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研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教研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阐述广东珠三角五所高中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两所高中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构建学校、美术教师教研交往共同体,并推进学生美术素养实践研究及公立与民办、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交叉实践研究。聚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教研交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

第一篇:美术教研论文范文

艺体特色高中“地理+美术”融合课程的校本教研策略研究

摘要:在艺体特色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依据地理和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学段、分层教学,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到课后评价都要进行合理的分层,构建艺体高中“地理+美术”融合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关键词:艺术高中;地理;美术;校本教研策略

一、“地理+美术”融合课程的必要性

1.国家教委纲要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纲要》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近年来,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2.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在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中和课程后,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地理被人为划分为文科,但自然地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较大困难;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高中地理除了要学习3本必修和2本选修的内容外,还要学习内容繁多且知识零散的区域知识,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体系。新高考下的地理试题特别重视能力立意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美术学科特点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五个核心素养能力。学生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覺文化现象和信息。美术学科具有形象性,同时美术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包容,不苛求标准答案,赋予了美术学科多样性的特点,要求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4.美术生学习地理的特点

高中美术生大多数为文科生,地理是文科生高考必考科目,结合美术生的专业优势,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既有劣势也有优势。

(1)优势

①美术生思维活跃

大部分美术生都具有艺术家气质,富有个性、反应快,情商较高,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

②美术生空间想象能力强

美术生由于绘画专业特点,所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更强,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的知识。

③美术生观察事物更细致

美术生对周边现象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类术生学习美术专业课会有大量的写生活动,包括城市写生、生活写生、人物写生,为了达到更加真实的效果,就要求美术生对所描绘的现象和事物的特征以及发展、变化趋势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历年的文综考试地理试卷中经常考查事物的变化、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美术生的观察力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这些变化,更容易融入高考题的情景设置。

④美术生专注时间较长

由于美术生绘画的时候需要长时间的关注绘画的对象,他们每堂课的时间基本上就是两个小时。据调查,美术生专注的做一件事的时间长度比普通学生要高20%,注意力更集中。

(2)劣势

①多数美术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厚

经过调查,多数美术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提高,对于学好地理的信心也不足,这就导致部分美术生认为学习地理就是应付了事,就是为了追求地理分数而已。对这些没有学习地理兴趣和内在需要的学生而言,他们就不愿意深挖地理的精髓和趣味性,觉得学习地理是很难的。

②美术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经过日常与学生交流及调查,大部分美术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当遇到难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主动探究;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制定地理学习计划,绝大多数的美术生都是随大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对于错题,只有很少学生会主动纠错和回顾,或是在教师评卷结束后进行总结。所以美术生学习习惯是不良的。

③美术生地理知识不扎实

在初中阶段,到初二年级末学生就会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之后就会取消地理课程的学习。到了高中阶段,美术生之前所储备的地理知识基本上都被遗忘了,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例如大气、时间的计算、农业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等等就会涉及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和其他科目的知识。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

④美术生地理学业负担重

美术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美术专业课,这使得其学业加重。一方面,专业成绩的提升需要大量的时间训练,训练时间与专业成绩有明显的正相关。另一方面,即使地理学科已经放弃或者精简了大量的内容,但是时间还是严重不足。在高二地理学时只有纯文化科目的1/3,在高三上学期更是大幅度减少学习时间,甚至于中断文化学习进行专业集训学习,到1月初才开始正式进入全天文化集训,地理学业负担重。

⑤美术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答题思维,全面而系统的答题。但不少美术生思考问题总是太片面,不能具有条理性地进行分析,这也是因为其感性思维所导致的。

二、“地理+美术”融合课程的校本教研策略

在艺体特色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依据地理和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学段、分层教学,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到课后评价都要进行合理的分层,构建艺体高中“地理+美术”融合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1.整体规划:高中三年统筹规划明目标,校本施教促成长

高中三年制定整体规划,分学段实施利于精准施策。课程实施以研究为起点,培训、赛课为中介,学历案为落脚点,对课程融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一切从校情出发,从生情出发,从学情出发,遵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边开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制订整体规划,并采取分段和层层推进的落实策略分步实施。

高一以“地理空间思维与美术表现”“地理空间思维与美术素描”为主题开展课程融合活动;高二以“区域特征与色彩表达关系”“区域特征与美术写生”为主题开展课程融合活动;高三以“美术图中的协调观”为主题开展课程融合活动。

