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

2024-05-09

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 篇1

一、高中数学实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包场, 学生听课做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独立地探索教师精心安排的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 就有可能表现出创造性活动的特征.学生在此过程中能积累经验———他们将来可以利用的经验.

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数学交流机会,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语言、个性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用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题模式、数学方法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自主探究环境下, 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更强, 有利于促进学习态度、学习意识与学习品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 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以问题为中心.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 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 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 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3.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这八个步骤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 取其中一两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4.探究过程用激励方式评价学生.教师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要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一起去发现、去探索, 使学生觉得可亲可信, 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时, 要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已有观念, 要给学生机会为自己的想法或假设寻找事实证据, 同时思考假设、证据、结论间的关系, 要给学生机会进行同伴间的交流活动.具体而言,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 将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针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告诉学生, 而应该启迪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逐渐认识问题和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即教师必须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

2.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 看准时机加以适当地引导,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已有知识获得的经验及从已有数学思想方法中获得的经验, 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 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实践证明, 运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得到转变,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得到落实, 教师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生探究意识会明显增强, 探究学习的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明显增强.

4.精讲多练.练习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唯一途径, 目前学生课余时间十分有限, 如果将练习全部放在课后, 时间难以保障.另外,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堂训练, 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很困难, 一旦遇到的困难太多, 他们就可能会选择放弃或抄袭.因此, 教师精讲教学内容, 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内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教学内容, 而且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找准教学梯度, 使教与学不脱节, 保证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尤其是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势在必行。教学中,营造一个活跃积极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以及合理地调整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开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过去的数学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一味地讲解,将课本上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盛装数学公式的容器。这样一来,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感到遥不可及,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探究式教学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能够转变数学教学方式。要想高效实施探究式教学,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者。比如,教师在进行函数概念的讲解过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由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并且找寻不懂的地方,再向教师进行提问。如此一来,学生把握了主动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讲解完函数的基本概念以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进行例题的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在进行例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类似例题,使学生在举一反三出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函数的概念。

二、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加强学生合作交流

高中生有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因为年龄趋于成熟,其对事物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也大大地提高,所以基础教育的方式已经不适合高中的教学课堂。相较于安静地听从教师的安排,高中生更倾向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往往两个相近的灵魂更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多给学生机会进行小组讨论。比如,在进行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机会自由讨论,因为立体几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难度比较大,而且具有一题可以多解的特性,而往往普通的学生只能想到其中的一种解答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促进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发掘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再由教师进行最终的知识汇总。这样学生间互相分享探究所得,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让学生收获自主探究的

乐趣。

三、改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学更加重视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重结果的教学目的,从而其教学成果的展示也并不仅仅在于成绩的验收上。所以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评估的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等同于传统式教学的只看重成绩的评价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探究问题过程的价值,极其容易打击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阻碍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改变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对主动探究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奖励,明确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习得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要重视情感评价,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要着重评价学生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索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方式作为一个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极大地突出了学生的特点,适应了教育发展现状,能够帮助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和高中生的特点,高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篇3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总结过, 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 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也不例外,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前, 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并甄选出所探究问题设计到的数学基本公式和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让整个探究式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首先, 教师选择的教学实例应该能够直观地反应和展示数学概念和定理。比如说, 教师在教导立体几何基础知识---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在教师中的白炽灯与墙面和地面之间的关系来感受, 并指导学生以数学表述方法来描述这种关系, 并激发学生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去正面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 通过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了解直线呢平面的几种位置关系。

其次, 探究式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实例的选择。教师在教导学生导数的应用时, 可以选择为产品设计包装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导数的应用进行思考, 如果将一定体积的水装入到立方形的容器中, 怎样设计容器最节省材料。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 而是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 这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数学教学, 更愿意运用探究式的方法进行数学学习。

另外,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要善于利用错题。数学学习最独特的特色在于反思, 只有不断深入地进行反思, 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数学思维的本质和核心。所以,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做题之后学会反思, 总结经验, 矫正错误, 提升思维。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收集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各项错误, 并将一些难度高的题目展现在学生面前, 和学生一起思考和探索, 纠正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

