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普通高校

2024-05-06

民办普通高校(精选十篇)

民办普通高校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研究,江苏省

2002年6月6日,江苏省财政厅和教育厅在全国率先颁布《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试行)》和《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苏财教[2002]46号,以下简称“现行制度”),为规范江苏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对江苏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教育部出台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办法》,江苏省政府也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遇到的产权归属问题、合理回报问题、成本核算问题等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顺应这些变化、尽快明确和解决相关问题,2014年10月,江苏省财政厅和教育厅(苏财教[2014]196号)下达了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修订任务。本课题组成员牵头并参与了《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修订工作,为了从理论上阐述民办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财务会计方面的相关问题,设立专题研究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从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维护举办者与出资人及学校的合法权益、防范民办高校办学风险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为修订《江苏省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以促进江苏省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行制度的主要特点

现行制度明确了江苏省民办高校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规范了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制定了财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方法,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在建工程、合理回报等核算办法,制定了财务、预算、成本、资产、内控等方面的管控手段和措施,奠定了江苏民办高校的核算基础。其中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折旧、对基建工程采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开创了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先河,比2005年财政部发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早三年,后两者比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以财教[2013]30号印发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早十一年。

(一)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计量的基础

现行制度颁布时,公办高校单一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运用收付实现制的主要弊端是在核算时会遗漏一些应收而未收的收入、应付而未付的支出等业务和数据,导致财务收支准确性差、收入支出不相匹配,不能正确反映跨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核算信息,从而不能准确计算和分配办学结余,甚至可能会造成人为调节结余的情况。

现行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划分收入和费用的受益期,使民办高校收入与支出之间相配比,客观科学地反映了民办高校的收支情况,从而能够准确计算和合理分配收支结余。同时,权责发生制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能够准确核算教育成本,使得教育成本与绩效更好地配比,提高评价与考核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效,高度体现了民办高校“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特色,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

江苏省民办高校学费收入的确认原则是权责发生制的充分运用。现行制度中规定:“学校按学年收取的学费收入,应按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1/3作为当年的教育事业收入,其余2/3作为下年度教育事业收入。”将学费收入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在每学年初收取学费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收入,致使当期结余大幅度增加。

(二)引入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办法

在2013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修订之前,公办高校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是采用到报废时一次性减少资产价值的核算方法。如果民办高校照搬这种计量方法,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只是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没有反映其损耗金额和净值,使得资产总量虚增,造成资产核算不实,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的资产状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也越来越大,导致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内容不准确。

现行制度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将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作为初始价值入账,通过“累计折旧”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使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符。这种计量方法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准确计量了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不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而且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便于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和成本核算。

(三)基建会计主体一体化

现行制度将基建会计账套合并至单位的财务会计账套,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基建项目所发生的成本,统一了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使民办高校固定资产、基建成本能完整地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

如果在2002年制定现行制度时,参照当时公办高校基建项目的核算办法(即将基建项目单独实行会计处理核算),就会导致校内存在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使得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在两个账套中反映,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一个单位的整体经济活动。同时,民办高校很多基建项目都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贷款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其利息费用可能存在直接列作当期支出、漏记或少计资本化利息的情况,从而使最后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偏少,不能完整地反映基建工程的实际成本。

(四)体现合理投资回报

现行制度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江苏省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合理回报”的原则和会计核算办法,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明确了净收益的分配顺序。现行制度中规定:“净收益的分配顺序:(1)计提30%的事业基金;(2)对投资者投资成本的合理补偿;(3)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事业发展和弥补以后年度的收支差额。”

其次,规定了合理回报分配的前提条件。现行制度中规定:“在学校当年办学有盈余、且按规定提取了事业基金后,由学校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分配方案”,“净收益额为零或负数的,不得计提应付投资收益。”

再次,确定了合理回报的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现行制度中规定:“投资成本补偿额按实际投入资本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比例根据计提事业基金后的净收益额确定,可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2个百分点。如当年遇银行调整贷款利率,则应按日计算加权平均贷款利率。”

最后,规范了合理回报分配的账务处理流程。现行制度中规定:“对投资者投资成本的合理补偿用‘应付投资收益’科目核算”,“计提投资收益时,借记‘净收益分配—应付投资收益’科目,贷记本科目。支付投资收益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现行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制度执行的十四年中,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与民办高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制度显然不能适应这些政策的变化。同时,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发展中遇到的产权归属、合理回报、办学风险、成本核算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合理回报问题

1. 现行制度中“合理回报”的相关名称与民办高校性质不一致。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由此界定了民办高校的性质:民办高校均是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是非营利组织,与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无关。

现行制度中将出资办学方定义为“投资者”、将其投入的办学成本定义为“投资成本”、将核算合理回报的会计科目定义为“应付投资收益”,这些名称套用了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投资人、投资资本和收益分配的相关定义,容易产生出资举办民办高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错觉,与民办高校性质不一致。

2.“合理回报”的法律定性与现行制度中“合理回报”的账务处理与相矛盾。

“合理回报”在其性质上是属于结余分配还是奖励?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出资属于投资(则结余分配)还是捐资(则奖励)?即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七章“扶持与奖励”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章“扶持与奖励”中均涉及“合理回报”的内容。由此可见,“合理回报”的法律定性是国家对民办高校办学者的“扶持与奖励”,是国家对办学者的鼓励,是国家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与企业股东的分红不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奖励是成本支出的组成部分,是结余结转前列支的项目,不属于净收益分配项目。

现行制度提取“合理回报”的账务处理如下:

这种账务处理方法反映了提取“合理回报”是对民办高校办学结余的分配,与“合理回报”为“奖励”的法律定性相悖。

3. 在制度执行中,“合理回报”提取不规范。

许多民办高校实际提取“合理回报”时,存在回报形式多样、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些民办高校以源占用费、资金占用费、投资回报等形式提取回报;有些以学费收入为提取基数,回报金额较大,影响江苏省民办高校发展。

(二)缺乏防范办学风险的核算机制

民办高校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经费自筹、管理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与公办高校相比,面临更多的办学风险。这种办学风险是多方面的,主要风险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问题: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办学行为不规范(如有些民办高校乱收费),致使生源不足、不稳定,或者生源虽然较充足,但学生素质比公办学校差,社会认可度低,存在潜在的办学风险。(2)法人财产权不落实:举办者投入学校的土地及房产权属办理过户手续时,要缴纳金额巨大的资产过户的相关税费,造成举办者投入办学的资产迟迟未过户到学校名下,导致民办高校存在法人财产虚置现象,不能确保学校依法享有资产的所有权,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加大。(3)财务风险: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收入,渠道单一,加上生源不稳定,就容易出现资金紧缺、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向银行贷款,甚至有些出资人通过非法集资或乱收费等方式获取资金,大大增加了财务和法律风险。(4)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师资建设相对落后、突发事故等其他原因,也易诱发办学风险。

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办学风险,但现行制度未建立起防范办学风险的会计核算办法,不能从制度设定上合理有效地防范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

(三)收支分类单一、收支不匹配,不能准确核算成本

在现行制度中,收支分类科目的核算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事业收入”科目中核算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学费等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核算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教学、科研活动的收支未进行区分,不利于分析日常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各自的收支构成、收支规模、收支结余及其变化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2. 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除核算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还核算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业务活动成本,这种粗放的核算方式不能准确核算教育资源的实际耗费,不利于分析教育成本结构、成本性态及其动态变化,不能真实、准确、合理地反映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变化规律,不利于成本分析和绩效考核。

(四)会计报表格式欠缺,财务报告要素缺失

1. 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够合理。

按照现行制度,资产负债表月报表项目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项目。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会计报表;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支结余,是动态的会计报表。因此,将收入、支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不仅混淆了动态的收支情况和静态的财务状况,而且导致收支项目的重复列报。

2. 缺失财务报表附注,导致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制度中,民办高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支出明细表和基本数字表,缺少财务报表附注,不能对理解和分析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做出全面反映,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相关决策分析。

三、修订现行制度应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合理回报细则

1. 重新定义“合理回报”的相关名称。

在修订制度时,重新定义“合理回报”的相关名称,使其更贴近民办高校的性质,更符合江苏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如:将合作办学的公办高校、出资方分别修订为“举办者”“出资人”;将投入的办学成本修订为“出资额”;将合理回报的“分配方案”修订为“提取方案”;将核算合理回报的会计科目修订为“应付占用费”。

2. 重新设定“合理回报”的账务处理流程。

(1)将合理回报的提取额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列支。(2)调整科目设置:在“应付占用费”会计科目下,增设“应付资源占用费”和“应付资金占用费”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同时,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增设“占用费”一级科目,并下设“资源占用费”和“资金占用费”两个二级明细科目,用于分别核算支付给举办者的管理费、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额。(3)具体账务处理流程修改如下:

提取上缴给举办者的管理费时:

提取支付出资人的合理回报额:

3. 进一步界定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

2010年11月3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颁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号)文件,其中第18条规定:“每年合理回报额不超过学校账面记录的出资人的实际出资额与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50%的乘积。”

省政府的文件是针对江苏省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本项目组认为以该文件作为修订“合理回报”的提取基数和提取比例是合规合理的。由此提取比例修订为“当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50%”;提取基数修订为“实际出资额”,不得再以学费收入作为提取基数。

4. 加强对“合理回报”的监督和控制。

(1)事前报备。民办高校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根据主管部门、合作办学合同或协议的有关规定研究确定“合理回报”提取方案,并报呈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提取方案应包括提取程序、提取顺序、提取比例、提取基数、计算方法等事项。(2)事中监管。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期对民办高校“合理回报”提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管,避免不合理的高额回报,防止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流失,确保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3)事后审计。组织或者委托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民办高校“合理回报”提取程序、提取金额等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建立民办高校风险保证金制度

为了合理防范办学风险,适度规避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民办高校有必要每期以所确认的学费收入为基数,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适量的风险保证金,并实施专项账户管理制度。该保证金主要用于弥补办学风险而导致的损失,也可用于弥补办学亏损,以从会计核算角度,将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防范措施是通过设置“专用基金—风险保障基金”科目来核算计提的风险保障基金,同时计入学校教育成本,并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增设“风险保障基金”科目。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三)调整收支分类,细化成本核算

修订现行制度时,本项目组借鉴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收支分类方法,在原有收入类科目(“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基础上增设“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将原有支出类科目(“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基础上增设“科研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这种细化的分类方法能合理划分教学、科研活动的收支,合理评价教学、科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同时能细化各类业务活动的成本核算,正确核算教育成本,为民办高校正确计算结余、确定收费标准和内部管理考核提供合理的依据和保障。

(四)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

1. 完善会计报表格式。

按照现行制度,收支类科目不是在每期期末结转至相应的结余科目,而是在年终结账前一次性结转,因而造成资产负债表月报表中含有收入类、支出类项目。如果在每期期末将收支类科目结转至相应的结余科目,收支类科目每期期末无累计发生额,就无须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以教育事业支出项目为例,每期期末,将“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发生额结转至“事业结余”科目,具体的账务处理流程如下:

2. 增加财务报表附注。

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报表项目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编制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增加与决策相关的非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以增进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可理解性,为其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的要求。需要在民办高校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和披露的常见事项和内容有:学校基本情况、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的说明;学校所采取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重大变更的说明;重大差错更正的说明;财务报表中列报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重大投融资活动及重要资产处置情况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以及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上述这些变化,一方面使民办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接轨,更为协调、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使民办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格式更为规范。

四、结语

修订现行制度,标志着江苏省在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促进江苏省民办高教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修订的制度中,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依法提取回报、加强风险防范、细化成本核算等内容,使新修订的《江苏省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更加符合现行国家政策和江苏民办高校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特点,促进江苏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S].2002-12-28.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99号))[Z].2004-02-25.

