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争的性质,也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总结出胜利的原因包括:(1)战争的正义性。(2)美国群众的积极参战。(3)国际主义援助。(4)华盛顿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通过对华盛顿等领导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

篇4:《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85-01

《北伐战争》这课是人教义务教育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的内容。

我是在2012年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上的这课,这节课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共党员大无畏精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的正义战争,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举措。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一、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导入新课。如:以“国民革命歌”来导课,进行新课的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是两只老虎的曲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抓住关键史实,讲课有详有略。教学内容上我有取有舍:黄埔军校建立的背景、时间等基本情况由学生自学、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去学,教师只做了检测。重点学习北伐战争,而北伐的时间、对象、主战场、主要战役等基础知识内容列成表格让学生看书自己找出来填入即可,重点分析北伐的作战方针、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北伐失败的原因等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但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这部分内容学生自学简明了解就好了,重点强调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使教学前后呼应。创设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我创设了以下几组教学问题情境:讲黄浦军校的建立,展示图片,通过对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革命者来”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自己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讲授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时,将北伐路线及主要战役的地点制成动态显示图进行讲解,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的接受知识。同时指导学生在教材“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划出主要战役的地点。最后展出了一张温泉县初级中学教学楼的图片,通过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有责任感的人”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使教学前后照应。(黄埔军校与温泉县初级中学都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四、教学过程新颖,是一次旅行——国民革命之旅。旅游景点是广州、长江,最后“旅行日志”做小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发现问题、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还有小组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采用竞争手法,激励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竞争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我、我……”,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抢到问题的学生认真答题,没抢到问题的学生仔细的听,用心的记,及时的纠正回答中的错误。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感觉存在如下不足:

1、没有很好的利用幻灯片里的资料,如《国民革命歌》词曲打出来,可以让学生听了一遍后,自己再试着唱唱,渲染一下气氛,效果可能会更好。

2、有些知识提前讲了。如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只要讲清楚当时是军阀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就行了,没必要把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这三大军阀的势力讲出来,应该交给学生在学习“北伐战争”这一内容时自己去了解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

(1)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如:讲课中有的学生能把国民革命胜利进军的原因总结出四条来,可见他们课前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2)教师要敢于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5:《北伐战争》教学反思

仙桃二中实验部江玲

《北伐战争》这节课是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利用提纲引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浅到深,由易而难,同时注意知识结构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建立起知识结构,形成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贯彻“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自学能会的,自己讨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去学。但对于那些较难理解的、容易混淆的、比较混乱的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概念,也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过程仍然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从而达到启悟的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好导航的作用,运用图示、表格、网络等方式,使纷乱的历史知识简单化、明晰化,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师真正讲解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就把重点、难点及易混、费解问题解决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置疑过程中提不出问题。从而感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一方面与学生因时间短而对教材吃不透有关,也与我缺少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与办法有关。今后应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大胆置疑的训练。同时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调整,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注意让大部分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篇6: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5

叙述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解读: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北伐战争。正当国民革命运动高潮之时,国共合作破裂。

二、【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讲述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下,国共开展双方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北伐的胜利。促成了中国的“统一”,也隐藏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危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国共合作破裂。

理解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和北伐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

结合“北伐战争示意图”,介绍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共第一次合作,历史进入了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北伐战争更是国民革命军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分兵路线、打击对象及成果

难点: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和方式

说明:

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共双方立场出发,思考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次国共合作采用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教师应通过分析历史条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合作方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

五、【教学设计】:

导入:中共二大以后加紧组织发动工人运动,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工人进行了100多次罢工,其中最有影响力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罢工)。但是这些罢工最后都失败了,中共从血的教训中明白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同盟军。中共找到了谁呢?