二、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 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第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既定印象。

探究式教学的重点就在探索和研究之上, 而在数学学习中, 启发性、具有逻辑性、能够深入到数学学习本质上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动力最好的方式。以函数的概念为例:高中数学教材对一元函数是这样的定义的f是一种规则, 它能够将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实数x找到一个相对应的y, 并将之记作y=f (x) , 其中x是自变量, y是函数值。很多高中生能够准确的将这个概念记忆并背诵下来, 但是经笔者多年的教学发现, 绝大多数高中生在高三阶段依然不能够深刻、完整地理解函数的概念。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吗?研究函数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变量之间有哪几种关系? (完全不相关;变量Y由变量组决定;变量Y由变量x决定;不确定关系)

事实上以上几种变量的关系推动了各种数学分支学科的产生:独立性数学;多元微积分;一元微积分和概率论知识。这样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了函数就是表达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这样学生才能走出对函数理解的盲区。

问题3:如何表达变量Y由变量X决定的这种变量关系?

问题4: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分析函数呢?

通过一层一层的问题, 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一个宏观整体上的把握, 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公式, 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不再有以前的抵触情绪, 对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区把握数学知识很有帮助。

第二, 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师可以变化数学习题中的解题条件, 改变问题的结论, 变化概念的非本质特征等方式进行一题多变教学, 让学生从横向、纵向多个方面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 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比如说:函数-8-4x, 求其与原点最近的点的坐标。有的学生在这道习题中认为只要画图一看便知该题的答案是 (-2, 0) 。教师可以转化问题的条件, 引导学生对抛物线加深理解:

变化1求函数8-4x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点的坐标, 通过这道题学生解题能够发现该点的坐标变化为 (1, ) , 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并不是每一个抛物线离原点最近的点都是在其定点上,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严谨的态度。

变化2抛物线-8-4x与圆没有公共点, 求a的取值范围。这道题培养了高中生的等价转化思想, 让学生将一道函数题转化为抛物线和园的位置关系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入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数学教学可以不仅仅局限在记忆、练习和模仿等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上, 教师可以主动引入自主探索、实验练习等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说, 在椭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硬纸板和两个图钉以及一段没有弹性的细绳, 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椭圆的形状。在试验中, 教师可以通过变化图钉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去感受椭圆形状的变化。通过实验, 教师再对椭圆的定义和性质进行讲解, 学生就能够掌握的比较透彻。同时也能够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并为以后的双曲线等其他线性方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除此之外, 高中数学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塑造, 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为尊的教学习惯,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语言的选择上以商讨、启发、引导的语言为主, 尽量不要使用命令式语言进行教学;在探究式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应该符合高中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不能过度拔高, 否则学生会觉得在探究的过程中充满挫败, 这回大大打击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对于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和见解, 教师要以积极肯定的方式进行反馈,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开放思维、大胆设疑, 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多年来积攒的数学教学经验, 探索了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为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教学设计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7

[2]陈振宣.为高考中考涌现创新思维新题型拍手叫好[J].数学教学, 2006

[3]M.克莱因.数学与知识的探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 篇4

成都市第十二中学数学组 简洪权

【摘要】根据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反思提升、学生反馈运用,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调查等方法,探讨了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策略: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励学生反思提问的精神。【关键词】数学探究,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策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数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要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根据师生在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数学探究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有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和数学探究课题教学。数学探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环节:(1)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主动探究;(3)师生反思提升;(4)学生反馈运用。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合理、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课堂评价具有调节、导向、激励、诊断、记录等功能,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鼓励、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问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优化,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如何合理、科学地评价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观察、调查等方法,探讨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策略。

