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22-09-12

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我国的民办教育已经走过了2 0多年的路程。从公众的怀疑到理解再到大力支持, 从政府的观望到基本肯定再到积极扶植, 构成了一幅特色鲜明的中国当代民办教育图景。而民办高等教育, 是世纪之交中学后教育领域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部分。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像中国这样一个一直依赖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国家,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 由于定位不准, 目标不明, 专业设置功利性太强, 以致培养的学生上手能力好但知识面窄、发展后劲差, 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 是民办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教学工作则是中心工作, 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根据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 把民办高等教育定位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并可以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到,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从这一“意见”出发,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已的客观条件来办出自己的课程特色, 以特色和质量在竞争中求生存, 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加强职业教育是保证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的认识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支柱。公办高等教育比较看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与学术成就;而民办高等教育则较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 以能否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为目的。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 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 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1 9 9 3年中科院人口所有一篇论文《人口-继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 把人力分为体能型、技能型和智能型三个类别。其中技能型人力指的是“有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或管理专长的人”。这样的人才既掌握一定专业知识, 又有技术专长, 是善于实地解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中专门问题的劳动者 (包括各行各业基层单位的管理者) 。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中, 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 他们是一支“主力部队”, 我们需要数以千万计的这样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 民办高等教育不应与高深学问联系在一起, 学术标准与职业标准之间也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关键在于职业的标准是以社会的多元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高校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 在生产领域里出现了新的更为复杂的部门、设备、工艺产品, 使原有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断走向多样化, 在人才市场中, 职业型人才比学术性人才更受欢迎。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教育训练感兴趣, 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如果专业的设置不考虑现实的需要, 反而向公办本科教育靠拢, 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更多的结构性失业。因此, 民办高校应从自己的现有层次出发, 从社会的需要出, 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开设合理的专业课程, 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职业化、大众化。

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来的, 它从本质上讲, 就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民办高校自创办以来基本上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 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 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 是为了验证说明理论而存在的。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使得实践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 因此, 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课程, 打破了以往实践教学仅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各民办高校应该制订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 同时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课时的数量要视具体职业而定, 对于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职业, 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6∶4, 对能力形成相对比较简单的职业, 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3∶7, 其他职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5∶5。此外, 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该加强实验实习活动, 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该明确规定实验课为必修课, 不允许学生缺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逐步加大加深实验的内容。在实习活动中, 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对各类实习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 认真编制实习大纲和教学计划, 把实习活动安排成连续的常规性的教学活动, 即入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同时严格实践技能的考核, 加大淘汰率。

要开发新兴课程。国际竞争的背后是国际教育的竞争, 实质是培养具有较强“应变性”人才的竞争, 这一发展趋势, 对民办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构建, 赋予了开放性的特征。我们必须关注课程国际化, 开设新兴课程和国际化课程。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2 0世纪以来, 西欧、北美、亚太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 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的自由化, 推动了统一劳动市场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崛起, 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有关国际关系和文化领域的学科与有关信息、环境、人类、政策等领域的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应该受到民办高校的充分重视。

2 强化基础课程

课程设置的专业化虽然对于人类的益处是巨大的, 但是基础学科在全部知识中是最稳定、最持久的部分, 而且还是一切专业学科的基础, 只有打好了基础, 才有助于专业的学习。1 9 9 2年, 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也使毕业生的思想作风和技术业务素质必然受到市场竞争角逐的考验。它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有广泛的市场适应能力、开创能力以及就业转换能力;必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应该熟悉最少一门外语, 并且有能力清晰地、批判性地思考。这同过去的传统的职业教育仅限于单项就业、偏重一技之长的培养目标产生了新的矛盾, 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改善民办高校基础课程教学,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鼓励聘请名师讲授基础课, 建设精品基础课程, 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 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3 形成核心课程

这里的核心课程指的是特色课程。虽然我国教育市场庞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庞大市场上缺乏竞争。对民办学校来说, 无论它采用什么形式办学, 可以说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 就不得不卷入严酷的市场竞争之中。民办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地凸现自身的特色, 则是吸引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开设了一些“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特色课程。如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幼儿英语师资专业”, 则属全国首创, 自9 9年开设以来, 已经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有很多进入省内外的大型优秀幼儿园工作, 由于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较高,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以致每年的生源也不断扩大。

时代的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对民办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也要贯彻人本主义的观点, 从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民办高校要能把握机遇, 顺应时代的要求, 树立新型课程观, 越能尽早顺应这种趋势的民办高校, 就越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是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之一, 加强职业教育, 办出特色课程, 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董大奎.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3] 21世纪教育论坛组委会.民办教育路何方[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一组新的组合恒等式下一篇:盘扣式脚手架在高铁桥梁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