[3]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3]30号)[Z].2013-12-30.

[4]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颁发《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试行)》和《江苏省民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的通知(苏教财[2002]56号)[Z].2002-06-06.

[5]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号)[Z].2010-11-13.

[6]孙凌峰,王卫星.浅析中国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选择与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83-85.

[7]谢家启,潘伟川.建立基于成本核算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J].教育财会研究,2003,(6):25-28.

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 篇2

民办高校发展思路成绩政策

一、当前民办普通高校的历史使命

当前民办普通高校,能够联系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取舍,主动承担可以实现的使命,将教书育人作为基本任务与重要的使命,把有限的服务资源投入到任务与使命之中,想方设法培养更多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同时,民办普通高校也需要通过为地方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式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当前的民办普通高校在服务社会其他方面的技术较为薄弱,途径较少。民办普通高校紧密围绕培养人才这个目标定位科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应用型,将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作为研究重点,始终坚持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保证大有作为,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力争多有作为,在科学研究方面不要求必有作为。

二、当前民办普通高校获得的成绩

(一)改善了办学环境

自从颁布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实施条例,使得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具备了法律基础,实现了有法可依。另外,很多城市也出台了对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有利的政策,为发展构建民办普通高校提供了政治的和谐环境。

(二)一定规模的基础建设设施

民办普通高校扩大了占地面积,建设校舍工作日趋完善,不断增多的图书教学设备。例如,江西科技学院在成立12年的时间内,逐渐从弱变强,逐渐发展成为校园面积5000亩,超过30000在校学生,资产总价值达到20亿元的民办普通高校。

(三)设置了众多学科

既包括了社会学科也包含了自然学科,有不少的民办普通高校已经有了重点学科,逐步形成了学科的优势品牌。例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面向河北范围的社会经济需求,为建设地方经济提供服务,重点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师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

1.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很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但有专职教师,还有兼职教师。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民办高校逐渐重视专职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且获得了显著效果。民办高校除了高薪聘请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之外,还对青年教师有计划的进行留用,并且应用了各种方式积极培养,促使其尽快成才。

2.双师型师资队伍。民办教育非常重视对实用技术或者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不但拥有知识理论,还具备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或者是这两方面兼备的复合型教师。

3.动态化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既有专职也有兼职。在管理专职方面应当积极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对师德较差、业务水平很低的人应当安排下岗或者转岗。

三、当前民办普通高校发展思路

(一)清晰的定位

第一,民办普通高校的目的就是对整个社会教育制度的激活,通过为家长与学生提供选择的真正机会,在竞争中促使公立与私立高校产生各自的优势特点,主要功能是加强了社会的选择性与补充性。第二,民办普通高校应当清楚自己的定位,这样就能够对就业与招生问题有效解决。办学主旨就是对专业化应用型、智能型以及服务型人才的积极培养。以便对市场有效贴近,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特色适销对路人才。

(二)国家加强扶持民办普通高校的政策

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与支持,颁布实施了有利于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优惠的政策。国家积极推进评估民办普通高校工作,在评审办学资质、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国家支持中介机构发挥自身的作用,客观评估民办普通高校,对办学行为有效规范,构建优良的民办普通高校品牌形象。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利用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制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际合并与联合积极鼓励与指导,并且综合应用各种有利条件,对民办普通高校投资渠道积极开拓。

(三)加强建设民办普通高校教师队伍

1.加强建设自有教师队伍。(1)高薪聘请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必须舍得花费大砝码对师资队伍进行培养。民办高校需联系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强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注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进一步提高办学综合实力。(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科研水平。

2.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机制。(1)政府应当尽快明确民办高校的民办事业单位身份,有效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与落户问题,积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系统,在养老、医疗与公积金方面享受与公办高校教师相同的待遇。教育主管单位应当统一管理民办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评审职称制度,促使民办高校教师平等职称工作逐渐实现规范化管理。(2)在教师管理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其一,是将教师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站在人资资源管理角度建设教师队伍,注重全方位评价教师工作成绩。其二,是重视分配人力资源,尽量提高整体的人力资源效益。(3)不断激励教师。其一,是目标激励,设计合理的发展目标,积极跳动教师的积极性;其二,是竞争激励,引进竞争制度,在晋升教师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充分应用优胜劣汰的原则;其三,是考评激励,将科学的定量激励指标作为考核民办高校教师的主要目标,并且在评定教师职称、培训培养、奖励资金上体现考核结果。

3.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生活条件。(1)关心教师的生活条件,为教师解决生活难题。(2)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逐渐对教师的薪酬体系进行完善。民办高校分配收入应当与市场薪酬水平进行紧贴,不断对基本工资、紧贴岗位以及奖励业绩的薪酬体系进行完善,在发放模式、分配方法以及管理机制上实施创新探索。

(四)民办普通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第一,充分发挥民办普通高校的自主性。很多高校通过独自经营、自主办学等方式逐渐实现了灵活经营。在管理制度上大部分使用了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机制,其重要特点就是由学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社会专业人士共同构成董事会,经营决策学校的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筹集资金、财政预算等重要事务。第二,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市场化与开放化,公立高校对于市场需求反应比较迟钝,这样就为民办普通高校创造了发展空间。民办普通高校应当具有自强自立的理念,积极筹集资金办企业。

四、结束语

我国的民办普通高校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办学方式与竞争能力的运行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管是分析世界发展经验,还是分析我国的历史经验,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政府教育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民办普通高校的发展,对其科学指导,有效规范,促使其更上一层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学特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

民办普通高校 篇3

本研究旨在描述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 主要关注其社会流动状态和流向。研究选择了民办高等教育最发达的陕西省, 以集中在西安市的6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这些学校师资来源丰富, 多为西安市区及周边地区40余所公办高校的师资。随着公立高校提高教师待遇、严格聘任制度, 在职教师兼课的比例大大降低, 民办高校因此也加快了自身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 庞大的在读研究生群体开始加入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

本研究在从2005年3月到2010年9月的5年间, 分别对6所学校的40位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电话访谈。访谈对象中女性12人, 男性28人;30岁以下19人, 30到40岁6人, 40岁以上15人;陕西籍18人, 西北其他省份5人, 其他省份和地区17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 (其中7人做过辅导员) , 其中辅导员3人, 处级及以上行管人员16人, 院级领导6人, 教师7人。对于其中比较典型的人员进行过多次异地随机访谈。访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为什么流动?对其生存状态的基本判断如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关照?

一、在路上

这个流动群体中,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

(一) 不甘寂寞的老年人

D, 男, 65岁, 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他从当地公立高校一退休, 就被该校校长邀请担任该校研究所研究员。他自己有间办公室, 上下班可坐班车, 向学校申请了交通补贴, 对自己的工作条件比较满意。大约3年后, 又去了当地另外一所民办高校。对于这些学校, 他始终带着一种研究者的兴趣。“他们都多次邀请我, 多看看更能了解实际情况。”这是他自己的说法。对此, 他身边的老朋友则认为是他觉得在那里不愉快。“这里不需要学术, 这里需要的是实用价值。”他的年轻同事们这样认为, 学校不再重视他的想法, 领导想法和他的看法不一致。他们以为他对于学校已经没有太多价值了。

U, 男, 58岁, 从当地军校的中层管理岗位上退下来, 来到这所民办高校担任教务处长。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单人床。“在这里的工作最多只用到以前50%的精力, 完全可以对付。”第一次见面, 他就非常自信地对我说。他家离学校半小时车程, 每天乘学校班车上下班, 有时候可以搭同事的顺风车。几年后, 他离开去了上海。同事们说他去女儿那里养老。一位和他交往颇深的同事说, 他不想干了。去上海一年多后, 他又去了河北一所民办高校任副院长。

P, 男, 56岁, 研究生, 陕西人。他原来在一所公办高校, 后来在这个学校成立之初就来到这所民办高校。他负责过学校的宣传、人事、招生等工作。在此期间, 他自己也开了一家公司。因为公司效益不好, 他又被另外一所学校聘去做副院长。他的经历很丰富, 虽然和这个学校一直保持着联系, 但这个学校的事情不是他唯一的事情。我去找他的时候, 他刚从这所学校退下来, 到系里面给学生上课。“他讲课学生很喜欢听”, 系教学秘书这样介绍他。系资料室是16平米左右的系会议室隔出来的小半间屋子, 里面放了办公桌。学校希望他在管理系图书资料的同时, 兼作教学改革方面的评估材料。他和我聊的时候, 对这一切显得比较满意。“我教书一直是教广告营销什么的, 一直就在琢磨我自己搞得那么清楚, 自己不是也可以去试一试开公司, 总是不甘心。后来发现没有资金才是最主要的问题。现在行业垄断太严重, 小公司根本无法发展。我女儿也是喜欢冒险, 总想试试, 所以们就开了公司。开始还可以, 后来就不行了, 根本就接不到大的单子, 没单子就活不下去。女儿现在也在一所学校里教书, 我常跟她讲讲教书的事情和我的体会。系里面、学校里都对我很照顾。”他说话轻缓。三个月左右, 他就离开了。去了北京。据说还是在一所民办高校, 教书还是做管理却不得而知。他的好朋友介绍说, “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二) 行在旅途的中年人

B, 男, 42岁, 原来是一所军校的干部。从部队转业, 经人介绍来到这所学校, 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他的聘任是经过院长亲自谈话决定的。他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喜欢这里的气氛, 不是那么激烈紧张, 比较有自由度。“有的学校工资要比这里高, 可是太压抑, 没有自己的生活。”这是他的说法。他自己有部车子, 在学校还有宿舍。没几年, 他就和介绍自己来的人一起先后离开了这所学校。“我觉着我自己的能力做个副院长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显然不适合我。我走的时候, 老板和我谈过, 我也能理解。我还是很尊敬他, 佩服他。”他先是在河北一家民办高校担任副院长。后来, 应聘到厦门一所独立学院。对于自己的发展, 他感觉比较满意。“这里自然环境很好, 人文环境也甚佳, 特别是我感觉这里的院长目光远大, 在管理上很有章法, 我很欣赏。学校对我也比较重视。”尽管同事们对他看法不一。但是年轻人都很羡慕他。