2.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强调对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2.1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关注解决课堂探究问题活动中的过程知识、推理过程、自我调控过程等核心要素。因此,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更要重视过程。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差异。对学生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数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如是否记理解、掌握了某个数学概念、结论;是否得出了某个数学问题的解,而对学生思考、理解的过程关注不够。这就容易把学生引导到过于追求“结论”的功利化学习目标上来,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制约学生数学思维的法杖。独立思考是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通过解决课堂探究问题、参与数学活动丰富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并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构建认知结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是否真正置身于课堂探究问题的解决活动之中,是否能动地参与了数学活动,是否在参与中领会数学知识、获得思维发展。同时,课堂评价还应注重学生解决课堂核心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形成过程,应注意关注学生是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思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改进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借助课堂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审慎思考、不盲从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2.2 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当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合作交流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普通高中数学目标之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和能够在解决课堂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与同伴交流心得体会,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课堂探究问题。因为,学生在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倾听与理解他人,还要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澄清和梳理自己的思维,进而发展其独立获取数学知识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简练、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封闭自守不利于个人数学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是否能够用文字、符号、图形和动作等多种语言以及书面、口头等多种形式恰当地思想和观点。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并非简单的叙说能力,还包括判断能力、质疑能力和释疑能力等。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这样学生能够对自己以及他人在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作用认识的更加清晰和准确,从而对自身的价值、他人的价值、合作的价值、讨论的价值以及数学的价值认识得更加深刻。教师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或蹩脚的表达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理解,要善于鼓励、倾听学生的表达和独立见解,以欣赏的姿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并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表达的准确程度及表达方式进行观察和指导。2.3 激励学生反思提问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反思是学习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多种多样,例如对数学概念理解的再审视,对数学结论应用的质疑,对数学解题过程的回顾,对数学学习方法的再思考等。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再认识,是学生发现、获取新知识、提炼新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评价应激励学生反思的意识,将学生反思自己解决课堂核心问题过程的交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基本指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讨解决课堂核心问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对解决课堂探究问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检查和调节:时时以“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追问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技巧?遇到哪些挫折?走过哪些弯路?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原因何在?以前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吗?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等等。这种反思、自省的活动可以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升华为高效的过程知识,从而进一步发展为一种自觉、敏锐的监控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善于从相关材料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 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发现、提出一个问题较之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能体现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掌握和解题技能,而应注重对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大胆猜想,“再创造”自己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数学实验、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切身领会“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的成果,并逐渐形成“提问”和质疑的意识。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他们发现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和精神。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策略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習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一、转变教学方式

杰斯捉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刊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问,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灵空间。

二、提供自主探索机会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师中的物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机械记忆概念、定理、公式,然后尝试应用解题强化,这时,他的学习是被动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五、注意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鼓励与提倡学习多样化。

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先引导学生通过引对角线分割成三角形,探究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然后追问,利用刚才的思路,还有其他方法吗?以五边形为例,可以在五边形的内部任找一点,把这一点与各个顶点连接起来,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这时多了一个周角,因此,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360°=540°,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一点是否能在任一条边上或在多边形的外部,你能推导吗?有意识地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质疑问难,形成认识冲突,从而把课堂设疑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反思提升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探讨 篇6

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不是教师形式化的指导教学, 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 学到教师预设的学习成果的过程, 更不是机械记忆定义原理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自主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自己根据情境组织教学材料, 自主地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 明确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新知识包含的真正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探究的知识设计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 通过知识的共享, 以小组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这里面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 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教材内容或者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的知识内容不能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关于需要教师补充材料, 通过教师提供思路学生才能够掌握的内容也不应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 探究式学习呈现出形式化和表面化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不是简单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而是更加注重小组成员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强调借助同伴的整体知识基础, 促进个人的学习。例如, 一位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然后设置教学情境: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园子, 农民需要知道园子的面积来决定购买种子的数量, 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农民伯伯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但是在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 对于学生面对的疑惑也没有给予指导, 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三角形试试, 并给部分学生进行示范, 学生在相互模仿中找到了方法, 得到了探究学习的成果。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 学习单位是小组,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基本表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 小组成员之间没有交流, 没有观点的碰撞, 小组成员成为教师方法的实践者和平行四边形方法的证明者, 并没有联系到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 探究式学习被少数成员主导

