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心理

2024-05-04

理解心理(精选八篇)

理解心理 篇1

关键词:“差生”,关注

差生, 或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困难生,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的教师对之如自己的子女, 无私地关爱他;有的教师对之如仇人, 厌恶之, 抛弃之。然而, 差生又确确实实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因此, 应该怎样理性地对待他们, 实际上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待差生的态度不一样, 其结果也完全不一样:一种是健康地成长, 被社会所纳, 成才立业;另一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 甚至成为社会之不安定因素。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品格、态度往往是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榜样, 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 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积极的接纳。学生会自觉希望成为教师肯定、爱护和欣赏的对象, 也会不断致力于满足教师的期待。这种教师的指导效果将是出色的。由他承担教学工作, 几乎不会出现差生现象, 即使存在一时学习困惑的学生, 也会通过教师的治疗教育而取得显著成绩。然而, 被学生讨厌或疏远的教师, 即使他也对学生热心指导, 却难以受到学生的接纳, 难于取得指导效果。

由此可见,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给学习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应当说, 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爱心的, 希望他们都能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之人。然而教师的这种信念和教育作用未必被学生接受。甚至有的学生还误认为自己已被教师所嫌弃, 从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即使教师毫无恶意, 由于学生的误解, 导致嫌弃教师并拒绝教师的指导, 放弃学业而陷入学业不良者, 也为数不少;由于教师在谈话中不经意间刺伤了学生的心灵, 结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敌意, 对学习丧失热情的也决非罕见。因此, 在治疗教育中教师首先必须反思师生关系, 要真诚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 并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向他们说明, 以和谐的师生关系, 妥善地解决问题。

案例1:一位姓沈的学生, 刚进我班时, 英语成绩较差。由于基础差, 其上课也跟不上节奏, 上课时不是开小差, 就是睡觉。后来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 了解到他其他功课较好, 上课也能积极发言。我感到非常纳闷, 于是多方了解, 从侧面了解到, 该生由于当初对英语老师的一次误解, 引发了冲突, 由对英语老师的“恨”转化到对英语的“恨”。进而在英语课堂上也不再认真听讲, 作业也不认真做了, 从而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在知道了这些情况后, 我专门选了个星期天, 约他谈心。从他所喜爱的数学说起, 不知不觉, 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他的“心结”也解开了, 人也看上去“精神”多了。慢慢地, 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也能主动来问问题了。在上一次期末考试中, 他的英语单科成绩也由不及格变成了及格。

二、关注“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面对差生的教育, 要关注其非智力因素, 应要求差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培养其自信心。

差生的学习问题通常表现为学习行为习惯的混乱。在学校里不遵守纪律, 在家里不想温习或复习功课, 显示出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逐步要求差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 教师心急火燎地要求学生完成作业, 而学生却常常漠不关心, 只当耳边风。究其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 而学生却不能满足这一期待。结果, 学生感到强烈的挫折感、失败感, 而处于学习混乱之中, 教师和学生家长则对学生增长了不满情绪, 彼此都陷入了情绪焦虑之中。由此可见, 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得抓住现状, 审慎地组织旨在实现最终目标的系列化的学习步骤, 并逐步实现之。

案例2:一位姓邱的学生, 基础差又学习习惯不好。其父母也很着急, 回到家里不是数落他, 就是骂他, 有时甚至还要打他, 真有点儿“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其父母也多次到校向教师“求助”。后经过与该同学的谈心, 我了解到其实该同学也是很想学好英语的, 就是不知从何处着手。背单词、句子和课文, 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背出来, 可一会儿就忘记了;做练习, 想了好长时间才做完, 可核对完答案, 发现大部分答案是错误的。久而久之, 自己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从此, 英语成绩越来越差。针对以上情况, 我分析了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都对该同学抱有很大的期望, 希望他英语成绩能很快上来;而另一方面, 该同学虽然也想尽力达到这一期望, 然而由于基础差和方法不对, 学习成绩始终很难提高上去, 信心也慢慢消失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决定从培养该同学自信心着手, 要求该同学从读课文着手, 写句子开始。要求他每天写1~2句力所能及的英语句子, 并到我处批改;对所学课文, 要求从熟读开始。其间, 该同学虽也有拖拉甚至畏难情绪, 但经多次鼓励和表扬, 过了一段时间后, 他对英语也逐渐有了兴趣, 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 自己也要求像其他同学一样背课文了, 字也写端正了, 上课也专心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他一定会使我们骄傲的。

