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2024-04-09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通用6篇)

篇1: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篇2: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曹经富

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上看,试题内容更侧重于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与问题方法的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数学教学和复习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立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核心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考命题将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兼顾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

例1:有一道题“先化简再求值:错抄成“,其中的值。”小玲做题时把“””,但她的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请你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评析:代数中的化简求值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涉及对运算的理解以及运算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以往我们大多以直接考查运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命题思路,但本题却以考查对运算原理的理解作为命题的重心,一改“化简求值”类型的命题方式,以学生日常学习中抄错数而计算结果正确的现象为背景来引出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没有削弱对运算技能的考查,还隐藏了问题的解决思路,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运算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答案:经过化简后可得:原式

二、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它有利于扭转“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对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例2.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分):

方案1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错抄后结果不变。

方案2 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3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评析:本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感亲切而熟悉,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代数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3: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评析:本题将几何证明融入到剪纸活动中,从学生熟悉的矩形、三角形引入,由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剪、拼等操作中去发现几何结论,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2)题结论开放,而且结论丰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得到不同的结果。全等的三角形有:Rt△ABC≌Rt△DBP;Rt△APN≌Rt△DCN;Rt△DEF≌Rt△DBP;Rt△EPM≌Rt△BFM等。

三、注重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例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 阅读后,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后, 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等于30°, 请你求出其余两角。”同学们经片刻的思考

与交流后, 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 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 还有

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假如你也在课堂中, 你的意见如何? 为什么?

(2)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 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表示)

评析:本题模拟了一个初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分类思想以及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此题应该是每位数学老师都讲过的一类题型,也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个数学学习过程,李明和王华的解法也是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此类问题常常出现的问题,再把此题作为考题出现,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经历了这一学习过程后所发生的变化。(1)、他们的解法都不全面,应分两种情况来解答:当角A是顶角时,可得其余两角是75°和75°;当角A是底角时,可得其余两角是30°和120°。(2)、感受是:分类讨论;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决不能只是学习数学的结论,而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6:已知:如图,现有、的正方形纸片和的矩形纸片各若干块,试选用这些纸片(每种纸片至少用一次)在下面的虚线方框内拼成一个矩形(每个纸片之间既重叠,也无空隙,拼出的图中必须保留拼图的痕迹),使拼出的矩形面积为,标出此矩形的长和宽。

评析:本题学生直接去拼图可能有一定困难,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将多项式式分解为,认识到拼接后的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因,矩形的长需要一条线段和两条线段组成,矩形的宽需要两条线段和一条线段组成,则问题较易解决。下图的两种拼接方法供参考。

五、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已列入考试评价的内容,其实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在往年的中考中得到充分体现。探究性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开放性考题一直是各地试卷的“压轴戏”,究其原因是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层次不

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7.:实验与探究(07年江西中考题)

(1)在图1,2,3中,给出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的坐标(如图所示),写出图1,2,3中的顶

点的坐标,它们分别是,;

(2)在图4中,给出平行四边形用含的顶点的坐标(如图所示),求出顶点的代数式表示);的坐标(点坐标

归纳与发现

(3)通过对图1,2,3,4的观察和顶点中哪个位置,当其顶点坐标为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纵坐标为

(不必证明);

运用与推广 的坐标的探究,你会发现:无论平行四边形

处于直角坐标系

(如图4)时,则四个顶点的横坐标

之间的等量关系(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有抛物线中).问当为何值时,该抛物线上存在点,使得以

和三个点,(其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求出

点坐标.