V, 男, 40岁, 从当地的一所民办高校毕业后留校工作, 工作10多年来, 眼看着一起留校的同事走的走、升的升, 危机感越来越强烈, 决心尝试改变自己。他应聘到西安当地一家企业, 做人力资源管理, 同时开始准备攻读MBA。然而, 前后不到半年, 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说起自己的动机, “当初走的时候是想改变, 回来时发现自己最适合的还是这个教育工作, 我适合这个, 我自己也喜欢这个。”他的同事告诉我, 其实出去不好找工作, 对于没有任何学历、年龄和社会资历优势的他们而言, 工资不高, 又要从头开始。考研究生吧, 他们英语基础又不好, 后来也干脆放弃了。

W, 男, 40岁。1990年他留校工作, 先后担任了校团委副书记等职, 参与了教务、学生管理、招生等学校日常工作。2002年, 一所陷于困境的民办高校聘请他去做第二任校长。两个任期, 他就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寻找空间的青年人

T, 男, 27岁, 家住西安市区, 从当地的一所民办高校毕业。毕业后, 他在市区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两年后, 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工作。他说自己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 也换了几个工作, 感觉还是喜欢学校的环境, 所以就回来了。他的好朋友解释说, “他的女朋友也在这里读书, 今年刚毕业, 半年多了, 也是不停地换工作。现在, 她打算考研。于是他就想先稳定下来。”即便是在外面工作的那些时间, 他和其他留在西安的好友们也经常会回母校看看。“这份工作工资不高, 却比较稳定。这里有很多熟悉的老师同学, 心里觉着踏实。”他自己这样认为。这份踏实的感觉并没有维持太久, 几个铁哥们先后毕业离开, 而他也再度走出了校门。

F, 男, 26岁, 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原来担任学生干部, 毕业的时候经班主任推荐留下来在学校工作。学校里的宿舍现在是两个人, 他和科室另外一个男孩子住在一起。他不大喜欢说话。“小F工作能力强, 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 ”单位领导很欣赏他。关于留下来的原因, 他说是因为毕业时只完成了自学考试专科, 想利用在学校的机会尽快考完本科。据他的年轻同事们说, 他和处室里的一个女孩子在谈朋友。“工作已经第二个年头了, 每月的工资才1000块左右”, 小伙子说, “这够干什么用呢?结婚租房子都成问题。”开学初, 他离开了, 去了本市的另一所民办学校。据说那里的工资比这里每月要高几百块。但是, 好景不长, 那所学校因为经营不善效益不好, 他又离开去了当地另一所的独立学院工作。据说他的工资多了200元。

二、“我的生活我做主”

各自不同的原因、心态让他们加入了流动大军。

(一) 追求利益与认可

这类教师大多是年轻人, 其中一些是外地人, 他们大多家庭境况较差, 完全要依靠自己去奋斗。可是与公立高校相比, 民办学校不仅工资待遇低, 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由于学校的有关奖惩措施不利, 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 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得不到及时回报, 看不到自身资本积累, 很容易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而选择加入流动群体。对他们来说, 其实在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认可。“我们在院长眼里一文不值。只要出了问题当场质问, 不干就滚蛋, 这是挂在嘴边的话。”V说。“我们很土, 没有文凭, 也没有什么社会关系, 到社会上也是一样打工。但是, 我们一起留校的, 都走得差不多了。但有的人还是拼出来了, 也算是给我们长了脸。”金钱报酬虽然重要, 但是造成他们流动的物质利益差距对于学校来说并不是无法接受的成本。

(二) 追求工作氛围和生活方式

这类群体大多年长, 有比较稳定的社会地位和固定收入, 生活无忧。民办高校这部分人大多来自公立高校或公办单位。注重学校人文环境, 生活设施。为更好的生活, 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倾向于在区域内部流动。V就是一个例子。“有好几所学校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工资最高, 但是我去看了看, 感觉那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实在难以适应。每周只能回一次家, 全天24小时得开机。这哪里还有自己的生活。比较一下, 那多出来的几百块钱真是不值得。所以我就选择来这所学校。领导还比较正常, 不会那么过分。”他们大多理性平和, 接人待物也不会过分极端。U告诉我, “工作要有张有弛, 我们这里每周有次舞会, 我都会带着我们的年轻人参加。”教务处大半年轻老师提起他总是这样说:“U老师很潇洒。”

(三) 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这类群体大多经验丰富, 年龄较长。找不到自己理想的施展空间、与领导出现大的矛盾冲突、有更好的选择等等都是导致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H就是一例。“1992年, 自以为经历过许多坎坷的H, 作为M学院的首任院长、法人代表与他人合办M学院。他将热情和痴情投入其中, 使学院在短短数年便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始料不及的是, ‘待到山花烂漫时’, 他却不得不功成身退, 当时他刚三十出头!”[3]对于自己后来创办学校的动机, H自己说, 一是闲, 二是能做事, 三是能挣钱。

小I在这里很受器重, 不到30岁, 他已经是一个部门负责人了。一见面她就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在北京、上海的同学们现在如何潇洒。“可是, 我还是喜欢这里。每天都面对挑战, 很多新问题需要思考。”[4]

三、居者有其屋

为了让这些教师安心工作, 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几所学校都为有硕士学位的教职工提供住房, 还为没有住房的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但是, 学校的房源比较有限, 很多人只能住在学校外面, 一般都是租住附近农村的房舍。“每月水电费房租下来200块左右, 这样基本工资的1/4就没了。”小N满脸愁容地说。其中不少学校要求教师住在学校宿舍。担任辅导员和行政工作的年轻人则必须住校。一般是两个人或者四个人一间。有特殊情况比如要结婚的老师, 则可以申请单间。

A留校工作1年多, 住在学校最早的教工宿舍楼。砖混结构, 两面盖, 窄窄的通道两边堆放着炉子、柜子、桌子及各种物件, 周围还有小孩子的哭闹声。她的房子是三楼朝南的一间。大约18平米的样子。屋子里有张大床, 其他的家具也很简单。屋子的墙上还贴着喜字。“这桌子、凳子、柜子都是学校的, 只要一点点租金就可以。电视是我们自己买的, 床是我们买的。这算是我们自己的小家吧。”

“学校里给教师盖了新的公寓楼吧?”我问她。

“那要有文凭才行。我刚留校, 还没有资格。我现在正打算考研的事情呢。”她一古脑地说着。“刚才上楼的时候, 我爸打电话也是说这个事。他让我好好读, 不要太操心钱的事。我们两个现在也没什么钱, 如果读研要花好几万呢。”

“不过, 还是要读。”A很认真地说。

“读了研究生, 会离开这里吗?”我问她。

“不知道。不过, 如果有自己的房子了, 爸妈也在这里, 我想应该不会吧。在我们学校做教师其实也不错。”A说。

看着飞涨的房价, 有的人开始考虑买房子。

N, 男, 27岁, 本科, 陕西人。西安一所公立高校毕业, 在这里工作已经5年了, 他刚刚又和学校签了3年的合同。他还没结婚, 但是已经交了房子首付。他的女朋友也在西安工作。“钱的事情我们分得很清楚, 房贷我来交。现在我每个月月供得1000块, 要还10年。剩下的钱就只够我吃糠咽菜了。首付也基本是家里帮忙, 早知道当老师这样, 打死我也不来当老师。现在我就是为了钱而活着了, 不干也没办法。至于是否离开, 现在就考虑更慎重了。”他一口气说着。

M, 男, 刚刚30岁, 甘肃人, 工商管理硕士, 从兰州来到西安。起初在这里也是租住民房, 后来, 他趁学校给研究生买房补贴就赶快买了房子。前些年他一直在企业工作。他说:“老板就是骗着你多干活, 钱不会多给你一分, 却得没日没夜地干, 不如在学校里面工作。而且学校里面清闲, 下班就走人, 至少可以保证人的休息, 养养身体也是好事。”他买了车, 买了房子, 妻子做导游, 准备生孩子了。“有了房子, 也就感觉安定了很多, 也不会想着回兰州了。”

G, 男, 30岁, 陕西人, 他毕业于这个民办高校, 留校工作已经8年, 一直负责招生工作。招生期间他参与招生, 负责了陕西境内一个区的招生;招生结束就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其他事务, 因为招生业绩不错, 他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 尽管对于学校招生政策的一些调整不甚满意, 但是, 他的生活境遇显然要比其他很多老师强出不少, 他买的房子离学校比较近, 爱人也在市里面工作, 两个人是老乡。“有房子一般不会考虑离开, 但是, 实在呆不下去的话, 走也很正常。”G不紧不慢地说。

K, 男, 28岁, 内蒙古人, 他也是毕业留校在这里工作, 已经有6年了。据他自己介绍他属于提前毕业, 没有拿到专科毕业证就工作了, 他读书期间一直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 后来自己单独负责一个省区的招生工作——因为业绩很好。他说自己每年收入至少在10万, 他说自己一直没有考虑买房子是因为还是单身。前不久他在外面招生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孩子, 觉着很投缘, 那个女孩决定到西安来发展, 所以他就要在西安买房子了。“资金应该不是问题。”他自信地说。“他们结婚了。老婆也很能干。如果学校不那么如意, 他们夫妻两个自己闯荡也没有问题啊。”后来, 他的同事这样说。

S, 女, 36岁, 在一所民办高校担任学生管理工作。后来校内工作调整, 她调离原来的岗位。“原来在学校购置的房子, 一直没有装修, 只是简单整理了一下。”“当初是给学校交了几万块钱, 但是没有房产证, 也不知道会怎么样。”过了一年多, 她离开学校到当地一所新成立的机构任职。

但是, 绝大部分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会选择在外面租房子, 他们毕业后最着急的就是房子。一般是女孩子在民办高校工作, 男孩子在市里工作, 这也是民办高校的女孩子最大的愿望——“找一个在外面的”。在西安市区租房子, 每月连水电房租至少在800块左右, 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的基本工资。学校往城里发班车, 有的学校开始收费, 大部分学校还是免费的, 这笔房租费用是可以节省出来的。

对于那些家在本市的人来说, 家里可是一个好去处, 老人也非常欢迎他们住在家里。所以, 他们还是过着做学生的生活, 回家吃饭, 回家睡觉, 至于结婚买房都有老人操心, 他们最快乐。小C大学毕业被父母送出国读书, 在英国呆了两年, 读了MBA, 回来一时没有合适的地方, 就来了一所民办高校, 做一些资料翻译, 同时也给学生上英语口语课, 她什么也不操心, 无忧无虑地像个孩子, 不回家或者晚回家了, 就给爸妈打个电话。惟一和别人不同的就是, 她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快译通。

