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浮选的发展与现状

2024-04-15

我国浮选的发展与现状(精选5篇)

篇1:我国浮选的发展与现状

浮选的基础知识一、五熟知 问:“五熟知”有哪“五熟”?要点是什么? 答:“五熟知”即“一要熟知煤,知同水亲疏;二要熟知水,量质效果殊;三要熟知气,尽力促升提;四要熟知药;五要熟知机,刮排扩充气“。我们通过五熟知,概述构成复浮选过程的一些主要条件,借以理解煤为什么能浮起来,矸石为什么会沉下去的初步道理。一要熟知煤,知同水亲疏

2、问:怎样理解亲水,疏水与煤矸分离?

答:为了述说煤与矸的疏水、亲水问题,多年来人们通过化学、煤地质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从煤的氧化、煤岩组成、碳化程度、气体吸附、矿物杂物综述了矿物表面的水化问题,确立了浮选赖以进行的“润湿性”这个疏水、亲水的基本论点,我们讲浮选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的。

3、问:为什么煤不被润湿,而矸石却被润湿?

答:用物理化学的概念来说,煤的润湿接触角大,矸石的润湿接触角小。这里我们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更好的认识这一问题。如,将一滴水滴在玻璃上,一下子就散开了,若滴在石蜡上,就仍成球状。俗话说:“矸同璃煤似蜡”就是这个意思。由于煤矸润湿性的差异,我们可以用浮选剂去扩大这个矛盾,促进分离作用的迅速完善。

4、问:什么情况下煤浮不上来,矸石沉不下去?

答:这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状态。一是指的二者具备,如入料浓度一大,清水又缺时,会有此现象,二是指的单独出现,如煤层开采风化带或易氧化煤时,则煤浮不上来,又如捕食剂过量时,矸石沉不下去。这些都是我们要认识、判别和解决的。

5、问:煤矸石分离难易的评价尺度在哪? 答:所说评价尺度,我们的看法是个相对的概念。一靠煤料的基本条件,二靠药、气、机的配合。特别是药的选择,扩大了精、矸质量间相背的差距,就更加使得我们非具备一定辩证的认识不可。近来,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常把“质量同一性”即一定原料煤条件下,所获得的不同精、矸质量对应起来,去体现浮选性的难易。

二要熟知水,量质效果殊

6、问:组成煤浆的水对浮选的作用?

答:组成煤浆的水,主要是调整质量、回收和控制生产能力。在质量、回收上,要防止“过稠”,特别是当煤料细,浓度大时,必要的“稀释”就是浮选获得合理的质量、回收的保证。在生产能力上要防止“过稀”,因为一稀浮选速度加快,后室缺沫,则机室有效利用差。

7、问:水质怎样评定,它是如何影响浮选的? 答:水的质量对浮选来说是一是“酸”、“碱”度(如水呈酸性或碱性反应);二是胶溶性(旭细微泥性物)。前者影响着药剂的选择,如醇喜碱、酚爱酸;后者影响着浮游性,致煤矸相混。由于这一关系,我们进行浮选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实际用水问题,以防药不对症之误。

8、问:进入浮选的水有几种?各有什么特征?

答:进入浮选的水大体上有三种。一是清水、二是滤液,三是底流。他们的特征是清水最“净”、滤液有“药”、底流细泥多。特征不同,使用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清水适加,滤液勤打,底流要“衡”。

9、问:怎样解决水质、水量与浮选要求的矛盾?

答:这在浮选来说,重点是解决一个“多吃、少喝”问题。这个方法叫做一量二质。为什么?多吃可以解决水质,少喝能够保证水量。当然,还要争取有关环节,如过滤、真空、脱泥、浓缩的配合。

三要熟知气,尽力促升提

10、问:起泡形成的机理与其升提作用?

答:起泡的形成,一靠气、二靠膜,而膜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通常叫水化膜。如我们日常所看到的“肥皂泡”就是膜中较脆的一种。为了形成稳定的水化膜,就要加入起泡剂。须知,气泡在浮选中担负着精矿的输送任务,这里主要是凭借精粒经捕集剂围包后疏水,亲水的效应与气泡结合上升至沫层的。

11、问:怎样调节泡的多少,大小、沫的厚薄、脆韧?

答:泡的多少、大小,主要是靠浮选机的充气,扩散作用来解决,膜的厚薄、脆韧主要靠添加起泡剂来解决。充气多,分散差则多、大;加药过多或过少则脆薄。所以我们在调气、加药上须细心再三。

12、什么是气泡的矿化?怎样促成的?

答:气泡的矿化指的是气泡与煤粒结合间的关系。我们把它运用到浮选过程中。用得上一句古话,叫做“相反相成”。你看起泡剂能增强润湿性,作用在起泡的水化膜上,保证膜的韧性,而捕集剂可降低润湿性能,作用在煤粒上,促进了煤的疏水。

四要熟知药,捕集加起泡

13、问:药剂及其对浆量,煤质的依赖性? 答:俗话说:“因病施药”,浮选也是如此,浮选的对象是煤,所以药对浆量,煤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简而言之,浆有稠稀,粒有粗细,质有散粘,回收有多有少,故药随之有减有增。

14、问:谈谈药性的反常状况与选择? 答:一般讲药性的反常,无外乎在量与质这样两个基点上。通常的要求是量要适,质要稳。量是怎么不适的?如沫一虚则必定是起泡剂过多或捕集剂过少;沫一实又会是起泡剂过少或捕集剂过多。质是怎么不稳定的?这是使用或出厂的问题,一怕“混”,二怕“离”造成比例不准难于掌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5、问:药剂选择及药剂在浮选中的地位?

答:谈到药剂的选择,主要是谈在浮选中用啥药合适。我们认为原则有三,一要无毒,二要便宜,三要易得,这么说效果一项虽未单例,但也是在其中的。提起药剂的地位,有一句“浮游选择性、靠药奏其效“的话告诉我们必须重视药剂的选择。

五要熟知机、刮排扩充气

16、问:机件作用及其与浆药气关系?

答:这要从浮选全过程谈起,煤虽稳定,只是相对而言,故浆、药、气一变则调机当先。所以机件的“动”与“静”不比寻常。正如工人同志说得好:“蝶阀一动波浪起,手柄一转沫层移”。他起着“刮”“排”煤浆,“扩”“充”气量的主导作用。

17、问:充气机件的作用与调节方法?

答:所说的充气机件不外乎轴外管、中心孔、轮盖间隙等。它们的作用,正常时是“气随浆走“,即孔口缩小(如中心孔),气少浆反多。

18、问:扩散机件的作用与调节方法?