1.讲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原因:国共合作能够实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请同学阅读课文,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立场出发,思考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国民党革命屡遭挫折,国民党组织涣散、缺乏战斗力,孙中山决心引入新思想,改行新策略,改造整顿国民党

共产党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受挫,要求寻找同盟军,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合作方式——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也就是说本次合作采用的是在国民党内部实行合作的形式。

提问: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呢?(给学生思考时间)因为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组织策略。当时中共还在初创时期,力量和影响较薄弱,国民党却以俨然是一面革命旗帜了,党内合作将国民党变成了革命的大本营,结果是国民党成为了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阵营,扩大统一战线,推进革命进程。当然,孙中山也不可能同意让国民党加入共产党,他所乐见的是中共作为新鲜血液改组国民党。

(3)合作标志——191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

2.讲述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产物: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你能够从哪些方面看出这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2)从军校的对联,你能看出军校的创办宗旨是什么?

(3)军校的创办有什么影响?

3.讲述北伐战争:

(1)背景:

国共合作促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将矛头指向当时割据各地的封建军阀,广州革命政府成立以后,“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革命思想高涨,进行北伐的时机也成熟了。

(2)北伐开始:(1926年7月始)

从广东出发,兵分三路:一路向江西,一路向福建(两路都是以孙传芳为斗争对象),另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以吴佩孚为斗争对象)张作霖的势力范围在东北,由于距离太远,暂时不列入主攻目标。

在两湖战场上除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它被称为“铁军”,那就是叶挺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3)北伐的成果: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珠江流域进入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随着北伐的推进,在1927年初时,广州国民政府移到武汉,被武汉国民政府取代。

4.讲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阅读教材和图2-62,知道国共破裂的原因。

南京政府成立和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板书设计】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的原因:

国民党

必要性:

共产党

2.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

召开:1924.1广州

内容: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产物

三.北伐战争

.北伐开始:

2.北伐成果:

篇7: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

教学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问题。而现代教学模式是根据历史科学特点构建的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历史教育策略体系,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提示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范例,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策略设计和评价。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终极度目标指向的,而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诸方面素质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即要实现“发展目标”。“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体现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执行了“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实现了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成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主体目标。为构建这种教学模式,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运用多种媒体教学巧现历史情景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于形象思维。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都是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但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法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语言去讲述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的生理机制来完成,右半球经常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全球”开发,就必须大量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例如:我在所执教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课中,开篇就向学生展示出一种战争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战火中飘飞的旗帜……,打破时空界限,把学生拉入到20世纪代中。课堂中又分别展示了北伐战争的经过、农民运动的场面、汉口九江英租界被收回的场面。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人、如观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加强历史地理教学历史地理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高考改革,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之后,其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以往我们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由于历史地理的考查功能未能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地理的认识也局限于具体地名的沿革变化和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等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在历史地理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识记图等一些基本的地理教学方法,这种旧思维没有体现出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随着对历史地理知识考查力度的加大,旧的历史地理教学模式以直观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北伐战争形势图》在本节课中共出现两次:首先是显示战争前三支大的军阀势力及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所控制区域,通过颜色的变换、闪动,加强学生对地理范围的认知,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地理形势分析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性、可行性。如提出问题:为什么首先打吴佩孚?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伐方针的正确,为下一步分析战争胜利原因奠定基础;其次是在放映北伐战争经过的录像之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简单复述经过,再通过对北伐战争进军路线有明晰的认识,从而看到北伐战争扩要意义是由珠江流域进攻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通过历史地理教学,使学生有一种立体感、空间感,加强学生对文科综合高考形式的适应性,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

三、多媒体教学,设疑质难,创设合作的学习情境 合作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性,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教育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课堂讨论是师生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能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例如:本课中,根据重点、难点,在通过显示《北伐战争形势图》后我提出了问题:国民政府为什么决定先打吴佩孚?让学生讨论:在看过北伐战争经过的录像之后,提出如下问题: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如何?③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在新课结束之后,提出问题上: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哪些新的发展,分析其原因?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信息,使其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自己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与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教师科学而有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考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感知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在答题和自主提问中,其对问题的正确回答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使学生因体验成功的愉悦而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归纳小结,深化理解新课讲授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快速地展现一遍,梳理已学知识,指导学生指出各知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从而得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步骤。例如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新课讲授结束后,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课内容配以地图、图像快速地显现一遍,加深印象,形成体系。总之,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其预设性,很多教学准备工作可以事先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十分紧密的操作步骤可以省略,因此课堂教学节奏快、时间省、容量大、效率高。 2、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能够通过图、文、声、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强烈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直观性强,视、听提供较多

