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权

2024-05-16

行政许可权(共8篇)

篇1:行政许可权

学习《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重审批、轻监督。各级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许可、轻监督,只许可、不监督的问题,有的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监督。审批极难,批后却不管,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脱节。一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取得行政许可后,不遵守许可的条件,或未经许可从事违法活动,得不到及时纠正,使得设立行政许可的目的难以实现。有一种

说法,如果把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猫和老鼠的关系,猫有时候会故意不抓老鼠,而是不停的向主人抱怨鼠患严重,主人只好给它强身壮体,由此猫便会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多的支持,更多的好处。

四.行政许可给政府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政府机关转变观念。目前我国政府机关面临的难题之中首推观念问题。“按以前的老观念,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审批、收费、处罚。不转变这个观念,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制度在实施中必然走样,滥审批、乱收费、乱处罚的顽症不可能根治。”

要实施行政许可法,首先必须树立行政主要是服务,管理主要是提供社会公共物品的观念,树立行政许可机关应为许可相对人提供服务,许可权力和许可责任统一的观念。”

二是转变职能,减少规制。“过去,我们政府的重要失误之一就是管事太多,大事小事都要经过政府审批许可,这样既严重限制了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的自由,又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现在政府机关一定要按照法律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规制,真正按公民自治、市场调节、行业自律、行政监管的顺序来设定和实施许可。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由大政府小服务向小政府大服务转变;管其所管,放其所放,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由随意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由神秘政府向公开透明政府转变。

三是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包括横向体制和纵向体制的两个方面。按照法律要求,以后办理许可,涉及一个部门不同机构的要求一个窗口对外,涉及多个部门的,要求尽可能一站式服务,统一办理。或由政府通过“办事大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现在不少地方都建起了“办事大厅”,但实际人员并没有减少,而且坐在大厅的人可能做不了主,有权力的人也不坐在大厅里。目前办理一个许可,有的要乡镇、县、省、中央等3级到4级审批。实施行政许可法后,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许可权的权限,除了一些诸如土地、环境等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许可外,大部分的许可应放在区县。

四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电子政务制度。按照法律要求,行政许可的依据、范围、条件和程序等,都必须向老百姓公开。信息公开可以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建立政府网站;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三是每个政府部门设立一个信息公开机构,负责接待百姓的查阅、咨询等。此外,发电子邮件申请行政许可能带来很多便利,但电子政务需要进一步制订相关运作规则和技术规则保障。

五是实施行政许可需要规范听证制度和公众的参与。姜明安指出,听证涉及到决策和实施两个方面。“但不管哪个方面,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如何选择、听证的程序如何规范、听证的笔录如何使用、管理等都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规则来规范。否则,有些利益团体有钱有势,参与的机会就多,弱势群体就可能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导致不公正。”

六是许可的招投标、拍卖、考试、检验检测等都需要一系列的规则加以规范。“拍卖起价应如何定、招标的广告应该何时发布、一些设备的检验检测是由政府进行还是由中介机构进行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详细的规范,否则还是容易滋生腐败。”

七是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现在主要是解决“吃皇粮”的问题。“行政许可法规定许可一般不许收取任何费用。但有些部门行政经费不足,要自己想办法。有的政府机构以事业机构的面目出现,实际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有的地方仍存在收费和罚没款财政返还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切断行政许可机关的利益关系,行政许可法设计的制度在实施中很难不走样。”

八是要建立行政许可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这关键在三个方面:明确各种责任的主体;明确责任种类;明确责任形式。”主体包括许可机关、办事人、负责人;种类包括设立责任与实施责任、作为责任与不作为责任、实体责任与程序责任;形式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施行政许可法,也会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传统的习惯势力,法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同步,行政许可法本身的局限性,还有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和其他规章之间的冲突。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因此,制定一个好的法律,仅仅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实施的过程还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篇2:行政许可权

许可权是最为普遍的自由裁量权

许可权的自由裁量特征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行政机关承担的管理任务日益繁杂,标准参差不齐,不可能采用“全面禁上或全面放开”的简单方式对管理对象加以调整和控制。例如,市政府不能因为行医行业个别人素质低、医术差而全面禁上该行业,也不能因为个别医生医艺高、服务好而全面开放这一行业。恰当的选择是制定统一可行的许可条件及标准,允许符合最低条件的医生从事该行业,以保证适格医务人员提供有效服务。而制定标准及审查相对人是否符合标准、决定是否发放许可证等行政行为就属于行政自由裁量问题