答:扩散机件不外铁栅蓖、导向片、反向板等。平时要达到“三不”,即不翻花,不冒泡,不偏流。通过扩散的作用,使得矿浆、气量一匀、二稳。对于这些机件,停车时要清洗和检视,否则人为地造成缺陷和沉积泥量,致使分配失当。

19、问:刮排机件的作用与调节方法?

答:刮排机件有搅拌轮、撇取器、手闸门、旋放塞等。调节这些机件的目的,是确保沫层逐室有规律。其中搅拌轮,旋放塞一般很少调整;撇取器要适应泡沫量定期调整;而手闸门班班须加调整(具体论述详见“三掌握”沫层)。二、三掌握

20、问:“三掌握”掌握什么?要点在哪? 答:“三掌握”即一掌握来料,稳定最当先;二掌握调节,沫层是关键;三掌握质量,“变中求不变”。“三掌握”是与“五熟知”相对应而存在的,它是从浮选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泡沫层”这个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进而具体的处理煤、水、气、药、机诸因素的消、长问题。

一掌握来料,稳定最当先

21、问:来料稳定应稳在什么地方?说说稳的要求?

答:所说来料的稳:有三个因素,即包含着粒度、浓度、与料量的要稳。满足了它则浮选才具备了可靠的操作条件,药、气、机的调节就能发挥其最优效用。怎样才能满足它呢?这不单是浮选一环节的事。要把它和相关的一些环节(如脱筛、浓缩机、真空过滤等)紧密的配合。

22、问:粒度变化了怎么办?如何促进其均一?

答:粒度变化非粗即细,过粗多是洗水浓度大,斗子捞坑跑粗所致;过细多是开停车时洗煤浮选不相协调引起;前者靠平时抓洗水、保浓度,并努力做到“浮选多吃少喝”,脱泥适加清水,尽快度过难关;后者靠树立“机电保运转”,并做到浮选——过滤工况适调,力争滤饼吸得上脱得掉。

23、问:浓度变化了怎么办?如何解决其均一?

答:浓度变化非稠即稀。过稠多是浓缩积料,清水短缺,平时没有认真对待洗煤——浮选的物料平衡;过稀一是来料少,加水多;二是粒度过细。处理方法除细稀、粗稠类同外,还要注意“节水”。按照机料相宜条件,确保符合实际的合理浓度,把握波动范围,积极的进行调试。

24、问:料量变化怎么办?如何解决其均一?

答:前面叫了粒度、浓度问题,有时都是料量处理不好产生的。正常时你多打则会细、稀,少打则会粗、稠;反常时愈多愈稠、愈少愈稀。客观事物就是时常有这个“物极必反”的道理。对待料量的问题,欲求其稳,要抓好输料上的四个“小环子”即:(1)底流泵上改出口(2)回流管上破真空(3)搅拌轮上不得堵(4)尾矿堰上水层足。

二掌握调节,沫层是关键

25、问:沫层标志着什么?怎样体验?

答:沫层标志着浮选过程的精髓。从这里我们可以观测到煤、水、气、药、机诸因素的调配是“得当”或者“失宜”。开头我们讲过这个浮选的重要表现的作用,现在再说说如何在实际中去体验。这里靠我们对浮选机单机试验有关资料的熟悉,还要靠眼、耳、手的协助。从而正确处理沫层的刮多、刮少;前提、后移;室间控制与药、气、机的关系。以实现浮选过程的合理化。

26、问:沫层的“刮多”、“刮少”标志着什么? 答:沫层的刮多刮少主要标志着回收,刮多意味着精量增加,刮少意味着精量减少。所以控制着这“刮多”、“刮少”的要素,我们就能较主动的依照闸门升降的调节,来处理沫层厚薄的合理界限,为多回收一些精煤创造必要条件。

27、问:沫层的“前提”“后移”标志着什么? 答:沫层的“前提”“后移”主要的标志着质量。“前提”意味着灰份增高了;“后移”意味着灰分降低了。所以,把握住这“前提”“后移”的要素,我们就可以较灵活的运用“药剂”添加的作用,进行沫层调节,为浮选精煤的质量均衡稳定服务。

28、问:沫层室间控制与药、气、机的关系?

答:说室间控制,无非是解决“泡沫量”的问题。谈要点在哪?就是要抓“沫量的室间比值”这一点。许多工人师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关口,就是“逐室控沫量,关在前一半,八成量拿定,比值最当先。”讲与药、气、机的关系,主要是看泡沫态势;如描述加药适否的有载沫——发空,干膜——联珠,如描述气泡大小的有高粱——蚕豆;描述调机状况的有偏流——翻花。这些无一不是运用调节的艺术。

三掌握质量,变中求不变

29、问:怎样认识浮选质量关系问题?该抓什么重点?

答:谈浮选的质量关系,前面提到过“质量的同一性”问题,我们将再行解释。一说掌握质量要“变中求不变”。许多人摸不清这个谜。须知,那些“被断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就此说我们该抓的重点指的是抓偶然(变、反常)促必然(不变、正常)这样获得浮选操作不断立新、前进。30、问:怎样看待和认识原煤的可浮性?

答:谈则煤的可浮性众说纷纭,我们怎么办?看来有两点要坚持:一是好麦多出面;二是比要有基础。在研究可浮性时要把不同原煤得到同一精煤时的不同尾灰对应起来。尽管随着水、气、药、机条件变化,规律也会变,但我们是可以再每特定时期(相对稳定)掌握规律性,印证不同原煤条件的。

31、问:精煤、尾煤间有哪些规律?怎样改善?

答:掌握精煤与尾煤的规律是我们基于煤、水、气、药、机条件下,认识“质量同一性”的必要途径。譬如:某种精煤灰13%时,尾灰55%;精灰12%时,尾灰45%。这个可比的对应值就是它的同一性。你要改变它,你就得参加变革水、气、药、机诸条件之一。这就是我们在质量问题上遇事要讲个理,即比之有理的“理”。

32、问:怎样认识质量反常并使其服务生产?

答:这里我讲通过检查、揭露出的违反规律的事有哪些,目的是一假象掩盖了真相;而促使偶然转化必然。试若精灰不变,尾灰过高或过低;或者尾灰不变,精灰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原因大体有三种:即操作条件,取样误差抑或原煤质量。这时人们会用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正常、反常)比照(操作条件)与推断(假象、偶然),进而采取措施,解决生产问题。

浮选操作原则

1、问:浮选操作要从哪里入手?

