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教学精

2024-05-20

体育新课程教学精(共10篇)

篇1:体育新课程教学精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一、教材内容

1、教学内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二、指导思想

本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使学生的健康,并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找乐趣。练中找差距,协作中共同进步。调动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学会正面垫球技术。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身心,在学习中寻求成功,在玩乐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理解技术概念是有差异的,并且掌握动作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2、可能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耐性不够,可能导致学生逃避学习或产生厌倦的情绪,此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及时鼓励。

四、教学过程

本次课的内容是: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要学、会学。根据不同水平的练习让学生自主尝试练习、完善技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与热身:课堂常规

(二)、激发兴趣过渡阶段

1、队列练习——立正、稍息、转体练习。目标:集中注意力。

2、开口闭口螺旋形跑: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习与体验阶段 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1、准备姿势练习及垫球手型和部位:体会身体重心和击球的手型部位。

2、徒手模仿练习:全身协调用力,避免蹬地与上身力量脱节。

3、击固定球练习:体会击球感觉,明确击球部位。

4、一抛一垫练习: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抛球,一人垫球,相距3—4米,再轮流交换抛球,主要体会抬臂动作和用力时力度的控制。

(四)巩固知识阶段

1、垫球积分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五)、身心放松及小结阶段

1、放松练习——静力拉伸练习。

篇2:体育新课程教学精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篇3:体育新课程教学刍议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指导下进行体育教学时, 要“以导为先”, 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 发现规律。做到“指着走”, 不要“领着走”, 反对“抱着走”, 要注重体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寻学生心理需求

有句话说得好:“蹲下来,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这个世界绝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上课前多思考,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明白学生喜欢学什么?他们愿意怎么学?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思考方法?那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离他们很近, 有亲和力, 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教师把动作要领告诉学生, 然后进行示范, 这以往是所有的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也采用依样画葫芦的办法来学会如何进行滚翻, 并以老师讲的要领为标准。新课程则要求采取完全不一样的做法, 同样以滚翻为例, 首先要学生认识滚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如在生活中, 什么时候我们可能会应用滚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回答, 如摔倒时、躲避危险时、游戏时、身上着火时、山坡上滚下时等等。然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滚翻动作的特征作出归纳, 学生可能会发现滚翻动作的主要特征是团身和快速, 有些学生还可能发现在不同的情景中滚翻的动作是有差异的等等。学生了解滚翻动作在生活中的意义后, 他就会对该动作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开动脑筋地学习这一动作。

因此, 我们的体育教学就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 以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不仅喜欢体育, 而且喜欢体育课。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首先表现为身体性参与,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体育教学中, 不管是动作技术还是运动时的内在用力和运动感觉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单凭教师示范、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课标解读中指出:身体实践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的核心。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 没有身体力行, 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因此, 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体育的过程。

同样以滚翻动作为例, 在进行滚翻动作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前滚翻动作的感觉, 掌握动作, 可以采取以下的参与体验方式:

1. 请学生尝试多种滚翻动作, 找出身体在哪些形态时容易进行滚翻动作?

2. 针对自身滚翻动作存在的问题, 该怎么去解决呢?

3. 说说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滚翻动作?

4. 创设情境, 在“身体着火”、“踢足球被绊”、“撞墙后倒”这三种情形下, 请你分别用不同的滚翻动作来表现。

教师通过精心组织、设计一系列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直接体验, 让知识内化,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学校体育只是终身体育的开始与基础, 而不是终结。因此对于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学生, 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

在体育新课程中,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正方体和球体作实验比较, 让学生分析动作技术, 启发学生对滚翻动作的特征作出归纳, 学生可能会发现滚翻动作的主要特征是团身,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寻找动作动力特征, 找到动作的发力点和发力速度。通过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动作的思维阶梯, 知道学习动作的一般规律, 由“学会体育”转向“会学体育”。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会学体育”远比“学会体育”重要, 应尽量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发、诱导, 进而给他们提供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结论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 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记住: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背后, 只做指路人, 而不做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

[2].学校体育新探索.南通市教育局

篇4:体育新课程教学精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基础;前提;关键;保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92-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新课程改革执行者——教师,无疑最处在浪尖上。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化学组已初步形成了 “明、精、活、实”的课堂教学特色。

一、“明”是实践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础

1.明理念,做到新课程理念胸有成竹

课程改革精神贯彻、落实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运用程度。教师重点要明确两个方面的新课程理念:一是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观念。即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另一是新课程的教师角色观念。即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由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2.明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明学生,就是了解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等情况,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才有利于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把握起点,突出重点,剖析难点。特别是高一新生,更应了解,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学校教学要求又不完全相同,特别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拼命做题而忽略了介绍基本化学常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甚至忽略了化学实验,更不用提如何实践化学新课程了。