了。其次,法律只确定一般原则,很少涉及具体标准、条件,立法机关往往把具体标准的制定权及判断适用权赋予行政机关,让它自己决定许可的范围、具体条件、程序及是否发放许可证等事项。这就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原则之内具有很大余地的`选择权,如美国纽约州的法律只是简单地规定州卫生部门“为了促进州居民健康事业提供保护”而进行各种管理,没有规定任何硬性标准。行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有权通过制定规章或更为详细的许可条件来实施其职责。例如,在一个地区允许有多少旅店餐馆完全是行政机关自己判断和决定的事,因为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条件差别较大,决非统一的标准所能解决。

行政许可权的自由裁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许可标准和条件。要求许可机关在法定原则和范围内,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基础设施状况、财政状况、管理能力以及地理、人口、环境等方面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灵活有效的具体许可标准和条件。例如,行政机关在规定医护人员资格许可条件时,必须考虑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及现有医护人员的普遍素质水平,同时还应斟酌当地的人口、环境对医护人员的需求量。第二阶段,判断申请人是否合乎标准、条件。行政许可的最终结果在于判断申请人是否符合标准、条件,如果行政机关认为符合条件,就发放许可证或其他证明文件,反之就予以拒绝。

篇3:浅论行政许可的设定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立法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 规范了我国行政机关的行为, 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适当的法律救济。自2004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是我国行政立法领域最新的成果, 其科学详尽的内容, 恰当的表述、民主现实的立法理念为我国以后相关立法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笔者就是依据这样的背景论述行政许可设定的相关内容的, 行政许可是一种需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是一种事前约束, 对于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管理”的管理模式, 转变政府的职能有很大的作用,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一、行政许可设定概述

1. 行政许可介绍。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先控制制度, 能够在某些领域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而且行政许可作为政府规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控制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便于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适度干预, 是世界各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手段之一。 (4)

2. 行政许可设定的概念及其制度价值。

行政许可设定是指国家机关创制有关行政许可权利义务的活动, 属于立法活动的范畴。包括设定的原则、范围、设定权限和形式以及设定的程序等。 (5) 这一概念是总结和肯定了近年来行政审批制度的经验和成果, 按照合法与合理, 效能与便民, 监督与责任原则建立起来的。通过法律严格地控制行政许可设定权, 明确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 可以减少和限制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依法无据的事项, 使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也将有力地推进和保证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 使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由过多地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 转向宏观调控和社会服务方向。 (6)

二、行政许可设定相关制度

1. 设定行政许可的依据。

行政许可设定的法律依据是2004年颁布施行的《行政许可法》, 包括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和形式、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等。另外《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说, 公民、法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以自由为原则, 只要无损于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国家不得加以限制, 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2. 设定范围。

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范围与政府职能定位密切相关。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过多或过少的政府管制, 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适度的政府管制, 便捷有效的行政许可手续, 可以减少风险, 也可以约束经济、社会领域的比如攫取垄断收益、不正当竞争、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是公共利益来谋取私利等诸多不法行为。因此, 行政许可的设立必须考虑其社会必要性, 只有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长远利益有密切关联, 有特殊义务及义务能力要求的权利和自由,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 才可以设立行政许可。另外, 《行政许可法》第13条规定对此有反面的排除性规定。 (7)

3. 权限和形式。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是关于相关国家机关分配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制度, 《行政许可法》规定,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依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 包括国务院部门, 一律无权设定行政许可。设定形式是设定行政许可可以采取的文件形式, 即只能采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形式, 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从而保证许可制度出台后不发生部门之间的责权不明, 妨碍经济运行和损害相对人利益。

4. 行政许可设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行政许可法》第十一条规定:“设定行政许可, 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合法原则,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 设定的特殊程序。

对于行政许可的设定, 不仅仅要求在实体上符合法律的规定, 而且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比较有特点的包括听证程序, (8) 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依据听证笔录, 做出行政许可决定, 这对于防止行政决断、增强行政机关相关作为的民主性有很大的作用。

评价程序这种设定后评价程序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设定机关的定期评价;第二是实施机关的适时评价;第三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建议的内容包括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 接受意见的是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这个评价程序具有最深远的意义, 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的具体化,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不论这条规定是不是会像《宪法》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行, 能首先体现在制度上已经是我国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的一个进步。

三、行政许可设定制度的国内现状

从制度层面来说, 行政许可设定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完备的规定, 有了数个层次的立法, 正处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之中。例如天津通过《天津市设定与实施行政许可规定》, 对于如何根据《行政许可法》设定行政许可作了专门的规定, 不仅对《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强调, 更重要的是细化了某些规定, 使之更加适合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一部法律, 不论其初衷如何美好、规定的多么科学详尽, 其最终目标不外是规范社会生活, 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故评判一个制度的现状, 除了它的制度价值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看它现阶段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行政许可设定的范围明确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什么事项不需要设定行政许可, 极大的消减了行政机关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保障了人们的合法权益。

