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4-05-13

《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精选8篇)

篇1:《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1.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注重建构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相对开放的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自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对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活动的实施情况调查,发现存在着教师讲过程,学生背方法;或是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有效思维等问题。如何把握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合作”主要特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以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培养,这是本专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问题,通过实践开发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解决实验操作上的难题;依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探讨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3.本专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探讨,使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能够体现,通过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课题),并围绕着这一问题设计探究活动;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充分地参与整个求证(获取知识)过程;能够充分地参与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成功、发现、创造的满足感和实现感。以提高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4.本专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认知心理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即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如果在探究活动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只强调科学知识的结论性和接受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与交流合作的过程,束缚学生的思维,则不能落实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所以我们认为探究性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应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应具有活动的过程性和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5.本专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专题的思路是,强化理论培训调动以校为本的群体研讨,在群体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实验结果,适时的调整实验进程与实验方案,推出典型探究性教学范例,通过交流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开展课堂探究活动的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及专家的引领。

研究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调查法。依据探究理论和高中生物探究活动的特点,研究提出实施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基于课堂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堂实施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本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理论学习→重点研讨→典型示范→全面实施→总结推广。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2008年3月—4月)

主要方式是教育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二阶段:重点研讨(2008年5月—6月)

研讨的内容是,①利用“资料分析”板块化解实验探究的难点;②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分类研讨;③以校本校教研的方式,开展互助实践优化探究资源

第三阶段:典型示范(2008年7月—2009年4月)

以实验校为基础,对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个模块中的10个典型或难点的探究活动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进行实践摸索。找出典型实例,总结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阶段:全面推广(2009年5月—2009年10月)

实验研究的中期总结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在薄弱校实施探讨的具体方案,并赋予实施。

第五阶段:总结交流(2009年11月—2010年1月)

组织专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专题实施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7.本专题研究的预期结果和成果的形式

教学实践成果: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实施策略的实施,能够体现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能够体现对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能够体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本专题研究的文本成果:

(1)提交本专题研究的实验报告,其中针对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内容,提出实施课堂探究性教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提供教学案例,对高中生物探究活动中的难点内容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及开发的课程资源。

专题研究组全体成员

2008年4月

篇2:《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从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意义、模式、对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认识、涵义、理论依据、基本特征及其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实施原则、实施过程、所遇困难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引导探究发现模式实例生物

一、研究探究教学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探究发现式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的“科学世界”,然后再回归到学生生活的世界中来。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我国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

探究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探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参与的自主性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充实的探究经历和体验,使他们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二、对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式教学法。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家的探究创新活动,而是指学生用以往获得的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理念,用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去思考,去进行各种活动,探究过程更重于结果。

1.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自主性: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地选择建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想学、乐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过程性: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发现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科学本质。改变以往的接受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探究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但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索和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4)开放性:学生可以把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展学习空间,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同时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2.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序

创设情境—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始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它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探究学习: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观察与思考。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探索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现互动式教学。

(3)归纳总结:由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的认识有多有少,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有错误,此时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巩固延伸: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特别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学习目标,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

(3)对学生进行多项思维训练,尤其是创新性思维训练

(4)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空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在备课中,对问题的提出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并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利于问题的拓展与深化。

(5)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针对不同的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不应孤立死板地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三、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1.“设疑、讨论、归纳”一体化教学模式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

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惰性。

2.“联想、激趣、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教学应采取“变式”,让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想象、猜测等思维过程活化学习材料,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师需精心构思打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情节或是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事实,将其有机地插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得到有益的启迪。如,学习细胞呼吸时,讨论剧烈运动肌肉酸痛的原因;学习生物工程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能否通过某种技术获得一种新的植物——地下结马铃薯,上面长蕃茄?克隆技术,能否为病患者带来福音?转基因鲤鱼是如何培育出来的,目前还有哪些转基因动植物?等等,这些源于实际、贴近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把握探究的深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促进探究的开展。如,H2O2酶与FeCl3催化效率的比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相互交流探究的思路,总结分析探究的结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他们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使学生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4.“宽容、唤醒、激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较好策略。但明显分层又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及消极情绪等,因此,只能进行隐性分层。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低倍镜”,但并不是漠视、放纵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情感,去感化那些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讲小话等,可结合所讲内容插入课外知识,或用幽默的语言吸引他们,等等,绝对不能用过激的语言伤害他们,打击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生物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

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唤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问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使不同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应该是一种变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四、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有人认为探究学习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科学,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全面落实“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原则就是忽视教师的作用,一味强调由学生去自由探究和发现,这样最终必然演变成学习上的放任自流,引起教学上的混乱。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有所不同,它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科的结构,如果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探究,在课时上必然严重不足,容易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引导式探究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也避免了学生盲目探究引起的“繁、难、深、重”,使学生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使学生探究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2.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现代教育学研究同样表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引导式探究,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满足学生求知欲,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3.情景化原则: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发端,要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合适的情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设置下列问题情景:

1、有人下到储存有蔬菜水果的地窖中有时会突然全身无力,瘫软在地,甚至死亡,什么原因?