2.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

“地理+美术”融合课程构建是基于主要针对地理与美术课程存在割裂和对立问题,找准核心素养契合点,将地理与美术课程进行融合,完善课程内容,变革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文化。融合课程以探究式学习和情境式学习为实施路径,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扩充学科课程体系,试图消解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状态。拉近学科之间、学科与学习者、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融合将会更广更深,更有意义和价值。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将地理和美术学科有共性的核心素养进行融合,构建融合课程的一般路径。经过对比与探索发现,“地理+美术”素养融合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匹配:区域认知与图像识读;综合思维与美术表现、文化理解;人地协调与审美判断;地理实践力与创意实践。

3.课程融合实施流程:基于“探究式”“情境式”学习,关注契合点,规范教学流程。

融合是指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创造性连接,从而形成对该知识的多维度重构。经过实践探索出“地理+美术”课程融合实施的两条路径:“探究式”融合学习和“情境式”融合学习。无论是哪一种融合路径,都必须关注学科素养的契合点。借助契合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地理和美术教师集体备课,相互提升。围绕相同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将同一素材的挖掘的面更广,层次更深。

(1)“探究式”融合学习

此类融合课程遵循由表象到追因的教学流程: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像相关地理、美术信息→调动相关地理知识、感受图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图像中显著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2)“情境式”融合学习

此类融合课程除了遵循“探究式”融合学习的教学流程外,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融情其中,推断图像在大尺度区域的位置,融入情感整体构思。

三、“地理+美术”融合课程构建的困難

从融合对象看:地理学科和美术学科的融合,对象不只学生,也包括教师。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美术学科,融合课程的开设很可能浮于表面。从课程体系构建看:对地理和美术学科融合的思考虽建立起一个框架,但对应的专题还需要案例支撑,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需要整个学校的教研组集体教研开发,不断修改和完善,这对于学校地理教师和美术教师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水平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阎为国,郑娟,倪俊.改进教学模式应对新课程改革——浅析互动与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J].地理教育,2019(4).

[2]张小梅,沈腾飞.新课程理念下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以“澳大利亚”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

[3]张陈燕,李自华.动静相协形悦相宜——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板书的功能和魅力[J].高考,2020(7).

[4]张蕾,陈晓.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跨学科融合学习初探——以“长泾老街弄堂”为例[J].地理教学,2019(14).

[5]张蕾,石培军.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跨学科融合学习方案制订——以“常熟尚湖研学旅行”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5).

[6]刘艳红,刘梓煜,袁俊.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特区经济,2020(9).

【本文是川教函〔2018〕495号“特色高中‘文化+艺体’融合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以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为例”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四川 成都 610203)

作者:邱琳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推动美术教育改革

摘 要: 本文阐述广东珠三角五所高中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两所高中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构建学校、美术教师教研交往共同体,并推进学生美术素养实践研究及公立与民办、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交叉实践研究。聚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教研交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高中美术教研 交往共同体

互联网时代不可置疑地推动社会进入“一个群体的时代”。未来教育发展单靠教师个人推动是无法完成的,合作、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协同合作社交化、沟通与合作能力是二十一世纪高效参与社会的基本技能。教研共同体强调教师基于共同的教学与研究目标,相互介入、共同事业和共享技艺库,通过分享与合作对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體,利用信息技术研究美术教研交往,了解和分析课堂美术教学、表现形式和结构特征,是美术教学交往和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是当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最具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信息技术构建美术教研教学交往共同体,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学交往和互学共同体的宏观理论建构。

一、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形成及实践研究目标的实现

(一)信息技术环境与课题带动促进教师教研共同体形成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生命线,学生发展是生命线的脉搏,教师是生命线的养分,只有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现在网上的交流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随时能视频,能语音并茂地看到对方如在眼前,如果教师组成一个共同体,非常利于大家共同成长。

2018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信息技术推动高中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课题研究使中山市、深圳市、佛山市三市五所学校的教师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的课题组,后来又有湖南湘西州的向亚琼、阎建军两位教师加入,标志着以信息技术推动的珠三角地区发达地区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正式形成,共同推动美术教育革新实践研究,湖南(岳阳)岳州福窑主持、青年陶艺家、美术家陈福庆先生作为社会专家参与进来,使高中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更富有魅力,科研形式基本通过信息技术交流与推进。