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后,要依据学生不同水平因材施教,既要提出共性要求,也要提出个性要求,提出的问题既要灵活,也要有不同层次,能充分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个体潜能不断得以释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明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起着支配作用,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和支点。因此,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目标,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做到有的放矢。其实化学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部分化学知识点降低了难度。如化学必修(Ⅰ)主要是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的有关知识。新教材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用途特别是与工业生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的多且广,但化学新课程标准对这些性质、用途等主要是了解,只有少数是运用,而且这些性质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只有明确化学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实践化学新课程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4.明教材,做到驾轻就熟

明教材,对上课的内容明。教师要理解新课改教材的编排与老教材的不同点和优点。新教材特别增加了很多研究性知识、学生课外实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如何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及一些工业生产等。这些都要求老师的知识要实时更新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其中方法之一就是用好新教材。其实化学新课标下的教材,它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只是一个素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搞清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新教材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而这又与以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明显的不同,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因此,教师课前就要作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能迅速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显得轻松自如,才思敏捷,笔下生花。明教材,还体现在教师对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把握,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的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二、“精”是实践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前提

“精”就是概念理解的精确,问题阐述精辟,重难点处理精当,从而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为此,在课前教师就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如每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如何安排,时间的合理分配等。

除了有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还要有精彩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师修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精通教学语言,使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科学性、教学性和艺术性。讲课时教师要使用专业化学术语,重点知识着重精讲,次要问题少讲,学生可自学的不讲,改变某些不讲不可的现象,同时要注意语言要有生动性、抑扬顿挫、盛情并茂,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采用精练语言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或转化升华,使师生产生共鸣。

第三,作为理科中的化学,还要精选例题,精选习题,力求精练,即课上多练,课后少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只要学生在课上有足够的时间精练,对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当堂巩固,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高。教师应抑制或消除题海战术,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的高低,对例题、习题加以选择,精心编造。学习差的做基础题,学习中等的还可以做一些灵活题,对学习好的又可以做一些综合性的难题,使好、中、差生都能得到自己应掌握的知识,这样科学性、系统性的精选习题,不做重复题,减少同类题,少做难度大的习题,才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化学新课程要求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活”是实践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

“活”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注重启发,大胆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导者。教得活,学得活,让学生的思维和感觉器官和谐运动,气氛活跃。针对所讲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要硬灌,也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少学生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记。其实并非如此,如气态氢化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学生往往死记却经常出错,对此由实例反推性质递变规律,让学生掌握水、硫化氢、氯化氢的性质,自然对气态氢化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就熟能生巧。

另外,教材总是滞后时代的发展,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讲课本以外的知识,或让学生通过网络、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前化学发展的前景,重大化学事件等。

当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国情教育、环保教育等,有时还可以不失时机的介绍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情况,让学生能及时接受新鲜事物,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动力和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增加对比实验,补充趣味实验等。还有,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如电子云,晶体结构、轨道杂化等,教师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使教学内容直观、新颖、形象、生动。又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果单凭讲理论学生会弄的不是很清楚,如果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得出结论,学生会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而且通过化学实验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当然有些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污染环境,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有些学生怕实验,进而怕化学。其实只有不懂化学才不会用化学知识来保护自己。对胆小怕事,怕做实验的学生,教师还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演示实验,特别对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演示,也能达到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所以,合理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事物模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上得“活”。

四、“实”是实践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保证

“实”,就是在实践新课程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主线,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把学生的思维导向重点,使之课堂训练到位,有相当的密度、广度和深度。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在讲化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如在讲氯气与水反应的性质时,可告诉学生,氯气可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但自来水在加热的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有机氯的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加热到100℃时,有机氯就急剧下降,所以自来水烧开后再烧三分钟就可以安全饮用了。这样不失时机的渗透学生对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增。

作为化学学科的特点,还应加强实验教学。对于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氯化钙溶液的实验现象,学生在初中一直强化训练,学生记忆深刻,但到了高中,让他们推测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的现象却往往出错。该实验操作简便,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比较总结,学生就会深刻理解这一类问题。因为进行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理解、验证和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高中新课改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切实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创新,不断交流总结并且及时地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这样教学的新理念才会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的生命力才会逐步壮大并最终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

