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展

2024-05-03

民办高校发展(精选十篇)

民办高校发展 篇1

一方面当十载寒窗苦读的学子们高考后痛苦于一校难求时, 数量众多的民办高校给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为他们圆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 同时为延迟、缓解就业压力, 提升人口素质, 蓬勃发展的民办高校也是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民办高校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困境和不足。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稳步发展, 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优化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民办高校发展障碍

1、民办高校面临的困境

(1) 办学经费压力。民办高校没有国家的投资, 没有政府补贴的公用经费。民办高校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学养学, 靠扩大招生规模、降低生均办学成本来获得积累和发展, 与国外不同, 社会捐助的经费极其有限, 但是, 这使得民办高校在办学初期很难得到充分的经费保障,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如北京人文大学, 虽然已有2万人的在校生规模, 却没有统一的校区, 学生被分割在6个校区, 学校没有运动场所和器材, 没有像样的图书馆, 日常教学办公开支也捉襟见肘, 举步维艰。

(2) 社会竞争压力。民办高校面临与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竞争。公办高校拥有雄厚的政府财力, 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 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要高于民办高校。由于缺乏相关的法规和办学经验, 大批民办高校的涌现和无序发展使竞争更为残酷。同时,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在不断分割教育市场的份额。

(3) 政策支持不够。民办高校在招生、学生身份、教师待遇、建校土地征用等许多方面都得不到政府部门政策的支持, 办学环境中没有真正建立公平竞争平台。政府对民办高校管理方面缺乏经验, 相关法规不够完善, 与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很不协调, 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由于民办高校发展时间较短, 基础较差, 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正面宣传和报道不够, 人们对民办高校还存在误解和偏见。

2、民办高校存在的不足

(1) 从教学来看,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 不仅数量不足, 质量更是欠缺。民办高校的专职老师非常缺乏, 大多靠聘请兼职教师来完成教学计划, 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 基本是两头大, 中间小, 即以退休返聘的老师和刚毕业的学生老师为主, 而中年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即使本校已聘用的专职教师, 其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也待提高。

其次是教学设计落后, 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照搬公办院校, 缺乏根据自身特色和定位进行差异化的设计。

再次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备, 民办高校对下属院系、教师缺乏符合民办高校市场化特点的、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估手段, 大多只停留在到课率、流失率、国考通过率等一些简单的方式上。对学生的管理也是以严格的控制为主, 防止流失, 而没能注重其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2) 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上看, 民办学校只有20多年的发展, 办学经验和理论指导严重不足,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民办高校相互之间沟通甚少, 信息不灵, 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缺少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也使得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难以相互借鉴。

目前,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基本依靠学费收入, 经费限制造成校舍、教学设备基础较差, 师资力量薄弱,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加剧了教学资源的紧张。民办高校由于缺乏品牌效应, 报考生源的数量和层次受到影响, 使其办学层次、办学质量难以快速提高。

(3) 从学校人事管理上看, 首先民办高校同一般的民营企业不同, 不能认为发了工资就算完事。民办学校一般存在着只聘用不培养, 或忽视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情况, 中层或高层管理人员中存在着对高校教学和教师管理根本不了解或不关心的情况。从而容易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失。

其次, 在民办高校聘用工作人员时, 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情况, 过高的要求应聘者的学历对于基层工作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着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和水平及教学能力的问题, 但在基层教学管理和日常维持教学秩序的层面上看, 有时, 聘用只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其工作往往还不如有相关工作经验, 有意愿, 踏实肯干的应聘者。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策略

民办高校面对外部环境, 要克服自身不足, 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正确判断形势, 扬长避短, 寻找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空间, 打造核心竞争力, 争取在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制定定位明确的发展战略------以学养学

以学养学, 就是以学费收入支撑学校建设与发展。这个毋庸多言, 在国家投入、社会捐助杯水车薪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学生缴纳的学费等收入来支撑学校发展, 民办高校的本质是在市场化竞争下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民办高校以学养学, 就是坚持市场化办学方向, 挖掘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民办高校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 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 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首先, 民办高校要善于进行错位竞争, 但决不是拣公办高校把教育市场瓜分后的“残羹剩饭”, 而是需要另辟蹊径, 异军突起, 在有着发挥重要作用和凸显特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来看, 目前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定位于需求量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普遍的选择。具有一定办学实力的民办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进行科学定位, 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办出特色鲜明的名牌民办大学。

2、坚持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强化三种办学意识

我国民办高校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也少有经验可供借鉴, 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要特别注重与时俱进, 注重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和国内公办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强化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三种意识。

(1) 责任意识。高校是社会的学术与文化组织, 通过知识的传播、创新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思想文化、科技成果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民办高校也不例外。民办高校只有确立对国家、社会、家长、学生高度负责的办学宗旨, 才能立足于当今时代,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民办高校强化责任意识,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保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必须加强自律, 做到诚信办学;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将民办高校建设成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信赖的人才培养机构。

(2) 风险意识。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尽管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与创办初期相比更加协调了, 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办学质量不高, 一旦资金链断裂、生源紧张或管理不善, 就会陷入困境, 甚至面临倒闭的威胁。因此, 民办高校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并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一是要勤俭办学, 开源节流, 用经营的理念办学, 始终保持良性的财务运行状况;二是要严格管理,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三是要坚定地面向市场依法办学, 要跟踪市场、瞄准市场、服务市场、引导市场;四是要居安思危,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办学方略。

(3) 战略意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面对社会环境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民办高校必须强化战略意识, 实施战略管理。战略可以帮助民办高校理清各利益主体的关系, 促进各种力量的平衡, 还可以解决发展沿什么方向进行、重视什么和舍弃什么、如何进行价值选择等问题。民办高校实施战略管理, 要将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 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民办高校还要将战略实施作为战略管理的主体, 才能将规划转变成现实, 逐步实现战略目标, 从而保持可持续发展。

3、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要发展民办高校, 必须在吸收中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照, 大胆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来优化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学校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发挥体制和机制的特色,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举办者产权与学校日常管理权分离, 实现权利运作的高效和相互制衡, 建立责任分担和权力制衡机制, 把内部治理与外部参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在民办高校的选人、用人及人才培养上, 一方面要适当注重学校的学历结构;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学历不等于工作能力, 这一点不论是在公立高校还是社会都已经成为共识, 而民办高校有时为了追求片面的学历结构, 反而又犯了这样的老毛病。最重要的是, 要注重学校教师, 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培养。民办高校同企业单位毕竟不同, 民办高校的基层工作和教学管理人员正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基础力量, 只有在基层工作和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权力和待遇双方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才能保证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日常教学秩序的监督和管理。

民办高校还要充分利用高校高级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比如说台湾的高校的很多老师, 在省立学校里面教学, 退休以后就到民办的学校去, 到72岁之后再迎来第二次退休,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民办高校的高层次老师不足的状况。

4、以特色取胜, 塑造品牌------强化自身发展

民办高校需要依靠突出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办学品质来塑造品牌。

民办高校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就是民办体制。要把民办体制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动态, 分析市场变化, 要把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教育现状、市场需求和教育规律而形成的特质, 构建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面向新兴产业、新兴职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不同类型的特色人才。改变家族式的办学模式, 灵活设置精简高效的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 进行科学管理, 避免效率低下的弊端, 充分发挥制度在提高管理效率上的作用, 谋求最大的办学效益。加强教学管理,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 形成良好的学风,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打造出自身的教育品牌。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体系。现在有些体系, 根本没有科学发展的意图, 就是一味的在那拼大拼全。比如几所大学合成一所大学, 如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捷径就是几所大学合成一所大学, 那也太容易了。所以在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体系当中, 既强调一流的是研究型的, 但也一定要强调同时是应用型、实用型的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瞿延东: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对发展民办高校的几点思考 篇2

