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2024-05-07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共9篇)

篇1: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1.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请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详述分组教学? 答: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友伴群体教学。

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分组教学是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客观的学习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情况,让学生自低到高的自我择组定位,从而使教学贴近于他们的实际,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得到发展。

分组教学通常是以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划分,下面分别介绍。(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这既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如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武术、足球等,女生选择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进行性别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形式适合于教师数量和场地器材设备不足的学校,适用于高初中、小学高年级的教学。(2)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按体能分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情况进行的,针对性强,从体能角度考虑授课的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分组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

如耐久跑教学中,按体能分成三组(体能好、中、差,运动量由大到小)教学;又如跨越式跳高复习课教学中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四个高度递升的组别进行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吃得饱、体能中等的学生吃得好、体能差的学生吃得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3)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达成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又可分为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动作练习的好差决定的,而固定分组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局限于某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

如在前后滚翻的教学中,依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训练完成全套动作,乙组巩固动作,尽力做好全套动作,丙组正确完成动作。通过练习后乙、丙组完成较好的晋升到上一组。这种分组教学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在性别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适合于复习课教学,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等不适用。(4)兴趣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如在发展腿部力量的教学中,采取立定跳远、跳短绳、单脚交换跳、跳橡皮筋、跑步等多种活动形式,供学生选择,分组练习。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最适合于选用教材、传统项目课的教学。2.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法与“学”法有哪些?请结合实践详述“教”法中的示范教学法与“学”法中变换练习法?

答:体育课的常见教学法是讲解、示范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等。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正确示范不仅能使学生直观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每一次示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备课时,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来安排什么时间示范、示范多少次、重点示范什么。在教新教材时,为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一般可先做一次完整动作的示范,然后根据教材情况做重点示范。动作的关键环节还应尽量放慢示范的速度,边示范边讲解。在进行复习教材时,则应根据学生对教材掌握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应多示范,少讲解。

(2)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由于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在教师第一次示范时,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做好第一次示范。

(3)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如何,会影响示范的效果。示范位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队形(为了使学生看得清楚,调动队形也是必要的,但应尽量减少调动)、动作结构的特点和安全要求而定。一般示范者要站在学生的正面,与学生视线垂直,使全部学生都能看清楚。

示范位置与方向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阳光、风向、周围环境等情况,不要使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尽量避开繁华和有特殊物的方向,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能使学生的直观(看到的)和思维(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思考动作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动作(如器械体操)在学生练习时,教师不宜进行示范,否则会引起伤害事故。(5)除了教师亲自做示范之外,也可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做示范,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与教师示范的相同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有条件,还应利用直观教具(如照片、画片等)进行教学。但使用时要防止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或流于形式。变换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是在变化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变换练习法中所讲的条件是指身体练习的要素,身体练习的组合,器械的高度与重量,以及练习的环节等.通过变换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刺激人体更快的适应,从而有效地提高人的体能.变换练习法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良好的作用.变换练习法根据练习中是否有间歇, 又可分为连续变换练习法和间歇变换练习法.连续变换练习法普遍适用于周期性的运动项目,有如变速跑.在中、小学校,对提高同一种身体素质的练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器械和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教材的新奇因素,创造情境,变换形式。例如,上耐久跑课时,利用学校校园开展定向运动,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协作,互相帮助,看哪个小组最先获胜;把举哑铃变俯卧撑,又如,技巧练习时,从准备活动──入场──练习──学生互评──自我展示,整个练习过程都由学生主持,学生相互做裁判、打分、评价,通过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等等。

篇2: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篇3: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关键词,检索1978年至2015年有关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文章共1882篇。这些文献以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的研究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多样但缺乏深度剖析,研究方法单一。在专著方面,少有专著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普通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本质区别,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论述,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并且大部分著作出版于20世纪,不能适应新课改以来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2.1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研究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和方向,从而顺利与时代发展接轨。钱杰认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向着发展学生个性、发掘创造力、完善终身体育思想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建立以体育能力为中心的考核制度。[2]樊临虎提出未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仍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向个别化、多样化、综合化发展。[1]杨青在此基础上补充提出未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会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并且教学课类型和备课教案将发生变化,从备“教材”向“备人”转变。[3]

