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一点想法

2022-09-18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和学习中, 进行探究性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发现了某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或课题, 就 (以作业的形式) 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探究”。这样简单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没有系统性、长久性, 只是一种短期行为, 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没有大意义的。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循序渐进、有长期安排、有系统性的。

1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必须要有必要的提问质疑能力。这样, 学生自己能逐渐发现探究的方向和课题, 逐渐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以配合或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方法,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学”能相得益彰。同时, 对所学内容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多角度的认识, 发现潜在的规律和深层次的内容, 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 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能找到更好、更新颖、更有创意的研究角度。所以, 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首先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1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对教材内容的出现与提出的过程要有好奇心, 善于提出类似“怎么来的”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这样的问题, 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强化知识概念中的关键和精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的重心从小学学习“是什么 (what) ”向初中学习“为什么 (why) ”转变。

在学生还不能敢于对所学内容中的潜在问题产生好奇心之前,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经常地通过反问为什么来进行授课, 在说明知识、进行解惑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转变,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比如, 初一第一节新课是“最简方程”,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最后阶段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教材要在最简方程的概念的后面加上这个要求,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会怎样”, 来强化概念, 理解在说明最简方程的概念时括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为什么教材中关于方程的解的证明要比较繁复地求出左、右两边代数式的值再由左边等于右边来说明, 能不能直接将未知数的值代入整个方程”, 让学生尝试观察, 来强化格式, 并理解证明等式成立的格式和方法。

在学生明白通过好奇心提出问题可以挖掘潜在知识点的方法后, 教师可以改变策略, 放手让学生进行学前预习。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要大胆质疑, 能提出问题。在每节新课前教师先汇总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或者进行学生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或者教师进行当堂解惑,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2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 应用性问题在中考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学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能力, 能够将实际情景问题转变成由点、线、数字、字母等组成的理论问题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 想象力的激发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发现基础知识背后潜在的深层次的知识内容和规律。比如, 在初二阶段, 韦达定理给出的内容是有关于两根和与两根积与一元二次方程系数的数量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问题的积累想象一下, 两根差与两根商是否与方程系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那么, 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潜在规律: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是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敢于提问的魄力的, 但我们可以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以达到这样的程度。

2 在教材教学中对教材内容逐渐穿插专题研究课题

数学知识体系是遵循思维发展过程、有阶段性的、由浅入深地形成的, 知识的学习是分版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初中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式、方程、函数、直线形、圆、三角比等几个版块。虽然, 一个知识版块有独立性, 但是不同版块之间也存在着联系与相通性。比如:方程与函数之间, 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后, 进行专题探究, 来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阶段性分层次的学习比如:方程在初中的教学是初一学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方程组, 初二学一元二次方程, 初三学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 虽然这些各类的方程是在不同阶段学习的,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 也需要探究挖掘。

专题研究可以穿插在教材教学的进度中进行, 当某一知识版块结束后, 教师就可以将新学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版块联系设计课题, 如不妨在一次函数结束后, 可以请学生探究“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在相通之处;或者在某一知识单元结束后, 与同版块的其他知识联系设计课题, 如在结束一元二次方程后, 可以请学生探究整式方程中“多元”、“高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思路和解法, 同时为以后初三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以及高次方程做铺垫。设计这样的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寻找规律, 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掌握知识, 增强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机动性。

另外,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 虽然这些结论在学生学习后可以初步掌握, 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的过程的理解往往是一个重点或难点, 我们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 当然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 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在学习函数图象的旋转和翻折内容时, 学生可以比较公式化地运用教师所教的做法解决这样的习题, 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究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 以加深印象, 降低遗忘率。

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 学习方法的模式也是在不断地改进, 因此在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之前, 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准备, 从基础知识, 从基本能力开始,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教程上, 有安排、有目的、有进度地将学生带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应逐渐由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向教师确定课题学生独立探究再向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或问题自主探究转变, 在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对探究性教学方法不断适应的过程中, 逐渐增强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操作的独立性。

摘要:在初中阶段, 我们的数学探究性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由浅入深的教学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为学生在更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浅谈下一篇:丙二醇单月桂酸酯的增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