(二)以实现总体目标为基础引领示范

研究总体目标可对参与课题实践研究的学校在构建美术教师“同僚性”基础上实现课题实践参与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课题参与学校内涵跨越式发展,起示范引领作用。总体目标可分年度目标一个一个完成,每个年度目标三轮行动。第一个年度完成3轮行动研究,形成课堂教学交往共同体,尝试建构美术教师“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体,美术课堂在校际开放。第二个年度再完成3轮行动研究,完善课堂教学交往共同体,形成教师“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体,美术课堂在校际持续开放,学校美术课堂对社会开放,最终辐射本地区与其他地区。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课题实践实现校际的美术教师成长的“同僚性”,增强教育家的“专业性”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美术课堂对社会的对接与开放,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艺术家、教育专家、美术课程机构及其他学校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往,实现美术教育合作的多元化。

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案学校对校际的学生课堂开放,以学习小组为核心,展开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实现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生个体与外校美术教师之间、学生个体与外校学生小组之间、学生小组与外校学生小组之间各种形态的主体际交往,共同构筑课堂教学交往共同体。

三、通过解决关键问题推进教研交往共同体建设

(一)建设互助学习共同体

针对学校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同时实验相同教学的结果,因材施教,增强美术教研交往的有效性。恢复因“陪读”状态失去自信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美术理论修养。例如:建设互助学习小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内核是教学研究,学生是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必要的学术互助学习小组。在个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校际建立“互助学习共同体”,其中校际的“互助学习共同体”要考虑性别、性格、学力、成绩、家庭背景等因素,同时建立组内角色与评价机制。

(二)美术教师相互开放课堂

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课堂是建构美术教师“同僚性”教研共同体的关键。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事件,以“困难点”和“兴趣点”为中心讨论和研修,促进美术教师“同僚性”专家式的专业发展。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美术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美术教研交往必须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需要各学校及线上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教师共同努力与建设。美术课程是教研交往的对象、工具和主要媒介。

如:项目组成员带动同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个案学校的课程建设:

(1)美术课程标准细目制定。分析课程标准,细化各条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2)文本分析。将美术课程校本化(逐一细化文本,确定重点、难点,重点突出美术核心素养与二十一世纪能力),特色化,使之适合本校的学生同学有亮点可以示范其他学校。(3)课外拓展资料和教辅资料的编写。选编、改编或者编写适合学生的配套资料。(4)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校内外学科资料的建设和拓展。(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校外写生等艺术实践与研修活动,特别是校级间的学生艺术交流,增强学生能力,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四、通过以信息技术推动的共同课题研究推动美术教育革新

(一)探索信息环境下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的策略与手段

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美术教师相互支持和帮助。因此,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共同体与怎样研究非常重要。

例如:教研共同体成员分布在中山、佛山、深圳三市五校及湖南湘西州两县两校。每个学校有负责的研究人,通过这个课题参与人员把课题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自己的学校,至少延伸到自己学校的科组。项目组成员动员周围的同事或者教师朋友自愿组合,围绕共同的兴趣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利用在线交流方式集体智慧解决教研中遇到的困难和各种理论问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课题、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研讨交流。

(二)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利用信息技术与课题研究推动学科交互突破学科本位

学科本位主义是教育弊端,作为教育壁垒一直无法打破,教研共同体推动了破壁之旅。

例如:教研共同体的罗玲老师在从事国际教育的过程中发现IB教育的高中学段课程是按照IB项目设置的,与国内教育的衔接有一定的缝隙,如IB高中学段课程没有历史与政治课程,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个挑战。作为从事国际教育工作10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觉得非常不妥,必须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研究发现利用IB课程中的视觉艺术课程可以把美术与文学、历史、政治共性融合,罗玲老师参与了李毅宏老师主持的《以信息技术推动高中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在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国际学校推动“国际教育本土化之美术核心素养探索行动”,实施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际教育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把研究带进国际教育领域,并以信息技术推动国际教育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在视觉艺术课程中融合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弥补这个不足,为国际教育找到一条推行中华文化自信、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实践之路。教育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利用专业优势为国际学校专门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视觉艺术校本课程。近两年来,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国际学校的高中学段通过视觉艺术课程的校本化与中国特色化,对即将出国学习的孩子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中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收获了良好的成效。美术教师团队与罗玲老师通过课题研究合作,使罗玲老师在美术领域获得帮助的同时还使其加强对国际教育领域的认识,突破学科本位。

