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2024-04-08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教于方家。

例题:已知中,AB=AC,D为BC边所在直线上任一点,于E,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本题没有提供图形,而且DE与DF满足怎样的关系不清楚,学生感到难以人手。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

(2)等腰三角形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等腰三角形)你认为哪一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人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图1):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进行合理猜想。(等于腰长,很容易验证。)

(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直角三角形改为锐角等腰三角形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图

2、图3)

(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

(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DE与DF又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图4)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以四人为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进行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容易激疑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五个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人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合作,促进了学生在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以及解题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人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人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加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一般性的结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l:如图5,在矩形ABCD中,AC、BD交于O,P为AD上任一点,于点E,于点F。

1、若AB=3,BC=4。求PE十PF的值。

2、若AB=a,BC=b。求PE+PF的值。

3、若AB+BC=8,求PE+PF的最大值。

反思:本题和上述例题有何联系吗?(题中包含例题中的基本图形,如图6)

问题2:如图7,正 的边长为2,AD是BC边上的高线,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作为一种特殊情形,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就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 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如图8)

2、当点P为正△ABC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如图9)

分析:

1、如图8,连结AP、BP、CP,则

所以PD十PE+PF=h(这里h是正三角形的高线长,下同)

2、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如图9,连结AP、BP、CP,则。

(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0,同法可推出PD+PE一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如图11,同法可得PE一PD一PF=h

说明: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了重要的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经过组内和组际的交流,能使学生各自得到不同的收获,同时能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问题,联想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2: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开题报告)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 张秀丽 吕雪峰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而以往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者担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讲解,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做实验流于形式,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出台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这个术语,新的课程标准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高度论述了加强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其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内涵,使我们对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明确的方向。科学探究进入课堂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加强,过去普遍被忽略的实验得到重视,科学探究在实验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抓好了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使加强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因此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问题提出 ㈠课题研究的背景

1.我县普通高中于2009年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因此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研究一套适应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学方法。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而这种转变不可能在一二年内完成。

2.学生通过媒体“看实验”。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学生实验多是以单纯机械操作为主的程序化实验。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而不需要考虑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学生用笔“做实验”。通过大量实验试题的强化训练来取代实验操作。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切身体验”。物理教学结构如此严重“异化”势必导致学生物理认知结构严重“畸形”,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 1 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3.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的反思,准备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展开研究。

基于对上述背景的分析,我校提出《新课标下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希望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既可以使得该课题研究从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完善与升华,又可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中学教学第一线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教学,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真正落实。

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者较多,但就我们的眼界所及,探究教育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一书,该书综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心理基础、模式设计、实施与评价及其发展前景逐步展开分析,形成了一个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比较完整的探究教学论体系。为了探究教学理论易于理解和接受,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走向探究教学,该书结合大量的实例加以解释说明。比如赵秋生老师的《深化实验方法教法探究创新教育途径》;陶志军老师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和俊民老师的《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初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的研究》等,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上述相关课题研究的专著,我们认为存在如下的问题:

1.都侧重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层面,实践与案例都是为了便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理解理论,从而化作自觉的行动。

2.如果将探究式教学纳入高中正常教学过程,效果会怎样?上述的专著也找不到答案。

3.上述专著都缺乏数据分析,主要是静态的描述,缺乏对实践过程的动态剖析。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我校教师的探究式实验教学能力实验教学水平,我们 2 需要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提出本实验课题的研究。

㈢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特色:本课题立足于要建立一套能真正符合一线教学需要的,能真正实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理论。物理实验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性教学充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㈣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而以往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者担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讲解,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做实验流于形式,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出台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这个术语,新的课程标准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高度论述了加强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其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内涵,使我们对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明确的方向。科学探究进入课堂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加强,过去普遍被忽略的实验得到重视,科学探究在实验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对待物理实验的态度是真正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试金石。如果在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中忽视了物理实验,那就意味着倒退。抓好了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使加强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因此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2.应用价值