但现实生活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的, 制定法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 必然会出现遗漏或空白的情况。而且作为舶来品这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同时, 立法水平低导致立法与实践相脱节, 无法执行, 最重要的就是观念的转变, 从普通公民到政府官员都没有意识到政府究竟该干什么, 政府的权利应该被限制。

具体到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设定权不明, 设定主体不清。二是设定依据多。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外, 许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甚至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会议纪要、更有甚者领导讲话都成为行政许可设定的依据。三是重复设置行政许可, 层层审批、多头审批现象严重。有的机关对其他部门已设立许可的同一事项重复设置许可, 甚至在一个机关内部的不同部门设置多重许可。 (9) 四是设定范围广、事项多, 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有行政许可的存在。 (10)

四、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1. 制度完善的意义。

严格规范行政许可设定权, 可以防止行政机关行政许可权的随意膨胀和行政许可范围的随意扩大, 把本来不应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纳入行政许可的范围, 又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1)

同时行政许可设定权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管理权力, 设定权规范和完善与否, 直接关系到行政机关行政职能的实现, 直接影响到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我国行政许可设定制度, 可以从源头上保障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 对解决我国当前行政许可领域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2)

我国正处于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 行政许可设定这一制度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政府对于公民权利的维护以及立法水平的显著提高。一个完善的与世界接轨的法律制度, 其意义不只是制度层面的, 而是关系到了全局。

2. 具体措施。

在制度完善方面, 首先政府管得太多, 缺乏有效的监督。例如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这确实是保障了公民的宪法权利, 但仅仅是意见和建议, 没有后续的类似于行政机关必须予以答复的规定。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和建议, 行政机关可以置之不理, 人民群众监督被置于何处?所以必须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实际限制, 可以设计一整套的监督体系, 具体规定其程序和惩罚措施。其次是制定法系国家的通病, 采用列举法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事项, 虽然最后都会有一个保底条款。这种立法形式不能说很科学, 尤其是对于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行政许可设定,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限制, 只会束缚行政机关的手脚, 让其无所适从。故对于范围问题可以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

对于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来说, 应当增强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尤其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认真清理现行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一方面,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真正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许可。另一方面, 需要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行政管理方式、机制, 在继续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13)

五、结论

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行政许可设定在我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行政许可作为一种事前的法律约束, 有其使用的严谨条件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设定时更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标准。

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从事经济、社会活动是公民的宪法权利, 不得随意加以限制;事事审批管理的成本很高, 也会增加经营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审批过多, 势必挤压人们创新的空间, 束缚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压抑市场的活力。 (14) 如何在其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适当发挥自由裁量权, 但是就像本文最后一部分所说, 任何制度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我们不能墨守陈规, 而要在制度上勇于创新, 在实践中锐意进取, 这样才能实现行政管理的最佳效果, 行政许可设定制度也才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莘.行政法热点问题.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2] .张伊亮.部分国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比较与浅析.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1 (8)

[3] .肖金明.行政许可制度的反思和改革.中国行政管理, 2000 (6)

[4] .王涛.谈我国行政许可制度完善思路.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2

[5] .杨解君.行政许可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1

篇4: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之区别

关键词 行政确认 行政许可 区别 联系

一、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区别

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主要表区别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目的不同。

行政确认制度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首先,对某种不明确的事实或状态予以明确,预防和解决纠纷。比如公安机关对当事人交通事故的认定,利于当事人侵权损害赔偿争议的解决。其次,方便行政机关进行科学管理。行政机关将确认结果作为进一步管理的前提,也可以通过确认掌握一定的信息,为作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进行认定后,则可给予特别保护,不允许被污染和破坏。再次,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通过法律上的承认,相对人的资格或权利义务受到认可和肯定,从而具有了公信力,可以申请各种需要取得而尚未取得的权利,或在相关领域就业。最后,节省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行政确认相当于国家以其公权力作出判断,公民则不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等对一些复杂的、不易判断的事项作出判断,比如某种食品的质量是否达到一般的标准。行政许可的目的则比较单一,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危险,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公共利益。

(2)二者的羁束性不同。

行政确认行为具有严格的羁束性。法律在事先即对行政确认的范围、形式、程序、方法作出具体规定并对某种确认所遵循的技术规范作出规定具体标准,行政主体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技术鉴定规范进行确认。相对而言,行政许可没有如此严格的羁束性,行政机关在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时,还需要衡量相关的多种因素,比如对于一些存在数量限制的许可,一旦达到既定数量,即使申请人符合各种条件,亦不能被许可。