答:要想搞好浮选操作,就得从主导浮选过程的煤、水、气、药、机这五个因素上找。通过操作实践,我们认为这中间要抓住“三辨”(看一眼、听一耳、摸一手)、“四调”(浆、药、气、质)、“一稳定”(沫层)这样三个 环节。为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必须善于把握其以保持正常关系的合理限度。故而提出了一个(勤调靠善辨,功到稳必现“的把辨、调、稳连接起来的杠杠。设想,浮选过程的完善与否都反映在沫层上,且沫层有许多变幻莫测之处,正如一些人所述”浮游选煤泡沫层,庐山面目云雾中“那样,确要细心去靠辨保调,以调求稳。

2、问:什么是浮选操作的“三辨”?

答:三辨就是通过操作者的眼、耳、手,进行对“沫层”的目测、声测、触测。进而辨别浆、药、气、质的变化给沫层的影响。这个辨的方法,是个简易的检测。是要靠我们每一个稀稠之比,气一量适质匀,机一刮排扩充等条件的最佳组合。三辨是互为补充的给操作者以信息。为捕捉好每一个沫层上的特殊现象特征,就要求操作中研究、探讨浮选这靠煤、水、气、药、机五因素组合成的种种症态,把握差异、提示矛盾。欲想三辨准且快,比照一关见成效。

3、问:什么是浮选操作的“四调”?

答:浮选操作的四调,就是调整“浆、药、气、质”。可以说是“三辨”是“四调”的前提条件,“四调”是“三辨”的落实措施。而且,三辨、四调都是为一稳定(稳定沫层)服务的。前者是提供信息,后者安排对策。浮游选煤五因素,煤水气药在机中,所以机就不做单独叙述,它是融合在四调里。那么,四调的标志是什么呢?可以说,浆调调在浓度、给料的均一;药调调在药量、药比、加药点的效力;气调调在气量足、气质匀;质调调在精灰低、尾灰高。操作者时刻把自己置身于理想境界,总想遇到难点能破题,可谁知点点滴滴的经验,哪一个不是来自于勤学、多问、苦练?欲从四调得高见,主次之中抓关键。

4、问:什么是浮选操作的稳定?

答:稳定是浮选精煤的沫层要稳。沫层的稳是通过三辨、四调实现的。大家都知道,沫层是浮选过程的核心部位,是靠它使轻浮其上、重沉其下,精、矸得以分离。为此,对于沫层的稳作如下两点说明:一是稳在哪里?二是怎样去稳?前者,对沫层来说是应该以一种“泡小沫多疏疏过,高粱蚕豆渐为沫”的沫层征象,作为标志来描述,指出稳的最佳形态后者,靠给以“沫量出率适度,逐室变化有律,厚薄界限合理”等一定的量的观念对稳的范围作相应的限定。形象化了的事物,便于人们把技艺与工况作活生生的联想,有触景生情之感;定量化了观念,可使操作者把握住沫层有律之所在,获取不离谱之效。

5、问:说说三辨、四调的相互作用?

答:眼看、耳听、手摸,这三辨各有其长,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说明它:“眼看查药气,耳听辨稀稠,手摸知煤质,三辨效无比”。所以操作者,在实际生产中只有充分运用好“三辨”,才能给调整工作道路,做到看的准,跟的上。那么,说到四调间的关系,是要我们掌握好两点:一要抓住四调中主次;二要协调好熟读打天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浆量气药质为基,调浆管量属第一,气依量调促升量指标,约束调的各项因素,在此前提下,还要把调浆管理摆在第一位,这之后再解决一个气依量、药随浆的协调,则一切会通顺的了。因此,我们要在浮选操作不断的加深体验,抓住主次、注重协调。一、三辨

6、问:目测要抓住哪些特征,怎样鉴别? 答:目测沫层,要抓住的主要特征有“载沫”、“发空”、“干膜”、“连珠”、“翻花”、“偏流”、“刮水”、“落刮”。对于特征做如下鉴别:载沫的特点,一是沫量比平时为多,二是沫中含煤量大,水偏少;发空的特点,是泡虚带煤较少(水偏多)。载沫和干膜相近,唯独粒细时,使虚上加虚。干膜的特点,是沫量如常,沫面发实(气特少);连珠的特点,是沫多泡滑而亮,带煤特少(气特多)。连珠与发空相近就是泡量多而稍小。来料的稀稠对连珠有影响,应注意料稀时连珠现象就更重些。

篇2:我国浮选的发展与现状

1、现代远程教育的全球趋势

新世纪,各国政治家都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现代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共识。为迎接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各国政府对远程教育备加重视,并制定专门计划加以支持、实施。英国政府计划在2002年底以前,建立全国教育网络,使全国的学校免费与因特网相连,给每个学生配备电子邮件地址。英国政府还把1998年定为网上教育年。至今,英国全国各级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学校。美国的远程教育发展迅速,正在实施第二代Internet工程,加快网络运行的速度。前总统克林顿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教室和图书馆,通向每一个儿童。他在演说中表示,要使美国每一个儿童8岁进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18岁能够上大学。美国政府近年来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每年高达100-200亿美元。美国的网络大学有300多所,80多所大学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日本文部省1994年制定了一项5年计划,到1999年,日本公立小学两个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到2001年所有的中学,2003年所有的小学将全部上Internet网。1996年,文部省又提出了21世纪媒体技术的发展报告,要求在大的研究机构充实网络和远程教育设备。目前,日本已经拥有20%的光纤网络,到2010年,100%的日本家庭都将可以访问高速、高效的多媒体业务。法国教育部制定了为期两年的紧急培训计划,即从1998年秋季开始,在各培训学院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有关培训,以便引导儿童能够提前熟悉网络,使教育能够提前实现现代化。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拨出专款初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总统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的开幕式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多媒体超级走廊,这是一个完整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展了远程教育。远程学习既支持一般的课程,也支持系统的高等教育学习。两国的教育部门都买断了加拿大开发的Wab-ct教学管理平台,供学校免费使用,极大地推进了以网络为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1]。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2、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远程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函授形式,第二个阶段是广播电大形式,第三个阶段即部分高校试行开展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学习的远程教育形式。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成一批网络学校。”

1994年,我国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1999年1月3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我国网络大学教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经由最初教育部批准的4所院校(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发展到2002年4月的67所。目前网络教育主要分5个层次:一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如清华大学等高校提供这一层次的教育,主要针对已获得普通高校或成人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二是“专科起点升本科”,绝大多数的试点高校提供这一类型的远程教育;另外三种形式分别是“第二学士学位”、“高中起点攻读本科”和“专科”。在专业设置上,多集中在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学科上。从教育模式的应用上,网络大学所采用的模式