自信是一个人成长素质中的重要元素。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 其实质是自信的丧失。”当今的社会, 充满剧烈的竞争, 自信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 自信与自卑两者的累计效应, 愈是自信的人, 愈会成功;反之, 愈是缺乏自信, 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寻找自信, 把握自我。

三、调整“差生”的教学策略

出现差生以后, 我们常常从学生方面考虑得多, 而从我们教师方面考虑得相对少点。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听了教师的讲述之后, 有的学生浮想联翩;有的学生则沉思良久;有的同学善于领会一般原理;有的同学则对种种事例迷惑不解。如果教师一味地以统一的方法施教, 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的学生, 必然会出现差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因材施教, 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就要有计划地分层施教。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就是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 目的是“人人都能出成绩, 出自己的最优成绩”。

教师对差生不能只停留在主观、表面、片面的理解上, 否则, 指导行为也必然是主观、表面、片面的。对差生的理解, 必须是客观、本质、全人格的。这种理解, 是超越了一般的调查、观察、测验之类的技术范畴的, 它必须求得教师同差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古人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差生, 亲近差生吧, 他们拥有不可剥夺的学习权与发展权!也唯有这样, 才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呼, 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

对心理学派的一些个人理解 篇2

当今,心理学派我认为有四大派,分别是:精神分析派、行为主义派、人本主义派和生物学派,这四大派各有特色,我们学心理学的人都很熟悉。但是心理学毕竟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我们也能通过多种形式来认识他、掌握他,就像心理学可以通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生物学等具体的理论来认识一样。像这种证明发放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打个比方说,某人#在某个地方犯了错误,在我们要证明确实是他犯的错误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证实:一是从监控录像上看在那个时刻他确实出现在了现场,二是他手上拿着的工具跟作案工具能吻合,三是他跟被侵犯人又过节,四是有人目击他犯了错误,五是事后他故意做了一些伪装行动,等等,这些方面都能看出他应该跟此错误有关,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样说的话,精神分析派、行为主义派、人本主义派和生物学派都是心理学的一个方面,那他们之间是否能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都是从科学心理学派发出来的。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生物学包括遗传学和体内生化论,像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就是通过遗传来的;行为主义强调的是动作的多次重复形成反射,也就能进入精神分析的潜意识,个体潜意识的数以千年的积累进入集体潜意识。这样就好像能把精神分析派、行为主义派、生物学派的理论能融合起来。还有我认为认知学派跟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很相近,认知理论很有名气的理论当属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a为外部刺激事件,b是个体认知,c为情况反映,这里最重要的是b,而b主要是通过学习以前的理论、社会道德、实践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比如“人应该孝顺”这一理念,形成因素有这些:一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三是书籍、电视等作品的宣传,四是自己成人后通过抚养孩子知道抚养孩子的不易和父母的无私,慢慢的我们就树立了“人应该孝顺”的理念,而这四个因素中都有行为的成分在里面。

我的总结是:首先是遗传,再者是行为的强化进入潜意识,形成了精神分析。

用理解化解心理包袱 篇3

第二天,我和前任班主任聊起此事。她告诉我一个令我瞠目结舌的消息,萌萌爸为孩子请假不是因为有事,而是因为他们一家人信基督教,不愿意参加学校少先队的活动。当了班主任数十载,我从未听过这样的说法。我决定和这位父亲谈谈。

约访萌萌爸时,他表现得很有戒心,直截了当地说:“老师,你如果是为了劝萌萌参加学校的春游,还是不要提了,萌萌从一年级开始就不参加了。”

我还没有开口,萌萌爸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不参加,是因为信仰不一样。”

如果因为信仰,就不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那么学校里其他的教育活动,一定也会被他们在孩子身上过滤一遍,那孩子还能学到什么呢?我知道,若这个疙瘩不解开,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现问题。

萌萌爸和我先从学校少先队信仰组织的问题谈起。他认为少先队是共产党组织的一部分,这一点,他的理解很正确。基督教徒参与政党活动很正常,这一点,萌萌爸也很清楚,但他为什么对学校活动如此反感呢?从他后面谈到的一些社会问题中,我明白了,他是由观察到的社会不良现象产生了对社会失望的心态,从而引起信仰冲突问题。这是一种认识和心态的问题,要消除它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你有没有想过,是你执意拒绝让孩子参与活动,孩子是无辜的。”了解了他的认知根源后,我直接与他对话孩子受教育的现实问题。

“我没有想到无辜的问题,但我要给孩子一个清洁的成长环境,避免孩子被不良风气污染。”他辩护。

“所以,你就用拒绝的方式给孩子所谓的‘清洁’?”