●据有关统计,我国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事业费基本上可以通过收取学费和自筹方式加以解决,但在需要扩大学校基础建设增添急需现代教学设备时往往感到十分困难,国家如能适当提供资助或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将能解民办高校燃眉之急。根据我国国情,特别是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民办大学实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失为政府间接资助民办高校的有效方式。

●从我国高校的科类结构看,大多偏重于理工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所占比例一直偏低,特别是一批面向第三产业的财经和政法类学科专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至少需要高中级财经类毕业生累计约100万人,政法类毕业生约40万人,1992年,普通高校财经类毕业生数为6.5万人,政法类毕业生为1.2万人。如果维持这个培养规模,1993年-,普通高校可培养财经类毕业生50多万人,政法类毕业生约10万人,尚缺30多万人,再加上人才的自然减员,可见单靠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很难解决的,民办高校的`兴起和发展,正好拾普通高校之遗,补普通高校之短。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有较为稳定的行政管理人员。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主要由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办学效益等若干大项组成。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和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私立高教部门之间,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控制”到支持和从“反控制”到争取资助的历史转变。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与经济体制的多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我国高校也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应该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及办学效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教育行政部门与民办高校本身两方面做好工作。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到积极引导、扶持与管理的作用

1、对民办高等教育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调控,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既然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政府主管部门就不必过多地去干预、控制,只要在政策方向上把握住就行了。没有必要去限止、用条条框框去“管”去“卡”,让其在市场中“自生自灭”。其二认为,高等教育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不能放任自流,要吸取过去办高校“一哄而上”的经验教训,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完全应该按照现有公办高校的要求来参照,而对有些民办高校的专业,只需在现有的公立高校基础上扩大招生数就可以解决,因此民办高校不宜发展过快。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办学体制改革又是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只有搞活办学体制,才能促进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 篇3

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由兼职和专任教师构成。一是聘请公办高校的在职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二是聘请公办高校退休老教授作为专职老教师以及本校的专职教师。民办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专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专职的青年教师的发展。大学外语老师大部分是是刚毕业的本科生,近年多是研究生,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教龄10年以下。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中间断层,没有年龄梯度。

学历层次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在创业初期主要接收大量的應、往届本科生作为大学外语教师。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提高学校知名度,近年来才逐渐招聘刚毕业的研究生,但仍以本科或是在读研究生为主。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教师的教龄短,不够评职资格,职称结构极不合理,整体以讲师和助教为主,缺少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来推动学校发展。

教师队伍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科研经费、评优评奖、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之间还很大的差距。民办高校的教师在许多方面不享有公办高校教师的平等待遇,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宿感,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这就使得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人才一般处于单向流动状态,青年教师获得了学位或高职称一有机会就会想办法进入公办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人才的流失多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补充,这样就影响民办高校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影响民办教育质量的提高。

科研水平偏低。大学外语属于公共基础课,授课学时多,大学外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大多民办外语教师处于职业的适应期,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积累不够,缺乏系统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比较盲目,忽视了科研能力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民办外语教师的主要职能停留在教学上,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得不到重视,知识结构得不到改进,科研水平得不到提高,科研工作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民办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的发展,由于大学外语的学科特点,在学校资金投入、科研立项、在职培训、评奖和评优方面都处于劣势,得到发展的机会少,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水平普遍偏低,专业危机感和学术危机感尤显突出。

外语教师培训滞后。目前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缺少职前专业培训,只是经过短期的教育理论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在大学外语教学的第一线,主要是在自发状态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的摸索,完全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单一,在职进修的机会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轮流参加各大出版举办的暑期培训、有限的学术会议、自我学历提升等继续教育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比较分散、不系统与实际脱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大学外语教师发展要求,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策略

目前民办高校整体处于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转型期。民办外语教师发展环境不成熟,制度不完善,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师资建设滞后。根据民办高校实际状况,我们认为从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教师自身两个主要方面做起,促进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健全,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健全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保障、职称的评定,课题申请、进修培训、评先进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体系,给予民办教师更多的政策支持,对民办高校教师提供外部保障,创造教师发展的机会。

民办高校要完善制度,为民办外语教师构建有利的发展平台。民办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外语专业人才,以扭转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学历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断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外语教师队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力军,民办高校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合理的外语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规范的教师培养体系。除了派教师参加出版社组织的外语教师暑期的短期培训,还要制定长期的教师发展规划,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选送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合作科研,造就稳定的、高质量的民办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对于外语教师的培训应根据教学实践的需求,教师的实际水平,从解决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更新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提高教学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外语教师的积极发展。大学外语是公共基础课,在专业建设方面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因此,在重专业、强化应用型教育的民办高校中,外语教师在评职、评奖、评优方面都处于劣势,教师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民办高校应重视对外语教师发展不同阶段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教师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为大学外语教师发展创造一个有利平台。

民办高校发展 篇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从1983年第一批民办高校诞生以来, 已有30年的历史, 到2012年4月, 民办高校已发展到403多所, 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8.8%。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日益增长,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当前,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资金、生源与办学条件等仍存一些问题和困难, 甚至有些民办高校由于生源减少、资金不足等原因而面临着生存危机。如何走出办学发展困境, 这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严峻的问题。

南宁学院的前身是邕江大学, 是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简称民革广西区委) 与南宁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简称南宁威宁公司) 合作共同举办的民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南宁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公益性原则, 坚持依法办学, 以“责任、自强、诚实、进取”为校训, 不断推行“帮助每一位学子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 推行“温馨校园, 宁静求学”的治校方略。办学27年来, 为服务南宁、广西乃至全国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了2万多高素质建设人才。

南宁学院发展并非一直一帆风顺, 20世纪初, 在其他同类高校快速发展的时期, 南宁学院受资金、办学用地等“瓶颈”问题制约, 学校发展相对缓慢。

二、学校发展轨迹

南宁学院建校27年来, 经历了从创办创校到立足, 从大变革大发展到大跨越5个阶段。

(1) 创校阶段。

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区委员会在广西首府南宁创办起邕江大学, 学校开办当年即获得专科学历教育的资格, 是全国最早设立并获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之一。建校之初, 学校位于南宁市邕宁县蒲庙镇区农业机械化学校转让的校园内, 此后几年学校多处租借校园设置教学点并作为学校的分校。

(2) 立足阶段 (1990年~2009年) 。

1990年, 邕江大学搬至南宁市北湖路石头岭, 校园面积200多亩。学校办学声誉良好, 学生受社会欢迎, 多次被评为全国民革办学先进单位。但由于民办学校教师无编制、财政无预算、基建无拨款, 基本靠学费维持运转, 受办学用地、资金等“瓶颈”问题制约, 20多年来, 学校发展相对缓慢。上世纪末以来, 广西一批专科院校升本, 大批中职完成了提升至高职的转型并迅速发展, 邕江大学失去了这段发展的大好机会。

(3) 大变革阶段。

2009年7月, 南宁市委同意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与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邕江大学的提议, 举办者为南宁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民革广西区委, 开创了国有企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办普通高校的成功先例。这次变革是南宁学院发展史上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体制改革, 正是这次改革, 学校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化, 也随之带来了学校的大发展、大跨越。

(4) 大发展阶段。

2010年4月, 邕江大学启动新校区建设。新校区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核心区域, 投资10亿元, 占地1296亩, 校园总体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着眼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思路, 突出高等教育文化特色、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体。新校区的建设从2010年4月开工至2011年7月整体搬迁, 共花一年多的时间, 创造了南宁速度, 创造了广西高校建设的奇迹, 为学校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5) 大跨越阶段。

