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2024-05-08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精选十篇)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1

1.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是开展应用高级技能教育的院校, 是培养应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院校。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应用高级技能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在保证高等学校的理论知识分量的前提下, 要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运作的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注重理论与技术能力、产 (工) 与学、学校与社会实际的高度结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用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教育学生, 促使学生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新课程设置的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系统的总目标是由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决定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 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学习目标

3.1 学习部分竞技体育运动的运动技术。

学习竞技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 就是形成基本技术动作概念, 对基本技术动作过程、方法、要领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领会、理解, 并形成自己对基本技术动作概念的理解;随着认知深度的不断变化, 学习者会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技术动作的理解。

学习竞技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是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首要的、必备的前提。没有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 而直接让学生去模仿运动技能, 对于那些模仿能力强、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学生或许能够掌握点皮毛, 而对于那些没有基础的同学往往出现形似而神不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头脑中没有明确、具体而且正确的基本技术的概念, 单凭简单的示范动作, 是没有办法指引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指向这个正确的目标的。因此, 要想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首先要学习它的基本技术, 而且这种学习是必须的。

3.2 学习健身锻炼的科学方式。

科学的健身锻炼方式, 是效果问题, 是有没有效的事情。大多数人参加体育锻炼, 主要原因就是它能健身。那以什么样的内容、练习强度、练习量、练习方式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制订健身锻炼的计划。一个好的健身锻炼计划, 能够提高我们的心肺功能, 增加肌肉的数量和质量, 减少脂肪的含量, 使我们的身体更加结实和健康;而不科学的健身锻炼计划却适得其反。

3.3 学习一些保健知识和技能。

保健知识和技能是健身运动的必备, 它在健身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什么样的运动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即使是最安全的走路, 也有可能崴脚, 从保健学的角度讲就是踝关节扭伤, 那么如何去预防、处理、治疗这种简单的运动损伤对于健身运动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4.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

4.1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 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在集体合作学习中, 学生个人所追求的结果不仅有益于他自己, 而且有益于小组的其他成员, 通过共同制订学习计划, 协作互补, 共同努力, 共同提高, 从而提高整体优势, 这种优势能充分体现学生的集体观念, 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 不断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 让学生体验到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 必须具有协作意识, 并在学习中不断增进相互间友谊, 团结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篮球、排球的小型比赛、分组对抗赛等, 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 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重要性及其个人价值。

4.2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面向的是整个班集体, 如果学生不听招呼, 纪律性差, 则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正常实施。因此, 教师首先要保证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纪律, 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因此, 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堂课。首先, 应当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 让学生看到、体会到通过遵守纪律得到的鼓励、奖励, 以及通过有序的学习过程, 体现在自身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可以故意制造出一段纪律不好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 充分体会到遵守纪律带来的好处。

4.3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耐挫折的能力。

体育活动的竞争性, 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作出决定, 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 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 越野赛的艰难险阻, 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

5. 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

5.1 裁判能力。

竞技运动的规则和裁判法是更深入地了解和参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基础。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不仅可以参与比赛、欣赏比赛, 而且可以组织比赛, 这是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高层次的要求, 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表现。

5.2 掌握自我健身, 科学锻炼的技能。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练习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失去教师的指导, 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而掌握自我健身、科学锻炼的技能, 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也能进行自我锻炼, 达到健身的目的。

5.3 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学, 已经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活动, 还是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身受益相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意识, 使接受体育成为学生个性的内在需求。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使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学习方法, 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及发展的主动权, 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康人格。

6. 结语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全民健身得到实施的基础保证, 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造就具备健康体魄的人力资源, 为市场经济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解析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既具有专业文化知识, 又具有强壮体魄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人才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2

摘要:新课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有明确的指向性。文章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的基本步骤四个方面的探讨,以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教师、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等提出充满新意和较为完整的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依据新课标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作为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第一步,设置好教学目标,重视课前的目标预设,按照目标要求精心打造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保证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实现,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设置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在设置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的探讨,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对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解