篇5: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下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教学优点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例如,在基本姿态组合教学中,有个别学生出现姿态不正确的动作错误,教师采用 “一对一”进行个别纠正,这种教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学生之间无任何联系,适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纠正个别学生在技术掌握上存在的个性错误。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会因为不能满足教育普及的需要,教学效率较低,而被分组教学所取代。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来进行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问题。这种教学的分组通常是按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的,每组指定小组长,起着 “小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它的优点是既考虑到学生男女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教学中,男、女生会因接受能力不同而产生学习的差异,按性别分组教学的形式适合于教师针对性别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配对分组:由于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技术特点,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配对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男女生动作的不同要求和动作感觉,体验双方的配合与默契,对于掌握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是极为有效的。教师的配对分组应注意学生的技术水平最好在同一层面,以便于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或提出教学要求。

(3)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进行分组的。按体能分组进行教学针对性强,以体能角度考虑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是固定的,即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出现,同时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体能中等的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体能差的学生也能完成教学目标,能够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4)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可按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练习动作的程度决定的。固定分组是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的,只局限于某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这种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区别对待的,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它是在以上分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内容。

(5)兴趣分组教学

兴趣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的。其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适合于选用教材、时尚课程或传统项目的教学。

3.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它的教学特点是一名教师采用同一内容、用同一方法教授全体学生。与个别教学相反,个别教学易于解决个体差异问题,但效率不高,班级教学注重了效率,但不利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班级教学在实践中还往往把一个班自然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对待各组也是采用同一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交谊舞教学中,教师对第一组学生进行指导,其他人自由练习,随后又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指导„„班级教学主程序是对全班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教学中教师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理想中的对象来施教,力求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友伴群体教学

友伴群体教学是一种小群体的分组教学形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结成 “友伴群体”,按教师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学习,在互为指导、互为督促、互为帮助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分组只有当学生之间关系协调和目标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小群体。个体间情感交流,彼此激励,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发挥内在的潜力。这种形式与教师主导型的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自主地、协同地学习为目的。它适合于学生对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创编阶段的学习。

5.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层次分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也就是选择特定的教学方式去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分组教学适合于体育新课程教学完整教学单元的教学。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篇6: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原则探析

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原则探析

针对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评价难以操作的.问题,重点从教学评价原则的角度去解决,提出了目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和元评价原则等并结合实践操作进行了系统论证.

作 者:陈永飞 王青松  作者单位:陈永飞(浙江义乌第二中学,浙江义乌,32)

王青松(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杭州,31003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体育   教学评价   原则  

篇7: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新探究

文/陆国真 李洪东

摘 要:德育、智育、体育是中学教学的三大目标。体育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健全人格。但目前体育教学还没有达到教学改革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阶段的体育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求其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程;差异化

当今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学校本身对体育的不重视,他们更加注重的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的功能。面对升学压力,更多的家长都赞同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环境差,学生真正活动的场地有限,这又给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体育教师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体育教师的情况,专业知识讲不透,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大降低。再有,学生本身受学校和家长的影响,认为体育就是玩,对以后发展没什么作用,因此学习体育的热情很低。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作为一名工作在体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改要求的前提下,总结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成果,我觉得为了以后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体育宣传,从思想上重视体育

思想上重视体育才是最重要的。学校的领导必须要做好表率,做好体育舆论工作,向学生宣传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要提高体育老师选拔的标准,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娱乐的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单调,全班参与一个项目。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有些学生喜欢运动量多、紧张刺激的运动项目,而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就喜欢运动量少,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运动项目。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购置多种运动器材,供学生选择,留出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并增设一些娱乐性的内容,如舞蹈、形体艺术等。

三、更新教学方法

单一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责任感等,可以采用游戏式、比赛式进行教学,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掌握学生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和沉默寡言、不太运动的学生交流,掌握了学生的心态,就可以为制订教学内容提供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锻炼不同的运动项目,并不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除了给学生讲解体育技能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多讲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趣的事情、运动员背后的运动精神等。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能够吃苦、有坚强的毅力,并向学生传达坚持运动对身体及生活的好处,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此外,师生情感要交融。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运动中,学会用机智、幽默、风趣的言语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也是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了从多方面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体能、技能、情感、意志方面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初中体育教学在新时代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梅。浅析新课程下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向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12):237.