2012年11月23日, 教育部正式批准邕江大学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南宁学院, 学校终于实现了学校“万人、千亩、本科”的阶段性办学目标。

回首27年南宁学院发展史, 有创业的艰辛, 也有困难面前的执著和坚守, 更有机遇面前的奋进和收获。学校从当初只有500名在校生, 到现在在校生11000多人, 从占地104亩到现在1296亩, 从办学之初仅有的3个专业到现在有50个专业的本科院校, 南宁学院同时实现量和质的跨越。

三、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2009年起, 南宁学院在外力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主党派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合作办学, 拓宽了办学之路

南宁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威宁公司) 作为南宁市政府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经充分调查论证, 决定积极投身邕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7月, 民革广西区委与威宁公司签订了合作共办南宁学院协议, 使南宁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由民主党派与国有企业合作办学的民办高校, 这是我国民办高校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南宁威宁公司加盟南宁学院后, 巧用融资平台优势, 短期内筹集9亿多元项目资金投资新校园建设, 为学校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还创新后勤投融资管理体制, 成立广西邕大后勤投资有限公司, 促进后勤管理企业化、专业化, 为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威宁公司的强势加盟, 解决了南宁学院多年想解决而又一直无力解决的学校发展资金问题。

(二) 办学准确定位, 特色鲜明

学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 近期本、专科教育并重, 逐步扩大本科教育, 努力成为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的应用型高等学校。

广西民办高校基本以举办文科类专业为主, 办学特色、优势不明显。而南宁学院是以工学为主体, 立足南宁, 服务广西, 面向基层, 培养基础理论和技术技能扎实、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南宁学院办学定位很明确, “立足南宁”, 服务地方的发展, 为南宁发展的紧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面向基层”, 结合学校是民办高校的特点, 定位在面向基层, 以办工学应用型专业为主, 强调工科类学科与企业横向联系的特征, 培养生产车间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把基础理论、技术技能扎实、社会责任感及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三)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南院人的优良传统, 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本精神力量。南宁学院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初始中建立, 在艰苦中坚持, 在困难中守望, 在南宁人民的支持中崛起。全体邕大教职员工, 在评估整改年中, 不分寒暑, 不管冷热, 上班尽责尽力, 假期全员在岗, 无怨无悔, 默默奉献。以超常的毅力, 超常的工作量, 超常的速度完善和发展自己。所有的这一切, 都是“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所致。

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领导,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

坚持党的领导,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 坚持公益性办学, 是学校坚持的基本原则。学校党委在学校发展规划上, 起到把关定向, 破解难题, 检查落实全方位的决定性作用。学校党委铸造南宁学院历史上一座空前的丰碑, 为南宁学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自治区和南宁市党委、政府对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

学校得到自治区领导、南宁市领导、南宁市人的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和扩宽融资来源渠道, 把学校的建设纳入南宁市建设的规划之中, 倾全市之力, 在加快建设速度, 环境公共设施、水电交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扶育邕江大学关键成长期。自治区和南宁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为邕江大学可持续性发展和升本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 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发展规划

面向广西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 结合学校实际, 积极发展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 形成直接为南宁服务的专业学科集群: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组合的机电一体化及信息产业专业集群;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组合的城市交通产业专业集群;以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工商管理、物业管理、物流工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组合的城市经营管理产业专业集群。

围绕地方经济建设, 创办特色、急需专业。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的高速发展, 南宁市对轨道交通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迅猛增长, 为了加快对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南宁学院先后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这是广西区内第一个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控制、管理与维护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 以定向为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培养为主。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于2012开设, 是南宁学院与南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同建设的专业, 培养面向南宁市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行、企业, 能适应工业环境与安全技术管理等相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南宁学院紧密依托行企业、事业单位, 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 在互动中保持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同步。例如, 与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联合建设“南宁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行与控制实验中心”。

(四) 创立与知名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南宁学院利用民办高校办学灵活的优势, 创立与知名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与中兴公司合作共建“南宁学院——中兴NC学院”, 共办通信工程、物联网专业等通信类专业。与中兴公司的合作, 实现了现代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体制突破和创新, 搭建起一个具有内容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与苏州高博教育集团合作共建“南宁学院—软件学院”, 共办软件类专业, 建设广西软件行业人才基地, 打造产、学、训的教学模式, 推进特色培养和订单教育,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南宁学院与中兴通讯、高博教育集团合作, 可依托这些企业先进技人才资源、生产技术和运营模式, 尽快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五) 坚持“引进、培养、稳定”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培养、稳定”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 在人事编制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已初步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能够满足本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南宁学院近几年以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并重的发展策略, 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实现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南宁学院的办学经验, 对其他同类民办高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升格为本科高校后, 南宁学院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 将为广西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1983年第一批民办高校诞生以来, 已有30年历程, 但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处理等仍存一些问题和困难。南宁学院在短短几年间, 内挖潜力、外寻资源, 大力推进各项工作, 在办学条件、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师资队伍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实现快速发展。南宁学院27年发展的轨迹、发展策略及成功的办学经验, 可为其他民办高校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朱玉.树人为本[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民办高校发展 篇5

1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通过分别对旅游产业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部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以及旅游事业单位展开调研与分析,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1.1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面向涉及到的三类主要行业:旅行社、旅游景区和酒店来看,目前这些相关行业缺乏的主要是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因此技能型应成为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重要特点。为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地加大实训课的课时量,以强化技能性训练力度。

1.2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性

多数旅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不仅会考察毕业生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同时会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旅游类企业可以归属为服务业大类,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经济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学生在校期间的掌握的知识越宽,就越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所呈现的宽泛性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趋势。

1.3体现就业渠道的广泛性

浅析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发展

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当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相对不足,一部分教育需求者就会转变成为民办教育的消费群体。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不可能完全满足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民办教育的发展恰恰缓解了公办教育需求增长与政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随着当前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分布状况: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经济状况和社会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对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社会支付能力也强,但是公共财政能力和公办教育基础也很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必受到挤压,出现公办教育之间、公办与民办教育之间、民办教育之间的竞争,在争夺生源、高质量的师资和改进办学条件等方面展开竞争,客观上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招生现况分析

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学生规模,学校就谈不上规模经营优势,无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办学效益,甚至连教育教学日常经费、教职工薪酬也法保障。民办高校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而学校若想办成教学质量好,管理严格,培养的人才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民办学校,更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为前提,有足够的生源,就可以择优录取,否则只能来者不拒,给教育教学带来困难。于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形成了各民办高校为争夺生源展开激烈竞争的局面。民办高校招生花样繁多。严峻的招生竞争中,各地民办高校想出很多措施和花样,以争取较多的生源,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媒体的一些广告和报道中,夸大其词者有之,鱼目混珠者有之,有些不实广告并未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刊登出去的。有的招生简章夸大其词,还有的做一些不负责任的许诺,致使有些学生到校后,发现学校并非像宣传的那样好,颇有上当受骗之感。虽然只是少数学校搞了不实的招生宣传,却损害了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形象。有的学校大量聘用招生代理为其在某一地区进行招生。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招生代理公司,这些招生代理人多数不是专为某一所学校招生,而是替几所甚至十几所学校招生,许多学校委托其招生均有所谓“劳务费”。每年八月底九月初,在一些城市的火车站,各民办高校新生接待站一家挨一家,有时为争一名学生,两校人员发生争吵,有的学校甚至派人先到站台上抢先截流,然后从旁门领出学生,送回自己的学校,有的学生到校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想去报到的学校,在学生及家长中间造成不良影响。这些民办高校为扩大生源采取的上述做法,有的虽然主观上也不情愿那样做,但在招生大战混乱的环境中只能不得已而为之。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固然暂时多招了一些学生,而从长远看对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的发展是不利的。