201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中有关教学目标做出以下具体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通过对以上《新课标 》中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描述,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新课程体育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基础目标,是学生高效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熟练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它是关键目标,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桥梁,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的形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它是终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当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教学就会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健全发展的终极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类型,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现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体能发展目标是体育教学核心目标,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教师身体运动影像,通过听觉感知教师讲解运动的原理与方法,最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实践操作将运动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具有切身体验的身体知识与可观测的运动技术,最终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因此,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主体还是运动技能目标,运动理论知识与身体知识则为运动技能目标服务;情感目标包含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从心理学理论分析,情感可拆分为二个具体的内容:心理与社会适应,而心理又可分为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包含注意、记忆、意志、情绪、态度、兴趣等,这部分内容可与课程标准的“运动参与”相对应。而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可合为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教学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它是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教学目标一旦确立,就会对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以及教学方式的选用和创新、教学评价的建立等产生影响。

(一)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向导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结果,对体育教学过程起着引导作用,使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成功的教学目标除了明确的陈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理定势,同时能使学生明确教师的主要授课意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目标设定技能的明确与否对教师使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目标及最终的教学效果起着自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体育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以获得正向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向的教学效果。一名好的体育教师总是能在教学开始时就向学生提出明确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来影响学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激励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目标是激发人们动机的诱因。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鲁姆在其《工作于激励》一书中提出新的激励理论——期望值理论,认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激励力量=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也就是说,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此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体育教学目标为体育教师指明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预期成果,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学目标的不断实现还会使教师受到鼓舞,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促使教师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引领教师努力地工作;同时,体育教学目标也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达成的标志,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学习目标的不断实现会使学生受到鼓舞,实现过程中的困难也会使学生受到鞭策。所以,明确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制约着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体育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体育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在具体的策略运用上具有规约的作用。体育教学要取得怎样的结果?要达到怎样的结果,再达到怎样的结果?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这些都要靠制定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来明确。体育教学目标预先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大致进程,体育教学的展开过程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得以一一实现的过程。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中的信息反馈,能有效地调整和纠正体育教学中的偏差,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能紧紧围绕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以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准则,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加快教学进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为体育教学实践结果的测定和评价提供依据

对教学结果进行测定和评价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来源于教学目标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展开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客观,是进行正确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一节体育课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那么本次课就可以被认为是较理想、有效果的教学。如果通过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从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容易使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等方面综合分析和改进,而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程度也正反应了他们学习的实际水平。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评价功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依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课程教学也应体现这一核心理念,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应以这一核心理念为依据。然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置学生于被动从教地位。在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或内容标准里面,都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的首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对学生地位的尊重,而且是从深层次表明体育教学意义发生了变化,最终使学生明白教学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要达成的具体目标。课前设计教学目标虽然是教师的责任,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课时教学目标表述时主语应该是学生。

(二)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依据

新体育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目标划分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划分水平目标,从而构成了:课程目标(具体化)——领域目标(具体化)——水平目标的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水平目标的具体化是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又分不同课时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是首先确定教学任务后,同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比例,制定课时教学计划是依据大纲规定的基本教材和学时比例来确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课时教学目标的。新课程是依据课程目标,确定四个领域目标,根据领域目标确定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由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逐一对应选取适合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水平教学计划。体育课程的水平计划是以单元教学计划形式构成的。课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片断,若干个课时计划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计划。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时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学生的需要层次、可得教学资源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中有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质培养目标,并依据单元教学计划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的重点目标。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和设置依据的了解,现在我们借鉴一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步骤来设置体育教学目标:

(一)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是指把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或者是应该取得发展的心理品质具体化、结构化。即在学校体育教学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目标分解,确定不同阶段的分目标,根据各分目标的最终要求,进行下一层的目标分解,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学龄阶段分别将目标分解到1——6水平阶段,每个水平阶段都分别设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指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可操作、可评价的各种教学任务。针对学校体育教学而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运动项目的具体的体育活动,通过任务分析就使原本抽象的教学目标变得清晰、具体和便于操作。例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课中运动参与的目标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在对其进行任务分析时,水平一阶段的运动参与目标就更加具体: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如不旷课,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等。

(三)起点确定

起点确定是指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学生的运动技能、知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学生的已有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知识和心理水平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任何教学都必须确定教学的起点,这是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例如,在 3 水平五高中阶段对篮球技术的学习,需要先了解学生在水平一至四阶段学习篮球基本技术的情况,然后才能在学生的已有水平上施加影响,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篮球的技术水平提高更快。

(四)目标表述

目标表述是教学目标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将已经构想好的教学 目标表述出来即形成文字,才能称之为规范的教学目标,才能为教学活动确定方向,才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表述出来的教学目标要具有有效性、可行性、普遍性。目标表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目标表述时应注意主语是学生而非教师,因为教学的效果是以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为评价依据的,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在以往的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漂浮滑行技术”。这一陈述不明确、不具体、不规范,缺少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和最低标准。我们应将这次课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行为主体)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能够在没有任何辅助条件的情况下(行为条件),蹬边俯卧滑行(行为动词)至少5米(表现程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地位、设置依据、设置步骤,能帮助广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设置适合的教学目标,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具实效性,必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原动力。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大学体育;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构;整体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 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二)“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北京,教体艺[2002]13号

[2]陈聆.解读新课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石鸥.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周瑞琪.对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思考[J].武汉体院学报,2003(5)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4

关键词:中小学,习武状况,教学目标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当前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但是在当前武术教学实施中,武术教学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出现的,也决定了当前武术教学目标是从属于当前体育教学目标的,但是由于武术教学的特殊性,它是以技击为本质的运动项目,表现在教学上是以技击技术为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出现了当前武术教学具体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当前学生需要和武术本质相互矛盾的问题。因此,对当前武术教学具体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够与当前学校体育目标和学生需要协调一致,促进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1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学生状态问题的分析

在2009年,《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课题组将学生习武状况研究概括为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学生的习武动机,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三个主要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三个方面的调查代表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方面。

1 . 1对于武术认知的分析

当前武术教育中,学生对于武术的认知,通过体育课完成认知的仅占26.9%[1],其中对于太极拳和少林拳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对于拳术和搏击项目则缺乏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缺乏清晰的武术基础知识教学;同时也没有有个明确的武术技术体系来帮助学生确立武术的概念,告诉他们什么是武术。所以也就出现了将套路称为武术,将跆拳道成为武术的现状。

1 . 2对于习武动机的分析

在对习武动机的调查中,有72.4%和71.6%的学生选择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而高中的学生更是 在防身自 卫的需求 上达到了75.6%[2]。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不能将其避开,而防身自卫是武术功能的核心价值的体现,而要想达到防身自卫的能力,则必须具有强健的身体,因此,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应当将提高学生技击能力作为武术教育的核心目标。

1 . 3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3]。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仅有65%的学生对于国家的民族精神有了解。那么我们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武术教学目标和体系来承载我们的民族精神呢?传统武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军事战争,所以传统的武术精神已经渗透了传统武术技术当中,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就需要大量的汲取传统武术的技法,并将这些技法融入到中小学武术教育当中,那么在进行技法教育的同时,也就是我们进行潜移默化的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例如:拳术的抱拳礼,例如器械的持械礼。

总之,当前在武术教育中,学生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格斗能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修养,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成为一个有着明确中国文化烙印的中国人。

2近年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取向

2 . 1学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内涵

体育目标是指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它一般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掌握体育健身方法;体验运动乐趣,养成健身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加强体育美的教育,体育中文化娱乐的教育,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人社会化的个性等[4]。而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武术教学活动后达到的预期的结果和标准,它包括体育目标里的大部分内容,但又属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所以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是我国体育目标与学校教学目标的交集。