2.2对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是普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哪些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我国的体育教学呢?对此,体育工作者们正积极探究。王萍分析我国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几种不同分组形式,并介绍了几种日本的分组形式,得出我国教学分组要实现由手段论价值观向目标论价值观的转移的结论。[4]俞峰认为 “合班选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自我选择,又节省教学资源。[5]杨柳对处于实验阶段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现状研究,用调查数据说明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形式比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有明显优势,它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主性选择、客观性评价。[6]王明采用实验法对“友伴群体”组织形式在中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认为“友伴群体” 组织形式在身体素质、体育认知、情感体验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都优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更易于学生体验到体育带来的偷悦感[7]。

2.3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研究

目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单一班级授课形式发展成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分析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有利于教师合理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宋平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了制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他认为制约因素中的主观因素是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教学策略、教育视野和改革意识。[8]孟升认为主观因素不仅包括以上因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十分重要[9]。

3我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3.1研究对象定位不明确

体育教学界存在部分将体育课等同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或者混淆了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象。其中,体育课的全称是 “体育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不能以偏概全代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统一体[10],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仅属于体育教学模式的一部分。我国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之所以研究对象定位不准确,主要由于概念界定较为模糊。关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杨青认为是根据体育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体育实践教学环境而采用的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3]樊林虎认为其涵义应包括四点: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把各种教学要素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1]目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还没有概括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能让人们清晰的将其与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区别开来。

3.2研究内容陈旧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组织形式的研究,大部分体育工作者以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主题,或者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研究内容陈旧,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没有打破我国目前课堂教学的背景,仅过于强调对学生区别对待,甚至存在只“借”不 “鉴”的现象,既抛弃我国班级授课制的传统优势、又脱离了我国的教学背景 。

3.3研究方法单一

国外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历程大致经过提出设想、理论论证、实验设计和反馈、推广这四个阶段,而我国的研究是从总结教学经验出发,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概括理论。这两种研究框架各有千秋,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框架,均包含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普遍将文献资料法作为唯一且独立的研究方法运用, 这种研究方法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缺乏实践的论证。笔者认为如果把文献资料法作为单一的研究方法使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可能会陷入形式主义。

4建议

4.1加强理论研究

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科学的指导实践,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应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将模糊的相关概念界定清楚,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体育工作者应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开阔教育视野,增强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

4.2创新研究内容

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创新研究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应抛弃 “移植”,杜绝只“借”不“鉴”现象,允许在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可以吸取各种组织形式中的有效因素,整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可以将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的多样化。最后,可以从多维化、跨学科领域创新研究,体育属于交叉学科, 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来研究体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内容。

4.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要求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任何研究都要服务于社会,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我们不应只局限于短期内对特定学校、特定对象的研究,而是要注重长期效果,推广成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这样增强了人们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认识,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也完善了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5结语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蓬勃,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也应更加深入。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应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增强研究意识和改革意识,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让体育教学凸显人性化、科学化的光辉 。

摘要:新课改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研究内容上分类,主要围绕对体育教学中组织形式的研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研究以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这三方面进行的。该文对新课改以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梳理,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篇4: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分组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优化个别化组织形式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对一些传统、呆板的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中,一方面要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另一方面,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颖,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效落实。因此,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分类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剖析上述定义,教学组织形式至少包含以下三重内涵:1.特殊的师生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在班集體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根据师生互动关系产生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又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功能。2.特殊的时空安排。确定和实施教学组织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一种特定的教学时空环境,然后在这种时空环境中建立一定的师生活动的模式。不同的教学时间分配和不同的教学空间组合,可以导致不同的教学时空环境,进而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影响其发挥作用。3.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各因素的配置系统,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媒体、方法手段等因素只有通过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配置才能综合发挥教学的效用,从而实质性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迄今为止,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班级组织形式,一类是分组组织形式,一类是个别化组织形式。

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要考虑的变量有:所希望发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教学行为的性质,班级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幅度,还要考虑设备的类型与数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

3.班级教学的优点与缺点班级教学自其产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教学组织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直到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1 班级教学的优点