[1][2]下一页

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多媒体由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具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恰当地运用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在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一点摸索与实践,还有许多不足。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没有一种唯一、绝对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中,愿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历史教学模式能创建出来。

篇8: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这一社会形态以来, 战争基本可分为国内战争和国际战争两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对立时期及北宋时期的许多战争都属于国与国战争。对比分析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 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理念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拓土开疆, 天下一家, 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

拓土开疆几乎是封建国家立国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各国的建国都要以拥有的土地大小显示其国家的强弱。相近地域内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城池疆土发生战争, 几乎伴随封建时代始终。在古代中国,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西汉时期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扫荡漠北, 直捣狼居胥, 追亡逐北迫使匈奴西迁, 这些残兵却变成“上帝之鞭”给欧洲带来灭顶之灾。唐朝的李靖夜袭阴山, 灭亡东突厥, 王玄策屠灭印度之战:大漠狼峰孤烟直, 天苍地茫啸西番。铁骑踏破极乐土, 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 何必不忘骠骑郎。明朝的朱元璋八次远征漠北, 魏晋南北朝为统一而发生的战争, 北宋时期的战争等, 都是拓土开疆, 谋求一定地域内统一的战争。国外古代历史上多是这样的战争, 而且发展出臭名昭著的殖民主义。这类战争没有多少正义可言, 有的只是恃强凌弱, 倒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实在, 一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道出了实情。现代国家之间疆域基本确立, 强调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成为国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但是, 只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国际制衡失去效力, 强国欺凌弱国、谋求拓土开疆的事情就会发生。近现代历史上,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等都是殖民主义的狂悖表现;两伊战争,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则是封建主义的魅影再现。尽管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程度,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恐怖主义势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国与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 战争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 国际争端时有发生, 仍存在为拓土开疆而发动战争的可能, 正所谓“忘战必危”, 而小国弱国打不起先打战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保家卫国, 抵御外辱, 驱逐强虏

在民族国家之间, 不同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碰撞, 巨大的国家利益可能发生叠加冲突。而国内因为相同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产生认同感, 形成国家核心凝聚力。外族的入侵往往以亡国灭种为战争的目的, 而对侵略的抵抗, 则是为了保家卫国。当遇到外族入侵时, 保家卫国、抵御外辱、驱逐强虏就成为进行战争的理由和号角。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南北朝时期对突厥的战争, 北宋时期对西夏和辽的战争, 明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代康熙抗击沙俄、中法战争 (不败而败) 、左宗棠收复新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现代国际战争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阵线上的许多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 前苏联卫国战争是前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当代阿富汗抵御前苏联入侵的战争, 也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这种战争由于有民族凝聚力的因素, 也就是所谓的“人和”的先利条件有取胜的可能。这种可能建立在双方实力相当, 或有强有力外援的基础上。若实力悬殊, 则亡国灭种在所难免, 在历史长河中, 消亡的国家和民族不在少数。

三、吊民伐罪, 剪除暴政, 维护普世价值

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民众及财富而发动战争的实例不胜枚举, 而在这些战争中, 相当一部分理由却是吊民伐罪、剪除暴政等, 就是一方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 把对方列入害民、荒谬、暴政的行列, 而己方则要维护人权, 救民于水火。这个理由有时是确凿的, 有时未免牵强, 主要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 得到对方民众的支持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战争都以此为理由。隋朝灭陈的战争则明确提出吊民伐罪的口号, 一战灭陈, 结束了南北分立三百年的局面。现代历史中北约肢解南联盟的战争、海湾战争及北约针对利比亚的战争都是以“吊民伐罪”的名义进行的。这种“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 应予注目和审察。