(3)所针对的事项不同。

行政确认针对的是某种事实、资格或权利义务关系。对是否存在、是否具备和权利义务处于何种状态作出判断。行政许可针对的只能是行为,也就是说只能对行为进行限制或禁止。虽然解除禁止或限制的条件可以表现为赋予某种权能、给予某种资格甚至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豍

(4)法律效果不同。

首先,行政确认是对相对人是否具有某种法律地位、法律关系以及法律事实是否存在的宣告,行政确认本身并不直接设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也不会直接导致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变更或消灭。而行政许可直接设定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直接的法律效果。一旦获得准许,被许可人必须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否则受到制裁,行政机关还要依法对其监督检查。豎其次,不经确认或没有被确认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必然不能从事某项活动;而从事未经许可的行为,将发生违法的后果,当事人会受到严重的制裁。

(5)行为方式不同。

从行政确认的行为方式来看,既有依申请的确认,也有依职权的确认,而行政许可只能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的联系

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1)二种行为往往前后相连。一般来说,先有确认后有许可,行政确认是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条件之一。比如,律师执业的许可申请,必须提交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而颁发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即为行政确认。在某些领域,先有许可后有确认。比如,根据《动物防疫法》第51条规定,设立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许可证。申请人凭动物诊疗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动物诊疗活动,这里的登记注册即为一种行政确认。

(2)二者有时“重合”。由于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都是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对于某种行为是否设定行政许可,是立法者基于国家需要,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所以,立法者为了加强控制,可能对于某些之前由行政确认就可以完成管理的事项设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向行政许可转化则成为可能,反之亦然,这也是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两种行为密切联系的原因之一。继而言之,假如设定许可的表现是没有对有关确认主体和程序的规定作任何改变,只是规定了不进行确认则不得从事某项行为,则此时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发生“重合”。比如,《动物防疫法》第59条第4项规定,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具备补检条件的,实施补检,这里的检疫显然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而对该法第77条分析可知,这里的检疫具有许可的性质,即只有经过检疫,才能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行政机关的检疫行为,具有了双重性质,但其又不完全符合其中任何一种行政行为的特征。

注释:

比如煙草的专卖许可,形式上是赋予了烟草专卖的许可权,实质上允许进行与烟草专卖产品有关的生产、销售、进出口等行为。又如,对动物附有检疫证明,实质上是允许对动物屠宰、经营、运输等行为。

参见《行政许可法》第六章相关法条。

参考文献:

[1]杨解君.行政许可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

[2]肖金明.行政许可要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篇5:行政许可权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有力加强了消防监督管理。目前,根据《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第119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第120号令)的相关内容规定,消防行政许可有三类,包括建设工程申请消防设计审核,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备案分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从具体的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操作过程看,这些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了许多前置条件,这些前置条件是申报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消防行政许可证照和消防备案合格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前置条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分析。1 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前置条件内容及涉及的部门统计

(1)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方面,按照《消防法》第十条至十二条以及《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五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申请消防设计审核或设计审核备案应当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有以下几种:1)建设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等合法身份证明文件;2)建筑设计单位资质证明文件和消防设计文件;3)依法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应当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4)依法需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临时性建筑,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应当提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证明文件。5)属于改建(含室内装修、建筑保温、用途变更)工程的,应当提供建筑所有权(使用权)证等确权文件。这五大前置条件中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住建部门等。(2)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方面,按照《消防法》第十三条以及《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应当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消防设施的工程竣工图纸;第二、消防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第三、消防设施检测合格证明文件;第四、施工、工程监理、检测单位的合法身份证明和资质等级证明文件;第五、建设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等合法身份证明文件。这五大前置条件中涉及到设计单位、消防产品和设施的检测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3)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按照《消防法》第十五条以及《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八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中应当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第二、依法取得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者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的法律文件复印件;第三、消防安全制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场所平面布置图;第四、员工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和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取得的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第五、依照《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不需要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的公众聚集场所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的,还应当提交场所室内装修消防设计施工图、消防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装修材料防火性能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这五大前置条件中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设计单位、消防产品检测单位等。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受前置条件影响的主要原因