(三)教师发展促进了学生发展及学校发展

1.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使教师发展,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发展。

课题组成员指导学生在国、省、市级比赛中屡屡获奖,学校得到了发展。如:主持人李毅宏老师指导学生9人入选全国少儿陶艺版画成果展,雷春宝老师指导学生梁秀禧获得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雷春宝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小榄中学以评分满分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的荣誉。又如:课题组成员文政老师在中山市桂山中学进行研究,并完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漆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发展漆艺特色。中山市桂山中学在文政老师的推动下以漆艺为特色申报广东省艺术特色学校。研究期间取得了一些实践研究成果:指导学生林绮琪获得市第十四届中小学师生美术作品评选暨展览活动一等奖、中日青少年书画友好交流大赛铜奖;巫智康获广东省2019年“致祖国母亲的一封信——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信文化系列活动(绘画类)二等奖,文政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广东省教育厅)的荣誉。课题组成员谢扬科老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书法中的美术核心素养微课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优秀的实践成果;在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规范字大赛中,谢扬科老师辅导的学生每次都有2人获特等奖,谢扬科老师本人两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指导教师奖(广东省教育厅);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教育教学成果,促进了学校发展。

2.建构美术教师“同僚性”教研交往共同体,实现教师专家型专业发展。

如:在共同体的课题成员中,文政老师、谢扬科老师、史锦第老师与主持人李毅宏不在同一所学校,谢扬科老师所在的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是广东省的名校,文政老师所在的中山市桂山中学是中山市的名校,史锦第老师的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是中山市的普通高中,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教研交往共同体。课题组成员虽然有湖南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师,但是两位都是县美术学科带頭人,在湖南省的美术教育界都鲜有名气。大家通过线上交流相互取强补短、开放课堂、课题带动,以信息技术推动珠三角地区发达地区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美术教研交往及共同体互相公开课教学专业共同成长的教学创造,实现教师专家型专业发展。

3.构建学校美术教学研交往共同体,以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教学创造,组织“教学参与”,促进学校教研的转型、引领和示范及美术教育的发展。

如:广东珠三角5所高中与湖南湘西民族地区2所高中的美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构建学校、美术教师教研交往共同体,并推进学生美术素养实践研究及公立与民办、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交叉实践研究。又如: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陶艺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过程中由于对陶艺技术掌握得不够及学校设备落后,需要社会专业人士的帮助与扶持,因此请湖南青年陶艺家、岳阳市岳州福窑主持陈福庆先生参与研究,提供陶艺技术支持,为课程建设献策,为研究成功提供了力量。

五、结语

本研究中的美术教研交往共同体是以信息技术推动与实现的,是基于在线社交的教研共同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教研团队为服务对象,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共同体成员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并达成教研共识,不断强化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共同形成和积累实践知识,采取提升整体教研实践智慧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研主体具有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教研中的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在线教师、社会专家等,突破时空限制,不再拘泥于现实生活。聚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育教研交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寻找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毅宏,罗玲,陈福庆.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建设信息化高中陶艺校本课程的策略[J].师道(教研版),2021(01).

[2]徐丽华,吴文胜.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

[3]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4]陈雪强.中小学教师教研共同体类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该论文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2018年度重点项目《以信息技术推动高中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84420013)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李毅宏

作者:李毅宏 罗玲 向亚琼 阎建军 罗柏林

第三篇: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的高校美术教育教研工作改革与创新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越来越重视,各类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高校教育教研工作关乎着国民文化素质水平,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美术教育在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稳定发展。文章从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入手,探究分析了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教研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高校校美术教育教研工作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教研工作;创新改革;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选拔知识型人才的手段,学生专注于书本知识,缺少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但是仅凭一张试卷就说明了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够科学全面的。应当看到,很多学生虽然不擅长应付考试,但是实际上知识面极广,且富有创造力,情商很高;有的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但是某一科的学习能力惊人。素质教育侧重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以一张试卷定输赢,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仅有刻板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表达能力,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美术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能够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美术事业的创新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素质教育在美术中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带给人的是一种美的追求和体验。高校美术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高超的美术技巧,使其将作品画得惟妙惟肖,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对美的观念,养成独特的审美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术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书本的专业知识,将专有名词和技巧画法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给学生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平,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增强彼此的互动,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老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摩擦出艺术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启蒙和指导的作用,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才能够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激发创造思维