三、影响民办校发展的因素

(一)居民生活水平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收入的支撑,不可能有消费的增长。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逐年下降,我国民众教育支出能力不断上升。家庭消费支出的这种转变意味着家庭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几年,我国居民的教育支出比重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包括地理条件、历史变迁、社会环境条件等。

生态环境因素:这方面因素的制约作用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逐渐弱化,但至今仍然不能完全克服的。

地理位置因素: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先进、市场意识较为浓厚,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最佳区位。我国的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形上崇山峻岭,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力带动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因此在区位上并不具有优势。

(三)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经费在整个国民生产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反之,就较低。事实表明,任何一个社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规模,不是凭人们的主观决策或善良的愿望,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

四、民办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许多民办学校经常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缺乏导致大多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都比较小,资金少,无固定经费投入;很多学校面临着校舍、经费和生源短缺的困扰,

(二)办学质量不高

由于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致使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而生源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社会认可程度,社会认可程度又决定生源数量,民办高校在生源问题上正陷入这样一个怪圈,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

我国民办学校的师资主要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具有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民办教育教学质量。从现状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任课教师都是公办高校退休的老教授、公办学校停薪留职的教师、待业求职的大学生等,专职教师很少。

五、给民办校发展的意见

就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远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目标和新任务的要求,同发达国家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有不少的差距,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困难和问题。在学校品牌定位中,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不同于国有高校的灵活办学的机制优势,加快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科技发展动态、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对照分析本校和竞争对手的优劣不足,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政府统筹规划《促进法》的出台,确立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地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观念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教育观念问题解决了,对民办教育的地位、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随之就应该把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切实纳入政府的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之中。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比例不算低,但大部分都是民办非学历教育,这种状况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各级主管部门在研究教育发展规划时应切实抓好民办高等教育的统筹规划,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本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全面落实 “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符合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形式。

[参考文献]

[1]房剑森.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潘懋元.民办高等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何友华.民办学校课程资源整合与拓展[M].光明日报,2003:6.

浙江民办高校发展特色探析 篇7

1 政府对民办高校财政支持多元化

由于国家、地方财政在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有限性, 因而政府对于民办高校在财政扶持上, 往往较多采用设立民办专项基金形式予以支持。浙江省民办教育在政府的财政来源上, 通过近年对民办教育政策深入改革的基础上, 财政扶持具有多元化特征。首先, 政府财政同样与其他省市给予民办教育一定的专项资金。以“促进发展原则、奖励先进原则”来支持、引导民办学校进行教学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促进并规范民办学校管理;奖励办学质量较好、管理规范和社会信用度高, 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其次, 在办学上给予民办高校经费补助。浙江省在民办高吸办学上, 各地市依据不同的资助标准给予民办高校不同数额的补助, 如地市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时, 财政也分为不同层次等级给予经费, 以改善办学提升教育质量。再次, 在对部分教师工资的发放中, 按照一定的学校评定等级进行拨付。

2 民办高校办学模式具有多样化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来源不同, 依据办学经费筹措方式差异性, 分为多种不同的办学模式。通过对浙江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分析, 可知该地域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多种模式共存, 其中以混合式发展模式为主。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初期, 主要是民主党派办学为主的形式。随着民办教育深入发展, 民办教育逐渐发展为独立办学的民办高校、合作式办学等。

3 民办高校具有灵活性的用人机制

民办高校在办学中, 坚持吸取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办学, 并在用人机制上, 建立起专职和兼职教师相互结合队伍组织中, 采用“任人唯贤, 唯才所用”原则, 吸纳“才、能、德”人才进入教育体制内。通过实行劳动合同制人才聘用制度,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仅能挖掘教育资源潜力, 并有效整合现有的资源, 使其合理高效地组合。如浙江省在用人机制上, 通过制定一定人事制度和政策, 建立公办、民办聘任、流动人事制度, 搭建公办、民办交流和合作用人机制平台, 促进公办教师到民办高校任教, 公办院校教师到民办高校交流、工作。

4 民办高校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

民办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资源优势、学生状况等方面异于公办院校, 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更多结合学校办学层次、特色资源,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培养计划中, 以社会、市场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发展定位, 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 学科发展的规划改革, 以调整灵活市场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带来的变化性。浙江省民办大学院校类型上也各具一格, 在办学上具有自身学科特征, 即使市场对人才需要变化时期, 高校之间也可以针对自身学科特色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 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基础, 通过对市场的需求调查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人员能力为重要出发点, 来设计和调整学校人才培养计划。

5 民办高校的办学合作性

在办学形式上, 浙江省民办大学大多采用合作办学形式, 如校企之间合作办学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 等。第一, 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相结合。通过以需求变化来调整和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将课程设置与岗位的要求相结合, 促使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第二, 推行“订单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 要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 利用企业的实践优势来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技能, 促进“订单式”教育形式。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地区经济为根本, 不断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合作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支持, 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需求,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6 结语

办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 民办高校若要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大学, 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 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 凝练办学理念, 利用学校发展的资源特色, 紧跟社会、市场发展的动态, 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确立、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浙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2, (5) :2-9.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篇8

一、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

根据近期对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考察、学习、调研,我认为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五个有利”和“五个不利”来概括。“五个有利”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民办高校发展的社会基础越来越牢固。民办高校依靠民间资金办学,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在于民间资本。所谓民间资本,就是指居民个人手上的钱,也包括除了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企业等所掌握的社会财富。如果没有这个经济基础,民办高校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前的近30 年间,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是没有民办高校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经济基础,因为大家口袋里没有私人的钱,没有公有经济以外的私有经济。没有了基础,就没有民办学校存在的可能。2012 年全国居民个人储蓄余额已达40 万亿元人民币。时至今日,民办高校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这40 万亿的社会居民储蓄当然不会都用来上学,还要用来满足买房、买车、旅游、买生活必需品等的需要。但是,这笔钱是可以用来投资教育的,而且教育一定是占有很大份额的。另外,从目前来看,私有经济在全国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一直接近70%,私有经济就业人口已经超过70%。这些都表明我国教育的社会基础是很牢固的,也就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经济基础很牢固,而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牢固。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是有利的。

第二,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有民办高校707 所,在校生人数533 万人。在全国2,442 所高校中,民办高校数占到了近三分之一;与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2,300 多万相比,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占了近四分之一。这说明,民办高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都是非常庞大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只有几所、几十所学校,在校生数只有几万人、几十万人,在我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那它可以是不受重视的。但是,700 多所高校、500 多万在校生规模,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在国际上,全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过500 万人以上的国家,也还不到10 个。所以,如果把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拿到国际上去,其规模也是极其可观的。由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是相当突出的。

第三,全国涌现出一批热衷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人、举办者。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一批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为事业的民办高校投资人、举办者。他们不计较回报,专注于学院发展,一心想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当然,不排除有少量的人是抱着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的愿望来办学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是抱着极强的公益心在办学。或者,有的人既有公益心,也有经济利益的考虑。我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无可厚非。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我国民办高校大部分还是投资办学,真正捐资办学的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投资者获得一定的好处,可以激励他们更全身心地投入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发展起来,才能把经济基础变成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第四,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干部队伍逐步得到改善。在建校初期,民办高校的办学基本上是从大规模聘请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开始的,很少有学校会有自己较大规模的专职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但经过30 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尤其是最近10 来年,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般来说,如果现在走进任何一所民办高校,几乎都可以看到几百人的专职教师和干部队伍。这就保障了民办高校能够开始相对稳定地办学,事业能够稳定下来,不再是临时找几个人代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稳定基础的事业。