班级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一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在教师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规模、为普及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二,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集体,培养集体主义品质。第三,以班级为组织单位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竞争、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第五,班级教学往往是与授课的教学活动形式联系在一起,此两者的结合即班级授课制。这又导致两点:首先,班级授课制采取的是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并兼用其他方法,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以统一的时间单位授课,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有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3.2 班级教学的缺点班级教学自然也有其多方面的缺点,这主要包括:第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由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二,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第三,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是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却不利。

4.分组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小组的划分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临时性的分组;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在班级中,教师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4.1 分组教学优点分组教学有其优点,这是相对于班级教学或者个别教学来说的。与班级教学

相比,分组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小组教学在分组时往往比较好地考虑了学生的具体特点,比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第二,分组教学因为组的规模较小,而且组内各个学生之间个性接近,因而容易灵活处理和变通。与个别教学相比,小组教学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因为教师所面向的是多个学生而不是单个学生,因而比较容易提高效率。第二,在分组教学中,由于每个组都包括多名学生,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既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4.2 分组教学的缺点分组教学的缺点在于:第一,分组教学由于组的规模一般远远不如班级规模大,因而在教学效率上一般比班级教学的效率要低;第二,分组教学由于组的变动性较大,学生在不同组之间的流动较频繁,因此分组教学在管理上也不如班级教学的管理方便,而且往往会比较繁琐,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三,分组教学由于每个组有多个学生,因此并不象个别教学那样完全能适合个别差异,要使教学完全能够适合于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事实上难以做到的;第四,由于组的变动性较大而且相对于班级来说规模偏小,因此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远远不如班级教学有效;第五,分组教学较容易给各类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往往使优等生在学习上骄傲自满,而使差等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

5.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与缺点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及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由不会学习转变到会学习。

5.1 个别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个别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其次,个别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練学生的独立学习、独自承担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2 个别化教学的局限性

首先,个别化教学只是班级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被作为单一的或长期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个别化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灵丹妙药。

6.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结合教学的内容,交替运用这三种形式,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6.1 全班组织形式

在课程学习起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构建共同的基础,提供相同发展平台,在教学时一般进行班级授课。如通过复习旧知识、铺垫、背景介绍、激趣设疑等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入新课时,根据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堂课,在经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之后,必须要进行全班总结。其好处有二:第一,教师通过讲评小结,提示重点、难点,梳理知识,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从而使学习结果得到整合,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二,对于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教师可组织补救教学,进行纠正。

6.2 分组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根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适当实施分组教学,使教学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利用分组形式实施教学时,必须注意实施分组教学的时机和各小组的人员组成。

比如讲授概率的意义时,需要做抛掷硬币的试验,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为5-6人,每个小组独立做试验,计算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然后在班级上把每个小组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综合,最后得到一个班级的结论。这样使得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篇5: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6、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篇6:剪力墙有哪些基本形式和特点?

剪力墙的高度一般与整个房屋的高度相同,自基础直至屋顶,高达几十米或一百多米;其宽度则规建筑平面布置而定,一般为几米至几十米;相对而言,它的厚度则很薄,一般仅20~30mm,因此,剪力墙在其墙身平面内的抗侧刚度很大,而其墙身手面外的刚度却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为使剪力墙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结构平面布置时应注意纵横向剪力墙交叉布置使之连成整体,使墙肢形成I形、T形、[形、Z形的截面形式,

为了防止剪力墙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发生整体先稳破坏,楼(屋)盖对它的支撑约束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防止剪力墙在楼层之间发生平面外失稳破坏和保证墙体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剪力墙应有适当的厚度。

篇7: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一、前言

本次课程改革,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实行选项教学已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家知道,课程实行选项教学是有“目的性”的,而且“目的性”的实现与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那么,在当前我国普通高中体育课程采用何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呢?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程标准》)进入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实验以来,大家一直在进行探索、总结、交流与改进。笔者近几年来通过参加国家级培训与对地方的培训、对专家的访谈、到全国课改实验区学习观摩及对一些文献资料的研究等活动,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在此与大家来共讨这一问题,以期搞好我国普通高中体育课程选项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选项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与分析

在当前,普通高中体育课程选项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有三种: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班内选项教学。下面笔者对以上每一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分别从运用条件、实际运用情况、运用效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阐述。