四、流动中的生活

对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来说, 学校就是他们的天地。

L, 女, 50出头, 一见面就给我看她式样新潮的外套。“这是我的小朋友们给我挑的。她们说什么好, 我就穿什么。这个还行吧。”她身边的年轻同事一个劲地笑。我向她打听早上陪我去系里找人的那个年轻老师。她一脸不高兴, “这个, 我不了解, 大家好像也都没有这个兴趣。问问人家以前在哪里工作, 是哪儿人, 大家一般都不管这些。有的时候都是几年的同事了, 忽然才知道原来你还是哪儿哪儿的人, 我们还是老乡什么的。大家就是工作, 没有时间说这些。”说着, 她一溜小跑朝会议室去。

很多人都是在校园里“近亲繁殖”。西安好几所高校都是出了名的管理严格, 大家几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生活。“大家也就这样男老师找女老师了。谁能找了外面的, 大家都非常羡慕, 这样的人很厉害, 像我们一般实在是没有办法。”小Y坐在自己宿舍的单人床铺边上, 怅然若失地说。小Y, 女, 26岁, 刚刚工作一年多, 担任辅导员。“比我们年龄大的那些40岁左右的人, 都是这样。”她今天刚参加完一个婚礼。“他们两个都三十五六了, 也都是副处了。能等这么多年, 估计最后也是没辙。”旁边小Y的同事加了一句。

对于小H来说, 一切都变得比较困难。他来自宝鸡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 “我们那个地方现在连人都没了, 太穷了, 大家都搬走了。”他毕业留校工作已经5年了, 眼看着“奔三”了, 好不容易从班主任岗位调到了科室工作, 他喜欢上了去年刚留校的一个女孩子。小伙子使出了浑身解数, 整天给女孩子献殷勤。但虽然有大约一年的光景了, 他们的关系还是没有出现突破, 小H仍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小E是山东人, 23岁, 学习成绩优秀, 毕业留校工作。她的男友也是本校的, 浙江人。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时, 她的男友还没毕业, 正在联系工作, 他对我说:“我想她留下来就是对我的责任, 我当时跟她说‘如果你毕业回去, 我们的关系就算了。’她的爸妈已经帮她在家联系了工作, 我见过她家人, 他们说我能力还是有的。但是他们一直鼓励她考研, 希望她回去, 并且希望我能跟过去。但是那不可能, 我父母也是这么希望我的。我父母见过她, 觉着她人还不错,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过日子、理家, 感觉她不会理财。她喜欢花钱。你瞧她这身衣服就是我给她买的, 因为她今天要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 做伴娘, 我下午出去, 回来都夜里10点多了。”后来, 小伙子应聘到了南京电视台, 听E介绍, 干得不错, 已经是一个节目的总监了, 她也不像我第一次见到那么焦虑、紧张, 人也放松下来。她准备考研去南京。很快, 她就走了。

小I, 31岁, 毕业于当地的一所公立高校。在民办高校工作已经有8年了。她说自己太忙, 根本没有时间去谈恋爱, 学校里面也没碰到合适的。家人、同学们都来帮忙。2004年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子, 在市里工作, 两个人在市区买了房子, 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她说“感觉自己活得太沉重, 总是要考虑这个考虑那个, 我的朋友们现在没结婚的还一大把呢, 他们在北京、上海那边过得很潇洒, 为什么我就这样呢。”再见到她的时候, 已经是一年后, 看不出她有太大的变化, 只是又去负责一个新组建部门的工作了。一切又重新开始, 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忙活着, 但是, 疲惫的确开始写在她还依然年轻的脸上。

一位老教师说起自己在民办高校的工作感受:“我是一个提前退休的人, 因身体尚健康, 在家里又闲不住。就在退休后外出‘打工’, 又因希望距家较近, 在家可吃上可口的家常饭, 就辗转来到这个学校。年逾知天命之年时, 我的观念产生了变化。由干事业变为干事情;退休之后, 观念再次变化, 由干事情变为打工。打工必先调整心态, 我是用‘忘记过去, 忘记资历’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的。”[5]

Z离开部队已经10多年了, 期间换了几所学校, 在这所学校工作也已经超过6个年头, 他看着这个学校越来越壮大。他回忆当年“来这里没有别的, 人总是要工作, 倒不是为了钱, 但是工作还是要的。”于是, 他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孩子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天地。老伴在家里;他已经56岁。过了大半年我忽然遇到他, “我今年罢工了一次。学校出台了对一些人的奖励政策, 我觉着非常不公平, 但是又没有别的办法, 我就给人事处打了招呼, 回家了。在家呆了半个月, 先后有十几个人打电话给我。大家可能觉着我做得对, 或者同情我吧。”结果呢, “校长让人事处转告我回校上班。我回去了, 原想, 这个月工资一定没了, 结果, 发工资的时候我一看, 一分钱没扣。”他说这些的时候, 既平静又无奈:“这么大年纪了, 我不愿意再跑动, 到处也差不太多。”

访谈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配合, 在给我安排住宿时, 处长行色匆匆。“我们管后勤的那个老师昨天刚走, 不知道他把钥匙放在哪里了。我给你找找看, ”刚跨进总务处办公室大门, 他一边冲我说着, 一边忙着在柜子里翻腾。过了很久, 还是带我来的教务处的小D解了围:“算了, 别找了。还是住在我那个房间。我把我的钥匙配一把就是。”

五、流动的方向

流到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青岛、深圳、广州等。这些人中间, 一部分是因为原籍在外地,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和机会, 他们最终还是回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发展。

T, 女, 24岁, 浙江人。家在农村, 家庭经济紧张, 要供弟弟上大学, 所以她必须工作。在西安的民办高校毕业后, 她留校了。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大约1年后再陆续就业。但是, 每当回到家乡, 遇到以前中学时的好友, 她说“觉着就是我最差, 别人没上大学的现在也每月2000多呢, 我才1000不到, 感觉很不好意思。”与她同班一起留校的小D, 则很快就回山东了。“她的条件好, 人很能干, 是我们的班长。”T介绍说。“她去了公司, 做管理, 如鱼得水, 一直动员我去青岛呢。”

另一类是被外地其他民办高校挖走的。这些人中大多是负责招生宣传工作的,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 他们常常很快独当一面。比如G, 一边念博士学位, 一边在民办高校工作, 在工作学校和就读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了3年。就读学校没有课程了就赶快回工作学校上班。工作学校在他离开期间只发放最低生活标准的工资, 回来工作时间可以拿到全额工资。博士毕业后, 他带着也在本校工作的妻子远赴杭州, 在一所公立高职院校工作。虽然离老家近了很多, 夫妻两个依然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学校公寓里。但是, 更多教师还是选择在本地区流动。

还有一类是流到本地其他民办高校。这一类主要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留校生。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离开原来的单位, 因为工作经验积累方面的局限, 他们一般倾向于在本地重新落户, 但是, 各个学校内部都有一批留校生在控制着一些行政部门。于是, 在地区内部民办高校的流动常常会导致更多的流动。其中的原因, 有位老留校生解释说:“工作安排了, 大家不干、不配合, 过不多久出问题了, 院长就要骂, 几次下来, 就很快走人了。”Q的流动也许验证了这个说法。26岁的他离开第一所学校到另一所, 前后半年时间, 他又离开去了另一所当地的独立学院工作。与稍稍见涨的工资相比, 他的未来依然是捉摸不定的。

S, 男, 26岁, 浙江人。在西安大学毕业后就去了一家民办高校工作, 很快, 他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 就离开了原来的学校, 到了这所学校。因为对西安民办高校情况非常了解, 他很快就成了这个转型高校中的中坚力量。虽然不到30岁, 可是“我也算是学校的第三号人物。”他个子一米八开外, 肤色黝黑, 体格健壮, 能说一口的陕西方言。他自己有一个小公司, 由妻子来经营, 他在西安买了房子, 学校给配了车。不到两年, 他就离开学校去经营自己在西安的公司了, 据说公司情况很不错。

“这里不是靠学问吃饭的地方, 这里靠的是本事, 要实干。”26岁的R是当地人, 从学校辞职后, 来到了一家传媒公司工作。没有多久, 这个工作也辞掉了, 她选择了读学位。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因为他们和学校的关系常常是通过项目或者其他合同制合作来完成的, 所以流动似乎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毕业了, 去北京找找机会。”R自信地说。

六、专业发展

为了能够改变现状, 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专业化看来是一条必经之路。

考研、读博。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选择的, 但却是只有少数人能成功的方式。虽然学校组织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机会很少, 他们却表现积极。孩子不能入托, 他们还得想办法家里老人也来帮忙。祖孙三代同堂的情况在这一代人身上重演。

R, 男, 25岁, 专科, 河南人, 在一家民办学校毕业, 留校工作2年。当时为什么留校, 他说“学校里面很清静, 适合学习, 我喜欢学习, 而且我必须学习。”留校后他抓紧时间拿到了专科证书, 然后开始攻读本科。时隔3个月, 一见面他就高兴地拿出本科毕业证书给我看。“我给自己两次机会, 去考研, 我要学法律, 当律师, 维护权利。”为了准备考研, 他必须辞职, 学校给他保留一段时间岗位, 但是不发工资。他自己在外面租了农民的村舍居住。“现在一个月几百块钱工资, 根本就只够自己生活, 找女朋友根本没可能。”对于未来, 他有一个很美好的预期, “我要做律师, 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现在要积极准备, 好好学习。”谈到将来还会不会在这所学校工作, 他说:“我希望能够兼顾, 在外面有自己的律师事务, 也能给学生上些课, 因为我从老师那里获益匪浅。”

Q, 37岁, 女, 在一所民办高校留校工作已经15年, 为了读硕士, 她和家人关系也紧张起来。但她很执拗, 一度夫妻关系僵化到要离婚, 两人甚至说好毕业了就离婚。我再度见到她的时候, 她依然故我。“我就是觉着我不差, 而且我经常会有很多想法, 有时候就是思如泉涌, 我就把我自己想的东西写下来, 我没有什么钱, 可是我很早就买了电脑。经常我拿出自己写的东西, 我都不敢相信那就是我写的。是不是读博, 我不知道, 但是我觉着我就是一个很执着的人, 我追求我付出我愿意。”