大致可以分为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课件模式两种。前一种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后一种模式则可表示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在学制上,主要实行弹性学分制[2]。截至2001年底,已开设8个大类51个专业,组织了近300门课程和一批素材库、案例库,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已达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校生达24万余人,教育部投入资金达3.6亿元,社会投入资金达10.7亿元,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3]。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开展起来,但历经四年的发展,网络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无论从社会效果还是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占据远程教育的主体地位,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网络学院的招生计划并没有显示出远程教育的特色,而是成为全日制招生计划的补充。不少试点高校只是流于远程教育的形式,其教学计划、内容、形式和教材选用都与全日制面授教学没有本质差别和改进,而学费却是全日制的两倍。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仍需继续建设。尽管教育部已经组织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专家组,2002年4月还下发了有关现代远程教育的文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核心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日前也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由教育部9月23日在京宣布,但对于一个新生事物,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仍需完善和补充,以此来规范网络大学的教学行为,保证网络大学的教学质量,提高网络大学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

(2)经费投入不足和相关的师资力量不足仍是困扰网络大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只有清华等少数大学实行了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大部分试点院校实行远程课件模式,教学上仍以面授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多在融资渠道上下功夫,如同国外和国内的网络大学和互连网运营商加强合作,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如“网上人大”的建设。在对外合作上我们需加大合作的范围和力度,但各开设现代远程教育的院校应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远程教育模式,不要都是一个面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远程教育形式上,我们提倡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网络大学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计算机水平和网络应用水平的统一培训,建设一个科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3)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学科布局和教学课件的建设上仍需加大工作力度。在学科建设上,由以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向以多学科共同发展转变,调整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的关系,科学地做好学科规划工作。在教学课件的建设上,不局限于远程教育学院本身,可以和其它学院共同开发;不局限于一所学校本身,应加强和其它远程教育学院和国外网络教育学院的合作。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使用的管理软件多,来源复杂,同一类软件也有多个版本,且互不兼容,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大多数管理软件的设计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稍有变化即难以使用,造成一些软件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如办公网、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上应用的软件。我们要减少重复建设,协作开发丰富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资源、试题库及网上测试系统,保证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并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网上教育资源建设的滚动发展机制,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在网络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局域网的建设要同外部的因特网相适应,相协调。这方面我们有些负面例子:如内蒙古的一所高校,1998年投入700多万元建设校园网,但是却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原因就是完善的校园网与外界的通道太窄,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带宽是64K,与中国电信的带宽也仅2M,造成“信息孤岛”,与外界交换信息困难。这要求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有整体规划的概念,这样才能保证局域网发挥应有效果。

(5)在校园网的具体建设中,还要注意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应用建设和信息人才建设共同发展。所谓基础建设就是对学校的需求进行认真分析,提供一套完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其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建设中既要保证与外界的畅通,又要保证整个方案适合实情。信息资源建设要求我们做好各种信息库、教育资源库、图书库等的建设和更新,否则,网络信息会成为“无源之水”。网络应用建设要求我们要实现在线课程管理、在线答疑和考试的功能,要建设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要将整个学校管理和信息传送、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上实现。信息人才建设要求我们建设一支掌握硬件维修和软件开发维护的教师队伍,加强对在校师生员工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使全体师生都能熟练掌握上网技能。

(6)网络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也需要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下述8种信息能力: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和信息免疫能力。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有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保证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

网络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本来应定位在继续教育上,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学校变了味,许多网络学院正在搞变相的全日制教育,变相的双轨制。教育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全国的网络学院从明年起将停止招收全日制学生,主要面向需要大学后教育的继续教育人群。

篇3:我国奶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代农业国家,农业中产值处于第一位的、也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中效益最高的是牛奶业,它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微乎其微。

荷兰是世界上奶牛业水平很高的国家,它所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是黑白花、格罗宁根和红白花,其中它培育的黑白花奶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口。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现有存栏奶牛400多万头,平均单产奶量(指一头奶牛在整个产奶期的产奶总量)2.8~3吨。从地域上分,上海奶牛平均单产7吨,北京奶牛平均单产6.5~7吨,而国外奶牛平均单产高达7吨。根据我国计算,每头奶牛的单产6吨,年平均纯收入600元;单产7.5吨,年平均纯收入1800元;单产9吨,年平均纯收入则上升到3300元。

从全国奶牛分布来看,北方七省奶牛存栏数占全国存栏数的比重在70%以上。主要原因:一是南方各省由于气候炎热、多雨,奶牛发病率高,成年母牛产奶量一般仅为每头3000公斤,远低于北方各省;二是南方饲养奶牛所需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主要从北方购入,饲养成本过高,从而导致南方饲养黑白花奶牛的鲜奶成本过高;三是由于加工业生产技术进步,超高温灭菌奶的出现,实现了奶的长期保鲜和远距离运输,以北方为基地的牛奶加工企业,完全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全年均衡销售,奶牛生产向南转移的必要性自然也日益减小。

我国本地奶牛产奶量较小,无法承担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牛奶的重任。引进国外优良奶牛品种并进行杂交改良,是理想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奶牛平均年产奶量不超过3吨,而新西兰奶牛产奶量却在8吨以上,引进一头品质中等的新西兰奶牛需要3万元人民币,因此通过大规模直接引进新西兰奶牛加速国内奶业发展,所需成本极高。而采用胚胎繁殖技术,生产一枚顶级的新西兰奶牛胚胎所需费用只有800元,国内奶牛场购买胚胎,利用国产奶牛甚至黄牛进行胚胎移植,获得一头纯种新西兰奶牛,整个成本只不过4000元人民币。

农户养殖规模以50头左右为宜,如日本为50头,欧洲为70头。我国目前农户养殖规模过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户的投资能力有限,按2001年的产奶牛价格,平均每头达7000多元计,购买3头即要支付2万多元,农户饲养10头以上是很困难的;二是家庭饲养场地限制,一般地区农户饲养主要利用庭院,去掉生活面积,可用于养牛的空间很小。

