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浸润语文教育

2023-01-06

文化体现为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 对待自己, 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 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 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 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 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品位、道德、智能, 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 它奠定了国民修养的基础。文化是生活, 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

教育也是一种文化运动, 特别是语文教育就更是这样。这种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 是把文化中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个体生命之中。可见, 没有文化, 教育就没有生命。而文化的弱化, 文化的缺失, 正是当下教育中最令人担忧的现象。

而在操作中对文化的麻木和漠视, 更使我们的教育缺少一种深厚的底蕴和对大智慧的观照。文化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甚至荒芜, 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 有技艺没品位、有智能没情怀的人。康德说过:“唯有能够成为最终目的的东西, 才是文化”。所以, 我深深感到我们需要用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培植出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浸润教育。

古诗文是青少年直接接触传统文化的媒介, 要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从古诗文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古诗文不仅是指古人的文章, 内部包含了传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尺度、生活习惯等等一切生活层面, 加大古诗文学习对于构建学生现代思想基础是必要的手段。同时可以通过古诗文学习品味其优美语言, 感受其艺术魅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青春活力, 提高道德修养,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力, 在学习中体味人生百态, 完善自我人格, 思考自我人生, 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古诗文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树立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现今思想。蔡志忠说:“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 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而最重要的是, 令自己的大脑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 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

钱伯城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 却忽视了中文学习, 写不出像样的文章, 原因之一是“没有良好的古诗文根底”。他呼吁:多读些古诗文吧, 你会发现, 古人的文章原来也“充满了活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指出, 不能把古诗文看成是“死去的东西”, 古诗文中有富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 有创造力的, 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当今社会汉语受到极大的冲击, 人们普遍重视英语学习, 这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结果, 是有必要的, 但这决不应成为忽视古诗文的理由, 不能因为要提高英语水平而轻视学生的汉语修养。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 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 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古诗文学习十分关注, 对古诗文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 是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 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 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 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 也不忽略吟诵, 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荆”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 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在我看来, 现在的问题, 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 不是讲得太少, 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 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 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 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

语文界老前辈的这些论述, 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 完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中国现状的关注, 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创新要有一定的基础做准备。没有基础的知识, 一切的分析、综合、创新都谈不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不可否认的道理。老前辈已经对语文学科有了清晰的认识, 我们今天也应该认清现实, 真正从基础学起。高中三个阶段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是我们的义务。

(1) 传统节日与语文教育

高一上学期把2 4个传统节日的诗文有机地结合到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一下学期地方风俗习惯与作文的教学。

(2) 戏曲语言与作文语言的锤炼

高二上学期诗词语言和作文教学的融合;高二下学期通过词曲语言的学习, 培养如何锤炼作文的语言。

(3) 模仿与创新

以名篇带动写作, 通过模仿名篇, 以期达到创新的目的。

也许有人要问, 加强古诗文学习, 是否与大语文教学观相悖呢?现在学生生活面广, 能接触各种各样语言媒体, 如电视、广播等等, 不是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吗?有必要去多读多背一些诗文吗?

我们把加强古诗文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 从多个角度吸收古诗文知识, 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 大量阅读。其实, 读书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籍本来也是一种语文媒体。我们之所以强调古诗文学习、古诗文诵读, 只是因为与其他媒体比, 书籍不但量大, 而且相对来说它的语言更为规范、更为直接、更易于为学生所掌握。所以现在要创造古诗文学习的氛围, 从公共场所、图书馆、宣传媒介, 以至家庭都应营造学习古诗文的强烈氛围, 只需有一定的意识, 就足以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迎来新的面貌。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不可割裂的, 从传统文化中得出优秀遗产, 但又不能停留。文化传统缺乏逻辑思辩性, 感性要上升为理性, 形成理性思考, 建构现代文化之道这才是关键。我所要强调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新、批判继承应注重传统, 加大对传统的吸收, 注重古诗文的学习而不是注重西方文化, 不可将吸收的侧枝, 变为主根。

文化启迪的作用是导师不是技师。文化育人是濡染和积淀的过程。让传统文化浸润到教育的每个角落。不单单是语文承载着这种功能, 生活中处处都应浸润文化的教育。让我们一起来振兴民族的文化吧!

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构建中国文化理论, 转变当代人的思想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文化,语文教育

上一篇: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和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代阴道的对比研究下一篇:关于“种子的萌发”一节的教学改进