H, 一个看起来白净文弱的男孩子, 27岁。湖南人, 研究生毕业来到这所学校, 他喜欢读书。工作没多久就出去学习, 自己租房子在外面, 学校这边没有工资给他, 半年结束他回来决定考博。女朋友很快变成了妻子, 他们都在一所学校工作。学校提供住房, 他开始读博了, 假期回到学校继续做些工作。他对外面充满了希望。说起妻子, 他说“女孩子都害怕出去, 好像很苦。其实外面比这里机会多得多, 工资也高得多。”毕业后, 他带着妻子去了杭州一所高校, 住在学校20平米左右的单身公寓, 工资比以前要高出很多。“这里开销要比以前大, 加上有了孩子, 生活变化不大。”他说话仍然透着一如既往的平静。

Y, 男, 38岁, 他虽然没有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 但是他每天都坚持看书。有好多英汉对照和英文原著。他和儿子每人一个单人床, 分别摆在两个墙角, 靠在一起, 儿子床上是玩具, 他的床上是书。家里的家具显然是十几年前的样式, 而且柜子边开胶了, 高高翘着, 显然门关不上了。墙上挂着的照片也是很多年前的味道。办公室桌子上放着他翻得发皱的《英语900句》, “我出去招生, 闲下来没什么事情, 我就走走看看, 然后就是学英语。觉着有危机感。”

R, 女, 27岁, 是学校评选的年度优秀辅导员。她显然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和学生打交道, 工作很顺手。她想考研。“总不能这样子呆着, 总和孩子们混在一起, 感觉自己成了他们中的一个, 觉着自己越来越空, 就想出去学习学习。我的学生推荐我去读外语教育硕士。”她开始学习日语, 办公室里还有买的日语歌曲, 宿舍床边放着日文教材。

生逢一个多变的时代, 身处一个复杂的组织环境, 他们大多处变不惊。

七、身份认同

寻找身份认同恐怕是促使他们流动的深层原因。在高等教育系统中, 民办高校尚无稳定的社会地位, 教师们缺乏身份认同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我们可以为这个群体画张脸谱的话:他们大多30岁左右, 女性居多, 来自中西部的乡镇、小乡村, 父母亲的职业一般是普通职员或者农民, 毕业于当地的公立高校, 未婚, 居住在学校宿舍。这个群落总体上看, 有几个特征:大多是“第一份职业”和“最后一份职业”的群体。第一份职业不是第一份工作, 他们很多人都有过工作经历, 也就是说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在其他地方从事过相似或不同的工作, 这个群落的流动率很高。更多的流出去, 少部分在流进流出。这是一个“无根的群落”。

(一) 心理上的无着落

很多人来到这里, 不是为了一辈子在这里工作, 或者要在这里干什么事情。绝大部分人就是为了在这里度过人生中一个特定时期。因此, 他们心理上和学校是没有紧密联系的。教育需要人把心放在这里, 用心去做而不是用钱去做, 但是, 大家都是无“心”的。他们连自己的未来也不清楚, 而且更不愿意去想未来的事情。这个群落的心理要么平淡, 要么紧张, 但是大家似乎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二) 职业发展上的无目标

课应该如何去上?他们心里实在是没谱。那怎么办呢?没有人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指导。学校里负责教学的老师也大多是公办学校里来的, 大家已经习惯了公办高校强调学术性的特点, 可是这种模式显然在民办院校行不通。一位敬业的老教授, 手把手地教这些年轻人, “召集我们开会研讨, 开会的时候, 给我们亲自翻译讲解国外的研究成果, 可是大家没感觉。我也是一样, 觉着太难, 有时候也听不懂。”对于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学, 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教师, 大家心里还是没底。对于学术研究, 年轻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上课只要学生不提意见, 那就万事大吉。

O, 男, 29岁, 四川人, 毕业于四川一所公立高校, 研究生学历, 他来这所民办高校应聘, 因为对于学校每年5万年薪的待遇比较满意, 就来了。5年过去了, 他如今也是一名老教师, 很多当时和他一起来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 他, 还在这里。他在这里买了房子, 他的爱人是当地人, 说起现状, 他说:“我的课非常多, 根本顾不上想什么别的, 我们这里也没有人会跟你谈什么学术, 交流什么教学, 我到这里这么多年, 没有人告诉我应该如何上课, 只是有人来告诉我你什么地方有问题。而这些人一般都不是教师。你让我怎么办?我也看着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那里不知所措, 我会帮助, 可那不是学校的帮助, 只是私人之间的帮助, 而且我自己也很忙, 这种帮助是极其有限的。”他很受学生欢迎, 在学校里似乎也如鱼得水。像他这样生活似乎比较安定的人在民办专职教师群体中并不多见。他说他是自己干出来的。

(三) 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类组织中就职, 自己的未来就和这些组织的未来直接相关。但是这个问题却是这个群体内部一个最困难的话题。没有人对未来有十足的信心。X作为学院的院长, 他说:“5年内的事情都不好说, 一般也就是3年左右可以预测。”J, 35岁, 负责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对于未来他充满了担忧:“我们的事情太没有规矩, 太缺乏制度的保证, 一切都很难预料。但是我们衷心地希望学校好, 这样我们自己也才能好。”这种情况下, 教师中比较优秀的人都选择和学校及时兑现的合作方式, 一般签约时间较短, 主要1年左右;而且都积极地进行个人资本的积累, 准备随时可以离开。

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呈现出了一种周期性:1年、3年、5年基本是流动的高发期。很多人在1年之内就离开了, 他们大多只是毕业时一时没有合适的地方可去, 暂时选择了这个地方, 但同时也和外界一直保持着联系, 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很快离开。绝大部分人会在3年前后作出新的选择。对于适应学校内部的教学秩序和生活节奏来说, 3年时间他们对学校内部有了比较全面和基本的了解, 这些人多半仍孤身一人, 没有买房, 没有家人, 他们中不少人选择去考研, 或者到其它地方去一试身手。这部分人流动的直接原因是收入的问题。大多这个时候开始考虑谈朋友, 结婚等事情, 感觉到手头拮据, 必须寻找更好的机会。大家签订合同的时候, 也不会考虑长期的, 一般都是选择1年, 选择3年的很少, 至于5年的则微乎其微。在学校里能够工作5年以上的, 都不会轻易和学校斩断联系, 除非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去处, 很多人和人事部门或者院系保持着联络。在外面学习的, 会在学校里继续兼课;去外面工作的, 也会尽量和学校保持恢复关系的可能。

这里是一个流转的图景, 一次流转常常引发、促动着更多的流转。这种景象只有随着这类组织的稳定才会逐渐发生改变。

来民办高校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不是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很多来应聘的公办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 大多是女孩子。她们不喜欢离开家乡或者毕业了到处闯荡, 对于外面的风险有很多的忧虑, 所以她们喜欢找一个安逸的氛围。很多人觉得在民办学校也就是教教书, 没有太大的压力, 当然也没有太多的动力。

八、制度选择

他们是一个在城市边缘的群体, 也是一个在高等教育体制边缘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关照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西安几所民办高校盛行的封闭式管理不仅仅对学生发展, 也对教师发展带来了鲜明影响。对于他们的流动, 学校可以有所作为。

第一, 加强专业发展指导。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 他们几乎没有教学经验, 有的人也只是读研究生期间有短期的教学经历, 对于承担民办高校教学工作来说, 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可是, 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几乎无人指导, 特别是缺少学校的关心和帮助。于是, 大多数人的教育活动局限于低水平的重复教学, 有的学校开始提出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优惠政策。但是这个政策毕竟只是针对这个群体中的小部分人。更多的人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专业发展。在这个方面, 学校的教务部门和院系的教学领导显得非常关键。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逐渐凸显。如何考虑这个庞大的以留校生为主的复杂群体的专业化路径, 将是一个涉及教师个人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内部稳定的大问题。

第二, 建立心理契约。民办高校一般实行聘任制, 执行绩效考核。一旦工作中出现问题, 就不加解释地解除合同。对于学校来说, 教育自己的员工和教育自己的学生一样, 而且教育员工的意义和作用更重要。学校很多部门的工作基本保留在低限度维持的水平。因为“前面的人离开了, 他干了什么, 我们后面来的人不知道, 也没法知道, 因为什么也没留下。我们只好重新开始。很多事情要靠日积月累, 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 所以, 有的时候, 只能去应付, 应付不了, 也就只好走人。”这种工作态度和状态之间的恶性循环,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对于那些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来说, 也是莫大的损失。他们不断地从零开始。

有的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实行内部轮岗制度。这种制度在很多人看来, 弊大于利。特别是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岗位, 由于到新的岗位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重新适应新的工作, 因此容易造成教师的失落感。

第三, 增强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减少那些工作多年、成绩突出教师流动性的根本在于增强他们的认同与归属感。这一方面要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出来, 使学校真正成为“大家的学校”。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教师的成绩和贡献, 真正实现“我们的学校”。民办高校管理盛行的家长作风是个双刃剑。搞不好就损害教师的积极性。此外, 专业教师在这个组织中, 基本没有参与学校事务的任何机会, 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上课, 和他们发生关系的就是负责监督教学秩序的教务处以及院系的教学科, 还有每年要签合同的人事处。

写到此处, 我们不禁要追问一句:要留住人才, 要吸引人才, 民办高校, 你们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孙蕾.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信任的因素的实证分析[A].“改善民办教育政策环境, 提高民办高校办学绩效”学术研讨会暨福特民办高等教育结题会论文集 (一) [C].2006:257-263.

[2]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 les/business/htmlfi les/mo e/s4631/201010/109964.html, 2010-10-28.

[3]即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

[4][6]西安欧亚学院回忆录问及编写委员会.欧亚十年——西安欧亚学院建校10周年回忆录文集[Z].2005:44.