2 . 2近年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及现状分析

2.2.1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及内容体现

当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体现在内容上就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根据新的形势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2.2.2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及内容体现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是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出现的,因此体现在武术教学内容上就出现了与学生需求相互冲突的局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在设计上主要体现在:在小学上主要以基本功和初级长拳为基础,在初中则以健身拳,对练等为主要内容,在高中则主要以少年拳,形神拳和器械为基础[5]。而这些教学内容主要是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服务的。

武术的价值在于使习武者的身体变的更加的强大,实现防身自卫的价值,而且这一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的,因此武术训练的目标是和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一致的。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发育和壮大之中,健康的身体对于他们来说是本身就具有的,所以学生本身的需求是追求更为强大的力量,让自身变的更为强大,所以当前中小学生喜欢武术,希望通过武术学习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但是过多的武术套路教学就出现了与当前中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的心里不符,这一点尤其在男生中体现明显[6],这是由于当前的武术教学目标是从属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是以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所以这一目标是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目标需要的。

3从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的设想

根据体育目标的基本要素可以得出,当前武术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首先是武术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体现在武术的具体目标则是提升学生武术技击能力,并让武术技击能力的训练伴随终身的目标。其次是武术知识的掌握,体现在武术教学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武术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武术相互交融的生存和生活等知识的目标。最后是武术道德的教育,体现在武术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与人交流的礼仪等目标。

3 . 1在运动技能上,以提高学生技击能力为武术教学目标

纵观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武术教学内容在设计上以套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虽然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武术教学的安全性,但是也丧失了学生对于武术课堂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7]。

技击是武术教学的本质,也是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的动机;一个不能提高习武者技击能力的武术课程是失败的武术课程,一个不能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武术课程是无法成功实施的武术课程的核心问题。因此,武术教学首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技击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有着“精,气,神”的习武者。

3 . 2在文化知识上,以普及武术文化知识为教学目标

中国武术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了与传统美学,传统兵法,传统医学,传统哲学等学科相互交融为一体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代表。

武术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中小学武术的教学不仅是武术本质的教学,也是武术文化的教学,这是中国武术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也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之为中国人的文化烙印。因此,武术知识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成为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和具备不断学习知识能力的“武术学者”。

3 . 3在德育上,以传承中华传统礼仪,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为教学目标

武德教育是掌控武术技击特质这一双刃剑的“剑柄”,有效的武德教育是解决实现我国学校武术技击教学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文化要义矛盾的有效方法。

武德教育不是文化知识教育,不是通过考试可以实现并完成的,这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内容,中国武术有着系统的武术道德教育体系和礼仪行为。因此,武术德育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勇”兼备的优秀人才。

体育教学三维目标 篇5

“知识与技能”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是完成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的直接的短期的目标,体现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理念中新修订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要求和落实,运动参与是前提和保证,在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学会方法,学会学习,这是体育教学形式之外的隐形东西,即体育教学不但要有型更要有神,这应该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更需要体育教师去有意去用心和用功的地方,这也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最高层面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与激发兴趣,培养意识和习惯有关,在用心做好“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最高目标才有可能,健康第一的终极目标才会水到渠成。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思考 篇6

【关键词】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目标; 整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11-02

1 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在我国体育理论界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问题。但是,从课程的涵义以及在实践中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认识得出: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结构、程度、进度。其内涵应当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时限、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能力和为终身健身打基础、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和中心环节。

2 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建设中最基本的方向,只有明确课程目标,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和组织体育内容,也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正确评价。但目前体育教学仍受旧模式的束缚,全民健身的意义和目的并没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推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确定全民健身的体育教育体系的课程目标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做好改革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题,如果能从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模式等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确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必然可以为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3 体育课程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从宏观到具体,从高层到低层的一系列目標转化,可分为四个层次: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适合学校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对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前两个目标之间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而课程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因此我们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行。体育课程目标也是这样,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只有在对社会需求、学科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等几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切实可行。

