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嘴

2024-05-08

插嘴(精选十篇)

插嘴 篇1

一、定性———让学生的“插嘴”名正言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那么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学生上课插嘴现象可以使学生自我个性得到张扬。因为这时的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 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 这是学生直觉、顿悟、灵感而产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对待学生“上课插嘴”, 我们应采取让其说的态度, 让学生勇于“插嘴”、乐于“插嘴”, 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他们积极思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插嘴也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意见,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正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一个大好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因材施教”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做起来才有效的。我引导学生评议作文, 在念优秀作文时, 有的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插嘴评议, 我从不制止, 反而欣喜地夸奖。往往这样的插嘴十分精彩, 有创意, 开拓了大家的思路。我常在课堂上讲一些故事, 有的刚讲了开头, “老师, 我知道了!”“我早已看过啦!”学生接二连三地插嘴。我和颜悦色地引导:“太好了, 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吧!”学生可兴奋了, 有的讲得有声有色, 有的虽讲不清楚, 老师也先肯定再给予补充,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又使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发展, 还激励了学生多读课外书, 这样, 让学生的“插嘴”名正言顺, 难道不是好事吗?

二、理解———为学生“插嘴”创造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发展中的人, 有着发展的可能和潜力。当他的思维与老师的讲解产生共鸣时, 他就会情不自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时老师应细心聆听, 给以正确引导, 激发他潜在的学习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节公开课, 我执教《一面五星红旗》的第二课时, 正当我讲到这位中国留学生遇险片段时, 我引导学生说“我的生命———”?突然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冒了出来, “我的生命危在旦夕。”我不但没有批评他上课插嘴, 反而大大赞赏他的词汇量多, 用在这多么贴切, 真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接着我问同学们, 除了“危在旦夕”还能用上什么词语?学生的词语五花八门, 尽管有的词不达意。可我理解他们, 因为他们还只是三年级的孩子。学生们认真听着, 记着, 课堂井然有序。我想, 若是当时我停下课来训斥他, 他也许会坐好闭嘴不再说话, 但他的心还会放在课堂上吗?他肯定会不服气:为什么说对了还要挨批评?以至对语文课产生反感。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又从何说起呢?

三、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余地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学会等待, 给学生一个空间, 不要急于下结论, 等待学生的插嘴, 等待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的耐心等待就给了他们一个思考的机会, 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一次品尝成功的体验。这样当他们再遇到问题时, 就会自己去判断, 去发现, 去创新, 独立去解决。

我在教学《买木雕的少年》一课, 正当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时,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他对文中出现的两个“沉甸甸”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第一个“沉甸甸”表示卷鼻大耳象的沉重, 第二个“沉甸甸”表示情意重, 邢俊臣说得好, 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这重的是买木雕的少年对“我”的那份情呀!这个孩子说完, 没有立即坐下, 等着老师下结论呢?这样的插嘴能不满意吗?

四、喝彩———为学生“插嘴”锦上添花

《新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 能克服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 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学好学科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 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 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 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学生在老师的鼓励、挑逗下, 大胆想象、大胆猜测,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与解决, 亲自品尝到了结论生成的过程, 其理解的层次、深度、广度以及记忆的时间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插嘴大王作文 篇2

记得有一次,班上竞选

 

嗲声嗲气地说:“好肉麻呀好肉麻!好肉麻呀好肉麻!”正听得入神的老师听了赵晟的话,脸马上由晴转阴,大吼道:“赵晟,今天放学马上给我留校,你喜欢说,我就陪你说个饱。”那声音简直都能把房子震垮了。赵晟听到“留校”两个字,腿都软了,“啊”的一声倒在桌子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赵晟啊赵晟!不是我说你!你插嘴也得看场合啊!自作自受哦!