二、效益分析

中国乳类制品工业协会预测:未来5年,我国的乳品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可达30%。特别是国家九部委去年联合推出的《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仅此一项就使我国的牛奶需求量年增加150万吨。由此看来,奶牛养殖业虽然是一个朝阳产业,但是投资成本并不可能马上收回,适合于作长线投资。奶牛养殖行业入门要求相当高。未来家庭式的小户养殖(农户养两三头奶牛)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规模化的养殖场将是发展的主线。无论是政府政策还是乳制品场的收购,它们都会倾向于大规模的养殖户。而规模养殖的前期投入成本一般要在150万元以上。奶牛养殖要求养殖人员应有一定的技术,如果没有技术,投资者则必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下面分别以规模养殖和小户养殖为例来计算一下投资预算。规模养殖:奶牛数100头,投资110万元,其中主要购买马上能产奶的“青年牛”。一幢牛舍投资20万元,现在一幢标准的牛舍一般能养100头奶牛。一套吸奶器投资10万元。聘请技术人员费用及其他相关支出10万元。总计投资150万元。收益分析:第一年毛利润:100头×5000公斤×2.1元/公斤×60%(60%的牛在产奶)=63万元。在扣除奶牛老化、机器产房老损的情况下,第一年的纯利润在20万~25万元之间。往后利润以及养殖规模会大幅度上升。一头奶牛一般一年的产奶量在5000公斤左右,今年规模养殖场鲜奶收购价为2.0~2.1元/公斤。一头奶牛一年的饲料费用为4000~5000元。同时奶牛一年产一胎小牛,产下公奶牛和母奶牛的比例为1∶1。当前小母奶牛的售价为5000~6000元(小公奶牛一般在出生以后就被卖掉,根据重量计算价格,一般一头售价在300 ~ 500元),从小牛出生到产奶要养殖28个月。而马上能产奶的青年牛售价为1.4万元到1.5万元之间(具体的售价还可能因为奶牛的血统、品质等上下波动)。小户养殖:由于小户喂养奶牛的饲料一般都是农户自己收割的,不过也必须喂给一定的精饲料。以养两头奶牛为例,两头奶牛价格2.6万元左右。一年需花费饲料费4000 ~ 5000元。一头牛年产奶量为4000公斤,厂家对小户养殖的牛奶收购价为1.8 ~ 1.9元/公斤。两头奶牛年产两头小牛,按产出的公牛和母牛比例为1∶1,一般会有一头小母牛。收益分析:4000公斤/头×2头×1.8元/公斤+5500元(卖小牛所得)-5000元(饲料费用)=1.49万元。这里的收益是不包括劳动成本的。

散户养殖者往往缺乏技术,在养殖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优良公牛冷冻精液配种。用优秀种公牛的冷冻精液配种,是提高奶牛产量质量的重要一环。②养奶牛户平时应认真观察奶牛发情情况,适时配种,尽量缩短奶牛空怀天数。③及时淘汰低产奶牛。④奶牛的一般常见病如前胃弛缓、瘤胃积食、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代谢性疾病及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都可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及受胎率,因此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牛体卫生,定期消毒,防疫驱虫、防暑保温,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减少疾病。⑤养牛户大多用秸秆类饲料喂奶牛,秸秆的适口性和消化率都较差,因此用秸秆喂牛时,最好通过青贮、氨化、碱化等技术进行调制,以增强其适口性和消化率,增加可吸收利用部分。⑥对泌乳母牛,挤奶前用热水擦洗乳房并进行按摩,可促进排乳,增加产奶量和乳脂率。在每次挤奶后期,按摩乳房并尽量将奶挤净,不仅可提高乳脂率,还可减少乳房炎的发生。⑦加强奶牛运动。生长发育中的奶牛,应特别注意保证足够运动量,以增强体质。⑧为奶牛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干燥、干净、舒适”是奶牛高产的环境。以上几点应该引起广大奶牛养殖户的重视。

三、主要奶牛品种

1.中国荷斯坦牛。中国荷斯坦牛原称中国黑白花牛,为了与国际接轨,1992年农业部批准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它是引进国外各类型的黑白花牛与我国黄牛经过长期杂交选育形成的,最早由荷兰、德国及俄国引入,后由美国、日本引入。中国荷斯坦牛,就其体型而言,北方地区较为高大,南方地区略小,多偏于乳用型,但因受从荷兰、丹麦、德国等国引种的影响,也有少数偏于兼用型。中国荷斯坦牛体质细致结实,结构匀称,毛色为黑白相间,花片分明,额部有白斑,腹下、四肢膝关节以下及尾帚呈白色。乳房附着良好,质地柔软,乳静脉明显,乳头大小、分布适中。荷斯坦牛最突出的优点是饲料转化率高,故其以产奶量高而居奶牛品种之冠,饲养该品种能获最佳的经济效益。另外,荷斯坦品种风土驯化能力强,性情温顺,颇受饲养者欢迎。但其耐热性较差。全国成年母牛平均产奶量约为5000公斤,平均乳脂率在3.4%以上,其中育种水平较高的京、沪、津等市在2002年平均产奶量已超过7000公斤,个别高产牛群产奶量已超过8000公斤。总体上,北方地区产奶量较高,平均为5000 ~ 6000公斤,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炎热,产奶水平相对较低,大约为4500 ~ 5500公斤。

2.娟姗牛。娟姗牛属小型乳用品种,原产于英吉利海峡南端的娟姗岛(也称为哲尔济岛)。早在18世纪娟姗牛即以乳脂率高、乳房形状好而闻名。娟姗牛体型小,清秀,轮廓清晰。头小而轻,两眼间距宽,眼大而明亮,额部稍凹陷,耳大而薄,髻甲狭窄,肩直立,胸深宽,背腰平直,腹围大,尻长平宽,尾帚细长,四肢较细,关节明显,蹄小。乳房发育匀称,形状美观,乳静脉粗大而弯曲,后躯较前躯发达,体型呈楔形。被毛细短而有光泽,毛色为深浅不同的褐色,以浅褐色为最多。鼻镜及舌为黑色,嘴、眼周围有浅色毛环,尾帚为黑色。娟姗牛体型小,成年公牛活量为650 ~ 750公斤,成年母牛体高113.5厘米,体长133厘米,胸围154厘米,体重340 ~ 450公斤。犊牛初生重为23 ~ 27公斤。娟姗牛最大特点是乳质浓厚,单位体重产奶量高,乳脂肪球大,易于分离,乳脂黄色,风味好,适于制作黄油,其鲜奶及奶制品备受欢迎。娟姗牛较耐热,印度、斯里兰卡、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均有饲养。解放前,我国曾引进娟姗牛,主要饲养于南京等地,年产奶量为2500~3500公斤。近年,广东又有少量引入,用于改善牛群的乳脂率和耐热性能。

篇4:我国票据业务的现状与发展

2010年01月21日00:00 金融会计 [欧阳卫民] 访问次数:149 字体:

大中小

票据作为企事业单位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其结算功能和融资功能,能极大节约财务成本、强化财务控制、满足短期融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支付体系日益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对现金的替代效应日益显现,票据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票据业务的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和了解票据业务的发展状况是正确使用票据、充分发挥票据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票据业务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电子支付系统的建成运行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我国非现金交易规模增速远大于现金,已进入非现金支付时代。非现金支付工具和方式主要包括票据、银行卡和贷记转账三类,其中,票据主要用于单位。近年来,我国票据业务发展体现出以下五个主要特征:

(一)票据业务量金额稳步增长,但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2006年至2008年,全国使用票据办理支付业务的总笔数分别为11.9亿笔、9.8亿笔、8.8亿笔,占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的比例分别为9.2%、6.33%、4.81%;票据结算总金额分别为224.6万亿元、236.5万亿元、251万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量的比例分别为47.9%、39.88%、39.71%。票据签发业务量具有笔数占比小、金额占比大的特点。这是因为,相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而言,票据是一种大额支付工具,是单位而非个人常用的支付工具。从其绝对发展趋势看,票据业务笔数呈下降趋势,金额呈缓慢增长趋势;从其相对发展趋势看,其笔数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银行卡跨行交换系统的建成运行以及网银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资金转账速度明显加快、效率明显提高,支付工具总体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对纸质票据的支付功能产生了很强的替代效应。

(二)票据已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工具和重要的融资工具

作为结算工具,票据具有携带方便,可转让流通的优点,而且交易过程中的口头承诺、挂账方式和合同约定等的票据化,使债权债务得以明确表现,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都有据可依。近年来,票据被规范地运用于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延期支付和信用支付,从票据单笔结算金额能得出这一结论。2006年到2008年,票据单笔结算金额分别为18.9万元、24.1万元和28.5万元。从具体票种看,以2008数据为例,支票单笔结算金额为27.19万元,银行本票单笔结算金额为104.5万元,银行汇票单笔结算金额为53万元,商业汇票单笔结算金额为88.61万元。这种单笔交易规模是与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相契合的,同时票据单笔结算金额不断增大的走势也显现出近年来企业单笔交易规模的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及交易活跃的向好趋势。

作为融资工具,票据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我国一直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企业多通过发行债券或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纯融资性商业本票(Commercial Paper)来融通资金。而在我国,囿于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欠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企业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从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大客户、大金额的贷款业务,传统的信贷体系主要是为大客户的长期大额信贷业务设计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短期、小额、次数多的贷款要求。与贷款相比,申请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费用低廉,2009年第二季度票据融资的加权平均利率为1.95%,而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0%(数据来源:《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申请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的手续也比申请银行贷款简便,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信用记录,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形象。在我国,小企业票据融资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占比,票据融资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三)票据使用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资金交易频率和规模是衡量社会经济活跃程度和活跃规模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资金交易规模,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的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业务发展始终保持较快水平,其交易规模大于中西部地区。具体到票据使用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山东六个经济发达省市。以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六省市的票据业务合计分别占全国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40%和60%以上。但在国家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各项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资金交易规模增幅普遍超过东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票据业务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发达地区。

(四)票据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从结构上看,各票种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支票和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呈平稳发展或下行的趋势,而商业汇票呈上升的发展态势。就交易笔数而言,银行汇票和支票的签发笔数呈下降趋势,银行本票保持平稳态势,而商业汇票呈上升发展趋势。就交易金额而言,银行汇票的签发金额呈下降趋势,银行本票和支票呈平稳或缓慢增长态势,商业汇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五)票据业务呈现电子化和业务多样化趋势 票据电子化处理是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票据的某些环节或全流程的电子化处理,代表了票据业务的发展方向。近两年,人民银行先后推广运行了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开通了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和小额支付系统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业务,实现了部分票据的电子化处理,并于2009年10月28日上线运行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与此同时,不少商业银行在发展行内电子票据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并推出了一系列票据创新产品。

二、各类票据具体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一)支票

支票仍然是我国票据主要品种,是单位最常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2008,全国使用支票办理支付业务8.6亿笔,结算金额233.84万亿元,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97.5%和93%。支票主要被用于单位的日常经济往来,因此支票的单笔结算金额较其他票种相对较低。

支票处理实现部分电子化,从而实现了全国通用。2007年,人民银行推广运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实现了影像传输和实物截留,突破支票流通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全国通用。

支票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为规范支票出票人行为,维护支付结算秩序,人民银行2005年发布了《关于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细化了空头支票行政处罚制度,大大改善了支票的信用环境,促进了支票的受理和流通。

开展支票授信业务。支票授信实质上是银行将授信业务与支付结算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业务。目前该业务已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试点,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浦发银行的支票授信业务,一般的透支限额为5万元、透支次数上限为每年4次;对政府推荐的“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中的企业,透支限额则扩大至50万元,透支次数上限为每年12次。支票授信业务对于增强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促进支票的使用和流通、减少空头支票行政处罚都有很好的效果。可适时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银行本票

银行本票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具有信誉度高的优势,但仅限于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使用。2008,全国使用银行本票办理业务574.3万笔,结算金额为6万亿元,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0.65%和2.4%。

银行本票处理实现部分电子化,更为安全、高效。2008年5月,人民银行开通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实现了银行本票业务的电子化处理。与原有手工处理方式相比,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办理银行本票业务在业务安全性、资金使用效率和权益保障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目前已有27个省级地区开通该业务,业务运行稳定良好。

(三)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具有信誉度高,且能跨票据交换区域使用的优势。2008,全国使用银行汇票办理支付业务的笔数为846.79万笔,结算金额4.49万亿元,分别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0.96%和1.79%。

以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为主。根据使用范围,银行汇票分为全国银行汇票、省辖银行汇票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其中以三省一市汇票为主。以2009年第二季度数据为例,三省一市汇票业务签发笔数和结算金额分别占全部银行汇票的75%和78%。

三省一市汇票处理实现部分电子化,更为安全、高效。三省一市汇票业务自1987年开办以来,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和银行结算服务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优化业务处理模式,人民银行于2008年12月开通了小额支付系统三省一市汇票业务,与小额支付系统银行本票业务类似,该业务较原有处理模式,同样具有安全性、效率性更高,权益更有保障等优势。同时,三省一市汇票还扩大了原有签发机构范围,签发主体由原来的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放大到各类银行机构,由此畅通了中小金融机构汇路,推动了银行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受到中小银行的欢迎。

(四)商业汇票

与其他票据不同,它是一种远期付款工具,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

它不仅是社会经济主体常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点,更是货币市场重要的交易品种,企业的融资工具,是传导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载体。