3.1 社会需求因素。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其中体质是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作为全民健身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突出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任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各民族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目标,除了学校之外,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锻炼习惯和体育健身,但仍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

3.2 学科发展因素。 确定课程目标首要考虑的是学科的功能。体育学科功能包括特殊功能与一般的教育功能,体育学科的特殊功能是育体健身,同时它也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国外国内都是以此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课程是使学生获得体育知识,其中主要的是强身健体的必要的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要更有效地达到体育课程的整体目标。整体教学改革试图实现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接轨,使体育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的需求,有利于创立新型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加强对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

3.3 学生个体因素。 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等特点,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这就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机,以及学生体质的现状来确定适宜的目标。因此,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除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达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逐步培养其体育的态度、习惯和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 确定体育课程模式

一般确定课程目标最常用的方式是“需要评估”模式,需要即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体育课程的需要是指公认学生行为或态度状况与观察到的学生状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之处。根据“需要评估”的模式,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模式:

首先: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召开体育教育专家会议,全面系统地确定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来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其次:确定事先的课程目标,按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以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主次顺序。再次: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对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最后: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体育课程计划。根据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

5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势态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探究 篇7

1 新课程背景下低效课堂现象分析

1 . 1 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教学目标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 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 更要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在体育加入中考成绩以来, 师生共同追求分数的情况下, 采取延长教学或学生练习时间、增加负荷强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体育成绩。这实际上这同资本家追求绝对剩余价值一样, 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为出发点考虑问题, 设计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着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 忽视学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的问题;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着:以技能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在追求多样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但是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给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重点, 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3]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培养的现象。[4]因此教员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 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环境相结合, 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发展。

1 . 2 片面追求理论构建, 操作性不强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提出的种类繁多, 但在实践真正能运用教学模式却不多, 只有与知识和技能有关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运用。培养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的模式操作性差, 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在实践中应用难度较大。有的教师完全照搬在2011年体育新课标 (修订版) 中提出的五大 (或四大) 学习领域目标, [5]显然这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 而具体到一节体育课上, 目标设置则显得过大。而一些一线体育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却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同样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 从国外或其他学科“移植”过来的教学思想, 未消化、吸收内化为适合自己的思想, 使得很多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相脱离。

1 . 3 教学目标与模式之间的针对性不明显

新课程理念下, 目标有了新的发展, 但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却未提出, 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6]例如, “有的教案写到的教学目标中, 提到要提高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一节课涉及到柔韧、速度两种身体素质, 这种目标就已经很难完成了。当前的教学模式花样繁多, 但每一种模式大致都遵循一样的教学规律, 即:教学导入, 激发兴趣─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教学评价及反馈, 就产生了单一化的模式与多样化的目标之间的矛盾。实质上, 教学模式的提出一直未跳出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巢穴, “换汤不换药”, 只是在同一模式的前提下, 提出了更多的教学目标, 而这些目标只是形式上的,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实现所有目标, 而我国的教学模式特点不明确, 往往寄托于一种教学模式, 缺乏针对性。这种教学目标层次化不明显, 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灵活性, 因此以目标为定向的教学模式应利用观察、提问、体育运动实践等方法获得反馈信息。[7]

2 教学目标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现象。如按教学方法分类、按教学方对象基础条件分类、按教学目标分类等多种分类方法。[8]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全面而个性的社会型人才。