(1)对高中物理实验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性质和模式,从单纯为了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及学习操作技能,转变为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独到作用。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 3 的真正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充斥着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看实验、练实验”机械学习现象,实验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本研究课题对于改变这种状况会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尝试高中物理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2)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是教师的专业生长点所在。引导教师尝试开发自己独有的教材、学材和习材,及时发现原生态的宝贵经验,及时挖掘自身的隐性特色和创新优势,及时对这些重要资源进行总结升华,尝试通过对教材、学材、习材的研究,帮助教师从传统课程的纯实施者转化为现代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设计者,把对照图纸“按图索骥”施工的劳力者转化为自我意识觉醒的创意修改图纸的设计师,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走到“教师即课程”的改革前沿。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范围

本课题在我们一线的实际能力范围内以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我校高中2014级学生为观察样本,针对目前物理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问题,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适合调动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针对课改前和课改后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实验探究课教学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学生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课所包含的具体环节有探究包含情景设问激趣、自主猜想讨论、自主探究设计、自主选择方案、自主实验探究、自主意义建构讨论交流、优化意义建构引导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拓展8个环节。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2.教学过程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主体的发展反映出来。

3.学习探究的自主性:传统模式把学生视为容器,学生接受知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探究性教学则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靠的是自己的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三)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原则

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多元化、多样性原则

(四)中学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中学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探索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素质,使之真正运用好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熟练灵活的应用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模式。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在实践创新完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了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从传统课程的纯实施者转化为现代 5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设计者,把对照图纸“按图索骥”施工的劳力者转化为自我意识觉醒的创意修改图纸的设计师,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走到“教师即课程”的改革前沿。

(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我们的研究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实验教学的模式和理论,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学校工作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真正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对课题研究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立足教材,以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提升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效果的调查与启示

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方面有了提高?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探索一套完整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校高中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为观察样本,针对目前物理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适合调动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老师同学进行调查,收集同学老师意见,收集专家意见,参考专业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具体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法、对比法、测验法等。

(一)文献分析法

本课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出理性的分析,以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分析。

(二)调查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的运用和设计,对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以及学习方式中易出现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干预、分析与研究,探索探寻有效策略,以期积极有效地对个别学生实施成功的干预。

(四)经验总结法。七.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4年9月一2010年11月 ,收集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材料,调查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并建立档案以备以后对比分析

(二)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4年11月一2015年4月.7 1.根据实施计划提出问题和任务,分期举办实验探究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初步论证,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解释,改进观点。3.修正、改进,具体操作,再实验、再验证。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操作、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第三阶段(总结成果,课题结题,成果推广)2014年5月一2015年9月

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效果的调查与启示(论文)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研究报告)参考文献

篇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有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引导学生搞好数学探究性学习?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1.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高水平智力参与

数学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活动。由于探究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故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参与进去,形成高水平的智力参与。因此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并能得到相应的材料资源的支持,否则,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这样就无法通过数学探究性学习实现培养学生高水平智力参与的目的。

2. 注重学生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形成结论———应用结论———反思总结。作为课堂探究活动,可以是上述过程的全部,也可以是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一个环节,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或学会某种科学的方法、技能或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数学探究性学习应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 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与交流的好处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问题探究既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包括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等,也要靠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诱发灵感,纠正思维方向,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因而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无论是问题提出,还是问题解决,都要组织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交流使自己的方法、策略对他人的探究有所帮助,自己的探究成果、探究思想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获得对自己加以肯定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4. 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反思是必要的,通过反思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对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探究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2)反思自己对探究所涉及的知识的理解程度。

(3)反思探究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

(4)反思有无值得继续探究或与之相关的新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

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去学习才能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中也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阅读思考”等学习栏目,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活动,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猜想、去实验、去推理论证,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法的应用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1)设置问题情景及问题,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性结论的实例。

教学的第一环节不是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点,而是呈现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景及问题,这些引人入胜的奇妙情景及问题,很容易吸引学生,通过学生动手、发现规律、找到关系、作出再创造。

(2)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加以证明,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将方法和结论立即呈现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主动探讨证明思路,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定理、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将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的结论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及问题,使其得到巩固和升华。

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获取的知识不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不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则无法转变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在对一个典型问题引导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适当地变化原题的条件、结论或设问,得到一系列与原题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新问题,通过探究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原问题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而且可以把握该类问题的解法的共同点与本质属性,达到对所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升华的目的。

2. 注重新教材中“探究与发现”的教学

新教材中“探究与发现”的设置为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掌握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因此,重视对“探究与发现”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