2、水果储存久了为什么没有甜味?

3、萝卜放久了为什么会空心?

4、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为什么会烫手?

5、冬眠后的熊为什么体重大大减轻?

6、长跑后为

什么肌肉酸痛?

7、如何保鲜水果蔬菜?

4.可循环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探究打下基础。这里,特别要注意一个探究活动的终结应该是另一个探究问题的开始,这样可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终身探究的习惯。

五.实施半开放式引导探究学习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一)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探究学习的缺点是教学效率低。而且中学生物学课时较少,学习时间很有限,教学时间难以保证,每个知识点都去探究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选择探究内容。如遗传、生理和进化论偏重于思考推理,生物多样性偏重于形象思维,细胞生物学和生化偏重抽象思维等,不同内容需组织不同类型的探究。精选探究内容应根据学生特点,着眼点首先是“合适”,然后根据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一定数量进行练习。

探究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与需要,才能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做出适当的假设并开展积极的探究。如果学生基础太差或缺乏探究动机和兴趣,则探究难以进行。此时教师的辅导就显得十分必要。探究训练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切忌一刀切。

生物学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包括丰富的生物学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一定的生物科学研究能力、比较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教师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能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教”引导“探究”。教学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和趣味性,善于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展开充分思考。

六、结束语

通过构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但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生物新课程的学习中。

在实施半开放式引导探究教学中,还有许多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究竟设置什么样的情景才能调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究竟哪些问题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任务驱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从事中学

生物教育的各方人士继续努力。

【参考资料】:

1.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徐学福《探究学习认识偏差分析》《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1年第2期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 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1、2期。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5月第一版

4.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M] 第3卷.1990.135

5.课程教材研究所谭永平《探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物教材的设计》《中学生物教学》

2005.10

6.纪琴,陆建身.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困难和突破途径.生物学教

篇3: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遗传、变异以及进化的科学。它是农业、医药、环境等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且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树立创新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生物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从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确定生物教学研究的主题, 并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发散思维、探究问题、了解生物知识。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 课题研究的设计

由于受到课时安排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 生物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对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上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具体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重点难点, 针对每一个课时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与生物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的课程文件以及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 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其他媒介探寻更加新鲜实用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学有所用。

(二)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场知识交流以及相互的情感沟通, 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且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 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范式,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以及开拓创新意识为目的。因此, 教师在其中应该扮演学习引导、组织的角色, 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使学生扩展思维空间的同时还能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意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了解运用一定量的生物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 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生物知识的过程, 领悟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三) 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

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要目标,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以及独立性,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多元化的训练模式, 从而养成探究学习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因为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 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都起到了奠基作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按照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授, 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得更加透彻。使生物课堂教学适合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目标, 避免一味地高难度训练或者是急于求成的教学误区,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合点, 因材施教, 使学生每堂课都能切实掌握知识, 从而增加课堂学习效率, 并且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互统一。

此外, 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还可以使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发现生物科学的基本规律。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总结归纳设计一个教学目标,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讨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教师则适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验证, 探索出解决方案, 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自信心,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 生物课程是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所以要将生物教学伸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 在新形势下要求生物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核心,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生物知识对自己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生物教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美玲,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与创造力培养》[D], 2007

[2].王俊霞,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的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D], 2007

[3].董素静, 《中学理科实验探究教学新模型研究》[D], 2010

[4].岳秀娥, 《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D], 2007

篇4:《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 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课程是基于实验和探索的课程,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过程,这样就能够对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注重理论教学的现状进行改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时候,自己也需要能够融入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的同时,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通过探索性的生物学习的,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更加直观的生物知识,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合作

在探究性学习的引导下,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指引和教导的作用,和学生能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学生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就能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这样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具备生物的敏锐眼光和探索精神,能够给学生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使得学生在面对生物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从多面角度来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入的时候,就让学生思考人体和植物体的细胞是如何来进行分化的。学生刚开始不能够理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教师让学生进行思考,“植物体和动物体是如何从一个细胞来逐渐变成人体和植物体不同的器官和形状的。”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然后在正式课堂讲解的时候和学生一起来分享。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人体各个器官的形成就是由于细胞分化造成的”这样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快理解,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探究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划定探究话题之后,就需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探究学习的过程,避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最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之上,需要对探究的目的和节奏进行控制,避免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效果的现象。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植物根的生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根的生长规律,可以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水生植物来进行养殖,用透明的花盘来进行培养,然后在一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中就让学生来观察植物的根是如何来生长的,并对植物的根生长的状态来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来查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去思考资料上的记录是否和探究的结果一致。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够有目的地来进行观察和记录,在学期末的时候,就能够对植物根的生长有直观的了解。