探究式学习通常采用的是组间异质的方式, 将知识水平、言语表达、质疑程度等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 形成探究小组, 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 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成绩因素的影响, 探究式学习常常被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例如, “几和第几”的学习中, 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分为三个探究问题:第一, “几”的数学含义;第二, “第几”的数学含义;第三, 举例说明“几和第几”;第四, 在小组间开展“几和第几”的练习。以第一个问题为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含义, 即回忆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几, 举出十个例子, 分别说出具体例子中“几”的含义, 探究小组由8个成员组成, 但是在小组发言中只有3名小组成员发言, 即使其他成员有相对应的补充, 也都被这3名成员予以否定, 在该小组的展示中, 也只是由这3名成员进行重难点的讲解, 其他成员要么没有展示, 要么是根据3名主成员的安排, 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 或者是读数学含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舞台, 没有成为促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发言和能力发展的机会, 这是与探究式学习的精神相悖的。

(三) 探究式学习没有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 而且也需要教师发挥促进作用。在实践中, 可以看到教师将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小组后, 便开始自己看教案, 或者在小组间随意走动, 等待小组合作的结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能通过生生交流解决,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间交流规则的遵守需要教师的监督。例如, 在“通分”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于“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数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内涵”能够理解, 但是学生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以及对于最小公倍数如何确定存在疑难, 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并不能完全解决, 这时, 就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 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 合理组织探究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识记的概念的内容, 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认识, 这是学生结合实物可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 并在生活中进行辨识, 这部分内容没有思维分析和理解的难点, 只需要学生借助实物进行认识, 不需要以探究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补充大量逻辑知识, 或者需要超越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分析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例如,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之前关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 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进位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 在学习阶段, 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做出标准作答的步骤, 引导学生按步进行计算。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 探究进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解题错误, 影响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 这些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适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 例如, 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 交换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 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 像这样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探究教学的形式开展, 一些知识的扩展式练习中, 例如, “钟表”的认识, 这个知识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识别的方法, 但是要真正认识时间, 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 进行不断的练习和训练。

(二) 合理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学习都是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以及教师的指导组成, 这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客体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转化,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少量内容的补充并不能充分地解决问题。因此, 我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整节课探究学习与课程内容局部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以达到保证教学深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黄金点。例如, “角的度量”的学习, 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对角的度量的方法进行示范和讲解, 而且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 利用同伴的力量纠正自己的度量错误, 掌握正确的度量方法, 这样的内容应该以局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在加法交换律教学基础上的乘法交换律, 则可以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开展整节课的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的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摘要: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本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习。本文在研究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小学数学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探究,自主性,小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何宝群, 陈文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8) :146-149.

[3]白毅.小学数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62-63.

试论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7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尤其是数学课的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包场, 学生听课做习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独立地探索教师精心安排的数学问题, 这些数学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克服困难的过程, 就有可能表现出创造性活动的特征.学生在此过程中能积累经验——他们将来可以利用的经验.探究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数学交流机会,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语言、个性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用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题模式、数学方法的典范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自主探究环境下, 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更强, 有利于促进学习态度、学习意识与学习品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二、选择合适的探究点

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导致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在课堂教学中, 仅从操作的层面说, “满堂讲”倒是可行的, 但“满堂探”却行不通, 这主要是因为在时间的使用上比较经济, 而探究则很费时间.不管你采取何种策略, 只要让学生自主探究, 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探究, 也会花去课堂较多的时间.仅就这一点, 一堂课中要想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单独使用探究教学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说并不等于探究教学就没有用场了.实际上, 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总是有适合学生探究的地方.比如, 在学习“空间直角坐标系”时, 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向量的概念.在上这节抽象概念课时, 教师把“探究点”放在如何让学生自主构建出第三条垂直于x-O-y平面的Oz轴上.请看以下案例:

师:今天第一次跟大家见面, 大家的名字我都不知道, 但你们是否能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 用坐标来表示教室内任意一名学生的位置呢?

生: (想想) 能!

师: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呢?当然你们的位置在第一象限最好.