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条件, 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对应。设置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学校的实际条件, 还要考虑社会文化和学生的实际需要。2001年, 体育新课标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大学习领域;[9]2011年修订版的体育课程标准将其修改为4大领域5大方面,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属于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 即以运动为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属于非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 即以健康为主线。其中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系统教学、程序教学、掌握教学) 、以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 (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非运动技能教学模主要包括:情景教学模式、快乐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管是运动技能教学模式, 还是非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的运动都不是单一的一种模式的运用, 而是几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比如在一节排球垫球教学中, 如果单一的采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 学生难民会缺失兴趣, 这是加以情景教学、快乐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3 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功能,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在一节体育课堂中不可能选则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而当前许多学者往往将教学活动固定于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违背了教学规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不足, 因此, 我们要利用各模式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互补性合作, 以事半功倍。就像布鲁姆曾说的:“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上, 加上一种新策略, 效果虽不能倍增, 但是可以增加效果。”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 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 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 可能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另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因此, 在实际教学当中, 只有综合运用互补性的教学模式,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教学模式的功能;只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多种体育教学模式的贯通融合, 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 对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片面追求理论构建, 操作性差;目标与模式之间的针对性不明显等问题。为克服这些不足, 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以教学策略为准绳, 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高效课堂,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 4 (1) :39-42.

[2]石岩, 雷爱丽.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缺失[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 (5) :89-92.

[3]汪凌.中美日俄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7 (6) :84-86.

[4]潘凌云, 王健.当代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分析——兼谈我国当代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不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7 (4) :53-55.

[5]辜胜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 2003, 4 (8) :55.

[6]陶海清.体育目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与探讨[J].体育世界, 2007, 4 (10) :19-20.

[7]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 (3) :29-32.

[8]邵伟德, 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7) :947-949.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8

学校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要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基础状况,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下,精心的组织学校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环境是体育课程实施和提高的基础。从系统的观点来讲,学校体育课程环境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学校体育课程的人员要素,学校体育课程信息要素,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条件要素。学校体育课程的人员要素指的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参与的体育教师和各级各类学生。学校体育课程的信息要素值得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条件要素指的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学的器材设备等等。

2 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环境

教育学上我们将体育课程定义为:在学校体育目标的指导下,体育课程是通过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将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体育技能、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其目标的体育学习实践行为。学校体育课程是多层组织结构的培养学生体能、社会性的课程体系。课程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客观条件,指的是环绕在课程的周围,对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体育课程环境指的是,围绕在体育课程周围,对体育课程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产生不同影响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相对于体育课程的主体来讲,是客观存在与实践活动中的,对学校体育课程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制约作用。

3 人员要素环境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

3.1 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历史的分析,教师的影响成为影响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每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在教师的理解和转化之下来完成,通过深入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效果。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着指导、促进的作用,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设计、组织、开发者,也是学校体育科研的实施和践行者。体育教师要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做出严谨的规定和计划,努力实现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激励和培训。

3.2 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影响

学生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体,学校体育课程价值的落脚点,最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能力的提升为标准。学生是应先搞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中的学生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需要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为主。体育教学的影响只有得到学生主观选择和积极支持以后,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心理会出现不同的阶段,学校体育课程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现实,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基础能力、体育认知水平的调查和了解,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

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体育学习行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Rita Dunn夫妇的观点指出: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下,通过掌握或者记住新授的或者较为困难的知识技能时表现出来的方式,学习活动方式受到下面这些因素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周围环境;学习活动实施时的自身情感因素;社会需要;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等等。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具有体育实践性、身心基础性、社会综合性等特点的课程,对学生的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在体育课的学习中,不断的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提高主观的体育认识。不同的体育课程学习活动形式,会对教学目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目标的期望度是有差异的。

4 信息要素环境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作为各种体育教学信息的平台,是体育教材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中的体现。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是帮助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工具。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制定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进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要加强对当地体育教学环境、体育场地设施、教学设备的考虑。

不同的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包含着各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体育教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精神,有的体育教材培养学生参与精神。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的体育需要、学校体育课程场地设施等实际状况,来选择不同的体育教材,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能力。