3.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4: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性学习经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信息阅读和提取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或使用一些金属制品,金属给我们的印象是很“硬气”,它们不怕“刀割”“雨淋”“火烧”。

设问:有怕“刀割”“雨淋”“火烧”的金属吗?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类金属(碱金属)及其代表物—金属钠的性质。

提出问题: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它们的结构和性质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什么叫“碱”金属元素?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材,获取信息,归纳整理,自己得出: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

结构相同处:其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都是一个。

结构不同处:从Li~Cs,核外电子层数递增。

性质相似处:在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均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名称由来: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统称碱金属。

2.实验探究,发现规律

(1)实验探究-钠的物理性质

引导、组织学生用自己实验桌上的用品完成实验:从盛装金属钠的试剂瓶中取出钠块,然后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割,观察断面处的变化。

通过分组讨论,总结金属钠的物理性质:软、亮、轻、低、导。理解每个字的意思。

(2)实验探究-钠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从钠的原子结构,推测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如何?

[实验探究1] 钠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将切下的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描述、归纳、总结出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4Na+O2=2Na2O(白色)

加热2Na+O2=Na2O2(淡黄色)

提出新的问题:①为什么产物不同?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反应物相同,而生成的产物不同的反应?②这两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若是,标明电子的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2] 钠与水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另切下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滴加酚酞的水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并描述实验现象:浮、球、游、响、红。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请解释原因,填入下表(投影完成)。

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你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用桌上仪器完成实验。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

学生归纳、总结出钠的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里?

学生讨论并回答:钠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所以应将金属钠与空气隔绝;又因为钠比煤油重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将钠投入到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会有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推测可能的现象并分组实验验证,描述现象,给出合理解释。

3.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1)把一小块儿金属钠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看到什么变化?最终变成什么物质?

(2)如果金属钠着火,能用水灭吗?课后查阅资料解决:金属钠着火该怎么办?

4.归纳总结,加深理解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不多也不难,但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重要的是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让学生的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体验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篇5: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大胆探索,既要求实,更要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讲解解法,利用多媒体,把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真实呈现。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面向全体,既有展示,更有深华。

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并可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请全班同学课下思考。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三、打破常规,既有顺应,更应逆取。

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设计些无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创新问题,引导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上问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篇6: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长期以来教学形式的单一,学习方式的古板在众多学科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充分的贯彻和落实好新课改的理念,使学生觉得枯燥单一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乐于参与,使我们的课堂能为学生提高能力服务,是我们一线的教师要积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校在这次课改中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开始尝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7:新课程理念下无效性教学的反思

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然而研究有效教学不能只是从一个方面出发,这样视角不免狭窄,我想如果从其反面先来研究无效教学,会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更有帮助。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两方面,反思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从而摒弃无效的环节,“净化”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实在而有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无效教学行为。所谓无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因此,冷静反思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追问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性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总结这些无效教学行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进而做到从无效到有效。以下本人将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避免造成无效教学。

(1)对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容易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特别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同以往相比,较大的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式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的时,要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刻意拔高教学目标,造成“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同时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否则教学过程中将会不经意间给学生施加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没能得到有效的深化。

(2)脱离《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盲目设置教学目标,造成化学教学的无效

篇8: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都是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的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方法,操作过程比较简单,被广泛采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1].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漏洞,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步.学习过程评价除了对学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外,还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学反思的一种方法,评价结果能够促使教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

1.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价

参与教学活动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能动的教育对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学习兴趣高.在评价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能否按时完成教学讨论和课堂作业.

2.合作交流评价

学习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是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合作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参与到交流过程中.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在对学生合作交流评价时,可以利用课堂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3.思考能力和发展评价

思考是指独立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对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课堂观察、小组讨论以及单元章节测试等来完成.

三、数学学习过程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

1.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

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数学学习过程评价重点是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点[2].在关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在评价过程中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要结合,重点是纵向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衡量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增加学习的动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强调青少年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在数学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因能力的差别,在学习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每个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思维的差异性,在数学学习上必然存在差异.在评价中要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差异,在给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综合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层次要多样化,确保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在进行统一评价的基础上关注个性化差异,尊重每个学生.