三、进行社会实践,探究知识本质

在生物学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来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初中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因此社会实践能力就比较差,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而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喜欢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生物“远离毒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走进社会去做有关“远离毒品”的社会宣传,让学生自己来对宣传的内容来进行准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查找资料、查找图片,学生就知道毒品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这样学生就能够自觉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进行公益宣传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此外,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远离毒品”有更深一步的体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听相关的讲座,在讲座中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总而言之,在生物学习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进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就能够加强对生物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的学习需要不断进行探究实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学生做到引导作用,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就能够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以后遇到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主动去进行探究,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兵. 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初探[J]. 读与写,2006(07).

[2] 蒋超英.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J]. 中学生物学,2006(07).

[3] 尹玉红. 如何做好生物课中的探究性学习[J]. 中学生物学,2006(06).

篇5: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四策略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推动探究性学习,•是个需要研究和关注的课题。以下四种课堂教学的策略供有意借鉴者参考。

一、分层渐进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按一定的规则,•把学生分成高、中、低、差四个层次(两个或三个层次亦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各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和练习,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的目的,而后再“小步骤进行”,在“呈现明显的反映”中“及时反馈”渐进的学习成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

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参与教学的活跃程度,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的最好呈示。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与教育者处在平等互助的位置。师生是朋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对“活动地带”进行思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如“一次头脑运动会”、“一个戏剧小品表演片断”、“一次环境教育活动”等等都可以尝试之。

三、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

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与注入式是截然不同的。

启发引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教学的几大环节,•如阅读后的迁移训练,先有仿写、摹写训练,后有迁移训练等。这样可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相结合,从而由学会向“会学”、“善学”转变。

四、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

篇6:《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7.4 课题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完成实习作业“实习报告”1668份;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826份.学生撰写

[1][2]下一页

数学探究小论文86篇.经过评选,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

7.5 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随着课题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积极学习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刻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撰写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26篇(均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的有11篇,7.6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求,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篇7:《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王建松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和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等都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更能有效地适应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现实的要求,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在初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政治教学方式评价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具有严密的理论性的特点,常常使得一些教师认为政治科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籍此原因,照本宣科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相当普遍。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考”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个性压抑,缺乏思维的激发,也就谈不上研究性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探究学习就是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学术界一般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探究式学习定义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探究使学习方式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恰当的探究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一)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然而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问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其实,政治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课题库”。现行教材内容可读性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 1

往回阻碍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以探究式学习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力量,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考、悟性与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必须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进行。其中,开展讨论探究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渗透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方式。进行讨论探究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首先是充分准备。进行讨论前,教师最好把讨论题目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并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收集处理相关资料(如教师提供资料来源、介绍收集方法等),同时把所获得的资料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加以内化、活化,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深入讨论。探究内容应有选择,不能什么都拿来“探”。学生能轻易理解的内容,采用直接学习即可;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应考虑交给小组来做。因此,对于探究的内容,应以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事例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最后是适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写成书面材料。撰写总结报告的过程是思维训练过程、认识深化过程、讨论结果转化提升过程,不容忽视。

(三)选择专题开展研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过程。选择专题开展课题研究是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延伸和重要方式。研究课题的选择应结合教学内容,关注社会生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评价

任何学习都要有一个评价。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信和进取心,增强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态度及团体精神的转变和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忽略了学习成果的评价,则会伤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一般都希望活动结束后得到一种反馈和评价。因而教师要通过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示、交流活动,并以此来鼓励学生。我个人认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既要考评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到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更要考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体现的探究态度、探究能力。对探

究成功与否的认定不能仅限于是否得出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是否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

探究式教学评价与常规的教育教学不尽相同,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功能。探究式教学评价既注重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针对传统学科教学中以定量评价和终身性评价为主所产生的弊端,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着重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注重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一)、评价多样化:探究式学习的许多优势是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学习也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其他方式就是落后的。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手段,以学生成绩为评价的唯一独立变量。坚持笔试同时,常用建立成长档案,交流和汇报及实践技能考查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探究学习作出评价。不仅评价结果,而且评价过程;不仅评价知识、技能,而且评价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

(二)、拓宽评价的内容范围:探究式学习评价重视知识的运用与理解、实践能力的评价,如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查阅信息资料等能力,更重视探究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表达与交流等。不仅重视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意的评价。

