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改革初探

2022-12-02

按照《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目标, 2010年在中国受教育的年限将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高教规模将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接近1 5%, 到那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将由精英化走入大众化。这个目标对于实现科教兴国水平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也极大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兴旺发大, 使民办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扩招, 对民办高校提出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引出了民办高校内部的弊端。

1 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问题

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幅扩招, 使更多的学生得以进入高校学习。然而到普通民办大学招收的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偏低, 且差距较大, 有的400多分, 有的就两三百分。因此, 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基础也较差。除此之外, 到民办学生上学的学生的父母多数是生意人, 平时少有时间与子女沟通, 很少管教子女, 因此, 这些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如集体观念差, 自觉性, 约束能力也较差。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 离开中学教师严格约束, 来到管理相对宽松的高校, 劣性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这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干扰了教师的教学。

1.2 师资队伍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都是近几年在扩招形势下出现的产物, 所以都是一些新兴的学校, 知名度不太高, 招收到的教师大多都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这些教师一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 直接进入这些民办的高校, 这部分的教师的实践经验比较欠缺。还有一部分是中学的一些中高级职称教师, 以前从未接触过高校的教学。因此, 当这些学校要开办一些专业时, 也许连教师自己对该领域都比较陌生。而民办高校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很少, 缺乏专业和学科的带头人。所以民办高校要想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由于民办高校资金和学科带头人的问题, 所以很少有一些科研项目。对年轻教师也很少有一些常用性较强的进修班让教师们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更不用说有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 使他们在学术上有所进步。因此, 民办学校人员流动频繁, 人员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这都是导致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在评优方面, 在中国, 或许是为了突出优秀教师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学校总是尽量缩小优秀教师的比例, 将优秀教师的名额比例控制在2 0%以内, 有的甚至还不得超过1 0%。这种做法似乎成了每个学校的惯例, 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 如此小的比例, 只有极少数教师才有可能当选, 绝大多数教师与优秀无缘, 尽管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和那些当选优秀的教师相比, 并无多大差别。

1.3 教育资源问题

民办学校没有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所有的资金全都由办校者自己筹办。因此存在教学环境差实验条件差, 实验设备简陋的问题。而教育部年年扩招, 学校的资源更是无法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更甚者, 民办高校为了多招生, 不惜多开新专业。一个专业的开设, 从基础到专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办校者又不愿投入资金购买教学设施。这都阻碍了培养动力能力强, 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目标的完成。

1.4 专业设置问题

民办学校由于是个人办学, 所以问题会受到经济利益驱使, 盲目加大办学规模, 把五保创收作为办学思想。因此, 造成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 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水平。这样是能吸引不少学生报考, 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校办不出特色, 学生学不到有用的技能, 毕业在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只能是砸了自己的招牌。

2 改革方向

基于上述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尝试:

2.1 在目前的形势下, 民办高校里的学生大多都是一些没能考上国立正规大学的高考“落榜生”。从进校门的那天起, 他们从心理上就有失落感和自卑感。因此, 对于这些新生, 班主任的工作至关重要。正如上面所介绍的, 到民办的高校的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生活自律方面都比不上公力学校的学生, 所以民办学校的班主任的责任要更大。班主任应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客观评价自己, 使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多与外界沟通, 交流, 多参加集体活动,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 尊重, 宽容。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多给学生提供关于本专业学科就业及学习的方向性指导, 尽量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在生活中, 要给学生有一定的自由, 让他们去判断是非, 但也要从旁给予指引。到了大学, 不能再像初高中那样死死地管束学生, 那样只会使学生反感, 所以班主任要建立一种与学生相对平等的关系。不要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高高在上, 遥不可及, 那样只会和学生产生距离, 学生工作不可能做得好。

而对任课老师来说, 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在高校的老师都是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的, 毕业的学校可能都是一些比较好的公立院校, 学生的自学性都比较高, 对知识的渴求也比较大。所以任课老师不能以自己在高校的那种高标准来要求民办学校的学生。要制定出符合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对学习没有恐惧感。

2.2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色。”民办高校应该高薪聘请一些口碑好的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科建设, 另一方面也能对年轻教师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在聘请这些教师时, 不能只看重职称, 还要看实际工作中表现如何, 人品如何, 能不能心胸广阔地教导年轻教师。

在对教师的管理上, 不能仅用管理企业的一套方法。因为教师是一群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 因此, 管理教师应该以思想管理为主, 要使教师在心里觉得应该“做”, 而不是被迫“做”。

为了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民办高校还应制定一个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 树立起“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的总裁曾提出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 关爱你的员工, 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加倍关爱。这一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只有拥有一批真心认同学校办学理念, 大力推动学校发展的教职员工, 学校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做到真正的关爱员工, 那么就要在制度上体现尊重员工的人格, 意见, 需要,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在薪酬激励方面让员工满意, 就是让员工快乐工作, 在薪酬回报上体现出员工对学校的贡献, 体现出学校对员工工作的认可。

在评选优秀称号时, 应该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因为国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控制优秀教师名额比例的“精英式”的选举方法, 其实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因为优秀教师名额比例太低, 能够评选上优秀教师的只是少数, 而未能评选上的却是绝大多数, 作为多数者中的一员久而久之就会失望和淡漠, 从而使通过评优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也许有人会说, 如果提高评选优秀教师的名额比例, 学校则没有更多的资金进行物质奖励。其实, 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 他们更注重追求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同时, 我们还必须明确:评选只是一种手段, 目的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优秀的比例一般放在6 0%~7 0%比较合适, 这样也确实能够达到激励多数教师和鞭策少数的更好效果。

2.3 民办高校应该将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 而不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外观的设置上。很多民办高校吸引学生报读的方法不是想方设法提高硬件的设置, 而是用来建设校园等其它的花费。管理者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 将资金用来购置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 实验室设备上, 而不是搞一些外部建设。光有外表, 那只能一开始吸引一部分的学生报读, 时间一长, 学生们知道学校的情况, 就会对学校做出一些不好的评价。所谓“一传十, 十传百”, 很快, 其它的人也会知道学校的实际情况, 只不过是空有其表, 以后报读的学生也会减少。所以学校的建设关键是硬件设施的建设。

2.4 在设置专业的问题上, 应该多做市场的调查, 要结合本地区的需求, 致力培养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与公办高校相比, 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较差, 所以不可能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型学生, 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准确定位, 要将学生培养成动手能力较强的实践型学生。多设实验课, 与外面的企业联系, 定期让学生到与之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实习。而教师, 班主任也应该多了解外界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计划。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不断扩招, 学生渴望读大学等原因的驱动下, 民办高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民办高校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为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品牌高校而努力。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就读大学。民办高校的创办也进入一个繁盛时期。但由于民办高校迅猛发展, 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民办高校凸现的几个问题作了分析, 以引起民办高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的关注, 使得民办高校可以不断完善, 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改革,问题,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 2005-10-28.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学导协同研究创生”主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下一篇:构建高校信息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