有效教学说“插嘴” 篇3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插嘴”是一种无视课堂规则的表现,对“插嘴”的默许,将导致从众心理之下更多学生的插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讨论易失去焦点,不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有的教师则意见相左:“插嘴”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投入、活跃,是学生智慧的闪现,七嘴八舌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浓厚的兴趣,广泛参与中多维的对话,恰恰反映了教学的有效性,不许插嘴乃至加以批评,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扼杀,是与有效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尊重个性、参与体验以及建设多维对话环境精神相悖的。对于,“插嘴”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有效教学,尊重学生的“插嘴”

1.全面尊重学生,爱上学生的“插嘴”。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插嘴”。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参与的态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插嘴”的技巧,倡导合作的人际交往,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些交往技能:请求发言、遵循指导、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概括小结等等。在倾听、称赞、建议、概括等合作交往技能的养成过程中,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全面尊重学生,提供“插嘴”的机会。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插嘴”,并不意味着只赋予那些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插嘴”的机会,更要关注参与的广度,关注那些口头表达相对弱势的学生,关注他们的思维状态,让他们也能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如果只是一味尊重那些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那么在课堂中必然有部分学生会处于弱势,无法获得合理的展示,得不到充分锻炼、发展,只能随意附和、人云亦云,只能习惯于被动接受,就易导致这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在推进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任务与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层次化,让学生能有充裕而合理的时间分层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和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插嘴”里来。

二、有效引导,形成“插嘴”的规则

课堂“插嘴”规则的制定、形成过程,有两个注意点。一是同样应该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如让学生明确怎样“插嘴”更为合理,“插嘴”应该使用哪些技巧,这些规则不是教师单向强加给学生即可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教师适时总结。二是要注意到形成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不断的引导过程中,让学生边实践边摸索,不断意识到自己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哪些做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從而达成共识,形成课堂上“插嘴”的规则。

在苏教版信息技术上册《画线》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房子背靠的那座山峰,有一部分被前景也就是房子给挡住了。用曲线工具画出这座山峰,包含着本课的一个难点,即确定曲线的起点与终点。当教师请学生发表观点,说说这座山峰绘制时的起点与终点时,一位学生认为,起点应该定位在房顶上;结果另一位学生马上跳起来说不对,那样拖出来的线条会经过房子。也不待双方表达清楚各自的意见,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意见双方纷纷插嘴,开始了争论。显然,此时的“插嘴”还停留在无规则状态。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地说:“倾听是一种艺术,是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志。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先听听他们的理由。”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一位学生演示自己的画法:先用曲线工具画山峰,再把房子移过去,挡住山峰的一部分;另一位学生同样演示:以房顶为起点拖出线条,但加上后续拉两下弧度的操作,山峰不再挡住房子,而坐落在房子的背后。需要“愚公移山”吗?显然后者方法更为简洁,此时学生恍然大悟。

让学生突破难点之后,教师再引导形成“插嘴”的规则:“发现有与你不一样的声音,不要轻易指责,先倾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会受益匪浅。与其无谓地争吵、伤害友情,还不如静心倾听,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这样,“插嘴”才会更为有理有据。”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倾听、称赞、建议、概括等“插嘴”习惯的养成对自身及他人的种种益处;然后制定规则,约束自己。在规则制定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在“插嘴”中具体做到尊重他人与自重,如何“插嘴”更为合理有效。而“插嘴”的规则,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体验中不断得到实践与概括的。

三、有效反馈,共同实施“插嘴”规则

1.反馈的激励性与趣味性。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规则制定以后,依然有学生控制不住自己,一时“嘴痒”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发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切莫随意指责,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暗示,可以通过风趣的语言引导:“已了解你处理信息的进度,但如果把握好“插嘴”的规则,那就更棒了。”以激励性、趣味式的反馈,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关注他、关心他的。这样课堂规则的实施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进一步把握好自己。

2.反馈的层次性与非指示性。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强弱的差异,在评价与反馈时,特别要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注意好评价的不同角度、反馈的层次性,在多维交流中有意识地进行非指示性评价,从而让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勇于“插嘴”。

以电脑画图作品的展示为例,信息处理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会从工具的运用熟练程度、图形整体的把握上来发表观点,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往往拙于此。对此教师应不单纯纠缠于技能的讨论,可鼓励他们更多地从个人的欣赏点出发发表观点,并就他们的观点作非指示性处理,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插嘴”观:学会欣赏他人,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内在修养的显现。