所有符合条件的评析:此题实是取材于初二课本122页的”观察与猜想”,高度融会了数与形的知识,但起点低,引导学生自觉运用

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对有关例题,阅读材料要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式训练.加强学生的开放能力和学习,探究推理能力的训练.作为参加中考的学生、家长及教师,密切关注中考趋势与理念,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明确把握命题导向,对当前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炫目的情景应用中考题

2008-01-23 人教网

篇3: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探悉

1 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 考虑不周密, 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 加班补课、多留作业, 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 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工作辛辛苦苦, 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 教师要上好课, 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 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 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 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 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 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 (包括教学参考书) , 了解学生, 拟定授课计划, 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 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 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 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 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2 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 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 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 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 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 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 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 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 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 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 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增强教学效果, 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 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 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 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 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 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 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 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 使其有所提高, 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4 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 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 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 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 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 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 主要是注意的集中, 记忆的牢固, 答题的准确。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 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 应用, 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 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 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 在学习解答问题时, 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 强调学习的过程, 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 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 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训练, 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 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 以教师传授, 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 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 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 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 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 得到教育界所接受, 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 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 需要亲自参与, 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 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 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 在时间流程上, 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 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 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篇4: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形象是教学艺术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而中学历史课在再现当年的人物与事件中也最容易情景化。由于中学生的特定心理,所以只有情景化了的东西才最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共鸣。戏剧的感染力大于小说,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在情景的处理上却产生了两种偏差。一种是在引用课外的材料时缺乏针对性,因补充得太多太杂而冲淡了主题,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任务未完成。第二种是在史实的评论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太浓,使人与事失真。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情景教学呢?

一、故事化情景

教师在讲述教学人物经历时,不能只罗列时间上的流水账,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对历史事件的处理也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理智。所以“活化”历史人物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产生感情。例如林则徐禁烟、丁汝昌自刎、孙中山蒙难等等,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们的处事态度基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性格与独立思想。不论是心理分析法还是阶级分析法都离不开人物的成长经历。这些历史事件的缩写和悲壮场面的渲染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极好素材,所以说情景的展现是思想教育的需要。同时将历史人物故事化、历史事件情景化又是揭示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必要途径,是避免公式化与简单化的一种方法。

故事化要抓住人物之间的主次矛盾,以及影响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既要交待人物所处的特定时间(时代),事件所在的特殊场地(环境),还要选用好历史人物的语录与言论(台词)来验证其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正义的思想感情。例如谭嗣同就义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段话不仅悲壮,而且反映出成与败的哲理。

故事化的情节不能展得太开,拖得太长。一事一景,一人一言,遵循开始、升级、高潮、转折、结果五步原则来运作。情节为故事服务,故事又为观点服务,说到底是宣扬一种思想或理论。

二、风俗化情景

时代背景是再现历史事件的前提,时势与英雄的关系越是密切便越容易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历史观,产生换位式思考与共鸣。例如百家争鸣、五四运动、巴黎公社等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特定产物。教师准确地展现时代背景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风俗化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交待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状况、经济现象、文化氛围等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不能只局限于某个特殊原因或偶然现象的描述上,选材不同,结论必然会不同。政治背景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制度与阶级结构;经济背景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这种角度的要求是科学完整的教学要求。

风俗化在涉及民族问题时要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生活习惯,包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征,如同完成一部历史剧的创作。还要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主流,所处的山川景色、物产资源等等。当前港台地区的历史命题往往采取这种设身处地的还原法来检测考生的历史感受,使历史感与现实感统一。如,假如你生活在北宋的东京,你会看到的情景有……

三、情节化情景

这里所指的材料包括历史人物的语录言论、重要会议的决议、法律文件的条款、革命纲领的内容等等,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产生、修订、斗争、确定的曲折过程。例如教学法国的《人权宣言》,就要让学生明白政治上神权迷信的危害,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有不同的政治要求与经济要求。教学中国共产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时,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蒋介石的不同称呼所起的作用。这样的材料是富有情节的、生动具体的,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在教学材料时不能简单地一读了之,要分析其思想上的深刻性、立场上的代表性、作用上的目的性。为了某个教育目的可以选用某些专用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材料上的设问。引用数据时要完整地截取某一个历史阶段的曲线变化,使人能看出变化的轨迹,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多与少的比较来说明问题。引用法令条款时要交待它所针对的矛盾以及所代表的阶级范围。