5 优化体育课程环境,提升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策略

5.1 优化学校体育的相关政策

因为社会生活自身河南对某一门课程改革发挥作用。所以,社会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要求,及时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落脚点,保证社会和科学发展推动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必要中介环节。不同的社会的课程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生产系、经济程度、上层建筑的影响完成的;同时,这些因素在制约课程影响的前提下,又会影响其社会政治、社会经济服务的前提。所以,加强对学校体育课程环境的优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优化教育实践、提高体育教学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

5.2 强化人才观念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决定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因素,对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有着中腰的意义,这既需要国家决策层面上提高素质教育的力度,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学校体育课程的规划,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要同体育课程标准像协调。新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以“健康第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但是, 因为我国的升学考试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单位用人制度等的差异,大部分学校仍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考试成绩的依据,将高分作为选材的基本标准,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学历为标准,在这种不够科学的人才观念下,学校体育课程的规划、培养目标的制定等,以高考升学作为指挥棒,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等,使得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过程,难以全面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5.3 提高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水平

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是保证体育学校体育课程实施及保证课程实施效果的条件,也是学校体育课程系统运转的保障。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包括课程决策机构、体育课程实施机构、学校体育课程监督机构、体育课程的反馈机构等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决策机构,是按照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制定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规划、学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执行等,保证学校体育课程规划、学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个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仲林, 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改革整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改革借鉴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9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预想结果, 是指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后应该怎么样, 它代表了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理想状态。实效是指是什么、怎么样, 即现实的存在状态。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实效, 就是指当前实际的教学状况。近5年的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 虽然给我国的基础体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但无论从相关的文献报道还是在实践观察中, 均深切地感到实效的状态与预想结果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这种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与实现途径的迷茫

体育新课程的标准中, 要求了要改变以往直接的传到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 要让学生形成主动积极学习的方式, 使的学习更加轻松愉悦,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中要求在接受体育技能及知识的同时, 要向学生的健康方面转变, 让学生更好更健康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虽然很多的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提出是理解的, 但是从根本上说, 他们也无从下手, 对于这些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依旧很迷茫。

1.2 教学的生活回归与人文性的无限扩张

体育新课程改变竞技化的教材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改变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状况, 致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眭和积极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片面地放大。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不加改造地把生活内容引入课堂, 一些具有良好教育功能、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受到冷落, 教材应有的逻辑体系被完全割裂, 忽视了体育教学应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

1.3 教学交往的本质与教师使命的模糊

新课程观下教学的本质由传授定位为交往, 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合作关系, 而不是单纯的体育技能授受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多向交往的形式更丰富多样了,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更显得亲切了, 学生的课堂行为也更自主了。但在这些变化的背后, 却隐含着教师在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在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设交往环境的同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如何在确保课堂交往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中发挥作用, 仍是模糊迷茫的。

1.4 学习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行为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 以及学习方式不适应现代的发展, 新课程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方法上对其进行了改革,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但是这次改革的弊端也是存在的, 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得人无所适从, 无从下手, 太盲目的追风, 没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这样往往造成了偏离主题的影响。盲目的学习表现在, 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 教材的特定内容, 以及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学习, 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最后应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

2 体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预想结果与实效差异分析

预想结果与实效的距离由预想结果构建者和教学实践者双方责任主体造成距离总是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 两者都应该是距离产生的原因, 观念预想结果的构建者 (包括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 和教学实践者 (主要是体育教师) 都是造成此距离的责任主体。最纯粹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必须具有自身一般理论的基本特征, 即关注的是普遍的、不受背景限制的概括, 讲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思想的清晰性, 理论的自圆其说, 条理清晰、完美、理想, 体系严密等。有专家指出“教育理论必须脱离实践, 它才能超越实践, 反驳实践, 从而给予实践主体以批判的武器, 进而促使实践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由理论家构建的理论预想结果与具体教学的实效产生距离是合乎情理的。但是, 理论研究并不总是为了构建理想化的预想结果, 它还应执行自己的天职, 去启迪和唤醒实践者, 增进其实践智慧, 吸取实践的营养, 同时也抨击实践的盲动面, 改变实践者的价值理念与行动取向。