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和启发,其价值要远远超过学习的结果,也会让人受用一生。美术教育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自由发展和创作的空间,而美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素质教育导向下的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拥有的自由发展和创作空间的优势,注重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技巧和美学观念。比如在评定美术作品时,对于同一个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并没有谁的评价是绝对标准的,老师要综合考虑,对作品和评价具有包容性。此外不一定画法高超就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还要将作品的独创性和隐含的寓意情感等方面考虑进去,鼓励学生开展原创画作。

(三)增强自信心

应试教育导向下,对于学生的评定难免过于功利性。在美术教育中,仍然存在这种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很努力,但是天资不够聪颖,画作的创意度不高,技艺也不够成熟,老师应当看到学生一直以来的努力和进步,从别的角度给予学生肯定,比如责任心、耐心等方面,多多给予鼓励和指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都是艺术的爱好者和追求者。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自在地释放出自己的美术天性,发挥想象力和創造力,更有利于美术的创作。

二、美术教育教研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和特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天资聪颖,仅需要老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即可;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督促;有的学生资质平平但努力上进,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帮助其改进。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既浪费精力,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前高校美术教学就存在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长久以来遗留下来的问题,学生数目太多,老师没有过多精力对每一位学生都制定教学计划。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觉得只要教授好绘画技巧就已经尽到了做教师的职责,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美术教材内容落后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老师也是根据教材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然而,就我国高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缺乏专业性。市面上很难找到绝对权威和标准的美术教材。有的高校采用的是由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纂而成的教材,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且一些常用性的教材由于年代已经比较久远,题材不够新颖,基础知识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涉及面仍然很狭窄,一些新兴的流派和画法都没有编纂进来。这种教材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内容过于局限,不能满足各种类型学生对于国内外相关知识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三、美术教育教研工作改革方法

(一)完善教材内容,满足发展新需求

改革和创新美术教育,首先要完善美术教材。由于市面上并没有绝对权威的美术教材,因此高校可以针对特定的美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编纂适应本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教材,比如国画专业,在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的基本需求之外,可以更侧重于国画流派及其发展,用较大篇幅来描述讲解;西方油画专业则可以更侧重于西方流派及其作品。其次,对于已有的教材去粗取精,删去一些老旧的定义和思想,并添加一些当代热门的以及新兴发展起来的美术流派和美学理念,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如当代油画、数字化美术作品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推进美术教育改革发展进步。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一门具有很强主观性的科目,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发挥自己的特长。

因此,在教学方面,应该将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举办多种类型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开展美术画展、参观美术馆、美术生对外交流等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专业见识,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和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解放学生思想,突破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考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正确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发现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真诚善良的情感和对美的正确认识,陪伴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三)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

很多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变化,也在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尤其如此。如果美术教育只剩下空洞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学生只会机械地临摹,就达不到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课,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对学生放任自由,与学生零互动零交流,就如同唱独角戏一般,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课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一个怀有艺术梦想的学生。课堂教育的形式也不应该局限于室内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画室,可以选择野外写生、美术馆参观学习等形式。

(四)采用创新的成绩考评方式

在成绩考评方面,对以往传统考核进行改良,不再沿用课堂总结、课堂作业、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的考评模式。可以采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考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赛加分参考进考评系统。通过开放的课堂形式,比如小组互评、作品鉴赏会、作品展览,展现出不同学生的个性、风格、创意,也能让学生们彼此交流学习绘画技巧和经验,有助于自我情感和画技的提升。此外,学校应该多举办美术相关的作品竞赛和展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根据学生获奖情况适当给予奖励,计入考评系统。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成绩考评模式,美术专业教师能够了解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根据教学反馈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完善自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国教育产业不断发展,美术专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人才,还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能面对社会的未知变化和突如其来的挑战。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美术教学发展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并且总结经验,创建全面高效的美术教育新模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今后的美术教育改革中,应当从完善美术教材、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独立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实现美术教育的转型。当今美术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仍然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2,(06).

[2]何景磊.谈素质教育下的普通高校美术教育的多元化[J].大家.2012,(05).

[3]宋阳.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与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長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作者单位: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作者:姜薇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术教研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05-10

美术论文范文05-08

大美术论文范文05-08

美术上论文范文05-08

新美术论文范文05-08

民间美术论文范文05-09

现代美术论文范文05-09

美术课堂论文范文05-09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05-09

高校美术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地方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方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