第五,民办高校的办学体系逐步健全。过去的民办高校,因自身缺乏制度化的设计,学校运行就像搞运动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因此,一些民办高校一度因教育质量问题而饱受社会非议,因招生管理问题而发生校园治安事件,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倒闭、转让。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民办高校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人事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学校党建工作也做得很好,组织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总体来看,当前的民办高校基本稳定下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形式和管理要求,并逐渐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正是因为办学制度的建立,民办高校才得以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

“五个有利”是民办高校所集聚的一种办学优势。当然,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民办高校办学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五个不利”。

第一,政策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虽然已渐成体系,但总体来看,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民办高校、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积极支持、扶持其发展,所以,政策中包含了激励的元素;另一方面,政府又想让民办高校规范办学、规范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所以,规范和管制的倾向比较明显。但从现行的政策来看,非常不明朗,而且某些政策导向对民办高校的要求过高,比如说,分类管理政策。分类管理政策是从2010 年提出来的,但实施工作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原因就在于政策制定者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超越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采取了一个简单化的,要求用捐资办学的方式来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与发展。这几年,特别是最近两三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处于平缓的时期,投资规模相对不大,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就与政策导向有关。

第二,民办高校“似乎”还面临着生源问题。这两年全国有些民办高校,包括山东省一些民办高校在内,招生出现了困难。其实,全国的民办高校都面临着这样的共同问题,即生源不足。生源不足是什么问题?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包括面向未来,生源都不是问题。现在所面临的所谓生源问题,更多地是一个制度性的假问题。因为,虽然民办高校招生遇到困难,但整个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就是适龄人口上大学的人数还不到30%。2012 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30%,就适龄人口而言,上大学人数的比例比这个要小。也就是说全国70% 多的适龄人群并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说是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么,这些人到哪去了呢?为什么不来上大学呢?为什么我们招不到呢?首要的原因在于,高中阶段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而只有普通高中的学生才能参加高考。由于中职人数和普通高中人数大致持平,所以,高考制度天然地把一半的普通高中以外的学生排斥在高考之外。2012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915 万。如果再有一半,高考报名人数就会达到1800 万。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基本拒绝中职学生高考,有些地方虽然说让中职生上高职,但还没有成为全国性的开放性政策。所以,只要制度改革,政策放开,高校的生源问题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那么,是不是未来民办高校的生源会成为问题呢?根据笔者所做的人口学分析,未来也不成问题。这是因为,现在每年新出生人口都在1600 万左右,山东省2012 年新出生人口是114 万。按此计算,如果50% 新出生人口上大学,那就是800 万人的生源规模。2013 年的高考招生也就是700 万人,所以到18年以后,还可以提供充分的适龄人口生源。山东省近几年每年招生大概50 万人,18年以后还有114 万人的适龄人口生源。山东省有人口9600 万人,与菲律宾的9200 万人相比,还要多几百万人。但菲律宾在1983 年就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现在已经达到89%,而山东省也就是30% 左右。所以,在生源总量上,从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看,根据人口发展的趋势,民办高校的生源是不成问题的。现在民办高校有生源问题,是一个不利的情况,这个不利的情况是制度原因造成的,并不是真正没有生源。如果高中的教育制度有所改革,基础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民办高校的生源自然就有保障。

第三,民办高校面临不利的竞争环境。在两三年前,公办高校的财政拨款非常少,而民办高校因为享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学费收得相对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与公办学校的教育事业费收入相比差距不大,可以在满足教学需要、人头费需要的情况下,还有一点结余,于是就去买土地、做基建,进一步扩大教育事业规模。在教育财政性经费占GDP4% 的目标实现后,公办高校生均拨款普遍提高,达到1.2 万元。为此,公办高校的办学条件、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民办高校却很难通过提高收费来增加收入,因为一旦高收费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招生工作将更加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讲,民办高校因为没有其他的资金注入,和公办高校比较,其竞争力、办学实力就相对弱化了。公办高校增强了,即便民办高校自身经济实力并没有降低,其结果也是竞争力和办学实力相对弱化了。

第四,民办高校干部和教师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干部和教师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是政府政策原因造成的。其实,民办高校还是比较重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努力给他们涨工资、买保险,尽量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但国家并没有把民办高校的干部、教师纳入到国家事业单位的编制系统中去,使他们享有与公办高校干部、教师同样的工资待遇和保险保障,以致民办高校干部、教师的职业稳定性、社会美誉度,以及将来退休的保障,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公办高校教职工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所以,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一评上副教授、甚至评上讲师,就被其他学校挖走。民办高校难以积聚学术骨干力量,没有办法形成结构非常好、实力很强、各层次人才齐全的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第五,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还比较传统和落后。一些民办高校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受到了业界的肯定。但更多的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还是比较传统、落后的,特别表现在招生、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运行方式等方面。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例,有的民办高校觉得市场需要什么人就开办什么,完全不管办学基础,学校能开什么专业。结果是,引进了一批教师,开办了所谓市场需要的专业,却招不到学生。有的学校一个本科专业一年招生才几个人、十几人。民办高校自筹经费办学,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但这样的专业规模是没有任何办学效益的,肯定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对于很多民办高校来说,发展模式是其提升办学水平的重大障碍。

“五个有利”与“五个不利”构成了民办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我们应该看清这种形势,这样才能看清未来的发展道路在哪里。总体来讲,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光明的,因为有经济基础,另外还有最重要的教育基础,就是人口基础。生源现在暂时有困难,未来是有保障的,只要制度合理,生源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发展形势还是好的,我们面临一些暂时的困难,面临发展进程中办学条件以及相关政策的困难,但这些终究是可以研究、改变的。

二、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含义

民办高校发展究竟要转什么型,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根据笔者对民办高校的研究,现在民办高校的形态主要是一种粗放式的、低水平的重复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民办高校的粗放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招生录取的粗放式运作。民办高校办学主要是招生导向的,主要依靠招生规模来维持学校的经济收入、办学运行,特别是很多民办高校的招生还主要通过地毯式的广告铺放、扫荡式地寻找生源来完成。第二,专业设置的粗放式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只要市场需要,民办高校就去开办,结果是专业设置比较多,也比较混乱,有的学校一个专业招3000到5000人,甚至更多。第三,教学运行的粗放式维持。在教学上,只要能找到人来上课,维持基本运行就行;在教学内容和质量上,只要学生不罢课就行,很少去管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结业考试什么成绩都敢给、都能给。总体上看,这是一种粗放式的低水平发展的模式。其结果会怎么样呢?第一,从办学效率上来讲,虽然说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学校也在年复一年地运行,但是,办学效益是不高的。第二,表面上,事业轰轰烈烈,但学校本身能沉淀的传统不多,学校内涵不足,质量不高。第三,学校能够维持基本运行,但发展不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而是在平地上不断地重复运行。这种模式必须要转型,那么,要转到哪儿去呢?