要做到“死材料”能“活用化”,就必须让学生明白材料产生时的矛盾、斗争与分歧,修订、颁布时的各种反响等等。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但材料本身也能反映选用者所处的立场。

四、艺术化情景

历史课不能戏说但可以描写,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个个活灵活现。然而这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历史,后者是艺术。例如教学屈原“楚辞”中的咏叹调可以将方言引进课堂,讲吴道子绘画时要教学“吴带当风”的感受,教学王羲之的书法时要让学生明白在结构造型上的匠心独道。

将典型的文化题材艺术化就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艺术上的审美观。例如教学文学艺术时突出词藻的华丽,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地善);在教学绘画艺术时要突出线条色彩的有机搭配,更主要的是反映其神似与韵味(形象美);在教学建筑艺术时要突出其轮廓与结构,更主要的是反映能工巧匠的真实意图(语言真)。

心灵与情感的讲述只有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社会地位才最准确,因为各种思想无不带有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烙印。艺术的大众化与创作手法的独特性是统一的,教学艺术不能与思想割裂开来,否则只是一个艺术展览,而教学思想时又应以艺术来衬托,否则只是一种简单的说教。

五、综合化情景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前面所论述的是再现历史情景的必要,而这里要论述的是讲述历史时回到现实中来的要求。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呼应是由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方法而且是任务。由课堂走向社会现实,将现实情景引入课堂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例如“三农”问题、沿海开放、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等必须让学生明白其历史原因和沿革。例如海湾战争、东欧剧变等必须让学生明白欧美因素以外的世界潮流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现实情景的教学是时事政治与人文地理的最好“嫁接”。而地理学科是最佳的结合点,但也是当前文科综合研究的薄弱环节。例如教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要联系农业问题、自然环境问题、政策依据问题,才能建立科学的理论,才能符合综合化命题的趋势。历史是原因,政治是现状,地理是条件,这三者的分工能反映出三科的各自功能和互动作用。先以地理定位,再延伸到历史,然后因问题折射到政治方案上来。因此,当代史的教学必须走政、史、地综合设置新情景的新路子。

政、史、地三种情景的结合虽然在目前还没有这种综合性的教材,但出于大方向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学中以材料搭桥,将地理材料引入历史背景与条件,将时事政治材料引人历史意义与影响,创设一种立体式的社会化的大情景,这样就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5: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教改实践带动学校的学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全过程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大兴教科研之风,为学校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简要回顾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以分析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基础,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2006年11月,学校承担了地区和加区组织的《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 》课题推进会的教学研讨活动,推出的语文研究课两节,省语委办到加区进行小学一年语文教科版教材调研评估到我校听课评课指导,曹雪飞、王丹华在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做课,课堂形式别具一格,意义深远,体现了新课改实验的整体性,均衡性,促使我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在自我成长的道

1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07年地区组织的课题推进会上李晓萍出课《掌声》,在“金烛杯”大赛活动讲课教师也纷纷取得好成绩,在担任地区校本教研现场会研讨活动中学校三、五年组的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教学研讨获得与会的赞赏。几年来课题活动丰富多采,通过丰富的科研活动,使学校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二、研究目标

1.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策略体系,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课堂教学效益。

2.探索并构建小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细则。

4.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规范和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

1.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师备课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如何创设有益于构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氛围,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

3.教学监控策略的研究。它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四、研究措施与方法

(一)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建立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教务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 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管理,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开展

根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自身特点,逐步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例会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教育科研的评估考核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促使教育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为了使科研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积极开展校级科研活动和区级展示活动,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我们确立了学校的主课题,并形成了从主课题到教研组到教师个人的三级课题网络。为了保证课题正常运作,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①开学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③每学期上好一节课改实验课;④每月上交一篇理论摘抄和教育随笔;⑤期末写好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总结。教科室对“五个一”进行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平时考核项目。教科室积极优质课比赛,定期召开学术沙龙。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在教师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每月至少去阅览室读书两次,开展教师读书笔记展览活动。