“那还能怎么办?还有更好地办法吗?”萌萌爸依旧用他偏执的观点拒绝我。

既然他谈信仰,那么我就从他所理解的信仰入手:“据我了解,基督教有一个核心词汇——爱,从你保护孩子免受信仰‘污染’来看,你对萌萌爱得很深远,你们是一个有爱心的家庭!”

听到这话,萌萌爸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基督教义,以及家里人如何互相关爱,如何去爱身边的人。

“如果学校需要你们的关爱,你们会伸手援助吗?”我故意问了一句。

“没问题,我们的行动都是从爱出发的,我们是爱的使者,无论是谁需要。”萌萌爸表现得非常坦然,刚才的不满情绪荡然无存。我看出萌萌爸的确深爱着他的信仰。

“那么,我诚挚地邀请您一家人为我们的春游活动做义工。”我说。萌萌爸愣住了,红着脸说:“还是不要吧,你们不需要帮助的。”

我随即将组织春游活动的整个复杂过程,从选址、制定方案、审批,到人员组织、活动安排、安全预案、学生关照等等,全盘托出。

萌萌爸感到不可思议,在他眼里,春游仅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没想到学校为组织活动有这样细致而复杂的考虑,他呐呐问道:“真的需要我们吗?”

“真的需要,你们做义工,我第一个感谢,我相信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感谢,连萌萌也会感谢。”我激动地说。

春游那天,萌萌一家人同我们一起出发了,在我班春游活动中充当义工,萌萌享受着人生中第一次春游,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这个我曾未抱任何希望的难题,竟然在约访中化解了。但这绝不仅是约访的作用,而是因为我通过对话,明白了萌萌爸拒绝春游的真正原因,了解了他内心深处最为焦虑的问题,我认同并理解了他的焦虑,用理解为他“疗伤”。

人处在焦虑之中,往往表现出冷漠或偏执,但只要其内心是柔软的,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萌萌爸的心是柔软的,他表现出的拒绝不是心底的抵触,而是对不良现象的过分担忧,他也希望能走出挣扎的内心。只要寻找到契机,制造机会,唤醒他们内心的柔软,他们一定会用良知平衡自己,消除抵触。家长的任性,不是单一的自私,往往是内心的一种焦虑,而理解是卸除这种心理包袱的一剂良药。

理解心理 篇4

一、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理论。Fauconnier举例解释了如何理解空间理论及其中的识别原则、连接关系、语用关系、触发语和目的语等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1. 识别原则

如果两事物 (从最普遍意义理解) a和b在认知上有联系, 表达a的事物就能触发、激活b并取代b。即F (b=F (a) ) , a作为b的描述, a可以识别b (a为触发语, b为目的语, F为连接关系) 。

2. 解读原则

空间中的词语称为空间语义项, 一般有名词性成分充当, 名词性成分通过有定解读原则和不定解读原则在某一空间中建立空间语义项, 然后再通过空间识别原则在另一空间建立对应的空间语义项。Fauconnier对上述三原则作了详细的解释。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及认知理解

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称为隐喻概念, 认为隐喻是人们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根据源域的不同, 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隐喻。

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隐喻概念“Time is money”这一结构隐喻中, 时间概念是通过金钱概念来组织和理解的, 构成金钱概念的许多概念被映射在时间概念上。根据心理空间理论, 结构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结构 (即时间和金钱) 就属于两个认知域即心理空间I和II, 而且处于相同的活跃状态。根据有定解读原则, time在心理空间I (时间概念) 中, 建立语义项, 时间概念属性成为心理空间I的内延;又根据空间识别原则, 使time在心理空间II (金钱概念) 相互触发、激活、识别并取代识别时间属性, 于是形成了结构隐喻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