民办高校应该转到一种精细化的、高水平的发展形态上去,这可以从四个方面简单说明一下。第一,在办学规模上,突破单纯的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找到一个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点。第二,在专业发展上,突破社会有什么需要就办什么专业的模式,而是逐步把现有专业稳定下来,并在优势专业上实现有效的、合理的、有计划的发展。第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师资的培养,使教师队伍在层次上年复一年不断有所进步和提高。第四,在内涵与文化上,避免急功近利,不断提炼、积淀,并逐步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这样的发展才有可能是精细化的和高水平的发展。比如,英才学院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应用型人才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不是做一点职业技能的训练,就可以成为应用型人才?答案是否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需要在精细化上做好设计。总之,从粗放式、低水平的重复发展,到精细化、高水平发展模式的转型,是民办高校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三、民办高校发展转型的路径

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大课题,结合前面对转型发展内涵的分析,要实现成功转型,应当注意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定信念寻找突破口,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稳步推进转型发展。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组织每发展到一个阶段都必须有适当的模式或战略。民办高校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一个新的阶段,必须得要转变发展的模式。民办高校干部、教师,要坚定这样的信念,坚信转型发展是必须的,只有转型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另外,转型发展并不代表完全抛弃过去,而是应该坚持好的传统,并把它沉淀下来,同时要有新的思路,要有新的突破。转型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比较长时期的、持续的努力,才可能实现,这就需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今后每一年转型发展的任务就明确了,就有可能得到突破。转型发展还不能完全靠外力,更多地要立足于自身。省教育厅也好,教育部也好,经常会有一些新政策。民办高校要研究政策,不能死死地抱住政策,为政策是从,要立足于自身,研究学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形态,坚定地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第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夯实核心实力。民办高校,除了那些最近几年举办的或者最近几年升本的,专业数量都已经比较多了。单就专业规模而言,全国本科专业校均50 个左右。一些综合大学往往有100 多个专业,一些老大学一般也有80、90 个,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数相对少一点,有的10 多个,有的20 多个、30 多个。当专业规模达到30 个以上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稳定的学科专业的结构体系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看,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就是要形成一个聚焦式的学科专业结构。为此,要找到核心的学科专业,围绕核心学科专业来建立办学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也包括教学规范和要求。这样就能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办学实力。关于民办高教(国际上叫私立高教),国际上有一些指标可以用于横向比较,其中有两个是比较重要的,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都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的办学能力上。这里所说的办学能力,并不是说量大面广、分散才有能力、越多越有能力,而是越聚焦、能力越强。所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聚焦发展的形态,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内涵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关于转型发展,前面的分析主要涉及的是形态问题。现在探讨培养应用型人才,则是一个关于转型的非常重要的内涵问题。何为应用型人才?答案并不像很多人所理解的会技能操作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从设计开发到产品维护、工具操作整个体系下的人才结构。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产品、设备或工具从开发到使用全过程的人才链,这个链条各环节的人才都是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具体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我们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最低端,还是要定位在相对的高端?其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是一个死板的、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要根据办学条件、实力增长的情况来不断地调整,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来区别对待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校不同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的要求。与此同时,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丰富的内涵要求,绝不是一些学校所采取的做法,即由学校开办一个应用性专业,开出一些应用性课程,发给学生一张课表,然后由老师去讲课、学生去听课这样一些简单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现在很多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或交流学习,不管是在国外高水平大学还是技术学院,他们都深刻地感受到国外的教学要求很多、教学内容很丰富,并不是单纯地讲课和听课那么简单,或者上理论课、操作课那么简单,而是把理论学习、实际应用、工具应用、设备操作以及问题解决、项目管理等融合在一起,每一门课程都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这样一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每一门课程教学,都具有应用性,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内涵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

第四,抓好教师发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过去主要依赖入职时的岗前培训,以及教师进修、平时的教学报告会与讨论会,现在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提高才是主要的。教学工作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但现在的教师却往往总是在重复性地做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调查表明60% 以上的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职业倦怠的原因。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对教师职业不再感兴趣,为了生活而当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兴趣,上课提不起精神,上课几乎就是应付,没有成就感,更谈不上快乐感;对科研没有兴趣,做科研纯粹是为了应付考核或评职称的需要。这样一来,教师发展就面临很大的困难,想要很快提高教师水平、质量就变得很困难。当前讨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教师在学科能力、学科水平发展的同时,职业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研究水平、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包括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的忠诚度等。从专业发展看,抓好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方式。所以,教育部建立了一些教师发展中心,各省也在做这些工作,尽管很多工作有形式主义的痕迹,效果不是太理想,但是,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抓好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浅析民办高校未来发展之路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给从事民办教育事业和关注民办教育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期待。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如何突破自我,是每所民办高校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1 民办高校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与民众现有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部分人就转向成为民办教育的消费体,而此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力量,民办教育就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伴随着新时期公共财政能力和公共教育基础的增强,民办和公办之间也就拉开了生源之战,这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这场教育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一部分民办高校不断创新改革;另一方面,处在夹缝中无法以特色谋发展的民办高校将会奄奄一息。

1.1 公共财政能力和公共教育基础的增强造成民办高校生源减少

生源问题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公办高校不断扩招,高职和成人高校快速发展,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民办教师地位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格局,使得公办教育资源要远远超出民办高校。加上民办高校本身受到招生地域的限制,高等教育这块蛋糕分的人多了,民办高校自然分的就越来越少。

1.2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社会认可度低

我国民办高校经费大多是自筹,难以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去选拔聘用一支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大多院校的师资无非是从公立院校聘请离退休的老教师或者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中坚骨干力量。加上政府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编制问题、社保问题、福利问题等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导致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和认可度较低。

1.3 民办高校经费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投入成本高,收益低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大多学费较高,近年来数据显示民办高校的收费大多是公办院校的2—3倍。普通文理科公办院校收费在3400—4000元左右,而民办院校收费在10000元左右;艺术类公办院校收费多在6000以下,而民办院校收费基本上在12000元以上。在产出方面,受教育资源的差异限制,公办院校的政府投入设施较为齐备,仅从图书馆、教育讲座等方面就可以表现出来,学生在大学四年所能够吸纳和接收的资源也就有了差异。

2 民办高校创新发展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部分第十三章(三十八)提出“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管理体系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因此,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之路。

2.1 注册入学———宽进

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教育需求的情况下,高考是唯一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进行继续求学深造的方式。随着教育资源的日益充沛,这种门槛使一部分学生丧失或错过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等教育之前的基础知识是为以后入校学习更多分门别类的专业做准备,但并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所谓一考定终身与目前的教育现状已不大相符。因此,民办院校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高校的发展模式———注册入学。

2.1.1 实行注册入学有利于民办高校获得稳定的生源

现阶段,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激烈,部分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进行违规招录,欺骗性招生宣传,设置高额招生奖励等恶性竞争手段,情况十分严峻。为使公办民办教育和谐健康发展,有必要也必须对现有的招生录取政策进行改革。而实施注册入学,能够使得生源问题得到缓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去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而进行培养。稳定的生源是民办高校后期进行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基石。

2.1.2 实行注册入学能够使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从九年义务教育到今天的大众化中、高等教育,这些都是我国在不同阶段适应国情而做出的选择。实施注册入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深造,所谓“术业有专攻”,也就是如此。尤其是对一些潜在能力尚未得到开发的青年人,注册入学更是一个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跳板。

2.2 学历教育改革———精教

通过注册入学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制定量体可行的措施,实施精教模式。如加强教学督导、实验抽查、教研活动、阶段考核等,形成一套完备、严肃的教学体系。

2.2.1 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在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中,学校将精力过多地放在生源问题上,对于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往往照搬照抄公办院校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借鉴固然是好的,但是民办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都决定了民办院校要不断创新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管理新路子。民办高校要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管理模式,统筹安排,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此外要注重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而绝非千篇一律。

2.2.2 专业设置紧扣社会需求

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面向市场、依托市场,如何把学校办好,简言之,就是做公办高校想做而无法做的,想办而办不好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要“专而精”,办出自己的特色[1]。