商业汇票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体。2008,全国使用商业汇票办理支付业务775.3l万笔,结算金额6.87万亿元,分别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0.88%和2.73%。在商业汇票业务中,90%以上为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极少。商业承兑汇票推广不开,主要是因为商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认识了解不足以及商业银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带来的问题是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银行信用,票据风险过分集中于商业银行,票据市场交易品种过于单一,也不利于企业信用的提高和社会整体信用环境的建设。针对商业汇票结构失衡的问题,人民银行于2006年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按照政府推动和市场激励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促进发展和风险防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促进商业承兑汇票发展的具体措施。另外,人民银行正在建设支付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夯实票据业务发展的根基,为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

票据市场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从纵向发展看,2001年一2008年商业汇票年累计承兑量由1.2万亿元增加到7.1万亿元,年均增长29%;贴现量由1.4万亿元增加到13.5万亿元,年均增长41%。

从横向比较看,2008年,票据贴现量13.5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股票市场交易量(26.71万亿元)的50.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16万亿元)的89%。2009年上半年,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也出现大幅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1.48万亿元,占32.3%;第二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为2.79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0.22万亿元,占8%。如此大的业务增长量和占比,一方面是基于正常的需求和增长动力,满足了经济活动的需要。因为比之于贷款,票据融资具有门槛低、手续简便、获批时间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选择签发和贴现商业汇票作为短期资金周转的首选途径,而银行也因票据融资业务的低风险将其作为调整信贷结构、做大信贷规模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欺诈、套利以及违规获取银行资金在票据融资异常增长中的作用,如某些企业提供虚假交易资料申请商业汇票的签发和贴现来套取银行资金或获取利差收入,而银行也存在放松审查以实现“存贷双增”、做大信贷指标的现象。

商业汇票业务隐含的信用风险有放大趋势。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行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周转能力受到很大影响,票据到期无钱支付的可能性增大,商业汇票的信用风险增大。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承兑汇票的逾期垫款达到108.58亿元,环比增加16.2%,第二季度垫款为112.84亿元,环比增加3.9%,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

三、建设电子商业票据系统,促进商业汇票业务和票据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我国目前使用的商业汇票市场处于纸介质阶段,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的票据流转和交易的电子化处理平台。这导致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商业汇票交易成本高、效率低。由于纸质票据处理环节较多,处理手续繁琐,效率低,在传递过程中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二是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商业汇票的纸质载体、手工交易方式,票据交易范围有限,交易信息不畅、不集中、不透明,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统一控制票据风险的手段,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区域性和全国性票据市场,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连通和发展。三是假票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商业汇票和其它纸质有价证券一样,在其真伪辨识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容易发生伪造、变造和克隆案件。

为了解决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现有的弊端,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行为,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人民银行于2008年作出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决策,为推出电子商业汇票提供基础保障,以满足各类经济交易对安全高效的电子票据支付结算与融资服务需求,并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票据市场交易方式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风险较大等问题,使我国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定位于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等相关的业务处理服务功能,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功能及商业汇票公开报价功能的业务处理平台。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成运行后,对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金融市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促进商业票据的流通和使用。由于电子商业汇票跨行、跨地区流通的便利,以及消除了纸质商业汇票记载事项不全、不合规、丢失、被盗、伪造、变造、克隆等操作性风险,使商业汇票的信用度大大提高,流通使用安全、便捷,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融资等行为也将更为活跃,使用量预计将大幅增长。第二,增强人民银行调控货币市场的能力。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通过设置人民银行对商业汇票的灵活买入和卖出功能,并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实时调整再贴现利率,将增加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弹性和力度,提高人民银行调控货币市场的能力和便利性,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三,使商业票据成为企业支付和融资的理想工具,商业汇票市场成为企业、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重要平台,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公众投资品。

第四,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所有电子商业汇票集中登记托管,能够实现对商业汇票支付、融资行为的全面、及时、准确统计,能够通过对票据实际融资利率以及票据市场报价的统计监测,及时了解票据市场利率的走向,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第五,丰富电子银行的服务品种和服务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网银系统一般只有功能较为单一的账户管理和资金汇划功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立后,商业银行网银系统的功能将从单一的贷记指令处理向票据类信用支付工具领域拓展,并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新型电子增值服务,这为电子银行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平台。目前,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顺利运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也已正式发布,第一批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有20家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出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是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是支付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必将对银行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必将对改善我国融资结构,增强企业融资的主动性和能力,促进利率市场化,培植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等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

我国商业票据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发 布 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1-28 浏览次数:498 [大] [中] [小]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商业票据业务作为货币市场上一项重要的融资手段和信用工具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近几年,在中央银行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下,尤其是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大幅度下调,与再贷款利率的差距明显扩大的条件下,商业票据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末,全国商业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再贴现三项业务余额达6468亿元,是1999年的2.2倍,1995年的4.8倍。从业务发生量看,2000年票据市场三项业务累计发生额为16559亿元,比1999年增长90%,是1995年的3.5倍。商业票据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拓宽了商业银行的服务领域,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2.商业票据种类增加

长期以来,受企业信用状况的制约,我国商业票据品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企业承兑汇票的数量很少,商业票据业务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2000年下半年,在人民银行再贴现等政策手段引导下,各地在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积极拓展商业票据品种,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改变了企业过去完全依靠银行进行融资的局面,出现了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并举的可喜局面。

3.商业票据经营机构大量增加

由于再贷款和再贴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利差,各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发展票据市场业务所能带来的好处,纷纷开展票据市场业务。截至2000年末,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均开办了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部分农村信用社经人民银行批准,也开办了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票据业务的经营机构大量增加。票据业务在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中占主要地位。

4.初步建立起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商业票据市场

随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其中心城市分支行的票据承兑、贴现授权,一些商业银行还建立了专营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部门或分支机构。2000年11月份,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筹建了全国首家专业性的票据营业部,大大促进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发展,使各中心城市票据业务发生量不仅在全国占比高、增长平稳,而且操作规范,票据背书转让比例和融资功能大大高于其他地区。据统计,截至2000年8月末,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重庆、郑州、天津、沈阳和大连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签发。贴现和再贴现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32%、49%和51%。