2. 方位性隐喻

方位性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的认知、思维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许多方位词投射于抽象的、非空间方位概念上, 形成隐喻概念。

如:I’m in high spirit./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I’m feeling up.这样的隐喻概念及其相应的语言表述不是任意的, 而是以一定物质和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心理空间理论分析, 方位性隐喻中的两个概念结构 (即非空间方位概念和空间方位概念) 就属于两个认知域, 即心理空间I和II。根据有定解读原则, spirit在心理空间I, II (非空间方位和空间方位) 中, 建立语义项, spirit变化状况成为心理空间I的内延;又根据空间识别原则, 使spirit在心理空间II (空间方位) 相互触发、激活、识别并取代识别其变化状况。比如说话人是借用这类具体的方位概念或方位关系, 如“高”、“低”、“上”去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或抽象关系, 甚至某种难以捉摸的人类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变化起伏等。

3. 本体隐喻

Lakoff和Johnson认为本体隐喻又分为三种:实体或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实体隐喻是指人们用简单具体和形象有形的实体与物质去认识较为复杂的概念, 通过抓住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容器隐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容器, 有里外之分, 并将其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抽象概念, 如田野、事件、行为等进行认知和理解;拟人隐喻是一个涵盖众多隐喻的一个总的范畴, 其范畴内的每一个隐喻选择人的不同的方面来认知和理解世界上的其他现象。如:have time on one’s hand. (实体隐喻) /We’re out of trouble now. (容器隐喻) /The fact argues against the standard theories. (拟人隐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因而隐喻就被提升到了人类的认知高度上来研究, 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本文通过心理空间理论及其概念隐喻类型的分析阐述, 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隐喻形成的理解, 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既是一种心理空间识别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符合“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和个体身体化特征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Frauconnier, G.Mental Spa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Fauconnier, G.&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A].I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C].ed.Jean Pierre Koening.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 1998.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r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陈治安.隐喻理论和隐喻理解.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 .

[5]刘光正.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7]刘润清, 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8]王寅.语义学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解剖析 篇5

李竹青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严峻挑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中发[ 2004 ]16号文), 2004(10).〔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的意见(教社政[ 2004 ]16号), 2004.〔3〕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当代大学生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压力、心理困 惑、心理障碍日渐增强,怎么使大学生调节心态健康成长, 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 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 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 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 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 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 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 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 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 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 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 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 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 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 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 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 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 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 事之秋。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 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 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 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 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 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 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 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 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 健康。1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 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 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 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1保持乐观 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 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 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 骄、败不馁。31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 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 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 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 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1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 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 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 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 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 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 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 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 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心理学的应用及对幸福的理解 篇6

无论我们正在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我们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我们的心理活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广告人想,什么样的画面和词汇可以吸引观众;领导人想,我做什么样的演说是最能引起听众共鸣的;教育者想,我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营业员想,顾客是否真心想买这件衣服……心理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无时无刻,心理活动贯穿于我们的整个人生,从出生直到离开人世,心理学无所不在。如果我们从学术领域来分,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分成: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人事组织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诸多领域。

其实在我们研究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很难将这些学科完全地分割开来。当我们要探讨“幸福”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单独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来研究,对于“幸福”的看法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即使同样的年龄层次对幸福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还要考虑社会心理学。一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父母都是忙碌的企业白领的8岁孩子,对于她来说,也许父母两个人陪她出去玩一天就是她渴望的幸福,但是对于一对来自山区的外来民工的8岁孩子来说,也许一顿麦当劳,就让他感到非常幸福。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是如何看待“幸福”的?

1 幸福的宗教学含义

从有了人类开始,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许我宗教也是为了教导大家如何更好地生活。佛教说,为什么感到麻烦?为什么会有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心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欲望,总是不断地索求,总是不能被满足,所以我们没有体会到幸福。

我们不难看出,佛教上说的幸福,其实说是一个人的心态,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除了佛教,其他的宗教也致力于探讨幸福的含义。道教认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幸福,所以,道教把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作为最高目标。基督教说“幸福就是拥有上帝”。幸福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找到,只有坚强的意志和无尽的爱才能找到上帝。“因此,寻求上帝就是对幸福的羡慕,找到上帝就是得到幸福本身。”可见,基督教说的幸福也是内心的一种追求。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形式,对幸福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强调主观意识概念,其实也是一种主观幸福感。

