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发展的价值基础

2022-09-11

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 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 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 是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有它自身的发展轨迹, 其价值基础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 教学评价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本文将围绕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轨迹, 重点探讨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

1 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回顾

1) 教育评价始于以教学考试为基础的教育测验。早期的教育评价始于教育测验, 教育测验是用数学方法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 是为取得客观的数据, 客观性是测验质量的首要指标。教育测验以考试为基础, 与此相关, 教育评价最早也是以考试为基础, 并形成了以其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制度。通过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 评价学生的等第优劣。教师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反映出来,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

2) 泰勒模式标志着教育评价的真正诞生。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逐步成熟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以桑代克为代表的教育测验运动是教育评价的序曲的话, 那么, 始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以泰勒为首的“八年研究”标志着教育评价的诞生。泰勒模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 从而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环境, 即确定教育目标, 设计评价情景, 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和编制评价工具, 分析评价结果。

3) 教育评价开始进入“判断时期”。2 0世纪50年代教育评价进入了第三代, 即“判断时期”。这一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引入了价值判断问题, 开始探讨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式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思想。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 评价的需要日趋多样化, 人文化因素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加上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观点, 于是就有了不同的评价模式。如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C I P P评价模式, 首先提出了过程评价的思想;还有斯塔克的表象模式, 艾斯纳的文艺评价模式等等都试图考虑人的思想、观点和主管经验在评价中的作用, 较泰勒时期的评价模式完善。

4) 教育评价开始强调建构。基于对前三代教育评价的继承与批判,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转向了建构, 进入了较专业化的时期。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民权运动浪潮在美国教育界形成了新的改革热点, 加上教育哲学观念的变化、方法手段的变革, 因此教育评价开始考虑人的需要和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对教育评价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育评价认为:评价是一种相互建构的过程;是参与评价者或团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达成一种共同的一致的看法, 即通过协商而建构, 而评价。

2 教育评价价值基础分析

既然评价是价值判断的过程, 因此, 只要开展教学评价就必会出现价值判断, 涉及价值基础问题。本文所指教育评价价值基础是指教学评价实践时所体现的一种范式, 是各种具体的评价方法的价值倾向。从具体的操作实施层面来看, 第一代即测验时期的教育评价完全凭借团体学生的考试成绩操作, 教师教得如何, 学生学的怎样, 唯一的凭据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成绩并不能测量学生的全部, 对学生的品行、态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能给予评定。因此, 测验不能科学地评价出教学的真正效果, 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这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评价领域里的反映。不过, 学业成绩考察计量化、精确化、数量化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克服了唯经验的主观主义猜想, 在方法论上体现了科学主义实证化倾向。

20世纪30年代依赖的泰勒模式的诞生使教育评价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以目标为中心的教育评价被广泛认可接受, 根据预订目标评价教育教学效果, 找出目标与教学实际水平的差距, 根据差距进行调整, 视预订目标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追求的是科学主义定量化。尽管20实际50年代教育评价进入了判断时期引入了价值判断问题, 开始探讨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式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思想, 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人文主义因素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但是, 总的说来, 科学主义实证化倾向仍占上风, 甚至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化倾向得到迅速发展, 而此时的实证主义却又在新形势下有所发展。教育评价产生至今其价值基础表现出下列特点。

1) 管理主义倾向较强。认为评价就是为决策服务, 为管理服务。视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对立, 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多种属性, 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人被排除在外, 评价对象没有充分的自由与权力。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价值差异性, 忽略了价值的多元性。毫无疑问, 基于此的教育评价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缺少对人性的关爱, 强调的是社会本位主义原则。

2) 定量化, 实证研究明显。教育评价最早是以考试为基础, 因此, 考试的计量化、客观化很自然地成为了教育评价的主要特征。受2 0世纪的实证主义研究影响, 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 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教学评价既用固定的、定量的标准去评价对象, 又使评价对象分化为若干数量化的要素行为, 例如, 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以及检验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定量化、实证研究使具体的操作性得到加强, 而操作性的进一步加强又使评价的手段客观化、方法实证化、计划化。这相对于以前的纯粹凭主管经验作出判断又是一大进步, 客服了主管的随意性。但定量化的研究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对教学作出评价, 由于缺少对人文的关注, 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多种价值属性, 很难说明一些复杂的现象,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显然是不适宜的, 没有体现其价值理性, 因此是不合理的。

3 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注重对人性的关爱、注重理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迅速崛起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理解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海德格尔认为理解的本质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的理解, 理解不再被看作一种认识的方法, 而是看作此在的存在方式本身。加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 达到视界融合, 从而使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界, 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后现代主义否定真理的绝对性, 主张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否定价值的等级性, 主张平等的“话语”。尽管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毋庸置疑,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对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明显, 例如, 信息计数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 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个人化和个性化, 教育变得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等等。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向度对新世纪教学评价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为新世纪的教学评价奠定了基础。后现代主义的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和主张价值取向的世俗化有助于我们消解在教学评价中采取过分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及科学主义简单化的原则;有助于加强教学评价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研究, 注重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关注人性的一面, 使教育评价走向生活, 走向鲜活的人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否定价值的等级性和主张平等的话语有助于我们消解教学评价中的权威性的话语, 数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参与式的对话关系。既注重他人评价有重视自我评价;既开展终结性评价又实施形成性评价, 关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一切以理解为基础, 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这既是后现代主义批判解释学深入影响教学领域所致, 更是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后现代主义否定二元对立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主张多元开放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开展教育评价时消解固有的教师为主体, 学生为客体, 抑或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客体的主客体对立的思维模式。由此, 未来的教学评价强调主体间性, 主张开放的动态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既要看到教学评价中表面存在的现象, 更要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未来的教育评价是理解中的教学评价, 主张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重视标准的生成性、结果的多样性, 强调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做到合情又合理。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并不是五标准或标准不确定, 评价标准中还是包含有客观的合理的成分, 毕竟教学评价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的评价, 否则, 便会走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教学评价因此也无立足之处。

由此, 未来的教学评价必定走向理解, 在交往中走向生活, 其价值基础必定体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 达到融合境界。当然, 在此漫长的发展道路中, 仍有大量的理论与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这有赖于每一位教学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探索。

摘要:本文围绕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 重点分析了教育评价产生至今其价值基础的特点:第一, 管理主义倾向较强;第二, 定量化, 实证研究明显。文章最后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教育评价的两大发展趋势:注重对人性的关爱和注重理解。

关键词:教育评价,历史回顾,价值基础,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翟天山.教育评价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M].外国教育研究, 1998, 2.

[4] 陈兴德, 覃红霞.试析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诘难与改造[M].社会科学战线, 2000 (6) .

上一篇: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率失常类型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