北京民办高校名字 篇4

中国管理软件学院 海淀区010-80717668010-80705899 北京达德大学 西城区

北京途锦联华工商管理专修学院 海淀区双清路京桥大学 海淀区上庄白水洼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 东城区朝外

北京国际旅游专修学院 密云

北京金融学院 西城区

北京京城学院 昌平区平西府

神州大学 朝阳区北苑路

北京明园大学 海淀区西三旗

北京京海学院 知春东里

北京市中新企业管理学院 石景山区

北京人文大学 朝阳区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阜成路

北京民族大学 房山区

北京英迪经贸学院 房山区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良乡高教园区

中华研修大学 南校区大兴黄村商业中心北校区北京市丰台区明春苑

北京兴华大学 朝阳区

北京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学院 德胜门外北京自修大学 海淀区西北旺

北京外事专修学院 昌平沙河

北京现代实用美术专修学院 朝阳区

北京建设大学 复兴门外

北京京华医科大学 朝阳区来广营

北京农村医药电教学院 顺义县

北京影视研修学院 大兴南宫

北京联大自动化工程学院培训部 东城区北京现代管理学院 西城区

北京经济管理函授学院

(原北京经济函授大学)宣武区

中国函授音乐学院 地安门

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 西城区旧鼓楼大街北京玄宇艺术研修学院 东城区

南校区大兴榆垡

现代管理大学 北京市房山区

北京华诚学院 门头沟区

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 崇文区

北京光明中医学院 海淀区

北京东方大学 海淀区

北京青年企业管理学院 海淀区香山普安店北京联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朝阳区

北京高等秘书学院 崇文区010-51497543 010-51497544 德才文化学校 朝阳区

北京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西城区北京电力经济研修学院 海淀区中国交通运输函授学院 海淀区北京中国驻颜美容学院 朝阳区中国农民大学 中国农科院

北京心理学函授大学 中关村

北京京师科技学院 西城区

北京智力开发函授学院 海淀区北京培黎职业大学 海淀区

北京逸仙专修学院 宣武区

北京医药卫生专修学院 安定门外北京商品经济学院 西城区玉芙胡同北京商艺学院 海淀区

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 北三环中路北京自动化学会教育中心 朝阳区北京中关村软件管理学院 中关村北京计算机专修学院 朝阳区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昌平区百善镇海淀区

中国信息大学 昌平区百善镇

北京罗德岱尔研修学院 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圆明圆专修学院 海淀区

北京礼仪专修学院 东城区

前进大学 东城区

北京中加工商专修学院 西三环北京蒙达研修学院 石景山区

东方文化艺术学院 朝阳区

北京中山学院 昌平区天通苑

燕京华侨大学 丰台区

北京文理研修学院 德胜门外

北京会计专修学院 东城区

北京中国烹饪专修学院 东城区北京新亚研修学院 海淀区

北京求知学院 朝阳区

北京社会函授大学 1668信箱世贤学院 海淀区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东城区朝阳社区学院 朝阳区

北京华腾研修学院 昌平区

北京卓达大学 西城区

北京汽车工业学校 朝阳区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海淀区北京辅仁外国语大学 北京市

北京城市学院 海淀区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北京市北京国际经贸研修学院 朝阳区北京育达工商专修学院 海淀区北京管理研修学院 北京市

北京高级财务管理专修学院 朝阳区北京康培研修学院 北京市

民办高校:期待正名 篇5

近来,蒋国斌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课题:还有无可能盘活南洋教育集团所属学校资产,恢复学校的招生运营。他的答案是“能”,但条件有三:

1.南洋公司、南洋学校的债权人必须债转股。

2.必须有一个新的民营教育机构愿意注入品牌、团队、资金和管理运营模式,快速恢复各地南洋国际学校的招生运营。

3.最关键的一个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好的战略发展前景、乐观的运营经济效益预期,这个方案才具有可操作性。

2005年9月,蒋国斌作为受让方,四川量子纸业经贸有限公司作为出让方,分别签署了北京中亚财富投资有限公司70%殷权转让合同书、北京南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30%股权转让合同书、北京南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30%股权转让合同书、北京南洋教育管理有限公司30%殷权转让合同书。

然而,在入主南洋集团之后,蒋才逐步发现,以南洋集团时下之资产质量,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营已经非常困难。通过资本运作引入新的资金和管理,成为蒋国斌在反复思虑后的选择。

然而,进入2007年后,一条意料之外的民办教育新规,却让他盘活资产,收回原南洋集团属下北京兴华大学的计划几近破产。

2007年2月10日,《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教育部第25号令)开始施行。该规定第七条称,民办高校的资产必须于批准设立之日起1年内过户到学校名下。而在此规定下发前资产未过户到学校名下的,自本规定下发之日起1年内完成过户工作。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是困扰其发展的瓶颈。在民办高校的资产过户之后,产权将趋于明晰,也为挪用、侵占办学资产建起了防火墙。但在民办教育的合理回报模式仍未得以明确之前,产权的明晰也阻断了投资办学者暗渡陈仓获取办学收益的捷径。这对于希望以经济效益作为吸引资金的蒋国斌来说,绝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收益权的缺失

根据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学校数量比上年增长10.3%,比2002年增长109%。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则达到133.8万人,比上年增加27.2%,比2002年增长318.4%。这一增长速度,比一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增长还要快。

而与2002年做此比较的原因,就在于2002年末,一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

《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称《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等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高校出资人对资产增值和收益的觊觎,终于在政策层面透出一丝曙光。

2004年4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执行,第44条:“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这一规定,似乎再次肯定了投资办学获得收益回报的权利。

但不论是在《促进法》,还是其后的《实施条例》中都没有对民办高校的产权予以明晰。

对于民办教育机构的产权界定,早在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就已经定下了基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方铭琳对这一条例的解读为,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民办学校拥有其财产的使用权,而没有财产的转让权(处分权);学校的举办者和办学者都不拥有财产的收益权;且举办者的所有权只有在学校解散时才有可能重新获得。

而此后的《促进法》和《实施条例》虽然为投资办学者在取得回报方面打开了一个门缝,但由于缺乏在收益权上的法律规定,投资办学者的回报要求依然名不正、言不顺。

方铭琳认为,正是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规定不合理与不明确,直接影响了教育投资者的未来预期,挫伤了他们办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限制和束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投资与办学的分歧

自2002年后的四年多里,一边是民办高校的蓬勃兴起,另一边却是民办高校办学者们的唉声叹气、举步仍然维艰。“唉,民办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呀。”电话那头,深圳振西科技学院董事长施振西感叹道。施振西办学19年,经历了中国民办高校教育兴起的风风雨雨。

1996年,施振西从杭州辗转到深圳,创办了深圳第一个民办的全日制大专,也在深圳最早开始学历资格考试。而与他同时期在深圳创办的五家民办高等教育学校中,目前只剩下他一家还在勉力支持。

但他依然相信,在深圳的1200万人口中,国家能解决高等教育的只有200万,其他人的教育出路就在他们这些民办教育人的手中。这么一个庞大的市场,不仅是施振西办学理想的实践地,也是投资者眼中的摇钱树。

于是施振西以自己名下振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与其他投资人合作,在原深圳环球科技与管理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办起了如今的深圳振西科技商贸专修学

然而,近段时间最令他头疼不是民办高校与国家政策的磨合,而是学校的产权纠纷,“我们学校有两家出资人,其中一家拿着学校的资产去投资房地产,我们也正为这件事在打官司。”施说。

施振西相信此次教育部25号令颁布后,高校资产过户的强制要求将摒除那些用心不专的投资办学者。“学校资产如果一开始就放在学校名义下,就会更好地用于民办教育,原出资人也不能够随便动用学校资产进行房地产等其他与教育无关的事业。”施说。

但施也承认,为了吸引投资,他也会考虑通过把一些民办高教项目尽可能地以商业项目的形式放到工商局的管辖范畴中去,以规避教育部门对投资者从办学中获取回报的限制。

显然,作为一个深谙民办教育之道的实践者,施振西非常清楚民办教育对于投资人与办学者而言,完全不同的意义。前者是为求财,而后者则是理想的实践,二者有志同道合之处,也会存在分歧。因此,双轨运行是他眼中最为合理且合法的模式。

在这样的双轨设想当中,类似蒋国斌这样明确希望通过学校资产盈利来吸引投资的办学者,选择进入纯粹商业项目运作显然更为合理。

给学校正名

其实,施振西所设想的双轨运行并不新鲜,他所没有点破的,是中国民办教育长久以来的老问题,“台理回报”的定义模糊,公益性与营利性办学混为一谈。只要还没有分清这些关系,施振西就不得不自己去把手中的资源和项目分类鉴别,投资者有回报要求的就放到工商、投资者没有回报要求的才能放在教育部门。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劳凯声看来,当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合理回报”一词尚无准确定义是模糊的关键。

因此,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刘林就认为。现时的情况是,大多数民办高校财务状况并不透明,“合理回报”徒有其名,却无其实。许多民办高校的投资人,也并不采用“合理”方式,而是曲线救国,获取并不合理的回报。比如,挪用学校资产进行其他投资,利用还在公司名义下的校产向学校收取租金等等。正是这一类事件的频频发生,推动了教育部25号令中强制资产过户的浮出水面。

考虑到民办高校是自2002年《促进法》出台后迅猛增长的,刘林认为,教育部“25号令”规定的资产过户,是把许多投资办学者的投资行为强行改变成捐资行为,违背了许多办学者的初衷,即便是“合理回报”这种模糊规定,也很难平衡其中的矛盾。

民办普通高校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

198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 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志愿者日”。1993年12月7日, 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每年的3月5日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20多年的发展中, 广大有志青年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玉树地震 、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大型赛会和救灾、灾后重建中, 发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社会公益、服务他人,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利他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动注重实践、面向全社会, 有利于培养大学的探索精神。因此, 志愿者行动在高校受到在校教师和大学生们的广泛喜爱。

一、 调查发现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 问题也不断涌现。很多时候, 我们过高地把志愿者行动定位在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地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上, 认为报名来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义务服务行为。使得大学生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与活动变成纯粹地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只是为了社会实践的量化考核。这些误解和错误的指导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者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 在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总结出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校领导层重 视不够 , 缺乏专业的 志愿者队伍管理和指导教师。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都 是在各高 校团组织 的指导下 进行的。高校的志愿者队伍隶属于团委学生会。但是笔者通过走访上海市的部分民办高校发现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一般只有1到2名专兼职干部。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和学校运行经费来源的特殊性, 有些团委老师还要兼任辅导员的工作, 除了要完成各类团学联的工作之外还要带有一定数量的班级, 完成辅导员的工作。这导致在志愿者队伍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教师, 志愿者活动疏于有效的指导和策划, 这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2. 志愿者活 动形式单一 , 教育实践意 义不强, 创新不够。人们普遍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层次的社会组织性教育活动, 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社会的现实性, 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广发的先进性。但是现实中志愿者活动却是活动形式单一, 不能体现志愿服务的真正价值。据笔者走访了解到, 上海市民办高校的志愿者活动大体包括志愿献血、校外公共交通场所维持秩序、参与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性场馆服务、看望敬老院养老中心的老人、陪伴孤儿院的儿童、与幼儿园小朋友玩耍等, 多数都是短期和非固定性的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有的水准不能通过一个有效的平台很好的体现出来, 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自我认同, 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

通过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大学对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形式单一并且没有连续性的志愿者活动是存在一定的异议的。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大学生, 团委负责志愿者工作的老师还是社会单位个人, 对于志愿者的理解不应该仅仅的停留在做好事的层面上。尤其是作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者各民办高校共青团的负责教师尤其应该思考志愿者活动的真正含义, 以及志愿活动可以大学生带来的成长和帮助。

3. 志愿服务缺乏 稳定的活动 阵地 , 志愿者项目缺乏系统性的规范。笔者从在大学里参与志 愿者服务 到参加工 作后成为 一名老师, 深刻的体会到很多时候高校的志愿者和指导老师都很被动, 经常是打游击战, 来任务了接受任务。每年逢“学雷锋日”“植树节”“志愿者活动日”等节日, 几乎所有的志愿者组织和共建单位都会开展志愿者活动, 活动主要集中于社区敬老、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但是这些节日一过, 志愿者活动开展次数就会减少。高校校内的志愿者活动项目毕竟有限, 校外的共建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又缺乏系统性的长效机制, 这也非常的不利于高校志愿者队伍的长效发展。