2 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

2.1 主观幸福感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个人的生活状态、生活及工作的环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件的主观满意度,同时也是发生这些事件时个体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高于消积的情绪体验,我们可界定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比较高的,反之,则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性,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中,个体对自己是否幸福的感觉主要依靠自我对事件的评价,这个评价标准是个体自己制定的标准,不依赖于他人与外界的评价体系,每个人都有同等程度的幸福感觉,但很有可能他们遇到的事件是不一样的。

(2)主观幸福感更强调主体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情绪体验中,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情绪,一件事件可能会带来积极与消极的两种对立的情绪,主观幸福感更强调积极的情绪高于消积的情绪。

(3)整体性,不是指个体对单一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的体验。

2.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事实上,相同的事件对不同的人会带来不同的主观幸福体验。比如同样得到60分的考试成绩,对于总是不及格的学生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对于总是拿高分的同学来讲,就是一种消极的体验。个人对事件的期望值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在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对主观幸福观的感受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见表1。

我们注意知足充欲这个指标,55岁以上人群的得分最高。该指标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物质生活状况的体验。对这个指标的评分既取决于个体实际所拥有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比如住房条件、饮食状况、交通便利等等,同时更多地与个人对物质生活的主观期待有关。对于55岁以上的人来讲,由于其度过了人生多半的时间,经历了许多事情,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抛弃了许多浮华的幻想。大部分人已经要准备安度晚年,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对生活的意义,反而对物质的东西不再刻意地要求,其主观幸福感要高于其他年龄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年人往往要比年青人对物质的追求看的淡一点,而更倾向于子女可以给予的精神上的安慰。

一个人如果给自己设定过高的期望值,即使经过了艰苦的努力,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也不一定可以实现。这样反而更容易打击个体的自信心,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另外,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是否能够达到目标,我们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是否成功,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程度。有目标并不能保证生活的快乐,只有当我们为了达到目标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符合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努力可以看到成果,个体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所以当助人变成一种交易的时候,并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因为我们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助人,更多地是为了得到回报,一旦无法获得回报,助人的行为就会给个体带来苦恼。

除了个人层面,就社会层面来讲,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其周围成员的幸福感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例如在改革开放前,大家的生活模式比较相同,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上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同时也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大家通常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面对一个日新月异,差异性日渐加大的社会,社会中他人对个人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大,当个体意识到自我生活情况与外界他人存在较大差异时,这时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自我信心都会受到冲击,其主观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趋势。

个体对其所生活的社会的主观感觉及对周边环境的操控能力也直接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这个环境,抛开社会来讨论个人的幸福是没有意义的。个体对环境的依赖我们称为个体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主要是指个体对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是对社会环境的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所以,当社会大环境动荡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会随着下降。

除此之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还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身体状况;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家庭可支配收入等;社会因素如受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亲情关系、人际交往等;文化因素如文化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所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测量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探讨主观幸福感?我们都知道,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数是GDP的增长,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就是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把主观幸福感数量化的结果。我们一再强调,社会发展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和谐发展,幸福指数已经成为我们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均衡发展的软指标。所以,在当前经济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分析和帮助民生提高主观幸福感。

Psychology Application and to Happy Understanding

Duan Yap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ndividual value orientation, the expected value,the social compariso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happy heart’s influence,how to regard and enhance the subjective happy heart correctly.

理解心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诊断为PCOS的女性患者60例,年龄20~43岁,平均29.0岁。将60例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BMI指数、在职情况、对PCOS的了解和腹针疗法理解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采用2003年ESHRE/ASRM的诊断标准:(1)偶发排卵和(或)无排卵;(2)临床和(或)生化指标提示高雄激素血症,并排除其他可能致病的因素,如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分泌雄激素肿瘤和Cushing综合征等;(3)卵巢多囊性改变(PCOS):B超检查示至一侧卵巢有≥12个直径2~9 mm卵泡和(或)卵巢体积增多>10 m L。符合其中两项者诊断为PCOS。

1.3 问卷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年龄、就诊原因、肥胖原因、BMI指数、在职情况、医疗保障、治疗意向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测评其心理状况,SAS量表包括20个条目,41分以上者为有焦虑,计算出焦虑发生率。