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体现课堂规则的严肃性;不光要形成课堂的有效规则,更要对已有规则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超越。在有效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善待“插嘴”,是教师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其教学艺术的体现。

有效教学说“插嘴” 篇4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 “插嘴”是一种无视课堂规则的表现, 对“插嘴”的默许, 将导致从众心理之下更多学生的插嘴, 学生注意力易分散, 讨论易失去焦点, 不利于学生智慧的生成, 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 将会变得低效, 甚至无效。有的教师则意见相左:“插嘴”反映的是学生思维的投入、活跃, 是学生智慧的闪现, 七嘴八舌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浓厚的兴趣, 广泛参与中多维的对话, 恰恰反映了教学的有效性, 不许插嘴乃至加以批评, 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扼杀, 是与有效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尊重个性、参与体验以及建设多维对话环境精神相悖的。对于, “插嘴”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有效教学, 尊重学生的“插嘴”

1. 全面尊重学生, 爱上学生的“插嘴”。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插嘴”。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参与的态度。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插嘴”的技巧, 倡导合作的人际交往,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些交往技能:请求发言、遵循指导、称赞他人、澄清观点、支持反馈、互相检查、表示疑义、提出建议、概括小结等等。在倾听、称赞、建议、概括等合作交往技能的养成过程中, 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 全面尊重学生, 提供“插嘴”的机会。

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进步。尊重学生的“插嘴”, 并不意味着只赋予那些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插嘴”的机会, 更要关注参与的广度, 关注那些口头表达相对弱势的学生, 关注他们的思维状态, 让他们也能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如果只是一味尊重那些思维活跃, 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那么在课堂中必然有部分学生会处于弱势, 无法获得合理的展示, 得不到充分锻炼、发展, 只能随意附和、人云亦云, 只能习惯于被动接受, 就易导致这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 在推进有效教学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任务与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层次化, 让学生能有充裕而合理的时间分层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和每一个问题的思考,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插嘴”里来。

二、有效引导, 形成“插嘴”的规则

课堂“插嘴”规则的制定、形成过程, 有两个注意点。一是同样应该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如让学生明确怎样“插嘴”更为合理, “插嘴”应该使用哪些技巧, 这些规则不是教师单向强加给学生即可的, 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 教师适时总结。二是要注意到形成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不断的引导过程中, 让学生边实践边摸索, 不断意识到自己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哪些做法是应该而且必要的, 从而达成共识, 形成课堂上“插嘴”的规则。

在苏教版信息技术上册《画线》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房子背靠的那座山峰, 有一部分被前景也就是房子给挡住了。用曲线工具画出这座山峰, 包含着本课的一个难点, 即确定曲线的起点与终点。当教师请学生发表观点, 说说这座山峰绘制时的起点与终点时, 一位学生认为, 起点应该定位在房顶上;结果另一位学生马上跳起来说不对, 那样拖出来的线条会经过房子。也不待双方表达清楚各自的意见, 教室里就炸开了锅, 意见双方纷纷插嘴, 开始了争论。显然, 此时的“插嘴”还停留在无规则状态。

此时, 教师不动声色地说:“倾听是一种艺术, 是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志。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 先听听他们的理由。”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一位学生演示自己的画法:先用曲线工具画山峰, 再把房子移过去, 挡住山峰的一部分;另一位学生同样演示:以房顶为起点拖出线条, 但加上后续拉两下弧度的操作, 山峰不再挡住房子, 而坐落在房子的背后。需要“愚公移山”吗?显然后者方法更为简洁, 此时学生恍然大悟。

让学生突破难点之后, 教师再引导形成“插嘴”的规则:“发现有与你不一样的声音, 不要轻易指责, 先倾听别人的意见, 说不定会受益匪浅。与其无谓地争吵、伤害友情, 还不如静心倾听, 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 这样, “插嘴”才会更为有理有据。”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倾听、称赞、建议、概括等“插嘴”习惯的养成对自身及他人的种种益处;然后制定规则, 约束自己。在规则制定的同时,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在“插嘴”中具体做到尊重他人与自重, 如何“插嘴”更为合理有效。而“插嘴”的规则, 就是在这样的反复体验中不断得到实践与概括的。

