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2024-05-04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共10篇)

篇1: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甲午战争视频短片、甲午战争示意图、精选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甲午中日战争课文 3.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具备一些基本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由日本的战略扩张所一手引起的,邓世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组织

2.导入:播放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短片,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3.讲授新课:

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

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让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找学生回答《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④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总结,点拨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海战的战况,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师生共同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巩固练习:师生共同完成精选习题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去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分析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积极影响,如刺激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张硕

篇2: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1、让学生思考: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概括?

2、教师明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因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动画出示“大陆政策”示意图)(2)欧美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持默许或支持的态度,更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 俄国:准备尚未就绪,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3)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4)面对日军的侵略,清政府的态度是:李鸿章,想保全自身实力和北洋地盘,幻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途径遏制日本的侵略;而慈禧太后,在国难当头之时,却忙于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希望对日“和平了事”。

教师概括:日本“大陆政策”的出台,使日本侵略中国成为必然性;而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的态度,为日本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后党和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朝鲜爆

发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由于以上原因,中日一战不可避免,并且从一开始,战争的结果就已在预料之中。

二、甲午战争的全过程

整个过程教师辅以动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1、丰岛之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政府仓促应战。

2、平壤之战: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3、黄海之战:

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中,清政府就已希望调停。

4、辽东之战: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5、威海卫之战:

清政府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三、战争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外因,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内因,中国制度落后,统治腐败,软弱可欺。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一名话,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篇3:《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导言以渲染气氛

课前的导言, 好比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好地集中, 思维得到积极地活跃起来。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记载着许多残酷的史实, 那不堪回首的一幕幕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言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开启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闸门。这种浓重气氛的营造, 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进展而发展, 为进一步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二、以故事引入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导言营造了浓重的气氛后, 教师讲述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 朝鲜政府无力镇压, 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的故事, 自然引入日本帝国主义早有吞并朝鲜的野心的史实。日本帝国主义认为中国派兵进入朝鲜, 将是日本实现其野心的一大障碍, 日军便不断向清兵挑衅, 先发制人, 袭击清政府运兵船, 阻止清兵进入朝鲜, 甲午战争爆发。因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 故把此次战争称为“甲午战争”。故事讲完, 接下来就是教师放映《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讲述战争的起因、经过, 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你了解致远舰吗?管带邓世昌是在哪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教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拓展延伸:以学习小字部分内容, 剖析海战进一步溃败的原因及结果

洋务派为北洋舰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因此, 黄海大海战后, 李鸿章为保存自己一派的实力, 命令北洋舰队不准巡海迎敌。这样, 日本舰队控制黄海制海权, 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夹击。由教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后重点讲述旅顺陷落和旅顺屠城, 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教师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相关内容, 指出在威海卫一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它的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将中华民族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甲午战争失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

甲午战争失败,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 中国面临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 (1) 甲午战争前, 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 中日的情况虽有不同, 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2) 甲午战争的胜利, 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 财富大量流出, 国势颓微。 (3) 甲午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 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让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4) 日本占领朝鲜、台湾后, 在战略上对中国东北、华东构成直接威胁, 获得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5)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 极大地刺激了其侵略他国领土的欲望。总之, 清朝战败是最为耻辱的, 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日本通过这次战争给清朝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此后, 中国面对的是接踵而至的西方列强的瓜分,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马关条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时要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二是《马关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和危害。

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要教好本课, 在学法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如: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加深。通过两个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从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 揭示满清王朝的腐朽以及中国战败的根源, 从而加深学生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

篇4:中日打响“舆论甲午战争”

两国外交官互喻“伏地魔”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国强烈谴责,两国外交高官也借助西方主流媒体展开口水战。刘晓明1月2日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文章说:“对于日本而言,如果说军国主义像阴魂不散的‘伏地魔’,那么靖国神社就是其魂器之一,代表了这个国家灵魂的最黑暗部分。”

刘晓明随后还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十点新闻》的专访,再度将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强调只要靖国神社还留存在日本人民记忆之中,军国主义就始终阴魂不散。

林景一1月6日则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反指中国才是邪恶的“伏地魔”。林景一说:“一个在过去20年军费年均递增超过10%的国家,却称邻国为军国主义者。目前中国的军费预算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是日本的两倍多。他们企图通过武力或恐吓改变现状,这不仅引起了日本的关注,也引起了东海和南中国海邻国的担忧”;“中国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寻求对话,并依循法规解决问题,二是在地区内扮演‘伏地魔’的角色,放任邪恶的军备竞赛和局势升级。”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7日也加入战团,她在记者会上指林景一的言论“十分无知、无理、狂妄”。华春莹强调:“对于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人民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魔’,日本只有敢于勇于正视并且战胜自己历史上和心理上这个最黑暗的‘魔’,它才有可能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否则它只会继续处在历史的被告席上。”