在实践中学习, 把具体的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来, 这样可以更好的对知识加深理解, 在心里根深蒂固。以个性代替共性, 以个别的教学实践方法的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或以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代替理性的研究, 导致其教学实践指导价值的丧失。因此, 体育教学理论在距离产生中应负的责任, 不在于它们所构建的预想结果, 而在于它们自身实践功能的弱化。课程标准对我国体育教学所作的预想结果规定实际是一种理论预想结果, 它不仅加大了体育教学实效与预想结果之间的目标距离, 而且其对体育教学实践应尽的功能性失职, 也是造成现实结果与观念预想结果距离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3 结语

经过数年来理论推动与实践探索, 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 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体现。尽管教学实践并没有达到新课程理论所期望的理想步调, 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 都是课改实验值得珍惜的成果, 都是进一步推广新课程的根据。

摘要:在阐释体育新课程教学的预想结果与实效内涵的基础上,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方面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距离。提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应能启迪和唤醒体育教学实践, 改变体育教学实践的价值理念与行动取向;体育教学实践者应提高理论素质, 通过新理论传达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及新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预想结果,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2000:1~2.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4.

[3]施良方, 崔永部.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

[4]熊川武.论教育实践合理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7 (4) :47~60.

[5]曹永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张性辩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2) :27~30.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篇10

1.1 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根本问题, 而且也是教育目的在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得以应用的中介。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增强, 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不断地改革, 过去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日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落后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2005年的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但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却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且这种情况已渐渐成为社会现实中供需矛盾集中的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讲, 依照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加入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并且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 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近, 同时提出了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注重了对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应用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很强。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编制具体课程时就必须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课程目标。从而既有助于学科逻辑体系的建立, 也有助于更贴切地反映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关系。

1.2 课程目标现状与分析

确立课程目标, 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衔接关系, 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总体方向, 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分别在2005、2008年设立了两套课程目标, 表述内容是不同的。2008年比2005年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用上, 并且适应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要求。2008年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逐步发生了变化, 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与当时的形势、社会需求不同而不同, 2005年以来,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从事学校体育工作, 进行体育科研和体育管理的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上, 体现了目标设置的时代性。田径课程的目标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样发生了变化, 向着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适应北京市中小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要求。

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 通常首先描述为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 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 直到列出必需的先行条件。任务分析有三步:1.确定先行技能:即学生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2.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的目标前, 学生应习得哪些子技能;3.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作出计划和安排。进行任务分析时, 教师应考虑下述问题:1需要什么样的先行知识和技能;2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步骤;3.完成步骤时应遵循什么样的顺序。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教学目标。 (2) 对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的先行知识的技能, 及遵循的顺序;确定学生的起点技能。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指对教学目标, 学习者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 确定教学顺序;有助于帮助教师选择教学策略, 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教学任务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基本技战术、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技能四个方面。主要是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笼统分类的。

3、结论

作为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主干必修课的课程目标也做出相应变化,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但课程目标设置不具体, 没有具体阐述教师和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及程度。现阶段的课程目标应是通过田径普修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文化基本特征和田径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教学与训练技能,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中小学田径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田径运动手段进行强身健体活动的指导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注重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 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田径运动的基础性、竞技性和趣味性, 培养教学能力。通过田径运动的实践性、大众性、健身性,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田径运动,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任务分析, 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起始技能、学习结果分类的分析。在教学任务中应该确定学生的起始能力, 设计教学起点。每个学生是不同的,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学生起始能力时应该因人而异。分析教学重点和关键。分析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 确定教学顺序和选择教学策略。

摘要:田径普修课程是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 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是田径课程制定教学实施的主体, 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考评体系, 本文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现状做出分析, 旨在为更科学的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田径,普修课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2]于素梅, 王崇礼, 刘善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案设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上一篇:地域主义建筑下一篇: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