三、有效反馈, 共同实施“插嘴”规则

1. 反馈的激励性与趣味性。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规则制定以后, 依然有学生控制不住自己, 一时“嘴痒”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发现这种情况时, 教师切莫随意指责, 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暗示, 可以通过风趣的语言引导:“已了解你处理信息的进度, 但如果把握好“插嘴”的规则, 那就更棒了。”以激励性、趣味式的反馈,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是关注他、关心他的。这样课堂规则的实施往往会事半功倍, 学生更容易接受, 有利于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进一步把握好自己。

2. 反馈的层次性与非指示性。

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强弱的差异, 在评价与反馈时, 特别要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 注意好评价的不同角度、反馈的层次性, 在多维交流中有意识地进行非指示性评价, 从而让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勇于“插嘴”。

以电脑画图作品的展示为例, 信息处理能力强的学生一般会从工具的运用熟练程度、图形整体的把握上来发表观点, 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往往拙于此。对此教师应不单纯纠缠于技能的讨论, 可鼓励他们更多地从个人的欣赏点出发发表观点, 并就他们的观点作非指示性处理, 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插嘴”观:学会欣赏他人, 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 也是自己内在修养的显现。

观察记录幼儿插嘴情况 篇5

观察对象:欣欣 地点:教室 记录:

欣欣小朋友是我们班上一位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孩子。每次活动时,她都能积极回答问题,有时还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甚至不等别人说完就打断别人的话题,抢着发表自已的意见。今天的科学活动中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小朋友的发言还没有完,袁思怡却高高举起了手,大声地说道:“老师,我来,我来。。”导致其他小朋友无法听清楚小朋友回答问题,从而造成课堂纪律混乱。分析:

欣欣是我们班上性恪开朗,活泼大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聪明能干的孩子。当她打断我的话或者抢着回答问题时,可能是因为我的讲解或问题她都懂。其次,她的个性有善于表现自我的一面,平时唱歌阅读时她的声音总是特别大,也抢着上台表演,出现插嘴的情况也是她表现自我的体现。措施: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控制”表现欲强的孩子,使他们明白既要自已讲,也要听其他幼儿讲。在课堂上,要发言时一定要先举手,老师点到谁发言就谁发言。活动后,我及时与她交流沟通,让她明白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别人讲话时,我们也要安静地听着。其次,在其它活动时,我们引导她用正确的方式来展现自已,比如举手。一段时间以后,欣欣小朋友上课时再也没有插嘴,知道回答问题之前先举手,等着老师让她发言,别人发言时,她也很认真地听着。

是否专心玩玩具 观察目的:在户外活动中是否专心玩玩具,还是瞎追逐。观察实录:

今天,户外活动时婷婷选择了闪光跳。开始她把闪光跳套在了脚上,然后用手将闪光跳甩了一下,另一脚提了起来。她尝试了几次之后,没有成功,于是婷婷停了下来。她看见旁边的雨梦玩得很熟练,停了下来看雨梦玩。雨梦一边示范一边说:“像我这样玩。”婷婷说:“好的。”又尝试了几下。雨梦走开了,到其他地方去玩了。婷婷又玩了一小会儿,她跑到了放玩具的筐子前,把手里的闪光跳放到了筐子去,拿了一根绳子玩了起来。她跑到场地的中间,用手摔动绳子,摔到前面的时候她的脚碰到了绳子,于是停了下来。依萱走了过来,婷婷说:“依萱,你来拉着我的绳子!”依萱拉住了婷婷的绳子,两个人玩起了拉马车的游戏。玩了一会儿,她把绳子放在了一边。又换了一件玩具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时间到了,她把玩具放会了筐子里。情况分析:

1.从以上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婷婷在户外活动是能够比较专心地玩玩具,不是在瞎追逐。

2.在玩的时候婷婷的运动技能还是比较薄弱的,她不会玩闪光跳,于是她换了绳子,但是绳子也不会跳。教育措施:

巧对学生“插嘴” 篇6

现象之一:课堂上,教师正兴致盎然地介绍着苏轼的生平:“……最后死于海南岛……”。一个学生站起来打断了老师的话:“老师,苏轼不是死于海南岛,而是死于从海南岛返回京城的路途中。”教师满脸不悦的问:“是吗?”“是的,前几天我从网上查到的……”,没等学生说完,这位教师急不耐烦地打断:“好了,我们就不耽搁时间了,这个问题课后在探讨。”学生悻悻地坐下来,教室里顿时满座寂然……

现象之二:一位老师正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论雷锋塔的倒掉》,老师刚转过身,就听到一个学生再嚷:“老师,题目中不是雷锋叔叔的 “ 锋”,应是山峰的“峰”。“啊….”,教师一愣,神情略显尴尬,但随即镇定下来说:“这个同学可以,很细心,老是故意把“峰”字写错,就是看同学们细心不细心,提醒大家注意。”本来刚才还很得意的学生,此时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

现象之三:教学《苏州园林》一课,一位老师从我国各大风景名胜引到苏州园林,一个学生打断了这位老师的讲课:“老师,我知道苏州园林,我去年和我爸爸去过。”这位教师脸上显得有些不悦:“那就请你帮老师讲讲吧。”学生说道:“苏州园林大小有一百多出,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那你能说出苏州园林在建造上有什么特征码?”“这……我不知道……”“连这都不知道,你算是白去了。”这位教师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个学生满脸涨红,惴惴不安……

现象之四:教学《威尼斯商人》,教师应到学生分析夏洛克之形象,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气氛相当热烈。等到学生们分析、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夏洛克是一个贪婪阴险、偏执凶残、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反面角色人物。正当教师准备完满收场时,学生中冒出一个声音:“老师,我不认同您的看法。”没等这位老师反应过来,这个学生接着说:“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遭到了非人的对待,为了捍卫民族和个人的尊严,他孤独地进行了斗争。因此,他更值得我们同情。我的依据是……”当这个学生正准备陈述时,在一旁早已不耐烦的老师接过话茬:“这个同学请注意,我们总不能为恶人寻找开拓的理由哇,这可关系到做人的道德准则。”教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齐刷刷的看着这个学生……

以上几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遇到学生“插嘴”都采取压抑封杀的方式方法,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学生会积极思考,热烈踊跃发言呢,会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兴致,没有激情,又何谈课堂效率!我认为,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课堂“插嘴”放行,并为他们的“插嘴”喝彩。我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一、学生应享有人格的尊严

尊重学生人格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感受到尊重、重视和平等,才会乐于交流、合作、探讨。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灵活多姿、生机勃勃的课堂。在以上现象之一中,如果教师不是“不耐烦的打断”,而且面带微笑鼓励学生说下去,耐心的听完他的发言,然后表扬他:“你真棒!谢谢你帮助老师改正了错误,老师看出你是一个喜欢读书、善于细心读书的同学。”而且为他鼓掌,这位学生会“悻悻地坐下来”,教室会“满座寂然吗”?不会,因为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感受到了民主与平等,此时师生之间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彼此之间会敞开心扉,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将会被激发点燃。

二、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教师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学生插嘴只是一个小插曲,一句天真幼稚的插话,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我们教师应恰当地采取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上现象之二中,如果教师大胆承认:“真不错,老师的错误一下子被你发现了,谢谢你!”我想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还会让学生看到了一位走下神坛的真实而可亲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教师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其他学生会受到鼓舞,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表现,在生活中敢于尝试。