(三)、评价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探究式学习评价本着纲要精神,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的同时,更要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注意总结性评价,同时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注意集体评价同时更注重个别评价,密切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每一细节,及时提供反馈以便于调节探究学习活动。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客体,而且是学习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包括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这种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反馈,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当前探究式学习的推行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效果,需要改进:

(一)探究式学习活动形式化

在公开课上,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环节,走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程序,“探究”的样子做的像模像样,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多次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学生真可谓“动”起来了。但是,大量时间都花在教学的形式上了,这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实际意义,也没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师生在平时的探究式学习中,仅是“为活动而活动”,使学习变成没有内涵的“空壳”,极易导致“探究”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表面上气氛热闹而内在的却是思维冷却,学习内容空洞,探究式学习存在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影响了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虚无化

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只重视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背诵记忆,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同时,由于受当前班级授课制、教育体制制约,探究式学习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师开展课外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无法评估,严重影响了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整合教材时,感觉困难很大,力不从心,找不到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口,认为探究式学习影响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处于一种虚无状态。

(三)探究式学习活动绝对化

有些教师堂堂设计大量的探究问题,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本身的特点,学生疲于应付,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很差。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是要找回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式学习的价值。探究式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也不能不分场合绝对套用。比如,有些知识本身并无探究必要,无谓的探究不仅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探究式教学效果的发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掌握探究式教学的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认真备课,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把探究活动放在重难点上;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探究的策略方法;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不断反思,总结提高。相信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对上述问题针对性加以解决,一定能使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发挥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题组.新课程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玉梅.探究式教学模式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陈为.思想品德课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0)

(4)覃遵君.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新课程综合探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

篇8:《生物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探究泛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指科学家的专门研究,也指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由两方面因素支撑:一是肯定学生生来就具有探究的能力;二是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既定的模式,而注重教与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发展性与情境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研”强调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科学问题“探”在于发掘前人未所知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式,允许学生在“探”中失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在“探”中的学习、成长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兼具“知识性格”和“智慧性格”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知识性格是指学生通过教育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智慧性格是指学生通过教育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会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探究知识。

二、小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特殊性

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内在条件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阶段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其认知结构已发生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来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这时他们已经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能够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主动探究能力,外在的教学应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二)小学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每一个儿童的独特心灵与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文化世界的交互作用,以及儿童心灵的自我反思。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起奠基作用,帮助学生在高年级抽象学习中开阔思维,运用有效方法解决问题,是一种持续探究知识的过程,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与外界交流探究的主观能动意愿。

三、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标准

“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再创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有效的标准需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作相应的调整。

(一)有效果

小学课堂的探究性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创新思维,保护学生挑战传统思维和知识的锐气,因而,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在于是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积极的心理变化和探究欲望;在于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素养,又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有效率

学习效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单位时间内具体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根据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制定有效的长期学习目标,以挖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为了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并脱颖而出,探究性学习需要保持它的效率。有效率在于是否在有限的课堂中真正把学生的潜能发掘出来。

(三)有效益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以长远效益来衡量的,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生活中得以展示,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在于唤醒、保护、鼓励这种潜能,帮助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潜能的开发不是一节课能够解决的,需要持续的探究序列来逐渐促进潜能的发展。提倡有效益的探究性学习是尽可能从小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终身探究的理念,养成探究的习惯,最终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小学课堂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产生的条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引导探究到自主探究是探究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从固定探究到流动探究是探究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从课内探究到课外探究是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究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保证“想探”——”探究”——“反思”——“想探”的循环流程。

(一)隐藏教师权威身份,把握学生的探究点

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即抓住学生的探究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态度的关键所在。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要尽量“无为而教”,学生要尽量“自主学习”。小学课堂上占主体的是学生,要真正信得过学生,使他们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向权威思想挑战。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和调整教学的步骤。隐藏教师的权威身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保护学生思维的流畅度。

(二)广域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要使探究性学习在各门学科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形式。探究性学习不是固着在课堂中的,课堂内外都必须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时刻探究的氛围,为探究创造生活条件。探究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师生的平等对话和思维碰撞,减少预设的教学情境,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教师成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和引导者,扩充探究的领域和形式。

(三)反思贯穿探究始终,充分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有效的反思。课前,教师帮助学生预习,明确探究目标,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增加课堂探究的效度。课后的双向反思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关键问题,理清思路,对自己探究过程的及时调整。教师则通过真实的课堂情境发现自己在备课中没有考虑的问题,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创设环境。

(四)保证探究效率效果,促进长期效益

上一篇:爱心与你同在下一篇:社区篮球比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