2.1 互为前置的法定条件被打破

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快发展,以政府“重点工程”、“引进工程”为名,在项目建设前期,采用协调会等形式要求各部门提前介入会审,在前置性文件缺乏的情况下,工程提前“上马”,先开工建设后补办手续,待其补办正规手续时,建筑多已施工或完工,先天性隐患或已成既定事实,当按照消防法律程序办理消防许可和消防备案时,建设单位又以政府文件或相关会议纪要做依据回避,通过政府层面协调,突出强调工期和民生问题,使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利于消防审核、验收工作的正常开展。2.2 消防业务的参差不齐难改变

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实行备案抽查制度以来,大量的备案抽查工作在消防大队办理,这对基层消防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消防体制从制度上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平均每两三年就进行一次岗位调整,人员流动性大,造成消防行政许可的技术权威性不高。另外,自设置消防行政服务窗口以来,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消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也没有一线消防执法的实践经验,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消防基础业务不熟悉,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2.3 中介机构的服务规则不规范

虽然消防中介机构在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机制上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二条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于消防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开业条件、应负何种责任,则无明确规定,限制了其发展;资质管理上不规范,作为消防中介机构所需的条件不明确,造成操作上的不规范。消防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消防中介机构的种类不齐全、数量偏少,借用资质和滥用资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国家对检测质量缺乏有效监督,《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发布后,公安消防部门弱化了对检测企业的监督管理,一些检测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原则、无条件的随意出具合格检测报告;还有的企业自己施工,自己检测,检测结果缺少公正性。3 如何减小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前置条件对消防工作的影响,实现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效率提升

3.1 适当取消建筑工程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前置条件

一些群众对旧建筑进行改建、扩建,如临街的一些建筑物改建成商场或娱乐场所,按规定需进行消防报建时,一定要有国土部门的土地使用证明文件和规划部门的规划证明文件,但由于这些建筑物都是很早建的,根本提供不了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的相关批准文件证明,造成业主来回跑很多趟,都办不齐消防报建手续。根据公安部在2008年下发的《公安部关于建筑工程消防行政许可中有关前置条件问题的批复》要求,对一些“合法”的“老建筑”,取消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和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前置条件,建设单位申报建筑工程消防审核时,除政府有明文规定外,不再硬性要求提供规划、国土等部门的证明资料,只需提供与消防安全直接相关的初步设计资料,符合建筑防火的规范要求,实现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科学性。3.2 实行简易审核程序

对火灾危险性较小且规模较小的建筑工程项目实行简易审核,符合简易审核条件的建筑工程,申报单位只要填写好相应的申报表,各级公安消防部门窗口受理申报资料后,由具有审核岗位资质的建审员当场审核送审资料,符合要求的,直接在预制的公文稿上填写法律文书,当场办结,并将申报资料存档备查;不符合要求的,退还资料,完善资料后重新申报,实行简易审核程序当场办结,大大缩短了审批期限,方便人民群众,实现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效率提升。3.3 加强消防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

新《消防法》第34条和第69条,分别对消防中介组织的责任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在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上彻底割裂与消防监管部门的直接联系,确立中介组织的独立地位,进一步规范中介市场秩序,对消防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完善消防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消防中介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消防中介机构信用档案,消防部门依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信用监管,严厉打击各种非法中介活动,净化中介市场,进一步提高消防中介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篇6:行政许可权

来源:法制办主站 发布时间:2010-06-28 15:00 阅读次数:

(大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宫学成)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管理方式,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升行政效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创建优良法制环境,按照《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结合行政许可工作实际,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分类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狭义上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就是《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即“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包括受理、审查和决定等各种职权。

(二)广义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不仅包括《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还包括《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即行政机关内部的集中、行政机关之间的集中。行政机关之间的集中又可以分为地点上的集中和业务上的集中两个方面。

二、行政许可办理方式的发展阶段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大背景下,自《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设立了名称各异、职能类似的行政服务中心机构,行政许可办理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机械集中审批阶段

在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之时,地方各级政府就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把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起来,实行“一站式”办公。各地行政服务中心在服务大厅一般都设有触摸屏、显示屏、网站等,各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的依据、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和收费标准等都向社会公开、公示。应当说,这个时间段的行政服务中心等类似机构更多地是体现在政务公开的载体功能上,将各自为政的审批变为“串联式审批”。

(二)统一、联合(并联)办理阶段

在我国现有政府架构、部门分权过多的情况下,往往一个行政许可需要多个部门办理,多头审批。许多行政服务中心根据《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实行统一、联合办理。“统一办理”是指由一个部门受理申请后,直接转告其他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再办理,减去了申请人往返各个部门递送申请的程序。“联合办理”是指行政服务中心先指定一个部门主办,然后采取联审、会签的方式,一次性收文、办结,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并联审批”。这种行政许可办理制度比“一个窗口对外”制度有了改进,办事效率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雏形阶段