三、学生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上遇到学生“插嘴”,我们教师如能以欣赏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接纳,并顺势引导,则既可以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上现象之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虽然也做了引导,让学生发表了见解,可惜最后还是“泼了冷水”,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潜藏着学生“抵制”的情绪。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能以欣赏的态度看待,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讲完后,在对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补充,这样既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了学生的发言权,又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激起了其他学生参与表达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生能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插嘴”,常常喜欢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或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求异思维,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应予以鼓励。在以上现象之四中,当学生说“老师,我不认同您的看法” 时,老师若能以惊奇的神情,以期待的目光:“是吗?说来大家听听。”当着为学生说完,教师与其他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由衷地为他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喝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怎会不主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怎会不发出独特的体验。

爱“插嘴”的森森 篇7

寻思再三后,我找森森单独谈了谈:“森森,积极发言很好,说明你在认真听老师讲课,但班上有这么多的小朋友,老师也要经常请别的小朋友发言,如果同时有两个人在讲话, 大家就听不清到底谁在讲话,讲些什么了,你说对吗? ”森森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次谈话之后,森森在活动中确实改变了不少,他真的不再随便“插嘴”了,可是,原来思维活跃的森森却不再那么活跃了,他在活动中发言的次数减少了,活动的热情也大大降低了,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不久,班上进行“故事大王”比赛,森森讲的故事《煎饼帽子》非常精彩 ,其他孩子听得出了神 ,完全陶醉在故事情节之中。故事讲完后,我便因势利导,让森森当了回小老师,他学着我的样子对大家进行听故事后的提问。毕竟是孩子,他的提问很简单,结果抢着回答的人特别多,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弄得森森不知如何是好,他眼巴巴地看着我,一副求救的样子。我便趁机给全班孩子们上了一节“随便插嘴好不好”的谈话活动, 在谈话中不失时机地给森森机会谈谈感受,“我感觉有点乱”“这样我听不清谁在说话”“我觉得大家要举手”“我觉得应该等我请他, 他才可以说”……森森小朋友的体会还真不少呢!

有了这次亲身经历,森森在活动中随便“插嘴”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他要表达想法时,会等别人说完了再发言,大家送给他的掌声也越来越多,慢慢的,我们班的“活跃分子”森森又回来了。

插嘴:从“无意”到“有思” 篇8

一、对插嘴现象产生原因的阐述

1. 低年级儿童“插嘴”的生理因素。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 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成, 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平衡。因此, 他们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他们注意力不稳定, 很难长时间地集中, 在学习中表现出好动、爱做些小动作、插嘴等。另外, 小学生的性别差异也决定了插嘴现象的差异性。经调查发现, 在小学阶段, 男孩活动量较大, 精力旺盛, 喜欢探究, 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 但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龄的女孩普遍要低些, 因此男生在课堂上的“插嘴”更明显。

2. 低年级儿童“插嘴”的心理因素。

从心理上来说, 儿童的“插嘴”也是想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低年级儿童需要得到成人的关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种需要在幼儿期就已经产生了。随着儿童的长大, 孩子要求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孩子发现自己被冷落了, 不受关注了, 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便做出一些能引起老师注意的行为, 如插嘴。

二、对“插嘴”现象产生影响的分析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不能“插嘴”。因为学生的“插嘴”要影响课堂教学进程, 要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尽管对于“插嘴者”来说可能是有益的, 但我们不能以牺牲一个班级的利益来换取他一个人的利益。但如果学生的“插嘴”不是随性的, 是经过大脑思考的, 是有价值性的, 教师是应该理解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肯定有这样的经历, 当师生陶醉于所学习的内容中, 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思维接近同步, 这时学生的“插嘴”是种思维的外现, 教学效果肯定是最佳的。从“鲶鱼效应”考虑, “插嘴”学生好比是“鲶鱼”, 认真听课的学生好比“沙丁鱼”, “鲶鱼”带动起“沙丁鱼”一起不停地游动, 好比“插嘴”学生带动起其他学生一起思考, 带动起教室里的“鲶鱼效应”,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低年级儿童“插嘴”现象实施正确的教育引导

1. 以视觉效应, 转移学生的兴奋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小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占优势, 通过对教材的有效改编, 可以把静态的信息丰富起来, 吸引学生, 就能让他们不自觉地把“插嘴”丢在一边;利用情境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课堂才会更有效。