生:以进门的门轴为原点, 窗户所在的地轴线为x轴, 黑板所在的地轴线为y轴.

师:很好, 虽然我不认识你们, 但借助平面坐标, 我能准确地叫出每名学生的位置.你们能确定这个悬挂投影仪的坐标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因为它不在地面上, 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

师:也就是说平面直角坐标系不能刻画空间内任一点的坐标.那怎么办呢?如何再加条坐标轴, 才能刻画出投影仪离地面的高度呢?

生:过原点作一条垂直于x-O-y平面的数轴.

通过几个情景提示语, 学生主动建构出了空间直角坐标系, 体验到了为什么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实施探究教学不求一堂课“一探到底”, 但求“堂堂有探”, 与其选择适合探究教学的整节内容, 不如选择任意一节内容中适合探究的一个“点”, 在探究教学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 这也许是既现实又机智的策略.

三、探究合作交流, 丰富情感体验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 应该从在学校中的学习开始, 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由于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探索、讨论、合作和交流, 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平等、活跃的气氛, 学生在因不同见解而引发的争论中, 他们必须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 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 从而在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方面都有所体验.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 可以量化的, 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一般是无法量化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为这一“隐性”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平台.

四、构建猜想教学模式

“千古数学一大猜” (华罗庚) ,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进行考查, 从中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 将这种认识加以推广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即对这类事物进行某种猜测, 不论这个结论正确与否, 我们对这类事物的认识都是一种收获, 许多重要的数学结论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猜想得到的.因此, 猜想在培养数学领悟能力方面功不可没.数学猜想是根据已知数学条件和数学原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进行推断, 是一种探索性思维, 它与思想顿悟有密切关系.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篇8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解决中获得知识,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促成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单纯的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进而获得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构建学生熟悉且合理的场景模式,吸引学生参与思考,最后将学生探究出的结果加以点评总结[2].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中表现出了如下优势:其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所要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基本的计算能力、模型构造能力、统计能力等知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为日后自然学科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其二,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原有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综合的培养,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学到了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其三,授予学生学习的能力.高中课程安排普遍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具体到数学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尤其是最终面对高考压力,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忙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讲求孰能生巧,运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而学生的反应,可能就是忙于应付,许多学生与其说是掌握了解题思路,不如说是在高强度的训练中“背”下了解题思路,运用探究式教学恰恰就是在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近年来,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多的实践,在获得预期效果的同时也相应地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对与探究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对于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成功运用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如下的策略性思考:

1. 提高创新能力,合理设定场景

这里的创新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肩负着引导学生学习的重任,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思考什么样的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景的创设一要符合实际,二要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创设的情景如果仅是符合实际,却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也是不能发挥到应有作用的.例如,在中小学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鸡兔同笼问题、抽屉问题等,都是符合中小学生思路的.教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才能吸引学生投入参与.

2. 提高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

教师要能够驾驭住知识点,尤其是在探究教学中,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实际上多数是已经探究过的问题了,只不过这时教师不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究结论.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原有的经典例题与生活实际相柔和.例如,教师要讲勾股定理,就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三边的关系;其二,教师要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引导,提出恰当的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或者与主题无关,自然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以上两个方面均要求教师对知识点有较高的驾驭能力.

3. 巧妙设计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教师要负责问题的设定.此时设定问题不能照搬课本的例题,否则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感觉内容仍然在教材,缺乏新鲜感或者直接抄袭教材,不能全身心投入参与.教师要对例题进行改编,巧妙设计问题,可以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逐步引导、经典改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所选例题既要切合主题,也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参与.

4. 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方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具体,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与进步[3].比如,教师在讲解“椭圆”方面的知识内容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实验教学形式.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一些线与图钉等.借助图钉的方式,将细线固定住,然后再借助笔,绷紧细线,并且学生在移动笔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一个椭圆就形成了.而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进行合理提问,如果不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将椭圆制作出来吗?也就是让学生尝试,先固定,然后再进行拉线,看其能否将椭圆画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探究,能够得到自己的收获,从而对椭圆的形成有自己深入的理解,以此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进步.