5.票据市场业务经营机制逐步健全,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为进一步防范票据风险,改善票据融资环境,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强商业票据业务的经营管理和制度建设。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将控制风险放在首位,根据中央银行的规定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票据业务的操作规程,加强了对票据承兑和贴现的管理;在银行内部设立票据中心,通过票据中心集约经营方式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防范了票据风险,提高了效率,健全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织机构;制定并实施了异地承兑银行无理拒付和承兑企业逾期转贷款的通报制度,实行了商业汇票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业务考核制度,开拓了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再贴现工具逐步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再贴现是各国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商业票据市场业务的发展,使中央银行能通过再贴现工具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2000年以来,再贴现工具日益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在:一是为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建设,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票据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业务暂行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管理的通知》。逐步降低了再贴现率,将再贴现月利率由原先的3.3%下调至目前的1.8%。,同时放松了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利率浮动的限制,以刺激商业银行拓展票据市场业务。此外,人民银行还运用再贴现政策手段进行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开办合格企业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促进企业承兑票据的发展。二是运用再贴现工具有效地调控货币供应量。2000年,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再贴现、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三大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其中利用再贴现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758亿元,占当年发生量的30.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有效地调控了货币供应量。三是初步形成了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以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贴现利率。从2000年全年贴现利率的走势来看,5月份以前,由于贴现业务刚开始大规模启动,贴现利率大约在月息4‰~4.5‰之间。5月份至11月份,随着各行大力开展票据市场业务,票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贴现利率大幅降低,一些地区一度降至月息2.6‰左右,后上浮至月息3‰-3.3‰之间。2000年未,由于商业银行资金趋紧,贴现利率又上浮至3.5 ‰-4‰之间。从总体上看,我国2000年的贴现率是由票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利率。

二、我国商业票据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商业票据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1.市场规模仍然偏小

尽管近年来商业票据市场业务的开展逐渐受到中央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企业办理票据结算和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从目前情况看,票据市场的规模仍比较小,交易品种较单一。2000年末,未承兑的商业票据余额与贴现余额之和为5212亿元,仅占同期贷款余额的5.2%,再贴现余额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也仅为3.6%,商业票据的规模仍然偏小。

2.交易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

从商业票据交易品种上看,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由于风险较大,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票据市场中不容易被接受,企业仍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

3.企业、商业银行对票据市场业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还没有真正地把商业汇票作为融资工具,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据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反映,该市十家商业承兑汇票试点企业,2000年累计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仅占其年末银行贷款余额的3%,生产资金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从银行看,目前贴现率与再贴现率利差较大,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地把商业票据业务作为其资产经营、流动性管理和改善金融服务的手段,而是利用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的利差,把票据市场业务作为从中央银行获取短期经营利润的一种手段。这种经营观念一度造成了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贴现率不断下降,有时甚至低于其筹资成本。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形成了通过中央银行再贴现投放基础货币的倒逼机制。

4.缺乏全国统一、完善的商业票据市场

首先,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市场,缺乏一个全国统一、完善的市场。其次,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出发点是盈利,出于竞争的需要,各行在出现流动性、资产结构等方面问题时,往往是将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到异地,或是再贴现。此外,由于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采用的是大区行分配指标的管理方法,造成一些地区分配到的再贴现规模较小,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状况。在再贴现指标较紧的情况下,各地人民银行一般优先办理本地的票据贴现,而对外地转贴现票据进行了限制办理,人为地制约了票据流通,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5.商业票据的真实性查询困难

票据的真实性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真假汇票问题二是票据背后是否有真实的商品交易问题。目前由于各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金融机构之间没有跨系统的票据信息查询网络,同时也缺乏对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是否具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信息查询系统,使银行具体操作人员难以核实票据的真实性,特别是社会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克隆”汇票的出现,更加大了对票据真伪辨别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票据市场业务的风险。

三、进一步拓展我国商业票据发展的思考

商业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和企业资金融通和头寸调剂的重要市场,同时也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整个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1.积极扩大交易品种和投资主体,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

丰富多样的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是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是在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的基础上,中央银行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和鼓励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使一些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发展商业承兑票据进行融资,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防范商业票据风险的前提下,减少企业利用银行信用融资的比重,对资信良好企业签发的商业票据进行支持。此外,还可逐步尝试使用银行本票、商业本票等票据市场业务,积极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路子。二是适当放宽对市场参与者的限制,将所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大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纳入到这一市场中,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逐步实现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化和多元化。

2.改变企业与商业银行对票据市场业务的认识

票据业务不仅是一种支付结算工具,更是一种融资工具。因此,中央银行一是要加大对票据业务的宣传和政策引导,把企业和商业银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用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充分认识到商业信用票据化对生产经营所起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增加对企业签发票据融资的数量,改变企业融资严重依靠银行贷款的情况。三是要适当提高再贴现利率,缩小目前贴现率与再贴现率之间的利差,改变一些商业银行把票据市场业务作为从中央银行获取短期经营利润手段的错误经营观念,使票据市场业务真正地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经营、流动性管理和改善金融服务的手段,遏制商业银行之间形成的恶性竞争,减少商业银行对央行再贴现发放的过度依赖。

3.建立专营商业票据业务的机构,实现票据业务的规模化经营

随着票据市场业务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的不断增加,票据市场的交易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交易规模的扩大,对票据业务专业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由于票据业务参与主体所处的地域、行业差异较大,在信息搜寻。信用评估、违约监督等活动中,如没有专门的票据经营机构提供上述服务,市场的运行成本会相对较高,其机会成本也难以估量。商业票据业务专营机构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票据业务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以及再贴现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减少市场运行成本。从国外情况看,票据业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也是大势所趋。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性票据市场

目前,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市场发展缺乏较好的规划和统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不通,交易成本过大,市场风险骤增。针对这些问题,中央银行应积极利用目前中心城市票据业务发展迅速和制度建设规范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和完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建立,适度增加再贴现规模,并在适当时候取消再贴现的规模分配方法,由市场供求决定再贴现数量;增加商业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商业票据市场,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利用再贴现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引导信贷导向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在建立、完善区域性和全国性票据市场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监督机制,加快全国性票据信息网络的建设步伐,将市场参与者的资信、资产负债情况、签发的票据票样、贴现或转贴现的利率等信息输入到网络中,以方便各市场参与者查询票据信息,更好地促进票据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

5.加强票据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

篇5:我国沼气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沼气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发展沼气是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牛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介绍我国目前沼气发展的现状.分析沼气发展的特点和模式,提出存在的`问题,总结我国发展沼气的紧迫性,进而预测我国沼气发展的前景.结论表明,沼气综合利用可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方位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取得较好的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 者:何海霞  作者单位:宁夏农村能源工作站,宁夏,银川,100053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22) 分类号:X7 关键词:我国沼气   现状   发展前景  

上一篇:一年级上册数学速算题下一篇:含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