1.4 腹针疗法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这四穴在腹针疗法中称为引气归元方)、双侧梁门、天枢、水道。操作方法:由治疗医师按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在上述腧穴用0.25 mm×40 mm规格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底部,当手下有轻微阻力时停针,不用提捻转等针刺手法,留针30 min,自月经或撤退性出血干净后第1天开始治疗,1周3次,连续6个月,经期停止治疗。

1.5 实验组干预内容

(1)监测BMI指数:由中医治疗室护士对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BMI指数,患者BMI指数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中立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太地区标准:人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为肥胖[4],让患者掌握计算方法并自我控制BMI指数。(2)讲述PCOS的概念、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针疗法的操作及配合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3)应用心理压力消除法实施心理疏导:即启发患者增加自信、自我疏导、自我放松。(4)了解干预后的反应:治疗过程中每周谈话性指导1次,了解患者体重、腹围、解答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疑问等,调整个体化的干预内容。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掌握知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对BMI指数意义的掌握,PCOS的了解和腹针疗法的理解,SAS评分的情况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干预后两组体重、腰围、BMI指数、SAS评分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体重、BMI及腰围均较干预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3.1 PCOS患者掌握BMI指数监测意义

50%~70%的PCOS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胰岛素抵抗[5],而肥胖型PCOS患者尤其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据闫彩凤等[6]研究报道,腰围、BMI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相关。当患者知道自身肥胖对PCOS和胰岛素抵抗有致病因素时,即有控制体重及腰围的欲望,寻求一个简单易行的指标来判断胖瘦是患者最需要的信息。我们认为让患者掌握将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的知识很重要,因为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同意以“BMI值=24 kg/m2”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女性腰围≥80 cm为腰部肥胖标准。本实验组的患者,经信息对称的健康教育,90%患者知道BMI≥25 kg/m2意义,从表3显示,实验组体重、BMI指数、腰围数下降均优于对照组,说明BMI指数监测对PCOS患者控制体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腹针治疗PCOS需要患者理解和配合

腹针疗法相对于既往中西医疗法是一种副作用小且经济有效的方法,因为:(1)针灸能激活脑内多巴胺系统调节性腺轴的自身功能,使生殖内分泌恢复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使卵巢功能改善,月经规律[7,8,9]。(2)针灸对减轻肥胖型PCOS患者BMI、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疗效显著[10]。(3)交感神经系统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针灸调整内源性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优势。国外文献研究报道:针灸可以降调卵巢、肾上腺及下丘脑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和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11]。要让这些医学知识为患者理解,需要护理实施相关知识点的教育。我们化复杂为简单,以小册子图文并茂,授予患者PCOS的概念、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针疗法的操作,疗效指标等。表2显示,实验组中73.3%的患者了解PCOS,86.7%的患者理解腹针疗法,并积极配合治疗方案,替代昂贵的药物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3 应用心理压力消除法实施心理疏导

PCOS的症状会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家庭、工作等。王克华等[12]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心身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中证实PCOS妇女心身症状不仅比正常妇女严重,同时比其他原因导致不孕的妇女严重。因此,我们根据测试获得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资料,应用心理压力消除法实施心理疏导,主要的措施是启发患者发掘增加自信的自身潜力。患者发掘自身对家庭的亲和力较好,家人喜爱她,从而提高自信,放松心情配合治疗。临床实施的心理减压方式是,引导患者发现同来治疗的患者怀孕后,患者间的交流,能唤起相信科学,依从治疗的感悟,达到自我疏导,自我放松的效果。本实验组的患者经心理压力消除,SAS评分≤40分的为86.7%,平均(33.80±5.20)分,提示在实施治疗方案时应重视心理疏导。

综上所述,护理实施信息对称的教育,对PCOS患者控制体重,认知PCOS和腹针疗法,消除患者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起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调查患者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腹针疗法的认识和心理状态,为实施信息对称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因不孕就诊,诊断为PCOS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问卷调查年龄、BMI指数、在职情况、对PCOS和腹针疗法的认识等,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其心理状况。实验组根据调查分析,制订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 两组患者中知道BMI指数意义、了解PCOS、理解腹针疗法、焦虑自评分≤40的例数,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体重、BMI指数、腰围、SAS评分的均数比较,差异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理实施信息对称的教育,对PCOS患者控制体重、认知PCOS和腹针疗法、消除患者心理压力及积极配合治疗起重要作用。