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发展到今天仍被作为中国民办高校的领军者,与她时刻高度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并适时作出战略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09年,学校开始对省内外汽车产业进行综合考察并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于2009年成立了交通学院,培养具有一定交通汽车类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顺时而动,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知识型人才也是学校的重要特色。

2.3 工学结合、职业技能教育———高出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高出。毕业生能不能顺利就业,是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学生的就业率成为民办高校的制胜法宝,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使学校教学成果开花结果也是民办高校实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2]。

2.3.1 工学结合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开放型大学要求建立学校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真正能够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3]。

2011年黄河科技学院以及64名本专科学生和宇通重工签订了三方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双方将选拔出的学生组成“宇通重工班”,集中进行定向培养。宇通重工协助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习培训计划,派出专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学生选定并指导其毕业论文,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最终通过实习答辩和考核的学生将被宇通重工录用,并签订就业协议。这是黄河科技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方式,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2.3.2 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院校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尤其是民办高校,机制灵活,育人模式大多以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而国家适时加大职业技能教育方面的政策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来说,无疑敞开了市场就业的大门。

黄河科技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成立,成为该校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的一大进展,迎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效加速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融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同学成为自主择业学生的主力,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包括理工类的数控车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工程测量工等,文史艺术类的摄影师、服装设计定制工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工种的培训鉴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了解更多实践操作技能,获得相应证书,为日后走出校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小结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的出台,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如何利用好新形势下对民办教育政策的倾斜,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闯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却依然是重中之重,在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临之际,我国的民办教育应该灵活、高效进行改革,定能在规模、层次和质量上更进一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易大方,李经天.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0(11):20-22.

[2]陈宝瑜.如何保持民办高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J].教育与职业,2002(12).

民办高校的发展企盼“国民待遇” 篇10

一、民办高校发展中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1、法律地位不平等

在法治社会,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是民办高等教育追求现实公平的基本保障。没有法律法规上的平等,现实层面的平等就无从谈起。税费待遇、土地征用待遇、师生权益、学校财务信息公开等是对民办高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考察民办高校法律地位的重要观察点。

税费问题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6 条、第47 条的规定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38 条的规定,捐资办学的民办高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依法享受与公立高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也应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具体政策由财政部、税务部门会同教育部制定。2009 年3 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从这个通知和相关法规来看,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在税收待遇方面的差别不小。虽然两类高校在关税、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但在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待遇问题上民办高校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应征税项目远远多于公办高校。在实践中,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税收部门对公立高校管理偏松而对民办高校管理从严的现象。从税费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来看,目前民办高校明显没有与公办高校处于平等地位。

土地是学校创办、经营和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有一个生均用地的指标。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在土地使用方面可享受的待遇更为不平等。《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土地管理办法》关于民办学校土地征用的规定不清晰具体,只是表明了政府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态度和立场。各地出台的相应地方法规的差异也很大。有些地区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享受与公立学校一样的土地征用优惠政策,如浙江、江西、辽宁等省;有些地方规定民办教育用地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办理,如安徽、青海等省;还有的地方如陕西、新疆等地则提出为民办教育提供土地征用方面适当的优惠。但从总体上来看,地方政府更愿意为公立高校提供土地征用方面的支持,而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度相对低了很多。

师生权益问题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观察点。《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均规定了民办学校师生与公立学校的师生享有相同的权益,但是法律法规原则性,缺乏从劳动关系、福得待遇、合法权益、专业发等方面有明确执行主体和可操作性细则的规定,造成法律法规空悬,相关规定不能为民办学校师生带来切实保护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民办学校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其能享受的权益明显与公立学校教师不对等;民办高校的学生大都不是社会富贵家庭的子弟,他们交的学费比公立学校高,但却无法享受到比公立高校质量更高的教育服务,也无法拥有和公立高校在校生相同的权益。例如贫困生补助比例民办高校比公办学校低。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民办高校获得的参赛资格明显低于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师生权益与公办高校师生权益不对等这是民办高校教育不公平地位的重要反映。

民办教育定位不伦不类。《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 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这一规定与我国民办教育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10%投资办教育的机构或个人是出于公益性目的,90%是要有营利回报的。不赢利谁愿意投资办教育。我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创造物质财富的企业家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但重点在为国家人力资本聚集作贡献的民办教育举办者却难得到社会的认同。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也规定了民办学校可以从办学收入中取得合理回报,但随后颁行的《实施条例》对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条件、计算因素等进行了控制,并要求民办学校将自己归入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学校要在学校章程中明示,并且在确定出资人取得回报的比例前向社会公布学校与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关的材料和财务状况,同时规定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和出资者必须纳税。这一规定严重限制了民办学校的出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的权利,而且要向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举办者的后续投入和其他资金进入。高校教学和财务情况向社会公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公开应该是所有高校都公开。试问公立高校从办学收入中有没有取得回报,他们取得回报的比例、他们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财务状况有法律法规要求他们公开吗?相关法律条款的约束,逼得有些投资者选择隐蔽的手段暗中营利,造成一些民办高校办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无特色、内部管理失衡、招生管理混乱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教育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依法治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本质的要求就是依法治教。正是由于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缺乏操作性,到使现实中很多因素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2、教师待遇不平等

教师是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保障。教师的稳定是目前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都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同公立学校教师享受相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但是没有规定由哪些部门和机构来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权益,致使这些法律没有执行力。实际生活中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问题,劳动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工商部门都不管。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办教育的投资,公办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持续上涨,高校教师成为社会上的高薪阶层。但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增长要受到学校收入的影响,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加工资的希望不大。更动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军心的是民办高校教师基本上参加的是企业养老保险而公办高校教师都参加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下,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只有相同资历的公办学校教师的一半。有关专家曾经测算过,综合考虑工作时间、工作压力、五险一金等多种因素,民办高校教师工资达到公办高校教师工资两倍以上时,民办高校教师岗位在经济上才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除了经济收入外,民办高校教师的外部成长环境也不理想。民办高校教师在校内工作量大,完成教学教育工作任务就让人疲于奔命了,基本上无暇去接受继续教育或进行科学研究。即使有人顶着工作压力以牺牲休息时间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在项目申报或成果评审方面,民办高校教师也不能获得与公办高校平等的机会。很多由政府出钱的科研项目、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民办高校教师都很难有机会享受。湖北省某民办高校被新浪教育等机构评为全国十大优秀民办高校,该校举全校之力进行了一项为期数年的“高校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也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但从始至终没有得到任何财政经费支持。2010 年该校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单位,2013 年被湖北省教育遴选为试点学院,教育厅列支了63 万元支持该校改革试点,但到了财政厅经费不批,理由是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到民办高校。湖北省教育厅历来重视高校思政工作,2014年思政经费由200 万元极速上升到3000 多万元。但是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不能从中得到一分钱的支持。这种无形的限制,让民办高校年轻的教师在职称申报过程中很满足高级职称所需的科研条件,压缩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

由于待遇不公,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重重。现在教师队伍主要由公办高校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中青年骨干教师断档。青年教师,特别是业务优秀的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的这种状况阻碍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招生政策不平等

生源对高校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政府的招生政策、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学费、学生的资助政策、社会对民办高校文凭的认可度等因素对生源都会产生影响,其中首要的是政府的招生政策。从法律法规上看,民办高校同公立高校享受同等的招生权。2008 年湖北省为了民办院校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曾将第三批本科生的录取分数线从460 分降低到410 分,让第三批本科生生源比招生计划多了10 万人左右,让当年湖北民办高校招生生源充足,也满足了考生和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面临生源竞争时,在部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招生政策会明显向公办高校倾斜,招生“先公立,再民办”几乎是教育部门的惯例。2014 年湖北开展技能高考试点,民办高校没有一所成为试点单位。