《人民日报》近日也连续发文痛批安倍为侵略翻案,为战犯张目,公然挑战良知和国际公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则质问美国还能不能管住日本,诅咒安倍“就该睡不着觉”。

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1月7日发表社评,认为中日“舆论甲午战争”已经打响。安倍参拜靖国神社让日本处于尴尬境地,但日本国家机器的舆论战能力很强,它的舆论引导能力、制造热点能力都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日本将千方百计把中日冲突描绘成它同一个威胁世界的集权大国之间的斗争,从而唤醒西方主流舆论对它的同情,让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情结主导西方舆论界对中日冲突的态度。

学者:中国要与曾受日侵略国家联合起来

社评建议,中国要紧紧咬住安倍参拜和他的历史观不放,抓住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巨大态度差别不放。要让世界知道,中日之争是中韩等亚洲国家同日本的共同斗争,是以德国还是以日本方式对待二战的态度之争。社评说,中国要把自己的要求讲述得简单明了,就是日本首相不能参拜甲级战犯,因为他所参拜的是同希特勒、戈培尔一样的罪人。

针对安倍晋三此前大手笔金援东南亚国家以争取对日本立场的理解,中新社1月7日引述社科院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说,中国要与亚洲受到日本侵略的更多国家联合起来,多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交流,共同铭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才能防止历史重演。如果不采取行动,亚太地区的宁日不多。

(据《联合早报》)

篇5: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日本 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篇6: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 ②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以学案为载体、分组合作为方式进行问题思考探究并积极发言展示; ②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初步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敬佩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 2.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课堂小结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课后习题 1.《马关条约》中对小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

A.赔款两亿两白银

B.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开通商品岸

D.割让台湾

2.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该材料不能表明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5.《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

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

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三国所享有

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

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山东深受其害

②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首当其冲

③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异常猖獗

④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山东的经济秩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于

①朝鲜半岛

②辽东半岛

③山东半岛

④黄海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

A.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C.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D.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种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A 6.B 7.B 8.C 9.D 10.C 11.(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3)清政府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

板书

一、甲午农 民战争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4、影响: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篇7:《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

邹远航

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小组协作方式,运用网络查阅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信息等技能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认知与想象历史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论坛”,启发、引导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及相关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网络、课堂阅读、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渠道获得历史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处理这些信息并形成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实践,以培养学生检索、阅读和解释史料的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认知并体会: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及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Ⅱ、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覆没、《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Ⅲ、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及网上资料组成。)Ⅳ、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Ⅴ、教学设计思想

1、整体感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继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战争,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耻辱是前所未有的,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引发中国人不得不思考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出路。可以说,此后发生的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事件都是在甲午战争大大挫伤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感情的基础上爆发出来的一声呐喊。因此,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2、具体构思。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趋势,考虑到实验区已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实际,本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②为了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不影响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我对教材作了一定变动,即按原因——经过——结果——启示——影响这条线索进行讲解。③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材料左证观点,以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④、为了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本课采用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谈话法进行教学。

⑤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Ⅵ、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放《甲午风云》及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录像片断,通过师生互问互答方式导入新课。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话:“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民众起义。

原因往往成为行动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这些原因、借口和它早已作好的充分准备及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结局中暴露出来的腐朽与无能挑起了这场侵略中国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二、经过(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对本次战争有一个宏观了解,并试着归纳这场战争经过和所发生的重大战役,然后教师板书四大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3、辽东战役(旅顺)

4、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的伴有米花状和声音的战斗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战争爆发的方式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态度及原因及说明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及网上探究)战争过程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斗争态度与清政府的态度比较说明什么问题?(投影邓世昌等英雄像,播放《甲午风云》录像片断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甲午战争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启示?(播放录像片《甲午风云》片段,出示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力量对比表及“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分析《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帮助学生归纳清政府失败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教师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分组讨论,然后选派组代表阐述危害,教师同时指出辽东半岛的割让对俄国的影响,借以引出:“三国干涉还辽”问题及由此诱发的思考与启示。屏幕出示三条材料:(1)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3)李鸿章说:“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所引材料分析,让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电脑显示:《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及谭嗣同的悲愤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指出中华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等问题,借以总结本课与后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课的关系。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出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图片、录像片段及现在“台独”分子企图搞“两个中国”、“一边一国” 等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台湾问题”有一个认识,教师着重指出:台湾自被日本侵占后,台湾人民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集团虽败逃台湾继续与新中国为敌,但从没有示意过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反他一直把台湾当成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在某些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想要把台湾“独立”出去,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台湾人民不答应,中国人民不答应,中华民族不答应,“台独”分子胆敢越雷池一步,中国人民就一定将他们炸得粉碎,他们也会最终搬起石头炸烂自己的脚,最后落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C、课堂小结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示》(略),教师边指图边讲解边总结。D、布置作业(略)教学反思:

⒈“导”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教师导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课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必须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而如何使导具有诱惑性、启发性、兴趣性则是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⒉教师导下的自主学习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则是我课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还不够适应,跟不上节奏,这也需要课下反思,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3、学生基础知识差,我设计的问题有些学生很难回应,问题如何更贴近学生实际也需要我课下进一步反思。

4、有的学生认为还是传统上法好,他们知道事件的因与果,并能够很快地记下来,而课件演示较快,他们很难细致地记下来。有的学生说,这种教学方法好,他们印象深刻,但要记下来较难。如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也需要我课下反思。

5、课件引用资料丰富,对理解课文、分析事件有帮助,但如何做得更紧凑、更贴切、更有效率则需要我进一步反思。

篇8: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首先说说“起”。一首诗歌的起句很重要, 它往往起到破题、引领全篇的作用。一堂课的“起”也同样重要, 实际上它就是如何带领学生快速地走进你的课堂, 融入课堂的情境。这不是我们走进课堂来这么一句“这节课我们来上……, 请大家翻开课本到XX页”就能解决的了, 这需要花费点功夫。比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多媒体给学生投影“甲午战争”的一些图片, 更好的还可以投影有关视频, 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根据中日两国的钓鱼岛争端来一段煽情的语言……这样的开场如何不让学生快速地跟着你走进课堂呢?

再来谈谈“承”。“承”在一首诗歌里是对“起”的延深, 在历史课上就是指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的学习与突破的过程。这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笔者让学生针对四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并加以交流展示: 1日本发起甲午海战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一下中日甲午海战的经过。3甲午海战后签订的条约是什么、签约的时间以及签约的代表人物。4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及影响, 看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如何。前三个题目比较简单, 学生在文中就可以找到关键语句, 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具体答案, 对于学生来说, 第四题是个难点, 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前加以点拨, 然后再让学生重点加以讨论, 收到的效果很好。

对于“承”的部分, 自主合作小组讨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主要起到“导”的作用。这个讨论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靠团队的力量去解决, 如果教师图省事, 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学生势必又回到以前的状态。

接着谈谈“转”。“转”在诗歌里非常重要, 读懂它也就了解了诗歌的主旨。一堂课的“转”同样重要, 这个过程就等同于我们平常所做的“拓展质疑”。能否做好它关系着一堂课讲得成功与否。如“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我们可以这样加以拓展: 1台湾人民怎样谴责政府的, 简述他们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经过。2表演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战斗的经过, 并分析“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3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针对这场战争, 你觉得新时代的初中生应该做些什么使我国在今后避免这样的失败? 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感受《马关条约》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 感受到台湾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 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受到邓世昌这个民族英雄的风采, 并让学生通过讨论质疑, 大胆突破“参考答案”, 懂得清末时期一场场的战败命运不是偶然发生的, 它不是仅仅是几个人 ( 如李鸿章、慈禧太后等) 昏聩所造成的, 科技、军事、国民素质上的落后是造成清朝战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头质疑, 做好“抛砖引玉”的工作, 果然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激发出来, 结合自身和国家的前途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展望, 很多同学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爱国情怀, 大家最后一致认为, 只有国家强盛了, 国家才不会再受别人欺负, 国民生活才能幸福。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从而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最后一题。

有人说, “转”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 如何能吸引住他们就看“转”得好不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 在课堂的最后一段时间来一个小高潮, 就可以把学生的激情和潜能都激发出来, 让学生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

最后说说“合”。“合”在一首古诗上来说就是阐述它的主旨所在。对于一堂课来说, “和”就是这堂课的小结, 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可以进行“时空式小结”“线索式小结”“列表式小结”“悬念式小结”“激励性小结”等, 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可以结合板书来个“线索式小结”和“激励性小结”。

最后的小结可以不拘一格, 粉笔字好的教师可以借黑板挥洒一番, 好好做一番巩固; 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慷慨激昂, 激发学生的情感; 幽默的教师可以用诙谐的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