2. 正确引导, 把握学生的原创思维。

正因为学生带着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参与课堂学习, 往往使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 这就需要我们机智妥善地予以处理, 并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认识线段”一课时, 当教学进入练习作业时, 有一个学生突然插嘴道:“老师, 我觉得四边形、三角形都不是用线段围成的, 因为它们都没有两个端点。”听了他的发言, 我先是一愣, 但继而一想:对呀, 通常我们在画线段时, 不都是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吗?但图形当中的线段, 比如三角形中, 确实没有明显的端点的痕迹。看来学生出现这样的误解有其合理性。怎么跟他们解释呢?我把问题抛给了他们:“有谁能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得三角形中有3条线段, 如果这3条不是线段的话, 还能向外延伸, 那就不是三角形了。”不少学生频频点头。“我觉得画端点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线段从哪儿到哪儿, 现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每条边有多长都已经定下来了, 不需要再把端点单独画出来。”“你看看桌子的一边, 这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可是它的端点就藏在桌角里了。”……

3. 培养习惯, 让“认真倾听”取而代之。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学生间的互动, 是一种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提升, 在生生沟通中, 寻找更好更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是避免学生开小差、插嘴等课堂不良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们可以借助“竞争”,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常会以老师的一句话, 而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如在课上我常会说“请坐得最端正的同学发言”, 孩子们就会个个坐得笔直, 期待老师会请到他;“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老师最喜欢”, 孩子们就会放下手中的任何东西, 认认真真地听讲……通过这样无形的竞争,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复述”,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说一说吗”、“你能说得更清楚一些吗”的引导, 让学生进行复述, 对表现好的学生加星、表扬, 这样, 学生在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就非常专心。还有些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发言更好, 在仔细听的同时, 还勤动脑。

浅析语文课堂上的“插嘴” 篇9

一、“插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天性好奇, 当他们接触新事物时, 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 让学生插嘴, 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讲出自己的想法。如, 我在教《乌鸦喝水》一文, 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时,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这种喝水的办法不好!”我没有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插嘴, 而是因势利导问他:“你还可以用什么好办法喝到水呢?”那位学生答道:“小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 可以把瓶子斜放, 搁在石子上, 这样水就到瓶口, 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 这样做又快又好。”我夸奖他能积极思考。另一位学生见之也迫不及待地说:“乌鸦也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 然后喝水, 因为乌鸦浑身长满羽毛, 所以不怕割破皮, 伤了身体。”

还有一次, 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 文中出现了这三个词:追上去、迎上去、游过去。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三个表示动作的词, 我用图示法形象地作了解释:

这时, 有位小朋友突然喊道:“老师, 我会表演。我请一位同学扮演妈妈, 我扮演小蝌蚪。”这位学生的插嘴, 使这节课更生动, 更富有情趣。显然这些学生的回答都有他们独特的见解, 这些都是创造意识的萌芽。教师的鼓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越来越喜欢上这样的课, 每节课上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

二、“插嘴”可以促进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

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为他们的插嘴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课堂上, 学生插嘴常常是灵感的迸发, 是智慧火花的闪现。我在教《爬天都峰》一文时, 有这么一句话:“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有位学生突然说道:“不是这样读!”可当我问他该怎么读时, 他又说不出来, 接着又问了大家。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出现了以下三种读法:

(1)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2)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3) 老爷爷, 您也来爬天都峰?