[2]邵更生。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2)。

[3]徐军。构建多元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04)。

篇8:体育新课程教学之我见

1. 要钻研教材教法。

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目的性, 分析教材内容的特点、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量大小、发展哪些素质、影响身体的部位及其教学效果等。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进一步考虑安排课的组织和采用相应的教法措施, 还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实际情况, 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

2. 要熟悉和了解学生。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 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 只有这样, 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体会, 那就是同熟悉的人讲话时感到亲切, 而与一个陌生人讲话时感觉就不一样了。同样, 教师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 学生就会对教师亲热, 也会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 甚至会同教师谈心里话, 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熟悉和了解学生, 那么, 我们的教学就会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变得顺利, 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课上, 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所以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地集中起来,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用下列办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有效的。

(1) 选择的教学地点应当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2) 严格的队列练习, 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上来。

(3) 选择一些简单但不用心又会报错的各种报数比赛, 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报数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转到课堂教学上。

(4) 要求学生听教师的信号, 看教师的手势或跟着教师做各种有趣的徒手操, 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高度集中, 而且气氛活跃, 兴趣浓厚。

(5) 在练习过程中, 可以采用各种针对性的教学游戏比赛, 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6) 在教学中, 如果遇到纪律或秩序出现问题时, 教师可突然提问, 或故意停止讲解,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来。

4. 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一个项目的多次重复, 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在教学中要避免形式的单调呆板。如耐久跑这个项目, 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教师在教学时如能根据教学任务, 结合场地条件, 不断改变组织形式, 就可提高和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队形变换跑、定距跑、接力跑、追逐跑, 此外, 还采用校园地形地物跑等。这种同一教材采用不同形式的办法, 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

5. 教师示范要正确, 语言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和鼓励性。

教师做示范动作时要力求姿势优美、动作利落, 这不仅对学生有吸引力, 而且能引起他们模仿教师动作的兴趣。但必须注意, 学生往往只注意模仿教师的动作, 不重视教师的讲解;只注意看, 不注意听;只重视动作的表象, 而忽视动作的特征。因此, 教师的讲解要讲究艺术, 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多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讲清动作的重点、难点、关键及注意事项, 使学生能注意观察动作的细节、结构和意义, 领会动作要领。教师还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 并善于发现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 有的学生在做某一动作时, 当他自己认为做得很认真或做得很成功时, 他会看看教师是否在注意他, 其目的是要老师对他给予肯定和赞赏, 如果这时教师能及时加以表扬, 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不仅能提高做动作的那个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也能使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6. 教学的要求要适当, 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要求过高, 学生望而生畏, 缺乏信心, 也就没有积极性;教学要求过低, 学生不需任何努力, 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 那也不会有什么兴趣。只有提出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学要求, 才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与竞赛性活动, 我们就应该多采用这些形式。这样, 学生活动劲头就大, 练习的情绪就高。

7.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有些学生对某些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其活动方式虽然缺乏直接的兴趣, 但为了取得好成绩, 为了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为了应付考试, 也会积极锻炼, 这就是间接兴趣。如女生考查跳箱时, 第一次试跳评分可紧些, 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第二次试跳评分略松些, 使她们看到自己成绩有提高, 教师再给予鼓励, 这样她们就更有信心在第三次试跳时创造好成绩。总之, 对学生要利用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多加鼓励,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8.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 进行因材施教。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 虽有很多共性, 但也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在体育教学中, 有的学生活泼好动, 有的安静沉着;有的大胆勇敢, 有的胆小怕事;有的意志顽强, 有的意志薄弱;有的腼腆、拘谨;有的刚毅等等。教师如能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可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 经常碰到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存在一种自卑的心理, 教师对于这种学生不能苛求, 不要多去批评, 而是要通过表扬或暗示, 使他们看到自己还有潜力、有长处, 从而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体育基础比较好, 但自尊心又特别强, 对于这种学生, 该表扬时要表扬, 但不能老是夸奖;该批评时要批评, 但批评时要顾其情面, 并要留有余地, 既要抓住他们的上进心, 又要使他们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以利改正。对吃软不吃硬的学生, 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 防止顶牛。对吃硬不吃软的学生, 教师教育时要严肃, 不能迁就。

篇9:体育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41-01

国家推行的高中阶段第二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四个年头,但新的教学秩序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们还在彷徨或无所适从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什么是体育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秩序有所了解。

1 体育教学秩序的含义

广义的含义:一是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二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得到贯彻实施;三是教学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能够执行;四是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五是师生关系正常。而针对一节体育课而言: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规则和要求、方法與安排,包含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关系等。传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教学组织严谨,教法固定,教学进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学生队形整齐,练习动作一致;教师表情严肃,指挥认真;教学节奏快,效果明显;课堂气氛冷淡,师生缺乏交流。即“快、静、齐”。