4.志愿者活动缺乏应有的经费支持。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章程》中认为, 志愿者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笔者认为尽管志愿服务本身不需要支付报酬, 但志愿者活动是必然会产生管理成以及志愿者的饮食、交通、通讯等必需费用。资金经费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发展中的一大瓶颈。就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共青团的支付, 有少部分的社会募集和商业赞助。由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拨款, 迫于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压力, 学校在资金的内部使用上是一紧再紧。笔者发现, 很多时候, 在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志愿者队伍的学生干部以及志愿者本人自掏腰包的现象比比皆是。

5.志愿者队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学是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 大学生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 开始在意和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希望得到认可和支持。虽然志愿者活动在民办高校中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喜爱, 但是“招募多, 流失快”的现象一直存在。在笔者的走访和调查中同样也发现, 各大民办高校都有对本校区内评选“优秀志愿者”。但是奖项涉及的学生非常有限, 奖项的公众认可度也不高, 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某民办高校为例, 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 干部”“优秀团 干部”“优秀 团员”的荣誉称号可以参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但是“优秀志 愿者”就没 有这样的 优先权。在与大学生志愿者交谈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作为90后社会普遍认为是“娇生惯样”的一代, 但是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并不在乎参与的活动有多辛苦多累, 他们中很多人更在乎的是志愿活动能否给他们带来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朋友圈的扩展以及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感。

6. 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专业结合度不够 , 与志愿活动相关的培训严重缺乏。志愿服务按照服务过程和内容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两种, 非专业化服务是指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性服务活动, 如大型活动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专业化服务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取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 如心理健康、翻译、义诊、法律援助、维修等。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地方, 但是在现实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很难或者说很少有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开展服务活动结合起来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 (2014-2018) 》中就有指出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加强志愿者培训课程、教材的开发, 整合各地优秀课程和教材资源, 形成较为科学的课程、教材体系。创新培训方式, 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培训的质量和成效。到2018年, 每名注册志愿者至少参加一次团组织举办的系统培训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志愿者队伍的长期发展是缺少不了有效的志愿者培训,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 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若干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倡导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品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思想, 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拓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涵盖支援贫困地区、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灾区建设等, 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有效实践尝试。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缺失。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立足于实践并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它尊重青年的自身特点, 激起青年的热情, 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

笔者作为民办 高校的辅导 员 , 3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通过志愿者活动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一个非常实用并且有效的方法。针对目前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对策来建设民办高校的志愿者队伍, 促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 把思政教师纳入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中。党和政府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这给我们的大学造成了社会主义价值无用的假象。这种假象一旦长期滋生下去将会是非常可怕。因此, 对大学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 笔者认为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 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的课题教学, 也需要辅导员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平台和抓手。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原本说教、灌输教学方式, 增加课外实践环节, 学生开展生动的志愿者服务能较好地实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与服务社会的理念。生动活泼的志愿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而且也赋予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市某民办高校为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一共54个学时, 18周的授课除了每周2学时的课题正常授课安排以外还有18个学时的学生课外实践要求。在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情况下, 把思政教师归入志愿者队伍管理中来, 既可以为思政课程中的实践课时提供很好的平台也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团学联老师在志愿管理中的工作压力, 笔者认为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2.拓展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 , 加强与非盈利组织的合作, 高校之间建立志愿者合作联盟。随着现代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为高校志愿者平台的拓展提供了便利。首先, 民办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 在顶层设计上就要加大力度支持, 更多的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 建立志愿者服务共建合作单位, 为志愿者建立校外的服务基地。其次, 与非盈利组织合作, 充分利用非盈利组织资源优势, 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自身优势,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3.加强民办高校志愿活动的文化宣传。由于缺乏固定的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方式与途径, 所以在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前期、中期、后期都缺乏有计划、有思路、有模式的培养与发展, 无法从志愿者文化建设层面的具体要求有重点、有目标的锻炼大学生志愿者, 不注重志愿服务本身精神文化层面内涵的推广与打造, 因此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志愿者始终缺乏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 失去了对志愿者文化价值本身的认识与认同 , 无法带给他们志愿服务的归属感与满足感。

首先, 民办高校团学联可以通过校园的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校报、校园BBS、志愿者官方微博、微信、QQ群以及上海高校中主推的易班网络平台, 有组织有策划的宣传志愿者服务精神和优秀感人的志愿者个人事迹 , 使志愿服务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道新风尚。同时网络平台也能很好地促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和信息的互通。其次, 可以设计统一的志愿者徽章服装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专属的时尚符号 , 以提升志愿者的归属感。在北京奥运会后的“鸟巢一代”, 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 以及南京青奥会的“小青柠”, 都成为志愿者的一个专属的称号, 得到了青年志愿者的广泛喜爱和认可。再次可以组织拍摄志愿者微电影, 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宣传。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某民办高校为例, 在基础部校区每年5到7月份, 学院团委都会组织拍摄一部视频介绍团学联的活动其中就包括志愿者的活动。在每个新学期基础部校区迎接新生的入学教育上团委都会组织新生观看。视频微电影对新同学的影响和启发非常是非常深刻和直接。

4.更加注重民办高校的志愿者培训。志愿者通过培训提升个人的技能不仅可以满足志愿者本身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让被服务对象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校应该把志愿者培训 和具体的志 愿服务紧 密的联系 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老师或者经验丰富的社会义工开授与志愿者自我保护有关主题的课程, 进行志愿项目相关的专业讲座, 模拟服务场景服务流程。工作中, 笔者发现在志愿者培训上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的作用。很多大学生既参加了志愿者又参加了社团, 在社团中尤其是社团负责的学生干部, 大多有很多的特长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和帮助, 学生之间可以达到很好的分享和学习的作用。

5.通过科研项目资金来支援志愿者活动。一般来说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资助、项目经费、企业公民捐赠。作为民办高校, 来自政府和企业的捐赠相当于公办学校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学校高层领导在制定每年的财政预算时应该设定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或者资金。再者高校团委在对外联系的时候要努力建立校外志愿服务更加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赞助体系。最后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申请实践性较强的科研项目, 利用项目里的调研经费来支持一部分的志愿者队伍活动必须支出。

6.多种激励方式并存提升志愿者的积极性。实践中笔者发现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学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学生党员发展相结合考虑, 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和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某高校为例 , 从2012年开始校级团组织向每一位在校大学发放《社会实践手册》, 该手册要求学生详细地记录在校四年中参加的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讲座等内容。每项活动参与记录后都需要有团学联盖章, 在学生毕业之前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同时各党支部书 记和辅导员 在发展学 生党员的 过程中, 也可以通过这本手册了解学生的情况, 作为发展入党的一个参考依据。教师和学校的认可, 可以好多更好地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 也有利于志愿者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曹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时代特征.渭南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6) .

[2]张科, 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 2010 (2) .

民办普通高校 篇7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为了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国家提倡要大力发展高校创业教育, 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针对创业教育是十分缺乏的。民办高校作为新兴力量针对创业教育仍有诸多不足。输送的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将来就业的竞争力,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众多研究表明,在当前创业优惠政策面前越来越多同学有了自主创业意识,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缺乏创业勇气外, 还跟高校创业教育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有关。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虽然教师队伍经过不断整合、改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H大学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H大学深刻 地认识到 只有毕业生 能很好地 就业、创业 ,毕业之后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才能让学校获得长足发展。H大学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有特色地发展本校创业教育,但师资队伍发展中遇到不少瓶颈。

1.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管理系统。

一方面 ,H大学设有 大学生就 业和创业 指导教研 室 ,但是没有专门创业指导教研室。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教研室隶属学校公共课部,属于教学基层单位,但是行政权威较小。

另一方面,兼职教师是学校创业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各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因为兼职教师平日都有本职事务性工作要忙,所以精力有限。

2.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

多数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都是“半路出家”,并且创业指导师资和就业指导师资并没有单独分开,H高校也不例外。H大学2015年从事就业和创业指导教育的老师共有8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各二级学院辅导员。

H大学师资队伍并不稳定, 因为大部分师资为兼职人员且学校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导致就业、创业教育师资流动性比较强。

3.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

就业指导教育在美国发展比较早, 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但在中国起步比较晚,所以中国创业指导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1)缺乏系统 的创业指 导理论知 识。

创业指导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对教师专业性要求比较高,H大学创业指导教师虽然90%以上为研究生学历, 但在学校学习时有自己的研究领域, 对别的专业领域了解甚少甚至空白。

再者,因为H大学的特殊性,其面对的学生多为艺术类学生,从事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专业特长与学生专业并不相符,导致创业教育教师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2)缺乏创业 实践经验 。

H大学从事就业、创业工作的老师大部分是一毕业就参加工作,并没有实际创业经验,所以创业教育师资专业性不足。创业教育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如果没有实践经验,讲课就如同“纸上谈兵”,很难跟学生开展互动,直接影响上课质量,从而失去上课意义。

三、民办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1.建设一支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建设师资队伍,高校可以引进一些创业学博士建设一支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吸纳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等实践型人才参与高校创业教育。

高校除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外,还要注重教师进修和培训投入,切实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为了降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流动性,高校除了适时增加教师薪酬之外,还要多给教师队伍提供一定的福利,例如:多提供一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2.重视专业带头人培养。

民办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上取得阶段性成绩, 关键在于对人才建设的重视, 坚持只有注重人才培养才能让学校获得长足发展。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中的人才、社会上的创业带头人到学校担任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除了引进外,还要注重本校专业人才培养,鼓励本校创业教育教师加入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

3.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

作为高校职业、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创业教育师资管理体系是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高校除了设置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外,还应该加强创业指导教研室建设。通过创业指导教研室的管理平台,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基础,兼职老师为主体的管理体系,根据学校、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课程安排。

四、结语

朱玉教授曾经提到要想把民办学校建成一个高水平、长发展的学校,首先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从众多公办院校、民办院校中脱颖而出。其中创业教育是关系学生未来就业、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一支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重视专业带头人培养,建立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管理体(下转第12页 )系和评价机制, 整合师资队伍发展创业教育

的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是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摘要:高校创业师资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社会稳定、和谐。本文以河北省民办高校H为例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瓶颈,提出建设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专、兼职队伍,重视专业带头人,建立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民办高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与前途发展,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的重点。

民办普通高校 篇8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创业教育”确切的定义。 1989年,柯林·博尔最先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给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即:“在‘学位= 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我国学者席升阳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1]。