理解心理 篇8

[关键词]理解体验人物性格心理

一、把握人物性格基调

影视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前面说过,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划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张瑞芳谈她演李双双的经验时说:“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不急于想如何表演李双双,而是试图在各方面去“包围”、去摸索我的人物……我首先要找到李双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样的性特征和其他性格色彩?怎样形成自己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她给人总的印象是什么?我给这一切的总和起个名字叫“人物总的精神状态”或“人物基调”。她比喻说“画画时要用虚线打轮廓,轮廓比例都对了,才好进行光彩浓淡描绘,并且在作画时要常常退后去看看,为的是能掌握总的画面精神。有位女同学,总喜欢停足在画架前,埋头先将细部画好,把眼睛画得非常细致,教师改画时,却因为整个比例不合适,只好连这美丽的眼睛也擦去了。……在塑造人物上,我也试图以虚线为人物打草稿,只是不在画布上,而是在我自己的心中”。演员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再进行“光彩浓淡的描绘”,“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既体现出人物多方面的色彩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又不至于把人物演偏了,离开他的基本性格。

掌握人物性格基调主要从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行为、语言中去挖掘。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就要从情节的发展中,从人物在情节展开的每个事件里他做些什么和怎样做的行动中去探求。

《红楼梦》里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异常鲜明,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着重描绘出他们各自独具的性格特点。我们看到了人物突出的个性特点是多发地反复地显现在许多不同的事件和行动中,离开了这些事件和行动,人物性格也就无从体现了。王熙凤是个脍炙人口的不朽艺术典型,性格色彩丰富,个性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她的性格基调可以比做一条美丽的蛇,内里是心毒手狠、贪婪无已、心计极深,外表则八面玲珑惯于逢迎、口齿伶俐、谈笑风生、泼辣诙谐“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正像兴儿所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如此复杂的人物性格,作者是通过一章章、一节节具体事件逐步展现出来的,我们也是从这些情节事件中逐步认识、感受的。例如:从王熙凤毒设想思局害死贾瑞,弄小巧借剑杀人逼死尤二姐,看到她的老谋深算、手段毒辣从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银子断送两条人命,看到她的贪,为秦可卿的丧事,王熙风协理宁(国府。表现了她的干练、精明,正月十五晚上,王熙风效戏彩斑衣逗得贾母满心高兴,则写出了她八面玲珑于逢迎、谈笑风生、诙谐的一面。综观这些生动的情节,使我们从中提炼出王熙凤性格基调。《李双双》里的)李双双纯洁无私、敢于斗争、透明雪亮、火辣辣的性格特征,同样是在她同丈夫喜旺,同队长金樵,同孙有、孙有婆的落后思想进行斗争的一系列行动中揭示出来的。

人物性格同时也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中。“情理不顺我就要管”,这句话就是李双双性格基调的写照。一个中国的普通农村妇女能说出这样一句话,包含着多么深刻,多么不平凡的内容啊。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以至上千年来,她们只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被称做“俺那个屋里人”、“俺做饭的”、“孩子他妈”,一辈子的生活就是生儿育女,围着“三台”转,其他事情不能多问一句,更不用说“管”了。在新社会,在人民公社化的农村,他们有了新的生活内容。新的社会地位,接受新思想的教育,李双双这样的人物就像初春萌发的绿树,畅地吸收阳光、空气、水分那样吸收着周围的新鲜事物,她思想、精神面貌迅速地变化着,蕴藏在她身上的优美性格无束的进法出来,她全身心地热爱新的生活,热爱党,热爱人民公社,从这点出发,凡是对集体有益的事她使劲去做,对集体不利的事,她就要管,这是李双双性格中最本质、最核心方面。演员就得透过人物的语言发掘其中内含的丰富内容,向人物的内心深处。

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都说明了理解人物的重要。演员通过分析剧本、深八生活、进行排练以至整个演出过程中随着演员认识的提高,会不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决定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下面谈谈体现人物的几个问题。体现人物直接了当的说就是把人物演出来。我们是在进行了表演的基础训练,掌握了正确表演方面的基础上着重谈有关体现人物的四个问题体验和表现、性格化、分寸感、台词与潜台词。

二、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39—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呢?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昕凭感情的驱使。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宇,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台统一。

上一篇:小水电站机电设备下一篇: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