都说教无定法, 只要你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多在备课和上课上下一番功夫, 相信“起承转合”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不知转入此中来”。

摘要: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愈来愈不好上,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不能因为诸多原因而忽略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在备课和上课上多花点功夫, 相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谈一谈在历史课中利用“起承转合”四部曲策略。

篇9: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独立

(1897~1910)》

蔡建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全军覆没,日本自认当时还没有力量与中国一较雌雄,因此当俄国势力进人朝鲜之后,日本便主动与中国妥协,鼓动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让中国在前面抵御俄国的扩张,而自己却积极地在朝鲜扩张其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1884—1894)是日本对朝鲜的“消极退婴时期”。此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实。这一阶段是其走向近代帝国的成长期,是猛兽捕捉其猎物前,隐其爪牙,匍匐待机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军部开始细密地制定大陆计划,节约一切冗费,以中国为假想敌,全力扩充军事设施。当1894年3月金玉均(朝鲜“开化党”首领)在上海被刺杀后,日本国内一部分激进分子就此事大做文章,组织“金氏友人会”,于1894年4月16日在东京浅草区本愿寺集合数千人,仅以遗发为金玉均举行盛大葬礼,并派代表往访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中朝两国对金玉均尸体所采取的措施,污辱了日本,因此政府应于此际对清宣战,洗雪国耻,以确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陆奥宗光则称,能否发动战争,请问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并开具介绍信予以引见。川上则说:“此时不管是谁,只要他能点燃战火,后事我可负全责。”可见,日本已经完全做好军事准备,所需要的只是一粒“火种”而已。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向中国借兵。6月,中国军队进入朝鲜。这就等于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借口。

按照1885年的《天津条约》,中国在出兵朝鲜时,向日本发出了照会,表示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将派兵赴朝,“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出乎中国的意外,日本却复照表示也将出兵,照会说:“遵照明治18年4月18日贵我两国政府议定条约之款”,“朝鲜现有重大变乱事件,我国有派兵之必要,帝国政府拟派兵若干”。清廷立即照会日本,提出异议,声称中国出兵是“应朝鲜之请,清国派遣兵员乃援保护属邦之先例,其目的仅为诛戮内地之贼,事件平定后立即撤回”,希望日本不要出兵。直到此时,清政府仍以空洞乏力、名存实亡的属邦论调来抵御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活动。日本政府对清廷的“非朝鲜所请,断不可进入内地”的劝告置若罔闻,大批军队开进汉城,与清军直接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避免战争,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双方“先撤兵后议和”,但是日本一心想借此挑起战争,不但不撤兵,反而不断增兵,同时要求“先议和后撤兵”。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清政府内部也开始有人附和日本的方案。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来电,“建议为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也来电云:“日本欲寻衅,何患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也无损。”这一切促使清政府改变原定的外交方针,从力争双方共同撤军转为中国先撤军。这个转变使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失去了主动权。中国的让步使得日本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因此在清廷同意先撤军的方案之后,日本又进一步提出了直接插手干涉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提议等中日两国撤兵之后方可改革,但日本此时急于吞并朝鲜,因而对清廷不惜以武力相胁迫,于是便开动战争机器,准备发动战争。清政府在战云密布之际,不在军事上做充分准备,反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但是日本在此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谅解。日本一直标榜为了朝鲜独立与清开战,将侵略合理化,甚至于美化。1894年日本称:“扶韩自主,不但韩王及群臣乐从,即各国亦皆默许。”日本就是这样利用“帮助朝鲜独立自主”为借口来实现其“阳扶韩自主,阴实据韩”,并通过“据韩”进而实现“据华”的美梦的。

篇10: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透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和影响等。透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带给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透过对本课的学习,透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职责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资料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程导入

学生透过视频欣赏《七子之歌·台湾》,并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那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出示课题: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讲述本课的主要教学思路,给学生一真题的印象:

一战争原因

二战争过程

三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

一、战争原因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构成鲜明比较。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二、战争过程

教师播放甲午战争进程的视频,重点讲述黄海大战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在黄海大战当中,重点讲述民族英雄邓世昌的事迹,透过讲述和观看视频,让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探究: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你得出什么教训?对我们这天有什么借鉴好处?

三、战争结果:

甲午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资料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

探究:阅读《马关条约》的每一项资料,分析它带来的危害是什么?结合《南京条约》的资料和危害来思考。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二千万元;

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上一篇: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下一篇:信用卡申请技巧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