4、政府经费资助不平等

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支持不可能办得出好的高校。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的经费来源很不一样。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教育税、学杂费、社会各界捐赠、科研项目、校属企业等。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则主要来源于创办者、举办者的投资以及学杂费收入。银行信贷、社会捐赠和政府资助民办高校很难得到。《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条例》都规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但这个规定本身就是一个弹性规定,而且国家并没有出台给予民办学校相关经费补助的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可能会认真执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可以把这个规定束之高阁。事实上,公立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而民办高校主要靠学费收入。目前民办高校大多还处在资本原始集累阶段,维持高校健康运营的经费压力较大。一种错误的传统观点认为民办教育就只能利用社会资金,财政不能给予经费资助。但是从根本上说,教育是国家事业,是民族事业,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受教育者都是国家的公民,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权。政府为民办学校提供资助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维护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公立教育、民办教育良性竞争,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办法。对民办高校姓资还是姓社耿耿于怀,不为处在困难中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经费支持是一种短视行为,既不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公平,还会使我国在WTO背景下与发达国家抢夺我国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造成不公平待遇的原因

政府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人,对于维护民办高等教育公平担负着难以推卸的重要责任。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遇到的不公平待遇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归咎为制度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但更为隐性的问题,也是民办高校遭遇不公平待遇的症结所在即教育改革观念落后。

教育有多重属性,有人认为它属于上层建筑,有人认为它属于社会服务业。WTO就将教育明确规定为服务业。现代公共经济学则认为: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给社会带来收益,又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给个人带来收益,因此既具有公共属性,也具有私人属性。义务教育主要具有公共属性,非义务教育既有公共属性,也有私人属性。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应该在不同类别的教育领域中实行不同程度的国家、社会和个人成本分担,以及教育服务可以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多途径生产和供给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国上世纪90 年代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思想支撑。但遗憾的是这次高等教育改革并没有成功,现代学校制度迟迟不能建立,教育去行政化始终只是一个口号,反而由于乱收费与教育不公等问题备受诟病,让教育市场化改革成为没人敢提的禁区。但人们的思想认识并不能决定事物本身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实上有了很大的市场化发展,如学生就业、教师聘任等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时至今日,教育是不是一个产业,教育能不能市场化在教育界仍是一个不明确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明确,我国对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就会摇摆不定。

我国的教育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注目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选择了市场化道路,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一步步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而反观我国教育改革,可以看到它没有明确的方向道路,只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修修补补而已。方向不明,道路不清,我国的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教育改革观念落后,教育行政部门更注重教育的公益性及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作用,政府才会对教育大包大揽,身兼教育管理者和主办者的双重角色,既越位又缺位,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总是有种种不放心,规范和引导民办教育不是立足于服务更多是立足于如何将民办高校禁锢在行政管束之中,公办高校不是教育市场的主体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特保儿,民办高校系出“民门”,自然难以得到公平待遇。

三、提高民办高校公平待遇的政策建议

1、消除偏见,理顺政府与教育的关系

我国教育改革现已进入了深水期,如何从深层次上调整改革中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难点所在。在教育的诸多利益关系中,政府与教育的关系是最为核心的利益关系。理清政府与教育的关系需要我们对教育的多重属性有一个充分而理性的认识。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培养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人才的活动,所以政府天然会重视教育。但教育并不天然属于政府。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我国的传统是政府只选用人才而不培养人才,虽然历朝历代政府都开办国子槛等教育机构,但真正承担教育重任的却是私塾和书院等民间机构。现代西方大学的诞生更不是由政府组织而是由师生自发凝聚的结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都属于非政府的自主法人,展现了教育市场的巨大力量。我国民办高校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其实都是表象,其根源在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关系问题。正如政府包揽所有的经济事务,反而不能充分调动经济活力一样,政府包揽教育,往往也是出力不讨好,反而会令教育问题重重。网民批评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政府全部包办教育让政府成为事实上最大的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掌控一切资源,天然排斥激烈竞争。因此,理顺政府与教育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领域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应该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充足的经验与教训。政府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主管者而不是主办者,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市场机制尊重市场,依赖市场,并为我所用。只有在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才进行有限而有效的调节。只有在这种体制之下,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和所有制歧视才会逐步消除,民办高校才可能和公办高校一样,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平等主体。

2、健全民办高校管理法制体系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依法治教需要有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虽然《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已赋予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一样的法律地位,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该那个部门实施、如何实施等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详细规定。民办高校所遭遇的诸多不公平待遇与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有关。提高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消除《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下位法与其上位法《教育法》的冲突应该是我国教育法律修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有法可依,才能依法行政,才能逐步消除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人为的有悖于法律的不公平操作。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

由于民办高校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因此政府应该对民办高校提供资助,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许多西方国家都对私立教育进行了资助。美国政府有“教育券”项目,荷兰政府对私立学校提供全额资助,德日等国以包括教学研究等项目的形式给私立学校提供直接的大额的经费补助,澳大利亚联邦和州两级政府都给私立学校提供相当比例的日常运转经费,英国为私立学校提供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多种直接或间接的资助。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也从法律层面对各级政府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作出了倡议性规定,但因其并非是一种硬性的规定和要求,有些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有些地方政府不但不资助,反而巧立名目强向民办高校收取“管理费”,使得民办高校进行公共产品生产的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进一步拉大了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之间的差距。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扶持私立教育的经验和国内经济管理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更直接有效的资助,比如适当比例的生均经费补助。无庸讳言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不属于有权有势阶层,如果民办高校能够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法律框架内像公立高校一样得到政府补助,在市场竟争机制作用下,为了争取更多生源,民办高校的收费还会下降一个与政府补助相当的幅度,实际受益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又比如政府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资助、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教研项目经费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资助等。如果担心民办高校举办者挪用这些经费,政府部门可以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审计,确保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也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项目资助的目的是帮助民办高校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这里特别需要提出两条建议,一是政府应该放开对民办高校招生指标的限制,教育行政部门只管出台各个专业的办学标准,实现民办高校招生的市场竞争,让学生和学长用脚投票,实现民办高校优胜劣汰。二是建议政府应该完全承担民办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和思政教学的经费。如果说怎样培养人是校长的事,那么培养怎样的人是党和政府应该管的事。

4、鼓励和扶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让行政部门不要干涉本不该归政府管理的事宜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题中之议。在政府简政放权,设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的过程中,民办高校必然会面临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承担的责任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民办高校提供信息、教学质量评估、融资等多种服务并对民办高校进行充分有效的行业监督。依靠社会中介组织,政府不仅能还民办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还能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和管理。然而,我国目前教育服务中介组织量少、规模小,服务能力、公信力都还很弱,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鼓励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组织、评介、监督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摘要: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有十多年了,但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未受到与公立高校相同的“国民待遇”。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消除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健全民办高校管理法制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像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一样,积极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让民办高校享受与公立高校一样的国民待遇,让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平等主体。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公平,教育服务,WTO

参考文献

[1]肖甦:生存与发展:国际视野下的私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胡瑞文:论教育市场的利用与规范[J].求是杂志,2002(23).

[3]杨克瑞、谢作诗:论教育的简政放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

[4]杨克瑞、李广海:再论教育的市场化[J].教育学刊,2015(3).

[5]韩民、张力:《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的意义及其政策课题[J].教育研究,2004,291(4).

[6]吴华: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前景[J].教育论坛,2007(3).

[7]张利国:民办学校退出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上一篇:标题题答题技巧下一篇:综合医院的电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