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策略探究

2022-12-14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 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而已, 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富有创新性的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 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 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 善于分解组合, 引伸推导, 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为此, 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 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 差缺互补, 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在班集体中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最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创刊新思维的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 揭示本质联系, 机智地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使思维活动常常受到束缚。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势, 拓宽思维领域, 就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应用》时, 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 然后把一个钢球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 要学生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 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 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 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 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话, 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 能求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这问题噎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 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 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 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 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 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 有学生认为, 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 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 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 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 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通过上述教学, 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 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创设探究情境, 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经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而不能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为了克服思维的表面性、绝对化与不求甚解的毛病, 教师可创设探究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暴露, 使思维深刻。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 我创设了一个“比轻重”的情境, 先让学生看两袋苹果, 说说哪一袋苹果重。因为这两袋苹果明显一袋多、一袋少, 所以学生仅凭“用眼看”就能轻而易举地区分出来。接着我又拿出两包看起来差不多大小的饼干, 让学生猜一猜哪包饼干重。学生们在猜测以后, 我让大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于是同学们便想到了“用手掂”的方法。通过掂一掂, 比较出了哪包饼干重。此时我追问学生:那每包饼干到底有多重?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很自然地想到了“用秤称”。通过本节课创设“比轻重”这样一个情境, 使学生逐步体会出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通过看—掂—称这样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中对克和千克进行感知, 从而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 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4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 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 教师又出示5+5+5+5+4, 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 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 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 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 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 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 在学习“角”的认识时, 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 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 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总之,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适时组织,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 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 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摘要:思维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 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上一篇:一例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校园景观——浅谈哈工大华德学院山水园规划与设计下一篇:《科技创新导报》稿件要求及投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