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与反思

2022-09-10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在过去的20余年中, 基础教育评价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开展起来的, 由于它适应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得到了基础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很快就在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全面开展起来。

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举措与成就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 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 责任和权利都交给地方。[1]”根据《决定》的精神, 针对“基础教育基础薄弱, 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评价, 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基础教育评价从1985年一开始, 就以中小学学校评价为主要内容, 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提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操作手段为重点。我国政府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与监督制度。”同年, 国家在教育部成立了督导司, 各省市先后成立教育督导室, 加大了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导和检查力度。基础教育评价以教育督导部的检查、督导为重点, 除继续开展中小学学校评价外, 还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等活动。[2]

199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还提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此时的基础教育评价主要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服务。[3]进入新世纪以来,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评价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活动。

宏观上、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的定期与临时、全面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评价体系;微观上, 从对成就的评价到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 进而又扩展到教师、课程、学校甚至区域性的教育评价。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评价, 从事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办学要求更加明确, 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问题与成因

(一)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主要问题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 要求建立促进学牛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然而, 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从评价理念看, 在很大程度上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评价学校教育;从评价组织看, 评价基本上由政府组织进行,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检查而展开的, 其他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从评价内容看, 仍然存在过多偏重学科知识, 特别是课本的知识, 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从评价标准看, 仍然存在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从评价方法看, 仍然存在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 过多地使用量化方法, 而很少采用体现评价新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从评价主体看, 仍然存在单一化问题, 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 尚未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从评价对象看, 仍然存在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被调动, 自尊心、自信心时时会受到挫伤;从评价过程看, 仍然存在过于关注评价结果, 而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从评价功能看, 仍然存在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从评价结果反馈看, 仍然存在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 使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问题成因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出现的种种问题, 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也有其历史必然性。有学者认为, 主要是因为:第一, 评价观念重共性而轻个性。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价值主体只有社会或代表社会利益的国家。因此, 在判断教育的价值时, 总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价值的唯一尺度, 在这种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评价观也只能是社会本位。第二, 评价目的重奖惩轻发展。近几年来, 我国提出“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的评价目的。然而, 在当前基础教育的评价实践中, 促建、促改、促管的力度不够, 而评价结果与利益奖惩紧密挂钩, 教育评价成为奖优罚劣的杀手锏。评价目的的偏离, 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 而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 为了结果, 不择手段。第三, 评价心态重眼前轻长远。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教育评价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盛行, 造成了人们的浮躁心态, 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想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片面的发展观已经蔓延到基础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评价标准的唯升学率论, 评价目的的唯选拔功能论, 评价结果与奖惩的紧密挂钩论, 评价对象的防卫心理, 甚至弄虚作假行为。以上这些, 无不出自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三、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创新对策

我国是发展中的教育大国, 在“两基”基本完成之后, 要下更大的工夫追求教育的内涵发展, 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具有符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和监测, 给教育改革以基础性的支撑。

1.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我国要把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向内涵与质量, 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一个有效的监测网络, 来摸清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状况, 同时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我国有两亿多学生。目前, 还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在这种状况下, 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 必须要有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 我们要有符合国情、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网络, 要有自己的数据、实证和分析, 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2.要准确把握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开展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以此为指导, 质量监测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依法监测, 服务决策;科学评价, 重在导向;准确诊断, 探求规律。同时, 还要明确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是考察中小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状况, 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创设有利于基础教育评价实施的环境。基础教育评价应该是个性化、多样化的, 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造就一大批素质精良的评价队伍, 以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教育评价的需要;通过现代传媒及培训形式, 宣传基础教育评价的先进性, 提高实施基础教育评价的自觉性、积极性;逐步减少传统评价方式的实施频率和范围, 淡化评价目的的奖惩性;对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评价通过督导形式进行, 其督导内容和督导标准应区别情况, 分别对待, 把督导目的集中体现在引导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上来;认真总结推广实施基础教育评价的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工作者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为推行基础教育评价提供咨询服务。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 基础教育评价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今后的发展时期, 基础教育评价要扬长避短, 改进不足之处, 运用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评价,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尧.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的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学, 2005 (15) .

[2] 杨希洁.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学, 2005 (15) .

[3]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必然选择[J].素质教育大考, 2007 (21) .

上一篇:中德社会保障中女性三期对比下一篇:探究当代广告设计中的“中国式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