笔者对“创业教育”的界定是:创业教育是通过适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进取心、冒险精神、艰苦奋斗等企业家精神为中心,以构建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二、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基本没有形成,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首先,较少学校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缺少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2]。有些学校会在实训中涉及创业教育知识,例如“拓展训练”、“推销技巧”等,由于课时较少、不系统,并且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训,缺乏实战性,因此对于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效果不明显。其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3]。民办高校教师结构特点是老教师、年轻教师多、中年教师数量少,大多数年轻教师都在30岁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即进入民办高校从教,在社会上参与创业活动的机会很少,缺少实战经验。最后,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比例很少[4]。由于没有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选修经管类课程中涉及创业教育的课程、经管类学生参与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训课程、通过学校参与国家创业大赛。由于民办高校主要办学定位是培养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讲授、实训等环节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市场营销课程时,主要重视学生对整个营销体系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竞争者分析、市场调研、 STP战略、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内在关系,明确市场营销精髓,并力求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课程考核形式是:自选一种产品或项目,撰写市场营销创业策划书。通过授课燃起了学生创业的激情,奠定了创业所需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能够参与到这种创业教育的学生人数是很少的,以哈尔滨财经学院为例,大概5%左右。此外,参与创业大赛也是创业教育中很好的形式,黑龙江省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在娃哈哈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过程中,通过产品销售、市场调研、撰写策划书等环节,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创业素质, 如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等精神。但是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人数就更少了,不足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学生总数的1%。

三、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创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愈来愈大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民办院校的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高端就业市场上,与重点院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相比,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而在低端就业市场上,与有专门技能(如维修汽车、电脑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竞争,其优势也不明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样严峻的形势更能燃起民办大学学生创业的激情,而且,民办高校的学生通过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一方面对本专业拥有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又具备一些实践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为他们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民办高校能够通过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将会产生以下几个积极意义。

1.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构建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成功奠定基础。

2.成功的创业教育模式将会成为该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其自身竞争力。

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将会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成功创业的民办大学学生会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带动其他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缓解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压力。

(二)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笔者根据创业教育培养的不同阶段,构建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五阶段创业教育模式,如下图所示。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图示

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最基础的阶段是第一个阶段:让学生形成创业知识体系。为此,民办院校应该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方式强化学习效果,最后通过恰当的考核方式达到构建学生创业知识体系的目的。

创业教育的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对有一定创业理论基础的学生进一步培养其创业技能和素质。笔者认为实训教学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专题实训,如:市场营销调研、推销技巧、 团队训练等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素质,在实训中要通过成立虚拟公司、情景模拟和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而不是只停留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在实训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恰当的创业教学软件操作系统的支持,那么,无论是对整个创业流程的理解还是对后阶段的创业实战,无疑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阶段的考核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并将成果进行PPT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技能。

创业教育的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实习,其目的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体验市场的运作原理,了解企业的各个部门运作,为下一阶段的实战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的关键点是关于实习单位的选择,以往情况往往是流于形式,学生随便找个企业盖个章了事,达不到实习的目的,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民办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实训管理工作,例如建设实习基地,一方面解决了学生找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第四个阶段是创业实战,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创业项目,由教师指导,进行一系列创业活动。首先,要撰写创业策划书,在策划书中写明项目名称、环境分析、竞争者分析、消费者分析、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定位、产品组合策略、投资风险、财务状况等内容;其次,将创业策划书实施;最后,对实施情况进行财务核算,计算利润率。

第五阶段,完成创业报告,接受考核。创业报告除了写明创业过程,还要对整个创业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 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评估继续创业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创业的思路。在考核方面,建议不仅要对学生的创业报告打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创业答辩,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创业能力。

以上五个阶段是逐步实施的,该创业模式的培养重点从知识结构到能力和素质再到创业实战的演练,力求培养理论、技能、素质、实战能力四位一体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三)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保障

五阶段的创业教育模式涉及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业实训、创业实习和创业实战等诸多方面,内容复杂而广泛,为了顺利实施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保障措施:首先,民办院校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创业教育, 领导重视才能积极推动创业教育的实施;其次,要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国家投入和学校投入,例如: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免税政策,学校聘请创业成功人士讲座的投入,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的场地、资金扶持等各种资源的投入;最后,创业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具有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了塑造出这样的教师团队,一方面,民办院校可以鼓励自己的教师在企业实践,以弥补只有理论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作为民办院校的教师(或兼职教师)。

民办普通高校 篇9

关键词:技能型,财会人才,实践教学

1 民办普通高校财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发展的时间不长,相对来说学生基础较差,但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强,思维比较活跃。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大多数民办普通高校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于近几年热门的专业课之一——财会类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加。据统计,全国每十个毕业生中,就有两个是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压力之大。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民办普通高校的财会类专业应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1)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样的会计实验只能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对于会计预测、决策、会计分析、纳税筹划、审计等内容涉及较少,缺乏综合性的实验。这样的教学实验只能使学生掌握会计部分环节的工作内容,但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效果不佳。尽管很多高校都要求学生毕业前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完全依靠学生及家长的社会关系,这样就使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实习效果差。尽管有的高校也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的利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安排实习人员的数量有限;二是有的高校建立实习基地仅仅是形式而已,实际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其次,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找到实习单位,但有的企业担心学生实习会对正常的会计工作造成干扰,有的企业出于会计信息保密的考虑,也不愿让学生接触实际的会计工作。最后,有的实习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核算方法与程序不规范,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目前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进入教学工作后,往往难以有时间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和了解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来源于教材,难以和实际工作相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也没有给老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3 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3.1 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验

首先,保证实验教学课时。目前财会类专业的多数专业课还是完全依靠理论教学,实验学时的比重很小。鉴于此,应加大实验教学的学时比重。对于核心专业课,应制定不折不扣的刚性计划,使学科教学计划和专业实验教学计划同步进行。其次,组织编写会计实验教学材料。实验资料应来源于企业。学校应组织财会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收集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案例分析,进行必要的分析、加工和整理后,编制成可供实验教学的会计模拟实验资料和案例分析资料。然后,应重视对实验课程的考核。目前很多高校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实验课程的考核,这就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达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应重视实验课程的考核,并提高实验考核成绩的比重。

3.2 开展综合实训

各门专业的会计实验教学是独立的,不能使各门专业课的实习内容连贯起来。高校应在学生学习完所有的专业课之后,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应设计一个仿真的公司制企业,模拟其会计工作系统及管理机制,结合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要求学生系统地组织采购工作、生产工作、销售(下转第48页)(上接第31页)工作,并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进而进行税务处理、开展审计等工作。综合实训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所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具备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3.3 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鉴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基于保密性和安全性考虑,不愿意接受会计实习生,拒绝与学校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这就给财会专业的实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鉴于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委派一些业务素质比较高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向实践单位提供会计服务。借此,学校可以提出将合作单位设立为校外实践基地,由专业教师带领一定数量的学生去实习。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了实习的机会,而且还能得到校内教师和企业内实务操作人员的指导。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高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做兼职,而实际上,让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也是非常可行的,一方面教师的数量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向实践单位提供会计服务,实践单位乐于接受。同时也可以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使会计教学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的新情况及对会计岗位能力的新要求。

4 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

4.1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保证纳入计划的实践教学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2)在实践时间的安排上,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3)应注意实践内容的与时俱进性。

4.2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

高校应改变观念,加大对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创造高起点、高质量、现代化的实验室。具体来说,学校应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套多媒体教学设施、ERP综合实验室等。同时,学校还应引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软件;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开发建设一个集会计、金融、税务、证券、管理为一体的电算化综合实验室。

5 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是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集中开展综合实验的教学和校外实践的指导,有别于一般的教学理念。

(2)有利于培养“有用、能用、管用”的技能型人才。综合实验和校外实践,能够密切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取决于培养人才的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民办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国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0.5.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 篇10

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由兼职和专任教师构成。一是聘请公办高校的在职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二是聘请公办高校退休老教授作为专职老教师以及本校的专职教师。民办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于专职教师的发展,尤其是专职的青年教师的发展。大学外语老师大部分是是刚毕业的本科生,近年多是研究生,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教龄10年以下。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中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中间断层,没有年龄梯度。

学历层次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在创业初期主要接收大量的應、往届本科生作为大学外语教师。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提高学校知名度,近年来才逐渐招聘刚毕业的研究生,但仍以本科或是在读研究生为主。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教师的教龄短,不够评职资格,职称结构极不合理,整体以讲师和助教为主,缺少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来推动学校发展。

教师队伍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科研经费、评优评奖、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之间还很大的差距。民办高校的教师在许多方面不享有公办高校教师的平等待遇,缺乏职业安全感和归宿感,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这就使得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人才一般处于单向流动状态,青年教师获得了学位或高职称一有机会就会想办法进入公办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人才的流失多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补充,这样就影响民办高校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影响民办教育质量的提高。

科研水平偏低。大学外语属于公共基础课,授课学时多,大学外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大多民办外语教师处于职业的适应期,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积累不够,缺乏系统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比较盲目,忽视了科研能力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民办外语教师的主要职能停留在教学上,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得不到重视,知识结构得不到改进,科研水平得不到提高,科研工作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民办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的发展,由于大学外语的学科特点,在学校资金投入、科研立项、在职培训、评奖和评优方面都处于劣势,得到发展的机会少,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科研水平普遍偏低,专业危机感和学术危机感尤显突出。

外语教师培训滞后。目前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缺少职前专业培训,只是经过短期的教育理论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工作在大学外语教学的第一线,主要是在自发状态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的摸索,完全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单一,在职进修的机会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轮流参加各大出版举办的暑期培训、有限的学术会议、自我学历提升等继续教育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比较分散、不系统与实际脱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大学外语教师发展要求,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策略

目前民办高校整体处于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转型期。民办外语教师发展环境不成熟,制度不完善,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师资建设滞后。根据民办高校实际状况,我们认为从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教师自身两个主要方面做起,促进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发展。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健全,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健全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保障、职称的评定,课题申请、进修培训、评先进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体系,给予民办教师更多的政策支持,对民办高校教师提供外部保障,创造教师发展的机会。

民办高校要完善制度,为民办外语教师构建有利的发展平台。民办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外语专业人才,以扭转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学历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断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外语教师队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力军,民办高校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合理的外语教师培养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规范的教师培养体系。除了派教师参加出版社组织的外语教师暑期的短期培训,还要制定长期的教师发展规划,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选送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合作科研,造就稳定的、高质量的民办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对于外语教师的培训应根据教学实践的需求,教师的实际水平,从解决教学、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更新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提高教学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外语教师的积极发展。大学外语是公共基础课,在专业建设方面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因此,在重专业、强化应用型教育的民办高校中,外语教师在评职、评奖、评优方面都处于劣势,教师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民办高校应重视对外语教师发展不同阶段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教师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为大学外语教师发展创造一个有利平台。

上一篇:水工金属结构制造企业下一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