5. 借助留白形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学生能够借助一些非智力的因素,进行学习与探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留白”形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比如,讲解“集合与函数”等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列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借助框架的方式,让学生来领悟.然后,接下来针对知识框架图,对集合问题进行合理探讨.让学生探究,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互异性等特征,还要举出相关的例子,或者,根据两个数的运算,对两个集合的运算进行分析与探讨.这样学生在学习集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地留白,让学生在学完课堂的知识内容后,进行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能够为学生对知识探讨留下一个空间,使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进步.

本文对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描述,对于其中具体操作细节,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相应的也会有不同的技巧,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的.只要大体方向不错,教学总是能取得理想效果.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虽然普遍,但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想要的效果,流于形式的情况并不少见,要把探究式教学运用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章建跃.中学教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教学设计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5(9):51-53.

[2]陈振宣.为高考中考涌现创新思维新题型拍手叫好[J].数学教学,2006,9(6):34.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9

1.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研究问题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或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内心疑问,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猜想。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后续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端, 为强化学生探索兴趣, 需要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问题情境需要符合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差异性与实践性特点, 以启发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挖掘隐含的问题,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 在学习“杠杆平衡”知识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跷跷板两边分别坐着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教师提问“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由此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展开探究。

2. 启发猜想分析, 展开合作交流

“辨疑猜想”要求学生将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基于已有认知基础, 展开假设、猜想、设计, 得出可能的结果。之后在教师的点拨下, 启发学生猜想分析, 展开合作交流, 使学生能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 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提升学生制订计划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例如, 在设定“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主题以后, 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然后各自归纳猜想, 再共同探讨, 各抒己见, 最后认同流速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大。但是通过对比理论资料, 却发现认知存在错误, 需要再次做猜想设计探究实验方案。通过启发猜想与分析的过程, 学生掌握了探究的基本途径。

3. 设计研究方案, 落实探究过程

“探疑解难”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拟定探究方案, 展开实验探究、现象观察、数据记录、互动交流等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 由此得出相关实验结果。围绕探究性主题展开探究方案设计, 学习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等, 制定科学探究方案, 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需要针对物距、像距、成像特点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结合物理学、数学知识, 展开成像规律科学分析, 得出对应像距的成像规律, 并探究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施协作交流, 得出探究结果

“释疑巩固”是通过科学实践记录下相关现象、数据, 得出一定结论, 由此排除疑问, 通过练习、总结与应用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为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重视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总结阶段。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探讨、分析评价, 针对探究方案、现象、数据、相关结论进行总结与评价, 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探究总结阶段需要对原有实验设计、实验理论、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进行总体概括与分析,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例如, 在完成“探究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以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长度、导体横截面积有关, 与导体长度成正比关系, 与导体横截面积成反比关系。

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篇10

一、构成探究式教学的要素

1.把学习问题转化为探究的课题,它可以是教师完成,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者学生独立完成。

2.创建探讨的问题和情景,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3.鼓励学生用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信息,制订探究的计划。

4.以实验或者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二、适合探究的教学内容

探究教学适合于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化学等。但并不是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确定它有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

三、探究教学分类

1.实验探究法。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发现、认识新的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来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它是化学探究教学的主要模式。

2.启发探究法。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引导探究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参与认知领域,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4.互动探究法。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师、学生、媒体多层面的互动,以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它更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探究者和主导者,通过发现和研究学习,让学生构建性地获得知识。

四、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熟悉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2.具备较强的创新和研究能力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不断的研究创新中完成教学,所以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这些是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前提。

3.提出适合学生且高质量的探究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要素,它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所以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对掌握知识、学会探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有价值;要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

4.教师要掌控好探究的过程。探究教学是学生宽松、自主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对教学过程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及时地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控好整个教学,使其有序地进行。

五、探究式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或者没有探究的意义,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更为重要。其次,如果班级人数过多,进行探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分组还是学生单独探究都会对教师的指导带来难度,同时会因耗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再次,过多地采用探究式教学会影响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

上一篇:煤矿作业下一篇:三维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