四、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

打击恐怖主义古已有之。基于打击恐怖主义而发生的战争, 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主体, 但因其体现着国家英雄主义而在历史上灿若晨星。西汉时期, 穷途末路的郅支单于自大国之主自居, 危害西域国家, 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将军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 千里奔袭, 将其剿灭至其首级与汉庭, 并发出“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的强音, 是古代版胜利的反恐战争。东汉时期, 班超出使西域出入二十二年, 以极少的兵力威服西域邦国, 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汉王朝, 班超实现立功异域的理想。当今社会, 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 发动伊拉克战争, 推翻萨达姆政权, 并生擒萨达姆;发动阿富汗战争, 打击基地组织通过十年追捕, 最终击毙本·拉登。这类战争依靠的是国力的强盛, 是不对称战争。陈汤、班超的背后是强盛的大汉帝国, 当今美国反恐战争的成就是美国经济、军事独大的结果。

在历史课教学中,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结果, 其归纳总结角度也会不同。而有新意的视角和有创意的总结归纳, 对学生理解、识记历史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应当成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让中学历史课高效有趣, 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 是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寻求高效的同时,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寓娱乐于历史教学中, 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寓竞争于历史教学中, 把历史上的战争以有趣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 重现历史、再现历史, 让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事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让中学历史课达到高效有趣, 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 是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寻求高效的同时,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寓娱乐于历史教学中, 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寓竞争于历史教学中, 把历史上的战争以有趣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 重现历史、再现历史, 让学生认识历史, 分析历史事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这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的比较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国古代战争,现代国际战争

参考文献

[1]何成刚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这节课我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历史问题。在创设问题情景时,注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相联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记者采访),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达到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者,协作者。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1.经过几年来多的学习,学生对新教材和新教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通过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的知识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课程资源的重组和素材的选择

1.对本课课程资源的处理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更加充实。

2.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理清知识脉络,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改变以往教教材的做法,体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实,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虎门销烟的信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畅谈感受。

(2)通过《南京条约》内容的逐条分析,得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虎门销烟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 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教学策略

主体参与策略;合作学习策略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和记者采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

3.教学手段: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制成多媒体课件,如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演示《鸦片战争形势图》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有两个人正在吸食鸦片的图片,问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畅谈鸦片的危害,之后出示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然后话题一转,那么在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痛苦的回忆呢?导入本课。通过画面和问题的提出,紧扣当今国际上和中国大力开展扫毒活动的事实,创设历史情境,给学生留下疑问。

(二)导学阶段

1.阅读质疑: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会阅读,新课之前,让学生快速阅读书上内容,并自主提出本课所希望探究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2.制定目标: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按照知识内在结构整理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并激发学生去探究解决自己所提出问题的强烈欲望。

3.合作探究:我们先来探究同学们提出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和“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灾难?”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看一段音像资料,看完之后,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任选其中一道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下去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巧设情境: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面对这种灾难当时的清政府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段音像资料,之后全班模拟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场面,以不同的身份,记者进行采访,让学生谈感想,感悟体验历史,巧设情境,从而创造性地得出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学科整合:中国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一段音像资料,鸦片战争爆发,结合课件《鸦片战争形势图》,简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6.知识迁移:让学生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能力。

7.结束语:配乐朗诵。激励起学生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去努力学习。

(三)、评价阶段:借鉴历史,畅谈感受

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教学评价

课前我没有预想到学生会对鸦片战争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看法,当时觉得学生只会对鸦片战争的影响对中国的危害很大持肯定的态度,没想到有的学生说鸦片战争对中国有好处,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我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讨论。

上一篇:姜晨曦的经典语录下一篇:学业水平考试高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