2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2.1 新的体育教学秩序

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程下的课堂显得热闹、松散。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则显得节奏缓慢;教学进程不再井井有条,常常要有意外事件发生;体育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最大限度的容忍(如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等),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如提出荒谬的或与老师不同的观点)。队形调动不再要求整齐划一,练习形式不再强调统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2.2 课堂教学秩序改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秩序非常规的变化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决定

课程价值倾向是受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多元因素影响的,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所以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的。我们就有必要建构和完善课程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应由学生、社会、知识三个维度构成。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范

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各种新教学模式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如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师们也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动”起来。师生间互动,交流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固定方式。

2.2.3 几代学生的追求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宽松的课堂环境已是几代学生的共识。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身体练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体育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积极参与、自觉学练;也才会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由此可以实现参与、生理、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2.4 学生家长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现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孩子,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抚育自己的“独苗苗”时,悄然改变着祖祖辈辈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自由性”与“民主性”。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而是新秩序的拥趸。

2.2.5 教师观念的苏醒

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快、静、齐”的秩序中长大,又在这种秩序中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早已深知其缺陷,表现出一定的厌烦与无奈;有些教师已觉醒,在国家课改之前,他们就已悄悄地进行了变革实验。

2.3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秩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对此大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赞许有之,担忧有之,观望有之。仍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课堂固不可取,但只顾时髦的“放羊式”课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违背。新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精神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快乐而有效才是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3 建设新秩序的方法

3.1 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强的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让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时要采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抑,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自然滋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完成从兴趣→爱好→技能的变迁。

3.2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真正做到“乐教”与“乐学”的融洽生辉。其次,实现课堂管理民主化。让学生个性获取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不断积累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后,实现思想学术的民主化。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使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秩序。

3.3 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开放性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学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变换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和集体化的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多向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别怕他们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教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新课改对教师能否适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无论是从知识水平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仅靠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来应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加强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把体育新课堂当作我们的成长园地,当作锻炼,成就我们的熔炉。

参考文献

篇10: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探究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探究

社会发展需要全能型人才,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单方面发展学习或者其他方面,就会出现短板,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体育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重视起来,以下是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一些探究。

一、合理安排课时

高中体育课时安排大部分是不合理的,其不合理体现在安排的时间和时长不合理。很多学校会将体育课安排在一周活动或者班会多的那一天,导致体育课与其他事情出现冲突,体育课往往会被取消。特别是到了高三阶段,很多学校为了完成其他学科的教学,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将体育课的时间分配给其他学科,这样大大缩短了体育课的课时,体育教学难以开展,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得到更丰富的体育生活,身体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合理安排课时,学生可能没有热身就进入了正式的教学中,这样会使学生不能够逐渐适应运动强度,既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在新课程中,应该要保证体育课的课时,合理安排课时。比如学校可以以单双周轮换交替的方式来错开与其他事情的冲突,教师也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程,减少学生的负荷。

二、教学内容创新与多样同步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单一的,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通过老师讲解或演示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课本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生气的课堂,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在体育课中缺乏积极性,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应该创新教学内容,使其变得多样化,教学内容多样化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体现。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不仅仅讲解课本上的篮球技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外国的球星和球赛,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分享一些球星训练图片和视频,图片和视频比简单的口述和繁杂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篮球对抗赛,在比赛中训练学生的篮球技巧。此外,还可以在篮球教学中穿插情境教学,模拟正式篮球比赛,让学生感受体育竞技的乐趣。多样化的教学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体育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发扬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身心全面发展。

三、增强体育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实践技巧的教学,强调实践的过程,却往往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精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体育是一门集竞技性、开放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教师更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体育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体育精神可以是团结与协作,可以是拼搏与进取,可以是信念与追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体育竞技精神的同时,可以引入一个榜样人物让同学们进行思考,像奥运冠军等,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学习了榜样人物的精神。另外,很多学生在比赛中往往注重竞争,忽略合作,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赛,让学生分组合作,一起参与体育竞技,使学生将体育精神融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素养,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提高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体育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创新意识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一个基础。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探索心理和求知欲望。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严肃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压抑,而创新意识需要一个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所以需要加强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复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障碍。这样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集思广益,从而通过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跳远的教学中,学生在起跳时普遍存在着出腿部弯曲不够,摆臂幅度过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以错误的动作给学生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发现错误,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分析,教师再加以指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自我的创新意识,来提高创新能力。体育在高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师生的重视,现今的体育教学要在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新课程理念指导高中体育教学,以创新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体育还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以更好的精神体魄去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海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114-115

[2]聂亚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4,20:129

上一篇:青春的成长作文800字下一篇:初二写开学感想的精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