3.评价方法与内容要保持一致

对不同内容的评价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要区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能只用一种评价方法,采用一种评价方法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在对评价问题的设置上要合理安排问题的类型和先后顺序,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问题设置要简单明了,引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四、结语

进行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同时作为一种改进教师教学的手段,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过程中既要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评价,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数学学习过程评价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参考文献

[1]田丽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J].吉林教育,2012(26).

篇9: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

在强调“合作、创新”的同时,教学中更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自主探究性的把握。所谓自主学习,从语义角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由学习者自己作主的学习行为,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由自己作决定,拿主意。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一种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个性,培养掌握知识的积极态度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习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2.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能直接给出的话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提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我们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随便说几个数,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一般来说,提问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3.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4.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276-98(或276+98),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276-100+2”中的“+2”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8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2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276-98计算时为什么要276-100+2的算理。

5.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其充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6.遵循规律,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機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数学史教育是新课程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最佳载体的作用,对中学数学史的讲授与学习进行了详细讨论.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史;讲授;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应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之中.“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对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教育部将数学史正式列入高中数学选修课程.

在高中数学课程开设数学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把握数学的本质和发展脉络,还能使学生在相对陌生而真实的环境里进行探究和发现,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进而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杰出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成就,还能使学生看到数学家是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完成创造过程,从而在前辈大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震撼和激励下,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

顽强学习的勇气,勇于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选修课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进步,但是对于这样一门新课程,如何讲、如何学、讲什么、学什么是最大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讲授与学习提出了一些看法.

1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讲授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的一门科学,与具体的数学问题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来说,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史的教学,是一个崭新而又困难的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1树立正确态度,充实自身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史教学,已不仅仅是融人数学教学,而是要更多地起到“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传播“数学文化”的作用.因此,讲授数学史的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对数学史知识的观念和教学态度,不能仅仅只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味故事,罗列数学的发展历史,将数学史课当成历史课,而是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要求,通过大量阅读数学史料,领悟数学史料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充实自身的数学史知识,将数学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例如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等等,都是很好的数学史方面的材料.

1.2精选授课内容,注重专题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史教学,要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使学生不仅能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而且体会到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人教版、北师大版的《数学史选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简史》等,都是根据这一要求编写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简史》采用专题形式,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尊重史实,突出重点为选取史料的原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使教师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初步了解新课标中关于学习数学史的要求„.

由于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对数学史的教学应采用专题形式,选择既能贴近中学生认知兴趣和实际水平,又能体现重大数学思想发展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内容.同时,各类专题中还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背景材料、数学家介绍、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还可以通过专题介绍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13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在选题时,还要注意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探索性等原则. 1.3改革教学方式,整合现代技术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数学史教学不能照搬故有的传统数学教

学模式.因此,数学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生合作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

1.3.1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标准》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创造一个实用、新颖、相对合理的问题情境,在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反思,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享受数学思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3.2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数学史的教学方式除了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之外,还可以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得数学史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高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更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数学史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1.4营造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以生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角色,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仅仅是

知识的授予者;要在创设学生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中,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师生的相互信任与情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敢于提问、敢于讨论、敢于争辩,在数学史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史的学习

《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史虽然不是高考的内容,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学生要改变数学史就是讲授数学的历史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习.

2.1积极转变学习观念

“数学史不是高考内容,占用自己的高考复习时间”、“数学史就是数学的历史,学好了高考也不加分”等思想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材料等多种形式强调数学史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转变旧有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自己从喜欢数学史到喜欢数学;要积极转变学习方式,主动收集、分析、整理资料,课上主动讨论、交流,课后积极探讨,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数学史为载体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通常是完美、和谐地相结合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比较能反映数学发展规律、展示数学学科整体概貌、蕴含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编写适宜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结合具体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自学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在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对材料中的要求和存在的疑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研究结果.学生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报告.这些不但能丰富学生自身的学习内容,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自己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增长数学知识,促进课内的主动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数学成绩.

2.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数学史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很有限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课堂外通过板报、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学习数学史,可以通过班会、数学角、专题小组等方式交流、学习数学史.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主动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互帮互助、合作交流,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训练

自身的合作技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上一篇:系统的自然观下一篇:县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及奖惩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