近年来,有些地方根据《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将分散在政府部门不同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整合起来,设立行政许可科,整体移驻行政服务中心。有的地方实行并联审批超时、缺席默认制度,对在联合办理中拒绝参与或不接受牵头单位协调的单位,牵头单位按既定程序启动缺席默认制,所属的审批项目视为该单位审批同意,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缺席单位承担。这些都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雏形阶段。

三、现行行政许可办理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集中办理仅仅限于形式上的集中。各级政府和部门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虽然在形式上把各有关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集中到了一个大厅办理,但总体上无法实现行政许可(审批)权限的转移。多数情况下充当“收发室”,无法杜绝项目审批“两头受理、多头办理”的情况发生。

(二)难以发挥沟通协调职能。各级政府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与各行政机关之间是平行关系,行政服务中心对涉及多部门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协调力明显不足,难以真正发挥统一、联合、集中办理行政审批制度的功效。

(三)行政服务中心监管功能偏弱。行政服务中心只是各职能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行政审批权依然属于各部门。大多窗口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福利仍在原行政机关,因而行政服务中心对其他部门违规审批的监管没有得力手段和措施。

(四)许可(审批)方式创新不到位。新的行政许可办理方式不断出现,但是在压缩审

批时限、减少办事环节、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行政许可的实质审核权仍在各部门,形成众多行政部门与“一站式”服务的交叉迭合。

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合法性分析

国务院《全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行政许可法》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也预设了行为模式,法律依据和政策依据都比较充分。

(一)有关行政许可(审批)职权在行政机关之间的转移合法性问题。各行政执法机关都是同一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其行政职权来自政府的分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设置或者撤销哪些政府组成部门,也可以调整现有政府部门的职能。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审批)职权,属于政府调整其职能部门或部门职能,是其职权范围的事。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审批)职权的合法性问题。按照《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由一个部门形式有关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权。

五、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机构的初步设想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建立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机构就是要将多个部门行使的行政审批事项尽量归并到一个行政机关行使,实现行政许可工作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成立工作部门的可行性分析

1、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在目前行政许可(审批)办理机制下,几乎都是“串连”模式,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弊端,即使推行“并联审批”,仍然摆脱不了“两头受理、多头审批”的局面。成立工作部门后,原行政服务中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发挥的情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关申请材料的传递,由申请人负责变为单位内部传递,大大方便了申请人,原来部门之间行政审批工作的外循环变为单位的内循环。

2、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成立工作部门以后,行政许可的工作流程明显简练,受理机构一次性告知所有需要办理的审批项目、报批材料,并一次收费,环节减少,时限压缩。

同时也理顺了发改、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的审批时序,解决了互为条件、无法正常运转的问题,基本清晰了核准、备案、许可、审批对应的要求与工作方式。

3、有利于明确行政责任。在目前行政许可办理制度下,如果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敷衍塞责,本部门监管很难到位,达不到《行政许可法》所蕴含的“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成立工作部门后,更便于监控,将整个工作流程置于单位内部的监管之下,使原需“多头审批”的项目,变为一个部门的许可项目,从体制上改变了原来行政机关之间推诿责任的情况。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具体操作方式

1、部门设置。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成立工作部门必须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科学合理地调整、确定部门内部各有关机构的行政许可职权。在现有体制下,可以根据政府部门职能划分成不同的领域,如农林、建设、文化体育等,使相同或相近的行政许可事项由一个内设机构承担,尽量保证制度的稳定和统一。在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中,可以选择一两个地市和一两个领域进行试点,认真总结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在全面推开。

2、权力运行。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项目选择上,应当突出重点,选择社会关注度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密切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行政许可权虽然集中到一个部门中,但在部门内部还可能存在跨机构交叉的问题,可以在部门内部推行并联审批,以完成一个项目为目标,梳理行政许可权,由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实行一步受理、同时审查、同时决定、同时发证,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管理相对人办事。例如,相对人欲开发房地产项目,需要经过立项,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证、用地许可等等,经过的环节和程序都非常多,时限最长的多达半年之久,通过实行并联审批,可以在一个许可期限内完成上述工作内容,大大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方便行政管理相对人。

3、相关权力的执行问题。在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过程中,行政许可往往和非许可性审批、登记、备案、确认等行政执法行为存在交叉,互为前提,所以上述职权也应纳入到相对集中范围之内。如果孤立地将行政许可作为相对集中内容,势必会造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虚置化、形式化,难以实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目的。

篇7:行政许可权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就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进行交流学习。

