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发展的实践与建议

2023-03-0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 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 带来了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前, 中国不断探索新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明确了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绿色发展不仅是我国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 也是应对生态环境瓶颈制约的唯一出路[1]。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与演进

工业革命后, 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也率先出现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一系列公害事件频发, 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 绿色发展的理念也应运而生。

绿色发展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工业化“黑色发展”方式, 它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主张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摆脱经济增长对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依赖,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

绿色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起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6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次提出了绿色GDP的构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呼吁环保的《寂静的春天》, 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 绿色理念得到社会的认同并开始普及。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 首次提出绿色经济。1987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可持续发展取得世界共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 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方式, 并认识到应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绿色发展的道路。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 在随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定义了“绿色新政”的概念:绿色新政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 涉及环保、节能、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潘基文呼吁全球领导人注重绿色执政, 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和就业, 修复自然生态系统[3]。2012年6月,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 明确了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至此, 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被世界各国政府所接受, 并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础。

二、发达国家绿色发展的实践

发达国家由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间早于中国, 因此也早于我国开始了绿色发展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各国的经验, 发现他们走过的绿色发展道路有着共同的特点。

第一, 制定绿色发展战略, 确定发展目标。由于各国社会经济背景不同,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资源禀赋与地理位置也存在差异, 各国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 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美国是最早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 由于其市场经济机制较成熟, 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时, 在注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 更重视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德国作为欧盟的成员国, 其发展战略与欧盟同步, 以开发低碳技术为核心。日本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 污染对其的影响更大, 它的发展重点放在了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增效上。

第二,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美国在1980年通过了《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 2007年又先后通过了《气候安全法案》《低碳经济法案》《减缓全球变暖法案》等相关法律, 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 以推进绿色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英国于2009年颁布了《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转型计划》, 在法案中英国政府设立了碳排放预算体系, 并将其纳入政府预算内。欧盟建立了一系列限制废气排放标准, 定期修改和提高标准, 并强制各成员国实施。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三, 完善机构设置, 加强区域协作。以美国为例,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各州都有相对独立的立法和执法权。美国政府建立了多层级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制。首先, 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区域, 成立区域办公室, 十个区域办公室受美国环保署的垂直管理, 并负责监管本区域对联邦法律的执行情况。同时, 各州还设立了自己的环境管理机构, 该机构不是美国环保署的附属机构, 不受环保署的领导, 只负责本州环境保护的具体事宜。另外, 针对环境污染跨区域及流动性特征, 美国建立了区域联防联动机制, 以便协调各地区的相关利益和行动。

第四, 利用各种政策工具, 综合施策。在税收方面, 发达国家采取一方面征收环境税, 另一方面对环保项目和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政策, 促使企业节能减排。日本、丹麦等国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 减排可以减免税。美国对企业购买和安装环保设备予以减免税优惠。在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方面, 发达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同时, 各国政府通过贴息、专项资金等方式对环保企业和产品进行财政补贴。此外发达国家利用政府采购引导社会使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如英国政府绿色采购占政府采购的份额超过了三分之一, 并逐年递增。各国常用的政策工具还有环境基金、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等各种政策手段,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理顺激励机制, 从而引导企业主动作为。

三、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实践

中国是人口大国, 能源消耗据世界首位。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减少煤炭等能源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但是能源消耗量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占比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料显示, 201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 在全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64%, 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50%。2016年煤炭消耗量虽有所下降, 但仍占能源消费结构的62%,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环境约束更加突出。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绿色发展理念, 尤其是近年来加快了环境立法, 加大了对污染的整治力度。“十一五”规划已经开始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转向绿色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发展观, 进一步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环保法律也初步建立, 逐步形成了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法律体系。陆续颁布和修订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发布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 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 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机制。

在财税和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 加大向环保的倾斜力度。中央财政通过专项基金和转移支付支持各地的节能减排和生态补偿项目。在节能、环保等领域实行增值税、所得税的减免优惠。建立、健全和完善对生态保护区的补偿机制, 扩大补偿范围, 增加补偿力度。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绿色发展试点和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各级政府在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同时, 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试点, 力图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城市管理中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市场的试点;京津冀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 通过联防联动, 共同防治雾霾。京津冀还尝试打破现有的管理体制, 创新机制,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共享、责任共担等机制。

四、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绿色发展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迫切需要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 使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综合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 推动社会经济的绿色发展。

第一, 完善绿色发展战略。发达国家绿色发展之路, 是从确立发展理念, 制定战略目标开始。我国绿色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 起步较晚, 基础薄弱, 且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情况更复杂。需要从全局和系统角度出发, 分产业制定发展战略, 进行顶层设计, 完善配套政策, 实现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的绿色发展。

第二, 构建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从发达国家绿色发展经验看, 各国都形成了以基本法为基础, 包括综合法、单行法的较完备的绿色法律体系。我国早期绿色发展的推进, 虽然制定了《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 但更多是靠命令控制等行政手段, 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1979年9月, 全国人大原则通过了《环境保护法 (试行) 》, 这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 标志着我国环境法制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后, 我国又陆续修订和出台了多部环保法律。尤其是十八大后,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绿色发展的立法修法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11年以来, 我国政府颁布、修订了约14部与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关的法律。尤其是《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 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 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 为提高法律的执行效力奠定了基础, 为严惩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三, 综合利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对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行为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 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价格、税收、补助、绿色信贷等工具, 引导资源消费和生产方式,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财税政策方面, 应加大对新技术和新能源产品研发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财政投入, 税收减免, 专项资金等多种方式, 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利用税收政策, 鼓励和提倡公民的绿色消费行为,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明确其环保责任, 引导社会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在金融方面, 积极开发绿色信贷金融产品, 对环保和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 拓宽融资渠道, 保障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有充足的发展资金。还可以通过建立环保基金的方式, 支持特定污染项目的治理。

总之, 绿色发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需统筹规划, 协调管理, 重点推进。

摘要:目前, 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经济革命”席卷全球。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实施绿色新政, 以新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到来。面对绿色发展的浪潮, 我国必须把握机遇,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为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抢得先机, 实现弯道超车。

关键词:绿色发展内涵,绿色发展实践,绿色发展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吕薇等.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5.8.

[2] 王海芹, 高世楫.我国绿色发展萌芽, 起步与政策演进[J].改革, 2016, (3) :93.

[3] 王济华.生态旅游背景下的转化型导游培训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 2009, 30 (07) :47-49.

上一篇:服装设计的灵感与约束下一篇:加快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周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