1.“打破班级界限,同一年级进行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果一学校在同一年级班级数比较多的情况下,一般考虑采用这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而不考虑每个年级拿出几个班打破年级进行。当前选项教学这一组织形式被大家普遍认可,但是它对一个学校的师资数量、场地器材等基本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这个方面达不到最基本的一些要求,那也是无法进行的。如一学校高中每年级15个班,每班人数近60人,而体育教师只有5人。像这样的学校,选项教学怎么去组织呢?从当前来看,具备基本条件的学校有的在组织进行如5班5教师、6班8八教师等,且效果不错,有的则还没有;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学校,显然是无法这样去做的。

2.“打破年级界限进行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果一学校同一年级班级数较少如2~3个班等,一般是考虑这种选项教学组织形式。对于选项教学来说,这一组织形式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当前基本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如某高中3个年级只有9个班,学校会配多少体育教师呢?此外,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这样的“水平教学计划”也无法制订与执行。虽然“水平目标”是相对于阶段而言的,但如果要从三个年级角度来考虑,那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水平目标”虽然是相对于阶段而言的,但它只限于同一年级在三年中的达成过程。这种组织形式,在当前众多资料上难觅踪影,笔者也未曾看到过(也许是孤陋寡闻)。

3.“班内选项教学”的组织形式

对于选项教学来说,在当前全国大多数地区只能是这种组织形式,但实施困难如怎么选项、场地器材冲突问题如何解决等,效果受到质疑如若有多个项目组教师怎么去指导等,甚至这种组织形式有给人以“放羊”之感。笔者以为,这种组织形式,只有选项教学之形,却没有选项教学之实。

三、结论

1.自《课程标准》在全国一些省(市、自治区)实验以来,真正能做到选项教学较好实施的,也只是各地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

2.当前不少学校因师资数量(考虑师生比例后的)与场地器材的匮乏阻碍了选项教学的实施。

3.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对课程改革不太重视。

四、建议

1.《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的省(市、自治区),未进入选项教学的学校,争取早日进入,做到贯彻执行《课程标准》

2.已进入选项教学的学校,还要加强一些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的次数以多少为宜,是首先值得商讨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可安排学生每半个学期、每学期或每学年选择一次。再选择时,学生既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但总计不超过五项,以便加深运动体验和理解,发展运动爱好和专长。”但笔者以为最多两次选项,另加个别微调。因为多次选择后必将引起学生间的差异扩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效果必将受影响;还要加强学生选项的指导,尽量减少选项的盲目性。

(2)学校开设的模块内容及教师的教学计划在组织选项前应让学生知道

早一点公布能有利于学生了解学校开设项目的情况,包括开设项目的多少、在各学年各学期的安排等,有利于学生在三年中对自己选项学习的安排,同时也会使教师对学生的选项动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到有准备而为之。

(3)选项的方法也应考虑便于教师课堂组织

在学校确定开设项目模块后,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学校按志愿分层次进行选项,体育教师进行调整。第二,班级按分配名额进行选项,由班主任、体育委员在班内进行选项分配及调整。

篇8: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组织教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25-01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高中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根据高中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各阶段组织教学。体育教育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联系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学生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后采用一些调解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道要求是不一致的。如高一年的投掷的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力。

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高中体育课包括田径、球类、技巧、体操、武术等多种教材,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与教材特点有机结合,改变传统中单一的千篇一律的组织教学形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如田径教材的“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跑的特点,运用竞赛、奔跑游戏等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三、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高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好强、好竞争、爱表现自己的特点,在课上多组织教学比赛,在结束部分可让动作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演,让他们充分在同学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四、搞好教学评价

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在实际评价中,以评价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认知与知识、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能力发展为主要评价目标,主要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的同时不仅需要学生的参与,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小组评价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也使学生对自己的成员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师评价不仅是体育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评定,还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具体、准确的教学信息,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评价方法的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体育课改革的发展,也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其中包括学习结果、学生的评价意见和家长的评价意见。综合评价的实施使我们的课改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篇9: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关键词]教学开放;专业发展;区域教研

县域教学开放就是在县域内,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和谐共进为原则,以学校或区片为主体,既可以独立运作,又可以联动进行的一种集自主性、灵活性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县域教学开放是对优秀教育资源的一种整合,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载体。