这三种读法是否都适用呢?我又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讨论, 他们体会到:第一句表达了对老人来爬天都峰的惊讶;第二句表达了对老人勇气的惊叹;第三句表达了对老人爬山的惊奇却又带有不相信的语气, 显然第三句的读法是符合语言环境的。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学得深刻, 读得生动, 学得主动, 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朗读的习惯, 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不应该把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不仅要给予更多的言语表扬, 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 同时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建立教学过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使他们敢于插嘴,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一旦他们有“插嘴”的意向, 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 即使所说的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 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

三、“插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我的班上独生子女学生比较多, 他们爱插嘴, 好管别人, 我就试着利用这一特点放手让他们去管, 形成了多边管理方式:

居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认识到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认真听讲, 带好课本、练习本, 认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明显增强。

学生的心是最纯真的, 在课堂上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插嘴指出教师写错的字、读错的音、讲错的知识。有时一句天真、幼稚的话会引起大家的一阵欢笑, 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笑过之后, 又使学生体会到要认真学习, 正确、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四、“插嘴”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课上如何面对学生的“插嘴” 篇10

例如,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 下面冒出一句话“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谁这么大胆?”我心里嘀咕着。环视一周, 原来是个姓侯的同学。他上课老插嘴, 也没少被其他老师批评过, 但效果不明显。我心里不禁火冒三丈, 于是叫他起来, 想狠狠批评他一句。可看到他低着头, 怯生生站在那里, 眼睛偷偷看着我, 我打消了念头。与其批评不见效果, 还不如引导他讲下去。我用平和舒缓的语气说:“那你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我的面带微笑的鼓励下, 他低声说了一番话, 让包括我在内的全班同学大吃一惊。他说:“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把英军阻挡在国门外。”

我问:那当时为什么没把英军阻挡在国门外呢?答:还不是我们的武器不如别人。

问:当时可能有强于洋人的武器吗?答:应该有的, 洋务运动中不就是向西方学习, 学习制造西方先进的器物吗?

问:那洋务运动成功了吗?这学生摇了摇头, 煞有介事地说:洋务运动只是中国一批进步人士的一相情愿罢了。他的回答中好像看透时空。回答到这里,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了, 纷纷加入这场讨论。

我接着问:为什么这么看?答:像慈禧太后这样的老顽固派压着呗, 假如能从根本上消除……他的回答, 涉及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他理解的深度广度令我刮目相看。接着, 其他同学也参与讨论。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这件事对我震动非常大, 学生为什么要“插嘴”?“插嘴”意味着什么?反映了学生怎样的心理?学生的插嘴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与教学有关, 另一种与课堂不太关联, 有一定的距离, 听上去还可能是错误的观点。我们先分析第一种, 学生为什么要插嘴?其实他是想参与教学活动, 由于基础知识缺乏, 讲不出什么东西, 胡乱插嘴而已。第二种情况更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学生是很有潜质的, 他的插嘴是在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和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情况下插嘴的, 只是由于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限制, 思维跳跃性太大, 才把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插嘴的两种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表现。

我们一直在强调呵护学生的积极性, 其实积极性就在我们身边, 有时我们视而不见罢了。学生的“插嘴”就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是积极参与课堂的体现。我们当然要予其婴儿般的保护, 倍加珍惜。又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南宋与金的对峙》一课时, 碰到学生插嘴式的质疑, “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于是我适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该不该”三个字上下工夫, 举办了一个班级小小答辩赛, 设立答辩正、反方。通过文字修饰, 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 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 而且辩得轰轰烈烈, 精彩纷呈。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时顾全大局, 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 牺牲个人, 保全国家, 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 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 如取而代之, 将得到人民的拥护, 顺应历史潮流。激辩中学生表现机智, 反应敏捷, 学生俨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参与意识浓厚, 气氛活跃, 课堂效果非常明显。这就是由学生“插嘴”带来的意外之喜。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提出, “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理解能力的表现”。就是说学生的智能是否发展, 主要不是通过纸笔测验和考试分数判断, 而是看学生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的表现, 看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 能否掌握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开端, 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虑, 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艺术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而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 这正是一种课程资源, 需要老师及时去发现、引导和发掘, 将形式上看似无关联的东西化为对教学有益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仅是写教案, 更重要的是研究多样化的学生、研究教材和知识, 以及具体的设计活动, 尤其要备好那些可能要“插嘴”的学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插嘴】相关文章:

插嘴大王作文04-19

用幽默的话语应对课堂爱插嘴的学生04-25

上一篇: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下一篇:冶炼渣的综合利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