(三)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研究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了相关课题的理论,但是如何把课题的研究和教师教学的自觉需要结合起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我们仍感茫然。一次偶然的研究课让我们找到了研究方法。

在一次研究课后,三年级组的几位老师的评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以前大家评课就是走走过场,泛泛而谈。而这次评课,评课者有备而来,紧紧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这一研究课题来评课。寻找课堂教学中问题所在,研讨教学策略和学法的改进方法,通过对一节课的研究进行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在研究时,以日常教学中的各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共同确立某个课题作为本学期的研究主题。课题组老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预设,然后轮流试讲一次,其他老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确定的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和重新决策。

(四)建立了以分析有效教学策略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迫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有效、低效还是无效,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细则去衡量。课题组的教师在反复观摩、实践、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五、研究效果

1.教师教学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研究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学行为,提高了研究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教学行为已经从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还落实到了教学行为上。

2.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回顾研究之路,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人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优秀论文十于篇。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六、思考与反思

我们看到收获时,也在思考我们仍然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提高教学研讨活动的实效,保证每位参与教师有明显收获,在个性与共性上如何体现与结合好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第二,丰富校本研训形式,满足教师不断提高的研训需求。并为教师提高个性化服务,促进更好的个性化专业化成长。第三,加强课题管理,提高教师研究课题能力。

篇6: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

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四册,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二、设计思路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本课处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为1课时完成。对于学生学习较为陌生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历经曲折,探索、失误、发展贯穿这十年的历史,其主流是前进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教学难点

知道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以及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过严重失误,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吗?

(二)新课教授

要求学生自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分组回答(全班学生分为八个组,每组派一个组长)第一目有关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

(教师讲述)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

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第31至32页小字内容)

合作探究:掌握了八大的内容,我们共同“议一议”,你认为八大的决策正确吗?这一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甲:正确,脱离实际。

学生已:没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国情。学生丙:赶英超美,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速度。、、、、、、(教师总结)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做了正确的分析,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八大的正确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背景:(1)在1957年11月,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受其影响,中国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2)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全国迅速掀起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在大跃进高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办起了人民公社。

概念解释:(教师介绍)

①大跃进: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全国农村把原先的几个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

总结得出特点:A、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师生互动环节一: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小组一: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小组二: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小组三: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师生互动环节二: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组四:项目多、战线长、资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点工程上,影响了建设速度。

小组五: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 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

小组六: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小组七: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小组八: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师生互动环节三: 展示课件,使学生对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认识。

农村“争放高产卫星”表、《人民日报》刊载各地的高产卫星、丰收擂台誓师大会。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展示图片;“全村上阵移秧并田”、“三位姑娘稳坐在稻穗上”,漫画“玉米长到月亮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合作探究:“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组内成员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组内成员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严重的泛滥,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的经济困难。

组内成员3:教训:制定经济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盲目求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最终是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平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3、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展示课件简述: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和简况;中央提倡调查研究、同舟共济;国民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大庆油田建成、工农业产值逐步恢复等成就。教师讲解:“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4、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组内成员4: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

组内成员5: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组内成员6: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组内成员7:报纸的宣传要深入、踏实、细致,反映实际,不能有不实之处。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找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发生中重大事情并让学生分组讨论,用最简便的方法写出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过程,师生共同进行评讲,选出最佳提纲。总之、再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能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作者简介:杨培芬,女,吴起县人,于200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人文社科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学历。2007年分配参加工作至今,现任吴起县第一中学二级教师。2010年个人撰写的论文均在省、县获得二等奖。个人教育格言:用心灵教书,用大爱育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姓 名:杨单 位:吴电 话:

培 芬

上一篇:检体诊断学教学下一篇:校园资源节约的调查---以xx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