一、以校为本,校内开放互动模式

具体包括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年级组之间的开放互动。通过校内互动开放,促进全体教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师徒携手式

学校指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加以落实,要求徒弟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教师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二)互听互评式

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再评课研讨,通过评课,使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讲课教师讲述自己的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评课教师遵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集体备课式

每个年级分学科建立备课组,实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备课前,组内先确定课题,然后各自准备,再集中进行说课和交流。群策群力,形成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方案,再付诸实践。集体合作备课能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益,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向同伴学习,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四)案例研讨式

从教学实践中,广泛收集优秀的、典型的、有效的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从案例创设情境,组织教师根据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感悟、借鉴;或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解决,以达到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互动。通过研讨教学案例,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五)课题研究式

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中,不要一味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而应一切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服务课堂教学。比如本学期我校针对教研课题,各教研组分别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作业考试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的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校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初步懂得怎样确立课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教师论坛式

无论哪所学校都有名师,无论哪位教师,都有其独到的教学艺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和资源。教师论坛就是为教师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每位教师的资源转化为教师们共有的资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论坛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教师不分年龄、学科,人人都有机会做论坛坛主,上台谈经说法,讲自己的教学案例、育人故事、教育心得、经验积累等。先由坛主主讲,然后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在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从对方身上获得更有效的信息,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校际联合,区域开放互动模式

具体包括乡镇中心学校与其管辖学校的联合、县级龙头学校与薄弱乡镇学校的联合、薄弱学校校际联合、城区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模式。通过校际联合,加强示范性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片内联动式

名校辐射。将全县初中按地域临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片组合。每一片选择一所学校作为龙头校,教研员每人承担一个龙头校,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本片教学开放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龙头校定期向其他各校开放自己的教研活动,随时接受片内学校老师听“推门课”。

名师引领。各片选择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的老师担任名师。名师与片内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子,带动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随时听名师上课;名师每月至少一次深入骨干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共同提高。同时,名师还要为片内同学科教师作公开课教学展示或专题讲座。

骨干带动。每学校每学科推出一名骨干教师和片内教研员参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听课、说课、评课;骨干教师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将先进的教学方式落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回到学校,承担起所在学校的骨干引领作用。

(二)联片互动式

以区域教研为平台,构建县域内各校之间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校际联谊活动,促使各校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

校际评课。通过听评课,交流对有关理念、任务的理解和实践经验,着重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校际评课模式:课堂观摩——评课交流——专家点评——总结反思。

校际互访。为研究解决问题而向有关学校的教师发出邀请或访问请求。校际互访模式:预约提问——准备解答——课堂展示——集体探讨。

校际专研。面临相同、相似的问题,单独干力量不足,需要跨校的资源支持。校际专研模式:提出问题——准备解答——集体探讨——成果展示。

校际同行。同学科或是相近学科之间,资源共享,广泛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素质。校际同行模式:发起话题—即时解答—共同研讨—整理共享。

送教下乡。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介绍新教材实验经验。然后由农村学校以教学竞赛形式,组织自己的优质课作教学汇报。

以上教研活动,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相互依托、共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研究。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主体意识强烈,参与热情高涨,最终实现“多赢”。教学开放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位教师都能当主讲,都能当主演,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激发了他们的内动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和空间。

三、依托网络,跨区域开放互动模式

网络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舞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构建资源共享、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各个区域间教师的学习交流,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一)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教师博客、名师工作室等网络互动平台,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将县域内名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网络建立教师与名师、骨干教师的对话交流,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教学”的自我成长共赢。

(二)构建专业引领平台

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课供教师们点击观看、揣摩,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以教研员为中心,建立同学科教师QQ群,这样,教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沟通,可以向教研员请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科教师交流。

(三)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通过建立网上“同伴求助”平台,挖掘教师群体中的智慧,解决同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共同提高。

(四)构建个体反思平台

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或者外出培训、学习的收获或体会及时总结并写在博客里,在网上发布。这样除了能让自己领悟更深之外,还能让其他老师及时了解,从中受益。

上一篇:天气教学设计下一篇:招商会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