宝鸡市陈仓区是2017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之一。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陈仓区严格按照省市改革部署,以构建“审管分离”机制为核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便民”的原则,统筹协调,全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10月,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2019年2月领导班子、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干部平均年龄35岁,大学及以上学历达到98%,打造了一支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的审批工作队伍。人员到位后,我们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扎扎实实开展审批相关业务知识学习,一方面着手进行事项划转,2019年5月10日、6月30日分两次将涉及全区16个部门147项(实施清单222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实施集中审批。同时,不断完善审批工作机制,探索实行审批局和政务中心一体化、大厅窗口和审批股室一体化运行模式,积极探索构建审批信息共享、审批与监管联动、联合踏勘、行政复议应诉等制度,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截至今年9月底,全局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7451件,办结7389件,办结率99.2%,审批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

但是,在推进改革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改革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目前没有具体统一的顶层设计,对审批事项划转、人员编制等核心工作没有明确统一要求。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县(区)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探索改革,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影响了改革效果和进程。比如,对于相同的审批事项,在全市各县(区)可能就会出现审批单位不同的情况,对群众办事造成困扰,降低了群众的办事体验。在审批事项的名称、所需资料等方面,也存在现实中与省政务服务网公布的“三级四同”目录不一致的现象。二是改革推进过程协调难度大。在改革中,不管是在单位组建阶段的人员、事项划转,还是在单位运行阶段具体审批业务的办理,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对口近20个区级部门和市审批局及相关部门,上下左右、线上线下联系对接、沟通协调难度大。比如,在现场踏勘、原审批部门业务平台账号申请、空白证照领取等实际工作中,行政审批局大多打“感情牌”,或用“老关系”来推进工作,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政府数据信息孤岛还未打通。目前中央、省市都在加大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而平台系统间的整合和数据共享都仍处在省级相关部门实现对接、导入的过程,省上部门自建系统多,整合难度大,造成政府部门之间数据信息互联共享难度较大,“信息孤岛”仍然存在,影响了“一网通办”的推进。四是专业化行政审批队伍建设滞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亟待加强和跟进。

这次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这次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业务培训班,是在全省上下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快实现“一门、一网、一次”目标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和及时的会议。本次学习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培训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紧凑,使我们不管是在知识拓展,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确实受益匪浅。

一是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两天来,通过认真聆听各位领导、教授的精彩辅导,我边听课边思考,确实学到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汲取了全新的理论“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对新形势下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二是启迪了思路,活跃了思维。授课中,各位领导和教授们丰厚的理论知识、成功的实践经验、恰如其分的案例分析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活跃了思维空间,提高了认知能力,从而进一步理清了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思路,对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是明确了责任,坚定了信心。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更好地维护企业和群众切身利益,也切实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坚定了做好我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篇8:对行政许可性质的思考

当前正值改革之时, 行政许可在政府会议上多次被提及, 相关行政许可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就在2014年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从政府自身改起, 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 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可见, 行政许可制度正在日益得到完善,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得到体现, 市场正朝着良性轨道上前行。

在实施行政许可中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看到, 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第一, 在立法上对行政许可的范围还不是很清楚, 导致一些不应该设立行政许可的事项而设立了, 导致一些人力、物力的浪费, 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一些应该由政府事前控制的事项而让市场自由发展, 从而导致一种无序状态的发生;第二, 在行政机关的执法和司法中, 由于对行政许可缺乏一定的认识, 导致不能很好地辨别行政相对人所申请的事项是不是法律所规定的事项, 同时导致不能很好地总结出在行政许可中的经验教训以修改现有的行政许可制度;第三, 由于行政许可制度的模糊, 导致行政相对人在申请行政许可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 从而浪费了一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对行政许可的性质缺乏一定的了解。

二、对行政许可性质的新认识

(一) 对行政许可性质的重新认识

行政许可设立的目的是限制行政相对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自配, 其原因在于现在大多数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然而市场就像人一样不是万能的, 有一定的缺陷, 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使资源配置最大化, 那么就需要国家来进行适当地干预, 调整自由市场的一些弊端, 使市场在良性轨道上运行, 而行政许可制度就是在市场上到底有哪些事项需要国家来设一个门槛, 而设的这个门槛能够使市场自己无法调整的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所以笔者认为行政许可的性质是平衡国家与市场这两种资源。

(二) “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理论的现实必要性

当前改革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对行政许可的改革也很多, 但是那些东西要改革, 该怎样改革, 确实一个很大的话题, 改革要成功, 则必须对行政许可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对行政许可性质的探讨就不可避免。当前学术界对行政许可性质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 所以笔者提出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这种理论具有现实必要性。

(三) “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理论的可行性

行政法是公法, 它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 而行政许可就是管理的方式之一, 过去对性质许可性质的理解只是考虑到了行政许可是人们怎样得到的, 而忽视了行政许可真正的内涵是到底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其实我们应该从它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价值, 它又是怎样创造价值的角度来分析行政许可的性质, 此时意义就比较大。行政许可这一项制度本身的由来就是国家为了更好的管理整个社会, 而社会又是由各种市场组成的, 于是国家实际上都是在管理各种市场, 其实国家与市场这两只手都是两种不同的资源, 市场能够运行产生各种有价值的东西, 而国家本身能够通过一些制度的设计来左右市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无序性会产生的一定的不良影响, 此时就需要国家来起协调作用, 去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 从而使市场能够平稳健康运行。

(四) “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理论的合理性

第一, 它符合行政许可法的立法宗旨。平衡国家与市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这点, 因为社会是错综复杂的, 有太多的利益纠纷, 而人往往又是自私的, 如果让大家自己去追逐自己的利益, 可能会出现盲目性, 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 损害到公共利益, 最终扰乱市场秩序。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法律来规定一些完全由市场来运行的事项设一个门槛的准入, 达到这个标准才可以从事, 从而平衡相关利益, 进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第二, 它有利于行政许可相关法的完善。行政许可的立法主要是某个事项要不要设立行政许可, 而把行政许可的性质定义为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个事项能不能市场能够自己解决, 不需要国家通过许可制度的准入来平衡市场, 在这基础上再去进行市场调研与市场评估, 在假设有许可与没有许可之间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做出是否设立行政许可的选择, 在行政许可的废止方法上也类似, 在行政审批的上调与下放也应该考察市场的发展变化, 对一些许可制度的实施进行及时调整。总之, 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这个理论可以使立法更加合理。

第三, 它有利于行政许可相关执法水平的提高。如果把行政许可的性质定义为与权利、权力或义务的话, 很容易助长行政机关的权力欲望, 认为行政相对人所获得的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恩赐, 没有体现行政机关作为社会服务者的角色, 相反, 把行政机关的性质定义为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可以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法意识, 对每一次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进行严格审查, 把它真正作为一种义务来对待。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定义能使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更为直观的把握市场的相关变化, 对市场的变动及时地报告给立法部门进行相关立法的调整, 以便相关部门及时修改法律, 从而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的配置,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 它也有利于司法案件的化解。如果司法者有这个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的意识的话, 对于在司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案件会减少, 因为现在一些行政许可案件是由于行政许可制度过时, 即不应该设立或不应该这样设立而产生的, 司法者如果发现则应上报给相关机关予以通过一些司法解释进行相应修正, 避免由于制度的漏洞而让普通老百姓买单。

(五) 执行好“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理论的重点

第一, 要分清楚市场与国家各自的范围, 也就是说那些是市场能够自己解决的, 不需要国家插手, 那些是由于市场存在缺陷, 需要国家的帮助才能使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 需要通过各种数据分析, 但笔者认为要使行政许可制度发挥到最大作用, 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 要在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的过程中掌握一个度, 这就显得尤为重要。把这个度掌握好, 就必须细致的了解市场缺陷的程度。为此国家就需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坚持适度原则, 使行政许可制度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 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

第三, 在行政许可制度设计中, 要在动态上把握市场与国家的相应变化, 及时作出调整, 这就需要对市场信息敏感, 使行政许可制度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结语

如今, 行政许可制度经常被政府提及, 相关改革也是层出不穷, 弄清楚行政许可的性质对行政许可的改革至关重要, 以前关于行政许可性质的理论多多少少都出现了一些瑕疵, 且在理论研究界总是在权利、权力或义务的角度出发, 在其中徘徊。这给了我很大的一个启示, 为什么不跳出这种思维来研究行政许可的性质, 且我提出的平衡市场与国家这两种资源理论能够合理地解释行政许可中的问题, 最后希望我们国家的行政许可制度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摘要:行政许可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实施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而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行政许可性质这一问题很难作出评价。受此启发, 引起了本人对行政许可性质的思考, 本文从市场与国家的关系来从新认识行政许可的性质。

关键词:行政许可,性质,行政相对人,平衡市场与国家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75.

[2]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09-110.

[3]郑传坤.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194.

[4]沈开举.行政法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425-426.

[5]李静.对行政许可性质的再认识[J].红河学报学报, 2011 (3) :2-27.

上一篇:小学语文老师经验交流下一篇:典范英语详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